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千古以来,诸葛亮深受人们的爱戴,身上有着无数美丽的光环。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毫无疑问,这是对诸葛亮才华的侧面概括。集超人智慧与谋略于一身的诸葛亮,被善于招揽人才的刘备重用,蜀国在诸葛亮的全力以赴下,终成就了大业。
我喜欢诸葛亮遇事镇定自若,深谋远虑。在“空城计”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惧司马懿的逼迫,从容布置,从而使对方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我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在“草船借箭”中,妒贤嫉能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从而借来十万支箭,为赤壁之战准备了足够的箭支,也保全了自己。我还喜欢诸葛亮的智勇超群与忠贞不渝。诸葛亮为了求得南方的长治久安,听从马谡的建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谋,在与孟获的战斗中七擒七纵,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了刘备,成为蜀汉南方的屏障……这些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诸葛亮知识与智慧的光芒。
我喜欢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品质。他是一个“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的人。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只求安心生活,“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至死不渝,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可歌可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诸葛亮的性格品质至今还广为后人流传。《三国演义》同时也塑造了很多不同性格的英雄人物,它现在已经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读物了。
访先人之遗迹,发圣贤之古情。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东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诚、廉洁、正直的榜样,很多历史典故都出自诸葛亮,“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火烧赤壁”,“三气周瑜”、“六出祁山”,“白帝托孤”,“呕心沥血”、“七纵七擒”,“空城退雄兵,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等等。不仅如此,后世留下了许多与诸葛亮有关的谚语、俗语或歇后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借箭——有去无还。”等等的这些谚语、俗语、歇后语不计其数。其传奇般故事为世人千古传诵,数不胜数。
南阳武侯祠是以三国文化文化为主线,将祠庙景观与园林景观有机融合,整个古建筑群中轴线纵贯前后,围墙或回廊设于四周,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武侯祠的总体布局分为两个部分:中部的主体建筑和散落在周围的附属建筑。主体建筑布局规则对称,在主轴线与次轴线之外的东北部采用了自然式的园林,在两轴线以外的区域如星点状分布松林、柏树林、花园等独立的庭院式园林或开放式园林景观。如进入武侯祠大门向左,在柏树林的掩映之中,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映人眼帘,即为诸葛亮当年读书的地方———淡宁读书台。顺读书台前的青石台阶拾级而下,眼前一座四合院的建筑即为始建于元代的卧龙书院。武侯祠古建筑群,在建筑的布置上可以分为前导和主体两部分。
前面由三道牌坊、两道门、一座桥、一座亭组成前导,牌坊和山门周围有绿树、花草、潭水、青石小路等,造成了一个十分肃穆的环境。后面主体建筑布局紧凑。中轴线上的大拜殿、茅庐、宇远楼随地势阶阶抬高,与两侧的碑廊、古柏亭、野云庵、老龙洞、伴月台、躬耕亭等,形成两进四合院落,与此平行的有分布于次轴线上的三顾祠院和道院。它们和读书台下的卧龙书院及的龙角塔共同构成寺院景观。大拜殿为武侯祠的主体建筑之一,它为历代祭祀诸葛武侯的主要场所,有大殿和拜殿两部分组成,殿宇飞檐翘角,屋脊饰有走兽,檐角悬挂风铃,大殿内供奉着诸葛亮坐像。拜殿又称献殿,是旧时祭祀诸葛亮时陈列祭品的地方,大拜殿内前人题写颂赞武侯的匾额、楹联高悬低挂,琳琅满目。茅庐为一八角攒尖式建筑,上覆茅草,为诸葛亮躬耕时的旧庐。“坐一庐可观八景”,古柏亭、野云庵、老龙洞、伴月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躬耕亭等分布于茅庐两侧,在这里,游人可以想见当年诸葛亮在溶溶月光之下,抱膝长吟的景象:
二、文化价值
(一)社会人文价值名人祠庙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具有教化的作用。南阳是诸葛亮青年时期躬耕的地方,27岁时受刘备三顾茅庐之邀才出山当了蜀汉的宰相。诸葛亮在这里的旧址经过历代保护和修建,成了今天的卧龙岗。这里建有诸葛武侯祠,里面有“大拜殿”,是后人为纪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而修建的,还有三顾堂,是三顾茅庐故事的发生地,也是“草庐对”形成的地方。后人游览卧龙岗,身人其境,更能缅怀这位著名军事家、政治家的历史功绩。这些历史人物身上体现着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通过这些祠庙建筑而得到了传播和继承,不仅在历史上,在今后仍然起着作用。
(二)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武侯祠保留有汉代以来的碑刻四百余通,还有大量的匾额楹联,它们或镶于墙壁间,或立于地面上,较著名的有岳飞手书《出师表》碑刻,据碑跋称,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岳飞遇雨夜宿卧龙岗,挥泪手书《出师表》,被世人称为“三绝”碑。一为文章绝,出师表为千载名篇;二为书法绝,岳飞的书法可谓苍劲峭拔。三为刻工绝,宛如手书。三者结合,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些碑刻有歌咏碑、记事碑、功德碑等,或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或记载武侯祠的维修经过、或记述祭祀场面的隆盛,或是地方官颁布对武侯祠碑刻保护的文告、或是后人感念诸葛亮的庇护而进庙还愿等,他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武侯祠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繁盛和发展以及历代对其的保护和维修、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丰厚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高中语文 灵感作文 素材
