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化进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范文第1篇

布局新问题。城市的布局应该有二层内涵。一是指大的地域空间内的城镇分布均衡性新问题。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优劣的变化,在全国范围内必然出现城市分布疏密差异的不均匀性。我国东部沿海省区工农业经济基础条件较好,加之较早获得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因此近年来城市化速度也较快,同时这些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因此城市分布密度和规模趋向高密也是必然的。现在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出现所谓都市绵延带的新课题也是必然的。而大西北地区由于地广人稀,经济发展也受一定条件制约,即使今后城市化水平较高时,城市的分布密度也还会是偏低的。因此并不存在必须在全国范围同步解决城市布局平衡的新问题。假如实行大规模的移民政策和企业搬迁政策,强制调整人口分布密度,实践证实收效甚微,甚至是得不偿失的。随着发达地区本身产业层次的升级,低层次产业必然发生梯度转移,和这种转移相伴随的结果,或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不均匀性。

就某一特定地区而言,确实存在一个城镇体系的合理布局新问题。因为不同规模级的城镇发挥的能级功能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希望的是最大限度地综合发挥各级城镇的效益,因此,要寻求合理的分工,尽可能避免重复建设和效益的抵消。每个城市发展的规模,还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如水资源、土地资源——非凡是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制约,环境容量的制约等。城镇和区域内可能形成的基础设施网络关系密切。如陆路、水路、航路等交通条件,通讯条件、电力供给条件等。还有城镇本身的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历史文化等等是否有优势条件等。所以,城镇处于特定的空间,赋予特定的发展目标,造就一个有机的、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这就是加快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所在。

城市的结构形态新问题。假如讲实行城市“规模政策”难度较大,是由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观经济推动力的功能,那么,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却是可以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来加以引导的。我国很多大城市实际是在中等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的扩展模式是以原有城市核心区为中心向周边不断辐射扩散,每隔若干年调整一次城市规划,不断的吃掉周边的郊区和农田,就像摊大饼一样,愈摊愈大。这种模式造成的后果是,一原有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每隔若干年就要扩建或更新,马路一扩再扩,房屋拆了建、建了拆,人行道挖挖填填、填填挖挖”,旧的管线拆不了,新的管线不断挤进有限的地下空间,陷入一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循环之中。二,由于是一张大饼,四周开发度较高、效益较好的农田菜地必然不断被蚕食,即使到远郊去复垦地也难以收到原有的效益。三,人们成天穿梭忙禄在混凝土森林之中,和大自然愈来愈疏远。四,城市的历史文化在不断的拆拆建建之中逐渐泯灭,依稀可辨的也只能是在重重高楼包围之中茕茕孓立的个别古建筑或宅院,既不协调也毫无情趣可言了。五,不间断的旧城改造,容积率和密度不断地提高,致使城市不堪重负。非凡是作为城市市区中心的黄金地段,被折腾的强度往往也是最高的,环境污染,交通阻塞,使人有窒息之感。

城市化进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小城市;交通;互联网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175

1 建立在工业基础上的城市化

1.1 大城市的起源

在工业时代,工业生产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因为那个时代的信息技术、交通不发达,物流更不发达,所以一些企业越是靠近产品生产的地方,那么企业所花费的成本就越低。因此,对于那些个体企业来说,城市化程度越高,成本就越低,市场占有率就越高,在同行业的竞争中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世界范围来看,很多中小城市都在工业时代完成了大城市化的过程。

1.2 城市化的正效益

城市化的正效益包括了三个方面,对经济的推动、对社会的推动以及对文明的推动。

(1)对经济的推动,在工业时代,城市就是市场的载体,城市就是一个大的市场,没有城市,就没有市场经济。(2)对社会的推动,城市化对社会的推动和影响是极大的,它不仅整合了各个商业领域,还让教育事业、科研机构等公共事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3)对文明的推动,城市化凝聚了文化交流,人们在交流的同时推动了文明的进步。

