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效益指标

经济效益指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效益指标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在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是国内外企业都要面对的热点问题,也是综合统计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在我国的农业经济领域,对农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尚不完善,评价种类多而且雷同,现有的评价指标很少能简洁明了地反映出所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对我国农业经济效益指标进行研究很有意义。

一、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概念

(一)农业经济效益的概念

农业经济效益是指在农业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资料与产出的生产成果的数量或者货币化数量比值,在农业经济活动中,经济效益高就说明能用较少的生产资料生产出相对较多或者质量较好的产品,较大程度地意味着生产力的先进。

(二)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概念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是以比较法为基础的一种分析方法,一般以企业经济效益现状与各种标准进行比较,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诊断,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结果对企业的发展改进有一定的参照促进作用。

二、我国现有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

就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数量来看,种类很多,一个评价概念往往对应很多重复的评价指标,不够精简。也正是由于这种评价指标的数量众多,导致在实际运用中经常出现漏项、误差,影响评价的完整性以及准确度;从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组成内容来看,只有基础指标和单方面评价指标,而单个指标只能反映某一个地区某一个方面的的内部农业经济状况,缺少了至关重要的综合性评价指标,没有综合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也就无法从整体上来进行地区的纵、横向比较,现行的评价体系的设置缺乏科学性。

三、对我国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科学化改进的探讨

针对我国目前农业领域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重复、单一的情况,我们有必要探讨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适应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需要。

(一)合并重复的评价指标,增强实用性

对于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中内涵相同的不同名目的评价指标,我们要大刀阔斧地改革精简,比如农业人均收入与农业人均产值就可以去一留一,同时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经济效益指标,建立参考目录,本文研究探讨后将原有评价指标重新分为四类:1、利用单位面积产值来评价土地投入量生产效率。2、利用物资消耗产值率来评价物资投入产出率。3、利用农产品商品率来评价农业生产活动最终目的达成率。4、利用农业人均收入来评价劳动生产率。进行以上简化后不仅有利于统计计算,也更能准确地表现评价内容,在具体评价中应该广泛运用,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发展。

(二)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

1、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只能独立的表现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状况,没有能表现地区之间对比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标,不利于指导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比较就很难发现不足,不利于提升经济效益。而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这一项内容,有利于对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既能完善我国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又能推动农业经济高效发展。2、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具体内容增设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为了计算某地区在某个时间段内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通过统计获取各单项评价指标基础数据后,利用基础指标数据和相应的标准值比较,得出单项指数,最后将所有单项指数根据加权平均算法计算,所得结果就是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通过公式表述为: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Σ{(单项经济效益指标值/相应经济效益指标标准值)*权重数值}在具体运用中,如果算的某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0%,大于100%,则表明该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较好,小于100%,则表明经济效益不景气。同时,也可以利用上面公式计算出该地区往年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通过不同年分之间的纵向比较,可以分析出该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发展势头,能为下一年的经济效益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另外,还可以利用公示计算出多个不同地区间同一时间段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通过横向比较,得出地区间在农业发展上的经济效益差距,有利于平衡发展的政策制定。结束语: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能增强综合国力,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农业领域也在发展中不断地转型升级,农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通过不断地完善评价指标,不断地改革创新,以适应农业发展对评价体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02-2003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第2篇

摘要: 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面临着诸多难点,其中就存在指标操作难度大、评价标准模糊的问题。为避免这一难题,本文拟就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考核指标应具有的一般特征作归纳,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在考核指标体系设置上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体系;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194-0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以谋求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的审计活动。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和揭示经营管理中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帮助企业挖掘经济效益潜力,提出管理和改进措施,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一是把握企业自身特点,开展以减少损失浪费为目标的效益审计;二是围绕生产经营中心薄弱环节,以挖潜增效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第三要针对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健全制度、堵塞漏洞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切实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从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点看,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事前,主要审查计划、预算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促使未来的经济活动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可行,更为有效;二是事中,通过把经济业务的实施情况与事前的计划和预算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计划、预算,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三是事后,对已完成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1 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有关的经营方针和管理决策,它包括对管理控制系统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恰当;决策过程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与本单位目标的实现有关;管理人员素质及管理质量等进行评价。审计过程中应坚持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相结合、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相结合、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相结合、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相结合、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等原则,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投入产出法、预测法、查询测试法、对比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主要内容有:

