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2013辽宁高考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像新课标卷Ⅱ的作文题,就是以同学关系为话题的材料作文。这个题目不免让人联想到一系列新闻报道的同学伤害事件,让人联想到“感谢同学不杀之恩”的戏谑之语。当然,命题的指向性是好的:“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它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理解和包容,呼唤真诚友善的社会关系,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再如全国卷的作文题以归还手机的新闻事件为材料,表明“善”的传递,与社会热点“正能量”紧密相连。这让人想到很多地方都曾采用过的一道高考作文模拟试题的材料: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中学生徐砺寒在骑车上学途中,不小心碰坏了一辆宝马车的后视镜,他在原处等待了近半小时后,留下一张表达歉意和联系方式的纸条,表示愿承担责任。受损车主知情后深受感动,当即放弃索赔。当地一家汽车修理公司获悉后,表示愿意免费修理受损车辆。
这两道题在内核上是否高度相似?它们都是写对正确行为的肯定(一是手机失主捐款、一是高中生犯错后勇于承担责任),都是些“正能量”的传递(失主的善行感染了捡拾手机的人、徐砺寒勇于担责打动了车主)。
又如北京卷的“科学家与文学家关于手机的对话”材料作文,取材于2013年5月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莫言的一场对话。手机,是当下时代的必需品,学生们大多熟悉手机。另外,几年前刘震云的小说《手机》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手机,还是手雷?”的台词曾经流传一时。2013年高考北京卷的作文题目既抓住了社会热点,又让学生有话可说,相较北京卷过去的题目而言(如“北京的符号”容易让非北京土生土长的孩子犯难,或者容易贴标签。即便是2011年“鹿特丹世乒赛”材料作文,虽然紧扣当下,也给出了几个视角,但依然更对体育爱好者的胃口,可写性是值得商榷的),是一个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好题目。
在2013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中,其他类似于这样的直接来源于当下的题目,还有山东卷的“《咬文嚼字》杂志挑名家作品的错”材料作文、江西卷的“中学生三怕”材料作文、广东卷的“面对慈善捐助的不同态度”材料作文……
所以,在高三备考的时候,一定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大事小情,力争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对这些事件有自己的思考,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013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除了关注当下之外,还关注思维。
2013年的高考作文题中,关系型题目依然不少,这对考生的思维水平要求是比较高的。比如福建卷“自由与扎根”的选择,你倾向于哪一个,倾向于它的原因是什么,这其实是在做价值判断。比如辽宁卷的“沙子与珍珠”,你愿意做这二者中的哪一个,做出选择的原因又是什么,其实还是在做价值判断。比如湖南卷的“飞翔与守护”,两种生活方式、两种人生态度,同样是要求考生做价值判断。还有上海卷“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和更重要的事”材料作文、安徽卷“为什么会这样与为什么不能这样”材料作文、浙江卷“对童心的呼唤”材料作文……这些题目对学生的要求在本质上与前面的几道题是完全一致的。
笔者常常想:作文在考什么呢?其实考的是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考的是考生这个“人”。从应考的角度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也就是说,在高三应考之前,考生们应该认识一下自己:“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我?”有个学生在谈到语文考试时曾说:“语文可以说是高考意外发生率最低的科目,只要有能力,有人文素养,有对语文的喜爱之情,你总有展现自己见识、学识、才识的机会。抱着展现自我才能的想法面对语文考试,你会发现积极情绪带来的效果。”就是这样,高考作文最看重的其实是你这个人,看重的是你能不能把自己展现出来。
当然,价值判断只是关注思维的方式之一,还有直接要求你对某个论题做思考和判断的。
