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范文第1篇

1.1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

俨然人类社会发展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不断发展与更新的科学技术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所以,传媒经济和文化产业活动如何抓住这次发展机遇,来重新树立我国文化大国的形象,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本文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出完善传媒经济运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几项有力措施。第一,要求我们要对市场发展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要想为文化产业项目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就必须对市场有一个科学、精确的定位。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与当时的时展所离不开,可以说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和反应,先进的文化可以转换为先进的生产力,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如果文化不能反应时代的发展,且落后与当时的生产力,势必会影响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知道,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只有让文化产业的发展顺应生产你的发展,才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1.2提高传媒经济运营的现代化水平

本文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出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传媒经济运营的市场化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完善,但是还存在诸多缺陷,如传媒领域的垄断问题,所以,要想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就必须打破这种垄断局面,放宽市场准入,来提高业内的竞争机制,增加业内的竞争主体,推动业内企业的技术、业务水平升级,实现业内行业的重组、兼并、联合,做大做强我国的传媒行业。第二,提高我国传媒经济运营的国际化水平。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已经融入到世界团体中去,所以,传媒经济的发展要抓住这次机遇,积极引进国外传媒资本,借鉴国外传媒经济运营成功经验,来提高国内文化产业的升级、创新。第三,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传媒经营的产业化,是传媒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这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要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将传媒业中的盈利行业和公益性行业科学的划分开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实行对不同运营模式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实现传媒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传媒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提高传媒产业经营的社会化水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策实施的不断深化,传媒产业发展要有效结合高新技术,加强与各领域之间的合作,最终实现社会化的统一、开放、科学、有序的市场。第五,要求不断提高传媒产业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即传媒经营企业要不断优化内部产业结构,积极拓展产业经营范围,将广播电视电影、出版发行等纳入经营范围,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直至跨国经营的传媒集团。

2结语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 :审美文化 产业发展 艺术设计教育

一、审美文化释义及其基本特征

在西方,“审美文化”并不是一个什么新概念,它在工业革命时期的19世纪就已经出现了。当时,西方文化和艺术正受到工业革命和商业化大潮的冲击,受到世俗化和消费化的侵袭。正是在这种情势下,西方文人学者开始关心和论证“审美文化”的真正含义。英国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把艺术作为文化的核子的文化”的观点,美国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的文化”的观点,欧洲大陆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文化的各个领域(道德、认识、艺术)在审美原则下融合的文化”的观点。其中,当时的英国皇家督学阿纳尔德对文化的定义最为权威,他认为:“文化就是通过学习人们迄今所想出的和所说出的最好的东西而达到人类自身之完美的活动。通过这种学习,人们就可以用新鲜的和自由的思想之泉去冲洗掉自己陈旧的观念和习惯。”根据阿纳尔德的解释,所谓完美,就是“在一种和谐完美的标准的指导下,达到美和智慧的结合。完美是通过良好的修养而达到的特性”。这种“文化”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完美,还包括整个人类的或整个社会的完美。很显然,这种文化正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审美文化”。

二、审美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原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审美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在我国悄然兴起。这些产业所涉及的领域是相当广泛的,包括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的各个层面,主要表现在广告媒体、手工艺设计、建筑艺术设计、时尚类设计、电影、游戏软件、音乐、图书出版、旅游产品等审美文化产业方面。

审美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起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益高涨的经济形势引发了我国审美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成绩,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主要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活条件的改善,物质生产的极大满足,必然会促进精神方面的强烈需求与消费。不仅如此,科技发展、时代进步,人们对文化产品也提出了更高、更新、更美的要求,而过去的文化产品由于品种稀缺、质量不精、面貌不美,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优秀文化产品的进一步产出。因此,特别是近十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势头极大地促进了媒体设计、时尚设计、软件开发等各种审美文化产业的兴起,并通过它们创造了很多全新的、特别适合大众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满足了国内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调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国家开发了文化产业,同时也是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利用国内现有资源,研究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体现。

(三)文化产业内在条件的厚积薄发。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等审美文化品类经过了多年的原始积累,在采用先进传媒技术、吸收外来经验、拥有一定人才储量、促进本国艺术发展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可以形成产业化的内在条件。无论广告业、房产与建筑艺术,还是电影、音乐等,都比过去有了极大进步,都为审美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四)国外文化产品对我国市场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审美倾向等意识形态。在当前,良莠不齐的文化产品充斥着我国的文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而国内文化市场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健全的现实与新兴科技技术不断要求创新的内在矛盾,为文化产品改进、繁荣、丰富多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种审美文化产业在重重压力下悄然兴起和运作,尤其如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正蓬勃兴起,并不断打造形成较大规模的文化产业链,推动了文化品市场的效益产生与经济发展。