1.1 生产经营决策、计划审计

(1)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程序、方法、结果以及生产经营目标和方案进行审计,评价生产经营决策是否适应市场经营变化的要求;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务等资源的利用是否达到最佳化;

(2)审查生产经营计划、利税计划目标、产品成本目标、各种经营包干指标和产品质量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制定,是否先进可行,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总目标;

(3)审查、分析和评价生产经营计划的合理性、先进性,计划编制是否有科学的程序,内容是否全面,指标与指标之间、产供销之间是否综合平衡;

(4)分析、评价企业的计划完成情况。

1.2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和投资效益审计

通过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的评审,项目投产及资金收回效益的评价,促进投资效益的优化。

(1)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参与投资项目方案的选定工作,做到事前审计监督;

(2)对投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及决算情况进行审计;

(3)对已投产项目的投资回收情况、达到设计能力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投资项目的效益、工艺技术的合理性及先进性。

1.3 生产组织优化的效益审计

(1)审查企业是否合理组织生产,对资源及产品结构是否做到优化,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2)审查主要生产装置的利用率及装置达标情况;

(3)审查、分析、评价生产任务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制定了合理的生产方案和消耗定额;审查综合商品率、生产装置率、能耗、主要原料单耗、产成品的合格率、优级品率、废品率,“三废”治理率和综合利用率等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4)审查技术标准的合理性与效益性;分析评价生产技术和工艺管理的先进性和合理性;质量管理和质量保征体系的完整性、效果性;

(5)综合分析、评价企业的主要生产装置(设备)与全系统在生产能力、效率、产品品种和质量、动力、原材料及辅助材料、“三废”治理、利用等方面的配套情况;找出制约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节能降耗的薄弱环节,提出挖潜增效,增收节支的途径和措施。

1.4 科研开发及应用的效益审计

(1)审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新市场开拓计划,是否与企业的长期或近期的生产经营计划相适应;

(2)审查企业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情况,并评价其可行性和效益性;

(3)审查对科研开发资金的应用方向及其配置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5 物资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依据生产建设计划和消耗定额而编制的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及批量进货的经济性;

(2)审查采购物资的品种、质量、价格、数量以及进货渠道,评价物资采购成本,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审查物资的管理、验收、入库、出库、发放、使用手续是否健全,管理是否严格,是否做到物尽其用。

(4)审查物资储备是否实行了定额管理,制定的定额是否合理,有无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5)物资报废及损失是否按规定管理,查清报废及损失的原因;废旧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1.6 成本费用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分析评价成本费用升降原因,寻找降低成本费用途径;

(2)审查成本中各要素所占的比重及变动情况,分析产量、品种、质量、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对其变动的影响并找出原因;

(3)审查单位产品成本是否合理,将本期单位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目标成本、上期实际成本比较,是否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4)评价成本控制,是否有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

1.7 利税目标审计

(1)汇集、审查、分析当期生产经营和财务成本报表资料;

(2)从产品结构、产量、效率、质量、成本、销售实现等方面对当期利税实现进行评价分析;

(3)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预测结果,分析、评价生产计划和生产方案的合理性、效益性及影响实现企业利税目标增减的因素,提出挖潜增效的措施,预测全年可能实现的利税目标;

(4)对实现利税的滚动性预测,对确保利税的生产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1.8 资金利用效果审计

(1)审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销售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分析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2)审查各项流动资金占用情况,分析流动资金占用的合理性,评价流动资金使用效果。

1.9 销售经济效益的审计

(1)审查、分析销售数量、价格、税金、成本费用和品种结构等因素变动情况对销售利润增减的影响;

(2)审查企业是否对市场进行了调查、开拓,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是否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对新产品新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否进行了预测;

(3)审查销售合同的履行情况,分析违约原因及造成的损失;

