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5-0184-02

1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德育教育形式问题

苏活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道德是对道德的追求,学校生活中的道德必须成为道德实践,这是把教学与教育统一起来的条件之一。约翰•杜威不相信德育是可以和其它课分离教授的,他认为不应该把德育作为一个课程,成为无休止的说教,而应该使之与所有课程结合起来。而我国中小学当前的德育教育方式就是采用单独设立德育课程来进行的,即思想政治课。依上述两个学者的观点看,我国现行的德育教育方式,有失德育本身特点及合理性。

1.2 德育教育方法问题

现在中小学德育最常采用的方法还是课堂讲授法,简单的说教,基本上是黑板板书,即使运用多媒体课件,也只是呈现德育内容的方式变得新颖了,实质内容并没有改变。将抽象的道德内容当作对象知识来教授、灌输,借助背诵、考试等其它方法进行强制性的学习,生硬地将大量的德育知识塞进学生的脑袋里。中学时期正值学生的青春期,学生的情绪不稳定,这种硬性方式势必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教师方式采取不当,德育教育的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2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德育教育的优势

2.1 改变知识的呈现形式,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知识结构相对来说较为零散,并且以文字、文本的形式居多,学习内容分散且不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以动态化、专题化的方式呈现思想品德学科的知识,以方便学生形象直观地记忆和理解,适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快地习得更丰富的知识。

2.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重要教学步骤之一。兴趣并不是学生天生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来满足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而引起的。教师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着极高的作用。

2.3 增大教学信息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丰富的信息资源引入到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3 基于信息技术的德育模式构建

在中小学德育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建构信息技术与德育融合的新模式,要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具体、直观地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笔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了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基于网络资源的讨论教学模式和协作学习模式、基于角色扮演的活动教学模式。

3.1 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讲授型教学模式

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德育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以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直观的表现出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有关《寻求法律帮助》一课中,教师可以将《今日说法》栏目与该课主题相关的一期编制到教学内容中,上课播放给同学们看。这里既有案例过程,又有专家分析评议,还有判决结果,有声有色地展示给学生。

3.2 基于网络资源的讨论教学模式和协作学习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小学基本建立了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专用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学校可以专门建立一些专题网站,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资源进行德育教育。

这种方式不再是仅把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学习用作是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而是变为帮助学生探索和学习的工具。德育教师不仅可以利用Internet上丰富的资源,同时还可按德育课程自行设计网络课件。这一教学模式主要出发点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协助学习为辅,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基于网络资源讨论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最重要的是要从“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设计”两方面设计教学内容。

(1)教学策略设计。①在中小学德育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强调以阅读、谈论为主要学习方式,借助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形成个性化思维,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②创设中小学德育教学情境,通过视听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③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资源及相关支持,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2)教学过程设计。德育教师根据中小学德育教材和教学大纲确定主体教学内容后,将德育课程信息于服务器中,其中包括:①课程简介、要求、教学目标等相关信息,让学生上网学习前,对课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②教学计划安排,使学生大致了解课程教学的基本结构,心理上的作预期准备;③制定教学结果评价指标。

学生开展自主学习:①按教学计划和安排由学生自由掌握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此阶段只是学生自由地学习德育课程,没有教师的监督和帮助;②学生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自身需求确定学习的层次。

自觉性的组织网上论坛:德育课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因此,成功的德育课是要让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并学会思考。通过网上讨论,更能体现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通过网上论坛可以给学生提供双向的、多重的交流,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提高自身的水平,而且讨论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境性、互动性(协作)和建构性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三大要素。因此,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协作交流的学习环境十分必要,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和合作。当学生在共同探讨或研究某一个问题时,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网络在线交流、E-mail通信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和探讨。这样不仅拓宽了传统意义上的协作学习,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3.3 基于角色扮演的活动教学模式

基于角色扮演的德育活动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挖掘和激发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的情感和兴趣需要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独立思考和选择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的智慧,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来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编写情境剧本,确保创设情境的条件性;②创设模拟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教师创设与生活原型相似的教学情境,作为推动学生进入情境的学习背景和教学条件;③分配角色任务,进入模拟情境。教师通过对学生性格的特点了解进行角色分配,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④角色活动开始,经历亲身体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学生在特定情境角色活动中内化角色的规范,习得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便顺利地进行角色扮演,切实领会角色扮演的深意;⑤教师组织讨论,概括学习成果。

基于角色扮演的活动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角色扮演活动——学生讨论,师生交流——教师总结的过程进行教学。创设活动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虚拟的环境中,使学生的思维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然后通过学生扮演某一具体角色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既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生活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和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