1.3 城市化的负效益

城市化的负效益可以分为三种,环境、资源、人口。如今,城市的环境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大城市已经开始创卫,对城市实施一些技术化的管理以及对城市环境进行监控和保护,控制一些企业排放污染气体和污水。人口和资源也成为了城市化的负效益,如果城市人口过度的集中,这样就导致出现城市交通拥挤、房价上涨、资源浪费的问题,但是如果人口过度的分散,那么市场又难以流通起来,学校、医院等公共事业又得不到发展,社会前进的脚步又缓慢了。

2 信息时代对城市化的冲击

2.1 企业分散联网运行模式处于信息时代下

如果物流、网络通信、交通发达,但是成本非常低,那么企业就可以完全打破传统的集中办公模式,从而实现远程办公,实现分散联网运营,这样一来,就可以直接在家里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办公,在网络上实行交易、资金流转、产品流转,这样的话大大加快了城市的发展,从而使城市的经济运行越来越快。

2.2 分散联网的企业运营模式的优势

随着信息时代对城市化的冲击,分散联网的企业运营模式的优势也逐渐扩散开来,成本降低、组织更灵活、效率更高。企业分散联网运营,可以将那些廉价的资源整合起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分散联网的企业与传统的企业相比,由于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企业运行就更加灵活,从而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在同行业的竞争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分散联网的企业一旦形成,那么人们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沟通与交流,从而提高了企业运行的效率,使得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快。

3 中小城市联网化代替大城市化

3.1 分散联网的企业运营使中小城市联网化成为发展趋势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将带动经济效益的提高,如果企业完全实行分散联网运营,企业的员工将会分散开来,企业就会开始大规模的生产,整个城市的产业链就会完全崩解。但是,在一些大城市中,分散联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医院、学校、公共安全等公共事业不会被分散联网所取代,所以只有中小城市才会实行分散联网运营。

3.2 中小城市联网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推进国家市场化水平。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物流、交通运输、金融行业、分散式网络开发运营企业和中小城市的网络化进程,跨越时间和空间,沟通联系,市场的发展水平将大大提高,市场的发展将逐渐形成,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时代。(2)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小城市一旦实行分散联网运营,城乡的经济发展水平将会进一步的提高。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乡村的发展又与城市的发展相辅相成。如果中小城市形成联网化,企业的产品就会大规模生产,价格更低,产品流入乡村,乡村快速发展,反馈于城市。

3.3 中小城市联网化发展的途径

(1)自然发展。信息、金融、交通、物流四个产业是企业实现分散联网运行的重要条件。由于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如果中小城市的企业完全实行分散联网,那么企业传统的生存模式将会被湮灭。虽然分散联网运行的成功实行对中小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个形成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是长期而慢速的。

(2)政府宏观调控。由于实现分散联网离不开信息、金融、交通、物流这四个产业,所以政府在实现中小城市分散联网时,可以从信息、金融、交通、物流这四个产业出发进行创新和改革,信息网络的价格更加廉价,金融交易更加的安全,交通更加快速和方便,物流更广泛更快速,通过这四个产品的改革和创新来实现国家市场化和区域互联网化。

4 结论

城市是经济市场的载体,城市作为一个大的经济市场,它融合了较多的服务业、教育业和卫生机构,所以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决定了这个城市的GDP增长速度。分散联网企业运营的实行,的确可以给中小城市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大城市来说,这种分散联网运营具有一定的弊端,再加上这种运营模式是长期的、缓慢的,所以大城市是无法实行这种企业联网分散运营模式的。由于大城市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所以未来中小城市不会走大城市的老路,在实行联网分散运营的时候,在大城市的一些企业中,也可实行远程办公,在网络上实行交易、资金流转、产品流转,这样一来也加快了大城市的发展,给大城市也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分散如果中小城市企业完全实行这种分散联网运营,那么对西北偏远地区的城市是具有很大的市场效益的,城乡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为城市注入新鲜血液,未来的城市将会以一个新的面貌出现在国人的面前。

参考文献:

[1]张平,刘霞辉.城市化、财政扩张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1.

[2]陈明星,路大道,刘慧.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格局[J].地理学报,2012.

