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龟虽寿赏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几年来,诗歌鉴赏一直是考试的一个热门,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种容易失分的题型。对于课内的诗歌,学生掌握得很好,而一遇到课外的,就不知如何下笔了,似乎慌了阵脚。现在初中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师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就谈几点看法。
首先明确何为诗歌?诗歌是以凝练而富有音乐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想像,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平时的教学中又该如何把握诗歌的教学呢?诗歌以情感人,教学诗歌也应以情入诗,渲染气氛,激感,创造一种特定的氛围。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才能把学生引入诗的境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正是有了这一颗颗情感的种子,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诗词之花。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坐标,才算真正贴近了诗的灵魂,才能走入这首诗所构筑的美学殿堂。古人也说,“诗言志”、“诗言情”。所以,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把握住诗歌的思想感情 。在我们初中阶段所接触过的古典诗词中,哪些情感主题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呢?不外乎以下的几种:
①思乡怀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等。
②长亭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情深意长的勉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不舍的留恋)等。
③建功立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等。
④寄情自然:“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
⑤忧国伤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等。
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化为一个个凝练的词句,那么我们面对一首诗的时候又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通过这些语句去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情感脉络呢?
1 知作者,明主题
每个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的不同,他们的诗歌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诗作,因此如果能了解这些诗人写作的主要风格,那么在赏析时就能居高临下地进行分析了。
辛弃疾:爱国词人,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报国无门的悲愤(“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等)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等)
再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苏轼的“豪放达观”等。解读诗歌,诗人是个重要信息,平时要尽量多的了解诗人有关的信息,尤其是处于时代变迁之际的诗人,如唐安史之乱前后的诗人,由北宋而进入南宋的词人等。
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这里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比如婉约词人李清照同样也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诗篇。因此,在诗歌赏析中要视情况灵活运用。
2 看提示,定基调
提示从何而来?就是诗中的标题、背景提示、注释等,这常常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
例如:下面这个考题: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①泊:停船靠岸
②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③京口:在长江南岸,属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④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的家园所在地。
试题:诗歌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内心感受?
其实这题关键是对“钟山”的理解,而通过注释④(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的家园所在地。)可以看出“钟山”就是诗人的故园,家乡。从而就不难理解了:故园虽近却难以归乡的无奈、惆怅之情。
3 品语句,悟感情
例如: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抒怀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四言诗。全诗体现了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尤其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千百年来曾引起无数读者的感慨和共鸣。
——这就是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词句来把握诗歌的情感主题。
在古诗词中,还有很多景象身上都含有固定的情感内涵。比如说送别诗中,就常出现哪种景物?如: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就含有惜别之情。除此之外,还有月、雁、梅等。
——把握诗歌中常见意象及其所定的情感内涵,有利于解题。
4 入情以会意
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坐标,也有助于我们赏析诗歌的用词之妙、意境之远。
4.1字词赏析
例如: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答案示例:因为 “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山景自然地展现在诗人眼前,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更好地传达出诗人超然于尘杂之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恬适之情。
我感觉答题的要点是:既要通过联想展示诗中场景,从字义、修辞等角度去分析字词的表达效果;还应联系诗中的情感意蕴去品味。
4.2体会意境
例如: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
一、重朗诵
