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范文第1篇

小学生中秋节活动模板一一、活动目的:

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走近中秋,感受中秋佳节的思乡之情和祝福团圆的美好情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二、活动主题:中秋佳节话团圆

三、活动时间:20xx月9月

四、活动内容

1.“中秋月圆知多少”班队会

让学生收集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习俗、美食等知识、图片等,通过十分钟队会,在交流、讨论、展示中走近中秋文化。

2.赏月品月话月饼

中秋月圆夜,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赏月品月饼,三代人从品种、味道、价格、包装等方面话一话、比一比各自童年的月饼。

3.小小歌谣传情意,佳节感恩送祝福 (一二年级)

(1)利用音乐课学唱歌谣《爷爷为我打月饼》,激发学生怀念爷爷的情感,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知道老人曾为我们祖国,为我们大家,为自己的家里做了很多事,吃了很多的苦。

(2)用自己喜欢的制作形式和材料,自制一张精美的爱心卡,写上一句祝福的话语,送给自己最亲近的人,传达感恩祝福之情。

4.追根溯源画中秋(三年级)

收集中秋由来的传说,让学生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懂得感恩的思想。利用美术课,通过绘画方式表现中秋趣事。

5.情满中秋,同享中秋明月,手抄报展示(四、五年级)

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不拘,A4纸张;每班上交10幅作品。学校将选取好的作品展评,班级并也可用来布置教室。

小学生中秋节活动模板二一、活动时间:中秋节前两天

二、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通过了解家乡过中秋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幸福。

3、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活动准备:将学生分为六组分课题收集各地中秋节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及中秋的相关资料。

四、学校中秋节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1、搜集有关中秋节的名称、由来、中秋灯谜和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2、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入活动

一、情境导入

二、进入活动主题,交流感悟第一主题:话说中秋 1、中秋节的由来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3、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第二主题:中秋实践活动 1、设计别致、精******月饼图案 2、举办月饼宴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范文第2篇

一、坚实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口语交际的训练应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对话必不可少,我们要充分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与应对能力。口语交际是以口头语言为载体进行的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课堂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际时空。我们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时刻不忘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把握契机,注意融合。

例如,课堂上的互问互答方式,既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问学生答,又可以是一问多答或抢答。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培养,还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二、抓住机会进行专题训练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口语交际的专题活动,比如抓住生活中的“母亲节”、“教师节”“中秋节”等“节日”这些话题做文章,设计出口语交际的专题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生生、师生的对话。下面是我设计的一次关于“中秋节”的口语交际专题训练案例:

【课前延伸】

让学生充分了解各地在中秋节里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节日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载的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体验中秋节吃月饼庆丰收、庆团圆、送祝福、送亲情的意义。

【发展目标】

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通过了解家乡过中秋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活动指导】

这次活动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搜集有关中秋节的名称、由来、中秋灯谜和中秋节的传说故事;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活动的节目,中秋故事演讲等等。

第二阶段,进行“月儿圆,心儿甜”的班会活动。

第三阶段,拓展,延伸,进一步研究中秋的风俗习惯,传说故事等,在此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可研究关于月球的小知识,中秋的食品等,使学生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队员带来快乐与幸福。

【交际内容】

学生分为六组,分课题收集世界各地中秋节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及中秋的相关资料。在班会上交流。

1.中秋节的由来。

2.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3.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交际过程】

1.中秋节的由来

师:谁知道中秋节的来历?

学生:介绍

小结:队员们都说得很好,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所以也叫团圆节。它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唐朝初年成为我们国家固定的节日,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传统节日。中秋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刚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每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报的遗俗。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1)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让老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嫦娥奔月》

师:有谁能来讲讲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起源及一些民间故事?

生: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引导队员讲出不同版本的传说,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展示嫦娥奔月动画图片。)

师(小结):看来中秋节是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

(2)队员扮演嫦娥姑娘来介绍其他中秋节的习俗

师引:好,听了我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拜月娘》、《拜土地公》)

(3)继续介绍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

好,听了嫦娥姑娘的给我们的介绍,我们觉得中秋节真是个非常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啊。它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呢。(《月中玉兔》《吴刚伐桂树》)

(4)奖励。(对课前收集资料的队员进行表扬和奖励<奖卡>)。

3.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师: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团圆节这份思念当然会更密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期,诗人就会用诗词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队员发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对了,几百年前丙辰中秋的一个夜晚,正是以思念故乡为题材的诗作,你还知道哪些呢?

