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文从语文课堂出发,结合课堂实例,试图寻找能够锻炼学生思维的几种方法进行探讨研究。思维训练由此而提出――画面法、作文法、主问题创设法等几种方法。期望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让学生在思维的深度、发散性、敏捷性等方面获得成长。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思维训练 实践研究
乌申斯基在《儿童世界》一书中提出:“语言乃思想的有机的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不断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想单独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
语文学习包含“文”和“言”,这两方面的发展如果能同时帮助思维能力的锻炼,又将反过来促进语文学习。
根据这样的思维方式的年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有这样几种实践尝试可以关联起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广度、变通性等方面入手。而要培养这几种特征,很重要的一条是给学生提供思维训练的机会,安排一些能够刺激学生进行思维的环境,逐渐培养学生多面向、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
一、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应注意用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式。(1)教师的提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在与学生通过问题进行互动时,注意由浅入深,给予学生思考的信心。注意将学生思维灵活性调动起来之后,才将问题逐步深入。当学生在回答的内容令人满意时,有时可以进一步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层次;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可以通过询问其他同学观点后,加以比较分析,找到思维的不同方向。由此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逐步加深的习惯,而非浅尝即止。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先提问:“我”是怎样爬下悬崖的?接着进一步深入问题:“走一步再走一步”在本文中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涵义?(2)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多采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训练表达能力,扩展多向思维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尽量发散对问题的思考结论。例如,在学习《故乡》时,分析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杨二嫂是好人还是坏人?为什么?《我的叔叔于勒》先请学生概括于勒的人物形象,并说说每种概括的依据,从谁的视角来看于勒的?在学生有了明确的结论之后,请学生再思考,你觉得于勒是好人还是坏人?为什么?如果于勒是你的亲叔叔,你会带他回家吗?《羚羊木雕》一文中也是很好的锻炼思维发散的课文。可以设问:这件事到底谁对谁错?请同学们来辩论。
其次,让学生处于思维的安全心理中。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自我认识的敏感时期,很注重同学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安全心理对学生能否在课堂上积极思维活动,起到很重要的影响。教师对于学生的想法,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有讥讽、嘲笑的意思,哪怕学生的想法有时候很幼稚,教师都应给予足够的尊重,并及时作出适当的判断。当然这个判断的延迟给出,往往让学生因为心中有问,而更多角度的积极思考。同时,养成提前告知上课内容和预习的习惯,让学生胸中有成竹,在课堂与老师、同学交流的时候,会有更安全的心理。
二、多种形式进行思维训练
初中教科书的文本内容,多数都是能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的作品,只要通过阅读与启发,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调动起形象思维,那么如何更深一步地引发其逻辑思维呢?
1.画面利用法。画面利用法就是通过文字想象还原画面的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初中课本中大部分诗歌都是画面感较强的作品,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来还原画面,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例如《钱塘湖春行》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所传达的画面,学生可以仅仅通过读就能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画面。但这还停留在形象思维上,画面上。方法设计:你能把想象的画面描述一下吗?并写下来,与同桌比较。这就需要学生将画面生成文字,这还只是第一步。第二步通过与同桌比较,比较的过程中,发现虽然是同样一句诗句转换的画面,却气象有所不同。那么通过“比较”,也能看到个人解读的风格,与个人的经历、气质、经验等无不关联。彼此比较、吸收,说说自己的看法,又可以进一步对诗句加以分析、赏析。同样可以借鉴此法的比如:《观沧海》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天净沙 秋思》让学生进行想象,再用语言组合画面。通过给画面的补白,可以较好地增加思维的广度,再进行语言还原画面,也对学生进行语言逻辑思维的培养。
2.作文训练法。这里所说的作文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思维的方法和手段。笔者尝试的两种方式可以借鉴。一种是改变人称重写故事。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从父亲与杰利的角度来改写故事。通过这种改写,涉及到人物的心理的推敲,故事人称的转换,故事逻辑性的再塑,是很好的思维操。再如《再塑生命的人》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训练。
另一种是文章或文章片段的仿写。这种方法可以一箭双雕,既可以让学生在遣词造句上获得锻炼,也可以积累文中的词句;又可以通过这种词语文字的再运用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种小规模文章的仿写,是可以长期实践下去以证明其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的。例如泰戈尔的《金色花》,通过仿写激发了学生很多奇思妙想,从多个角度锻炼思维。
第三种是对原文的再创造。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改造想象,对原文进行再创作,也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例如《皇帝的新装》结局的续写。这种多种可能的故事结局的续写,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也是思维训练的好方法。