欣赏古代诗词,一定要重视诵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朗读,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体验古诗词的节奏、韵律,体会诗词浓郁的感情。诵读是读诗词的基础,读诗词而不能背诵,等于不读;能背诵,则日后必然有所领悟。谚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诵读能力 ,包括朗读和背诵两项基本能力的训练。古诗词的朗读,既要达到“正确清楚、自然流畅、传情达意”的朗读要求,也要仔细品味诗的意境,了解一点格律,读出诗的韵律美。在鉴赏古诗词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朗读和背诵放到所有环节的中心位置上来,用读来带动并加深领悟,这样才能培养语感。当然语感的培养,需要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弃井也”,没有足够的诵读量,浅尝辄止,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是不可能有大的提高的。
二、赏好词
就是把握关键词语,领会用词的妙处,体会一些词语的准确与传神,并揣摩它的韵味和意味。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惊”二字,用字新鲜,又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用“细”来写自然造化生发之机,脉脉绵绵十分确切;王维《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句,一“空”字,不仅将秋雨之后暝色四合、山林空寂、万籁无声的画面展开,而且还将诗人寂然空旷、清雅幽静的胸怀合盘托出,真是一字之妙,境界全出。
三、品佳句
抓住一些关键句、重点句、中心句、对偶句等进行赏析,以把握诗词的主旨,感受诗人要表达的真谛。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前三联诗人将家国恨、哀怨情渲染到了极致。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格调高亢,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为国家不惜慷慨赴死的民族英雄。
四、悟感情
诗言情。有的诗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的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的《龟虽寿》;有的表达思念亲友之情,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的表达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首先可以从诗歌的题目入手,因为题目往往揭示诗歌的内容或题材。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从题目中就可看出属送别诗。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属于山水田园诗等。也可以从诗眼入手。因为诗眼就是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词,抓住了它往往就抓住了诗的内涵。如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自”就属点睛之笔,既写出郊外野兴天趣,又创设了一个悠然自得的意境,真是妙手偶得。
五、学技巧
既可以从修辞方法、抒情手段、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进行诗歌技巧方面的赏析,并领会其作用,也可以赏析语言风格:直白或含蓄、质朴或绮丽、沉郁或豪迈,等等。如李白的《行路难》全诗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充满丰富多彩的想象:一会儿飞至黄河,一会儿飞上太行,有时来到碧溪边上,有时乘舟经过太阳身旁,一忽儿回到四顾茫茫的现实面前,一忽儿又乘风破浪渡海。诗人用这种手法,充分表达对权贵的愤激之情,从而表现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六、记术语
学生在分析鉴赏诗歌时,往往不能准确表达思想,出现辞不达意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归纳一些诗歌分析中的常用术语,让学生熟记。这样,学生不仅能读懂诗歌,而且能将自己的理解准确规范、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术语:
1、表现手法:常见的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联想、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烘托、渲染等。
2、表达方式:常见的如以物托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等。
3、整体风格:如清新飘逸、沉郁顿挫、质朴平实、典雅庄重、雄浑悲壮、凄美缠绵等。
4、语言风格:如清新秀丽、生动形象、简洁凝练、幽默诙谐等。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试题】
1.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相同的是( )。
A.曹操的《龟虽寿》
B.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王维的《竹里馆》
D.李白的《月下独酌》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3.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B
2.比喻。用“浮云”比喻漂泊不定,用“流水”比喻时光流逝,生动形象。
3.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参考译文】
曾在汉江一起作客,每次相逢都喝醉了才回去。
像浮云一样分别后,时光如流水,一别就是十年。
欢笑的情谊同过去一样,只是两边的鬓发已经斑白稀疏了。
为什么还不回去呢?因为有淮水上的满山秋色。
【品评赏析】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遇见了梁州故人的情况。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
古典诗歌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能否正确、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和欣赏作品中的意境。所谓“意境”是作者抒发感情时创设的一个空灵的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观察、想象或描绘的物象、画面融合的产物。在赏析诗歌时,如能引导学生进入此境,必能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人生感悟和审美享受。然而要引导学生进入古典诗歌的意境,教师必须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审美修养,正因为如此,古典诗歌教学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常常是有一定挑战性的。
古典诗歌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和体验、欣赏其中的意境呢?我认为可以分三步来引导学生。
一、把握诗中之“象”,组合画面,引发冥想与体验
大凡作者写诗,都是因情而作,情感的流露一般要寄托于现实可感之物。注入了诗人特定情感的可感之物,就是所谓“象”(在诗歌理论中通常称之为“意象”)。因为不同的“象”的采用,诗歌可按内容分为田园、山水、边塞、咏物、咏史等。作者将自己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寄托于山水、田园、史物等抒发出来。学生在诵读诗歌时,首先应关注这些景、事、物,即“象”,然后调动自己的空间思维能力,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这一幅幅图景正是作者情感驰骋之地。作者或写景,如崔颢的《黄鹤楼》,写登楼远眺,一空楼,一人,空旷的天空独有白云,在此环境中,人自然会生出寂寞孤独之感;或写事,如杜甫的《石壕吏》向我们展现了安史之乱时百姓家园生活破碎的悲惨图景;或以“物”为象,如杜牧的《赤壁》,作者只写深埋地下的折戟,由此读者联想到当年赤壁之战的情景,在此历史背景下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有些诗歌作者将景事物都融入诗中,展现了更为广阔的画面,表达自己深沉复杂的情感。如辛弃疾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了大雪飘飞的塞北,军营士兵的生活情景及与朋友饯别的场面,茫茫远去的雪山路。学生借助想象呈现出一幅幅画面,不能不说给了我们一种极美的享受。有了这些画面,要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容易多了。
