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治疗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乙方(见习治疗师):_________
为保证见习治疗师见习的顺利进行和见习质量,同时也为了保证带教老师本人及其所在单位的利益,特制订以下见习协议条款:
一、确立见习关系
1.甲方为乙方提供带见习场所和机会,每周提供给乙方的见习和带教时间为_________小时。
2.见习前三周为双向选择期,甲方有权利根据其考察乙方的工作能力和品质的结果同意或不同意双方见习关系;乙方有权利根据其本人的能力特点和专业理论取向等个人特点确立或放弃见习。双向选择期结束后,如果甲乙双方的其中任何一方未明确提出终止见习,则默认双方已经确立见习关系。
3.乙方本人向甲方本人或其所在单位交纳每学期_________元的见习费,此费用在双方确立见习始一月内支付。
4.双方确立见习关系后,乙方中途退出见习,见习费用不与退还。
二、保密
5.乙方应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不向外泄露甲方咨询和带教过程中的信息。在见习期间和其后严格保管有关的记录,录音等有关资料,未经甲方允许不能让他人接触这些资料。
6.乙方应严格保守甲方所在单位的保密信息和资料(包括:心理测试,测评软件,数据,治疗师的家庭电话,电子邮箱,住址等私人信息和其它甲方未明确对外公开的资料)。
7.甲方对在带教和督导过程中乙方的个人隐私和被要求保密的信息保密。
三、对待来访者
8.在见习期间,乙方应该努力保持与来访者之间客观的治疗关系,避免与熟人,亲友,同事等建立治疗关系,不与来访者建立和发展任何工作以外的关系。
9.在见习期间,乙方应尊重来访者,不以任何原因(如:种族,性别,信仰,教育水平,籍贯等)歧视来访者,不利用工作角色牟取私利。
四、职业行为
10.乙方应在甲方的督导下工作,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职能范围,不做超越自己能力和职责以外的事情。
11.在使用测量工具时,乙方应在甲方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全面了解有关测量的目的,内容及局限性,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各种测量工具,并能正确合理地向来访者解释有关的测量结果。
12.乙方在见习期间应遵守甲方所在单位的见习工作时间和空间的规定,不迟到,不早退,未经许可不在见习地点以外的地方做有关心理治疗和咨询的工作,不做损害甲方所在单位声誉和利益的事情。
13.乙方应在甲方的督导下,严格遵守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委员会和见习所在单位有关专业人员的其他规定。
14.乙方同时应接受_________的领导,如果甲乙双方发生问题或纠纷,由_________予以协调。
五、其他
15.本协议的有效期为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16.本协议一共三份,在双方签字生效后由甲乙双方以及_________各自保留一份。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心理学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各行业对应用型、技能型心理学教育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长期以来,心理学专业主要设立在师范院校的教育系、医学院校的社会科学学院。本科阶段教育的心理学专业在课程体系上往往重理论、轻实践,重教育、轻技能,重知识、轻人文,重结果,轻过程。因此,为改变心理教育课程在高等院校的目前状况,提出推进应用心理学专业艺术心理治疗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目的是推进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多元化”的实践应用型心理人才奠定基础。
1 艺心心理治疗课程的特性及要求
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的基本形式及特性 艺术是指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由于其与心理健康的共通性的特点——表现性、自由性,20世纪中期以来,艺术治疗已经形成音乐、绘画、雕塑、沙盘、陶艺、戏剧等多种形式[1]。
美国艺术治疗协会对艺术心理治疗所下的定义是:“艺术治疗提供了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机会。”艺术创作过程可以缓和情绪上的冲突,对于维持个人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平衡一致的关系有极大的帮助[2]。
艺术心理治疗课程借助各种艺术语言在塑造形象、表达情感、沟通心灵、完善人格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整合优势,以艺术治疗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为手段和途径,既让学习者能有效解决当事人所遭遇的各种心理问题,更能达到人精神层面的自我完善。
心理学对艺术心理治疗教育的要求 心理学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对从业者的综合知识技能水平及心灵修养有着极高的要求,无论心理科学技术如何发展,都不能改变其人文性和艺术性的特征。艺术心理治疗教育通过艺术作品的表达呈现人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可以:第一,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发现和完善自己,提高人生境界;第二,学生能更好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并分享他的情感体验,产生共情,提高人文素养;第三,给学生带来新视角、新方法,发展出更积极的应对方式及策略,学会更积极地建构事物。