3.主问题的创设。主问题的精心创设,也可以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所谓主问题,是对文章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通过主问题的创设,可以激发起学生对文章诸多问题的思考和质疑,从而加深了对文本的解读,同时也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主问题可以这样创设:朱自清写父亲对自己的爱,为什么选择了买橘子这件小事,又为什么不从正面来写,而选择写父亲的背影?通过这个主问题,可以激发起学生对诸多问题的思考,诸如:父亲在什么情形下决定亲自送我?从父亲的买橘子的背影中、语言中和后来的信中透露了父亲怎样的爱?作者对父亲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 注音写字:(8分)
痴想() 隐秘() 喧téng() 盘虬卧龙()
训诫( ) 耸立() 迂回() 仙露qióng()浆
lín峋() 卑微( ) 宽shù( ) 伶仃( )
zhù立( ) 瞬间() chuò泣() 鹤lì( )云端
2.原文填空。(5分)
(1)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 又怎样 的心啊!”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 。
(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 ,故时有物外之趣。
3. 解释文言字词:(4分)
(1)项为之强( )(2)以丛草为林( )
(3)兴正浓( ) (4)方出神( )
4.写出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3分)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
(2)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
(3)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
5.对文章作者及主旨,叙述错误的是:()(2分)
A.《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B.《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作者是英国作家莫顿•亨特。
C. 《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作者是当代女作家宗璞。
D.《童趣》回忆童稚时代的种种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动的,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无穷的物外之趣。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字三白。本文选自《浮生六记》。
6.选出标点有误的一项:( )(2分)
A.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B.“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在嚷嚷。
C.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D.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7.下列文言句子的停顿(“•”表示很短暂的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能/张目•对日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使/之冲烟/而飞鸣D.作/青云•白鹤/观
8. 写出我国四大名著:《 》《 》《 》《 》。(2分)
二、古诗文阅读理解 (共14分)
9.依据上下文提示默写 (3分)
①夏蚊成雷, 。
② , ,盖一癞虾蟆
10,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① 徐( )喷以烟。
② 果如鹤唳( )云端。
③ 神游其中,怡然( )自得。
④ 物外( )之趣
11,翻译下列文言语句:(4分)
①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②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12,《童趣》一文的作者,童年时对着蚊子徐喷以烟,让蚊子“冲烟而飞鸣”。他做这件事感受到 “物外之趣”。从这一事例中,你感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3分)
(二)阅读下面选自课外的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共12分)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矾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在混乱的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七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笑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尸“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屋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3:这里所选几段文字,叙述了一个什么事件? (2分)
14.你认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请说明理由。 (2分)
15,请写出文中表现阿曼达父子心心相连的一句话。(2分)
16,文章结尾段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文中对父子二人的描写,说他们各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 (2分)
17.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的提示,想像地震刚刚发生、教室刚刚塌陷时阿曼达的处境,写他的所见、所想和所做。篇幅不超过一百字。(4分)
答案12. 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应该富有观察力和想像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13.阿曼达的父亲在地震后怀着坚定的信念成功地抢救出儿子。(此题亦可从阿曼达的角度总结。)
14.划线句子用了排比手法,渲染时间延续过程又长又慢,突出强调父亲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不停地行动,顽强地救出儿子。
深刻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挚爱之情。(这是一个开放型题目,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能答出一个方面即可,不必求全。)
15.这句话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 注音写字:(8分)
痴想() 隐秘() 喧téng() 盘虬卧龙()
训诫( ) 耸立() 迂回() 仙露qióng()浆
lín峋() 卑微( ) 宽shù( ) 伶仃( )
zhù立( ) 瞬间() chuò泣() 鹤lì( )云端
2.原文填空。(5分)
(1)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 又怎样 的心啊!”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 。
(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 ,故时有物外之趣。
3. 解释文言字词:(4分)
(1)项为之强( )(2)以丛草为林( )
(3)兴正浓( ) (4)方出神( )
4.写出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3分)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