4 提高教师素质,丰富教学资源

4.1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于德育教育中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最终需要通过德育教师实施到教学中,这就要求德育教师既要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又要懂得德育的教导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讲,德育教师的信息意识及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决定着信息技术课与德育教育的整合效果。然而有些德育课程的老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适应较慢,不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率的教学。这就要求学校提高德育教师的信息素养,以便顺利进行新式德育教学方式。

4.2 学校应保证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

现在大部分的中小学因课程改革需要,新购置了不少硬件设备,但还是存在着如硬件设备不足、利用率低,软件资源开发和利用率不高,适合中小学德育课程使用的软件、课件偏少,有的只是片面应用,很难达到课程整合的条件。因此,要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德育教学,一定要有健全、完善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

参考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范文第2篇

摘 要:在如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为一体,是新课改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新课改的有效手段。以初中思想品德为例,在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利用信息技术发挥思想品德德育优势这一主题谈几点感悟与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发展。当前,我国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德育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仍在很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方法机械化、教学内容单一化、教学过程程序化等等,致使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效果不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挥。而利用信息技术,则可以弥补传统思想品德课程的不足,它可以使思想品德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教学互动的平台,充分发挥出思想品德课程德育的优势,进而促进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不断发展。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思想品德教学情境,提高德育效果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常常是以口头讲解的方式对思想品德教材上的素材和德育理论知识点进行分析论述,学生只能以被动者的身份对教材上单一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汲取,学习方式枯燥无趣,致使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效果不能有效发挥出来。而信息技术具有视、听、形、声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优势,利用其可以创设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感觉仿佛真正处于思想品德教学所设置的情境中,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兴趣,也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优势,从而提升德育效果。

例如,以“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单元中“我爱我家”内容为例,上课一开始,我就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2003年央视春晚由麦玮婷一家四口演唱的歌曲《让爱住我家》的视频,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以此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情感氛围,接着又用信息技术展示学生带来的家庭生活照,随意点击照片,被点到照片的学生要为全班同学介绍照片的拍摄时间、拍摄背景、拍摄内容,介绍完毕后,谈谈自己对家的感受。让学生借此思考:家是什么?作为一名中学生,打算以后在生活中怎样孝敬父母?如此,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出了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被吸引,而且通过播放音乐、视频营造出的浓厚德育教育氛围,使学生深深体会家庭的温暖与亲情,感受父母给予自己的爱,从而懂得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使学生学会承担起自己对家庭的责任,与家人一起营造出和谐温馨的家。

二、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思想品德教学资源,实现德育教学生活化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在现实社会中经常发生的一些社会时事和热点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被人们所了解和掌握。而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方式,教师所教范围只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素材和理论知识,导致学生不能接触更多、更广的德育信息资源,学习视野受到严重限制。而利用信息技术,则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呈现大量与书本理论知识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鲜活的德育信息,从而使课堂教学案例得到保障,并使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德育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使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例如,以“过健康、安全的生活”这一单元中“保护自我”这部分内容为例,本课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是使青少年了解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而单纯依靠教材上的案例素材,会让学生觉得课程内容机械单一,学习视野变得狭窄,所以,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学生遭受侵害的事例,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将有代表性的事例为学生呈现出来,如“浙江天台5个小孩溺水身亡”“贵州毕节5名男孩垃圾箱闷死”“南平实验小学凶案事件”,并播放了这样一组材料:据有关调查,我国中小学生因意外死亡的人数平均每天就有四十多人。从而为学生敲响安全的警钟。另外,展示一些具体的视频、图片等情景材料,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材料中的内容进行交流探讨,并总结出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技巧和方法。这样,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再仅仅局限于思想品德课本上,教学资源得以大大拓展,而且所展示的事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极为接近,不再与社会生活脱节,实现了德育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危险和不安全因素,使学生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与技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以合理恰当的方式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种种不利因素,使思想品德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教学互动的平台,充分发挥出思想品德课程德育的优势,使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都得以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品德与社会 激活课堂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热点,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渗透和整合,有利于助推教育改革与创新。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巧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寓情于境,以情感人,以理激情,情理交融,实现德育“明理―激情―导行”连贯渗透,给“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带来新变化。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融合。

一、立足文本:学文悟道,激活思维,晓之以理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让学生明理是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是动情和导行的前提,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现代信息技术在品德课堂教学中的介入和巧用,让“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变直观、形象,教材中的道理更加逼真,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学习互动,让课堂变得动静相宜、趣味横生。