三、审美文化产业对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

审美文化所形成的各种产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自然是积极、促进的。一是通过丰富的文化产品繁荣了大众文化市场,满足了当前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经济继续发展创造了和谐的文化环境。审美文化产业通过艺术创意和市场的结合,生产出大量高质量的像电影、电视剧、游戏、图书等精神产品,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为稳定社会,提高国民素质,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市场机制的引入、产业链的构建本身就是对文化艺术生命力的一个检验。借助文化市场内部的竞争和优胜劣汰,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会“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可以带动相关产业、行业共同发展,赢得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的繁荣局面以及更多的经济利益。审美文化产业与传媒、出版、发行等产业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多的行业受到促进,还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三是能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实力和外部形象,从而对抗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让优秀的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国度,对世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但今天中国的文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高端产品的匮乏,而一些低劣艺术品污染着人们的心灵,也或多或少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这成为引发社会不和谐状况的一个诱因。近年韩国电视剧的热播,以冗长、琐碎但适合中国人当前精神需要的简单剧情、美丽的画面和演员俘虏了不少中国观众,不仅击败了一些中国电视剧,还引发了对韩国泡菜、服饰、美容、餐饮乃至图书音像制品等许多方面的流行消费,这不能不说是韩国人审美文化产业精心创意、精心策划的结果。因此,大力发展中国本土文化产业乃是当务之急。四是审美文化产业可以促进艺术本身的再发展和艺术人才潜能的进一步挖掘。我们的社会将逐渐形成重视艺术欣赏、认同艺术创新、强调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的才能潜力得到更多开发的局面。

转贴于

四、艺术设计教育在审美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对策研究

艺术设计教育属于文化范畴之一,审美文化产业的崛起与重要性给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十分严峻的任务和重新对其审视和调整的可能。它要求艺术教育及时调整办学理念与方法,面向市场,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独特创造力的人才,创作出更多适合国民需求、提升国民素质、为国民乐于接受的文化作品,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促进文化市场繁荣。

(一)在艺术教育的办学理念中要融入较强的市场意识。这种意识是指研究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的意识。艺术本身是一种对人的内在精神(性情)的抒发和表现,是非常讲究自我、个人化、个性化的。当然好的艺术作品并不是纯自我的表现,而是小我之中有人类大我的共同情愫与喜好。审美文化产业化,就要求将这种个人化的艺术表现进一步提升,在更广泛的受众心中形成共鸣,占据文化市场,产生经济效益。这同样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中要重视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审美习惯等,在创作出发点上有一个角度的转变,即从研究表现自我,转变为研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美国是文化创意产业十分发达的国家,研究表明,其创意产业是当今极具活力并带有巨大经济收益的产业,其文化产品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好莱坞电影大片的外销、音乐人唱片的热卖、畅销书籍的传播、精明的传播人士的策划,使美国文化走向世界各个角落,拥有众多消费者。这些成功都是对消费需求、心理、审美等深入细致研究的结果。研究消费者、研究市场并不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完全成为市场导向的奴隶,只是更强调教学与实际(市场)相结合,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市场营销学强调市场是细分的,不同的受众孕育不同的市场,同样,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要根据学生个人特长适当细分,引导那些善于研究消费者心理需求、审美品格,善于将其表现传达出来、适合从事审美文化产业的部分学生与市场接轨;培养部分擅长策划选题的学生,能够将市场需求和艺术表现联系起来;也允许不适合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部分学生转而投入艺术研究领域。总之,办学理念更能体现尊重人、不一刀切的科学性。这是因为,市场对艺术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的要求与期望,本身可以促进艺术内在的发展,但过度追求文化艺术的产业化,会阻碍艺术本身的丰富与繁荣,也不利于人才成长。

(二)在艺术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文化的产业化就是要将创意、创新出来的文化作品加工出来并加以推广传播,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审美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一是要在机制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认可肯定学生的创新之作、大胆尝试,也要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兼容环境。二是丰富完善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和措施。可以引入企业投资,创建利于学生发展的设备、仪器、场地、资料库等,使学生多听多见多经历,丰富其人生阅历,提高对艺术的鉴赏力,拥有更细致更深刻的感知和表现力。三是课程设置应更宽厚深广。艺术各学科之间虽有差异,但也有相同之处。人们常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音乐、绘画、雕塑、戏剧、摄影、舞蹈、电影、书法、文学等都可以互相激发、相互促进。艺术设计常常可以从相关的姊妹艺术中获得灵感、启发出好的创意。因此,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尤其要重视文学课程。题材不同、主题相异、体裁多样的文学作品是对一定时期文化心理、哲学思想、生活状况、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缩影、记载,它给人无穷的创意启发和借鉴。美国迪斯尼就是“一切从一只老鼠开始”,建造了一个庞大的文化市场,这其中包含了人类多少智慧和想象。