如北京卷的材料作文题,设计了科学家和文学家的对话。科学家与文学家共同面对手机,前者认为手机功能强大,后者认为手机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从立意的角度看,可写的角度是很丰富的。可以就手机论手机,谈自己对手机的看法;可以以手机为起点,思考当下社会科技产品对人生活方式、心灵世界的影响;甚至还可以跳出整个材料,从科学家、文学家看手机的不同视角获得启示:每个人看问题都会有自己或理性或感性的角度。另外,整个材料并无任何倾向性,可以赞赏科技进步,也可以批评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实,逆向思维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学子们特别擅长的一种思维方式,但是一上考场,大家全都变成了“乖宝宝”。实际上,逆向思维唱“反调”的时候,立意就新鲜,很容易脱颖而出。而平时尝试过唱“反调”且折戟沉沙的同学,往往不是因为观点的问题被否定,而是行文方式不对,不能紧紧围绕中心展开造成的。因为人在亢奋的状态下,很容易忽略逻辑―――有些新想法就忘了自己写这800字是干什么的了。所以,在和老师、同学讨论作文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自己文章的具体问题。
比如上海卷,“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命题倾向于否定自己正在做的事,而肯定别处还有更重要的事。但是我们想想:做事是用心专一好,还是总想着别处好?我们能不能想到: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就是在做别人眼中“更重要的事”。
再如辽宁卷,材料中,老人说:“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你敢不敢这样想:珍珠是比沙子贵重,但这世界能只有珍珠吗?你甚至还可以这样想:如果是在砌墙,珍珠会比沙子更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吗?就好比2012年北京卷材料作文中的深山护路工老计,我们固然可以讴歌他默默奉献、踏实付出的精神,是不是也可以呼唤这个时代不只需要老计,也需要“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呢?
好的作文题要能激发考生的创作热情,但是,每年总有些作文题不尽如人意。
比如作文题过于“玄化”。像湖北卷,“方圆”二字好发散不好聚合。而且,装牛奶用方盒和装水用圆瓶与“方和圆”的本质有什么关系呢?这可能反倒会妨碍考生的思考。
材料作文这一命题形式,主要是在审题上多了一些难度,写作的大方向多少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考生需要通过对文意的把握,自行揭开这一层面纱,如果方法得当,这一层面纱揭开之后,一切都一目了然。
从2012年高考出现的十六道材料作文题的材料内容看,在大多数题目当中,出题人也没有为难考生的意思,题意比较明确,选择范围也比较大。以全国卷为例,材料的重点很明显是母亲的那几句话。而母亲的几句话当中,“甩掉多余的顾虑”自然是重中之重。考生抓住这句话,在此范围内立意行文,就不必担心作文偏题的问题。
这带给我们一点启示:如果是材料作文,如果材料呈现出故事性的特点,我们不妨抓住故事中的主人公,重点看主人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依据主人公的言行立意。只要抓住关键人物和核心问题,自然就不会产生审题的偏差。
今年北京卷也是材料作文,材料基本上也是在讲述一个故事(铁路巡视员老计)。但这个故事和上面的情况有所不同。老计的故事和列车司机的表现基本上呈现为并列式,这就带来另外一种审题模式——要么取其一,要么两者并重。从老计的角度看,对工作的认真和热爱自然不能放过;从司机的角度看,呼吁社会对普通劳动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肯定同样顺理成章。
今年的浙江卷、湖北卷同为材料作义,也同为讲故事的方式,甚至讲故事的方式都大同小异,其主体都呈现出不同人对同一事件从不同角度提出各自的看法的形式。而这些不同的看法,对考生来说,其实就是出题人所暗示给大家的不同写作角度。相对来说,这种命题方式的审题难度更小一些,考生也不至于有太多的担心。
同样采用故事型材料作文的还包括新课标卷、天津卷、辽宁卷、安徽卷、重庆卷等,综合来看,故事型材料作文占据了2012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半壁江山。
不过,部分故事型材料作文却让学生和网友产生了质疑。如北京卷的作文材料:铁路巡视员老计辛勤工作几十年,工作上从未有过闪失,每辆列车经过的时候,他都敬礼示意,而每列火车经过的时候,司机也都鸣笛以示回应。尽管这个故事源于一个真实的报道,但作为材料用到高考考场上,就有了时过境迁的味道。不能说这个故事原本是真实的,就不允许学生加以质疑。学生要由这个材料完成一个重要的考试,而这个材料不管指向什么样的写作方向,它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最好都无懈可击。而在这个故事里,老计敬礼很令人感动,但司机鸣笛就颇令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和这个材料的情况颇为近似的还有今年重庆卷的材料。很多学生看过这个材料之后哑然失笑,甚至戏谑地说,这个门卫和这个工人关系不一般。门卫因为这个工人还没有跟他道别而断定此人还没有离开是可以接受的,但门卫因此而断定此人必定有危险,继而四下里寻找就让人觉得过分了。故事的叙述不够严谨,合理性和可信度同样打了折扣。
