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感动人的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贯彻《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的精神,我局先后印发了《北京市企业职工工伤范围和保险待遇暂行办法》(京劳险发〔1997〕228号)和《北京市企业劳动者工伤认定办法》(京劳职安发〔1997〕303号),对1949年10月1日以来的企业职工陈旧性工伤由我局进行认定并补办《工伤证》,对1997年10月1日以后的工伤及职业病按属地管理原则由市、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进行认定并发《工伤证》。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已完成绝大多数陈旧性工伤认定工作。为进一步做好工伤认定工作,针对目前工作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要求,请你们认真贯彻执行:
一、认真掌握工伤认定标准,严格执行有关政策。
各企业要按照工伤认定政策规定,在劳动者发生工伤后,依规定时限及时报送《企业职工工伤认定申请表》和相关证明材料。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按照工伤认定的政策规定和标准,认真审核有关证明材料。遇有政策性疑难问题要及时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通报情况,慎重处理。对职工与企业有争议的认定案件,要详细调查取证,同时与企业主管部门配合,做好调解工作,化解矛盾。减少工伤认定争议引发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
二、企业或职工(家属)申请进行工伤认定的,必须按照政策规定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一)企业为职工申请工伤认定的应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1.《企业职工工伤认定申请表》;
2.受伤时的车间以上级别(含车间)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
3.受伤时的医院诊断证明(或住院病历);
4.重伤(1997年以后)人员要有事故报告书;
5.市、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重伤(1997年以后发生)的事故结案批复;
6.先进行伤残等级鉴定、后进行工伤认定的,报送鉴定表原件(复印件无效);
7.符合市劳动局〔1997〕228号文件规定工伤范围中的交通事故,报送企业出具的事故经过的详细证明材料、当时交通管理部门的责任裁决书或相关证明;
8.符合市劳动局〔1997〕228号文件规定工伤范围中的突发疾病,报送企业关于工作紧张的证明材料。
(二)职工(或家属)为个人申请工伤认定的应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1.《企业职工工伤认定申请表》;
2.受伤时的医院诊断证明(或住院病历);
3.符合市劳动局〔1997〕228号文件规定工伤范围中的交通事故,报送事故经过的详细证明材料、当时交通管理部门的责任裁决书或相关证明;
4.符合市劳动局〔1997〕228号文件规定工伤范围中的突发疾病,报送关于工作紧张的证明材料;
5.其它证明材料。
(三)企业与职工(或家属)对职工申请工伤认定有争议的,企业必须在接到市、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调查通知书》7日内提供不同意认定工伤的证明材料。企业逾期未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市、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将依据个人提供证明材料并调查核实后做出认定结论。
三、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公开办事制度、严格审核相关证明材料,按时限完成工伤认定。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按照工伤认定有关政策规定,制定办事制度并予以公布,接受企业和职工监督。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接受企业或职工(家属)工伤认定申请时,要按照本通知第二条要求严格审核相关证明材料。证明材料不齐全的,暂不受理并通知企业或职工(家属)限期(15个工作日内)补齐有关证明材料;不能提供完整证明材料的,驳回企业或职工(家属)工伤认定申请;受理企业或职工(家属)工伤认定申请后,发现申请方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驳回工伤认定申请。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受理企业或职工(家属)申请,应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认定,特殊情况在60个工作日完成认定。
四、1999年9月底结束1997年10月1日以前陈旧性工伤认定工作。
1997年10月1日以前工伤及职业病的申请认定最后时限为1999年9月底。企业或职工(家属)逾期未提出认定申请的视同为放弃权利。
各企业及主管部门要将此规定告知职工。由于企业原因造成职工未能申请陈旧性工伤认定所引发的问题,由企业承担相关责任。
