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郭沫若的诗

郭沫若的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郭沫若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郭沫若的诗范文第1篇

1、郭沫若最著名的诗集《女神》。

2、《女神》是郭沫若的作品。在诗歌形式上,《女神》冲破了旧俗的束缚,是一首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为中国新诗体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这部作品大部分都是作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所写,《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

(来源:文章屋网 )

郭沫若的诗范文第2篇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商场如战场”,对于传统的营销售思维来说,营销就是竞争,就是要通过多种营销方式和手段击败竞争对手,打造完善的汽车营销体系和结构合理的汽车销售市场,是保障中国汽车行业稳健发展和融入国际汽车市场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我们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新型的适合现代汽车发展的营销模式,将逐步成为我国汽车市场的主要营销手段。

一、我国汽车市场现存营销模式

目前,我国汽车市场主要的营销模式大体分为四种:特许经营的专卖店、普通经销商、汽车超市模式、独立经销商。

(一)特许经营专卖店

这是目前汽车厂家积极推行的主要营销模式。“四位一体”模式,简称4S。即整车销售、零部件供应、售后服务和信息反馈功能于一体的汽车销售模式。这种专卖店经营、销售、服务都较为规范。4S专卖店销售方式,使生产厂家与经销商充分认识到汽车产品的完整概念,汽车的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这三个层次,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已知需求和潜在需求,客观上使生产厂家与经销商之间结成了风雨同舟的同盟关系,生产厂家能迅速地通过销售网获取用户的意见和市场信息。

(二)普通经销商

这种营销模式通常是多品牌销售,大多是独立中间商,一般从事多种品牌整车销售业务,也是汽车生产厂家的售后服务站。商和生产厂家是长期合作关系,商比独立经销商更能为厂家的长远利益考虑。同时,生产厂家对商更易控制,对商的进货渠道、销售地区、佣金及其支付方式等都有明确规定。汽车厂家可将全国市场划分为若干市场区域,通过合理划分市场责任区范围,使各渠道成员保持适度的规模经营。这种营销模式并非目前汽车交易的主流模式。

(三)汽车超市模式

即汽车交易市场。这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汽车营销模式。这种百货超市式的大型汽车交易市场,就是在城市中规划出一块专业销售汽车的市场,其中聚集了各种品牌的汽车专卖店,同时还建有保险公司、工商部门、金融机构、餐饮服务店等,集汽车销售、服务、信息、文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这种销售模式营业面积较大,销售品种齐全,市场内部竞争激烈。

(四)独立经销商

近年来,一种独立经销商和分散的个性化汽车销售正悄然兴起。表现为伴随着私人、私营、股份制的商家迅速崛起,使得有的私营或股份制汽车企业或集团被多个汽车厂家所看好,成为多个品牌的特许经营,在汽车销售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我国汽车市场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汽车营销总体上处于产品不断更新、价格不断下降、宣传手段不断创新、渠道服务不断拓展提升的阶段。但是,在营销渠道与基本理论体系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创新空间。我国汽车营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汽车营销渠道还有待于开拓

目前,在中国的汽车企业,营销渠道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渠道的巨大能力,同一品牌的经销商销售能力相差很远。如,国内某汽车品牌经销商,一年能够销售十几万辆,而小经销商的水平却相差甚远,影响了整个营销渠道的销售能力。因此,怎么开拓发展多种营销渠道,是营销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营销服务体系不完善

首先,是售后服务人员等“软件”缺乏。我国汽车专卖店硬件水平与软件水平倒挂严重,维修人员很少受过真正的专业系统培训,这也成为我国汽车专卖店最大的隐患之一;其次,是零部件的垄断销售。国内汽车商大多数实行专卖店对零部件的垄断销售,事实上形成汽车售后服务的垄断经营,导致售后服务的利润过高,有的甚至达到50%以上,而国外通常在20%左右。随着国外汽车进军国内市场,导致经销商的利润率不断降低,售后服务的惊人暴利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最终也必然影响汽车的销售。

三、我国汽车市场营销模式的发展对策

我国汽车产业要想在国际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能保持汽车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大胆创新营销意识,积极改进营销模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因而,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我国汽车产业营销模式的对策。

(一)、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定位营销模式

1.主要属性(利益)定位法。以车型的性价比、技术性能、售后服务等产品属性定位,或突出这些属性能给消费者带来的利益,这是汽车产品定位的最基本的方法。以宝来汽车为例。作为一款中档次的轿车,宝来在方向、动力、制动、行驶稳定性、高速性能方面,都属于佼佼者。基于这些特性,在产品定位上,宝来将目标群体定格在一个有限的范围,提出了“中国第一辆驾驶者之车”的定位,成功的定位使得宝来在2005年8月被冠以“超级驾驶者之车”的称号。

