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形容美女的诗句

形容美女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形容美女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形容美女的诗句

形容美女的诗句范文第1篇

在《汉语大词典》里以玉为词根的词和词组就多达1268个。汉语词汇里面的同根词恐怕没有哪一个能够与之相比了。在如此浩大的玉词语中与女性相关的词语又居多数,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为什么人们在描写女性的时候特别喜欢用玉作为比拟物呢?这中间反映出人们怎样的审美心理?玉与女性之美又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关系呢?

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

“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这句诗是李白《南都行》中的佳句,此处用“玉色”比喻女子貌美。用“玉”象征美貌的用例,早在《诗经·国风》中就有记载:“彼其之子,美如玉,殊异乎公族”,“白纯束,有女如玉”等。以《诗经》为契机,人们沿用以玉比美的传统,创造出一大批词汇。这些词语产生在不同的时代,反映出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力。

战国时期楚国宋玉在《笛赋》中曰:“赤颜臻,玉貌起,吟《清商》,追流徵。”《吕氏春秋·贵直》中记载:“惠公即位二年,暴慢,身好玉女。”这里的“玉貌”“玉女”都用借代的手法,代称美貌的女子。晋代王嘉《拾遗记·后汉》中也有类似记载:“灵帝乘船以游漾,使宫人乘之,选玉色轻体者,以执篙戟,摇漾於渠中。”从这些史料中可看出,用“玉”代指的绝代佳人,似乎毫无尊严和人格而言,处于一种被欣赏、把玩的附庸地位。

当然,也有单纯用“玉”形容女子貌美的诗句。晋代的陆机就有:“玉容谁得顾,倾城在一弹”的绝妙佳句。“长眉横玉脸,皓腕卷轻纱”是南朝梁代丘迟的诗句。诗仙李白也有“玉面耶溪女,青蛾红粉妆”的佳句。这里的“玉容”“玉脸”“玉面”都是形容女子仪态万千,貌美如玉。

到了唐宋时期,形容女子像玉一样美好的词语大量出现。如:“玉人”“玉仙”“玉姝”“玉童”“玉润”“玉颊”“玉蛾”“玉奴”“玉芙蓉”“玉儿”“玉真”“玉京人”。这些丰富的词语大多产生于文人墨客的笔下,从这些描写女子容貌的诗词中,可感受到古代的一种审美倾向。古人辨玉的标准,在陈性《玉纪》中概括为“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声音洪亮。”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内敛含蓄,温文尔雅,刚柔一体的女子方达到至美的境界。这样,玉与女性在审美实质,审美方向上形神相合。语言经过长久的积淀,充分反映了这种思维。

到了元明清时期,出现在戏曲中以玉比貌的词语也不少。如:元朝张鸣善的“雾鬓云鬟,楚宫腰素妆打扮,恰便是玉天仙谪降人间”中的“玉天仙”;班惟志套曲中的“是谁家玉卿?只恁般可憎,唤的人一枕蝴蝶梦儿醒”里的“玉卿”;王仲元套曲中的“把一固玉臂婵娟,闪在瑶台月底”中的“玉臂婵娟”;还有“玉娉婷”“玉靥”“玉盂”“玉簪”都指女子貌美。为什么有这么多以玉为词根的词来指美女呢?这与玉在中国社会的审美地位和文化地位相关。在长久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在逐步地对玉的审美变化中,似乎能够悟出一种时代风尚、一种民族习惯、一种社会心理、一种集团气质。

玉作为一种丰富的文化载体,不仅体现了人们外在的行为规范和一些典章制度,还进一步渗透到人们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模式。正如清朝俞樾在《群经平议·尔雅二》中所言:“古人之间,凡甚美者则以玉言之。《尚书》之‘玉食’,《礼记》之‘玉女’,《仪礼》之‘玉锦’,皆是也。”“以玉比貌”是众多玉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辜鸿名曾指出:“一个民族中的女性正是该民族的文明之花,是该文明国家的国家之花”。

中国人对美女的认同或期望,是温文尔雅,轻柔悠然,内敛含蓄。如《世说新语·贤嫒》中形容两位女子之美:“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而玉质之坚洁,玉色之温润,真玉之难求,美玉之赏心悦目,这种审美心理和审美享受,与美貌女子带给人们的心理美感相得益彰。在这种审美的趋同下,产生了丰富的以玉比拟女子美貌的词语。