(4)审查销售计划、商品流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库存商品的合理性。

1.10 经济合同的效益审计

(1)审查经济合同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计划的要求,是否贯彻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

(2)审查经济合同签约方的法人资格及授权权限、资信、经营范围及履约能力;

(3)审查经济合同的经济、技术上的效益性和可行性;

(4)审查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及其执行结果;

(5)审查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1.11 长期投资效益审计

(1)审查投资项目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及操作程序是否规范和手续是否健全;

(2)审查投资各方投入资金的及时性、真实性、合法性;

(3)审查投资企业的资产使用,经济效益及利润分配情况,财务收支是否合规合法;

(4)评价投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监督和检查投资企业中止或终结时的财产清理及分配情况;

(5)审查股票、债券的真实性、合法性、可靠性及效益性。

1.12 外委外协项目的效益审计

(1)外委外协项目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企业的现有人力、物力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产品、设备、技术的优势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

(2)对需要外委外协的项目是否贯彻价格优先、质量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

(3)审查外委外协项目有无检查和验收制度,并评价其执行情况;

(4)审查外委外协项目预决算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无高估冒算、多报工作量、重复取费等情况。

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参考标准有:

(1)国家的政策法规及颁布的有关技术经济标准;

(2)控股公司或上级部门下达的技术经济指标和本企业(含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方针、生产经营计划、规章制度和控制制度;

(3)合同协议或承包经营责任状规定的有关条款;

(4)本单位同期和历史先进水平;

(5)国际、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6)投资项目技术经济指标的预定值。

笔者认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财务方面,一般涉及获利能力如利润、资本回报率、经济增加值;替代性财务目标包括销售额、现金流量等。

(2)客户方面,一般包括客户满意程度,原有客户的稳定程度,新客户的加入,在目标市场的市场份额等。

(3)过程程序方面的评价指标,如投标成功率,安全指标,项目绩效指标,项目完成指标等。

(4)学习成长方面的指标,如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指标,提供新服务、新产品收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员工合理化建议的数量,员工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同度等。

总之,国有企业 经济效益审计是深化企业审计的重要举措和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进行定量考核,全面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入剖析重点环节与问题,充分揭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岩芳.企业经济效益审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长江上游 旅游业 循环经济 效益评价 指标体系

长江上游的大九寨环线,是以成都-都江堰-汶川-松潘-九寨沟为西线和成都-绵阳-江油-平武-九寨沟为东线的环形旅游线组成的地带。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众多的人文古迹,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国际与国内游客,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旅游基地。特别是近年来推行的旅游业循环经济模式,对保持大九寨环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将就其效益进行分析,以期构建一套可以用于定量评价大九寨环线旅业游循环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及方法。

一、长江上游大九寨环线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特点及效益评价原则

由于九环线地处长江上游,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生态条件脆弱,面临着开发与保护、巩固与发展的双重任务。实现九环线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优先,以生态建设为主,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绿色通道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等生态工程,逐步恢复森林景观,培育森林特色资源,优化森林的各种效益。建成九寨环线“春天一山花,夏天一山绿,秋天一山果,四季有景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在保护好现有生态资源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好生态,增加植被,提高植被质量,同时要治理好污染,通过构建景区特色,把文化、景观、娱乐融为一体,形成具有九寨环线特色的旅游文化。

人们从事旅游循环经济活动是为了追求和提高旅游经济效益,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力求把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为此需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技术来评定旅游循环经济的质量,分析和掌握旅游循环经济模式的运行效果。根据长江上游大九寨环线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特点,其效益评价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

所确定的标准和指标体系要能够科学地反映出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指标的选取要建立在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循环经济等相关理论基础上,并考虑指标间客观的相互内在联系及完整性。

2.动态可比性

动态可比是指旅游业循环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可以在时间上进行动态比较,说明循环经济效益提高的速率,资源的利用效率,以体现旅游业循环经济的价值。

3.综合性

指标的设置要全面系统、公正客观,能确切的描述旅游业循环经济的效益, 防止片面化、避免出现系统性的偏差指标,通过设计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和资源的利用效率统一起来。

