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詹天佑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邮政是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担负着认真履行普遍服务义务、保障公民通信权益和国家通信安全,努力创造经济效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的使命。保持邮政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贡献,自始至终是我们做大做强企业的根本所在。当前一个时期,是邮政企业发展进程中非常关键的时期,一方面,邮政面临着从政府机构向带有公共服务职能的市场化公司转变的艰难过程,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市场和用户需求剧烈变化、竞争形势日益严峻以及邮政主业改革正在深化等因素的影响。面对新形势,站在新起点,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改革、发展、创新,全面推进邮政各项工作。
近年来,__邮政改革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政企分开、主辅分离、邮政银行成立等工作已经推进,主业改制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够更加有力地推动改革的进程,而只有进一步推动改革,才能够促使__邮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取得较快的发展速度,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__邮政自1998年独立运营以来,历经10年的艰苦奋斗,业务收入已跨过了两亿元大关,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企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与自身的历史相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横向看,与全国邮政发展速度相比,与__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我们还存在较大差距。站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更需要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我省邮政事业不断发展。
二、紧紧围绕__邮政改革发展实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以致用,突出实践特色
学习科学理论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和指导实践。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突出实践性要求,紧扣实践主题,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和发展实际,努力查找并着力解决与科学发展观不适应、不符合、不协调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实践。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省公司党组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尺,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化对发展现状的认识,明确了新形势下的发展思路,坚定了加快发展的信心。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__邮政面临的压力主要是发展速度不快、发展规模偏小、服务能力不足,普遍服务责任重大、压力巨大。企业竞争力亟待提升,加快发展任务紧迫,是__邮政的阶段性特征。
结合前一阶段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成果,省公司党组就__邮政的科学发展提出了“解放思想,拓展思路,勤于树谷,勇于树木”的思考方向,其核心内容是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观念的问题。“树谷”指邮政的函件、包裹等年年从零做起,需要辛勤耕作,如同种谷子一样的业务;“木”类业务指的是长效业务,如储蓄业务和大的项目开发。在勤于“树谷”的基础上,树立开发木本业务的战略眼光和做大项目的魄力和雄心。同时提出了“四个重新认识”,作为开启思路的切入点,即重新认识自身的状态、重新认识经营方略、重新认识市场、重新认识增长方式,从微观层面切入__邮政实际,以新的思想观念引导和推动事业发展。
企业文化以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不断增强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
油田;企业文化;建设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推动油田企业创建和谐文化不偏离方向,才能更好的适应时展对企业工作的需求。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和新问题,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和谐发展上狠下功夫。
一、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和时代意义
(一)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企业环境的需要。人的思想与其所在的文化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环境对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但企业不是一个真空世界,尤其是油田企业,因和地方接触机会频繁,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很容易钻进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就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选择地吸收和排斥当地周围环境中的不同文化要素,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气氛和健康向上的精神氛围,创造一个构建石化职工精神支柱,体现当代石油工人崇高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的文化环境。这种文化环境的形成势必引导干部职工按照一定的文化内容进行人格塑造,对体现石油工人本色,代表企业干部职工形象的思想及行为予以认可,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方式的需要。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多强调单方面的思想灌输,用行政命令、规章制度、简单说教来规范和改变干部职工的思想行为、心理情绪以及价值观念。这样硬灌输往往会给干部职工造成心理压力甚至引发逆反心理,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企业文化强调的是一种素质建设,是“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模式。它在引导管理者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说教,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企业文化以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不断增强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二、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长期以来,有些基层单位企业文化建设,还在唱老调子,停留在浅层次,低水平上。形成企业文化氛围不浓、甚至得不到落实。为何会出现此种现象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文化氛围不浓,没有充分认识企业企业企业文化的作用。油田企业是国家的能源企业,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部分基层单位只重视岗位工作及各种培训考核,忽视了企业文化软件建设,怕过多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影响主体工作,不是报着陶冶干部职工情操的态度,而是将它视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次要工作,只是在重大节假日或文艺比赛时大张旗鼓,临时抱佛脚,仓促上阵,达不到寓教于乐的效能,反而导致干部职工对文化活动的厌倦,产生抵触心理。