青莲两瓣开 玉荀双尖跷

“青莲两瓣开,玉荀双尖跷”是明朝玉磬《清江引·蒲靴》中的诗句。此处用“玉荀”指女子经过缠足后的小脚,这在当时被喻为最美。小脚成为中国古代人们审视女性美的一个重要尺度。唐朝杜牧《咏袜》中有诗句:“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荀裹轻云。”蒲松龄《聊斋志异·织女》中也有:“隐约画廉前,三寸凌波玉荀尖”的词句。人们用一种很微妙的心理去欣赏这种残缺美。“玉钩”“玉弓”也指该含义。见于元代吴昌龄的套曲《端正好·美妓》“衬缃裙玉钩三寸,露春葱十指如银。”以及明代徐霖在《绣襦记·逑叶良俦》中的:“掀罗幕荡玉钩,弓鞋裙衬双凤头。”都用“玉钩”再现女子的玲珑俊俏和美丽无比。“玉弓”见于清代汪懋麟的《姑苏竞渡曲》:“欲识真珠裙带动,凌波一对玉弓来。”

人们不仅用“玉”比喻女子的小脚。女性的肢体、身材、音容笑貌、举手投足都被赋予玉的含义,用来表达人们对女子的赞美、欣赏和倾慕。如:玉甲、玉爪(指女子指甲的美丽);玉尖、玉指、玉葱、玉粳、玉纤、玉纤纤(手指之纤细、美丽);玉肌、玉软、玉雪、玉质、玉娇(肌肤的洁净细腻);玉柄、玉臂、玉藕(指女子的手臂);还有玉齿、玉腕、玉手玉骨、玉体等玉词语,几乎女子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用“玉”来美化。这些词语全面展示了女子的静态美。形容女子动态之美的词也有很多,如:“玉亭”“玉姿”“玉亭亭”“玉精神”都形象地再现了女子的优美姿态。

还有丰富的以玉比貌的成语,全方位地用玉比拟女子,体现其审美标准。内在之美,冰清玉润;外在之美,仙姿玉色;具体之美,粉妆玉琢;抽象之美,瑶环瑜珥;身材之美,亭亭玉立;肌肤之美,冰肌玉骨。美女流泪,是抛珠滚玉;美女娇嫩柔弱,是玉软花柔、软玉娇香、温香软玉、温香艳玉;女子的贞洁之美,是冰滑玉洁,守身如玉;出身名门的女子是金枝玉叶,琼枝玉叶;女子的不幸身亡是香消玉减、玉殒香消、玉碎珠沉、玉葬得埋、珠沉玉没。

玉与女子被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紧紧地连在一起。经过历史长长地积淀,产生了丰富的玉词语。当我们运用和赏析这些词语时,一方面我们从中领悟到了人们对女性美的欣赏,对玉价值的认可,以及人们对二者审美价值的认同与首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暴露了中国社会里,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社会现实。而中国社会重男轻女之观念,实自殷代即已有之。”《韩非子》里有这样详细记载“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这种杀女婴恶俗,在商代开始流行。即认为生女不嘉不吉,杀而求吉理所当然。当“玉荀”“玉钩”“玉弓”所代表的审美标准走向另一个极端时,它已成为迫害和约制女性的一个枷锁。

形容美女的诗句范文第2篇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武则天《如意娘》

传说杨贵妃得宠时,颇喜欢吃石榴,穿石榴裙,但大臣们有些怨言。唐明皇知道后,就命令大臣们见到贵妃,必须下拜。从此只看见杨贵妃的石榴裙下,拜倒了一干朝臣们。后来俗语常用“拜倒在石榴裙下”来形容男子钟情于某女子或形容丽人的魅力。俗语易解,不过,人们对于“石榴裙”的一些历史和逸事知道的可能就不多了。

石榴裙史

要了解所谓“石榴裙”者,我们自然应该首先想到“石榴”这种结果可吃的乔木。但是“石榴”不产于中土,它的原产地却是在波斯(今伊朗)。

时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想灭胡,听说大月氏与匈奴有仇,遂在元狩四年,命张骞出使西域,欲联合大月氏等国共同对付匈奴。张骞十三载而还,带来西域各国使者和异域的奇异植物,石榴也在这时为汉朝所知。