(2)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
(3)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
5.对文章作者及主旨,叙述错误的是:()(2分)
A.《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B.《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作者是英国作家莫顿•亨特。
C. 《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作者是当代女作家宗璞。
D.《童趣》回忆童稚时代的种种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动的,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无穷的物外之趣。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字三白。本文选自《浮生六记》。
6.选出标点有误的一项:( )(2分)
A.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B.“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在嚷嚷。
C.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D.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7.下列文言句子的停顿(“•”表示很短暂的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能/张目•对日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使/之冲烟/而飞鸣D.作/青云•白鹤/观
8. 写出我国四大名著:《 》《 》《 》《 》。(2分)二、古诗文阅读理解 (共14分)
9.依据上下文提示默写 (3分)
①夏蚊成雷, 。
② , ,盖一癞虾蟆
10,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① 徐( )喷以烟。
② 果如鹤唳( )云端。
③ 神游其中,怡然( )自得。
④ 物外( )之趣
11,翻译下列文言语句:(4分)
①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②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12,《童趣》一文的作者,童年时对着蚊子徐喷以烟,让蚊子“冲烟而飞鸣”。他做这件事感受到 “物外之趣”。从这一事例中,你感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3分)
(二)阅读下面选自课外的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共12分)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矾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在混乱的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七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笑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尸“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屋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3:这里所选几段文字,叙述了一个什么事件? (2分)
14.你认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请说明理由。 (2分)
15,请写出文中表现阿曼达父子心心相连的一句话。(2分)
16,文章结尾段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文中对父子二人的描写,说他们各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 (2分)
17.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的提示,想像地震刚刚发生、教室刚刚塌陷时阿曼达的处境,写他的所见、所想和所做。篇幅不超过一百字。(4分)
答案12. 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应该富有观察力和想像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13.阿曼达的父亲在地震后怀着坚定的信念成功地抢救出儿子。(此题亦可从阿曼达的角度总结。)
14.划线句子用了排比手法,渲染时间延续过程又长又慢,突出强调父亲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不停地行动,顽强地救出儿子。
深刻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挚爱之情。(这是一个开放型题目,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能答出一个方面即可,不必求全。)
15.这句话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一、提问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原则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深有体会,教学提问的设计一定要坚持针对性原则,要紧密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设计。特别是要选准角度,发挥教学提问对学生思维的撬动效应。在重难点的教学上,教师可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开展深入研究,逐步抓住学习重点。比如,我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内容的时候,教材中“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一句,部分学生对“闲人”理解起来困难,而这恰恰又是课文的题眼所在,如果不能有效突破它,学生对于整篇课文的理解必然不深。依据教材解释,“闲人”就是生活比较悠闲的人,以此来理解文章显然不够。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意境,我结合文章以及作者的经历、背景开展分析。在教学中专门设计了一组提问,重点结合苏轼的贬谪经历以及当时心境开展提问,逐步引导学生,使之明白诗人在这样的氛围中保持闲情雅致,说明其宽广豁达的胸襟。由此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了文章主题。在教学中,教学提问的针对性对于突破难点的效果具有明显作用。