2.产品使用者定位法。以产品使用者来定位是一种更直接的方法。它对消费者的划分有两种标准,一种标准是以其社会属性为根据,如社会阶层、身价、地位。常用的类别如成功人士、白领人士;另一种标准是以消费者的生理因素、个性、生活方式为根据,常用的类别如年轻家庭、女性、务实者等。以奇瑞QQ轿车为例,2006年销售汽车30.5万辆,成为首家年销乘用车超过30万辆的自主品牌,奇瑞销售公司副总经理秦力洪用“已经不是走的速度”来形容。可见,奇瑞公司的营销模式是十分适应市场需求的,其市场的定位是为打造“年轻时尚一族首选品牌”。因此,具有时尚、前卫特征的QQ轿车十分契合多数年轻白领的消费能力,将目标市场锁定为有知识、有品位的年轻人和部分有一定事业基础、心态年轻、追求时尚的中年人,它以极高的性价比满足年轻人通过驾车所实现的工作、娱乐、休闲和社交的需求。

以上只是列举了汽车营销模式中常见的两种方法,在日常汽车销售中,营销定位方法还有很多,比如产品定位法、汽车市场定位法等等。要根据企业营销的实际需要,选定合适的营销定位模式,明确的定位是产品改进的目标,从而产生营销拉动。

(二)、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汽车营销模式

目前,4S店是主要的汽车营销模式,其中信息反馈是重要的一个方面。美国著名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现代意义上的营销理念,就是社会、企业、顾客三者利益的有机结合,以一种能够维护或改善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福利的方式向顾客提供更高价的产品。因此,建立以客户为中心,就是以客户要求为根本导向,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制度,时刻保持与顾客的信息畅通,把握顾客需求。同时加强与老顾客的关系,通常维持一个老顾客的成本仅是开发一个新顾客成本的五分之一,因此,应从多个方面把握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三)、加强销售人员的技术培训

随着高新技术在汽车工业的广泛应用,汽车品种多,了解和掌握新产品的性能及保养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是汽车营销人员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最基本条件。因此,复合型的汽车营销人员将扮演重要角色。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培训方面应从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两方面把握:首先是对销售人员进行新产品、新车载技术等应用方面的培训,了解新车的历史、性能等;二是进行销售技巧和营销理念方面的培训,并了解保险、金融、公关和管理方面的综合技能。

郭沫若的诗范文第3篇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选择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涉大学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对大学人才培养活动的开展具有根本性的导向作用。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类型可以通过大学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予以规范与导引。所以,价值取向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在社会转型的总体背景下,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学生发展本位、教学环节本位、社会需求本位的价值取向。

1 学生发展本位

所谓学生发展本位,即是从促进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培养学生为最高目标,实现学生、学者、学校的和谐发展。大学作为学者的学术共同体,是求高深学术之圣殿,育有大学问人之处所。《大学》开篇即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Ⅲ培育新人是大学永恒的主题。大学与企业及一般的研究机构有别,即便是在高等教育“市场化”风靡全球的今天,学生仍不失为教育系统中的“上帝”,故不能简单地将学生视为教育消费者。应以培养学生为中心进而开展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设计制定各种有益于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培养机制与管理制度。应广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性、权益,关注学生的发展、尊严,给每个学生以公平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大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能力并尊重差异。

2 教学环节本位

大学与一般研究机构有别,大学是传递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的学术组织,通过教学、科研两条途径实现大学育人的根本目标。虽然知识传授与知识创新均为培养人才、完成使命的重要手段,但大学教学则更为直接、切近。如前所述,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所以,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近年来,由于具有功利主义倾向的形形的大学评价(包括大学排名)作祟,政府拨款和大学内部职务、职称晋升以及奖励机制等多持科研取向,直接导致了教学科研间的严重分离与剧烈冲突,科研与教学间的关联被人为阻断,“重研轻教”倾向严重。为转变大学中畸形的“科研中心观”,回归大学“本真”,要突出大学教学本位。

其一,重视本科生教学。本科生教育是大学生存发展的基石,是社会评价大学优劣的基点,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是保证大学质量的关键。所以,大学要牢固树立关涉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生教学观,研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列入大学工作重要日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本科教育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高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充实青年教师队伍;根据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有利于加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

其二,促进研究性教学。在大学的学术殿堂中强调教学,并非排斥科研,而是要将科研与教学结合,将科研融入教学。现代大学教育的最大特点即“教学”与“科研”之间密切关系的建立。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大学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认识已知世界与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是“传递过程”与“创新过程”、“学习过程”与“发现过程”的统一,若没有来自“论坛”的研究成果,现代大学“讲坛”上的学术资源必将走向枯竭。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无论怎样强调大学体系内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的重要性,均不为过。

其三,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论见之于实际、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过程。通过实践性教学,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消化所学的书本知识,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方法,而且可以通过实践性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实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为此,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思想。在全国第二届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了“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主张,强调加强教学实践,确保实践教学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其四,保证课堂信息量。课堂信息量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教育质量的保证。依据信息论与心理学理论,信息在发送、接收、储存、迁移的过程中,其状态越鲜明、突出、完整,大脑接受、储存的效果越好。所以,教学中要突出重点、难点,注意主导信息的完整、清晰录入;同时,要注意单位时间内输入信息量比重,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当然,课堂教学信息量的设置取决于不同专业的教学需求,并非越大越好,要以可接受为临界值。大学教学既要向学生传授已有定论的专业知识,也要向学生介绍最新科学成就、各种学术流派以及各学科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大学教学不但要专深,具有研究性;而且要尽量向外拓展,尽可能覆盖该课程所涉及的各个知识领域,扩大课程知识容量,拓展学生学术视野。

