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范文第1篇

例一:炎炎烈日之下,教学楼前的空地上,出现了一个瘦弱的孤单的身影,右手提着一个鼓鼓的皮包,腋下夹着一摞书,左手提着一个木框,框里有几个装满液体的玻璃瓶,原来是该校的化学老师。她手中的重物紧紧地坠着她那纤细的双手,但她仍然使出了浑身的劲蹒跚地向教室走去。突然,“刷!刷!”,有两个人影飞速地掠过她的身边,仔细一看,是自己含辛茹苦教了两年的学生,她喊道:“某某同学,过来帮把手”,两位同学装作没听到继续向前走,再喊,还是没用。她失望地摇了摇头,叹道:“难道这就是我们学校教育的结果,我教书有什么意思,我的学生根本不知道感恩。”

例二:在我所任的班级中,有一个班的学生给我提了一条这样的意见:老师太恶,上课没笑脸。然而我却是大家公认的上课比较有激情的老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局面,究其原因只有一条,上课期间,这班的几个学生不停地说小话,我使尽了浑身解数(个别谈话、教育,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鼓励,都没用),仍无法扭转这股歪风斜气,于是,我失望了,每当走进这个班时,我就产生了一种不安的情绪,无法作到激情澎湃,无法面带笑容。

例三:某班某同学,由于画了许多不文明的图片,被老师逮住,询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不说。一打听,才知道该生成长以单亲家庭,他的母亲从他刚满两个月起就独自一人把他拉扯大,问他:“你知不知道你母亲很辛苦?”他理所当然地答到:“不知道”,回家后,是少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要求母亲给他买这买那。

通过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越来越自我,他们是天,他们是地,只会一味地要求别人付出,而不知道回报,他们在这经济浪潮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良心,面对别人、社会变得冷漠、自私、无情。这样的“人才”将会成为社会的渣子、蛀虫。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的教育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促进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尊重并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促进每一位学生更美好更纯洁,更善良;并培养精神充分发展的有理想有信念的人;最终使我们的国家不仅物质上更发达,精神上更富有。

只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我们的学生不再麻木、冷漠,使我们的教育结果发生改变。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好地解决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人文素养,培育着激励着人的高雅精神境界与不朽的人格魅力。高瞻远瞩,勇敢坚毅,既为真理不断超越前人他人,也为真理不断战胜个体自我,坦坦荡荡做人,廉洁自律为公;有打败敌人的勇气,有战胜困难的气慨;助人不讨回报,奉献不讲条件。人文素养,总是把崇高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是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的忙忙碌碌,也不是见小利而忘大义的狭隘浮躁,更不是夸夸其谈不干实事的政客。

另外,可以通过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我们的学生做到以下几条:

第一条,怀抱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不要忘了感谢你的父母、你周围的人、你的同学和老师。成功守则中有条黄金定律:待人如己。也就是凡事为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你是学生,应该多考虑老师的难处,给老师一些同情和理解;你是孩子,则需要考虑父母的困境,给父母一些宽容和谅解。同情和宽容是一种美德,同学们应设身处地为老师、父母着想,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动物尚且感恩,何况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我们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重要的是要有感恩的心。

第二条,培养学生具有责任感和荣誉感。没有责任感的学生不是优秀的学生,责任感是简单而无价的,每个学生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有义务,有责任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一个学生要成为一个好学生,就必须遵守纪律,有自尊心,对于他的集体感到自豪,对于他的同学和老师有高度的责任义务感。每一个优秀的班级,都应该教育自己的学生增强责任感,认真听课,完成作业,积极参加学校布置的每一项活动,是每一位学生该履行的责任。

第三条,决不说谎。因为不诚实,所以不能够与人相处长久,不具有合作与团队精神,更不能实现自己幸福和成功的愿望。考试作弊,说谎话是作为一位优秀学生的大忌。

人文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师 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