4.可量性

指标计算要力求简单,其计算依据的资料应该比较容易取得,个数不能太多,以便于实际统计和计量。

二、长江上游大九寨环线旅游业循环经济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循环经济是一个涉及经济、环境、社会多方面协调、综合发展的整体,可以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共赢 ”发展。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环保部于2007年了我国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宏观及工业园区),包括的指标有资源产出指标(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能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资源消耗指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取水量、重点产品单位能耗、重点产品单位水耗)、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废物排放指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COD排放量)。这些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了层次分析方法,根据循环经济评价总目标,分解为若干层次,即各级子目标,最后提出描述、表达目标的各项指标,即最后一层的具体指标,这样建立的指标体系,能够保持严格的内部逻辑统一性。这些指标体系大部分可直接或间接地为旅游业循环经济评价所用,但也要考虑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与使用。

旅游业循环经济的效益一般由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个部分组成,涉及面广、体现方式多,既抽象又具体,具有综合性、传递性、交互性和时间性等基本特性。因此旅游业循环经济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因素组成的多层次的复杂系统,经济、社会、自然资源与环境各个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各个子系统由多层次组成,彼此之间也是相互独立、相互关联的.整个旅游业循环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呈现多维空间的指标群体结构。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大九寨环线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特点,通过科学合理的分解、归纳和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方法构建旅游业循环经济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其中第一层为总目标层,即综合效益,第二层为子目标层,即各子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景观效益,第三层为指标层,即各子效益分成的具体评价指标。

三、长江上游大九寨环线旅游业循环经济效益值的计算

1.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各个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在综合评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权重的大小对评估结果十分重要 ,它反映了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菲法,聘请相关专家,采用1~9标度法(表1),通过经验分析,从上到下确定指标间两两相比较的重要性比值(同时2、4、6、8、1/2、1/4、1/8为两两判断中间状态对应的标度值),从目标层到指标层分别建立判断矩阵表(表2),通过计算矩阵的标准化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即可得到较为真实的某一层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即层次单排序权值;在此基础上,再与上一层次因素本身的权值进行加权综合,即可计算出该层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整个层次的相对重要性权值,即层次总排序权值。这样,依次由上而下即可逐层计算出最低层因素,即具体评价指标相对于最高层的目标相对重要性的权值,也即各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2.指标值的无量纲化处理

在如图1所示的22个评价指标中,指标间由于其量纲、函数关系、绝对值不同,不具有可比性,无法按照多目标规划的基本思想综合成一个能从总体上衡量系统优劣的单指标,因而需要对同一指标在不同数值下的价值予以量化,也即无量纲化处理。指标无量纲化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极差正规化法、标准化法和均值化法。这些无量纲化处理方法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中均有所应用,各有特点。本文采用级差正规化法进行无量纲化。级差正规化法主要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Mi为第i项指标评价值;Xi为第i项指标监测值;Ximax为第i项指标数值最大值;Ximin为第i项指标最小值。其中正向指标表示该指标与循环经济发展正相关,即指标值越大越有利与循环经济的发展;负向指标则相反。

3.综合效益的计算

旅游循环经济的效益值是衡量旅游循环经济效益的一项综合性指标,是各项旅游循环经济效益指标的加权平均值。据此我们可以用数学模型对其做定量分析:

式中,A为综合效益指数;n为指标个数;Mi为第i项指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数值;Wi为第i项指标的权重。由此公式可以计算出长江上游大九寨环线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值、生态效益值、社会效益值、景观效益值及其综合效益值。

上式计算出的A值,作为衡量大九寨环线旅游业循环经济效益的指数,其值越大,说明该区域旅游业循环经济的措施得当,综合效益越好;其值越小,说明该区域旅游业循环经济的措施需要进一步改进,综合效益越差。同理,上式计算出的各子效益值,也能对应说明该区域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景观效益的相对好坏。