市、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通过新闻媒体将此规定告知企业和职工。
五、市、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分工负责。
鉴于1997年10月1日以前的工伤及职业病的认定和《工伤证》补发工作已基本结束,为圆满完成这项工作、方便企业和工伤职工,自本通知之日起,对1997年10月1日以前的工伤认定问题,已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受理的工伤认定案例,仍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理;自本通知之日后企业或职工(家属)申请工伤认定的,按属地管理原则由市、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分别负责办理。
对1997年10月1日以后发生的工伤,继续由市、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分级办理。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直管企业的工伤及职业病的认定工作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保险处负责办理,其它企业的工伤及职业病的认定工作由企业所在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办理。
六、加强基础管理工作。
【关键词】真情; 感人
【中图分类号】G634.34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中招试卷写作部分常常要求:文章内容要感情真挚!尽管如此,许多考生的文章写得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无感人之处,让人觉得有装饰、做作之感。而考生们要想在考场上写出令阅卷老师为之动容、一见钟情的文章,就要写得生动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样才能情真意切,真挚感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栩栩如生,情真意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以情动人
写人叙事的文章总离不开细节的刻画。作文中的细节,往往就是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或对事情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看似细小的情节,它可以是一举手、一投足,甚至是一个眼神就能够显现的。因此,我们在写文章时,就要善于抓住能代表人物独特个性的动作、外貌、神态、语言等典型细节,然后细细刻画。有一考生在文中这样写道:老奶奶把我喊到她身边,用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她破旧的土布兜里掏出两张皱巴巴的钱,对我说:“山望呀,这两元钱是我用地瓜皮从小贩手里换来的,两毛钱一斤,别嫌少,添着买本书吧。”望着她脸上那刀刻出来似的皱纹和干瘪的眼睛,及手中的两元钱,我和母亲都禁不住流下泪来。从语段,可以看出作者抓住老奶奶送来两元钱时的动作、外貌、神态、语言这些细节进行生动传神地刻画,使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感人至深,而且赋予那本平常的两元钱以不寻常的意义,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读者在感动之余,灵魂也接受了一次洗礼。如此感人至深的刻画,阅卷老师能不为之叫好吗?
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这样描写父亲爬月台时的情形:“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着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抓住父亲“攀”“缩”“微倾”这几个细节性的动作和他独特的外貌作生动的刻画,准确细腻地描写出父亲“努力的样子”。读到此,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及儿子对父亲的深深理解,父子深情,从笔端流露,情景交融的场景让读者无不为之感动。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引起学生及世人的共鸣。《背影》一文也因此成为中学教材的经典名篇,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
二、用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以景动人
在叙事、抒情中着力描写自然环境,往往借此来渲染氛围,衬托人物心情,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如一考生在以“友情”为话题的作文中,一开始就渲染一种悲切的气氛:“我无法忘记那个秋天的黄昏。秋风吹过,略有一些寒意,发黄的树叶无奈地随风飘飞。望着这一切我只有默默地流泪――这一切都是我亲手造成的。”该文中间,作者这样写道:“我无言地伫立在风中,伤感与无奈如同秋风中四下飘散的枯叶,满地都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生动细致的环境描写中,倾诉着对朋友的“愧疚”而又无法忏悔的“无奈”,让读者在悲伤的氛围中真实感受到作者内心挥之不去的愧疚之情,情景交融让人如身临其境。