二、扣住绘象之辞,深入意境,体会思想与情感
诗歌的意境包括“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对于“有我之境”,诗中的绘象之词,就是作者为情感流露遣词炼句的结果。如李白的《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作者无穷愁绪涌上心头,坠入不称意的苦闷中,以散发归隐表示和黑暗社会决裂之情,极度宣泄的思想可见一般。有些诗歌在选词当中伴随修辞方式的使用。如曹操的《龟虽寿》,以“老骥”、“烈士”自喻,表明自己志在千里,壮心未已的壮志豪情。还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采用夸张修辞表达自己心中愁绪的深长。
“无我之境”则是作者将自己隐去,含蓄深远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对此学生较难理会,须有切身的感受。当读者在想象与感受中让画面萦绕于心之时,自可借助绘象之词将自己置身其中,进入作者创设的情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幽静的山间,在此采菊,远望山峰,视野宽阔,空灵而飘渺。这是一个虚、空、远的境界。对此热爱之人,必有宁静超脱,纯洁淡雅,鄙弃污浊尘世的心灵。其人性美对后人的启迪可谓深远。诗之美即在此,领会品尝到它的精髓,想不受其感染恐怕也难了。
三、潜入意境之美,内化入心,提升人生境界与品位
借助意境的解读和品味,深入理解了诗歌之情、之思、之义,这还不是古典诗歌阅读欣赏的全部。在此基础上潜入意境之美,于人生的体味和感怀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才是古典诗歌阅读欣赏的最高境界。如此,则能真正切入和凸显语文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超越语文工具性和功利性的目标,实现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效。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七言古诗,诗人笔下的塞外风雪奇丽雄浑,色彩浪漫夺目,内涵丰富宽广,意境鲜明独特。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等诗句,将学生从对奇特景观的好奇与感叹的表层体验中拔出,引导他们把大自然的奇丽景致与作者的壮逸情怀及浪漫理想联系起来,上升到对人生情怀和崇高境界的感悟与冥思。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此前还应当相机叙事陈情,让学生知晓岑参两度出塞任职,六年戎马边疆,渴望建功立业,饱经雨雪风霜的人生经历和壮怀理想。
一、五星级考查榜(共8句,按重复出现率从高到低排列)
考查指数: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十则》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西山村》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
评点:这些名句重复出现率最高,最高的达23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共有大连、河南、山东济宁、福建莆田等23地考查了此句。)
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重复出现率?一是因为这些名句体现了新课标中“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理念,二是能激励广大考生爱家、爱国、爱社会的热情和为社会主义建设而献身的精神。据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名句的考查指数最高了。(特别说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位居榜首的主要原因是:作为世纪盛会的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办,这体现了中考对时政的关注:也直接体现了“生活处处是语文”这一理念。)
2009年预测:重点永远是重点。预计2009年各地依然会强化此类名句的考查。
二、四星级考查榜(共18句,按重复出现率从高到低排列)
考查指数: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
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7.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
8.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鹊楼》
10,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1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1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1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18.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论诗》
评点:这些名句重复出现率也很高。最高的达15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有江苏泰州、南京、湖北襄樊、山东潍坊等15地考查了此句。)
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重复出现率?究其原因是这些名言名句,或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或抒发思乡之情,或抒发奉献精神,或抒发报国情怀,或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等,这些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教育是很有益的。
2009年预测:预计2009年此类名句考查指数将会呈上升之势。
三、三星级考查榜(共22句,按重复出现率从高到低排列)
考查指数: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竹枝词》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6.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9.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少府之任蜀州》
1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11.亲贤臣,远小人。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1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1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1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1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
2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2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
评点:这些名句的重复出现率相对低一些,但也不可忽视。其内容比较宽泛,有写景的,有论学习的,有突出边塞壮美的,有蕴含自然情趣的。有感叹时光流逝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