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图像数字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将模拟原稿数字化后得到的图像以及客户提供的数字原稿(一般为数码相机拍的数字照片)必须先进行包括分辨率、尺寸、色彩还原、特殊效果等方面的处理,然后再转换成CMYK模式,才能满足印刷要求,这一过程称为图像处理。
经图像处理后的数字文件可直接进行数字印刷或制成CTP版再去印刷,这一过程称为图像输出,印前图像数字化流程如图1所示。
图像扫描色彩模式
1.CMYK色彩模式
CMYK色彩模式是最早使用的扫描模式,这是因为当时色彩管理技术还不成熟,还没有通过ICC特性文件进行从RGB到CMYK色彩模式转换的方法。CMYK数据是由扫描仪获取的RGB数据转换得到的。扫描得到的CMYK图像质量取决于扫描仪的硬件水平与扫描软件的分色算法,此外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有很大关系。同时由于CMYK色域比较小,一旦扫描完成,后期色彩修改余地很小,因此,现在一般都不采用CMYK色彩模式进行扫描。
2.RGB色彩模式
RGB色彩模式是目前最常见的扫描模式之一。由于扫描仪都是采用R、G、B光电器件(例如光电倍增管PMT或电荷耦合器CCD)和R、G、B滤色片,因此采用RGB色彩模式扫描得到的RGB数据是最准确、最真实的。同时,RGB色域比CMYK色域范围大,因此扫描得到的RGB图像饱和度高、层次丰富、阶调范围大。
3.Lab色彩模式
Lab色彩模式是高、中档扫描仪才有的一种扫描模式。Lab色空间的特点是色域范围最大,因此当Lab图像转换为CMYK图像时不会因为色彩信息不够而引起更大的色彩误差。Lab色彩信息虽然也是由扫描仪硬件得到的RGB色彩信息转换而来的,但在转变的过程中,会自动弥补滤色片与光学器件的不足。此外,Lab色彩信息独立于具体设备之外,不包含具体设备的个性化信息,这有利于保证异地扫描,以及不同档次、不同品牌的扫描仪之间扫描图像质量的一致性。
Lab色彩模式是国际照明委员会(CIE)于1976年提出的,因此Lab色彩模式又称为CIE 1976 L* a* b*或者是CIE Lab,其中L代表亮度或者明度,a和b分别代表红/绿和黄/蓝的色彩。
(1)Lab色彩模式的优点
①Lab的色域空间非常大,大部分色彩接近人的视觉感知色彩,个别色彩甚至超过人的视觉感知色彩,用Lab色彩模式来扫描质量极差的原稿是
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②在Lab色彩模式中,颜色和亮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对象,a、b分量可用来调整图像的色彩平衡,L分量可用来调整图像的亮度及对比度。而在RGB或CMYK色彩模式中要实现这种变换则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在这两种色彩模式中,每个通道数据的变化都会既影响颜色又影响亮度。
③通过锐化L通道并模糊a、b通道,可有效降低原稿的颗粒度和杂色,改善图像质量。
(2)Lab色彩模式的缺点
①大部分操作人员都是通过CMYK数据来评定图像质量的,因此,使用Lab数据调整图像时,难以推测出图像的最终效果。
②Photoshop中的很多功能都不适用于Lab图像。
③在对Lab图像进行颜色调整时不能过度,否则会超出印刷色域。
图像扫描色彩模式应用实例
以下是分别采用DC3900扫描仪的RGB、Lab、Lab LH(其中LH表示扫描时优化亮度和色相)色彩模式扫描IT8.7/1标准原稿(如图2)的应用实例。
1.图像数据格式的设置与扫描
(1)扫描模式设置
首先设置DC3900扫描仪的扫描模式,如图3所示。
(2)黑白场定标
黑白场设置影响着图像的扫描质量,如果设置不当,扫描图像即会出现对比度不够、清晰度下降、偏色等情况。图4和图5是分别采用RGB和Lab色彩模式时的黑白场设置。
(3)层次调整
层次调整就是处理好图像的亮调、中间调和暗调,使图像尽可能多地再现各个层次。一般情况下,原稿的密度可以达到3.0甚至更高,而印刷品的密度只能达到1.8或2.0,也就是说印刷品的密度远达不到原稿的密度,因此层次就必然要被压缩。图6是采用RGB色彩模式时的层次曲线,图7是采用Lab色彩模式和Lab LH色彩模式时的层次曲线。
2.扫描结果色域显示
DC3900分别以RGB、Lab、Lab LH色彩模式扫描图像,其扫描色域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其中黑色线条包围的区域为印刷色域,可明显看到,Lab图像的色域大于RGB图像的色域,而Lab LH图像的色域又明显大于Lab 图像的色域。
3.采用不同扫描模式的图像处理方法
下面,笔者以IT8.7/1标准原稿中的灰梯尺为例(如图11),说明采用不同扫描模式的图像处理方法。该灰梯尺分为22级,分别用GS1~GS22表示,每一级的相关数据可从IT8.7/1的数据参考文件中查到,如果用Lab值表示,其a和b值趋于0,L值分别为83、79、75、71、66、62、58、53、49、45、41、37、32、28、24、20、17、13、9、5、4、2;除此以外,在灰梯尺的左右两端,还各有一个色块,最左端是标准原稿灰梯尺中最亮即密度最小的灰阶,其L=90;最右端是标准原稿最暗的区域,即密度最大的灰阶,其L=0.7。