其五,小班授课。班级授课制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基于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猛发展、教育需求急速增多,为提高教育的单位效率,在基础教育中提出的教学制度。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大学为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教师授课单位急剧膨胀:共同课、专业课,本科生、研究生,人文社科、理工科等一律大课,专注批量生产,忽视学科、学生差异,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应根据学科差异、课程差异、教育对象差异,缩小授课单位。

3 社会需求本位

大学总是处于特定时代的社会结构之中,大学是时代的表征,是对现在和未来都会产生影响的一种力量。大学作为社会子系统的一分子,承担了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引领文化的历史使命。在社会巨变的历史时期,面对“转型社会”的总体性挑战,大学作为社会发展的智力库和社会发展最直接的推动力,要适应现代高新技术市场对未来建设者提出的全新要求。所以,要在厚基础的前提下,加强应用性课程比重,并采取灵活的管理方式。部分专业与大多数技术类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解决学非所用的问题。遵循多样性、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按照多种规格、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从知识结构、能力形成、实践经验等方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能够适应转型社会的复合型、创造型、灵活型等新型人才,减少不必要的人才浪费,化解就业困难危机。

二 关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1 合理定位,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合理定位是大学特色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础,只有明确定位,方能找准自己的行进路向,否则动辄失范、动辄失据。大学

定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实问题,要善于客观评价自身条件,科学分析本校与高等教育系统间内外环境的特点以及社会的需求情况,合理确定大学自身的位置,合理确定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在合理定位的同时,强调特色发展,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特色是在大学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风格,是长期的积累和沉淀,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特色问题决定了大学发展的个性化问题,突出大学学科特性,可防止“千校一面”的局面出现,亦可避免培养对象“万众一‘心”’的情况发生,同时,可有效解决出口拥塞的危机。

大学在确立特色发展战略后,不仅要突出特色意识,以特色求生存,而且要以强势促发展,增强大学在社会中的辐射能力,提高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无不以特色、强势、强“辐射”著称。

2 加强创新教育,提高大学生竞争能力

所谓创新教育,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归根结底,是对现有结论的批判,是对真理的追求。人世间不存在绝对真理,只有善于对现成的、既定的事物发问,对已有理论进行质问,才可能提出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真理。批判力蕴涵着用一种否定性思维去检讨各种结论性前提,当然,该种批判反思并非盲目的否定,而是对问题的追问,是以严谨的科学精神为先导,以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为前提。

近年来,由于高校教学中知识结构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以及传统教育观念的惯力作用,高校培养的人才缺乏实践经验、适应能力差、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缺少追问性与批判性教育,唯书、唯师、唯权威是尊,难于可持续发展。此种教育的两个直接消极后果是:中国当下教育没有培养出科学家和大师级学者,所以才有“钱学森之问”。由于大学生缺少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所以,多数大学生未能利用自身优势进行自主创业,完全依赖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加剧了社会工作岗位的紧张度,此亦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症结。据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报道,我国能够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大学生中所占比例不足1%,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20%。为此,要在未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实力与在社会中的综合竞争力,就要通过改造课程,扭转当下大学课程内容空泛、理论陈旧的现象,注意解决实践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力。

为迎接转型期大学培养模式的积极变革,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经验,应在一些技术类大学本科生中普遍开设创业课程,尤其在大四的实习或实训期组织开设创业课程,让有丰富经验的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一道,共同编写教材、设计课程、研究教学方法等;学校应经常聘请具有创业成就的知名人士为大学生介绍创业经验;学校可举办创业规划竞赛,让大学生撰写组建新企业规划书;建立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

3 注重实践,突出应用性培养

实践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进行专业生产的能力。目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十分注意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该招聘导向说明社会在用人标准上的重大变化,同时亦对大学的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要加大校内常规实验课、实习课、毕业设计课的设置,增加学生锻炼机会,积累实践经验。目前,大学实验室、尤其是文科试验室配置较差,利用率较低,往往沦为检查或应景之作。所以,高校不仅要增设实践教学环节,更要重视实践教学过程,使实验室发挥应有之作用。

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聘请社会各领域、各职业、各岗位的管理者、技术员、高级技工等到高校演练、示范,甚至直接走进大学讲堂,实行校企合作,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健全大学与行业、企业间的经常性合作与沟通机制,利用学校与产业、科研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实现课堂传授与实践指导、学习经验与实际体验、学习知识与提高能力、间接接受与直接获取的有机结合与灵活转换。同时,在企业及地方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所以,高校应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积极沟通合作,建立各种互惠互利的实践、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系统、正规、经常性的实习、实践、实训机会,引导学生走进工厂、农村、社区,关注社会、研究问题、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战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委托课题或立项等方式,为社会各部门、各单位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 关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设计