1 中学英语教师的人文素质要求

中学英语教师不仅应该具备从事教学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如:业务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等,同时还要具备人文教育所要求的人文素质。在人文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中学英语教学远非只是英语词汇、句式、语法结构及语言规则的语言基本层面的有限内容,而是要把语言与文化、语言与实践、语言与信息、语言与技能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对教师的人文素质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保证育人的基础。强调人文教育需要教师对学生有一份爱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中能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巨大的耐心、坚韧的毅力对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做到,才能以表率的作用影响学生。因此,这种职业素质标准要求教师具有健康的心态、极大的热情、公正诚恳、与时俱进。这一点对中学英语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思维、兴趣、态度甚至健康成长。如果教师能身体力行地体察学生的情感,具有一定的亲和力,深得学生信赖,将会成为一种隐含的内动力,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由此看来,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教师,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老师,这种独特的魅力将会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每一位学子。

1.2 教师的学术气质。实施人文教育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即教师在文化基础、专业知识、教育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水平,它是教师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对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要求体现在能掌握一定量的英语词汇,并能准确、熟练、得体地应用于语言交际;懂得语言规则,并能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具有比较强的阅读、理解、判断、推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以及我们自己的文化,就无法做到对其语言的灵活运用。学习语言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准确、得体、灵活地运用它进行交际。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不失时机地利用语言材料向学生积极渗透相关的文化内容,除了帮助他们达到学习语言的真正目的外,还要向他们渗透爱国主义、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热爱科学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热爱和平、积极向上的现代意识。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善于运用有效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教学的效果好坏就在于是否能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产生师生互动的效果。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的比重加大的趋势,是人文素质教育所倾向的。这种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善于把英语中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与文化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动态、发展的方式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活化语言的能力。只有学生能够全神贯注地自觉投入课堂活动,在有趣的课堂氛围中积极参与,才能与教师产生互动,从而生成新知识。

为了能够使课堂教学达到“水道渠成”的良好效果,教师还必须具有处理好课堂的有限性与知识的广阔性之间的艺术,作到“能放能收”、游刃有余。正是由于课本的局限性,才需要教师去发挥、拓展、补充、延伸以达到进一步升华。教学过程的生活化、社会化是知识活化的需要。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和契合点,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具有生长性。

1.3 丰富的业务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英语教学更是如此。宽广的知识面不仅包括丰富的百科知识常识和生活常识、最新的信息,还要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广泛的了解。大到政治、经济、历史、及意识形态,小到风土人情、行为举止,语言风格、饮食起居等语言所能涉及的细节。同时,对祖国文化要有更全面、深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及时提供或引导学生对课本所涉及到的文化内容有更宏观、更全面的触及。中学课本中有很多内容涉及文化层面,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学常识、名人轶事等,都要求教师能与学生一道补充、充实相关内容,以丰富知识内容与体系。此外,教师的知识体系不能只是单一的,对语言、文化以外的相关学科也应有所了解。

2 人文教育与中学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也要体现学生主体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应该始终把学生当作主体看待,尊重、信任他们,体现教书育人思想。人文教育、人文关怀在教学中意味着对学生德行、品格与性情的熏陶培养,大力主张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协调合作、积极向上的融合关系和氛围。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主体,鼓励、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独创性,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理解和信任,以发展他们的最大潜能和创造才能。

人文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人文素养;培养

在高中阶段,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很多,既有人文学科如语文、历史、政治等教学过程的积累,也有来自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培养高中生人文素养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高中校园文化既是社会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又与社会文化有较大的区别,其一方面要适应社会变化发展,使高中生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又要结合高中实际来开展切实有效的活动承载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一名高中生,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综合教育功能、调节作用、多样形式来积极为高中生人文素养培养服务,不断摸索人文素养发展的经验,才能使高中生具备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人文精神,从而为自身学习发展服务。