四、小结

本文对长江上游大九寨环线旅游业循环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效益值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科学分析旅游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成效提供了技术支持。运用该方法,通过收集、整理、计算、分析相关数据,便于掌握和了解该地区生态旅游的总体状况、主要特点、存在的不足,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旅游业循环经济模式,科学地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做好生态旅游活动的经营管理,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与统一,从而实现该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整个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周中林:长江上游大九寨环线旅游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9

[2]姜春前何艺玲韦新良:森林生态旅游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4,17(3):334-339

[3]钱尚瑞王岳能苏为华: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4]胡永宏贺思辉:综合评价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院管理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效果评价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12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医疗卫生条件要求的提高,医院内部进行改造是不可缺少的步骤。鉴于管理部门作为医院发展的核心部门,对其工作进行绩效考核不但是对其部门的审查,同时会推动管理部门主动学习运用科学的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因为医疗产业的不可抗力因素过多,绩效考核成较大难题。医院对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往往用陈旧的德、能、勤、绩,其考核过于主观评价,缺少量化指标,会降低公信力。随着医院的相关改革,这种粗略的绩效考核渐渐被淘汰。怎样建立较完善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如何提高绩效考核的效果评价成为各医院深入改革不可逃避的问题。

1传统绩效考核的形式及弊端

在20世纪初,绩效考核被用于企业管理。对其运用后,不但使企业获得可观的收益,而且使内部管理也进一步得到完善,收益和管理同时改观,绩效管理视槠笠倒芾淼闹匾工具,众多领域纷纷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产业,医疗产业也是应用学习的一分子。但由于每个领域的运行途径不同,依然存在弊端。一些资料显示,还有较多的医院的绩效考核在沿用德、能、绩和勤。这些考察过于表面、过于形式化,仅凭着直观评价,过于主观,完全没有尽到最初的实行理念,不但没有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还会因为过于主观导致员工工作热情下降。除此之外,考察方式十分单一,指标缺少数据,仅用合格和不合格来评价,相对狭隘。作为管理部门,机制不规范,会影响管理的力度。

2管理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路径

有关于绩效考核的定义在1998年被著名的学者解释为:通过行为直到最终的结果。因而,对管理部门的绩效评价不但要结合日常的工作进行评价,还要对最终的结果也进行相应的评价。根据医院的现状,建立管理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首先要确定管理目标,其次要以平衡积分卡为衡量标准,在结合两点后要建立具有技术性的关键绩效,这样才能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①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为:引用美国人提出的具有公平、公正的平衡积分卡,本卡是以因果关系为桥梁,结合战略、过程、行为和最终结果为一体的,涉及经营和管理的相关内容为评判标准。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的框架是:以平衡积分卡所设计出的相应评分标准为参照依据,进行考核。管理部门的考核一般分为一级标准、二级标准、三级标准和指标权衡,过程行为的分值越高,最终结果的分值越高。

3绩效考核指标的途径及绩效考核的标准测算途径绩效考核指标的途径为:为了达到医院对管理部门工作的满意,不但要在工作中使用平衡积分卡,还要将战略的相关内容和对成本的有效控制相融合。①医院对内部的相关业务流程的标准。内部的标准分别是员工的工作质量和员工的工作效率。评价一个员工的工作质量要从分析处理问题是否能够做到独立、是否能够达到工作零失误、工作期间安全性是否能达到要求的高度、工作时能否独当一面、工作中存在倦怠的情况这五个方面去评价。评价一个员工的工作效率要从对提出目标的完成的实际情况、对医院所属业务的完成状态是否及时、对上级提出的指示是否及时准确地完成这三个方面去评价。这三个评价标准是对一个员工工作能力的相关测评。②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可。绩效考核分为上级的评价和认可、管理部门对自己的工作的评价和其他部门的相互评价。③精神面貌及文明程度。医院作为公共服务场所,员工的精神面貌尤其重要,必须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服务每一位来医院的相关人员。与此同时,文明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社会的文明发展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④财务准则。医院作为标杆机构,要做到禁止浪费,要做到经济效益和成本控制成正比。