可能有很多人认为笔者是在小题大做,吹毛求疵。但学生对作文材料产生质疑会严重干扰学生的写作欲望。更何况,多年以来,各地作文题一个默然形成的共性是基本上只允许正面肯定,很少有反面质疑或否定的可能。学生在审题中产生了怀疑。还要无视这种怀疑,仅能从正面去诠释,这个写作过程必然是心里有反感而难以言说的过程,也就必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笔者认为,既然故事型材料作文占据了2012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半壁江山,那么2013年故事型材料作文仍将是备考的重点;既然有这么多人在质疑故事型材料作文的严谨性,那么2013年高考的作文命题可能会更注意故事材料的合理性和可信度,以便于学生自南表达和书写真情。
还有一种材料作文相对来说要稍微困难一点,那就是比较有哲思味道的材料作文。其实,其他材料作文也有这种倾向,但因为材料中有出题人的提示或暗示,考生写起来相对比较有把握。但这种材料没有什么故事性,学生至多可以了解到一个大概的范围,而在这样的范围里选取什么样的角度,却多少让人心怀犹疑。今年的上海卷、福建卷、江西卷、四川卷都有这样的特点。以上海卷为例。材料似乎告诉我们天才之所以被称为天才,就是因为其抓住了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曾经拥有,但又转瞬即逝的东西。但“天才”二字对我们来说不具有普世意义,即使是天才,也未必什么都能抓得住。即使是面对微光,我们也必须有所舍有所取。再有,那所谓的微光,其特点必然是转瞬即逝,否则,它也不必被称为微光。我们要生活,我们不可能长着一双火眼金睛,时刻盯着微光的出现。如此说来,这则材料的意思就复杂了。学生在落笔前,必定有一个比较艰难的选择过程。
不过,这则材料倒也不至于无的放矢。其实在正常情况下,任何一则材料都不至于让考生无从下笔,除非考生本人对自己要求很高。就这则材料而言,我们多少都有过悔之晚矣的时候,在今天看来,是依然后悔,还是乐观处之?其实写出你的真实感受即可。
今年的材料作文题中,还有一类应该和上述的种类有所不同,那就是山东和广东两省的作文题。它们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一个共同特点:有可能更希望考生从历史的角度来行文。也许命题人更希望考生能勾连当下,表达出一种纵深性的思考。如果这两地的考生之前所作的准备主要是类似于掘古坟似的材料积累的话,这样的材料有可能令这样的考生措手不及。
当然,有时代感、有真情实感、有个性的文章永远是值得提倡的。
不过,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今年的考题绝大多数是材料作文,并不意味着命题作文已经被边缘化。许多地方高考作文题的出题形式一般都是以小循环的方式呈现,即今年是材料作文,明年是命题作文……
一、抓住课本,梳理素材
临近高考,许多学生和老师喜欢“宝典”、“临门一脚”之类的资料,陷入题海,复习得焦头烂额。然而据以往经验和事实来看,课本就是复习过程的本,舍弃课本无疑是舍本逐末。历届高考状元在谈及经验时,无不例外地谈到了课本知识的重要性,北大附中语文教研室主任陈振群也谈到,从最近几年试题分析看,考查的内容不管是字音,还是字形都不离课本,因此,把课本上的知识学扎实非常重要。而我想说,我们抓课本不仅是在抓基础,抓方法,更是在抓素材,这无疑给无暇阅读的高考学子们一个很好地搜集作文材料的机会,解决了许多阅读量少的学生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的问题。在高考考场上使用课本素材获得满分的作文也比比皆是:2011高考优秀作文(全国卷)《天道酬诚信》运用了《论语》《荆轲刺秦》《屈原列传》中的内容;2012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大隐隐于乐》,以陶渊明,李白的诗句、经历为例;2013江西高考满分作文《“树人”需要鲁迅》,以鲁迅为引子,谈到了《师说》。仅以近三年来看,我们就发现,不论是全国,还是各省,对于课本内容入文,阅卷者皆不生厌,反有欣赏之意。
如何梳理课本呢?笔者采用三个步骤:首先,以题材为纲进行整理,例如:以“理想志向”为内容,就将《沁园春・长沙》、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司马迁《报任安书》等整理在一起。以“爱国”为话题,就将鲁迅《〈呐喊〉自序》、屈原《离骚》、范晔《苏武传》、司马迁《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整理在一起,其他题材亦是如此。其次,我将现代文和文言文进行分别整理,现代文注重作者的经历,作品内容的概括;文言文不仅注重这些,更要注重经典段落的背诵默写,这些都是写作中绝佳的素材。第三,我强调对经典篇目风格和结构的梳理,例如:余秋雨的《都江堰》,那种以奇句开篇,内容分为三个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的部分;梁遇春的《吻火》用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对徐志摩的“惊奇的眼神”和“吻火”的动作来纪念徐志摩,赞颂一种人生精神,两个细节,看似无关,又互为表里;至于汪曾祺的《葡萄月令》,那种以淳朴自然、闲适自在的语言表现作者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的方式,是值得学习的写作方式。