二、提问设计要体现“启发性”原则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提问的设计一定要立足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启发引导,以活跃学生思维。我在教学中,尤其注重设计具有较强思维引导性的提问,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序、有效地引入到教学的轨道上来。比如在《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中,我选取了其中的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此为载体进行教学提问。这一句是文中颇具代表性的写景语句,精辟有神,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开展一字一字的翻译,学生难以全面理解与感悟词句的意义和韵味。我采取逐步深入法设计教学提问,首先,将原文缩减成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不同之处。其次,在原句后添加“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让学生思考是否合适。这样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在原句缩减之后感受到原文的意境优美,运用比喻的形象手法,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优美景象,体现了悠远的意境,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句意。在增加之后,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原来描法中营造的幽远空明的意境,加深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深刻领悟。由此可见,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若是重视提问的设计,则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助于教学活动深入进行。
三、提问设计要体现“回旋性”原则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提问的设计还要注重艺术性,并不一定直接提出问题,可以在九曲连环之中启迪学生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探究活动迂回前进,深化教学成效。比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时,我在探究分析完成之后,对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同学认为,课文中一个环节没有讲述具体,就是父亲如何知道“我”被困在了小悬崖之上的呢?围绕这个提问,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对文中描述的情境进行了多个方面的猜测。与直接的教学提问相比,这一内容的提问蕴含了许多需进一步发掘与探究的内容,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做出一步步的引导与回旋,最终到达目标。在学生各种各样回答的基础上,我接下来提出了进一步的问题:文章中为什么没有详细说明这样的问题?是失败之处么?学生从上一问题的探究中抽出身来,进入到这一环节的思考,对照文章结构要求,学生很快明白,这是文章选材的详略安排,并不是遗漏,对于文章的这种写作手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四、提问设计要体现“发散性”原则
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的设计与运用要注重发散性,强化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发散性问题作为载体,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如教学《桃花源记》课文时,我对照文章的教学要求,对学生设计了发散性提问:从文章的理解中,你可以感受到陶渊明具有怎样的人生观念与理想追求?对于陶渊明的这种理念与生活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对于这样的发散性问题,开展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有学生评价陶渊明的这种理念可以理解为对社会动乱的抨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进步意义。也有的学生认为,陶渊明在乱世中持消极人生态度,是一种消极回避,没有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以这样的发散性提问为契机,我引导学生在讨论与思考之中,辩证地理解了陶渊明对幸福生活追求以及消极面等对现状的复杂情感,有助于学生抓住重点,掌握学习目标。这样的手法,运用的空间较为广泛,尤其是在一些具有争议的诗人作品分析中,教师可以结合诗人的思想情感特点以及社会实际等方面因素,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深入探究活动,提高阅读教学成效。
五、提问设计要体现“层次性”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提问的设计应当体现因材施教原则。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注意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能力实际,教学提问采取同一种标准,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如有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设计的提问难度过大,虽然满足了班级语文学习中优秀生的学习需求,但是对于班级的中后能力学生而言,这样的提问难度明显偏高,对于学习的难度加大,容易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面有效开展。也有的教师在教学提问的设计中,设计的提问难度过低,对于优秀生而言,甚至不需要进行思考,只是满足了班级学困生群体的学习需求,整个教学活动缺乏引导探究的有效动力。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提问的设计中,必须要为其寻找一个平衡点,兼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类型与基础,分别设计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适应的提问,如在教学中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型,交给优秀生来完成,另外为班级学困生专门设计难度一般以下的提问,兼顾到学生的参与程度,以此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分层开展教学提问的设计与组织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为教学成效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一、导源――联生活,谈自己,红杏枝头春意闹
新课标提出:写作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关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关注学生个性化的表达,鼓励学生多说自我话语。要教师把言说欲和言说权归还给每一个言语生命。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言语欲望,我主要依托文本,从文本中寻找话题鼓励学生畅谈和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如在《散步》教学中,我结合本文主题,设计的第一个教学环节是“联系生活忆亲情”,我首先问了一个每位学生都可以回答的问题:“你家里有几口人?你最爱谁?”,学生一下子叽喳开了,谈的很开心。在此基础上,我提高要求追问道:“既然你们是那么真情真意地热爱你们的亲人,那就请你用一句话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意?”有一位同学说:“爸爸、妈妈,能做你们的女儿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下辈子还做你们的女儿。”当时我们都被这女生陈述的永恒的爱深深地打动了。其他同学也纷纷争着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爱,整个课堂立即被一股浓浓的亲情氛围包裹着。
此时,同学们分享着彼此的感受,显得动情动容!