(一)主题引领

作为生活的基本单元,学生对家庭非常依赖,有着深厚的情感。在《家庭万花筒》一课中,明确教学主题是:①知道家庭是社会细胞,明确自己在家庭的角色;②了解家庭模式的演变,较全面了解家的含义;③吸取家庭传统美德,并用于现代家庭生活;④培养家庭美德,具有家庭建设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在“家”主题引领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寻大量教学资源,以文字、图画、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学生,直击学生心灵,让学生对“家”有正确的认知。

【导入】播歌曲《我想有个家》,感亲情,揭主题

【学习】彩虹镜―多棱镜―聚焦镜

1.彩虹镜:了解家庭模式。

投影出示家庭合影(如图1),解释家庭模式的演变:独生子女家庭、非独生子女家庭、三代同堂家庭。

2.多棱镜:认识大家庭独特模式。

播放《红楼梦》“宝玉挨打”视频片段,出示人物关系图(图2),认识贾府大家庭,了解大家庭模式:人多,关系复杂,家长是至高无上的主宰。

3.聚焦R:体验传统家庭美德。

播放“江南第一家”――郑义门导游词,感受“郑义门”为人处世的美德,体验“郑义门”孝敬传统。

【拓展】制作家谱,欣赏音乐

1.出示“江南第一家”家族谱。

2.结合自己家庭情况,制作三代以上家谱。

3.欣赏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

(二)返璞归真

以《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一课为例。该课的学习可以鼓励学生回家采访家长,制作录像,绘制统计表,反省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掌握和父母沟通的技巧,体会和父母和谐相处的美好。如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从课堂返回家庭,再从家庭回到课堂。

【导入】播放《家有儿女》视频片段,交流情节,引出课题――父母,我特别的朋友

【学习】和父母相处的法宝

1.学会倾诉:列出提纲,统计学生和父母沟通情况。

你愿意和父母交流吗?碰到这些问题时,你会向父母述说吗?为什么?你还碰到过哪些问题?

A. 你与好朋友产生了矛盾,会向父母述说吗?为什么?

B. 你竞选班干部落选了,你会向父母述说吗?为什么?

C. 这几天上课时,你老是走神,测验结果也不理想,你会向父母述说吗?为什么?

D. 同学给你取了个外号,你很苦闷,你会向父母述说吗?为什么?

E. 你为班队承担着一项工作,最近你觉得压力很大,你会向父母述说吗?为什么?

F. 你在学校里犯了错误,被老师批评了,你会向父母述说吗?为什么?

G. 你与一名异性同学关系很融洽,有的同学起哄说你们在早恋。

……

2.增进了解:播放学生课前的“小记者采访”。

3.解决小摩擦:课件播放“买鞋小摩擦”等故事,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和父母的摩擦,得出摩擦处理方式――及时了解父母的想法,和父母沟通。

【拓展】说一说自己生活中和父母的相处之道,总结和父母成功交流经验,帮助同学化解摩擦,制作“点子卡”。

二、借助体验:创设情境,拨动心弦,动之以情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情感的激发是教学的基础,体验是关键。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艺术因素,巧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神奇的体验世界,将学生从教材拉到生活情境,让学生联想体验,产生和课堂所学内容间的情感共鸣,拨动学生心弦,增强学生教育感受。动之以情,抓住学生的“痛点”,制造课堂情感“高点”。

(一)情境凸显

《难忘的校园生活》单元旨在勾起学生有关校园生活体验的记忆,让学生珍惜校园生活,在校园生活过程中体会快乐、伤心的生命成长经历,懂得尊重理解教师,热爱班集体,珍惜同学友情,争做学校小主人。虽然学生经历了从入校以来的校园生活,但是他们缺乏回顾和反思,对自己的校园生活感受并不深。教师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过往的校园生活以动态的形式突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以情境凸显拨动学生的心弦,触动学生的情感。

【导入】播放校园景观、班级教室

【学习】温馨回忆―聚焦回味―倾听故事―与班集体共成长

1.温馨回忆。

出示图片:课堂、大扫除、做操、运动会……

2.聚焦回味。

播放“校园升旗仪式”视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心情。

出示“运动会”视频,小组交流,自由说。

3.倾听故事。

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难忘的第一次”,结合自己的体验说一说。

4.与班集体共成长。

在班集体中,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班集体相继获得的荣誉,学生个人的优秀事迹,在班集体内学生一起笑,一起哭,一起自豪,一起兴奋,分享自己在班级的小故事,打开学生回忆的匣子,说一说感受。

