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萋萋芳草春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的时候,我们就会背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是这么寥寥的一首七言绝句,悠悠念出来的时候,你会觉得忧伤吗?
春天的忧伤有时候很深,深到“春恨”的地步,比如他乡客子春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是隋代著名的诗人,历经北齐、北周,隋朝建立以后任内史侍郎,隋炀帝时曾经出任刺史,后来又任司隶大夫。这首诗写的是他在江南做官时遇到的早春。诗题《人日思归》,人日就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刚好是鸿雁从南方跃跃欲试要回北方的时候。虽然新的一年(“入春”)刚刚七天,但是他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他回家的旅程将远远迟于鸿雁,但他的“思归之心”早已经萌发于花开之前。这就是春恨。
这首诗里有着鲜明的主题和意象,意象就是鸿雁、春花。
所有的春天里都满满生长着意象,先来选一个意象说,就是春草。
冬去春来,莺飞草长。春满人间的时候,春风染绿了萋萋春草。李白这样乐观飞扬的诗仙,在灞陵边送别的时候也会说:“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西安往东南三十里的地方有一条灞水,汉文帝陵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叫做灞陵。唐朝时的送别,人们出长安东门,都在这里分手。“上有无花之古木,下有伤心之春草”,抬头远观,花还没开上古木枝头,但地上的草已经缭乱,李白说这叫“伤心之春草”。
再看白居易那首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样年年生发、岁岁茂盛的春草,都是萋萋别情。草色萋萋,寄寓了他无穷的心事,尤其是别恨离愁。
亡国的后主李煜写的《清平乐》,短词小字咏出无限长情,故国故人,都在其中。“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这个场景如果是内心欢愉的人,不失为闲情雅趣。人走在春景之中,梅花似雪,扑簌簌地落在人身上,刚把它扑打掉,一下又落满了。但是在李后主看来,断肠人眼中的春天都是断肠风景,这些花不惹人喜,而惹人烦,一落到身上他就要掸掉,掸掉后立刻又落满了。“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雁来空空,不衔音信,故国迢迢,归梦难成。满眼唯有春草远远近近,愁绪如织。“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人走多远,草就有多远,愁有多悠长,草就有多绵密。
所以,春天的“恨”都是渐渐滋长出来的,它不强烈,不汹涌,但是它缠绕在身上,牵绊在心中,久久挥之不去。
还是那个“吹皱一池春水”的冯延巳,在《南乡子》中写过:“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在雨雾中朦胧的春草,绿得透明,就像飘动的流光,被细细的春雨给打湿了。在江南的早春里雨是那种细得让你无法察觉的“雨丝”,风是薄薄的“风片”。“细雨湿流光”这五个字,王国维评价“能摄春草之魂”。春草是有魂魄的,谁抓住了它的魂魄?细雨打湿“流光”,简直把春草的魂魄都吸走了。
春已渐渐老去。“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一个“飞”,一个“绕”,眼前一切风景都在流动,亦幻亦真。“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春风扶摇,残存的柳絮越来越少,柳条渐密,时在暮春。这一个时刻,放眼四望,芳草萋萋,遍布天边,“天涯何处无芳草”,已经找不到没有绿意的地方了。这是生机蓬勃的春天,“春草如愁”,这就是寄托在春草上的时间的流逝感。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也有他的一片春草。
我很少注意到或想他其他的颜色。
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目迷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
我开始向往一大片的红色,来振奋我的精神。
我到西山去寻找风林的红叶。但眼前这一闪光艳,是秋天的“临去秋波”,很快地便被朔风吹落了。
在怅惘迷茫之中,我凝视着满山满谷的吹落的红叶,而“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了起来!