2 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
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艺术心理治疗教育既是知识技能的教育,也是美育和德育。在课程群的建构中,组织全体心理教师针对课程改革进行研讨,根据艺术治疗和心理教育的共同之处,确立了以音乐、绘画、沙盘及意象四科为主的课程群,并分布在大一至大三学年中。同时选择适合行业需求及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制订实施计划及方案,并在教学中实施。
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的设计及形式 音乐、绘画、沙盘、意象四门艺术治疗课程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互为补充;课程教学既包括学科知识,也包括方法、技能、心性和情操培养,从而形成具有学科优势和整体优势的系统化的特色课程群。
音乐治疗是用音乐刺激感官、宣泄情绪,将稳定、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物化成音乐,从而感染人的心灵,调整负性情绪,改善沟通人际关系,进而实现人的自我完善。音乐治疗课程主要通过“热身—聆听—分享—重构”等环节来实现。在音乐类型的选取上,以聆听式及参与式为主,采用音乐欣赏及讨论、音乐引导想象、音乐表演、音乐心理剧等形式的音乐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
绘画提供了一个将个人的感觉外化的工具,它是一种心灵的投射。学生透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语言的工具,充分地表达内心感受,自由宣泄情绪,同时通过对作品的分析领悟、理解并丰富自己的情感,调整和提升自我认识。绘画课程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作画—交流—分析—领悟”等环节来实现,以随意的涂鸦(如意象绘画、压力释放绘画等)和规定内容的创作(如“自画像”及“他画像”、“房树人”和“团体绘画”等)为两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我意识,有效进行情绪管理,促进人格健康发展。
沙盘游戏是运用意象(积极想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沙盘中所表现的系列沙盘意象,营造出个体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通过共情与感应,实现心理分析与心理治疗的综合效果,并促进人格发展[3]。在课程设计中突破以往的课程只限于理论讲授,没有或较少设置实际操作环节的不足,设置专门的沙游室,并建立长效的实验、实践平台来让学生操练,以自我体验、为来访者守护、小组体验等为主要形式,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熟悉掌握学科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促进自我成长。
意象对话技术是通过象征性的意象进行交流,了解潜意识冲突,通过改变来访者人格深层的意象活动,从而加强其自知、消除其情结、改善其心理状态。在课程设计及实施过程中,格外注重学生扎实理论基础的构建,同时设计系列主题性的实践环节,分组进行实演及操作、讨论与交流,在熟练掌握操作的基本程序外,关注学生感受性、想象力、共情力的培养。
构建发展性的艺术心理治疗课程评价体系 发展性课程评价对学生发展来说,既指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也指促使学生情感、意志、个性和价值观的养成。对教师发展来说,既体现在促使教师的专业提高方面,也是指通过课程评价拓展教师的生命意识,促使教师生命质量实现提高[4]。
1)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及过程性。对学生艺术心理课程的评价应贯穿到学生参与艺术教育的全过程,把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行为表现、情绪体验、参与程度、交流合作加入评价当中。相比起期末的终极考核,教师更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人文素养、情绪智商、认知建构及创新精神的提高。
2)注重评价主体及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艺术心理治疗课程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因此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的方式,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帮助学生不断反思,认识自我,从而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学习、技术、能力与素养不断提高与扩展。评价方式应多样化,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灵活选用评价方式,包括理论知识考核、咨询技能演示、案例模拟处理、个人成长报告等,以保障评价的有效性。