1 尝试“1+2+1”的“三段式”培养

转型期大学呈现的主要特点是规模巨大,研究领域综合、专业设置宽泛。二战以来,发达国家针对专业时代大学人才培养方式过专、过细的问题展开变革,推行“无类招生”与“2+2”模式。近年来,在国外大学人才培养方式的影响下,我国国内高校纷纷出台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举措,尝试“大类招生”,“两级培养”。无论是国外的无类招生还是国内的大类招生,其主旨是缓解考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延迟专业选择时间,更加适合社会需求,利于学生就业。但以往的“2+2模式”,亦存在自身的弱点:一是第一阶段教育时限过长;二是过于强化通识教育和知识学习。为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兼顾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遵循多规格、多途径的发展战略,可尝试“1+2+1‘三段式”’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通识教育,时限1年。即入学第一年进行通识课程学习,学生经过一年的本科学习、熏陶,在对大学内部各专业具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于第二学年进行专业选择与学习。这样,既可避免学生在高中阶段分科的盲目性,亦可适当缩短以往“2+2”培养模式在“大类”阶段学习的时限,节省时间。 第二阶段,专业教育,时限2年。即从第二学年开始,进行为期2年的专业学习阶段,学生在第一段积累的选修课学分允许带入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分流教育,时限1年。即根据学生专业现状、市场需求、学生自身资质与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领域选择未来发展方向。乐于实践者或继续学习有困难者,可在第三阶段全程参加校企实践性教学,与订单式培养单位紧密结合,加强实践性学习;另一部分具有一定研究潜质的学生可选择知识性或理论性学习,准备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

当然,在实施“1+2+1‘三段式”’培养模式时可能引起因两次分流而带来巨大震动,所以,要对分流工作予以高度重视。高校要在尊重学生志愿的前提下,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特长,通过考试等各项指标,做好分流工作,防止学生扎堆或给学生带来额外负担。

2 实行完全学分制

学分制是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完成学业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可分为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和学分学年制。完全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学生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唯

一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年学分制和学分学年制则是以学分和学年两项指标作为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但两者有一定差异:学年学分制以学分制为主体,渗透学年管理的一些元素,如每一学年最低完成多少学分或最高不超过多少学分等;而学分学年制则以学年制为主体,要求必须满足应完成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能随意延长或缩短,时间弹性较小。大学实施学分制、尤其是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有利于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拓展学生视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快速成长。近年来,我国许多院校已实行了学分学年制,给学生以一定的选择空间。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目前实行的学分学年制教学仍以学年制为主体,远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为此,应借鉴学年制优长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

学年制培养的优长是培养计划中知识体系比较完整、课程结构紧凑,便于渐进式学习。所以,在实施完全学分制时,要借鉴学年制的优点,制定合理的选课板块与学生所选课程的基本程序,引导学生合理、完整、系统地修读课程。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取得规定的学分数后提前毕业,允许学生延长学习年限或中途休学进行创业活动,注意各学科、专业间的差异。

学分制是在选课制和互认制的基础上完成的,是应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要求而不断发展完善的。实行学分制必须以选修课、互认制为基础,要精选学位课,优化选修课,增加学科发展前沿的研究性课程与实践性、应用性学位课程;破除学科壁垒,建立互认制度,实现资源共享。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包括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监督系统,确保完全学分制条件下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3 建立淘汰制

郭沫若的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脆弱性;社会服务;政府购买;社会治理;中国国情

一、引言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灾害不断发生,并有重复发生的现象。究其根源,我们发现,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已经没有纯粹意义上的自然灾害,所有的灾害都是社会脆弱性的集中体现,社会脆弱性大小直接影响着灾害的发生和损失程度。社会脆弱性是指社会群体、组织或国家暴露在灾害冲击下潜在的受灾因素、受伤害程度及应对能力的大小[1]。显然,政府如何利用公权引导和激励第三方组织,使社会服务模式由传统的管理统治模式向善治转型,即通过政府与公民对公共关系的合作管理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模式,对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提高公民个体和社会整体的灾害抗击力和恢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政府将公共安全这一最重要、最优先的“社会服务”以制度和社会精神资本的方式供给出来,降低社会脆弱性。就目前而言,虽然西方理论和实践就此提供了许多可供参考的途径,但不加分析地照搬这些模式使许多地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选择并优化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服务提供模式,则成为加强我国政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社会安全指数、降低社会脆弱性的重要基础。

二、社会服务常见的三种提供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社会服务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直接提供专业服务、专业机构自主活动以及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模式。