对CMYK图像的调整有非常经典的方法,对于灰梯尺来说可依据灰平衡数据通过调整C、M、Y的曲线完成,如图11中亮调()的CMY值分别调到4%、3%、3%左右;中间调(
)的CMY值分别调到49%、40%、40%左右;暗调()的CMY值调到84%、76%、76%左右。CMY调整曲线如图12所示,数值结果见图13。
RGB图像调整的原则是,对于中性灰要把RGB三通道的数值调整一致,即R=G=B,一般来说,浅色调(如图11中)调整为128、128、128左右;暗色调(如图11中
)调整为20、20、20左右。RGB调整曲线如图14所示,调整前后的数值见图15。
Lab图像调整的原则是,一般浅色调(如图11中)L调到97左右,相当于CMY值为3%、2%、2%左右,不要调高了,例如L=99就相当于RGB值均为253,CMY就是1%、1%、1%了;中间调(如图11中左右;暗色调(如图11中)L调到6左右,a、b值尽量调整到趋于0。图16为Lab调整曲线,图17是Lab调整前后数值。
4.RGB、Lab、Lab LH图像转化为CMYK图像
由于RGB、Lab、Lab LH图像是不能用来印刷的,必须通过在色彩管理中用配置ICC特性文件的方法把这3种图像转化为CMYK图像。
图18为ICC特性文件中的印刷复制曲线,我公司将其应用于人物、风景、油画、器物等各类图像由RGB模式到CMYK模式的转换;图19为我公司的国画、水墨画的RGB图像转换为CMYK图像时的印刷复制曲线。
图20中从左到右依次为RGB、Lab、Lab LH图像转换为CMYK图像后的色域,黑色线包含的区域即为印刷色域。由图可以看出,转换为 CMYK图像后,原图中的色域点基本都被压缩到印刷色域内了。
结论
关键词:孝文化图像;数字化;保护;传播设计
中图分类号:U285.5+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090-02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裕,非主流文化占据了人民精神生活的大部分,作为主流文化的中华传统美德受到了挑战和冲击。同时围绕孝文化、孝图像及数字化传播的问题也随之凸显。孝文化图像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
一、孝文化图像数字化传播现状
(一)孝文化图像的博物馆传播模式
第一,实体传播。孝文化图像资源从整理收集、再创作、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而现有的博物馆实体传播囿于空间环境的限制不能实现完整传播。只能将最有代表性的文物陈列在展柜中进行传播。博物馆实体传播的核心是实体文物,当本部馆藏的展品不能充分满足展览的需求时就需要向外单位申请借入文物。原本图像文化离开它所关联的原始地域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对文化遗存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而言是一种丧失。
第二,数字化传播。现有的博物馆实体传播方式,形式落后、展项匮乏,已经不能满足数字时代观赏者的消费需求,既不利于孝文化图像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更无法形成良性的孝文化图像产业化保护机制。博物馆的数字化传播将以博物馆为依托,将孝文化图像资源与移动通讯终端相结合,探索孝文化图像数字化传播的创新模式,形成良性循环的孝文化图像产业化机制,赋予了数字时代孝文化图像产业转化的新价值。
(二)孝文化图像的智能APP自助服务平台传播
伴随着手持终端的普及和移动互联技术的深化,智能APP自助服务平台以其方便快捷、可个性化定制推送等优点在互联网服务和信息传递等行业广泛应用。孝文化图像资源的APP传播已初见端倪,已投入使用的APP有:故宫、兵马俑、莫高窟、中国孝文化图像网、中国孝文化图像等。
二、孝文化图像数字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性与艺术性不足
从现有的孝文化图像传播效果来看,文化性与艺术性不足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传播空间设计不合理、传播色彩体系配置生硬、传播内容的表象化都是现阶段孝文化图像传播的不足。将传统艺术资源与孝文化图像资源相结合,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创作,重新演绎传统文化,是孝文化图像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传播服务平台不健全
理论体系不完善,服务平台尚不健全,主题性孝文化图像博物馆较少,动漫游戏产业与孝文化图像资源的结合点较少,智能APP自助服务平台的数量与质量亟待提升。现阶段应立足于数字多媒体技术,对孝文化图像数字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发展,将孝文化图像资源与数字媒体技术以及移动通讯终端相互结合,互为依托,形成良性循环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拓宽孝文化图像保护的视野。