绩效考核的指标的测算途径为:在医院有众多的职能部门,每个职能部门所掌管的范围不同,在医院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逐一地进行绩效考核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存在弊端。为此,我们可以按照职能和职位的不同按层次划分,将复杂的问题划分为金字塔状,层层递进。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测评。为了方便工作的进行。还可以制作相关的调查问卷,在同事们互评之后,再交由上级进行测评,既省时间,又会节省人力。

4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绩效考核应用后就要对绩效考核的效果进行相应的评价,对绩效考核的评价进行整理,做有措施地改正,保证发展具有实效性,提高医院的管理和经营的水平。①考核体系的应用:在绩效考核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为了减少失误,可以建立测评小组。小组由医院领导、医院上级和各职能部门的带领人组成,每个月、每个季度或者年终进行测评。绩效考核分为一级标准、二级标准和三级标准,考核小组根据员工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精神面貌和文明态度按照标准进行有等级的评价。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效果评价: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应用顺应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顺应了医院经营和管理更合理化的要求。③从管理部门的管理来看: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这样的划分更加方便、更具有层次性。管理部门会更准确,更科学地完成医院的相关任务,也会被医院领导和员工认可。管理部门作为医院的核心部门,掌管着医院的经营和管理,其绩效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院工作是否正常开展和整体运营的成效。从医院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应用后的考核结果来看,各部门的工作绩效提升的幅度较大,管理部门的管理更有层次,更科学化,更合理,更丰富多样。员工们的服务意识也更强,服务更周到,精神状态更饱满。

5绩效考核应用的体会

考核结束后,要做的工作就是对考核的结果的整理。通过考核的应用,它的优点也展现出来了。①考核可以尽快地反映各部门的情况,起到了监督和督促的作用,考核的实施也会相应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竞争力。②由于考核更科学,在考核中加入数据,使考核更加的公平、公正,顺应员工的要求,可及时对工作的不便进行调整。③在考核中,也会充分体现员工的特长,可以对分配不合理的范围进行合理分配,使得员工的特长得以更好的发挥,也会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医院得到更好的发展。

6结论

随着新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新的绩效考核取代了传统的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得到全面改善,取得较好的成绩。原本单一的、过于主观的考核由于不能更好地顺应医院的发展而被取代,新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在应用后得到一致的好评,帮助医院的管理与经营更上一层楼,使测评更客观、更科学、更顺应人心,也对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起了很大的作用。总而言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十分及时和正确,为医院的发展做了较大的贡献,为医疗产业添加了绚丽多彩的一笔,使医疗产业的明天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邵志民,田晓洁医院管理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路径与效果评价[J].中国医院管理,2009(6):50-53

经济效益指标范文第5篇

随着世界各国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标志制度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采用,对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这两个紧密联系的经济活动必须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环境标志制度的产生与

环境标志(EnvironmentalLabel),也称绿色标志、生态标志(Eco。Labeling),是指由政府管理部门、公共或民间团体依据一定环境标准,向有关申请者颁发其产品或服务符合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其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背景:

(一)经济发展是根据

生态环境的恶化产生于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生产者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资源过渡开采,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很多发展家急于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却囿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又重新走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当初的老路,使得本已十分严重的世界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从而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环境标志制度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进步是前提

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不仅可以使生产者采用新型无污染原料、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等从而在生产全过程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由于环境污染检测手段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对产品生产、消费全过程进行环境检测成为可能,这为环境标志制度的产生和运用创造了前提条件。

(三)市场机制是手段

作为社会生态环境的最大破坏者,由于利润最大化的驱使,只要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对其经济效益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就不会有动力主动采取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政府若通过强制的行政、手段来约束企业,不仅会使企业消极应对,还有可能助长腐败,产生新的寻租行为,环境保护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因此,针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利用市场机制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其造成的环境影响相挂钩,才会迫使企业采取主动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标志制度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它并不强制企业获得环境标志,也不对消费者的选择进行约束,而是利用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使得环境标志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从而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迫使企业将环境影响纳入生产、经营活动之中,既达到了提高经济效益,又促进环保、增进社会效益的双重目的。这也是环境标志制度为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的重要原因。