1.政府直接提供社会服务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政府直接提供专业服务模式就是由政府设立相关的专业服务机构,直接为当事人提供服务,这些服务都属于政府福利服务的范围。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发挥政府统一协调,快速聚集各类社会优势资源以应对灾害事件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实现事件的快速处置;可以保证重大突发公共事务获得足够的资金以及政策支持。但这种社会服务模式是通过政府筹集税金来实现的,表面上看起来民众无须为获得突发性灾害事件的社会服务付费,但他们间接地通过税收的方式进行了支付,从这一意义上说,此种社会服务不但不是免费的,相反是非常昂贵的。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日益复杂、公民公共事务的大幅增加、民众以及学界对政府公共责任观念的改变,规模巨大的社会服务将使得作为社会服务直接提供者的政府日趋冗杂,甚至造成政府在这些方面公共开支的急剧膨胀并最终超出财政收入的承受能力。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传统的社会服务提供模式使政府同时充当提供者和安排者,在各类专业性的社会服务上必然得不到很好的监督和持续的质量保证,难免在服务的过程中出现与形式主义的现象,显然这对社会服务提供质量的保证和提升的影响是致命的,也会让接受服务的当事人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违背公共治理模式实现公民权利的实质取向,难以真正有效降低社会脆弱性。

2.专业机构的自主服务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专业机构的自主服务模式是一种以脱离政府以及相关类政府组织的专业机构为主体,提供专业社会服务的模式。这一模式中,专业自主服务机构灵活性强,应对社会事务或社会危机反应迅速,整合资源的方式也更为社会化。同时,这一模式所提供的服务还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等特征,其工作的机制、体制以及模式都能以保障社会服务的素质和成效为基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这些机构正是以这些独特的优势帮助社会事件当事人快速地适应并融入新环境,增强了其社会归属感。但是,这一模式仍有很多不足和限制,尤其在我们这样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表现更为突出:首先是自主服务机构数量相对稀少,不能有效满足社会服务需求;其次,自主服务机构往往比较难以获得相应的法律地位和资格以提供社会服务,因此在动员资金、人力和组织资源能力方面比较缺乏;三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和政策支持,这一模式服务活动的独立性、灵活性优势往往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这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其社会服务质量和效力。

3.政府购买模式的优势及其问题

目前大多数国家都采取政府购买专业服务给当事人,这就是所谓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模式。购买服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公共财政资金,也有通过实物补偿或政策扶持等方式转移支付的。它是政府适应公共服务领域改革的一种管理体制创新[2],已经成为当前公共机构改革的重要方向[3]。它不仅转变了“公共服务应该由政府统包统揽”的旧观念,而且为合理利用资源、节约成本、构建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有效的驱动力。但在这种模式中专业社会服务机构对政府的依赖性过高,大力推行这一模式需要克服以下障碍:一是因为特殊的依附关系而产生的问题。由于购买服务合同双方不是两个独立决策的主体,而是带有一定的“雇佣”关系,使得这种购买模式容易流于形式,从而违背了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本意。二是因可能出现的垄断行为产生的问题。由于政府对一些较为成熟的专业机构定向购买社会服务,使得这些机构可能在资金上会形成行政垄断,造成其他组织难以或不能得到此部分经费,不利于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4]。三是由于政府可自建民间组织,再向此组织购买服务,很容易把一些不属于政府职责范围内的服务纳入政府购买范围,从而出现盲目购买的趋势。四是在缺乏社会监督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建立自己能控制的民间组织,以转移政府职能、购买社会服务的名义,谋取部门利益或引致国有资产流失,而社会服务本身则因此失去福利性而彰显商品性,大众利益受损。

三、基于我国国情的社会服务模式选择和优化

从国际社会格局来讲,社会服务专业机构自主服务模式在国际NGO组织中运用得比较普遍,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模式则以其独特优势逐渐成为国家社会服务发展的趋势。就我国来看,政府是当前社会服务的主要资源掌握者,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政府直接提供专业服务的模式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政府并不能也没有必要直接负责所有的社会服务,而我国“强政府弱社会”的社会结构又使得当前我国社会服务自治组织发展相对薄弱。因此,从长期发展趋势及我国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模式”应当成为中国社会服务提供模式的一种必然选择。但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特征也使得“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这一模式的具体实施面临着一个本土化问题。如何结合我国“强政府弱社会”的特征优化现有模式,充分发挥“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的实际效应,探索出一条合宜的降低社会脆弱性的路径。

1.依托我国现有的事业单位体系,发展嵌入式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模式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模式运作的前提是有提供专业服务的机构和组织。在国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对象多以社会自治组织为主,而在我国,社会自治组织先天和后天滋养都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公共行政体系与西方最大的一个区别是我们有比较庞大的发展完善的事业单位体系。我国的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事业单位绝大部分由国家出资建立,大多为行政单位的下属机构。与企业相比,我国事业单位有以下特征:一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二是财政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主要不以经济利益的获取为回报。考虑以事业单位为依托建设我国的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体系,主要基于两大原因:一是我国的事业单位在功能上对应国外的非营利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并与强势政府保持着亲密的社会关系,能有效的推进政府社会服务购买模式的顺利推行。二是,我国事业单位相较于处于弱势地位的民间自治社会组织在专业能力和社会地位及社会资源整合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依托其专业优势和社会结构性资源,可以增强社会服务的社会认同度。当然,依托现有事业单位的同时,要注意当前事业单位的去行政化,同时要注意大力发展民间社会组织,实现社会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总之,从现有国情看,我国社会服务的供给模式应当是借助现有社会组织——事业单位的优势力量,立足我国政府和民间社会结构秩序,形成二级联动机制,即政府侧重统筹管理、机制保障、技术监督、考评指导等,事业单位和民间自治社会组织侧重社会具体服务的序列。如此才能降低政府购买模式本土化和实效化的成本,并真正具有可行性。