3)注重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由校级督导、同行教师和学生代表定期对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进行反馈与评价,内容包括备课内容、课堂授课、教学方式、技能训练、作业评判等。同时,通过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发表科研论文、组织活动及参加比赛等方式提升教学水平。
3 艺术心理课程的实践效果
以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形成具有创新特色的“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群 社会发展及行业需求对本科阶段的心理学人才有更多的“特色技能”的需求,在以“厚基础、宽口径、多元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将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群纳入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国内民办高校中是较新的尝试。课程群内的系列课程弥补了以往心理学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技能贫乏的状况,符合“一专多能”“精一通几”的复合型应用性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注重实训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群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训、实练、实操和实演,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借助实践平台(含音乐治疗室、绘画室、沙盘游戏室),在优化整合的课程大纲引导下,形成教师教授、学生学习、案例分析、实践实训、分享交流、领悟提高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构建出完整的艺术心理治疗课程实践体系。
教学满意度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在各学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及结束后,对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以问卷、随机访谈、定期座谈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在学习兴趣、知识技能掌握、情绪调节及自我成长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课程教学满意度达到82%。学生以自发组织的艺术心理社团、心灵成长小组、朋辈辅导互助等形式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校内其他人员及群体,取得良好的反响。
4 结语
应用心理学专业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群的建设与实施从2011年萌芽开始,至今历经4年有余,围绕“突出特色、注重技能”,以艺术心理治疗为核心、心理学专业知识为基础,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形成了兼具专业性、技能性、艺术性、实践性,具备学科优势和就业优势的系统化、整体化的特色课程群体系。未来将进一步探索艺术心理治疗课程体系的建设,并进一步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以便更合理、有效地促进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高等院校应用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 精神分裂;心理治疗
* 【中图分类号】 R749.0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424-02
精神分裂症被称为世纪顽症,由于病因不清,至今尚无根治的方法。据卫生部最新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在所有疾病总负担(经济上、精神上) 已超过癌症,给社会、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现代医学已由原生物性模式向生物、心理和社会模式转变,作为精神疾病的精神分裂症尤为如此,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转归和愈后方面极为重要。
急性精神分裂症并不是个别心理治疗最适宜的对象。这一方面是由于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基础中,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最主要的,另一方面则由于精神分裂症病人缺乏对疾病的自知力――也就是不承认有病,因而主动要求治疗的欲望不强,大多数精神分裂症病人需强迫治疗,而且其思维、情感和行为皆受症状影响,理解力和自控能力明显下降,给治疗带来许多困难。近年来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心理已经逐渐引起研究者和治疗者的重视,心理治疗虽不能消除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全部症状,达到科学治愈的目的,但通过心理治疗,可清除病人的部分症状,提高病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恢复自知力。给恢复期病人以心理支持,恢复自信心,改善情感,帮助患者重新适应社会,不无益处。
常用心理治疗方法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治疗:
1分析性心理治疗
尽管弗洛伊德(Freud)认为,由于精神分裂症病人与外界相隔离,并缺乏保持亲密关系的能力,他们很难有效地参与精神分析治疗,但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些带头人,如阿德勒(Adler)、荣格(Jung)、沙利(Sullivan)等及其支持者仍努力探索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个别治疗的方法和技术,由于对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的见解不见,他们采用的技术及治疗的重点也各不相同。①缺陷理论的治疗,这一理论认为,由于心理发展中的某一缺陷,精神分裂症病人不具备利用早期亲子关系及发展稳定自我的能力。造成这种缺陷的原因可能是器质性或遗传性的,也可能来自儿童时期也父母关系中创伤性经历。无论何种原因,这样的孩子不能准确的区分幻想(内部体验) 与现实(外部世界) ,因此不懂得压抑原始的俗望和冲动以保护自我,治疗师应该起到教导性自我的作用,坚决可靠地向病人提供理性的外部结构以代替病人所缺乏的内部认识结构。②防御理论的治疗,这一观点认为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无法承受的情感的反应,原因来自婴儿期情感的剥夺或被母爱拒绝(缺乏母爱) 。有学者认为这种无法承受的原始情感是愤怒,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失去生活中某一重要人物所引起的思虑。治疗重点在于给病人提供父母般的爱,以帮助他们重新获得情绪的正常发展。③适应心理治疗。这是美国一些综合医院精神科所采用的心理治疗方法,采用精神分析的技术而加以修改。治疗原则为以鼓励病人发展精神适应,包括进展性适应与退行性适应。前者是指增进病人精神平衡,例如帮助精神分裂症病人将其行为保持在社会规范之内,避免出现明显的病态表现。后者指的是对病人移情加以接受与支持,只要这样的移情保持病人与医院的联系,有助于病人接受治疗。④治疗只针对病人病残问题及适应不良行为,而不涉及其基本精神内在障碍与防卫机制。⑤治疗家以其本我、自我、和谐与适应特征来影响病人,作病人的典范,在具体方法上适应性心理治疗有以下特点:(1)治疗者与病人长期保持联系,但每周至多接触一次,每次不超过25分钟;(2)同时使用精神药物;(3)常用的治疗技术包括支持、压抑、忠告、与医院配合、应付环境、注意生活遭遇及增进对现实的检验能力等。
2患者中心疗法
该疗法原先用于治疗心理功能相对健全的神经症病人,后经适当修改亦可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其治疗要素基本不变,即治疗师的热情、真挚、同情以及病人对自我的全身心体验。但研究表明,接受患者中心疗法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并未出现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改善。很多病人无法与治疗师进行深层相互交流,在对自我的情感体验中病人也表现出许多困难。所有这些都表明,精神分裂症病人需要更具体更强有力的支持,单独使用患者中心疗法很难产生令人满意的疗效。
3认知行为疗法
近年来行为治疗的重点似乎已放在与症状行为相关的认知歪曲的矫正上,运用起源于治疗神经症的认知行为技术。认知行为治疗的要点是在病人和治疗者之间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靠加强正常思维的能力和心理训练,来帮助病人对付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例如病人具有固定的妄想时,将被问到他们妄想思维的详尽历史和支持妄想真实性的依据,治疗者将委婉地询问病人的证据,并提出解释证据的另一种假设。根据与病人妄想信念矛盾的假设,来向病人的病态信念提出挑战。也可以把提问和安排现实检验结合起来,协凋病人考虑另一种观点。认知行为治疗幻听,假设病人的体征、症状和行为通常继发于对幻听的信念,幻听的内容趋向于规范、刻板和痛苦(如声音无所不能,反复辱骂、指责、控制病人,也可能是吹捧病人)个案报告提示,认知治疗提问并检验这些病态观念,能减轻幻听所造成的痛苦,也可减少幻听本身所出现的频率。
按操作性条件反射设计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代币治疗,在我国一些精神病院对慢性、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已得到经常应用。代币治疗可以视为一种奖励系统,只要病人做出预期的反应,即用一种标记或代币(如筹码、卡片、红星、红旗等代替钱币) 给予奖励,在这里代币实际上是一种内部流通货币。病人可以通过自己争得的代币券去换自己希望或想要的东西,如香烟、糖果、饮料、食物、电影票、出外游戏或看电视的权利。病人为了获得这些特权或物品,他必须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取得若干代币券的奖励。这种治疗技术对矫正病人不良行为和形成适应社会的良好行为,以及改善精神病院病房的管理都是有益的。
4家庭治疗
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全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显示,在各种因素中对预后影响最大的
是家庭照顾,因此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庭成员的心理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已设计出几种形式的干预方式来处理高情感表达(批评、敌意) 家庭,其主要目标是治疗的依从性和减少应激的影响,而这二者正是复发的促发因素,这些干预的方式有:
4.1心理教育
包括精神分裂症的信息,了解疾病和易于复发性,理解为控制症状而治疗的必要性。