学生背诵:《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泊船瓜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三、匠心设计多种训练方式

口语交际的训练可和读写训练相结合,可在课堂中进行,也可在课外活动或日常生活中进行。如果只采用单一的形式,缺乏新意,就不能让学生“说”兴大发,乐于表达。 这就要求教师独具匠心,设计不同的训练方式,例如课前演讲,学生可以讲故事,可以背诵诗歌,可以汇报读书心得体会,可以播报新闻,新闻内容可以是国内外大事,也可以是校园新事,还可以是身边的好人好事,演讲形式可以个人讲,可以小组讲。通过这样的方式,唤起学生“说”的兴趣,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范文第3篇

端午节主题班会方案一活动目标:

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同学们对端午节的印象只是吃粽子、挂香包、看划龙船,从来没有深入去认识端午节,本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的去认识端午节。整个活动设计先从端午佳节的习俗切入,让学生去寻找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动手做香包,以及认识端午节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进而让学生在吃粽子之余,关心一下自己,如何让自己吃得更健康,在看划龙船之余,也能体会一下团体同心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赛龙舟录像 有关端午节的诗歌

活动过程:

一、全体立正、各小队整队

二、各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人数,中队长向中队辅导员报告人数

三、出旗、奏乐、敬礼

四、唱队歌

五、主题活动开始:

(一)端午奇缘话习俗。

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跟端午有关的知识和风俗都可以说,可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学生生动地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各种起源故事附后)

(二)外来学生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的习俗。(班上7位外来学生)

(三)观看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同学们,你看过“龙舟竞赛”吗﹖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政治黑暗而投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

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龙舟长10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 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 。现在,我让我们一起加入这一行列。

(播放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看了刚才的录像,想谈谈自己的想法吗?

队员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辅导员讲话:

同学们,今天的活动搞得非常成功,在此向你们表示祝贺。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对信息、资料的搜集能力。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近距离接触了端午节,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老师相信今年的端午节大家一定会过得特别有意思。到时候我们再一起来包粽子,表达一份我们对屈原的怀念。

端午节主题班会方案二一、活动主题:端午话传统

二、活动背景:现在的小学生对国外的节日了解很多,但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仅限于春节、中秋节等几个节日,为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我决定引导孩子们开展“端午话传统”的主题班会。

三、活动目标:

1、缅怀先人,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了解端午节由来和风俗习惯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4、以“端午节”为契机教育学生学习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伟大精神。

四、活动准备:

1.收集有关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等相关知识。

2.准备有关端午节的诗歌。

3.了解屈原的历史资料及诗歌作品。

4.选主持人,师准备视频及PPT。

五、活动形式:小组合作 诗歌朗诵

六、活动时间:十九周班会课

七、活动地点:五、二班教室

六、活动过程:

一、假设情境,激情导入

1.放吃粽子、赛龙舟的视频及照片。

2.引发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的欲望。

3.主持人引出主题:马上就要到端午节了,同学们对端午节的知识了解多少呢,?我宣布:“端午话传统”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一、展示

(1)首先由各小组交流整理各自收集的的有关端午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及屈原的事迹。

(2)由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汇报自己收集到的知识,师生交流、汇总,共同学习: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如《九歌》、《离骚》,深入人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等熔铸着屈原思想光辉和人格精魂的隽永诗句,两千多年来,影响和哺育着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和文人墨客。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每到端午节,人们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屈原,端午诗会吟屈原、赛龙舟纪念屈原、举行仪式公祭屈原,此外还有挂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

二、交流

(1)选取学生代表说出有关端午节的诗歌及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师生交流、汇总

(2)选取代表朗诵李清照《端午》、《九歌》、《离骚》部分诗句,师生评价。

(3)师朗诵《离骚》部分诗句,引起共鸣,师生齐读,升华情感。

三、升华

师进行情景升华:今天我们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及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及他的作品,就是要弘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今中国不仅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更需要成千上万富有高尚爱国情操的仁人志士。我们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及希望,更要做一个爱国的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四、拓展:

(1)讨论交流:为了明天更幸福,我们应该怎么做?