汉地普遍种植这种果物大概在伐大宛取“汗血宝马”之后。当时“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汉书・西域传》)石榴之种也在其中带回长安。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更加明确:“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安石国”即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后来唐代元缜《感石榴二十韵》云:“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道,因依汉使搓。酸辛犯葱岭,憔悴涉龙沙。初到珍木,多来比乱麻。深抛故园里,少种贵人家。唯我荆州见,怜君胡地赊。从教当路长,兼恣入檐斜。绿叶裁烟翠,红英动日华……”叙述的便是这段石榴入汉家的历史。当时是采用插条法,把石榴枝插入缸内的泥土里,一边生长一边运输,在漫长的运输时间里,保存其生命。石榴运到长安后,就在皇帝的上林苑种植。石榴第一次开花结果时,宫廷里都感到非常神奇,当作神花、圣果。石榴花有大红、桃红、橙黄、粉红、白色等颜色,但却以火红色的最多,而这种颜色在汉家文化中是最吉祥如意的象征。如汉家婚嫁喜庆都用这种红色。于是汉家“石榴文化”逐渐形成。

后来石榴便慢慢传入民间。汉地的文人学者和老百姓就赋予了石榴许多美丽的含义,如“丹若”、“沃丹”、“金罂”等,皆是红色的意思。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石榴甜者谓之天浆,能已乳石毒。”由此看来,石榴不仅是可食的妙物,亦能解毒。每年汉历的五月,是石榴花开最艳的季节,五月因此又被雅称为“榴月”。这些都显示了汉人对石榴的钟情。石榴结籽很多,故中国人视石榴为吉祥物,还暗含多子多福的意思。故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民间婚嫁之时,常于新房案头或他处置放切开果皮、露出浆果的石榴,亦有以石榴相赠祝吉者。常见的吉利画有《榴开百子》、《三多》、《华封三祝》、《多子多福》等。

如此吉祥的石榴,自然被移之穿戴服饰,石榴裙于是成为汉家女子服饰绝品。诸夏女子服裙虽较早“古之前制,衣裳相连,至周文王令女人服裙”(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中),但后世女子著裙,并未成风,盖汉代和西晋妇女“多服袍类长衣,罕见著裙者”(《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如此,汉家女儿著石榴裙就更要晚一些。

至南北朝时期,石榴裙才出现。特别是梁代盛行宫廷诗,帝王和文人都喜欢歌咏妇人衣裙,如梁元帝的《乌栖曲》中有“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之句,“石榴裙”之称呼,缘此而来。石榴和女性裙子确实有一种天生的亲缘。盖古代妇女著裙,多喜欢石榴红色,而当时染红裙的颜料,就是从石榴花中提取而成,因此人们也将红裙称之为“石榴裙”。盖“石榴裙”者既取其石榴花式样,又含石榴的火红色之意。这种颜色正符合“绮艳”的宫体之风。女性穿上石榴裙,舞蹈的时候裙裾又如石榴花在飘荡。

石榴的颜色和想象的空间增添石榴裙给人的美感。南朝诗人已经开始歌颂石榴裙。梁朝的诗人何思澄就在他的《南苑逢美人》诗中写道:

洛浦疑回雪,巫山似旦云。倾城今始见,倾国昔曾闻。媚眼随羞合,丹唇逐笑分。风卷蒲萄带,日照石榴裙。自有狂夫在,空持劳使君!