三、推进孝文化图像数字化传播设计的对策
(一)建立综合性孝文化图像数字化传播数据库
建立完善的孝文化图像资源数据库是所有工作的基础,合理适度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技术对孝文化图像资源进行系统全面的记载与存储,已成为孝文化图像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孝文化图像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展开:第一,孝文化图像相关资料的全方位数字化存储。存储内容包括:图片、音频、视频、文本、三维动画模拟、图形、D表等。第二,建设孝文化图像虚拟博物馆。孝文化图像虚拟博物馆除了包括馆藏文物本身,还包括虚拟孝文化图像地等。第三,对手工技艺类非物质孝文化图像的生态、生产、传承、使用进行虚拟再现。第四,将孝文化图像保护的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文物的修复和复原,实现数字技术与考古学的无缝对接。
(二)创新孝文化图像数字化传播设计手段
孝文化图像数字化传播手段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博物馆的数字化传播与互动;第二,孝文化图像地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第三,传统手工艺技术的数字化模拟与传播;第四,智能APP自助服务平台传播与宣传。将现有的孝文化图像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通过以上方式进行传播宣传,对于受众增加孝文化图像的了解、激发对孝文化图像的兴趣、增强民族自信力都有着重要意义。
四、孝文化图像数字化传播设计的设计原则
孝文化图像数字化传播设计是融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视讯信息为一体的复杂、综合的一门技术和艺术。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实时性、交互性、体验性。这种新兴的数码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设计师在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一切以人中心,以人的生理与精神需要为前提,满足人对趣味的需求。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一个以人为本作为设计尺度的作品,必须将人性加以充分地释放,继而丰富设计中的情感因素,最后和观者产生共鸣,达到人与物相融相生的状态。在孝文化图像的数字化传播设计中,最核心环节是参与其中的人的因素――生理和心理这两个方面。孝文化图像数字化传播设计是在人对信息解读需求的心理下产生的行为,必然以人为核心,以人为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互网络的发展使图书馆开始实现网络化,网络化是信息时代下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标志,而数字化进程则是新时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方向。高校图书馆具备极强的研究性和学术性,数字化的发展,将为之带来一场大革新,革新中会有哪些挑战和机遇,是我们应当考虑的问题。
一、数字化发展带来的挑战
1、数字化信息资源带来的挑战:
网络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文献数字化进程,单就馆藏文献来看,数字化的发展对其形式和结构都产生了影响。
一方面是馆藏形式。数字图书馆通过投入少量资金,就可以获得丰富的数字资源,把这些数字资源与本馆的文献资源相衔接,并通过信息平台提供全文检索,为读者提供较完善的服务。数字资源的馆藏形式大大优化了馆藏结构,节约了资金,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愿意投入更多经费来购买各类电子文献资源,这样的馆藏形式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对于传统高校馆来说是一场技术挑战。
另一方面是馆藏结构。馆藏形式的改变,迫使馆藏结构有了相应变化。电子资源比例的扩大,馆藏结构开始转向实体与虚拟相结合,这一结构调整对纸质文献的图书馆来说,是工作上的一大挑战和革新。
2、数字化信息服务带来的挑战
数字化信息服务是指对文本资源中具备一定价值的文本、数据等进行加工,将其转化为电子资源,凭借网络环境进行文献查询、馆际互借等工作,提供综合性信息服务。
传统的服务形式已经不再适合网络时代,必须打破原有模式,加强网络数字化服务模式,比如为读者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信息咨询服务,提供多种检索途径,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的网络传递等。这些新模式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是技术性挑战,但这也是必须面临的任务。