城市化进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发展 城市化进程 关系

一、金融发展的概况及其特点

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使得资本、贸易和金融都有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的金融更是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的目光。金融化的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之后,金融的发展开始成为众多国家瞩目的焦点问题,很多学者专家对金融发展做出了深入研究。金融的发展理论对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理念产生很大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理论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指导和指示作用,有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发展理念的健全和创新。我国金融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当然也存在一定问题,比如金融发展质量不高、金融机构缺乏业务创新能力等。这些都是今后发展中必须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二、城市化进程的概况和特点

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甚至有的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正在处于发展的青春期时代,在经济快速发展时,城市化进程成为了其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城市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80年代有所发展,而在90年代得到快速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促进城市化进程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城镇的数量不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空间利用格局不断发生变化,城市体系逐渐完善,出现了连续的城市区域等等。

三、金融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一)金融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金融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表现在金融产业的更加繁荣,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城市化进程又进一步带动了经济的快速提升,这样的一种相互关联的关系之中,那么金融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究竟有没有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

国内外很多的学者,经济学家对于金融发展和城市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经济学家们运用OLS回归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了金融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双向因果关系,金融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一个主要的动力,而城市化的发展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金融的发展。这一结论在中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实证。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的金融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国有控制高度集中的金融产业,金融效率较低,体制较为僵化,到现在经过金融改革,金融体系逐渐健全,金融业有了很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多的发展空间,金融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发到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总体水平还是较低,金融资产的发展表现出很大的地域差异,主要集中在较为发达的大城市,而发展较慢的地区金融业发展也很滞缓。但是尽管还有这样的缺陷,仍然可以看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成果,那就是城市的金融发展促进了城市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进而促进了城市的人口分配,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二)城市化进程促进金融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将城市化进程提上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我国发展的目标。经济快速发展,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地增加和扩大,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尤其是非农业人口比重越来越大,第三产业不断的占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基础设施完善,更加进一步的证实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当然,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东西差距,贫富差距,地域差距,出现的环境问题,排污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无可否认的,这就更需要去深入探讨城市化的发展问题。

城市化发展中对于产业链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我们都有目共睹的,人们不再将自己的根固定在土地上,而是敢于走出去,去探究更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金融业就是在这样的探究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资本不再被单独的存放,而是进一步进行资本再生,所以说金融发展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而金融发展成为一种产业,加入了产业发展的大链条之中,更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一环,金融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所以各国都非常重视金融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对于金融业的发展更是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它又对城市化进程起到促进和调节的作用。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又会更加促进金融发展的前景和金融发展的模式与产业结构。

城市化进程促进了人们的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也有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在城市化发展中,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不再仅仅局限于温饱,而是向着更高层面如精神层面方向发展,拿出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教育,娱乐等精神满足方面的消费之中,这些在一定的方面上可以促进精神消费,另一方面可以让人们的文化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整体的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助于经济观念的转变,从而促进了金融发展方面观念的转变,对金融发展方面的模式和金融发展业的创新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促进金融发展的进一步深化。

四、结语

综上可以看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金融发展和城市化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两个方面,经济的发展是由金融发展来带动的,同时经济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又可以促进金融发展的更深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又促进了经济的更加迅速发展,而金融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又是一种互为因果的稳定的关系,它们能够互融互促,为彼此的发展都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出新的创新机制。

参考文献

城市化进程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城市化对大学所提出的内在要求,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大学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城市化是落后的农业国向发达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大学可以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本和科技资源的支撑,并且能够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城市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经济结构的变迁意味着农业生产活动向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的转变,还意味着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换代而趋向高级化。

城市化发展对大学的内在要求

城市是现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大学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的基地,城市与大学走到一起,相互促进,合作共荣,既可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更能反映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

城市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前所述,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但是城市化不仅仅是人口的增加,也不仅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大。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城市人口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劳动力适龄人口素质的提高,而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承担着为实现城市化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的责任。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但是,与发达国家和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要求相比,我国人才队伍还存在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人才总量不足、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才队伍偏小、整体素质不高、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等方面。为保证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论在人才的数量方面,还是在人才的质量方面,大学都肩负着重大责任。