此诗对“葡萄带”和“石榴裙”的细腻歌咏正表现着“贵族男性对女性美的品赏和对女性生活的兴趣”(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编》)。女性因石榴裙而艳丽,石榴裙遂成美女的代称符号。不过,石榴裙闻名天下还是因为唐朝。在唐朝,石榴裙真正成为青年贵族妇女的时尚性感的服装。

大唐裙舞

唐朝是石榴裙的大盛时代,这主要是文化相合的因缘。因为唐代是魏晋南北朝三百五十多年民族融合后的王朝,增强了少年的血性,又胡汉混血,浪漫多姿,是中国文化的最灿烂的青春时光。李泽厚这样说:

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中。即使是享乐、颓废、忧郁、悲伤,也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美的历程》)

整个唐代如万花筒般。五胡乱华的匈奴、鲜卑、羯、氐、羌融入汉人中。唐人的血缘里流淌着各种民族的因子,所以民族精神焕然一新。性格上完全没有传统汉人的拘束,而是异常活泼、浪漫而强悍。柳诒徵言:“广进异种者,其社会将日即盛强。”(《中国文化史》)

当时这个东亚乃至地球上的一等强国,浪漫多姿,文化多元灿烂,气魄雄大。故其时妇人迥异于前代。

唐朝妇女身体是丰艳而强健的:高祖起兵太原,三女平阳公主就亲率娘子军响应;武则天以铁鞭,铁锤驯马则更显示出当时妇女的豪迈;她们还没有后来缠足的风俗,她们玩蹴鞠,玩各种室外的活动,有妇女的社团等。所以她们是性感而奔放的。

她们的审美观念也是独特的。由于胡文化的融合,她们以皮肤雪白,高大丰腴为妇女美的标准。如杨贵妃的三个姐姐,“皆丰硕修整”(《杨太真外传》)。钱钟书《管锥编》亦考证云:“唐宋画仕女及唐墓中女俑皆曾颊重颐,丰硕如《诗》、《骚》所云。‘有美一人,硕大且卷。……硕大且俨’。”盖“曾颊重颐”即指脸部的丰满,这也暗合了先秦以来的审美习俗。一般来说,女性喜好丰腴的时尚代表了文化的博大自信和宽容。

因此唐代妇女的服饰非常多样化,如她们穿男式的胡袍,戴混脱帽,不过,最能表现她们的媚态和韵味的还是裙。六朝士族妇女已多穿裙,然多还是色调单一的条纹裙,石榴裙虽已有,然亦非普遍。“自盛唐以降,色彩浓艳的裙装取代了较为单一的条纹裙,在唐代女装中,裙始终是最重要的服装。”(《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唐代妇人的服饰发展趋势“是由较为保守、较少遮蔽,向较为开放,较多暴露的方向发展”。(《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

唐时妇女著裙颜色花样繁多,如服绿色的、黄色的、银泥裙、金缕裙、百鸟裙等。但是,服石榴裙最为女子喜爱,也是最流行的。我们从唐代周的名画《簪花仕女图》可以看出这种风气。武则天《如意娘》诗云:“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可证当时石榴裙之流行,已成为女性的符号象征。在透明如蝉翼的薄纱衫的掩映下,系在胸部的透着火红的石榴裙飘逸着性感的浪漫气息。

六朝的石榴裙在唐代被改变为胸裙,若隐若现女性的诱惑胴体。它一般由六幅布帛制成,鼎族之家则多到七八幅。红色按照康定斯基的说法,它的“无限温暖不具有黄色的那种轻狂的感染力,但它却表达了内在的坚定和有力的强度。它独自成熟地放射光芒”。(《艺术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石榴裙是属于唐代的,是富有激情的大唐妇女的符号象征。因为它的美正适合了这样一个青春热烈的时代。

石榴裙流行唐代,除农妇著白裙外,通著红裙。上至皇后嫔妃下至平民乃至倡门歌姬皆服之。据说杨贵妃实“好服黄裙”。天宝末童谣就有唱“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诗话总龟》引《明皇杂录》)想必,石榴裙她肯定也是常穿的。“拜倒在石榴裙下”的传说不仅赞美了杨贵妃,更象征她以服石榴裙彰显了整个唐代妇女娇姿妩媚的风采。当时宫廷和贵族家宴中,们的舞裙中必有服石榴裙者,缓歌漫舞的霓裳羽衣飘逸着女人之香,耀舞长安。而民间的情景可于唐传奇《霍小玉传》窥得几分:文中叙述小玉死后入殓时,李益只见她“容貌妍丽,宛若生平。著石榴裙,紫裆,红绿披子”。石榴裙为代表的唐代女子服饰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礼教的规范。