"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的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现代课程改革必须有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的变革,而探究性学习就是当前教改中的一个亮点,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有重要意义。
一、运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实质性探索。
1、课前预习,培养探究意识。不会发现问题,人只是知识的容器。发现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所以每上课之前,要求同学们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知识及观点,并且要求同学们能在每节课教材里能发现1-2个与现实联系较紧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在心目中有了自己的重点、难点,为以后的学习作好了准备。例:在讲《三国鼎立》时,同学们就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刘阿斗如此无能,诸葛亮为什么自己不当皇帝?";"在''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为什么那么清高?";"曹操既然是政治家、军事家,那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会败给孙刘联军?",这些问题看似幼稚,但说明学生在发展、在思考,为进一步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再现历史情景、激发探究欲望。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选用好情景资料,把学生带入历史氛围之中。如:在讲《三国鼎立》之前,我就从《三国演义》的历史电视剧中精心选择一组人物画面:曹操、刘备、孙权、董卓、袁术、吕布、孙策、周瑜这样神态各异、各具魄力,又为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从右到左缓缓地出现在屏幕上,仿佛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向你走来,同时出现小说中最经典的几句诗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并将这几句诗词依次打在屏幕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片断,兼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视性,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很浓,"愤悱"的情景跃然纸上。学生在观赏中体验历史情感,把各种感官都应用到学习过程中来,可以保证具有各种记忆和思维类型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感知教材,使学生自然进入探究角色。
3、优化练习设计,培养探究能力。作一点简单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必要的工作。只是练习设计必须让学生始终处在主置上,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彻底扭转以往教师讲题目、讲答案,学生对标准、背条条的局面。如《三国鼎立》示意图,全班有上十种做法,有画圆圈的,有画三角形的,有画方框的……。有的同学新颖、别致的设计令老师刮目相看。因此教师要通过新颖、有操作性的开放性习题积极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实践,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多侧面、多角度地剖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让学生探究思维的火花在老师的点拨下更加光彩夺目。
4、组织活动课,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会探究。"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发掘真理"。新教材中活动课正是以"讨论发掘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材料、分析信息、提炼思维、寻求答案、展开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如:我选择课后题"有人说唐朝衰落的原因是因为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你认为呢?"供学生讨论,课堂气氛一下子就十分活跃起来,学生争相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活动课所达到的探究效果不言而喻。教师还可组织辩论赛、课堂讲座等形式,要求同一主题的不同观点的双方要收集信息、加工处理、准备充分。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自我分析判断、自我检查监控、自我反思矫正,且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在相互碰撞下触发灿烂的思维火花。
5、撰写小论文,强化实践探究能力。为加强对探究成绩的巩固,检验探究效果,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或者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参考书目,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还可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游览名胜古迹,写观后感,或编历史剧本,所写内容只要是依据材料发表议论、观点鲜明即可。然后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解决类似和相关的问题,这样,学生实践探究得到巩固,同时也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
二、运用探究式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从我国目前的现实出发,应大力提倡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但并非完全丢弃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接受式学习。为满足学生精神和心灵的渴望,学生必须接受式地学量的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以丰富他们的心智与灵魂。如果教师的讲授可以激励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创造冲动,那么,讲授仍然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式。况且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才能"温故知新",所以,某一位教师在某一天的课堂上"一讲到底",并不一定就是"满堂灌",而只能说,"一讲到底"不能长期地成为教学的主线,否则,就很可能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生长,剥夺了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并提出不同意见的机会。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罗贯中的主要作品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他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罗贯中在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后,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他为了出版这些作品,特地从杭州来到了福建,因为当时福建的建阳是出版业的中心之一。但是,罗贯中的这一目的未能实现。罗贯中活了七十岁,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庐陵(今江西吉安)逝世。