(二)时代感不强,形式单一陈旧,发展思路窄。现今社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新文化、新思潮不断涌现,加之职工成分、知识机构的变化,也使干部职工对企业文化生活的需求从形式、内容上发生新的变化。部分干部职工反映企业的企业文化生活缺乏生活色彩不够新鲜,无情趣,内容陈旧,缺乏新意和吸引力,没有针对新世纪新阶段企业干部职工的文化素养和现实需求,及时吸取现代社会的文化内容,创新文化活动形式。
(三)缺乏对文艺骨干的培养和时间精力的投入。当前企业文艺骨干人才极其匮乏,具有一定能力和水平的干部文艺骨干更是少之有少,往往是兼职,难以组织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同时,由于企业油气生产任务繁重,培训多,再加上企业活动不断增多,致使企业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而出现了应付检查考核的不良局面,使企业文化生活始终在低层次徘徊,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活动氛围。
三、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一、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效果,能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例如:《詹天佑》一文,第三部分写的是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铁路,这两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课文叙述每一种工作方法都有大段内容,学生对工程建筑的知识知之甚少,对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以及设计“人”字形线路工程理解起来很困难,若死啃书本,就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时我制作了三个Flas课件,即:“两端向中间凿进法”、“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图”。通过第一个课件的演示,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居庸关的山势高岩层厚;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看极为轻松地理解了什么是“两端向中间凿进法”,然后又让学生读开凿“八达岭”隧道一段,读完后放手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画出“中部凿井法”的示意图,结果99%的同学绘图基本正确。对他们的绘图进行了肯定和表扬后,我又播放了“中部凿井法”的Flas课件,加深了他们对“八达岭”隧道工程艰巨性的感悟和对“中部凿井法”的理解。对于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火车爬坡一段,我采用同样的方法先让学生读文画图,然后播放课件把难点轻松解决了。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还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有效激发,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习兴趣更浓了。
二、运用多媒体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拓宽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学生获取信息大多靠具体知觉形象,在教学中,适时运用多媒体,能让学生充分感知事物,在鲜明表象和抽象的语言之间,建立起双向联系,感知知识,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一只口渴的乌鸦,一个瓶颈很细水面很低的水瓶,还有旁边的石子。然后,让学生积极思维,动脑思考,怎样才能帮助乌鸦喝到水?学生的思维被调动得活跃起来,他们大胆地发挥想象力,思维得到充分发散,想了很多种方法来帮乌鸦喝水。虽然有的幼稚可笑,但却充分体现了他们思维的发散力。然后,我播放了乌鸦衔着石子喝到水的Flas,让学生明白哪种方法是最好的、可行的。这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从学生各抒己见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了课堂气氛的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西区第一小学)
1 巧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语言、文字、声音、图象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扰,使教学的重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课文主要叙述了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者的狂妄自大和对中国人民的极端藐视,为维护祖国的尊严而勇敢受命,爱国主义精神是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创造性地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是他爱国精神和科学态度、创造才能相结合的产物。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另外,本文描述的是上世纪初的事情,现在的小学生对京张铁路所处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都很陌生,这就给本文的学习加大了难度。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做的:
⑴ 利用多媒体,播放京张铁路沿途恶劣的自然环境,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情况,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读课文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等语句,在学生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观看图像,学生一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就能直接感受了詹天佑的爱国情感。
⑵ 利用多媒体,播放旧中国的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欺凌侵略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况,了解詹天佑是在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要挟、嘲笑下,在国内缺乏修筑铁路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情况下,临危受命主持修筑铁路的,感受詹天佑的勇气,心中自然就充溢着对詹天佑以及参与建设京张铁路的建设者由衷的敬佩,突破了难点。
⑶ 利用多媒体,播放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开凿示意图和"人"字形线路火车上山的动画图,突出重难点。在学生初步知道了詹天佑修筑铁路的"当时""当地"的情况后,引导学生了解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在教学开凿隧道这部分时,可让学生边读边看多媒体,想象詹天佑为什么敢于采用这样的施工方法,从而体会詹天佑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的灵活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一部分时,我采用以下步骤:①找找读读写"人"字形线路的句子;②借助课文"人"字形线路的插图用铅笔等文具模拟行驶;③播放火车上山动画图。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体会詹天佑用杰出的智慧和才能报效祖国。
从《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教学中的重难点,达到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优化了课堂教学。
2 巧用多媒体,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如教学古诗词,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多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 "诗眼",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引导学生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我用多媒体展示江南的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诗的语言美,而且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盖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再如教学《登鹳雀楼》一诗,采用多媒体课件,高空俯瞰黄河那波澜壮阔的景象,就很容易把那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穷""上"字的意境表达出来。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传递、变动、再现的作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体味诗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将学生带入诗所描绘的境界中,因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