高校图书馆的馆员,也面临着相应的挑战。图书馆员是图书馆工作的主体,在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的人工服务模式已不再适用,如今的图书馆员应肩负起信息服务数字化的建设和推广,提升自身网络技术水平,了解和掌握数字化发展前沿,为数字图书馆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还应推广数字化信息服务,提高读者对数字化服务的应用能力,开展相应培训,使读者能尽快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从而获得不同载体和类型的文献信息资源。
二、数字化发展带来的机遇
革新总是双刃剑,有挑战也会有发展。以下,我们简从图书馆服务功能角度来分析数字化带来的新发展。
1、个性化信息服务
数字化发展催生了数字图书馆的兴起,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产物。具体来讲,这种信息服务将读者的信息需求放在首位,采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多层次、多类型的信息服务。
与以往图书馆信息服务相比,个性化信息服务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一是获取资源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该信息服务是以读者需求为中心,因此其信息检索方式更为人性化,根据读者的需求来设计检索方式,大大减省了搜索时间,读者只需提供文献的关键词等,系统就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为其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文献。二是信息服务多类型化。读者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打造一套个性化服务,根据自己的学科类型,兴趣范围,知识储备等情况,定制出符合自身特点和需求的信息服务。
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发展和深入,使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多样的信息服务,也确保馆藏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2、学科化服务
与个性化信息服务相对应的另一种服务即学科化服务,该服务是一种适应信息环境的全新服务机制和模式。
关键词:体验操作;位图;压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1/03-0113-04
■教材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各类信息技术工具。通过网络更快地掌握这些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原有教材中的纯应用环节就稍显滞后,而学生在熟练掌握基本工具的同时,对信息流程及工具原理仍显得生疏,甚至有时会习惯性的“敬而远之”,所以,原有教材中涉及到的“原理”部分,不仅应该保留而且应更深入的探讨。但如何使学生更好,更容易“亲近”这些看上去有些艰涩的内容,归根到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要怕把课堂交给学生。基于此理念,我们在进入图像加工实战教学前,将图像数字化的基本原理较为详细地进行探讨。本节内容即为图像这一模块的第一节课《位图》,从数字化图像入手,了解图像的基本参数,让学生从自己动手实践中得出并理解图像大小的计算公式,再与实际的生活经验产生冲突,从而引出图像的压缩。“原理”的讲解必须遵循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处处与生活紧密相连,再给学生足够的课堂空间,相信课堂定如行云流水,繁简得当,绝无晦涩之感。
■学情分析
本课教授对象为高一学生,从技术层面来说,他们的基础是了解数字进制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存储单位的换算;从生活实践经验来看,他们的基础是熟悉数字图像的获取方式,对数码相机、手机、扫描仪等产品工具较为熟悉;从实际需求来看,他们虽会使用数码产品,但对相关参数设置并不十分了然,需要理解图像数字化的基本原理方能解决这一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位图的基本参数:像素、分辨率、色彩深度。
(2)掌握图像大小的计算公式并加以应用。