(三)艺术设计教育中注意在借鉴外来文化各种流派经验时,要加强对本土文化、民族特色元素的传承和创新改变。艺术特色、独特性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为了保持特色,很多艺术设计专家去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风俗独特的地区写生采风,甚至接近原始部落、接近大自然,目的只有一个:找到能够表现生命活力的独特原创的东西,才不会使自己的作品被轻易替代。一味模仿西方技术与风格,会使我们迷失方向,丢失自己可贵的特色。我们应坚守中国文化的沃土,并加以创新和改变。中国文化自身有深厚的哲学思想体系,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和的思想、仁义宽恕、中庸调和、追求浩然正气;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超脱、辩证对立转化、追求自由、讲究参悟、返璞归真、热爱自然以及禅学的悟道思想等一些积极的方面对艺术设计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像中国绘画讲究妙在传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讲究神韵、讲究写意,正是传统哲学思想对艺术表现的影响所至。中国还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人给我们留下无数意境优美、韵律和谐的诗作,这些也都成为建筑园林景观甚至房地产开发设计过程中追求的效果:如讲究“小桥流水人家”,讲究“清泉石上流”“鸟鸣山更幽”的优美意境。许多动人的神话传说成为壁画、雕塑作品表现的题材,丰富多样的戏曲曲目,还有绘画作品、雕塑、古典建筑等等,都给世人进行艺术设计留下无穷创意的源泉。从绘画、音乐,到建筑、园林、景观,再到广告设计、电影艺术的传达,无处不在。就连美国的动画设计选材也从中国古典文学形象花木兰的故事中寻找创意元素,拿来再造,使花木兰成为世界知晓的形象。从某种角度说,艺术设计是创作个体哲学思想的艺术表现,没有思想做内核的艺术设计,其生命力是脆弱的。艺术设计教育既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还要加以创新、发扬,才能突出本土特色,契合中国人的审美欣赏习惯,满足其精神消费需求。不仅如此,当我们的艺术作品走向世界的时候,这种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线条、色彩、声音、画面也正是吸引异域人们的重要元素。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的审美文化的产业发展输送所需人才。

综上所述,审美文化产业作为新崛起的产业,期待着高校培养输送大批所需人才,它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会在不断调整适应过程中,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更高创意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产业、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本身的腾飞,为社会和谐进步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

[1]潘知常等.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马龙潜等.经济知识与审美教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游戏游艺;文化软实力;文化消费;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057-04

广东省委、省政府于2009年7月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建议》(简称《实施建议》),对广东省文化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明确了广东省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推动文化建设,提升广东省文化软实力的决心与信心,标志着广东省文化发展迈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更好地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号召,在中山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下,以《实施建议》为指导,结合全球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发展趋势与中山市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认真探讨中山市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在新的文化产业大发展时期的历史使命,以期为广东省新时期文化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电子游戏游艺产业的诞生是社会文化经济进步的必然选择

(一)国际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发展概况

电子游戏游艺产业是以高科技为核心,以文化创意为内涵,集研发、制造、交易、运营为一体的产业,是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物,形成以产品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动漫内容创作、人才培养、会展、终端场所经营、产品销售与经营等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型产业链,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层次、多结构的消费群体,显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与广阔的发展前景。

1.市场需求大幅度增加

近年来,随着社会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人们的消费方式将由物质消费向文化消费过渡,社会消费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娱乐型转变。据美国《时代》杂志报道,目前,美国人们已有1/3的时间用于休闲娱乐,有2/3的收入用于休闲娱乐,这表明发达国家进入了休闲娱乐时代,花钱买快乐、买体验,从而获得精神上满足和抚慰,成为最流行的生活方式和选择。据普来斯特豪斯预计,到2011年,仅主题公园的消费每年将稳定增长5%,产值将达到286亿美元;在未来5年中,亚太地区游艺业市场将以5.5%的增长速度递增,将为全球游乐市场带来超过80亿美元的收入。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3 000美元,恩格尔系数持续降低,人们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明显提高。从2006年开始,国家文化部正逐步调整电子游戏游艺业宏观调控措施,逐步开放电子游戏游艺文化市场,批准了上海、成都、中山、珠海等内地多个城市为加强电子游戏游艺经营场所管理试点城市,2009年,第一批发放牌照10 000张。如果我国继续开放更多经营场所管理试点城市,游戏游艺软硬件产品的需求将持续递增,其市场容量将越来越大。按照普来斯特豪斯的调查,大多亚洲地区的增长主要动力来源于中国游乐休闲业的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到2011年将会一直持续增长8%以上。

作为独具文化娱乐和精神体验功能的电子游戏游艺产业,是动漫产业的下游产业链环节,迪斯尼产业模式就是其代表。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由生产型主导社会向消费型主导社会过渡,动漫产业逐渐成为继通信、IT产业之后的新一轮技术产业革命,2005年全球产值超过5 000亿美元,已成为日本、美国、英国、韩国等国的第一大产业或支柱产业。从2004年开始,我国积极推动动漫产业发展,先后批复了多个国家级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据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援引相关协会的评估,中国动漫游戏产业市场的年需求规模至少为600亿元,2009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动漫游戏产业仍保持较高的增长。

2.产业不断延伸

在媒体革命与市场的作用下,电子游戏游艺产业正日益成为先进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成为科技创新与休闲娱乐的结合体,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通过把文化内容与文化符号渗透入电子游戏游艺产品,将文化创意转化为大众获得心理释放、娱乐愉悦和身心体验的独特资源,使其焕发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文化化;另一方面,运用增强现实等高科技手段,丰富人们的娱乐形式,提高文化创意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通过工业化方式把文化创意进行大量复制,生产传播,实现文化产业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垄断着世界电影与游乐市场的美国,把电子游戏游艺产业作为国内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日本,以及世界网络游戏产业最发达国家之一的韩国,就始终将文化创意作为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巧妙地将高科技与文化创意相互融合,源源不断地推出新产品,令消费者应接不暇。