二、立足实事,学会立意
考查近几年高考命题范围:1992年看待社会“公德心”的问题;1996年的“截肢”,是针对社会生活中那种不负责任现象的抨击;1997年的“助人为乐”与“悄悄走开”揭示了人们对“助人为乐”的矛盾心态;1998年的“坚韧”和“战胜脆弱”要求同学们从自己的心理承受力这个角度切入,再现同学们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2001年、2002年的作文都涉及道德标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问题。足见高考作文关注社会发展动向和人们生活需求现状,在充实学生文章内容的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深刻性。举例说明:上海某派出所日前了一个“乞讨排行榜”,对常在地铁中乞讨的人进行排名,此举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警方的乞讨排行榜中,排名第一的何姓乞丐4年中被抓了309次,至今仍在地铁线内乞讨。“乞讨排行榜”引发争议:有人认为乞丐盘踞地铁讨钱,确实影响市容和市民的安全出行;也有人认为,穷人行乞系生活所迫,何必为难他们,这是对自尊心的剥夺。这一社会新闻,避免了国内外已成定论的重大新闻热点,有在我们生活中大家耳濡目染,习以为常,对于它的评论和认识也是不一而足。所以引导作文时立足身边实事,既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也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各抒己见的潜能,对高三后期作文一潭死水的现状会有所改善。
三、注重修改,形成精品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写好之后,要多读,多思,多改。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却是改出来的,久而久之,自然会写作文了。《红楼梦》是曹雪芹“历经十载,三易其稿”的结果。修改对写作的好处不一而足,对高三后期的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意义更是重大。教师单一批改的不足我们姑且不论,单说学生在自我修改的过程中就能收到不俗的效果,会逐步形成精品,提高自信。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这样的文字:
爸爸非常爱我们。他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我们百般呵护,他深深地爱着我们,在他心中,只有我们最重要。可以说,爸爸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我们。爸爸呀,我最亲爱的爸爸,你深爱着我们,我们也永远深爱着你。
这段文字写爸爸对“我们”的爱,抒发的是对爸爸的热爱之情,但爸爸对“我们”爱体现在哪里并不具体,抒发的“热爱之情”言不由衷,无病,整个语段完全没有自己最真切的对父爱的体验,所以,感情根本谈不上真挚。
接下来,我们再看这段文字的升格版:
爸爸,今天看到窗前临风摇曳的竹,我便想起你对我的爱,不能忘记,多少回,您用宽实的肩膀把我高高地托起,在遍地的花草间奔跑;不能忘记,为了养育我们,您在暑天里四处奔走,收酒瓶、收破烂,归来的您是满身的灰尘,满身的汗水,深深的皱纹里藏着辛劳和艰难;不能忘记,在我深夜生病时,你不顾一天的劳累,不顾外边风狂雨骤,背着我深一脚浅一脚奔向卫生院;不能忘记,我康复出院时,您喜极而泣的憔悴的面容。爸爸啊,每次看您,我都抑制不住伤感的泪水,不顾心痛的泪珠串串地落在您的双肩,向您诉说着日思夜想的牵挂。
同样写父爱,同样抒发对父亲的热爱,作者通过一组排比,将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展示在读者面前:宽实的肩膀、满身的灰尘、汗水、深深地皱纹、生病时的焦虑、康复时的喜悦,正是这些熟悉的场景,让作者体会到了真切的父爱,情到真处方动人,所以,在这段文字中,让我们感动的就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自己的真挚的情感。