【拓展】我能行,我们最棒

教师随机采访学生,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快乐。一起回忆自己和班集体共成长的点滴,全班唱《相亲相爱一家人》。

(二)场景模拟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直观形象的优势,教师应在“品德与社会”课堂巧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一优势,渲染课堂氛围,为学生创设模拟场景,刺激学生感官,加速学生有效体验。《园丁赞歌》一课中,为了激发学生热爱教师、尊重教师的情感,笔者给学生播放歌曲、视频,呈现教师工作的场景,看着熟悉又常常被自己忽略的画面,学生自然而然被拨动心弦,产生情感共鸣。

【导入】播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引出课题

【学习】

1.观看《一个都不能少》影视片段,自由讨论有何感受?

2.制作教师节贺卡,引导学生从自己对老师的情感出发,设计独特的教师节贺卡。

【拓展】跟踪采访教师,记录教师日常生活和工作,写一则关于教师的作文。

三、灵动实践:探讨感悟,强化主题,导之以行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实践,实践离不开互动。教师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构思实践话题,引发学生思考,催化学生实践,扩展学生互动面,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一)互动感悟

《诚信真可贵》一n的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播放“曾子杀猪”的动画故事,引发学生讨论“什么是诚信”。播放“送跳绳”情景剧,引导小学生探讨感悟,强化德育主题。

【导入】播放动画“曾子杀猪”,让小学生说一说曾子是个怎样的人?用曾子的人生态度――诚实守信教育学生。

【学习】播放“送跳绳”情景剧,引出问题:“假如你是丹丹,你会将绳子带给红红吗?为什么?”

生1:已经生病了,不能到校的话,就不能送跳绳了。

生2:不对,答应别人了,即使生病了,也要想办法把跳绳送给红红。

生3:是啊,诚实守信要说到做到。

说一说不守信的后果,给他人带来的危害。

说一说自己遇到的诚信或不诚信的事情。

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选择,表达观点,阐述诚信的体验。

【拓展】诚信的名言;自由制作诚信贺卡

(二)行为展示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成果直接体现为学生的品德行为。《小小安全员》一课的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行动起来,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安全常识倡议书或小报,并在课堂中展示。

【导入】“十灾九大意”――居家安全隐患

【学习】

1.火灾画面,火灾报道。

2.引发火灾的原因话题讨论。

3.火灾应急方法交流。

灭火方法―119报警―灭火器使用方法,逃生为第一原则。

【拓展】制作安全常识倡议书或小报(如图3)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给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搭建了师生交互的桥梁,铺设了让学生走向生活,回归本真的道路。演绎出灵动的“品德与社会”课堂,让学生真正“学”起来,“动”起来,让德育质量“好”起来。

参考文献:

[1]董振国. 信息技术与小学思想品德教学[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9).

[2]岩有荣. 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J]. 现代教育,2015(10).

[3]崔润客.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点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9).

[4]景健.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体会[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3).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 修身十分钟

当前,我国中小学的教学系统正进一步朝着网络化、多媒体化、远程化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超乎预想的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使我们每个人的学习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被广泛运用到学校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中,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造就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怎样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对学生的修养学识、行为习惯进行教育?这是摆在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事实表明,以人际接触正面示范为主要特点的传统德育,虽然有其不可比拟的传统优势,但忽略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研究,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缺失更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我校的“修身十分钟”校本德育课程正是基于以上情况针对学生德育教育并以网络环境为媒介,无论是时间、空间上都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最大享用,全方位、新视角调动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德育课程研究作为新的德育教育载体,是科技和教育的必然,同时促进了德育的跨越式发展。网络环境对校本德育课程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与深远的影响。

一、软硬兼施,丰富校本德育课程内涵

构建适合网络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校园“硬环境”。建立好校园信息网络系统,开辟网络心理咨询室。在网络资源环境建设中,学校本着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有重点、有目标,使校园网络德育资源达到优化整合。贯穿本校办学理念和传统文化,从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具有延续性的网络德育校本课程体系。构建适合网络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校园“软环境”。探究网络环境下校本德育工作的新模式。开展“修身十分钟”、“信息技术课程”、“德育修身专题课”、“地方课程”等多层次、多角度的网络德育校本课程。德育教育的特点是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着眼,从细微处着手,不断地强化、深化,在潜移默化中、在学生的认同中完成对学生的教育。一系列网络德育校本课程的开设将是教育学生的最优手段,通过仔细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寻找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网络资源并将之升华成校本德育课程的主题。“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让我们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人之德。”这是“修身十分钟”短片播放前的引言,经过一上午的学习,孩子们都已经比较累了,这时通过学校中心机房向全校学生播放的新鲜、趣味、生动的精彩短片,如同注入了兴奋剂,有效缓解了孩子们的紧张情绪。短片内容丰富,涉及生活百科、自然科技、法律法规、传统节日、艺术修养、行为养成、学科教育、民俗风情、安全知识等;形式多样,包括专题、新闻、纪实、动画等。通过观看,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开阔了视野,还能达到修身养情、修身养性的目的,可谓一举多得。