根据电子游戏游艺产业的“微笑曲线”,科研、娱乐场所经营环节的附加值最高,制造环节附加值最低。为了突破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偏重于设备制造和小型娱乐场所经营的低层次产业形态,提高产业附加值,国内业界正在学习美国、日本、韩国的先进行业经营理念,延伸产业价值链,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向产业链上游、下游伸延,积极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迈进,从设备生产迈向市场终端经营,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自营或合作经营方式开设主题乐园,通过主题乐园带动房地产、娱乐、餐饮、商业等关联行业发展,有效地延展品牌价值,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发展对提升国家或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影响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电子游戏游艺产业是以高科技为核心,以文化创意为内涵,集研发制造、交易、运营、休闲体验为一体的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对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软实力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要求我们的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加多姿多彩,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营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国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与审美需求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另一方面,人们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其文化消费的目的与形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独具文化娱乐和精神体验功能的电子游戏游艺,成为被追捧的文化消费方式。从迪士尼中我们不难看出,游戏娱乐是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以高科技为手段,以动漫文化为内涵,以人为本,根据心理释放原理与审美取向,创造出多形式、多层次、多方面的娱乐方式,建立规模宏大的游乐园,营造迪士尼文化家园,逐步完成从娱乐到文化渗透的全过程。

2.“阳光、时尚”的游艺游戏,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素质修养

“文化竞争力,本质上是人的文化素质竞争,提升文化软实力,基础在于提高公民素质”。一直以来,电子游戏机被社会称为“电子海洛因”,电子游戏游艺经营场所的“脏、乱、杂”已在普通老百姓的观念中根深蒂固,社会舆论对电子游戏行业存在较大的偏见。随着国际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电子游戏游艺市场的管理行之有效,人们逐渐改变了这种偏见,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阳光、时尚”的娱乐已成为主流,甚至成为教育的有益手段,形式多样的寓教于乐、亲子等电子游戏游艺产品层出不穷。我国文化部于2006年毅然推出在上海、成都、中山、珠海等四个加强电子游戏游艺经营场所管理的试点城市,电子游戏游艺行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进一步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有关部门的紧密配合,从源头抓起,加强电子游戏游艺内容的审核,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建立有效规范的经营秩序,营造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素质修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市场环境。

3.推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软实力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层面的认同,而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就是一种建构性的认同实践,因此,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文化产业。电子游戏游艺产业是动漫产业的下游环节,在美国,以迪士尼为代表,以电影―发行―游乐园为动漫产业链基本主线,以游乐为核心,拉动了出版、旅游、演出、文具、服装、玩具等产业的大发展,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条长,加工层次深的完善的动漫产业链,成为美国文化产业中最为重要环节之一。近年来,在国家各相关部委的积极推动下,我国动漫产业热潮空前高涨,但由于动漫产业链的脱节,时至今日,中国动漫仍然在低水平、浅产业化阶段徘徊。以杭州为例,除了为数不多的几家动画公司是从20世纪80年后期的动画加工企业发展而来的,其余大部分动画公司是在国家近几年大力扶植下发展起来的。缺创意、缺资金、缺运营”已成为动画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大难题,特别是如何综合运营解决动画产业链缺失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游艺游戏产业起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已培养出中山金马、中山世宇、中山金龙、深圳华强、广州华立等知名游戏游艺企业,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了完善的生产供应链,实现了一定规模的产业聚集,形成了较为完善并具较大规模的研发、制造、交易、游乐场经营、游乐园经营的发展模式,初步显现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潜在动力。

4.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要提高国际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辐射力和竞争力,增强国际文化话语权。我们知道,进行文化交流,一要吸纳的兼容外来文化,二是向外辐射民族文化,也就是所谓的“文化平衡”。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沉淀,应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和竞争力。目前,我们不仅面临严重的“文化逆差”问题,还面临严重的“文化安全”问题,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也只有走出去,在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中,保持民族性,增强话语权。要走出去,就要深刻地认识国际文化市场的变化,要有相适应的内容题材与载体。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以电影为载体,向全球实行文化输出,至80年代,随着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有线电视的普及,日本开始以动漫为内容形式,以电视为载体,实现文化输出。在国际社会向发展型、享受型、娱乐型转变的今天,作为独具文化娱乐和精神体验功能的电子游戏游艺,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是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之一,它将成为我国的文化出口的新途径。

二、中山市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山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发展现状

中山市电子游戏游艺产业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游乐设备设施制造业已逐渐成熟,制造能力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品基本能够满足国内各类游乐园(场)的需求。中山市现有游乐设备制造厂有30多家,每年为国内国际游乐园(场)提供约3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游乐设备,成为我国游乐园(场)提供游戏游艺设备的主力军。一批具有世界一流、亚洲第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游戏游艺设备出现在国内游乐园(场),中山市的金马、金龙、世宇企业,都是国内业界的龙头企业。