2.建设良性开放的专业社会服务社区平台

在事业单位嵌入式政府购买服务模式运行的基础上,在我国建设社会服务的良性开放的平台,就必须重视社区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并着力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专业服务平台。近年来,我国的城乡社区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区因此承接了大部分的社会职能,其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以此为契点,借助社区日常生活与社会生活平台,整合事业单位、政府、企业、民间社会组织、媒介等相关服务链条的关系,弥合城乡社会服务之断裂,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服务平台,围绕加强城乡社会整体的灾害预防基础建设和居民灾害预防能力、恢复力的内容及目标展开工作。结合这些服务内容及目标,要注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社区支持平台的组织体系,完善我国社区社会服务机制,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发挥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的主体作用,突出社区服务体系的分散化和基层化,调动和挖掘社区内外各类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服务机构中的资源,强调社区、居民和家庭的积极参与,为专业机构和政府动员提供各类资源;(2)借助城乡社区建设,恢复并重建社区服务的支持体系。首先是重建邻里、家庭、村落等初级群体,恢复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情感纽带,重建社会感性秩序;其次是借助社区力量,积极培育社会企业家精神,积极推进公益组织能力的发展,尤其是注重引导培育“社会企业”这种运用商业手段经营社会目标的社会组织[5];最后是谋求社会服务的法制保障和经费保障,以保障该社区居民得到全面系统和规范化的社会服务,使社会服务的队伍、内容、方式及资金投入都能够有章可循、有条不紊;(3)建立社区社会服务的指导机制。搞好社区社会服务支持,需要一批专业素质高、职业道德品质优秀的社区专业服务人员。就社区社会服务而言,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能力是有限的,而社区中可利用的资源却是无限的。社区专业人员能够充分利用社区内、外资源,利用社区中机构的或非机构的资源,政府的或民间的资源等,创设、引入和推动各类专业组织和专业人士参与并指导社会服务,提升社区社会服务者的能力;(4)建立社会服务的评估机制。降低社会脆弱性的目标要达成,其核心实际是提升个体和社会的抗风险能力。要围绕这一目标设置并在社区居民意愿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社会服务评估指标。而一般来讲,在评估体系中应保证社区社会服务至少包含以下内容:平常时期灾害预防性支持,包括督促改善社区公共安全基础建设;在社区中进行危机教育,增强公共安全意识;加强社区公共设施的公共性建设,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交流空间,提高其社会归属感;成立各种自助组织动员、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志愿者服务,加强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和公共意识;重视邻里之间情感纽带的建设等。

3.明确我国政府及各类社会组织的职能及其定位

国外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经验表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充分利用了民间社会服务专业机构的资源优势,有助于社会服务的专业化、人性化以及福利化的发展。而在公共服务的新框架中,对我国来说,有效的服务来自于政府、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三个角色的各自职能及相互关系定位。

(1)发挥我国强势政府的掌舵作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中的政府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即政府应少干预,多机制,还权于社会,实现公民社会合作治理,将那些能够由专业机构承担的公共的或私人的事务尽可能让专业机构承担。其主要做法是:首先,针对政府管理模式中日益严重的“碎片化”,建构“整体型政府”。所谓“碎片化”,在政府管理领域中指的是部门内部各类业务间分割、一级政府各部门间分割以及各地方政府间分割的状况[6]。这种管理以自身管理的便利为出发点,并非以公众等服务对象的利益为导向,会造成部门之间的壁垒、各自为政和重复生产,它或许能够实现局部效率的提高,但对于组织的整体效率却是一种妨碍,最终将使公众无法得到迅速有效的社会服务,而服务针对性的缺失也会使服务使用者感到沮丧或对得到的服务感到困惑等问题,个性化的社会服务提供更是成为空谈。在社会服务提供中改变“碎片化”现象,构建“整体型政府”,意味着要改变政出多门的现象,成立统一的管理指挥中心,从机构、信息资源、业务流程、服务与沟通渠道等方面加以整合,真正实现社会服务供给的整体有效性。其次,政府职能定位应为主要负责社会服务政策和法规制定,构筑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透明机制,推行民间社会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负担社会服务的筹资,同时根据社会服务的需求来购买服务,并部分地承担对服务提供者的监督。第三,政府应建立社会服务资源共享机制。第四,政府将那些能够由专业机构承担的公共品或私人品的生产尽可能交由专业机构承担,同时在政府和各种公营机构引入竞争和企业家精神,甚至发展以经营社会目标为基础的社会企业。这方面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有可资借鉴的经验。第五,政府可通过社会政策势能发挥杠杆作用,通过政策倾斜和指标考核吸引其他社会资本投入社会服务建设,从而建立起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驻地单位支持、社会赞助的多渠道的建设投入保障机制。第六,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居民自治体系”的建设,培育有序的居民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和力量。