城市化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城市化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城市化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另一方面,合理的产业结构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的比例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在城市化以农业就业人口为主逐步转向非农业就业人口为主的过程中,其转移速度越快,转移比例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引起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包括人口因素、资金状况、科技水平、产业政策等多种因素,其中以高素质人才为基础的科技发展水平是最重要的因素。

城市化对城市精神文明的需求。城市精神文明是支配市民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心理导向的精神力量,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很大程度凸现出“城市水平、城市风格、城市效率、城市精神”。弘扬和实践城市精神文明必须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素质,提升城市的品位与魅力,而大学可以说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源头活水”。随着一批批大学生走向社会,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也被带进千万个工作单位,他们是先进文化的倡导者,是保证城市文化向着先进方向发展的生力军。大学不但在知识技术方面,而且在树立标准、展示理想等方面都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引领文化成为大学的重要功能,它在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

大学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大学的根本使命就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高素质劳动力需要大学培养,科技知识需要大学孕育,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大学创造,城市文明需要大学辐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将担当起提供人力资源、开展科技创新、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重大责任。

(一)大学要更好地为城市化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城市化过程中,大学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历史使命,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大学要深化教育改革,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好地为城市化提供大量的和高质量的人才。

第一,要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创新人才观。大学要转变传统观念,把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对人才基本素质的内在要求,研究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规律,制订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第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鼓励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要善于从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善于探索的意识。

第三,加强学科建设。学科布局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科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社会适应性。

(二)大学要更好地为城市化提供科技创新成果

城市化的发展有赖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是以大量科技创新成果及其产业化为基础的。大学既是开展基础研究的主要机构,也是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为社会发展解决重大问题、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力量。大学要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努力成为科技创新的不竭源泉,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

首先,大学作为开展基础研究的主要机构,应该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着力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带动新兴产业群的崛起,引起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变革。

其次,完善科技创新平台的体制机制。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特点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要争取和完成大项目仅靠单兵作战是不行的,科学研究重大问题的解决必须要靠大兵团协同作战,大学要按照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收集各类科技信息,协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有组织地争取和完成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第三,加强学术梯队建设。重点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品牌效应,吸引大批优秀专家和学者团结在他们周围,选准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牵引作用和聚集作用,积极探索“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加“创新团队”的模式,组建一批由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骨干中青年教师组成的多学科集成的创新团队和创新群体。

第四,要着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建立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紧密的、深层次的、长期的和可持续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大学真正成为企业的战略后方和技术支撑。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目标,确定发展的战略重点,根据每一发展阶段的关键技术瓶颈提出合作项目,由大学参与合作攻关,使大学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大学要更好地为城市化进程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学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发挥对社会的文化引领作用。

首先,注重大学精神的挖掘和培育。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体现在办学理念、大学传统等方面,是维系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要创新办学理念,形成办学特色,传承学校传统,培育学校精神;要围绕学校精神开展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学生文化活动,在活动中体现和传播学校的传统和精神,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学校精神传承者。

其次,重视大学物质文化的创新。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外在标志与物质基础,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必须重视物质文化的创新。一方面要重视校园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建设,美化学校形象,为学生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文化载体建设,发挥校报、广播站、电视台、新闻网等校内各种新闻媒介的传播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2.孙维胜,滕越.城市化进程与教育结构调整[J].当代教育科学,2003(01)

3.阎堃,顾培亮.我国城市化进程与高等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03(11)

城市化进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化 园林绿化 定位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同时我国城市绿化也取得的引人注目的成就。城市绿化不仅能美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同时也是实现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投入多,规模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对于生态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而言,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的城市绿化管理仍未从根本上消除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城市绿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定位,它面临哪些现实难题又如何破解,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去分析和思考。

一、城市绿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定位

城市绿化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在当前的形势下,越来越受到民众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城市绿化是当前建设生态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城市绿化管理关系到城市绿化的建设质量,关系到城市生态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就关心到整个城市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的效益,它是与整个城市的城市事业的生存和发展紧密联系的整体。城市绿化管理的内容或者说定义是贯穿到整个城市建设的规划、施工和工程养护等建设施工的全过程,它是城市建设质量和维护工程成果好坏的关键性因素。