1.发展稳定快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中山市电子游戏游艺产业起于20世纪80年代,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山市的电子游戏游艺产业虽然几经起伏,但总体趋势是持续向上、健康发展的。2008年建立国家游戏游艺机生产基地,当年12月,金龙(国际)正式成立,打造亚洲最大的电子游戏游艺产品交易平台,2009年建立国家级电子游戏游艺教育基地,同年,由国家文化部主办的每年一届的中国国际游戏游艺博览会落户中山市。目前,中山市已形成的60多家游戏游艺企业的产业集群模式,年产量从2004年的8 700台(套)发展到2008年的25 300台(套),增加了1.9倍,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中山市游戏游艺年销售总值达20亿元。 一些发展较快的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形成了多家年产超亿元的企业,中山金马、中山世宇、中山金龙及中山智乐,已成为我国游戏游艺生产知名企业。

2.技术研发投入加大,初步形成“产、学、研”发展模式

近几年,随着游戏游艺产业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技术研发的投入逐年加大,主要集中在有限元分析、动态仿真、游戏引擎、人机交互、目标跟踪等领域的研究。2007年,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与中山市金马游艺机有限公司联合建立游艺游戏技术中心,专门从事游戏与动漫原创;2008年,中山市金马游艺机有限公司成立了金马高科技游艺设备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光、声、电、影视一化现代游戏游艺设备的研究、开发与生产,已成功开发出多款新型游戏游艺产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年,中山世宇宙成立中山市游戏及其开发运行设备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中心已动漫创作、游戏引擎开发、光机电一体、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讯为研究重点,目前,有技术开发人员200多人,掌握了3D游戏、动感游戏平台研发与游戏设备检测控制等多项关键性技术。这些成果,标志着中山市电子游戏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技术革命时期。

3.游乐设施企业管理水平有所提高,质量管理逐步规范

随着国家对游乐设施的制造许可、设计审查、检验试验、使用维护保养等环节的监管措施的不断规范,企业质量意识的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中山市游乐设施的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得到了逐步提高。特别是国家把游乐设施列入特种设备范畴进行管理以来,企业对质量方面的意识得到明显加强。

4.实施全球战略,外源经济特色明显

首先,中山市各电子游戏游艺企业积极参加国际行业会展,凡是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性行业会展,都积极参加。为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际会展,2009年,中山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中山市企业参加国内外展览会补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其次是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如世宇公司与世界行业巨头日本sega、namco等公司进行技术合作或销售合作,在加拿大、香港建立了游戏游艺开发中心,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金马公司与包括美国、日本、比利时的国际著名游艺机公司建了合作关系,智乐公司早在2002年已与韩国企业合作,制成有卡通动画的摇摆机。三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使产品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大量销往包括美、英、日、意、澳等发达国家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当部分企业的出口比例达到30%以上,一些企业甚至达到80%以上。

5.逐步形成研发、生产、销售、主题乐园经营一条龙的文化发展模式

相当部分企业已经从单一的生产转向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游乐场、主题乐园经营一条龙,并且逐步从品牌建立向品牌经营、品牌输出发展,显示出可喜的发展趋势。如金马游艺机有限公司2005年自主投资、设计、建造了国内首家真正具有儿童文化主题的广州市儿童公园项目,取得了轰动效应;2009年建造中山长江水上乐园。公司还先后完成了太原迎泽公园儿童游乐园、番禺香江野生动物园主题游乐园、顺德嘉信史努比乐园等一批现代主题文化公园的策划设计和设备供应。世宇实业公司自营或合作兴办的世宇乐园,已在广东、福建、浙江、山东、辽宁等沿海发达城市以及国外的加拿大多伦多等地开设了30多家分店。中山振辉在本土拥有13家游乐场,并计划在5年内在全国范围内发展100家。

(二)中山市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发展目标

结合中山市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发展条件和发展定位,提出产业总体目标为: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由“中山制造”向“中山创造”转变为核心,以开发新型产品、增加品种、提高质量为重点,以安全、节能、健康、美观、高质量、高档次、多功能为发展方向,加大技术创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整合行业优势资源,促进动漫电子游戏游艺产业链的形成,创造一批全国名牌产品和品牌经营模式,培育、扶持、发展优势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设国家级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基地与教育基地,打造国际性电子游戏游艺产业会展品牌,大力提高中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使电子游戏游艺产业成为中山市经济又一新的增长点。

三、扶持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发展的意见与意义

广东省委、省政府于2009年7月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建议》,对广东省文化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明确了广东省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提出广东省文化建设的七大重点工程,标志着广东省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程。

电子游戏游艺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属于文化产业范畴,已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效应,并形成研发、生产、销售、游乐场、游乐园连锁经营的产业模式,是广东省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广东省新时期文化建设中突起的一支生力军。积极推进电子游戏游艺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广东省文化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推进自主创新,提高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有利于建立有效规范的经营秩序,营造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素质修养,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市场环境;有利于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创造新时期的民族文化优秀品牌,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让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去,增强国际文化话语权,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中山市的电子游戏游艺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国家各级部门的关怀和领导下,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未能符合广东省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新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产业基地配套建设不够完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有待改善,复合型高级人才匮缺,高端技术研发水平有待提高,深层次的产业模式有待完善等诸多问题。存在的这些问题,都需要广东省各级部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以加快中山市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发展的步伐,为广东省乃至我国新时期文化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范文第4篇