作家刘绍棠说过,写作应该“在自己熟悉的土壤里种自己的庄稼”。我想,对高三的学生而言,“熟悉的土壤”可以是他们自己的现实生活,可以是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可以是他们熟知的一切外物和写作技能;“种自己的庄稼”可以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知、感悟,可以是发表自己对自我和客观世界的看法,可以是抒发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我写我的生活,我写我的认识,我写我的感悟,只有有“自我”的存在,文章才彰显性灵,才能体现“我手写我心”的写作本源。
那么,高三学生写作时如何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建立“自我意识”呢?
一、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熟悉的生活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内容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2014年广东卷“黑白胶卷”与“数码科技”,辽宁卷的“霓虹闪烁与繁星消失”“科技与现代生活”,直接关系到考生生活的实际内容。四川卷“人,只有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属于他”,鼓励考生以积极的态度去观察和解读生活。2010年高考天津卷“我的生活世界”,标题本身的就凸显了“我”字,所以我们应回归自己最熟悉的生活。这种生活世界既可以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也可以是从现实世界扩展到的虚拟空间。在这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找到自己最熟悉、最容易驾驭的材料。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捕捉自己生活的精彩瞬间,让其成为写作中最鲜活的素材。《我与地坛》弥漫着史铁生的纠结,其间有绝望、有彷徨,十五年的纠结终于有了生命的彻悟。这就是自己的生活,一份孤本,别人难以复制,幸福也好,痛苦也好,都打着鲜明的自我的烙印。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挚的感情容易打动人。现实生活中,有时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感动,抓住它,叙述它前因后果,描绘出它令人感动的具体细节,让自己感动了,也一定能感动别人,引起别人的共鸣,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美的享受。请看《背影》中的一个片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在《背影》中就抓住了生活中他熟知的令人感动的具体细节,进而抒发了自己最真挚的对父爱的赞美之情。
我们引导学生写最熟悉的东西,要写那些打动过自己的心灵的东西。心灵,只有经历了颠簸与震荡才能成熟;文章,只有渗透着泪与笑才会获得真的生命。
二、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去运用最熟悉的教材
语文教材,是学生最熟悉的读本,它为学生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写作素材,纵观多年高考满分或优秀作文,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不仅用了课本中的人、事、物来为自己说理,而且用得很巧妙。这种巧妙其实就是渗透了作者对课本素材的理解。而机械照搬课本素材的,则给人以千人一面之感。
下面是我的学生在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要注意说话的技巧;有的学生认为领导干部要善于纳谏;有的学生认为人贵在自知和知人;有的学生看到了小与大的辨证关系。看得出,他们对自己最熟悉的教材完全有着自己的一番理解:
1.人际交往要注意说话的技巧: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为人处事都要注意说话的技巧。邹忌的劝谏技巧给我们的启示是不卑不亢、娓娓道来、忠言顺耳、恰到好处。
2.领导干部要善于纳谏:齐威王的聪明纳谏给我们的启示是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警惕奉承的话,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战胜面子,少犯错误。
3.人贵在自知和知人:邹忌从妻、妾、客处得到美于徐公的异口同声的回答后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自省,自知并知人,进而发现生活中的奥妙,成功进谏。邹忌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人贵在自知和知人。
4.小与大的辨证关系:邹忌由小及大的进谏给我们的启示是事无大小,我们要善于发现小事中蕴含的大道理。古今中外多少成功人士不是见微知著,创造成功的?