1利用校园文化的综合教育功能来拓展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途径

校园文化作为高中学校的重要精神食粮,其属于较高层次的育人手段与育人方式。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校园文化不是单一的人文素养培养,也不是单一学科的知识教育,其是综合的人文素养培养系统。其二,校园文化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具有较强的价值导向性,对时代潮流与正能量的把握比较准确,能更好引导高中生的成长发展。其三,校园文化通过文化激励与人文精神塑造,把高中学校的精神传承、发展理念等学校精神内核理念渗透其中,从而使高中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校园文化熏陶,自觉提高人文素养。从这三方面来看,校园文化的综合教育功能为高中生人文素养培养途径提供更广阔的天空,如果说人文学科教育是纵深的人文素养培养,那么校园文化就是横向的人文素养培养系统。从这一个角度上来看,高中生人文素养培养途径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以高中每年的迎新晚会活动来看,表现上看是文艺晚会的表演。但从更深层来观察,迎新晚会活动的人文素养培养途径很多。就迎新而言不仅仅包括对新一年到来的辞旧迎新祝福,传承中国文化新年文化的内涵,更是对高一新生的欢迎与展示。从节目形式到节目内容,从师生参与程度到外界反响等,都是学校精神面貌、发展理念、育人观念的人文素养传播。尽管每一个学校都会有歌舞表演、相声、器乐等艺术形式,但其内容编排、内涵表现及师生观感却千差万别,这种差别所体现出的恰恰是校园文化所承载的人文素养培养途径的多样化与拓展。

2发挥校园文化的调节作用来丰富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内涵

由于高中生的学习负担较重,且面临高考检测的压力,因此传统上一般高中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往往体现在人文学科教育上。但事实上,适当的校园文化活动也能丰富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内涵。随着新时期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越来越成为教育界的共识,通过校园文化来展示学生个性也成为了重要手段。而人文素养的内涵也在这种影响上进一步丰富,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就更成为了新时代高中生的人文标签。在这一背景下,通过校园文化来放飞高中生思想,形成独立人格就成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也是调节学生学习压力的重要方式。以高中生校园辩论赛为例,高中生从辩题选择、辩论观点、辩论技巧到论述逻辑等辩论环节都有了重大的变化,进一步丰富了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内涵。如在辩题上,高中生不仅直面同性恋的社会问题,更对高考指控棒提出了全新的认识,这就产生了“允许同性恋结婚是社会进步还是倒退”、“高考一考定终生是人生的喜还是悲”等尖锐的辩题。这些辩题的产生就说明,高中生通过校园文化来为自己正名,把个性化发展与追求纳入到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人文素养的内涵。当然,作为辩论赛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调动高中生语言、思维、知识储备、能力运用等综合性人文活动,整个参与过程就是一个人文素养培养的过程。通过学生个性化发展与这类校园文化的结合,使其赋予了人文素养内涵时代性的特征,当然也就从根本上丰富了高中的人文素养内涵。

3运用校园文化的各类活动来加强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培养

人文素养既是人文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又是人文精神与内在品质有机统一。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一项高中学校人文性建设活动,其旨在通过常态性文化活动来渗透人素养,从而培养高中生人文素养。与人文学科教育相比,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培养的人文素养更综合、更全面,能更好地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换言之,要加强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各类活动的开展。如前所述,校园文化所具有的综合教育功能既能对学生人文学科所培养的人文素养进行整合,又能丰富人文素养的内涵。因而运用丰富多样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来加强高中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校园文化的各类活动对培养高中生人文素养各有优势,但把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整合为一个系统性、体系性工程,对加强高中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无以比拟的作用。德、智、体、美、劳在校园文化活动都有表现,使其均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出来,就要依靠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校运会上所展示的精神追求、互助精神及集体荣誉感等人文素养;合唱比赛所展示的审美内涵、音律配合等;辩论赛所体现了知识运用、思维灵活等……这些活动中不仅仅会促进了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且还会深化高中生对人文素养的思考,从而达到在思想观念上形成对高中生的冲击,无形中强化了高中生对人文素养培养的认识。综上所述,高中人文素养培养的方法方式受学业影响并不十分丰富,就要更好地利用好校园文化活动这一平台,通过对人文素养培养途径、人文素养内涵及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的优势等三方面考察,来调动校园文化的机制作用发挥,使校园文化从内容上、形式上、途径上、作用上等全方位配合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而使高中生人文素养培养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曾芬钰.论“校园文化”与“文化校园”建设[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6(03)