(2)师生小结讨论交流情况。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汉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深入人心,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和人的文化素养、经济条件的快速提升,出国参观学习,考察深造的人不计其数。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不仅要不断科学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而且要不断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各国风土人情,这样才能培养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型人才。

一、交际文化讲授的具体内容

1.价值观念的差异

英美人的自我肯定观念非常强,当受到称赞或表扬时,常常会说“Thank you!”而我们中国人则习惯于谦虚自贬,对于别人的恭维话,不直截了当地接受而称谢,为表谦虚,常说:“过奖,过奖了!”而西方人听到他人恭维自己的才干时,认为自己的个人价值得到承认,会表现出受之无愧,当仁不让的自信态度。 例如,当英美人称赞你长得漂亮或你的字写得真好,或赞美你的某方面超群时,若你回答“No,no,it’s no good at all.”这会令他们迷惑不解,不知所云,甚至会认为你好坏不分,审美观念有问题。

2.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西方节日和饮食文化是风俗习惯差异的最大表现。英美国家的传统节日有圣诞节、复活节、父亲节、母亲节和感恩节等,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而且两个文化领域的各个节日的来历与内涵也各不相同。饮食文化的差异也代表着各自民族的风土人情、人文素养。在中国,一直奉行“民以食为天”的传统,历史上也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菜系”,这是西方国家难以比拟的一种文化底蕴。而英美人视时间为金钱,过着快节奏的生活,以至“吃饭问题”在他们看来无足轻重,“fast food(快餐)”就是他们生活中的美味佳肴。

3.词义方面的差异

如,“blue(蓝色)”,在汉语中表示“美好的前景”,如“蓝图、蓝本”;而在英语中,除了“蓝色”之外,还象征“沮丧的、低级下流的”之意。再如“red(红色)”是中国文化最崇尚的颜色,它象征着吉祥、喜庆、胜利等,但在英语里,红色更意味着危险、残暴、使人生气等。

4.礼仪方面的差异

在中国,双方问候时通常用握手的方式表示客气,朋友们寒暄时会常亲昵地坐在一起,拍肩抱团,谈笑风生。而在英美国家,人们不常握手,无论是坐、站、行,人与人之间常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他们认为每个人周围的空间属于个人空间,进入这个空间便是侵犯“个人隐私权”。至于在社交场合手拉手,拍打肩膀更视为大忌。在接受礼物时,英美人常“先睹为快”,拿到礼物当场打开,而中国人则习惯等客人走后才打开,以示对人的尊敬、礼貌。

5.隐私问题上的差异

西方人通常认为年龄、收入及家庭问题等属于个人隐私范畴。比如,“How old is your wife ?”这样的问题被认为是极其不礼貌的,他们会对此深表反感。而中国人初次见面喜欢问及对方的年龄、婚姻、家庭收入等表示关心。因而,中国人与西方人交流时应尽量避免问个人私事,否则极易引起对方的不快,破坏友好气氛。

二、交际文化教授的方法

1.捕捉课文中出现的每一个信息和背景知识,利用对比的手法介绍文化背景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中国人习惯用“你吃过饭了吗?”作为打招呼用语,英语人每逢遇到这种问候,总误以为说话者邀请他吃饭。而当你的英美朋友说“Please come to my home someday.”你别以为他是在邀请你而贸然前往,这只是他们的客套话而已。因此,让学生了解英汉文化差异,对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建设性作用。

2.让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或观看英美电影

教师在英语教学时,让学生进行辅的课外阅读或观看英美电影,也可通过组织英语角、举办英语晚会、表演英语剧、向学生推荐英语简易读物、观看英语原版影片等多种渠道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加深跨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通过广泛阅读和大量观看听说,不仅让学生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而且通过一定的英语语言的自我摄入,才能使学生的语言文化通顺、地道,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做社会新型人才。

3.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逐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在练习写作时,要把想到的东西直接用英语表达出来,而不是直接translation(翻译)。讲解课文时,不只是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句子的语法结构上,而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意思及表达的文化内涵。在学到英美国家的天气、地理、艺术和风土人情时,可进行专门的讲解;在学到著名的首都London,New York,Paris 或著名的人物Mark Twain,Beethoven,Bill Gates等时,可通过声情并茂的电化教学大量地让学生了解、体验和感受这些文化信息,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大幅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会他们英语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与时俱进,成为适应时展的有用之人。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活化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中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理念一直深入人心,其主旨是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并且“做”是学之中心,让生活与学习联系起来,变“教师讲,学生听”为“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自主去做”。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信息技术,借助生活经验,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中。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是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呼唤,顺应了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使教学内容从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要以信息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要建立和谐与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生活问题走进课堂,让信息技术知识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以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这正是笔者努力研究、尝试解决的问题。