二、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绿化工作的常见问题

城市化园林绿化工作,目的是为了在城市化过程园林中林木的绿化率和观赏景观质量得到改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但是在我国园林绿化工作中,许多城市,只是结合旧城的改造,对新区进行了建设。因此,在我国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城市园林的绿化工程,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可以完成。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存在如下问题。

1 城市化园林绿化工作管理不到位。

我国城市的绿化景观规划还缺乏一个长期和科学的长远观念。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体 制,相关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由于在设计思想上没有更稳定、长期的规划,因此在具体指导城市绿化规划系统的时候,还没有树立坚实城市园林建设的基础,导致城市景观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数量的脱节,致使城市绿化中的各类绿地的严重不足。

2 城市园林绿化与监督机制问题。

分析园林绿化工作和布局发展不均衡原因。一是社会绿化的热情不高,道路和街道和公共园林绿化数量相对较少,老旧住宅的设计规定,村庄改造的布局和城市的规划,例如道路拓宽改造重建是利国利民的事,但是改造重建中对毁林不在少数。这主要是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但在我国,很多城市园林管理部门还没有监督机制。所以监督本身具有缺陷和信息不完全透明状况。盲目追求景观,一味追求大气派,又不注重城市园林绿化施工的质量,又缺少施工技术人员的指导和规范,为施工单位片面追求高额利润创造了条件,导致绿化成活率不高,损害了城市园林绿色工作的建设。给城市的园林建设造成很大的浪费,更重要的是贻误了现代城市园林的建设的宝贵时间。

3 城市园林绿化与自然生态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从长远着眼,要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坚决不能破坏自然环 境。另外,许多城市为了使城市外貌变美,单纯追求外在的表面的绿化,把已成材的名贵树木,花费较大的投资从边远地区移植到城市中,初看起来城市街道大树参天、绿树成荫,感到壮观魅力。但这种绿化的方式却使人担忧,移植的成材树木,成活率不高,到最后,人财两空。因此,在城市园林化中要注重具有实用功能的绿色空间,要考虑广大群众的需求,不盲目追求高档。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服务功能,从满足人民的需要做起。

三、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对策

1.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要加强管理做好总体规划。

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要根据当地的条件,进行整体规划。要在设计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强城市绿化规划的制度化、规范化,制定发展城市绿地指标,合理安排各种园林城市绿地建设与城市绿化环境的空间布局、绿地结构布局,向人们最需要他们的地方,提高绿化平衡,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居住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确保质量的规划。根据城市的特点,充分利用城市本身现有地形地貌,将城市文化和风格,体现在园林绿化的设计之中。

2. 城市园林绿化要布局合理。

城市园林绿化要主次要分明,园林植物配置生物要多样性、要呈现丰富的层次,要多栽培四季鲜花,要遵循景观与环境的和谐、生态和谐、人的和谐。提倡在植物配置上以当地品种为主。要慎重引进稀有的树种。要注意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安全。要构建结构合理的绿色空间布局。植物配置和生长的生态法律应当遵守科学确定植株密度,形成乔、灌溉、花、草各种植物多样性相结合的模式,促进城市绿色生态效率。

3 .加大投资探索城市园林绿化新思路。

探索城市园林绿化的新思路,利用有限的空间达到绿化、美化的目的。例如利用城市屋顶绿化、垂直绿化途径,都能增加绿化程度和美化程度。让城市居民享受城市景观的美感。城市化园林绿化应以不同种的植物有机结合为原则。应树立以花草配灌木、以灌木辅乔木的科学绿化观念。速生与慢生树种结合,近期远期结合,有计划的使用慢长树种替换速生树种。形成春季有花、夏季有荫、秋季有果、冬季有绿的城市园林景观。

四、结束语

发展城市绿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着眼全局、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在城市绿化管理方面的不足,通过各个方面的改革,促进城市绿地面积更大的提高,提升城市绿化管理的质量,从而实现人居环境的美化、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城市品位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长水.浅论城市化过程中园林管理出现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才智,2011,(31).

[2]王伟贞,湛开宏.城市园林绿化问题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l,(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