4.2应激处理、增进交流、澄清要求,需要提供明确的正性或负性反馈,解决问题,处理日常问题,处理不同的但很突出的应激,解决问题的一般技巧
4.3危机干预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分析心理治疗;满意度评价;叙事分析;过程-疗效研究
中图分类号:R749.055,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5-0370-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5.014
心理治疗的来访者满意度是指来访者对心理治疗的主观评价,积极的治疗效果常与较高程度的来访者治疗满意度密切相关[1]。面谈评价问卷(Sessio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SEQ)[2]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治疗满意度评价问卷[1]。来访者可以使用SEQ对每一次的治疗面谈进行评估,从而反映治疗过程中来访者治疗体验的动态变化,所以SEQ也常用于心理治疗的过程研究[3]。
心理治疗可以被视为一项叙事任务,通过心理治疗的叙事过程,来访者的生活故事得到清晰系统的表达。对心理治疗过程进行叙事模式分析,可以描述和识别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过程的叙事特征。Levitt等[4]和Angus 等[5]提出的叙事过程模型(the Narrative Process Model)将心理治疗视为讲述故事,表达伴随故事的发生所感受到的和被唤起的情绪,以及反思在这些故事中所蕴含的个人意义的混合过程。基于这一模型所发展出的叙事过程编码系统(the Narrative Process Coding System,NPCS)[4-5]作为过程研究的探索性工具,能够依据叙事过程对心理治疗的文本进行统一划分和归类,用于评估不同心理治疗方法的治疗取向。
分析心理治疗以卡尔•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是一种试图通过演绎象征意义来建立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联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本文运用SEQ对3个个体分析心理治疗过程进行来访者满意度评价,运用NPCS对治疗过程进行叙事分析,以探索分析心理治疗不同技术方法之间叙事模式的异同,以及叙事模式与来访者满意度评价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过程-疗效研究(process-outcome research)的初步尝试。
1 对象与方法
1.1 心理治疗参与者
治疗师:3位治疗师均采用分析心理学取向的治疗方法。其中,2位男性治疗师在心理治疗方面有20余年的从业经验,分别采用积极想象和联想分析技术;另1位女性治疗师为正在接受分析心理治疗方法培训的学员,采用积极想象与联想分析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法。
来访者:3位来访者均为女性,年龄25~35岁,均自愿接受个体分析心理治疗。在治疗开始时来访者陈述的困扰主要为工作学习压力与恋爱婚姻问题,过往均无神经症、脑损伤、精神病史或自杀倾向,均未服用精神药物。3位来访者分别接受积极想象法、联想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的治疗,分别进行了4、5、5次面谈。每次面谈治疗时间均为1小时。
1.2 分析心理治疗方法
1.2.1 积极想象法
在每次治疗中,来访者陈述一个梦境,治疗师以梦境所呈现的意象(image)为工作重点,引导来访者感受并描述整个意境与其中的细节所激发的不同的情绪反应、身体反应与感觉,引导来访者对多极的感受与体验进行整合,最终获得新的感受或意象。在积极想象法中,以来访者的体验与感受为主导。
1.2.2 联想分析法
在每次治疗中,来访者陈述一个梦境,治疗师引导来访者针对梦境中的内容展开自由联想,治疗师对来访者的梦境与所联想到的内容进行解释分析,使得来访者理解其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在联想分析法中,以治疗师的解释与分析为主导。
1.2.3 综合分析法
在每次治疗中,来访者陈述一个梦境,治疗师对来访者所陈述的梦境首先进行积极想象工作,继而对同一梦境进行联想分析。
1.3 来访者满意度的评价
使用SEQ测量来访者满意度[2]。该问卷共24个题目,分为2个分量表:(1)面谈评估,直接对面谈的好坏进行评价,包括深度性(depth)与顺畅性(smoothness)2个维度;(2)情绪感受评估,包括正向性(positivity)和激动性(arousal)2个维度。各项目采用1~7点计分,正向问题正向计分,反项问题反向计分。得分越高,则各维度的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深度性、顺畅性、正向性与激动性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91,0.86,0.89与0.88。
在每次面谈前由来访者使用SEQ的情绪感受评估分量表(正向性和激动性)对面谈前的情绪状态进行自我评估,在每次面谈后由来访者使用SEQ对面谈深度性、顺畅性、正向性、激动性进行评估。
1.4叙事分析
记录:对3个治疗过程的所有面谈均进行录音,然后进行完整的文字转录,共有14份面谈的谈话记录,运用NPCS对面谈记录进行叙事分析。
NPCS:依据3种叙事过程的模式类型――外倾型(external)、内倾型(internal)和反思型(reflexive),对叙事内容进行序列划分,分别计数各次面谈的3种叙事过程序列数[4-5]。外倾型叙事过程序列是对生活事件(过去的、现在的或将来的;实际发生的或想象的)进行描述与说明;内倾型叙事过程序列是对与生活事件相关联的主观感受、反应和情绪进行描述,包括事件发生当时的感受和面谈治疗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反思型叙事过程序列是对伴随事件的发生和感受的体验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剖析与解释。