(3)了解图像压缩的基本原理及两种压缩方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动手实验的方式推算出图像大小的计算公式,并加以验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学习,养成学生“实验――推算――得出结论――验证”的自主探究模式,提高学生在理论课上的自主性。同时,培养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图像大小的计算公式;图像的压缩。
2.教学难点
推算出图像大小的计算公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
任务驱动、自主探究、情境创设。
■课前准备
关键词:数字化测图;特点分析;作业模式;高程点展会;自动躲避技术
1. 引言
随着测绘技术的进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渗透,信息化测绘仪器特别是集测角、量边和部分数据自动处理为一体的智能型全站仪的出现,促进了地形测绘朝着一体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平板测图无论在速度、精度和管理方面都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地形测量不可避免的从模拟测图转变为数字制图,地形测量的成果也不仅是绘制在图纸上的地形图,更重要的是以计算机磁盘为载体,提交可供传输、处理、共享的数字地形图,这也是地理信息系统重要的基础资料。数字化测图是现代测绘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现代制图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它以其效率高、更新快、管理方便等特点将逐步取代传统的测绘手段,成为测绘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数字测图实质是一种全解析、机助成图的方法,与模拟测图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1,2]。
2. 数字化测图特点分析
(1)数字测图促进了大比例尺测图的自动化
数字化测图可以采用全站仪+电子手薄进行野外数据采集,然后将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图形编辑,或者采用全站仪+便携机+相应的测图软件直接将数据传给便携机,自动计算,实时成图,内业进行编辑后打印输出得到图形或表格,实现了内外业一体化、自动化。目前生产的全站仪大都带有内存,可以进行数据的存储,然后利用相关软件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
(2)数字测图促进了大比例尺测图的数字化
数字化地图完全实现了计算机管理,能够方便的进行地物属性的赋值和查询,可以使用了先进的图库链技术,实现了图、库数据的实时互动,这种方式保证了图库成果的一致性并提供了图查询库、由库找图,实现了数据转GIS功能,可供地理信息系统建库使用;可以方便的查询坐标、面积、标高、体积等;可以实时的对局部地物进行修改,始终保持数字地图整体的现势性。
(3)数字测图使大比例尺测图的精度大大提高
过去传统的平板测图其实质是图解测图,它是将外业所测得的观测值用图解的方法转化为图形,这使得观测数据精度在转化过程中大大降低。数字测图则不然,全站仪所测的数据,在记录、存储、处理、成图的全过程中,原始测量数据的精度毫无损失,得到了与测量仪器同精度的测量成果。
(4)数字测图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测绘观念
数字化测图突破了传统的测绘技术和方法,许多新的方法和新的测绘理论得到发展和完善,例如:数字地面模型的建模理论;等高线自动生成及拟合理论;等高线的插值理论;数据库和数据结构理论;数据转GIS理论;数字地图应用理论等等,这些无疑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测绘观念。
3. 数字化测图的几种作业模式
数字测图的作业模式是指数字化测图内外业作业方法、接口方式和流程的总称。一般来说,数字测图的作业模式大致分为数字测记模式、电子平板、原图数字化三种。
3.1 数字测记模式
数字测记法模式为:野外测记,室内成图。野外用全站仪测量,电子手簿记录或者直接使用带有内存的全站仪记录,同时配以人工画草图,室内将所测数据直接由记录器传输到计算机,利用数字化成图软件参考草图编辑成图,并由绘图仪绘制地形图。根据存储观测数据时是否赋予实体属性可以将数字测记模式分为有码作业和无码作业。
有码作业是指野外采集数据时,在测站上把每一个数据都赋予和实体相对应的属性和拓扑信息,全站仪将数据传给电子手簿,测量员同时将每个点的编码输入电子手簿,所测碎部点连同编码输入微机生成数据文件,通过数字化测图软件对编码进行识别,生成图形(*.dwg)文件,然后可以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改;有码作业,自动化成图效率高,内业工作量小,但要求观测员必须熟记编码,随测随输。无码作业无码作业是指观测员只须瞄准目标观测,不须输入编码,但需要一个绘图员跟随镜站绘画草图。其缺点是内业工作量较大,容易产生错误和遗漏。