一、法律视角下档案文化产业的特殊性

(一)档案文化产品的二重性

档案文化产业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档案文化产品和服务以 获得商业利润,在这一意义上它与其他产业没有区别。但是,档案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在于其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它对消费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具体行为能起到指导甚至决定性作用。因此,与一般物质产品的法律措施不同,档案文化产品的法律措施与国家的主流价值观、意识形态取向存在密切的联系。档案文化产品的二重性,对于档案文化产业的法律措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们过多关注甚至仅仅关注档案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将其作为宣传教育的工具,导致了法律措施上的偏向性,特别是禁止社会资本进入档案文化领域。

(二)档案文化产品的非标准化

档案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其产品的个性化与非同质性。物质产品无论其具有多大的创造性,最终必然存在着相应的基本标准,以更好地实现产品的功能,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因此具有可衡量性与可比性。但是,档案文化产品的首要功能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这种精神需求的满足并无固定的格式,因此档案文化产品从其内容角度看并无统一的标准。即使人们能够总结出档案文化产品创作的基本规律,但从法律角度看并不存在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客观标准。档案文化产品的这一非标准化特性,决定了档案文化产业法律措施的特殊性。如何保证档案文化产品的内容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成为法律界定的一个难题。

(三)档案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属性

在文化产业中,无论是电影、广播电视、报刊,还是图书、音像、娱乐、广告等主体产业,其产品或服务的内容,均普遍存在知识产权特别是著作权(版权)问题。物质产品虽然也存在专利权、商业秘密权、商标权等问题,但是无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现实角度,没有知识产权的物质产品仍然是大量存在的。但是,档案文化产品生产者如果不拥有著作权,则可能会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因此,档案文化产业与知识产权法特别是著作权法存在天然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决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发展完善与实施。

(四)档案文化产业的产业政策特殊性

作为一种产业,档案文化产业与其他经济产业具有共性,但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档案文化产业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又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与制约,需要国家实行相应的产业政策,以保障、扶持、推动其健康发展。此种特殊的产业政策要求从法律角度加以规定与落实,从而呈现出档案文化产业法律问题的特殊性。

二、法律视角下档案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

(一)充分发挥我国法律体系对档案文化产业的调整作用

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其主力军——档案文化企业的做大做强。在这一进程中,档案文化企业如何妥善处理各相关主体(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劳动者、广大消费者、政府管理部门等)的利益关系,如何建立适应国际化市场竞争要求的企业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将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对此,我国《公司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各种行政法律法规均提供了基本的规则与制度。遵守和有效运用这些法律法规,将有效地保障档案文化企业的正常运营与合法权益,从而使档案文化产业获得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依法规范档案文化产业领域的各种活动与社会关系

1、“依法规范”的第一层含义

首先是指在法治国家建设的背景下和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档案文化产业领域的相关主体——从政府到档案文化产业相关主体和广大消费者,均应自觉地树立起法治观念,将各种活动与社会关系纳入到法制的轨道之中。在档案文化产业领域,依法规范的重点是政府管理部门。长期以来,政府管理部门习惯于以政策、行政的手段管理档案文化事业,忽视甚至漠视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无论是在行政法规、规章的制定过程中,还是在具体管理活动中,均不同程度地缺乏依法规范的理念与实践。因此,为了推动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档案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在档案文化产业立法中,应当彻底改变原有的立法思路,从政府管理本位转向文化产业主体本位,尊重和维护产业者合法权益,发挥其积极性与创造性。

2、“依法规范”的第二层含义

立法者应当顺应法治、人权的潮流,解除文化产业领域的限制与束缚,确认和保障社会公众的文化权利和投资自由。在我国加入WTO、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步入法治国家进程的背景下,尊重和保护广大社会公众的合法权利与正当诉求,解除文化产业领域的束缚与限制,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因此,无论是文化部2003年制定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所提出的“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政策。文化行政部门管理的各个文化产业门类,要降低门槛,向民营资本开放”,还是国务院2005年制定的《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所指出的“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相关文化产业”,都是依法规范档案文化产业的第一步。

在达到“依法规范”的基础上,还需要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规定。当然,此种规定既可以采取正面的方式即赋予非公有资本投资档案文化产业的权利,也可以采取反面的方式即明确非公有资本不得进入的档案文化产业项目。需要说明的是,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档案文化产业,只是确认了社会公众应有的投资自由与权利,属于一种“还权于民”的举措,但并不表示政府对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再承担责任。

三、法律视角下档案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

当前我国的档案文化产业发展比较落后,亟须政府通过产业政策予以扶持和促进。在当今法治时代,产业政策必须要通过立法的方式予以体现与落实。基于这个意义,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从文化产业领域全面发展的角度,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推动产业政策法律化,促进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制定,既可以全面整理我国现行文化产业领域的各种政策措施,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制度化,又可以统一制定适用于各种文化产业的优惠措施,避免各个领域的各自为政。制定统一的《文化产业促进法》,再辅之相应的法规、规章以细化各具体产业的特殊性,是推动档案文化产业政策法律化现实可行的途径。