环境标志制度产生之后立即得到较快的发展。1987年的德国首次实行了“蓝色天使”计划,对3600种产品发放了环境标签。随后,加拿大、日本、美国、法国、芬兰和瑞士等国也相继开始实施环境标志制度。到目前已有数十个国家建立了自己的环境标志制度。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重视环境标志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如印度的“生态标志制度”、葡萄牙的“生态产品”、韩国的“生态标志制度”、新加坡的“绿色标志制度”和我国省的“环保标志制度”。

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始于1993年3月,国家环保局首先批准并的环境标志图形。1994年5月17日,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出台了一系列工作文件。与此同时,国家环保局批准了我国首批7项环境标志产品的技术要求,为环境标志产品的认证奠定了基础。1995年3月20日,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宣布了中国首批环境标志产品名录并颁发了证书。

环境标志制度虽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公认,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不尽相同,难以形成全球统一的环境标志,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家之间的贸易纠纷与摩擦。当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环境标志也必将朝着国际化、统一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3年成立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已经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但在近期,各国环境标志制度的差异却不可避免地会对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关系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共同点

1 二者都是跨国界的“国际”活动,它们面临着相同的国际环境,如人口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及竞争环境。

2 二者都是以获取利润为最终目的的经营活动。

3 都以商品和劳务为交换对象,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国际市场的消费者(包括个人、企业、组织和国家)。

4 二者的基础都是早期的“比较利益学说”及“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5 二者都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都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区别

1 商品流通形态不同。国际贸易中商品或劳务必须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而国际市场营销的流通形态则呈现多样化,产品或劳务可以跨越国界,也可以在国外直接投资设厂在当地生产和销售。

2 国际贸易的作业流程比国际市场营销狭窄。国际营销不仅涉及到产品购销、产品定价、实体分配,而且还涉及到市场营销调研、产品开发、渠道管理、仓储运输及促销等营销活动,并包含对国际营销的管理。而国际贸易则仅涉及到其中的若干环节。

3 评估效益的信息来源不同。评估国际贸易的效益的信息来源是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而评价国际营销收益的信息来源是企业的营销记录。

4 政府的参与程度不同。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往往需要由政府出面进行双边、多边谈判,并通过WTO等国际机构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国际营销活动由于主要集中在目标市场国,所以,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自身的实力,而且企业的营销活动要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和政策,一般不会直接产生国家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虽然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存在以上差异,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二者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国际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能简单地仅与外国进品商打交道,而必须更加关注目标市场的环境、需求、消费者偏好和竞争程度等情况,并要求企业加强售后服务。这样,国际营销活动就成为从事国际贸易不可缺少的手段。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经营日益国际化、全球化,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以战略的眼光,从全球市场出发来制定决策,使得生产与销售分布在许多不同的国家,原材料、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或劳务需要在不同的国家中发生频繁的转移,从而使国际贸易又成为国际市场营销的重要一环。

三、环境标志制度对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 消费者是环境标志制度的中心。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使得商品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绿色消费”成为新的。据美国界专家估计,84%的消费者愿意购买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的绿色苹果;欧盟的调查结果显示:82%的德国人和62%的荷兰人在超级市场购物时都会考虑环境污染问题;我国通过对北京、上海两城市的调查,80%左右的消费者希望购买绿色食品,且愿意支付相对较高的价格。

由于绝大多数消费者不可能对产品究竟是否属于“绿色产品”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环境标志就成为他们判断的重要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谁获得了环境标志,就等于获得了市场。环境标志已经成为产品最好的广告,可以帮助企业树立产品形象,提高竞争能力。环境标志制度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的,消费者是环境标志制度的中心。

与此同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是营销活动的中心,从这点上看,环境标志制度对国际市场营销有着更为直接的,但国际贸易也绝不能置身世外。即使的产品能够通过国际贸易到达外国市场,但如果产品没有获得环境标志,就很难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实质上失去了这个巨大的“绿色市场”,再想从外国进口商那里获得订单就绝非易事了。因此,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必须将相关的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纳入整体战略之中,努力对研发、生产、消费和流通等全部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力求获得目标市场国的环境标志。