【名著梗概】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由于各国后主过于无能而亡国。蜀后主刘禅被钟、邓合军擒于成都,吴后主惧战而降,魏后主曹奂被迫移位于司马炎,改国号为晋,从此天下皆归司马掌控。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关人物描写】
诸葛亮: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周瑜:面如美玉,唇若点朱,姿质风流,仪容秀丽,胸藏纬地经天之术,腹隐安邦定国之谋。
赵云: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
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
刘备: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
名著词语
七擒七纵 一举两得 封金挂印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不由分说
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乘虚而入 五内如焚
伯仲之间 投桃报李 作奸犯科 偃旗息鼓
出言不逊 初出茅庐 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文段选摘一】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祭罢天地,复宰牛设酒,聚乡中勇士,得三百余人,就桃园中痛饮一醉。来日收拾军器,但恨无马匹可乘。正思虑间,人报有两个客人,引一伙伴当,赶一群马,投庄上来。玄德曰:“此天佑我也!”三人出庄迎接。原来二客乃中山大商,一名张世平,一名苏双,每年往北贩马,近因寇发而回。玄德请二人到庄,置酒管待,诉说欲讨贼安民之意。二客大喜,愿将良马五十匹相送,又赠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以资器用。
一、审美品鉴,激发兴趣
成语以形式简洁,意义精辟、深刻为其最大特征。在成语意义阐释的背后,有着或寓意深刻、或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诸如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人物等。人有喜欢故事的天性,所以语文教师应从审美的层面,让学生来品鉴成语,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把成语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三国演义》的欣赏相结合。望梅止渴、割须弃袍、刮目相看、髀肉复生、三顾茅庐、初出茅庐、集思广益、草船借箭、鞠躬尽瘁、刮骨去毒、乐不思蜀、如鱼得水、势如破竹,这些都是《三国演义》中和人物有关的重要成语。教师经常让学生说出与成语相关的故事,并用自己的语言,根据故事阐释含义。既在审美层面上增强了学生对成语的兴趣,又进一步把握了成语的含义。
二、“望文生义”,理解记忆
中国文字的独特之处就是它与实物有着意义上的联系,那么作为语言文字之精髓的成语,要把握基本意义,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望文生义”,然后进一步掌握其引申义。望“文”,这里所谓的“文”,就是指成语中关键的字词,通过把握关键字词的含义,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把握成语的含义。
很多成语可以通过“望文生义”这一方法,进行牢固记忆。比如防微杜渐,如果掌握了“渐”是指事物的开端,那么整个成语的核心意思就能把握。意思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萌芽就是通过“微”和“渐”体现出来的。“微”的意思很简单,不需要着重记忆,所以这个成语着重把握“渐”的意思就够了。诸如此类的成语很多,通过把握关键词的意思,从而把握成语的意思。
当然,有些成语的含义是望文生义不能解决的。这些成语要特别警惕,需要特别记忆。比如目无全牛、身无长物等。
三、明其对象,辨别色彩
高考对成语的考查很注重成语的使用对象和感彩,比如对象误用、褒贬误用。所以掌握成语还有一个讨巧的方法,就是明确成语的使用对象和成语的感彩,这样做起这类题目就会游刃有余。诸如沾沾自喜、振振有辞、歌舞升平、死得其所等等,往往会出现褒贬误用的情况。如2014年高考大纲卷成语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他们盖棺论定,还应该特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
B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朋友一直没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巳经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
C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D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叹为观止,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
敝帚自珍的适用对象是自己的东西,而吉他是朋友的,所以B选项是错的;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形容人,这里形容春天,用错对象。叹为观止,谓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所以不合语境。这样这个题目很容易得出正确选项A。
四、注重语境,细加体味
现在高考语文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所以语境判断显得更为重要。我们所见的常规题目是不同的成语出现在不同的句子中,让考生找出正确或者错误的选项。现在倾向于考查同一段落中的不同成语的运用,所以段落的语境对成语正误的推断来讲非常重要。在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广东卷、福建卷、天津卷就是以段落的形式出现,对多个词语(包含成语)进行考查。这充分说明在做题时,注重语境,在运用技巧把握成语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成语的能力特别重要。例如2014年江苏高考词语题,就是体现段落语境的重要性: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 的点睛之笔。
A用心 别树一帜 浑成
B匠心 别树一帜 饱满
C匠心 别有洞天 浑成
D用心 别有洞天 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