“落花不是无情物”,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润培养它的新的一代。
这时,在我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绿意迎人的图画!那时有一年的冬天,我回到我的故乡去,坐汽车从公路进入祖国的南疆。小车在层峦叠嶂中穿行,两旁是密密层层的参天绿树:苍绿的是松柏,翠绿的是竹子,中间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色调深浅不同的绿树,衬以遍地的萋萋的芳草。“绿”把我包围起来了。我从惊喜而沉入恬静,静默地、欢悦地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绿”是象征着:浓郁的春光,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
绿,是人生中的青年时代。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
日出,金色的阳光洒下,映得江面如火一般红。悠闲地乘一叶扁舟,俯视,江水绿如蓝。
落着缠绵细雨的幽深的小巷,繁华的河岸边鳞次栉比的商铺,打着油伞的姑娘,构成了,你所迷恋的江南。
沐着天街小雨,迎着江边柔风。同样的雨,同样的风,可你,却不在同样的地方。
你的思情化作细雨,它代你将思绪洒满江南。
(二)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
正午,你迈着缓慢的步伐在园中散布,给家乡洛阳寄去的信,何时才能到呢?仰视,一只大雁飞过。
秀丽华贵的天香牡丹,车水马龙的热闹的及时,繁荣复兴人声鼎沸的皇都,组成了,你所惦念的洛阳。
被阳光所罩,踏着松软的泥土。同样的阳光,同样的土地,可你,却不在同样的地方。
你的思情融入金阳之中,它代你将思绪撒到洛阳。
(三)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夕阳,你坐在树下,饮一杯美酒。家乡开封的景象仍然使人痴迷吗?
壮丽雄大的桥梁,清明上河图的蓝本,幽香凄凉的,营造成,你所思念的开封。
一、虚实相衬
虚实相衬,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或联想中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情感。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前四句,仙人跨鹤本属虚无,却以无作有,以发世事苍茫之感慨;后四句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以虚衬实,文势因此而波澜起伏。
二、以景衬景
同为景物描写,而在这些景物之中又有主次之分,次要之景在行文中是用来衬托、服务于主要之景的。“万绿丛中一点红”,是用“绿”来衬托“红”的,突出了这“万绿丛中”的一点“红”。“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诗人写景时用“星垂”衬“平野阔”,用“月涌”衬“大江流”,使得写景雄浑宽阔、“开襟旷远”,更好地抒发内心情感。“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以“返影”(斜阳返照)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来衬托深林的幽与静,是以景衬景的写法。杨巨源在《城东早春》中用“上林花似锦”来反衬早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更好地表现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三、以景衬情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约、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蜜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以景衬情,常见的有乐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和乐景衬哀情等;前二者为正衬,后者为反衬。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交融的。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抒情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瑟的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之美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四、动静相衬
动静相衬是诗歌当中常用的衬托手法,或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或以声衬静。
程玉宇
乡村的中午,仲春的老太阳晒得人暖洋洋的,使人昏昏欲睡。土屋门前密密麻麻的香椿树和核桃树下,洒落斑斑驳驳的阴影,几只鸡仍然不厌其烦的在灰土和草丛里扒拉,一条狗则恹恹的斜卧着,似乎连叫一声也没有兴趣。田野里的麦子如一片绿绸,在微风的吹动下一浪一浪的起伏,但却几乎见不到一个人影,而芳草萋萋的乡间小路上,更是少有行人。人们都不知道忙什么去了。就连早晨鸣啭不休的鸟儿们,也似乎嫌热,躲到小树林枝叶间去了,整个乡村的中午竟几乎听不到一声鸟鸣,只有田野间和山坡上的油菜花,黄亮亮的,开放得灿烂。偶尔,便在树林遮掩得几乎不见人家屋檐的村子里,响起一串串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抑或呜呜哇哇的唢呐吹奏,那一定是村人庆祝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或者什么人过生日、娶新媳妇了。距村庄只有一箭之遥的河堤上,杨柳树荫里,便懒洋洋地躺着两个老人。
一个白胡子老人眯了眼,慢悠悠地说:“这日子散漫得很呢,咱那阵儿几天一个运动,累得人真想死了才能美美睡一觉。现在倒好,这日子散漫得人倒没了劲头。”
另外那个光脑门儿的老者,则深深地抽了口烟说:“咱老了没事干,可现在的年轻人却不闲哩,你没听说南山垭的路都修通了吗?咱村以瞎成为头的那帮人,正月间就翻过垭口到山那边喂牛植板栗去了。”
“南山根那柱娃子,在长虫凹的荒地里务了几年火头根(薯芋),家里现在都盖起三层楼啦!”
两个老人于是沉默,又一齐仰起头来,眯了眼,看天上的那颗老太阳。于是,一声长长的叹息,便跌落在被阳光照耀得如同一片烂银似的河面上,汩汩的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