唐代石榴裙的款式和花样突破了六朝单一的模式。有纯色的,有绣石榴花纹的,红色中也细致分出了朱红、绛红、浅红等等的区别,显得色彩缤纷。而裙子在唐代也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初唐时期裙子窄而瘦长,故有“慢束罗裙半露胸”的诗句。盛唐时期,裙子制作得精美华丽,主要式样有间裙、百鸟裙、花笼裙。间裙,就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材料互相间隔排列做成的裙子,每一个间隔叫作“破”,有“六破”“七破”“十二破”之分,颜色有红绿、红黄、黄白等等。唐中期后,裙子又变为宽肥。石榴裙在这个演变中,魅力自然变化无穷。窄小时更显女性的妩媚,宽博时又炫出雍容华贵之风。

风流裙韵

石榴自传入中土,与汉代文化和服饰相连,遂成独特的石榴文化,见于文人诗词歌赋不绝。而脱胎于这一植物的石榴裙,更是文人频频吟咏的对象。

歌咏石榴裙最多最流传的还是唐诗。唐代三大诗人中白居易号称“广大教化主”,其诗通俗流丽,传播大江南北。他对石榴裙情有独钟,诗篇不少。其长诗《琵琶行》中曾描写那位琵琶女的惊人色艺时这样写道:“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血色罗裙”指的就是石榴裙,用血色来形容裙子之红,鲜艳可见一斑。在另一首《山石榴》中,他以“商山秦岭愁杀君,山石榴花红夹路。题诗报我何所云?苦云色似石榴裙”来抒发宦海浮沉的飘絮愁思。

白居易晚年隐洛下,养歌姬,过着诗酒风流的生活。《官宅》云:“红紫共纷纷,只承老使君。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水色窗窗见,花香院院闻。恋他官舍住,双鬓白如云。”“木兰”舟任意荡流小湖,香艳的歌姬吟唱,诗人弹琴品酒。“行酒石榴裙”生动刻画了一个隐居而潇洒的士大夫的雅致而颓丧的生活。全诗“石榴裙”和“双鬓白云”对比鲜明,行乐生悲之意潜藏着人生如梦的几许悲凉。《谕妓》诗云:“烛泪夜粘桃叶袖,酒痕春污石榴裙。莫辞辛苦供欢宴,老后思量悔煞君。”也是青春和伤情的愁绪。

短寿的天才诗人李贺《谣俗》写石榴裙也别有风味:

上林蝴蝶小,试伴汉家君。飞向南城去,误落石榴裙。脉脉花满树,燕绕云。出门不识路,羞问陌头人。

寂寞深苑中,身穿石榴裙的宫女扑蝶而戏,生命在“花满树”的时刻变得多彩多幻。

唐代以后石榴裙的流行渐有衰微之势,主要是儒家礼教深入,民间审美观亦发生改变,盛唐式的性感胸裙基本消失。但石榴裙依然为女子所爱,之后的文人为石榴裙所作的诗词歌赋,亦是不少。

宋代苏轼《南乡子》描写石榴裙:“裙带石榴红。却水殷勤解赠侬。应许逐莫怕,相逢。一点灵犀必暗通。何处遇良工。琢刻天真半欲空。愿作龙香双凤拨,轻拢。长在环儿白雪胸。”

元代的刘铉在《乌夜啼》中用石榴直指女子的裾:“垂杨影里残,甚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东风,暮雨急,晓霞湿,绿玲珑,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

明代时石榴裙的说法固定了下来,蒋一葵的《燕京五月歌》将石榴裙称为红裙:“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明代六如居士唐寅在《梅妃嗅香》一诗中有“梅花香满石榴裙”,可以看出在明朝时期,石榴裙仍然为年轻女子所钟爱。

形容美女的诗句范文第3篇

(安徽芜湖)李娜

你黑亮的大大眼睛里,

为何总没有小小的我?