(二)规范奖励制度

将档案文化领域行之有效的奖励予以规范化、制度化,以充分发挥政府奖励在促进档案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档案文化产业的产品多为精神产品,极具个性化与创造性,是高层次、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外化成果,并不存在一种客观、可衡量的质量标准,因此难以通过法律制裁的手段来保障和推动产品质量的提升,更多的只能是通过正面的激励尤其是奖励制度加以实现。而且对于档案文化产品的创造者而言,政府与社会对其产品的认可与奖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肯定,是其自我价值实现的最高层次,能够对创新与创造起到最大限度的促进作用,因此奖励制度对于档案文化产业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此外,对档案文化产品的奖励,还可以向全体消费者传递其产品质量的有效信息,尤其是运作规范化、评价权威性的奖励对于档案文化产品的市场推广与效益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丹增:《文化产业发展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芮明杰:《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属性 商业属性 文化产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大幅度增强(据测算,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恩格尔系数已经降低到33%,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达10%左右),这象征着我国一个庞大的文化市场开始逐步形成。

文化产业一词产生于20世纪初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在我国把文化作为一种产业进行讨论,是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产生的新的理念,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渐渐从改革开放前的政治宣传的有力“武器”的观念被转变为“产业”,这种理念上的转变,促进着文化领域从创作到制作,从文化意义上的“作品”到商业意义上的文化“产品”等一系列深层的理念上和形式上的突变,同时也给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扶植、支持、限制乃至打击等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政策策略的更高要求。在近些年来的艰苦探索中,人们开始了对于文化本体的文化属性、艺术属性和它的商业及其外延属性进行深刻的关注,在大的市场经济概念上对文化艺术其实本来就具有的商业现象进行了理性观照和市场实践,在这些实践中一些文人由穷变富,一些文化团体由弱变强,一些文化现象起死回生,有些边远村庄成了名闻遐迩的“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这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看似平常的突起异军,实际上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无法想象的历史奇迹。本着对文化本体和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高度负责精神,对这种现象从文化艺术的艺术属性、商业属性、艺术品的创作心理、艺术品将要进入市场的制作心理、艺术的创作技艺、艺术品的制作工艺、经营策略等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艺术品的艺术属性与商业属性

李长春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文中强调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既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也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经济属性。在“两种属性”中,意识形态属性是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商品、产业、经济属性是文化产品的普遍性。不能因为文化产品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就忽视其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也不能因为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就排斥其商品的一般属性,而是要把两者统一起来。①

对于文化艺术品,在过去较长的时期里,我们只研究它的意识形态属性(或社会政治性),很少研究其审美属性(或学术性),更没有人去揭示它的商品属性。中国文人几千年来“不为斗米折腰”、“视功名利禄为粪土”、视“富”且“贵”为“浮云”的文人风骨和气概,成为代表中国文人刚正不阿、高风亮节的优良品质的象征,但这些观念也严重阻碍了创造文化的人们对于文艺作品的商业属性的揭示和认知。

其实关于文化艺术的商业价值并非古人没有意识到,在中国古代的很多文学艺术创作中经常塑造一些满腹经纶的文人,在落魄遭难而身无分文时拿出了“杀手锏”――写出一手好字,立解燃眉之急。从而使我们看到了艺术品的两重属性在危难中彰显出的奇特魅力。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付出艰辛的劳动,创造了物质产品,在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后,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过程中使这些产品变成了商品,而文化艺术的创作则是把自己的创意通过一些价值不高的媒介表现出来,使得人们很难以一种物质的概念去统一衡量它的价值,因为文化艺术作品的价值只在于它的文化性、艺术性和审美性,它只作用于意识形态而不可能作用于人的低级本能的需求,因此不同文化素养和不同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人群将会对同一个文化艺术作品作出不同的价值评判。换言之,文化艺术作品的传播与接受是精神领域内的传递,它的获得实际上是非物质的,而一般人只把通过艰辛的体力劳动获得的物质产品看做价值,这就为文化艺术品走入市场铸成了艰难的通道。

随着物质文明的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向着高质量、高品位迈进,人们的精神需求也随之提高,在人们需要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作品的时候就越发看到了文化艺术作品的生产也同样要耗费人类的艰辛劳动,因而具有价值;因为这些作品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因而具有使用价值;在市场经济的规则下一般也要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才能供人消费,因而也具有了交换价值。因此文化艺术作品也和物质产品一样,“是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统一,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其使用价值也一般是在流通过程中按照商品交换的方式,在满足了他人的社会需要之后实现的。所以,文艺作品在流通和交换过程中也具有商品属性与商品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商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在实践中,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条件下,过去长期被人为掩盖着的文艺作品的商品属性已经骤然大显……”②

艺术作品与艺术商品创作和制作心理对文化艺术品走向市场的影响

德西迪厄里斯・奥班恩在他的《艺术的涵义》里指出:艺术家和工匠的区别在于艺术家的创作兴趣在创作中,画匠的创作兴趣在创作前。③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其实就是反映个体在社会中的体验在作品中得以体现的过程。这种体现过程往往以充分反映作者的主体意识为特征,对于作品的优劣也往往以主体意识体现的个性突出与否为标准。因此艺术家在创作中的乐趣与兴奋点全在于主体意识的体现和对于人生体验的宣泄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都经受了各自不同的人生洗礼,因此这些真实的人生体验在作品中能够得以忠实的体现,才被认为体现了真、善、美的审美价值,同时也具有了社会价值。但是也正因为个体的独特经历和宣泄方式的独特个性,使得作品只能在极少数的专业人群中得以传播,在以共性为审美基础的大众审美中受到冷落,而在以货币为媒介使艺术品转化为可以消费的艺术商品的现实中,其艺术价值和获得的货币值往往使人瞠目。