评分者信度:从3个治疗过程的面谈记录中随机各抽取1份记录,由研究者和协助分析者对所抽取的3份记录(约占总记录样本的21.4%)同时进行叙事分析,评分者间信度为0.82~0.88;在4周后,由协助分析者对所抽取的3份面谈记录进行第二次叙事分析,评分者内信度为0.89~0.91。
1.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for Windows 11.5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Kappa一致性检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一般对数线性模型分析、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来访者满意度评价
2.1.1 面谈深度性与顺畅性
3位来访者对治疗过程中的面谈深度性与顺畅性得分见表1。经多元方差分析表明3个治疗过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84,P
2.1.2面谈前后的正向性与激动性变化
3位来访者面谈前后的正向性与激动性得分见表1。两因素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表明:来访者的正向性在面谈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89,P
2.1.3来访者评价之间的相关分析
面谈前正向性与面谈后正向性之间呈正相关(r=0.54,P
2.2叙事分析
2.2.1叙事序列
3个治疗过程的叙事序列分析数据见表2。取各治疗过程叙事序列的合计项进行χ2检验和一般对数线性模型分析,χ2检验表明3个治疗过程叙事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637,df=4,P
2.2.2 叙事模式与来访者满意度评价之间的相关分析
分别将积极想象法、联想分析法与综合分析法各次面谈的叙事序列比率与来访者满意度评价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积极想象法治疗中,内倾型叙事序列与面谈后激动性呈正相关(r=0.99,P
3 讨 论
孟莉等认为心理咨询在中国内地的实践已经进行了若干年,有关心理咨询的多数研究基本上属于疗效研究的范畴,心理咨询的过程研究有待开展[6]。张倩等认为:“在国内,心理治疗业本身不够成熟,对心理治疗的过程研究更是十分缺乏。在倡导心理治疗本土化的今天,进行过程研究是非常必要的。”[7]受上述研究启发,本文尝试在个体分析心理治疗方面开展了治疗过程研究与质化研究。
美国《治疗工作指南》(A Guide to Treatments Work)中提出了研究治疗效果时的6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类型I是研究设计最严谨的研究类型,是所谓符合“金标准”的研究;类型III是仅有方法学的思考,研究中没有严格的控制,是开放式的研究,具有某种观察的主观倾向,其所得到的结果只适用于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方向[8]。在本文中,所选取的研究素材均是在自然的心理治疗情境下发生的治疗过程,没有设立严谨的对照与控制,应属于类型III的研究范畴。
Rice和Greenber[9]指出在过程――疗效研究中的疗效变量有三类:立即效果、中间效果和最终效果,过程变量可分为有三类:语言行为、情节和关系。Lambert和Hill[10]提出了过程――疗效研究的三种途径:研究过程变量重复出现的频次或比率与效果评估之间的相关性;使用连续分析研究过程变量的立即效果;观察过程变量较长时间的变化模式。
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叙事序列比率(过程变量)与来访者满意度(立即效果)之间的相关性,对分析心理治疗进行过程-疗效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所选择的3个治疗过程中,积极想象法和综合分析法的治疗过程以外倾型与内倾型叙事序列为主,联想分析法以外倾型与反思型叙事序列为主。来访者均有较好的治疗满意度体验,其中积极想象法治疗后来访者的正向性感受提高最为显著,联想分析法次之,综合分析法治疗的来访者正向性感受提高最少。采用积极想象法与联想分析法的2位男性治疗师在心理治疗方面已有20余年的从业经验,而采用综合分析法的女性治疗师是正在接受分析心理治疗方法培训的学员,治疗师的性别、年龄与从业经验是影响心理治疗疗效的重要因素。叙事序列比率与来访者治疗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叙事序列与来访者的正向性感受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相关关系,本文所选用的叙事模式分析仅仅是依据面谈内容这一维度进行划分,没有涉及面谈中的情绪反应类型与强度,在以后的过程-疗效研究中可以尝试增加治疗过程中的情绪反应维度。
来访者满意度等心理治疗体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治疗技术等治疗组分、治疗师的人格与治疗经验等治疗师变量、来访者的人格与生活经历等来访者变量、治疗关系的建立等。本文仅选取了3个短期的分析心理治疗过程,从叙事分析与来访者满意度评价方面进行了过程-疗效研究的初步尝试,还有待于搜集更丰富的样本,从多个角度开展心理治疗的过程与疗效研究,为分析心理治疗的实践、督导与培训提供借鉴。
致谢:对本文中的3位来访者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是他们的勇气与经历使得本研究获得了必要的研究素材!感谢William B.Stiles博士无偿提供面谈评价问卷!