[2]张振华.感受校园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J].课外语文.2016(11)

人文素养范文第4篇

关注语文的人文内涵,回归语文的本源,离不开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性质。语文课堂上教师深入地进行朗读训练,便于学生轻易进入角色,融入意境,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从而有利于学生对人文内涵的思索,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但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阅读的现象。现在有的老师的语文教学,走向“只讲不读”“思而不读”的畸形之路。那么,是不是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已经具备了呢?以笔者所经历的几个私立学校的学生为例,学生的文化底蕴普遍较低,知识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更有甚者连一个普通的句子都读不下来。如今在推进教学改革,关注人文内涵,培养人文素养的大背景下,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阅读;人文内涵;人文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品的人文关怀。随着高中语文教改的深入,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经典美文大量增加,培养语感的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重视阅读教学,关注人文内涵,形素养,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回归学生主体:让“阅读者”自己阅读

所谓让“阅读者自己”阅读,即阅读教学应回归学生主体,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允许学生做个性化地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严重失落,表现在其一,许多教师受“知识本位”课程观的影响,一味追求阅读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忠实再现,因而导致学生主体体验的严重失语。其二,许多教师惯于用硬性指导代替学生体验,在读法上往往过于追求技巧性和统一化,这就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自主感悟的机会和创造性解读的权力,进而使阅读教学陷入了“千人一腔”的尴尬。这种主体性的失落使阅读教学失去了理应生成的教育意义。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于文意与己意的关系,学生要能够立足于主体所应有的高度,适中有度地把握:既不死读章句因而失去读书的意趣,又不主观臆度而破坏文本应有的风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主体性不断发挥,“人”与“文”逐渐走向视界融合的过程。此过程中,学生不是外在于作品的“阅读者”,而是拥有主体权利,主体意识积极参与的“解读者”;学生不是作家作品的“看客”,也不是所谓作家的“代言人”,而只是作为“阅读者自己”在参与语文教学生活。

也就是说,阅读是有主观性和个人色彩的,学生理应成为阅读的主体。因此,从学生主体看,阅读态度、阅读需求和阅读心理不同,阅读体会自然不同;从文本看,作品内涵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它不可能为每个读者提供一个统一的、单向的阅读路径。由此决定,不同的阅读者在阅读技巧方面的处理不可能雷同,因此,教师的阅读指导也理应顺乎“阅读者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思和旋律”,而不应强求整齐划一。

二、以文本为主体:吸引学生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其实语文文本的特殊性即在于此,其一,它所呈现的不是客观、冷静、抽象的知识,而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和作家主体的生命精神,它内在的生命力使其本身呈现为一种开放的“召唤结构”,能够邀请欣赏者走入它的世界。其二,作家的生活世界、作品思想世界与学生心灵世界的对接、交融构成了一个生命空间,学生正是在此受到了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教育;语文文本的这种教育意义是独有的。其三,正是由于文本主体的介入,学生才在教师引导下不断感受到来自作品深处的本质力量,而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

以文本为主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心需求,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以教学唐诗为例,单纯讲授有关字句、节奏、修辞等方面的创作知识,或许还不足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唐诗的音韵之美。但教学时如果能够穿透这些所谓“唐诗知识”的迷障,注重引导学生去倾听诗人的心声,捕捉其生命的行迹,效果自然大不相同。当李白的豪放、杜甫的老迈、白居易的沉郁经由教学真的在学生心目中得以活化时,朗朗的读书声里定会别有一番意趣。即便单纯从朗读技能训练的角度讲,由音节而求神气固然有它自己的道理,但从把握文本的主体意义入手而得诵读的旋律,未尝就不是上好的读书之法。