3 巧用多媒体,提供自悟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感悟是衡量学生是否读懂课文的重要标准。如果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仅仅停留在层面上,那么这种感悟是浅层次,没有深度的。多媒体对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使学生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发送者,为学生的自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提炼出重点问题研读,而后进行交流。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来安排学习方式和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带学生来到电脑室,进入校园网站,输入关键词"圆明园",启动搜索引擎,在网上进行搜索。然后,学生打开相关网页进行浏览,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送到编辑区。接下来,学生点击编辑区进行信息整理,对搜集到的信息加工处理,形成自己的观点,再把它发送到讨论区,使学生个人的劳动成果成为共享的知识资源。最后,学生点击讨论区就可以进入课堂讨论阶段。这时,学生可以浏览学习其他同学搜集整理的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激起了许多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过去的耻辱,今天的现状有了一个全面的深刻的了解,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你读懂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因为有了知识的储备,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 巧用多媒体,唤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要想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教师必须对作品进行鉴赏,深入文章挖掘情感因素的基础上,抓住语言训练重点设计教学,以有效的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唤起他们对语言文字所传递的情感信息的体验。
关键词:运用多媒体; 锦上添花; 焕发夺目光辉; 产生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76-001
语文课堂教学之所以称为一门艺术,是因为语文课堂教学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余地,学生可以像美术家、音乐家、文学家和诗人那样进行艺术创造。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你的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诱人的魅力呢?我认为合理运用多媒体,能使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精益求精。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吸引学生
在导入新课时,枯燥的讲解,往往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则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展开学习,受到感染和教育。
例如教《我们爱你啊,中国》这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展示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贵物产、风景名胜,让学生身临其境,情不自禁地想进一步了解自己伟大的祖国,祖国有什么值得我们骄傲、自豪的地方……在学生好奇的追问中,在学生连续不断的赞叹声中,老师生动巧妙地导入新课,开始新课的教学,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也曾经说过“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而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如学习《詹天佑》一课时,当老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以及詹天佑修路时的恶劣气候和险恶地势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动可感的画面、动感的幻灯片和气候地形的图解,学生就理解得更快,他们能从画面中体会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欺负压迫给詹天佑修路带来的巨大阻力和压力,从而由衷地佩服詹天佑,并真切感受到詹天佑杰出的才能和诚挚的爱国热情。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要了解课文、学习课文、探究课文的欲望。这种教学效果是一般插图所望尘莫及的。因此,适时地运用多媒体,灵活地运用电教媒体,使语文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彰显青春的活力。
三、运用多媒体,转化师生角色,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的作用。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现代技术教育手段,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创造更好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去学习,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可以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让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去查询、获取、处理资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不仅能学会教师教给的基础知识,而且懂得怎样去获取知识,具有在信息时代获取知识、探求知识的能力。
《安塞腰鼓》一文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但我们的学生身处苏北,对陕北这一民间舞蹈艺术几乎一无所知。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优势,突出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发动同学们都来动手动脑,一起查找资料,把课文的教学要求,教材说明,学习方法,课文的朗读录音,生字的音、形、义、重点词句和段落的分析,课后练习以及安塞腰鼓跳舞时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等有关资料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制作成课件。上课时,同学们看着自己动手参与制作的劳动果实,是那么认真、专心,是那么兴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没有用过多的语言进行讲解课文、分析课文,更没有单调的抄写、背诵,而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不再是简单的记忆和储存,在技术媒体环境下,学生面对鲜活多变的认知材料,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以前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要怎样学得好”,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巧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他们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教育技术,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