又如,一学生在文章中描写:“一阵微风吹过,我眼前晃过一点葱绿,是它们!是它们!那是我在阳台上栽种的一片花草,在窄小的阳光上露出灿烂的笑脸,那微微有点润泽的小花苞一个个昂着头,挺着胸,沐浴着阳光。阳光映在她们嫩嫩的小脸上,红红紫紫的,像小孩儿涂成的花脸,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这段文字通过阳台上的一片花草迎着阳光微笑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此时心情的变化,让读者也心头一喜,仿佛置身于此情此景之中。
三、注重心理描写,真实感人
心理描写就是人物将其内心的想法和感受直接表露出来。考生如果能够在文中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就会使文章更真实,更感人。如一考生在《家》一文中这样写道:“真是的,姐姐看直播也不叫我一声,太不够‘义气’了。哼,我也看,你也不敢把我怎样!”“‘哇!妈妈的手艺可真不得了,色香味俱全,我在心里品尝着,‘快点呀!馋得我口水都流出来了。’”“唉,难道我真的一无是处吗?我该怎么办?不行,我要振作!”等等,文中每一部分都恰到好处的心理描写,使家庭每一个成员的形象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真实感就会更强。
――题记
古老的小镇,暗淡,寂静,洗净铅华,一股十足的古韵。它古老的生命里却长出了新的芽。点点滴滴,纯洁的心在呢喃;平平仄仄,多情的人在感动。黄昏,独步巷内。暗淡的光照出我历尽思念的累;重重叠叠,那是民宅的门,创设古朴幽深的媚。而那落在青石板上的节奏,不是马蹄,是我的脚步。那节拍传出我对他心心叶叶的缠绵,丝丝缕缕的想念。
前世定是有过千万次的回眸,才注定了今生无数次的擦肩而过。无数次的邂逅,无数次的感动。年幼的心灵经不起诱惑,任性地寻找他的影踪。心儿时常呢喃,为何邂逅总是那么短暂,又那般凄美。
寂寞的心寻找阳光,开始了流浪,于是忧伤。轻轻地,我走出一条小巷,却发现一片空旷。抬眉间,思想开始了漫无边际的飘飞。不断闪现的是:青莲居士望月怀乡,江州司马闻曲泪下,潇湘妃子伤春葬花,蘅芜温情戏蝶,润之豪情诵诗……
品味那触目时的心之呢喃,感动那回眸处的含情脉脉。原来,感动会来得如此迅速,正像黑白二键谱出的小夜曲,更似开闸奔泻而来的洪水,还夹杂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感动,是一种情愫,无须泪流满面,也无须用言语传说。恰似满园子的栀子花香,沁人肺腑,渗入心扉。我要放开思想,它会在梦与现实的苍穹里驰骋飞翔。
蒙中心儿震颤,似在说,主人,春有“燕草碧丝”“秦桑绿枝”,夏有“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秋有“睡起秋风”“满地黄花”,冬有“疏影横斜”“暗香浮动”,这些曾经都是你感动的音符啊!音符?是啊,它们如震颤的羽翼指挥的乐队,奏出了动人的梵阿玲。它们是我的朋友,总在心灵漫溯的日子里不请自来。
我望着伫立在风中的梧桐,静穆、庄重。那股来自千百年前的秋风拂起了树林金黄的裙纱。梧叶啊梧叶,你可知我的心思?
悄悄地,夜郎扛着整捆柴禾回到了山冈。我寂寞的心再次流浪。皎月进村人意爽,花影弄门起彷徨;不爱娇花配羞月,偏喜冷月携残花。夜曲奏响,我的心伴着圆舞曲肆意地旋转,旋转旋转,就转到他的身旁。一场两个人的派对,热烈而欢畅。他的眼光,让人看一眼就刻骨铭心,尝一口就心疼万年。
“砰――”,欢快的旋律戛然而止,我急切地寻找他的气息,却闯入飘着紫罗兰香气的花园。于是哀叹,身是飞花轻似梦,纵是细雨也生愁。夜未央,兴犹在,而晨曦已在对面的树林里打扮梳洗。于是疾风骤雨的心灵喧嚣慢慢散去,我也学会了坚守与放弃。
那位从万籁俱寂的树林中苏醒过来的晨曦女神,提着灯渐渐靠近。我虔诚地说,女神,我要用一张白纸写下我昨夜的感动和今晨对您的尊崇。女神温柔地从我身旁走过,暗香残留。
感动的心灵再次呢喃,主人,昨宵的嫦娥在欢唱,她看着你们快乐地舞蹈。我欣然一笑。
我走上莓苔,阳光洒照,一种暖融融的幸福时光。他,梦中的过客吧!相逢后就越走越无缘。我的嘴角轻扬,为坦然地释怀而感动。那份心的呢喃只是记惦着曾经的回眸和任性,感动的却不只是思念的滋味,还有那思绪的飘飞,和一种自信与不羁、轻盈与洒脱的傲气。心儿轻松地呢喃道――
感动是我心灵的荷塘,盛开着我不羁的思想之荷。
(指导教师 林承鸿)
【点评】
才气、文气、灵气,这是本文给人的第一印象。
人本是诗意地存在着的,优秀的作文就是要通过文采飞扬的语言描述反映这种诗意。本文得以从大赛作文中脱颖而出,不是因为情节的起伏跌宕,也不是因为情感的婉约动人,靠的是作者斐然的文采。
作者遣词造句技巧娴熟。除了叠词、动词、形容词的准确运用外,诸如“心心叶叶”等词语还别具新意。文章句式也十分灵活,整散配合,长短交错。通篇如行云流水,摇曳多姿,在句子铺排格局的多样性、变化性中彰显出文章内在的和谐统一,充分表现出文章的意蕴境界。作者还具有深厚的诗词底蕴:引用诗词,信手拈来;化用诗词,点石成金;“皎月进村人意爽,花影弄门起彷徨;不爱娇花配羞月,偏喜冷月携残花”这些诗句,令人疑是引用,实为作者自创;“莓苔”二字也能让人自然地想到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中的“侧坐莓苔草映身”一句。作者以诗词的意境来丰富深化自己文章的意境,使全文明珠璀璨,熠熠生辉,充满诗情画意。
本文瑕疵在于,文意过于蒙,题记中出现的“他也是过客?”一问,略显突兀,而且后文对其说明不够到位。
一、感悟积累生活中让人感动的事例
我们都是凡人,一生中很少遇到有关生死抉择、拷问灵魂的大事。面对“三点一线”式的枯燥生活,不少同学总是苦恼重重:我们的生活这样平淡,有什么感人的事迹可写呢?其实,平凡的生活中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凡人感人的事件呢?