三、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得读书之乐

诵读即“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从特征上看,朗读不但要有声而且要有情,诵读既为朗读的反复,理应在反复中以传情为本。涵泳则侧重于诵读时“有所思”的心态,强调的是“读者主体意识的参与”,在心理过程上因诵读而起,随诵读深入。诵读与涵泳虽各有发展的流脉但实不可分,诵读的过程其实也正是反复玩味的涵泳过程。二者连用并举,为的就是要达到目口耳脑并用、“读”“思”结合、主体意识积极参与的交流状态,只有这样阅读教学的功能才能充分发挥,这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科学性。

倡导诵读涵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事实上,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了“诵读涵泳”与母语特点之间的适切性;汉民族文字是形、音、义三要素统一的文字,而文学作品是作家的心声,是文字语言节奏与音节节奏的统一,因此非诵读涵泳不能得其中意味。先秦时孔子即对“诵诗”十分重视,至现代叶圣陶更是高倡“美读法”,使语文教学古老的诵读涵咏传统再次发扬光大。

倡导诵读涵泳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之深得读书之乐。是否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是衡量学生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准,因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审美发展的是一条通向主体解放的道路”。

诵读涵泳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能够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铺就一条科学的道路。

四、优化阅读教学流程,注重情感体验,感悟文本魅力

语文教育专家谢向贤说过:“语文学习的特殊之处主要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阅读教学应对阅读文本进行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以获得丰富的感受。但目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讲”有余而“读”不足,“析”有余而“感”不足的现象,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主观能动性,使文本对学生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打一个精神底子。”人文教育与知识传授是水融的。阅读教学应当扭转纯技能训练的走向,真正转向人文教育。阅读教材中大量的经典文本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孔子的“仁爱”,孟子的“舍生取义”,苏轼的“旷达”,屈原的“爱国精神”……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接受这些精神的熏染,提升其精神境界。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突出“读”和“感”的环节,有利于学生领悟文本的魅力,实现“思想”“情感”的内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只要老师将阅读之法运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去,定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

2.李伟诗.教学与管理.2008(6).

人文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活力;人文素养;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072-01

在语文教学上,教师只有因课制宜,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由而和谐发展的个性,构建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主体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设置课前演讲

上语文课前短短的3分钟小演讲,不但不会浪费上课时间,反而会活跃课堂气氛。“3分钟课前演讲”活动中,除一位演讲者外,师生们都是忠实听众。课堂上多了掌声,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其他同学也都跃跃欲试。演讲者讲完后,先让演讲者谈感想,再找学生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拓展,这样沟通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对语文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用导语吸引学生

语文课堂从精彩的导语开始,导语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步骤,也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讲授《散步》一文时,在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后,可以引导学生:寒冷的时候,妈妈是棉被;饥饿的时候,妈妈是美食;困难中,妈妈是手杖;黑暗中,妈妈是烛光。当我们长大成人时,妈妈衰老了,我们该如何回报妈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莫怀戚先生的《散步》,去感受成熟生命对衰老生命的呵护。通过这样的导语,把学生带到课文所要表现的氛围中。

三、用设问激发学生兴趣

设置疑问,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授《阿长与山海经》时,设计了疑问:阿长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她的真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也不会识字作文,《山海经》是一部内容深奥的著作,作者却把她们联系到一起,她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在鲁迅的眼里,她又是怎样的人呢?经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四、用感情朗读去感染学生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截然不同。因而在讲课时,无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课堂教学富于变化,学生被老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讲解所感染,会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五、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课堂上,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使他们快速进入课堂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安塞腰鼓》时,在多媒体上展示西北汉子打鼓的盛大场面,画面与音乐的完美契合充分展示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宣泄,感受到人情和自由的挥洒,感受到中华民族和黄土高原特有的文明与文化,从而震撼了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