三、用“自己”的思维去确定立意角度
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我们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从而创新立意的角度。2013年四川卷,根据材料,可以从以下角度写作:(1)直接以“过一种平衡的生活”为论题,阐述为什么要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和怎样过一种平衡的生活;(2)将平衡的生活与不平衡的生活进行一个对比,在思辨中确立保持平衡心态,从而找到相对平衡的生活;(3)批判不平衡的生活,树立创建美好人生的观点。三种角度,都要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在“存在、生活、生命”层面辩证思考。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思辨方式去确定立意。再比如2010年全国卷Ⅰ是根据猫捉老鼠的漫画作文。可立意的角度很多,如,吃鱼而不捉老鼠的猫;吃鱼捉老鼠的猫;众多吃鱼而不捉老鼠的和唯一吃鱼且捉老鼠的猫的关系,时代变了,认识也要“与时俱进”。哪一个角度自己更能把握,更能创新,就选哪个。所以,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立意的角度。
四、用自己的文字去表情达意
在当前的高考作文中,华丽文风“大行其道”,绚丽的文辞掩饰了思想的单薄,华美的辞藻遮着了思维的简单,精致的修辞淹没了思考的肤浅。不少学生用新巧的比喻替代了深入的分析挖掘,用大段的排比置换了缜密的演绎推理。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属于“自我”的语言少得可怜,失去了高中生应有的语言风格,这样的作文在阅卷场上极易引起审美疲劳。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最熟悉的,最得心应手的语言形式,或朴实、或纯真、或清新、或活泼,凸显出自己的语言个性。
我们来看《是什么拨动了我的心弦》节选的一段文字。
回忆里的江南,拨动了我的心弦。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的理由简单多了,只因那日照下娇妍的江花,满江的碧痕,就让人爱了。周邦彦怅然相忆,小楫轻舟,驶进了一个芙蓉盛放的江南。的确,江南有太多的瑰丽,只需一个,便足以名震天下。
回忆里的江南,是带着一丝遗憾的。故乡遥遥,何日可归,自然有一层落寞的美丽;“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那个等待跫音响起的女子,容颜如莲花的开落,那回忆里江南,岂不是有一种甜蜜的哀伤?拨动人心弦的哀伤。
这段文字的语言就很有自己的个性魅力,它不仅与标题的诗意化相融,而且渗透了作者对课本中诗词的理解,渗透了作者对这个作文题目的理解,诗意地诠释了白居易的《忆江南》、周邦彦的《苏幕遮》、牛希济的《生查子》、郑愁予的《错误》。可见,作者以自己独有的文字表情达意,对江南的热爱、眷恋之情表达得自然而真切,文采斐然。
五、用自己的文体种自己的庄稼
在“文体不限”“文体自选”的要求面前,很多学生深感疑惑:满分作文精彩纷呈,我该选哪一种呢?这个题目到底适合写哪一种文体呢?阅卷老师喜欢哪一种文体呢?结果,学生在文体构思上扬短避长,写出许多四不像的文章。
其实,文体应该量体裁衣,既要符合题目要求又要考虑个人特长。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文体就该成为自己的必然选择。形象思维发达,擅长构思情节、刻画人物,善于记叙、描写的学生可选记叙文来写,甚至可以写小说、书信等;逻辑思维发达,会思辩,善于议论说理的学生可选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等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