3.2 电子平板
电子平板是以电子计算机及电子全站仪等测绘仪器为载体,通过人机对话,来实现测量与绘图的完美结合。它的优点是将现场的各种地物以点、线、面、文字及属性信息保留在计算机中,并可以随着地表现状的变化而进行编辑、查找、统计、分析、和管理㈨。特别指出的是电子平板既要有与全站仪通讯和数据记录的功能,还应进行数据的解算建模,拥有图形编辑、修改功能,绘制出符合规范的地形图,真正实现内、外业一体化,是较为理想的数字测图模式。
3.3 掌上电脑测图
掌上电脑也称PDA产品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的应用硬件平台,特别是在WinCE和Palm嵌入式操作系统平台支持下的PDA已成为新的应用系统开发的热点。PDA具有如下几个重要特点:1)PDA产品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2)速度快.容量大,软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3)耗电非常小,电源充足,开/关机方便;4)屏幕触点式输入,很少使用按键,为软件的易用性提供支持条件;5)价格低,用户投入少。特别是高成长的硬件产品集成了更多的先进技术,使其更加适应野外的工作环境。
3.4 原图数字化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料可以将纸图、薄膜图转化计算机能够处理的电子地图,手扶跟踪矢量化和扫描矢量化是两种主要途径。由于扫描矢量化具有精度高,速度快等优点,因此,扫描矢量化已成为现阶段矢量化的主流。为此而产生的矢量化软件已有很多,如德国Softelec公司的VPStudio,挪威Rasterex公司的RxAutolmage Pro等优秀的矢量化软件,国内也有一些同类产品出现,如MapGIS,CASSCAN,EPSean,Read等。扫描矢量化是将纸图扫描为栅格图像,然后用矢量化软件将其矢量化为数字图像,它的主要误差来源是原始资料的误差和扫描误差,一般情况下在扫描分辨率为300dpi时,其图纸的定向误差和矢量化误差均小于0.5mm,可见其数字化精度较高,完全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4. 高程点展绘时的自动躲避技术探讨
数字化测图的一般作业模式是外业用全站仪或电子经纬仪采集坐标点,然后内业根据平面坐标和各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手工连线或计算机自动连线,最后是将点位的高程值展到己绘图形上。对于多数测图软件高程注记是展到坐标点的某个固定位置,这就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注记压盖已有地物的情况,既影响了图面的美观又增加了图形的复杂程度,传统上解决该问题的办法是手工移点,这无疑增大了编辑工作量。
图1 注记压盖已有地物图及高程注记分析图
如图1所示149.12为一水平方向的高程注记点,图中虚线矩形为注记的文本外框(也称为文本包围盒),该框宽为a,高为b(单位:米),a,b随着测图比例尺以及注记有效数字个数的不同而不同;A点为坐标点位,距离文本框为C;文本框左下角处十字标记为注记基点,文本标注时以此作为原点。
基本思路如下:
(1)对于一个已展出的高程注记,在程序中取得其文本外框,判断在该框内是否有其它地物,也就是判断是否为空,如果有其它地物(不为空)则按照一定的方向和步长在给定范围内移动文本注记,再次进行判断,直到文本外框为空。
(2)矩形搜索:
a. ABCD是宽为2a+2c,高为2b+2c(a,b,c含义同上)的矩形,也是第一层搜索矩形;A’B’c’D’是宽为3a+2c,高为3b+2c的矩形,为第二层搜索矩形;中间小矩形是边长为2c的正方形,由于注记要与坐标点相隔一定的距离,因此搜索限制在正方形之外进行。如果初始位置注记的文本外框不为空,则注记垂直向上移动b/2步长,如果文本外框超出矩形cD边则以步长a/2水平向左移动注记,以此类推,直到找到文本外框为空或回到初始位置。整个搜索的方向是逆时针搜索。
图2 矩形搜索法示意图
b.如果在第一层矩形ABCD内未找到文本框为空的位置,则移动注记到第二层矩形A’B’C’D’内,同理依次继续搜索,直到文本框为空。多数情况下二层搜索即可找到适合位置添加注记,注记距坐标点的距离小于0.6cm(图纸上,比例尺为1:1000),不影响图面的清晰程度和易读性。如果二层循环仍未找到文本框为空的位置,则可根据情况进行三层搜索或保留注记于初始位置,对于一些非关键点位,可以考虑删除注记。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搜索矩形的边长是根据注记的文本外框的大小来确定的,并且对于第n层搜索矩形宽增加2a/n边长,高增加2b/n边长,这样可以使整个的搜索范围距离坐标点最近,使最终注记位置最为合理。
5. 结语
数字化成图系统作为测绘行业大型的内外业一体化成图系统,具有结构复杂、功能繁多等特点。本文主要探讨了数字化测图相关问题,并就其中的高程点展绘时的自动躲避技术给出矩形搜索法的解决思路,有利于我国数字化测图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