反之,从事艺术制作的工匠们在艺术品诞生之前就兴趣十足地把目光投向了市场,目的性非常明了。他们的创作和制作过程中始终牵挂的是“市场”,他们按照“市场”的规则和商品的要求从事创作和制作。他们的作品往往使人似曾相识,缺乏个性,但正因为如此,他们体现了大众的审美情趣;人生的共同体验,再加上他们往往在制作中体现了高超的制作工艺或表现技巧,因而使作品雅俗共赏,往往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进而慷慨解囊,使艺术品在通过货币交易而成为商品的过程中畅通无阻。

对于一些个案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

商丘市民权县王公庄,过去有王建民等人以画虎为生游走于河南、山东边界的村镇集会,后在收徒传授技艺中,为了更多更快地产生作品,改创了自己的一套中国画线描效果的表现方法,使学生在老师打好基础后很快就能掌握使作品成型的一套技法,从而使作品很快走向市场。尤其在2005年以后,民权县委、县政府在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鼓舞下,对王公庄的这一文化现象给予了大力的扶持和推介,使他们深受党和国家各级领导的关注,部长刘云山赞其为“画虎画出一片新天地,画虎画出一个新农村”。布赫副委员长也亲自为王公庄题写了“中国画虎第一村”村名。王公庄“老虎”一举名震国内外,创造了文化艺术品走向市场的成功范例。

在离王公庄不远处的另外一个县里,人称“泥人李”的李秀山老先生的泥塑源于祖传,他吸收了许多现代的创作理念,在艺术造诣上受到中央美院教授等我国高层艺术家的赞扬,但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市场认可获得经济收益。

和其同县的麦秸画以精湛的工艺、绚丽的色彩、设计师深厚的美术功底和作品多以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样式为特点,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根据三家文化艺术进入市场的现象分析,可以从他们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示:

文化艺术作品要采取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样式,并以此为基础发掘出千变万化的艺术构想和令人惊叹的精湛工艺。从事文化艺术作品产业的人必须明白一个道理,文化艺术商品和艺术创作是有市场性和非市场性的区别的。

要培养有后劲的艺术名人,产生名作,做好品牌。文化艺术作品市场的事实证明:许多艺术品在作者未成名之前并不受人关注,而成名以后则身价倍增。因此艺术创作者首先以个性的创作积极参加各种赛事以获得专家认可,而后根据市场要求开拓产品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借鉴的经验。同时少数艺术家的作品经过长时期或一个历史时期的检验也可被市场认可,但要经得起时间的沉淀,在各方面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时代,想以此发展文化产业是较难的。

把艺术创作作品的过程改造成可以规模化、集约化、流程化生产的工艺。以扩大生产能力,使其具备产业化的条件。从泥人李的例子中,明显地看到:首先他的作品的影响力还未能充分达到市场的购买要求;其次,他的作品大多数属于纯艺术创作,他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是需要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沉淀的;再就是他未把它变成一个能进行系列化生产的制作流程,缺乏工业性。变形金刚是一个成了名气的艺术形象,一些艺术家把它变成了工业化生产,他就具备了亿万身价的商业性。

培养对于文化产业销售和经营管理的人才。依上所述,由于文化艺术产品具备商业属性,要想使其顺利进入市场就必须有一批有深厚的文化鉴赏能力和远见卓识的市场运作水平的管理和经营人才的介入。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涌现出的文化艺术商人(经纪人、媒介公司、策展人、演出策划等)在使艺术品走向市场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政府的扶持和支持。王公庄的经验之一就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和推介”。“‘四大虎王’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漫长的探索,却苦苦挣扎在贫困线上,是各级政府的介入、大力扶持和全方位推介,才有了今天的现状和名气。”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党的富民政策的支持,一个地方的文化产业更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扶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是我们中原,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源地,只要当地政府认真研究,有很多优秀的文化资源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市场,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产业军。

当然,当我们认真研究了文化艺术产品成为文化商品进入市场经济的可能性的同时,也看到了它在走入市场的同时为当代文化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比如为了进入市场有制造假文化的现象,有些本来具有珍贵历史文化的形式为了进入市场,使原本蓬勃的艺术精神泯灭,甚至使历史久远的文化底蕴逊色,使文化健康传承出现危机。还有些文化形式为了提高市场回报率有意保留传统糟粕,或制造些糟粕进入艺术作品,等等。这些现象应该看做是我们在把“文化”变成“产业”的大事业进程中的小的偏差,我们坚信这些问题将在我们的工作中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健康发展的洗礼中得到解决。(本文为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

注 释:

①摘自:baike.省略/view/40273.htm,《文化产业》。

②张劲:《关于文艺作品的商品属性与商品化之我见》,《贵州社会科学》,1998(6)。

③德西迪厄里斯・奥班恩著,孙浩良、林丽亚译:《艺术的涵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