一次一次,一次一次。

我呆呆地望着你那美丽的眼睛。

而你,却静静地望着天空。

无数次地,想在你的眼睛里打下一片领地。

那只属于我的领地。

可无数次的不战而败。

只因,怕那清澈如水的眼眸。

沾染上浓密的硝烟。

于是,最终。

那双迷离的眼睛依然未能让我进驻。

那双美丽的眼睛里没有我的身影,

而我的心却陷落在那里。

不愿回来。

期盼的视线也永久在那里驻足,

不肯前行。

灵魂也离我而去,

在你身边飞舞。

而我,剩下的

只有那噙满泪水的双眼,

等待着你的回眸。

通讯地址:安徽省芜湖市高校园区皖南医学院(南)

上榜理由:单恋是痛的,也是美的。

宁要臭脚

(云南楚雄)钱海

父亲被强行弄到城里同我一起生活。城里的水泥房子比起农村的土瓦房来说,要漂亮得多、要昂贵得多。看着能照出人影连苍蝇都歇不稳的地板砖,父亲总觉难以下脚,出门、进门都要换鞋子,一天进进出出多少趟就要换多少回,父亲对这种“皇帝的新装”式的生活方式很不适应,其实更不适应的是我和妻女三人。父亲的鞋一脱,一股纯正的妥甸豆豉(本地最出名的咸菜制品)味即刻弥漫整个屋子,不可阻挡地往妻女的鼻孔里钻,妻子被熏得逃命般往阳台上躲,女儿则往被窝里钻。我只得劝父亲要勤换鞋,勤洗袜子,同时买了“脚臭一次净”让父亲泡洗。可一切终归都是徒劳,什么措施也抵挡不了父亲顽固的臭脚。父亲的脚依然还是臭,妻女的第一次逃离,父亲不明其所以然,父亲是从第二次开始明白其间原由的,我也是从父亲第二次脱鞋突然间怯红的脸色知道的。

父亲回到了农村。

父亲是为了我家里的空气不被他的臭脚污染才回去的,脚臭的人所穿的鞋也臭,鞋怎么会臭呢?人的脚不都一样,父亲的脚怎么会臭呢?我在思考这一连串的问题,是鞋把脚搞臭,还是脚把鞋搞臭,为什么我的脚不臭?为什么读中学时我号称宿舍“第一臭脚”,而现在不臭了呢?反复思考,我得出了答案。父亲的脚是被父亲的鞋弄臭的,我的脚不臭,是我穿的鞋是名牌鞋,除汗透气性能好,而父亲的鞋最好的也只是乡街子上订做的假皮皮鞋,那一刻我的心只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无地自容。

一个周末,我再次回到久违的老家,把所买的“蜘蛛王”、“邦赛”、“杰豪”一双接一双交给父亲,父亲接受了我的鞋子,却拒绝了回到城里与我一同生活的要求,尽管我磨破了嘴皮,父亲依然找种种理由搪塞。我知道父亲不想让自己一双臭脚“搅乱”我和妻女的生活,可我更不忍因一双臭脚就剥夺父亲享受天伦的权利。迫不得已,还是这下三滥的手段管用。我向父亲摊牌,倘若不依我的要求,我只能把城里的房子卖了,一家老小回农村与他共同生活。我坦言,我只要臭脚,不要豪宅。那天父亲哭了,我也哭了,我们一家都哭了。

父亲回到了我的身边,现在父亲的脚不臭了。

通讯地址:675000云南省楚雄监狱

上榜理由:抓住并写活了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细节,好!