参考文献
[1]Green SM.Client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predict satisfaction with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J].J Clin Psychol,2008,64(1):40-51.
[2]Stile WB,Gordon LE,Lani JA.Session evaluation and the Sessio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M]∥Tryon GS.eds.Counseling based on process research:Applying what we know.Boston,MA:Allyn & Bacon,2002:325-343.
[3]Llewelyn S.Process research in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psychological therapies[J].Br JClin Psychol,2001,10:1-21.
[4]Levitt H,Angus L.Psychotherapy process measure research and the evaluation of psychotherapy orientation:A narrative analysis[J].J Psychother Integrat,1999,9(3):279-300.
[5]Angus L,Levitt H,Hardtke K.The narrative processes coding system:research applic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psychotherapy practice[J].J Clin Psychol,1999,55(10):1255-1270.
[6]孟莉,侯志瑾,张岚.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64-68.
[7]张倩,郑涌.心理治疗的过程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4):766-773.
[8]Pawlik K,Rosenzweig MR.国际心理学手册[M].张厚粲,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22.
[9]Rice L,Greenberg LS.Patterns of change:Intensive analysis of psychotherapy process[M].New York:Guilford press,1984.
一、美术治疗在灾后儿童心理重建中的应用
把美术应用于心理治疗,通过美术作品从潜意识流露出来的一种象征性符号,再经由研究者诠释与探讨,才会有治疗的效果。把美术应用于心理治疗,结合交谈和疏导,灾区学生关于作品的一些联想和情感,对于维持个人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平衡、一致的关系有极大的帮助。这种观点认为创作是治疗的组成部分。一般而言,心理重建应在心理免疫力恢复和现实问题得到尽可能解决的条件下进行。将儿童从治疗层面看,绘画能使人投射内在潜意识、感受心境,图画的象征性帮助当事者将感受到却又无法用言语说出的情感表达出来。在绘画中,受伤的心灵述说着自己的故事,通过感应减轻痛苦,当受伤者用想象的头脑开始和图画说话时,图画变成了另一个“他者”,寻获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失落的片段,并重新经历它,把包含其中的肉体痛苦或情感丧失事件中的感情全部宣泄出来。在美术治疗中,教师是在为孩子创造出一个最适于疗伤的环境,多半时候也是把自己化成这安全环境中的一环,悄悄地参与其中,并分享孩子心灵的创伤和情感的宣泄。对于孩子来说,美术教师可能具有多重身份:美术老师、心理治疗师、榜样、助手。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当以接纳与陪伴抚慰受伤的心灵,为治疗中神奇的、令人敬畏的康复能力做见证。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应当鼓励儿童创作积极向上的或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主题。如常常让儿童画自己与某个家庭成员(由儿童自愿选择)在一起的图画,而不会让儿童画整个家庭或全部家庭成员活动的场景,这样可以减轻画全体家庭成员所带来的压力。儿童的家庭成员画富有大量信息,而且由于儿童有权决定画谁和不画谁,画家庭画这一要求就不那么具有威胁性了。家庭成员画可以使儿童选择出他认为最重要的人,使儿童和心理医生都明确家庭支持的来源。当与生活中重要的人分离时,家庭画也是儿童抒发担忧与失落之情的渠道。