创设生活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进行生活化

在我参加省级公开课《初识Photoshop》的时候,最初的教学设计要体现新课标,如何把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渗透情感教育等等。我在绞尽脑汁地想如何标新立异和与众不同,如何挖空心思地去想怎样体现PS中的技术技巧,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精心设计了自己的教学设计第一稿,题目为《精彩瞬间,快乐体验Photoshop之旅》。在这里,自己也颇下了一番功夫,以学生的快乐之旅贯穿整节课,创设一个旅行的情境;接着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分别进入快乐之旅的第1、2、3站,进入终点站又要完成什么任务;最后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和总结,我用这个自认为很满意的教学设计上了课,结果却很不理想。整节课弄的花里忽哨的,到处都是做作的痕迹,上公开课不是在搞花架子,不是炫耀自己的技术水平,精彩瞬间,精彩在哪里?快乐体验,学生感受到快乐了吗?教学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不是为了上课而上课,而是从生活着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着手,学生才会得到更多的快乐。于是我从生活中利用Photoshop处理图片开始,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自己去探究去体验,整节课扎扎实实地从生活中的点滴入手,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上课效果也非常好。

创设生活化信息技术课堂,结合教学内容回归到生活层面

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苏教版教材第 7章音频视频的获取与编辑,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音频和视频这两个组成多媒体作品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常用方式和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这些教学内容和生活中学生们的接触非常密切,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MP3、MP4、VCD、DVD等等,无一不是应用了音频和视频。为何不让这些逼真的声音拉近学生与计算机的距离呢?于是,可以取来录音笔或MP3、MP4,让学生分组去录制生活中的声音,这是来自生活中的第一个学习资源,再对这些声音进行处理,通过小组的协作方式或者利用网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拿着DV走进社区,走进街道,拍下生活中的片段,再对这样的视频进行加工,完成作品,通过这样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构成了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

创设生活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生活化

情境创设是每节课的开始,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要以信息活动为主线,从简单的激发兴趣到生活化,这不仅仅是生活需求的转变,更是教学理念的提升。一般的情境创设,教师都会挖空心思地想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上网络搜索这节课时,很多教师的设计是:“我们都喜欢明星,这节课咱们就利用网络来搜索周杰伦这个大明星的资料”。这样设计是可以的,也是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但是如果从生活中的需求来设计,我们从学校出发到本市的另一个地点,应该坐几路车,咱们这节课就通过网络来解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利用网络搜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们的情境创设就更体现生活化、需求化,显得更高一筹。

还有很多教师都会这样来创设:“我们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它的来历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通过网络搜索来探寻它的来历”。这样创设情境不是不可以,但是太没有时效性了,而且很牵强。我们完全可以更生活化一些,一年当中传统节日也很多,这个课如果是在清明节就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在一些国家大事比如北京奥运会,汶川大地震等都可以改成这些大的事件,既可以让学生多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很轻松地创设了情境。不用去刻意地非要编造一个故事或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这样就显得很假,很做作,要让课堂回归生活,真正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创设生活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但都要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比如任务驱动式学习、小组协作学习、主动探究式学习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究,会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就象生活中结成小组做游戏一样,创设出一种轻松的、生活化的学习氛围。

目前,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驱动策略引导学生在过程中理解、掌握技能,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尽量摆脱学生被动地接受任务、机械地完成任务的局面。基于以上考虑,我在《初识Photoshop》教学中采用问题发现教学法。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图片不美观、图片太暗、图片倾斜等一个个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继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审美能力自主地对图片进行加工和处理。由于课堂上的任务是学生自己发现继而要去解决的,而且有弹性,所以学生的主动性特别高,同时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程度不均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学习,收到了良好效果。

“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以生活中的实例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能“学以致用”。分组是现在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小组协作学习,既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又可以让学生之间学会合作。

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这个信息的时代,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进行改变,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以生为本,使教学活动凸显意义和价值。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是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呼唤,顺应了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索继辉.新课程改革的反思.新课程(教研版),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