2 环境标志制度是冲破“绿色壁垒”的重要手段。环保意识的加强,使各国纷纷对进、出口商品加以限制来保护本国的环境,维护人民的身体健康。但这些措施却极容易、而且正在被一些国家利用,即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实际上形成了新的壁垒———“绿色壁垒”。绿色壁垒由于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同时又具有保护的广泛性、隐蔽性和灵活性,从而给国际贸易的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虽然过为苛刻的环境标志制度是构成“绿色壁垒”的因素之一,但它是把双刃剑,同时也为企业冲破“绿色壁垒”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1993年海尔集团在国内率先生产绿色无氟环保冰箱,该产品获得“欧洲环境标志”,使其畅通无阻地进入了欧洲市场,成为畅销商品。由此可见,企业如果能提高技术水平,把握机会,取得环境标志,就会为国际贸易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而对于经营日益全球化的企业来讲,则可以更加自如地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调配产品,为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服务。

3 环境标志制度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发展的推动力。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志制度,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标准和较高的技术要求,企业要想获得环境标志,就必须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改进管理方式,将环保意识贯彻到每一个环节,将效益与环境效益有机结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推动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

另一方面,消费者基于对环境标志的信任,会大量增加对环境标志产品的需求,使拥有环境标志的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诱使企业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不断创新、提高,从而为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营销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二)消极影响

1 环境标志制度加大了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难度。环境标志制度虽然在原则上是自愿和公开的,而且平等对待国内外厂商,但由于发达国家规定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水平较高,仍然给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对广大发展家而言,由于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短期内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从而实际上造成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歧视,影响发展中国家产品在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并且会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拉大,造成对世界经济体系的损害,更不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长远发展。

2 各国环境标志制度的差异不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如前所述,由于各国国情、经济水平、技术水平差异较大,在短期内无法实现全球统一的环境标志制度,而各国所规定的标准、技术和费用等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迫使得企业在从事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时必须了解和适应不同国家的环境标志制度,使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成本上升,难度加大。

(三)对二者关系的影响

1 由于消费者是环境标志制度的中心,这就要求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国际贸易领域,必须更加重视消费者的需求与偏好,从而使国际贸易活动向国际市场营销领域进一步渗透,使二者的关系更加紧密。

2 环境标志制度不仅是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打破“绿色壁垒”的重要手段,也是经营日益全球化的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克服“绿色壁垒”消极影响的有力武器。

3 如上所述,环境标志制度作为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发展的共同动力,也为二者带来了共同的困难和弊端,为了扬长避短,就要求二者互相融合,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服务。

四、我国的对策

(一)加强完善我国自己的环境标志制度

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操作法规上尚存在空白点,须下大力气完善相应的条例、法规。同时不断使该制度适应我国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水平,督促企业不断创新、提高,尽快与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志制度接轨,为我国国际贸易和国际营销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行为评价、环境审核、环境标志和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等方面的标准。在环境标志制度难以在全球建立统一标准的情况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有利于企业加强环保意识,促进环保管理和技术的升级,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加强国际合作,引导外商投资

我国环境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落后状态,在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形势下,、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可以快速缩小差距。我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程度会越来越大,我国应当通过政策导向、市场调节吸引外商投资到环保产业,以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带动作用。

(四)积极参加国际多边谈判,维护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我国加入WTO使我们可以在国际经济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应努力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同时与发展中国家达成共识,共同促进世界环境的改善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积极通过双边和多边谈判获得环境标志制度在国家间的相互认可,将大大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进程。

(五)把握加入世贸组织的机会,提高竞争能力

对从事国际业务的企业来讲,中国加入WTO使发达国家取消了对我国的歧视性待遇,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在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争取获得目标市场国环境标志的同时,还应当善于将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为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服务,共同促进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

[1]夏友富 论环境标志制度与国际贸易发展[J] 世界经济,1995,(10)

[2]温小乐,林征峰 通往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环境标志[J] 生态经济,2000,(8)

[3]甘碧群 国际市场营销学[M]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