二、导读――品佳文,议他人,接天莲叶无穷碧
农村中学几乎全部是寄宿生,他们有限的生活空间和生活经历,使得学生间的分享也极其有限,作文显得有些单调重复。可现行的语文课文内容丰富,选文典型,文中给我们讲述了关乎生命和人生的很多发人深省的故事,很多耐人寻味的道理,很多思辨睿智的科学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在与文本、作者、编者、教师进行多维对话的过程中思想得以碰撞,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可以内化为自己的体验,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效果。
如在教《散步》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丰富亲情,我设计了四个教学互动环节通过抓核心词、思关键句、详主体段、略辅助段、明全文结构的导读过程帮助学生建构行文的基本框架,较好的理解中考作文评价中的“主题鲜明、材料精当、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一类文要求。具体来说:
一是品读总启句感悟亲情。从品读文中的第一句话“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妈妈、我的妻子、我的儿子”中的“我”悟起,接着用“爱源于……”的句式请学生谈谈读完本文后的整体感受。
反思之一:这种抓核心词扩词连句的方式,我们广泛地应用于作文指导课中,就是以所写的词语为基点,充分利用人的眼、耳、鼻、舌、身、心等感觉器官认知自然、感知社会,构筑出具有色、形、动、声、味、情、思(心理、联想、想像)的鲜活场景来。
二是品读主体段理解亲情。这个环节花费的时间最长,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说‘爱’是一条承担重量的扁担,那么扁担的两头应该挑起什么呢?”学生发言说:“一头是老,一头是小。这种情意是每一个人必须都有的,是对家的责任――要敬老,要疼小。”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敬老’和‘疼小’的细节呢?引导学生重点读了第六和第八自然段。在读到第八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理解本句话的意思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时我请同学们做我的老师,分小组讨论后解答我的疑惑,孩子们的答案真的说服了我。他们发言说“在他的眼里,家就是整个世界。”“爱家是爱国的基本,‘整个世界’突出作者爱家的感情强烈。”……
反思之二:所谓主体段就是能集中表达中心思想,需要重点理解的文段。学生作文中主体段质量的高低是决定作文得分的关键,因此主体段的导写质量也就直接影响着作文教学的质量。本环节我抓住敬老、疼小这两个关键词,分析第六和第八两个自然段。这样的引导、品读能让学生谈深、谈实、谈透。有助于学生从心灵深处确立一个对“敬老疼小”的人生品性追求,更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主体段的的意义和作用。
三是品读辅助段话语亲情。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我采用请同学们当辩护律师的方法来阅读课文的辅助段。有的学生主动请缨说:我想给第四自然段当律师,“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通过景物描写,写出了生命的色彩,再说家庭亲情也是生命的体现。有的同学为第二自然段作辩护陈词,有的为第七自然段辩护。……
反思之三:通过阅读后当辩护律师陈述意见的方式,学生很快弄明白了辅助段(就是运用的辅的表达技巧的段落。如:伏笔铺垫、渲染烘托、悬念对比、抑扬手法、正侧互衬等。)存在的理由。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亲情的感悟,也从一个侧面对学生理解散文的写法起到了指导作用,给学生一个启迪:景物的衬托,环境的描绘等对表现文章主旨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有时候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四是品读全文解构亲。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本文的脉络,弄清文章的线索。我接着鼓励孩子们说:瞧,经过大家这么一辩护,课文的每一个自然段都可以大大方方地保留下来了。现在请同学们完整地读一遍课文。想想段与段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告诉我说各部分内容是通过“散步”这件事联系起来的。这样一遍遍读下来,学生对本文以小见大、借事喻理的写法便弄得水清明白了。
此时,同学们体味着文本的内涵,心底真情喷涌!