二、美术治疗在灾后儿童心理重建中的实践
在进行美术活动时,绘画材料的摆放要安全,不用的工具材料要放好,不要妨碍当事者,以免分散其注意力。不管是奇异的或写实的、退步的或进步的、消极的或积极的艺术表达,都需被接纳。保护孩子面对任何来自外在或心理上的危险,在活动进行中是很重要的。当我们希望与孩子做深层的沟通时,必须先有安全感的建立做基础,诠释很重要,但并非每个治疗或美术教学活动的必要过程。美术治疗无论治疗的对象是谁,这种诠释都必须相当慎重。过度的解释只会增加学生对于治疗的抗拒,过度的赞美与追问,都会让孩子感受到威胁而退缩,甚至放弃。 我们可以采用非语言图形镜像方式,即当孩子在没有人指导下自觉地进行绘画时,治疗师不仅不干预孩子画画,还紧随着孩子后面,“模仿”他(她)的绘画作品,以此来让孩子感到并不是一个人孤单地在画画。钱初熹教授认为:由于美术治疗的主要目的不是追求审美经验,而是治愈心理疾病,解放身体痛苦。因此与结果相比,过程更为重要。
实践过程中的美术治疗的方法应是丰富多样的,应充分发挥美术的辅导和治疗功能。(1)曲线游戏的方式。所谓曲线游戏的方式,即使用各种曲线和色彩创作意想不到的各种图像。当在一张大纸上玩游戏时,孩子可以画各种曲线,并利用各种曲线进行连接,产生一幅图画。也可以用纸先折成八部分,由孩子和治疗师轮流在每个部分中画曲线,然后再进一步发展成图画。(2)直接涂鸦的方式。所谓直接涂鸦的方式,即让孩子用笔在纸上随意地涂抹。涂鸦时留下的随意性线条,记录了孩子绘画时的韵律感,是美术治疗中最常用的方式。孩子在涂鸦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画中的图像有的像鸟在飞翔,有的像鱼在水里游,也有的像滚石等;也有的会觉得画中表现了声音、情感等。孩子慢慢地在涂鸦中发展了他的绘画能力。(3)除了倾听孩子的描述之外,更要用心观察孩子的画,体会画中有哪些部分是特别强调、夸张的,又有哪些部分是刻意削弱的。孩子在画中的构图、笔触、用色、内容等无不透露着内在的信息。教师应做到鼓励孩子去创作与描述以达到美术治疗的效果。
在美术治疗中的儿童画不仅可以反映儿童独特的人格特征,而且还可反映出儿童对他人以及他人对儿童影响的独特认识。我们要牢记,绘画并不是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父母、其他对儿童有着重要意义的人、社区、社会都与儿童的绘画内容密切相关。涉及到人际关系的内容在儿童的绘画作品中随处可见。从这种意义上讲,儿童绘画是对处于社会环境中的自我的一种独特描绘。绘画一方面反映了儿童的这种独特人格特点,另一方面反映了儿童对其他人以及各种关系(与家庭、学校、校区、社会等的关系)的观察、判断和认识。
三、美术治疗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探明了美术教育与艺术治疗之间的交融点,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学校美术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校内外美术教育中精心设计并积极开展融美术学习与心理治疗为一体的美术教育活动,以充分发挥美术学科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主张,从而突破以往美术教师不该跨越自己的教学专业,担任艺术治疗师角色的观点。这对发展美术教育学理论和健康心理学理论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治疗辅导过程中,美术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问题。在美术治疗的不同阶段,教师的任务也不一样。并非每个孩子在一开始都会愿意动手创作,可能他不习惯这种表达方式,或许他在经验上排斥这种方式。但是,不管孩子拒绝的理由是什么,我们都要先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强迫他。
在绘画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治疗者、辅导者,而且还扮演参与者与分享者的角色。他们的这些角色通常会适时地变换并相互重叠。教师要想通过美术教育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首先应做到关爱学生,了解学生,用心灵去感化学生。从对孩子的爱和美术创作中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和希望得到什么,这样,治疗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其次,施以美术,结合疏导。帮助学生宣泄情绪中的不快和因紧张造成的压抑。给学生以心神领会与支持性的态度,来了解孩子透过艺术活动的任何创作和挣扎,适时沟通更能加强其表达上的发展。
四、美术治疗在灾后心理重建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