秦岭桃花

(陕西铜川)剑熔

一丛,又一丛

一片,又一片

一朵,又一朵

含着羞

慢慢地打开自己的花边裙子

这些镶嵌在秦岭的桃花

这些被绿色衬托的桃花

在水声,风声中

让一冬的梦

在阳光下飞翔

鸟从远方来

几声鸟鸣,感动的桃花

落下许多泪

于是,野草疯长

秦岭的肌肤

开始隐隐约约的痛

通讯地址:727101 陕西省铜川矿务局下石节矿办公室李建荣

又亮点评:最后一段比前两段更灵动。

把春天献给梅花

(吉林舒兰)于金玲

在逆风凛凛的日子里

你守候在季节的枝头

将血红的心事

在寒风中绽放

朴实而苍老的树干

内心装着火一样的情感

燃烧在飘雪的日子里

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明明知道风霜似剑

你却依然默默地守望

甜美的笑靥

冲破了岁月的阻隔

有风吹过的地方

你变成了一把泥土

那是你最后的夙愿

让风把你送回春天的故乡

通讯地址:132622吉林省舒兰市第二十二中学八年三班

又亮点评:最后一段很感人。

给爱加点惊喜

(湖北枣阳)牛合群

在一个城市生活得久了

就会不知不觉地爱上她

不管多么低矮狭小和拥挤

也会爱上她的眼睛、肌肤

她的光亮、忧伤

像命中的礼物

加起来就是许多爱了

有时候也想想别的地方别的城

想雨过后的天色,哪一朵雨的嗓音最美

只是,你只是想用别人的风景

装点一下自家的花瓶

给爱人,一个小小的惊喜

通讯地址:441200湖北省枣阳市委宣传部

又亮点评:呵呵,日久生情啊。

在天空下写诗

yj

午后湛蓝的天空寂静而空旷

度过整个明媚的下午时光 恍若昨天

阳光煽动翅膀

一片耀动的光点 嗡嗡乱舞

一只蚂蚁和我

我们都曾企图自杀

连风都感觉到明亮的忧郁

在樟树投下的孤岛里

我们躺在那里随波逐流

时光的波浪掠过脚踝 追忆以往的时光

吻着爱情的潮水

潮起潮落

冲洗着透彻的飞鸟

而死亡在我身体内安静腐烂

蚂蚁遗失南方的天空下

天空如海

我眯起双眼 仿佛真的

树下 明净的阳光淹没的地方

静静地

静静地诉听蚂蚁轻声哭泣

我再一次

再一次地感觉到时光同爱一并消逝的零落

以及落寞

上榜理由:人蚁相通,天人合一,最小与最大,在诗中对话。

工地上燃放的烟花

(四川泸县)商希恒

从工地上冲天而起

像千万只萤火虫,提着灯笼俯冲而至

像千万束花朵,站在高处献媚

像五颜六色的喜糖,将甜蜜和幸福撒向人间

夜空的黑,被这群惊艳美女

舞得艳丽多姿

月亮惭愧得慌忙潜入云朵的屏风后偷窥

白云惊得傻乎乎地呆在夜空

骑着落叶而过的风

急忙停下观看,时不时取出手机拍照

我瞧得目瞪口呆

荒芜已久的心坎,瞬间站满了

绿油油的诗句

当烟花终于燃尽,嗅着呛人的硝烟

我却发现,工地上燃放的烟花

其实是我们的一滴滴血

形容美女的诗句范文第4篇

一、数量词与描法

描法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场景、人物、事件进行描绘。描法主要有:

(一)直接描写,就是将描写对象放入镜头中直接描绘。《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直接描写了一个竹杖芒鞋的老人踽踽独行于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身前身后皆茫茫无所见,但并未黯然神伤,而是从容面对的洒脱形象。

(二)间接描写也叫侧面描写:用一事物暗示另一事物。例如《琵琶行》第二节描写弹完琵琶,没说演技之高,无人喝彩,只用了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表明听者弹者仍然沉浸在美好的音乐之中。《琵琶行》最后一节仍然是写弹奏琵琶,对如何演奏,只用了“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来进行表现弹奏得比先前更好。

侧面描写具体可细分为:

(1)渲染,就是对同一内容作多角度多层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用数量词反复表达同一意思。

(2)虚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满园”是虚景,“一枝红杏”是实景,以少胜多,妙不可言,虚实结合。

(3)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中的“一杯酒”“十年灯”既可是静态的,更可是动态的,也可理解为动静结合。再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千年来多少读者把首联的数词理解为“静态”的数量,固然有其道理,但是,笔者以为数量词“五十弦”“一弦一柱”无疑是极具动作性的,是演奏的动作,因为“无端”“思”两个词极具情感。“五十”“一”“一”给人一种如泣如诉的强烈感觉。

(4)点面结合,就是采用画画的方法,布局全诗,将主景和背景进行点面组合。如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用“千山”“万径”来写巨大的场面。

(5)细节描写,就是对细小情节的描写。它的作用在于具体、生动、鲜明地反映人物和事物的外貌特征及其内在本质。“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形成细节上的对比,卖炭翁一心希望卖个好价钱,换来的却是宫中多余的无用之物,夺走的是他的活命钱。