三、导写――展想象,写片段,我言秋日胜春朝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我们可通过“写”激活学生直接和间接聚集的经历和感悟,较好的实现由“知”向“行”的转化。怎么写?写什么?我试着在文本中寻找切入点,引导学生寻找课文的隐点、略点、续点、感点、连接点、争议点等,展开想象或续写、或补写、或缩写、或扩写、或改写等。
教学《散步》时,我在“合理展开想象写亲情”这个板块中确定了这样三个步骤:明确要求定内容,集体构思写片断,相互展示享美文。
一是明确要求定内容。分组,每组抽一张纸条,注意保密,根据纸条的内容提示【1、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散步就带老婆、孩子,结果会怎样?(注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2、想想小路沿途会有怎样的风景?(注意色彩、声音、人物活动等的描绘。)3、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从儿子,那会怎么样?(注意人物的不同心情)】分组讨论学习。
预设初衷:塞缪尔・约翰逊说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我把作文的要求写在纸条上,避免了讲解作文知识的枯燥,增加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的了解作文要求。教学需较好的体现出变“教作文知识”为“用作文知识导”的重点。
二是集体构思写片断。写之前先找几个组谈设想,激兴趣。有的说:“我们打算从人物的心理、表情、动作方面来写。核心是描绘作者既想孝顺母亲又想疼爱儿子的两难心理,请大家期待我们的作文吧。”还有的说:“我们准备从人物的神态、语言、环境来写。……”然后给学生20分钟的自由写作时间,老师在巡视时根据需要作些具体指导。
预设初衷: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降低学生单独作文的难度,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我请学生分组写片断,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激发彼此的创作灵感,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进步的阶梯。教师要适时参与各组的讨论,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施同步指导。同时还要根据了解的情况确定有代表性的组别在下一个环节作全班交流,增强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三是相互展示享美文。因为时间关系,我仅就纸条上的三个提示内容请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小组交流。这里仅举一例(组1展示:初春很美,即使在黄昏也能瞧见一片新绿。乌鸦站在那带着新绿的秃树枝上,静静地欣赏景色,老乌鸦轻轻啄啄小乌鸦的羽翅。我想起了母亲,这时在家中干什么呢?蹦蹦跳跳的儿子停住了脚步靠着妈妈看乌鸦。母亲身体不好,经常咳嗽。我怕她受不住这早春的晚风,把她留在了家里,带着儿子、妻子出来散步。我向来很孝顺,可是在这美好的春之景把她留在了家中。想到母亲一个人的孤单,我的心仿佛被一只大手紧紧揪住,好痛好痛……母亲这时肯定坐在院中,望着我们走过的路,急切地盼望着我们的归来,那双眼睛――那双被皱纹包围的眼睛直直盯着那条小路,那是一条多么短的路啊,仅几十米,可在此时却拉得好长好长,一端是母亲,一端是儿子。我们之间的距离被拉得越来越长。眼下,我立刻拉着妻子的手一路小跑回家。我知道这次散步时间很短很短,却让我明白了亲情的可贵。走过了人生中一条最重要的路,那就是让儿女懂得感恩和孝顺的路!)
此时,同学们书写着自己的感悟,笔底饱蘸浓情!
四、导评――读美文,生互评,争得梅花扑鼻香
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固然重要,但展示与激励比指导更重要。不容忽视的是造就会欣赏的读者也是我们写作教学的任务之一。教学中通过相互展示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学得的同时习得更多无法言说的内隐的作文规则,提升作文能力;并通过评奖的方式让其它同学进行欣赏与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这样的作文教学才会更有效。
《散步》教学中,三个小组公开交流后,我组织评选了最佳描写奖、最佳语言奖、最佳构思奖、最佳想象奖。最后在学生练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次作文的基本技法和要求,即在课文中寻找隐点(就是补写剧情或补白),在课文中寻找略点(也就是扩写),找课文中的续点(就是续写)。同时我提请同学们注意:当我们在课文中找素材写作文时,我们要做到四要:要精心描绘,要据情推理,要展开想象,要复位核查。四不要:不要脱离原文,不要违背原文,不要拘泥原文,不要重复原文。
此时,同学们品味着同伴的美文,镌刻至情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