(2)发挥事业单位和民间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持的作用。事业单位和民间社会专业自主服务机构要根据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和购买的服务项目来提供专业的服务并由此获得相应的服务报酬。事业单位和民间社会服务组织要接受社会媒体、群众和政府的监督,同时又要根据公共服务的规划来提高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和改善服务态度。在这方面,可以考虑借助社会企业这一“运用商业手段经营社会目标的社会组织”[7],实现事业单位社会服务能力。当然这其中的关键,是加强社会组织和事业单位管理者的企业家精神和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培养。

(3)消费者的主体性作用要得到突出和发展。这里的“消费者”是指社会大众,传统意义上往往被单一的理解为社会服务的对象。但在实现社会服务由管理向治理进行突破和转型的过程中,要降低社会脆弱性,必须重视社会大众的社会主体性,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社会服务。换句话说,社会大众本身应该成为社会服务的主体,而不仅仅是受体,并在成为主体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主体性。首先,社会公众本身要有主体意识,要培育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社会事务,参与社会服务的社会参与意识、社会公共意识;其次,要积极付诸行动,参与社会服务,对所享受的社会服务及相关机构要积极监督,将服务可及性、质量和效率等相关信息及时向政府进行反映;第三,关注社会发展理念,增强自我修养,并通过公民自组织建设,增强话语权,成为民意表达者。

4.采取灵活多样的政府购买形式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模式的中心是政府购买,购买方式一般有四种模式[8]。一是服务合同模式。它是由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与民间机构或个人签订服务合同,由民间机构或个人负责提供相应的服务项目的一种模式。它不涉及到服务单位的委托经营问题,只是将“订单”( 服务项目)交由民间组织来生产和提供,其目的主要是利用民间机构的专业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这种模式适合于单一的服务项目,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事务项目。二是授权委托(公办民营)模式。它一般通过项目招标方式来实现。是政府在保留社会服务设施所有权的前提下,根据社会服务需求及特点,制定质量标准、价格等指标,邀请有资质的民间服务机构参与投标,通过民间服务机构之间的竞争,达到以最低成本获得最优社会服务的目的。这种模式通过市场化机制,能够为服务机构找到最好的管理者,也能够为公众提供最好的公共产品。三是直接资助(民办公助)模式。直接资助是指政府对能够提供社会服务的民间机构给予资助的模式。资助的形式包括经费资助、实物资助和优惠政策扶持。如政府对民间兴办的福利机构,给予开办费、土地使用、减免税的优惠政策等。这种模式由于有民间资金的参与,改变了政府单一投资的模式,可以使政府在不增加固定资产建设投入的情况下,通过把购买服务的费用转移支付到资助项目中,实现公共产品的产出,是一种崭新的公共产品产出体系。相比授权委托,其社会化的程度更高。四是补贴模式。它是指政府不直接提供社会服务,而是把购买服务的经费,按照一定的标准补贴给服务对象,从而达到间接购买服务的目的。这种模式主要适合于需要量大,服务群体较为分散的情况。比如在突发地震或者海啸这样大规模突发事件的心理和社会重建期,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快速积聚民间力量,也可以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多元化需求,是一种人性化的模式。这四大模式各有特点,其有效运作所需要的技术支持和外部环境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模式,对于不同的主体,他们的利益评判、价值选择标准也各有差异。在我国,由于与西方社会结构圈层不同,政府购买模式的运用也应该结合我们自身具体的国情和实际需要,采取多样形式,灵活运用。

5.加强对社会服务的评估与监管

有效的评估与监管是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模式中必须重视的方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监管机制。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定期报表制,让政府公共管理部门随时掌握社会服务的执行情况。对于合同期间的违约行为,可以及时采取措施,给予服务机构警告、限期整改乃至终止合同;二是服务质量责任制。在与社会服务提供者签订购买服务合同的同时,还应签订社会服务质量责任书,实行经营者负责制;三是服务对象监督制。建立社会服务的信息反馈通道,以方便服务对象随时反馈服务质量情况,提出社会服务质量提升的合理化建议;四是国有资产的监管制,防止国有资产被侵吞或者变相占有;五是自身监督机制。制定清晰、透明、科学的程序,包括规范通告、招投标、公示、监督等各个环节;科学确定服务指标、购买价格、投标者资格条件等内容;严格审查社会服务机构的资格,包括审查其服务宗旨、目标、内部管理制度、财务状况、机构资信、人力资源情况等,公正地选拔合适的社会服务提供者;加强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强化对政府社会服务管理部门自身权力的监督。

(2)建立科学、公正、专业化的评估考核标准体系。其要素包括:一是评估主体,应包括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专业人员、服务对象代表及第三方代表。二是评估的基本指标及基本内容。政府主管部门除要尽可能细化服务质量的各项参数,提高考核评估标准的专业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外,要将评估与监督主要着眼于社会服务的专业性和福利性,防止专业泛化及社会服务商品化现象。三是评估方式。第一是服务质量调查,主要考察社会服务当事人及相关人员对所提供服务的满意度、社会认可程度、行业管理部门的评价意见;第二是对照量化服务评估标准,引入专业服务领域测试手段进行技术测评;第三是对社会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性考核和定性评估[9]。