二、数量词与抒情手法

从情与景关系、意象组合方式将艺术手法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例如“钟送黄昏鸡报晓,昏晓相摧,世事何时了。万恨千愁人自老,春来依旧生芳草”。

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就是借助写景叙事来抒情,将情感含蓄在写景叙事之中。可分为下列几种:

(1)景中含情如借景抒情、触情生性、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几种方法,考生不必细分,遇到此类手法时,就说是“情景交融”。如唐代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妙用数量词的经典之作。为什么是“两个”?为什么不是“一个或数个”:“两个”黄鹂,不多不少——少则有孤寂冷清之味,多则有杂乱喧嚣之感,唯有“两个”才可相互鸣叫,一唱一和;唯有两个才可理解情人间的无限缠绵。再如“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

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把相思用“一寸”来数量化,春心是否也可为“一寸”呢?

(2)托物言志,就是将情感寄托在具体的事物上。如“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中的“丛菊两开”,寄托了作者归隐之情;其中的“孤舟一系”对应上句的“丛菊两开”,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

三、数量词与表现手法

⑴对比手法是将两个反差巨大景物或事件对比着写的一种艺术。“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中,数量词连续用,形成人生巨大反差,用“三千里”,写宫女离家之远。妙龄离乡背井,终生难见亲人,此句点明地点。“二十年”写进宫之久,人到中年。首联用表空间和时间的数量词极力渲染了地远、时久的悲痛氛围,宫女的可怜可悲如在眼前,又用“一声”、“双泪”将宫女无法控制的泪水洒在寻欢作乐的君王面前。数量词成了全诗的灵魂。

⑵衬托手法。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艺术手法叫衬托。从定义中可明确衬托有两大类型:一是正衬,二是反衬。

正衬: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用六宫、三千佳丽来衬托杨贵妃的美貌、风度、多情、能歌善舞,杨美女的倾国倾城之美都融入数字之中了。

反衬:反衬类型有多种,另文详讲,这里只说“以小衬大”。如《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为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用“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之小,来反衬壮美宏阔的境界。  (3)抑扬手法:抑,贬低;扬,抬高。如“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先写“二十三年”凄凉,是为“抑”,再写“千帆过”“万木春”,是为“扬”。两个数量词如一木顶千斤,使诗句神完气足。“千帆过”,写足气势;“万木春”,写够精神。

(4)兴,也叫起兴。“兴”就是先写其他事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如《孔雀东南飞》开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作者就是以孔雀的徘徊流连来渲染焦仲卿、刘兰芝彼此顾恋、难以割舍之情的。

(5)实与虚,既是描法,也是表现手法。如“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照朝班”中“一卧”是写实,表达了遗憾和无奈,无可奈何,已经老了。虽用了“惊”,其实是叹。“几回青琐”是写虚,“几回青琐点朝班”是梦境。

(6)典故,借他人故事表现自己的形象,抒发内心感受。“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花”,一曲花便毁掉了豪华气派的“万户千门”。“一曲”是典故,与前面的三个数量词构成强烈对比。

四、数量词与章法艺术

诗歌艺术的章法,从情与景的关系看,只有两种章法。

⑴以景入情式:就是起笔写景,渐次写情。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第二联用数量词写出了宏大壮阔的境界来,以“无边”“不尽”“万里”“百年”之空间的无边无际和时间的绵绵无穷来反正一个“独”字,极尽苍凉之意。以景入诗,以情收结。

⑵以情入景式:如2012江苏高考题“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以“千万恨”的直接抒情方式起笔,而结句以写景的“摇曳碧云斜”收笔。

五、数量词与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虽然繁多,但高考诗歌常考的却只有比喻、象征、夸张、对偶(对仗)、比拟,其他的修辞手法基本不考。

(1)比拟,诗歌鉴赏中多考拟人,不大考拟物。“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中的数量词“两”,是指山,“不厌”进行人化了。

(2)象征,诗歌中数量词的象征修辞,最好的例子就是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它的内涵比一般作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量词要复杂、丰富。“一蓑烟雨”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诗歌意象,

于与描写隐士式渔翁的“蓑笠”、“烟蓑”之类的联想、比附,具有象征意义。

(3)比喻: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比作一江春水。

相关期刊更多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信息工程大学

法语学习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教育部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