用心灵去仔细感受吧。当代中学生受时代大潮的影响以及独生子女的特殊现状,他们敏感的心灵更多的以自我为中心,只能浅显地感受生活。不少同学只知道自己的生日,却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凡事为自己考虑的多,为别人考虑的少。正是把心灵囿于“自我”这个小圈子,因而忽视了生活中许多感人的事。请看著名作家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在车站临别给儿子买橘子”这个片段,这是一件看来很平常的小事,可是却让作者、读者感动的泪水涟涟,为什么呢?我们只要用心去想想,“父亲”生活中有那么多不如意的事情,可是却把它抛在一边,为远行的儿子送行,并且想得那么周到——为“我”买橘子。他那么大岁数,身体又胖,长袍马褂的,月台又高,爬上爬下多不容易,可是为了孩子,他那样费力地做了,这就是作为父亲的无私的爱啊。想到这一切,你的内心能不感动吗?
让我们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吧。你是否注意到父母每天忙碌的身影?是否注意到他们那疲惫憔悴的眼神?寒夜苦读,那一声提醒你早点休息的话语是否让你心动?那一杯热茶是否给孤军奋战的心灵增添了暖意?……《项脊轩志》中母亲深夜以指扣门的询问:“儿寒乎?欲食乎?”,在寒夜中母亲的问寒问暖,难道不令人感动吗?
生活是平淡的,如果你用心体味,就会发现平淡的生活中蕴藏着无数朴素的真理,无数感人的事迹。只要我们注意培养自己敏感的心灵,观察生活 ,感悟生活 ,并且养成随时把自己的所感所想记录下来的习惯,你就能更深刻地体验人生的滋味。要想感动别人,你首先必须感动自己。
二、如何写好“感动点”
有了让人感动的素材,这只是写好记叙类文章的第一步,写好这类文章的另一步就是写好文章的“感动点”。所谓“感动点”,就是在事件叙述到感人之处时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描法,细细写好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写出一个精彩的片段来。但是,有些同学的文章很难令读者感动,文章显得很苍白。那么怎样使这些“苍白”的文章“活”起来呢?我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
1、寓情于景,即用景物描写表现人物的情感。如苏轼词《悼亡妻》中“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此情此景,岂不令人肝肠寸断?又如老舍先生的《在烈日与暴风雨下》中对暴风雨的细致刻画。特别是对风来了一段文字的描写,生动传神,刻画了狂风肆虐的精细情景。有声有形,让人在急促的节奏中仿佛身临其境。这样描写就使得文章“活”起来了。
2、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如鲁迅《社戏》中写双喜偷豆被六一公公发现:“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简单的一句话,六一公公淳朴无私的思想体现出来了。一个热爱庄稼的农民,他淳朴无私,不怕别人来偷庄稼;他珍惜劳动成果,责怪孩子槽踏庄稼。富于个性化的语言,一个热爱庄稼的农民形象,便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中。
3、用动作描写去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这种写法能将人物的情感外化,因而能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如鲁迅的《孔乙己》里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一个“摸”字,一个“坐”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孔乙己悲惨的境地,使读者对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又如朱自清的 《背影》在写父亲上下月台为他买橘子时,写得多么细腻,一下,一上,再一下,一上,不厌其烦地写。特别是爬月台的描写:“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着力刻画父亲来去穿过铁道上下月台的艰难,而父亲的这些千辛万苦全是为了儿子,因此,这些动作的描写越仔细,就越能表现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这些精彩的动作描写是文章的“感动点”。
教材分析:
去年九月笔者参加区优质课竞赛,拿到的上课文章就是这篇《讲话》。文章主要写的是莫言新当兵成为一个“新兵蛋子”对未来的梦想与渴望。人物内心的情感,在作者真诚平实而又不无深度的叙述中款款流出。因而我觉得在教授这篇课文时,不妨就从作家的写作真诚角度去启发学生,让说真话、叙真情回归课堂、回归生活。
二、课例展示
片段一:
(在深入阅读并梳理文章的脉络后,进入重点,即分析人物形象。)
师:结合文本分析“新兵蛋子”的性格特征。再思考:主人公可爱还是可笑?是可怜还是可亲、可近?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
生1:他功利心很强。因为文中写到他到部队的目的:高级的有如何取得首长的好感,低级的有怎么样抢吃热汤面。
生2:他爱慕虚荣。因为文中有这样的心理描写:我兴奋得一宿没睡着,大睁着两眼梦想自己的光明前途。
生3:他没见过什么世面。因为文中写到他要讲话时,面对那样的场面手足无措。
生4:他也有优点,他知错能改,因为虽然他“糊里糊涂地坐过曹副团长、坐过新兵连指导员的椅子”,但是事后“他精神负担很重”,想“找班长补救”,“连自杀的心都有”,“眼泪刷的就流下来”。
生5:他都当兵了,但思想觉悟不高。
生6:他还很贫穷。他吃不上“热汤面”,一心只想“与地瓜离婚”。
……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功利心强、爱慕虚荣、没见过什么世面、知错能改、思想觉悟不高、很贫穷……)
(总之,概括起来大概就是这个“新兵蛋子”,不可爱倒是有点可笑,不可亲、可近,倒是有点可怜!)