二、赏析评说,提高德性修养

在本网络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中,修身十分钟欣赏课,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因此做好观片中的指导十分重要。为了充分发挥修身十分钟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我们建立了如下修身结构模式。即:“观前导视(内容简介,提出问题)――观中点拔(适时指导)――观后评写(分析、讨论)――实践导行(效果评析、小结)”。

在德育校本课程上,老师围绕这些特定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教育,与在其它场合、其它形式的德育相比,它更能促进正确的班集体舆论的形成,推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学生中实现更广泛的思想交流,达到撞击后的相容,能较好地利用学生从众心理;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配合每天十分钟的修身短片播放,学校还开展了系列拓展活动:每天记录修身日记,教师指导学生记录观片心得,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每周开展修身论坛,师生踊跃发表观片感想,增强情感体验交流的机会;每学期征集修身手抄报、修身观后感,学生写作不愁无“下炊之米”,有情可抒,有感而发,写作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观看短片、交流体会、书写感想,学生们的知识面更加宽广,综合能力得以发挥,身心素质得以提升,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获得启迪,达到修身养德,修身养学,修身养情,修身养行的目的。

三、发挥优势,形成德育教育合力

我们在构建网络德育校本课程中,将安全、普法、爱国、军事、礼仪、等学科资源、文化资源与德育教育整合,收集这些方面材料或案例编成校本德育教材,开展修身大课堂等活动,总结学生心得、教师教学反思,积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建立家校互动的德育教育平台(例如:校讯通、短信、学校网站德育专栏和课题互动交流平台),利用网络使德育教育走向、影响家庭的同时,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教育,在学校与家长、家长之间、家长与学生、家长与社会等各方面进行互动,形成德育教育合力,这正好是发挥网络的最大优势的有效手段。

开设校本德育课程,既能让教师认识到了新时期课程的变化,也可以使教师感到开放性课堂、信息技术在德育教育中的魅力,同时促进广大教师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从而走向成熟。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有效教学 构建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运用任务驱动教学理念进行教学

在进行学习任务设计时,内容尽可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涉及天文、地理、科技和社会热点现象等各科领域,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潜力。在信息技术学习时,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挑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并且锻炼能力。每节课尽可能把相应的教学目标给学生,告诉学生,以任务驱动。首先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单个的任务中,让学生以分组完成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例如学习Windows的文件基本操作,可以让学生自己建立文件夹、查找自己的文件或其他同学的文件、复制、移动文件到自己建立的文件夹等;学习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给学生展示样本并布置具体录入和编辑、排版任务等。总之,通过具体的任务、明确的目标来约束学生的操作练习,避免了上机课的盲目性,也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二、激发兴趣,发挥学习主动性

信息技术教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调整和开发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尝试发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新知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钻研,自主学习,并鼓励学生间互帮互学。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学会独立思考。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学习探索操作方法。这样教学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践练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实践练习,不给学生规定任何条条框框,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去创造出图文并茂、形声结合的各种作品。其间还可以提倡同学间相互讨论、交流、切磋,教师则巡回指导,适时地给予学生辅导和帮助,力求让学生在练习中充分发挥出创新、艺术、审美的能力。联系作品完成后,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可以提出疑难问题,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疑。这样学生既更好的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表达分析能力。教师则抓住不同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或表扬,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爱学”“乐学”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注重信息素养提高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则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最终目的,是有效性课堂的一种延伸。从广义上看,信息技术教育亦是一项信息文化活动,一方面,社会道德、伦理、价值观影响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它们的生成和发展。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仅站在技术能力的角度,忽视与脱离了文化视野,影响了学生完整的信息素养的发展。新课改理念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必须提升到文化层面。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可塑时期,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有关的道德、法律、法规,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与利用信息的道德观,使学生具有自觉抵制社会不良现象影响的能力。

四、游戏入门 自觉学习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很不愿学。在教学中可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五、自主学习,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