(3)建立市场准入和资质认定制度。通过此项制度,以规范、提升社会服务从业资格与从业水准。只有具备资质条件的机构才能申请成为社会服务的提供者,这是对非政府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的最低要求;对具备准入条件的服务机构进行评级,确定不同级别的服务机构的经营范围[10]。

四、结语

总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模式是符合中国当下国情的社会服务供给模式,是降低社会脆弱性的最优选择。要使其行之有效,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发展以事业单位体系为基础,联动社区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周利敏. 社会脆弱性: 灾害社会学研究的新范式[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2]郑恒峰. 我国公共服务改革的理念定位及改革趋势[J].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1):47|48.

[3]许芸. 从政府包办到政府购买:中国社会福利服务供给的新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09(7):103.

[4]万军. 大力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公共治理变革之道[J]. 新视野,2009(6):67|68.

[5]戴维·伯恩斯坦.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与新思想的威力[M]. 新星出版社,2006:56.

[6]谭海波,蔡立辉. 论“碎片化”政府管理模式及其改革路径. 社会科学,2010(8):12|13.[7]戴维·伯恩斯坦.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与新思想的威力[M]. 新星出版社,2006:56.

[8]傅建文.《关于民政业务推行政府购买的初步构想》[EB/OL]. http:///article/yjcg/zh/200808/20080800019146.shtml

郭沫若的诗范文第5篇

郭沫若11岁就有“闲钓茶溪水,临风诵我诗”的句子。1940年与友人游重庆北温泉、缙云山所作赠诗中,也以茶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诗曰:“豪气千盅酒,锦心一弹花。缙云存古寺,曾与共甘茶。”

四川邛崃山上的茶叶,以味醇香高著称。据传,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曾在县城开过茶馆。1957年郭沫若作了《题文君井》的诗写道:“今当一凭吊,酌取井中水;用以烹茶涤尘思,清逸凉无比。”

1959年2月,郭沫若陪外宾到杭州,在登上孤山、六和塔和游完花港观鱼后,来到了虎跑泉,他以诗纪游,这样吟道:“虎去泉犹在,客来茶甚甘。名传天下二,景对水成三。饱览湖山胜,豪游意兴酣。春风吹送我,岭外又江南。”

同样,在游武夷山和黄山后,郭沫若对当地的茶叶也是倍加关心,留下诗篇:“武夷黄山同片碧,采茶农妇如蝴蝶。岂惜辛勤慰远人,冬日增温夏解温。”

湖南长沙高桥茶叶试验场在1959年创制了名茶新品高桥银峰。五年后,郭沫若到湖南考察工作,品饮之后倍加称赞,特作七律一首,并亲自手书录赠高桥茶试场,诗的名称是《初饮高桥银峰》:“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饾饤眼不花。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高桥银峰茶因郭沫若的题诗一时声名鹊起。此外,安徽宣城敬亭山的“敬亭绿雪”,也因郭沫若的题字而身价倍增,一时传为佳话。

郭沫若是诗人,又是剧作家,在描写元朝末年云南梁王的女儿阿盖公主与云南大理总管段功相爱的悲剧《孔雀胆》中,郭沫若把武夷茶的传统烹饮方法,通过剧中人物的对白和表演,介绍给了观众。

王妃:(徐徐自靠床坐起)哦,我还忘记了关照你们,茶叶你们是拿了哪一种来的?

宫女甲:(起身)我们拿的是福建生产的武夷茶呢。

王妃:对了,那就好了。国王顶喜欢喝这种茶,尤其是喝了一两杯酒之后,他特别喜欢喝很酽的茶,差不多涩得不能进口。这武夷茶的泡法,你们还记得?

宫女甲:记是记得,不过最好还是请王妃再教一遍。

王妃:你把那茶具拿来。

(宫女甲起身步至凉厨前……茶壶茶杯之类甚小,杯如酒杯,壶称“苏壶”,实即妇女梳头用之油壶。别有一茶洗,形如匜,容纳于一小盘)

王妃:在放茶之前,先要把水烧得很开,用那开水先把这茶杯茶壶烫它一遍,然后再把茶叶放进这“苏壶”里面,要放大半壶光景。再用开水冲茶,冲得很满,用盖盖上。这样便有白泡冒出,接着用开水从这“苏壶”盖上冲下去,把壶里冒出的白泡冲掉。这样,茶就得赶快斟了,怎样斟法,记得的吗?

宫女甲:记得的,把这茶杯集中起来,提起“苏壶”,这样的(提壶作手势),很快地轮流着斟,就像在这些茶杯上画圈子。

宫女乙:我有点不大明白,为什么斟茶的时候要划圈子呢?一杯一杯慢慢斟不可以吗?

相关期刊更多

中华精神科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创造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

中国人造板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