师:我想再强调三点:1.“可爱”的意思在此并不是指外表天真无邪、令人喜爱,而是形容人心灵单纯。“可亲可近”是平易,容易接近,甚至在他的身上可以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2.结合背景去分析人物。3.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新一轮回答后,我发现,学生再次分析时相对客观一些,性格概括不再那么概念化、模式化。)
师生共同小结:“我”是一个懵懂、虚荣、执着、迷惘、困惑、充满希望而又无助的新兵蛋子。
师:文学作品不是愉悦感官的消费品,而是人的心灵的揭示,通过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认识到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刚强与孱弱。可以说作品中任何人的性格和命运都是我们的性格和命运,只不过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社会,让这种性格和命运凸显出来而已。所以我们在阿Q身上、别里科夫身上、路瓦栽夫人身上看到我们自己,我们也同样在这位新兵蛋子身上看到了我们自己。主人公渴望升官发财、衣锦还乡,这种本能的、发自内心的、真实的冲动,会为许多所谓的高尚人士所鄙视,但我们知道这是正常的,我们的内心也或多或少地涌动着类似的冲动。
片段二:
师:大家知道我们热烈讨论的人是谁吗?
师:本文选自叶开的《莫言评传》,经莫言本人校订,全方位解读莫言的人生与作品。莫言曾忐忑地对叶开说:你一定是在写一个谁也不认识的家伙!
(学生都笑着点头。)
师:我也能理解同学们的意外甚至是震惊,因为从我们的思维习惯上去揣摩,像莫言这样的诺奖获得者应该是出生在书香门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熏陶,可是事实上,莫言真实经历了文中的这样一段人生。所以意外、震惊之余,一种感动油然而生,因为文中向我们展现的不是冠冕堂皇的“好人”,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可亲、可近的“真人”。张爱玲说“好人太多,真人太少!”我们总是更喜欢真人,更感动于真人,这就是真实的力量。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佩服作家的真诚。
(幻灯片展示:在《莫言评传》这本书里,涉及到莫言人生经历的“传”的部分,作者写的都是一些基本事实,而非传奇化了的场面和对话,它最终的旨归务必真实、可信。这样写出来的评传,贯注着作者特殊的写作真诚。――杨莉评《莫言评传》)
师:什么是“真诚地表达”?在文学作品中,在我们的课堂乃至生活中,这一点重要吗?
生:老师,我觉得“诚”就是坦诚,是一种态度,坦诚地与人交流。而“真”就是真实,就是说真话。
师:我觉得“诚”阐释得很好,能具体阐述什么是“说真话”吗?
生:内容真实,情真意切。
师总结:写作的真诚,能让人们看到了作者真诚的心灵、真诚的人格。而这种文学的真诚感,可以说是衡量一切优秀作品、感动人心灵的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
最后幻灯片展示:尽管,“真实”有时让人难堪,但直面真实的民族是成熟的民族,直面真实的人群是坚强的人群。――选自《南方周末》新年贺词
三、教后反思
拿到这篇文章,读了很多遍,不知道该讲什么。作品内容简单,篇幅不长,我就去找寻初读文章时的感动,那就是作者对莫言真实的展示,以一个真实的莫言去打动人。所以我确定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体会人物身上那种可爱、可怜、可亲、可近的真实带给我们的感动,进一步认识到真诚地表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