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动中国的人物

感动中国的人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感动中国的人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感动中国的人物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典型人物 典型报道 《感动中国》

典型报道,也称经验消息,是指针对社会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普遍意义的事件或人物所做的新闻报道。我国典型人物报道起源于于20世纪40年代,至今已经走过70多个年头。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和媒介工具的演变,典型人物报道也呈现出不同的方式。新闻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寻找,并利用新的媒介环境,力求将典型人物报道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一、我国早期的典型人物报道特点

典型人物报道在我国新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我国不同的社会时期都曾产生一批典型先进人物,如:王进喜、张海迪等等。人们对这些先进人物的了解往往是通过媒体报道获知的。但是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据调查显示,人们对“先进典型宣传报道”的关注率普遍较低,并且信任度也低。分析其原因发现,长期以来,一些媒体工作者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存在的主观倾向, 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由主观意识产生的报道使得典型人物不再“典型”,有了刻意拔高、虚假的成分,有些甚至被扭曲了形象,也使公众对于典型人物的报道内容产生怀疑心理并逐渐产生审美疲劳。总结起来,笔者归纳为以下两点:

1、刻意拔高, 典型人物缺乏真实可信度

典型人物报道的生命在于人物的真实性。由于以前特殊的历史环境,许多典型报道并不是以真实客观为基础,而是以宣传为本,任意想象,借题发挥。有的媒体在典型人物宣传中, 为达到某种轰动效应,对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 刻意渲染,反而使典型人物失去了真实性和感染力,达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典型人物报道的目的在于挖掘这个普通人身上不普通的事迹,用他不平凡的精神来感动大众,让这种不平凡的精神鼓舞大众,而有的新闻工作者,弃新闻真实性而不顾,这样伤害的不仅仅是受报道的典型人物,也是对新闻事业公信力的一种伤害。

2、人物被“神化”,缺少亲和力

在以往的典型人物报道中,形成了一个模式化写作套路。例如,要报道一个领导的先进事迹,最常见的报道内容往往是这位领导几天不回家,坚持工作,废寝忘食,有病不医。这类报道一般在一些突发性事件报道中很常见。曾经有这样一个报道,一位村长在地震后坚持在现场抢救被废墟掩埋的群众,并坚持了整整三天,而他的亲人却在地震中丧生。这位村长的事迹是让人感动的,但是有位记者为了增加报道的力度,增强“新闻性”,肆意编造说,该村长为了抢救同村的村民,来不及回家看看,他的父母、孩子均在地震中丧生。结果报道出来后不久就遭到了投诉,原来该村长根本就没有孩子。大众想看到的是普通人的身上究竟有哪些闪烁的光芒值得去学习,去尊敬。而不是过分地渲染、“神化”典型人物,这样会让人敬而远之,难以给人亲切感。①

二、《感动中国》在典型报道上的创新

如何才能克服在典型人物宣传中的“高、大、全”问题,脱离典型人物报道的模式化、公式化,增强典型人物的信任度,增强公众的关注度?经过对2003-2011年《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评选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一时期典型人物报道与以往的典型人物报道相比较,呈现出一些明显变化,笔者认为这个节目有以下几个创新点值得借鉴与学习。

1、典型平民化

《感动中国》栏目自播出后,人们发现,典型人物的形象选取由以往的“高大全”开始趋向“草根化”、“平民化”。大众的质疑和淡漠,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典型报道所面临的尴尬困境,《感动中国》采取“亲民”的策略,正是对以往典型报道误区的规避。

以前的典型人物报道经验告诉我们,“高大全”“完美神化”并不能打动大众,只有那些平凡的人经历过的不平凡的事,平凡的人有着不平凡的精神和意志,才能引起大众产生心灵共鸣。以“感动”为节目核心,《感动中国》节目的风格定位及其制作环节都体现出了情感的力量,从候选人的网上故事,到现场的挥泪颁奖,给观众留下了许多心灵的冲击。分析2003年到2011年度《感动中国》的获选人名单,我们很容易发现,《感动中国》的获奖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一类是党政企业、学者专家、文体明星等;一类是普通民众,草根阶层。据调查显示,九年来《感动中国》评出的人物,其中有半数都是普通老百姓,2010年的数百名正式候选人有70%的普通百姓。这些普通而平凡的人们,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更能得到大众的认可。

2、典型人物报道逐渐转向公众和集体模式

当今典型人物的塑造淡化了政策宣传的痕迹,逐步过渡到以受众心理认同的。人物的选取和呈现方式更为真实,模式更为接近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触及的“现实形象”原貌。②《感动中国》中的每个人物的推选,都是通过对观众、读者和网友的投票进行统计,在全国范围征集候选人。显然这种典型人物产生的过程,都是大众参与的,而不是由媒体刻意挑选的。这些典型人物注入了大众集体认同的元素。

从这些获得年度感动中国的当选人中,我们可以看到,既有看不到世界,偏要给盲人开创一个新的天地,为一群不相识的孩子,付出心血,为孩子带来光明的萨布利亚・坦贝肯,也有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保护滇池,不惜牺牲全家的利益,更不惜付出骨碎身残的代价的农民张正祥。既有花了15年,终于研制出高性能复合材料制成的大型民用飞机刹车片,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4个拥有航空制动材料生产技术的国家的黄伯云,也有马班邮路,在一个普通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铁汉王顺友。这些人物有的曾经被媒体报道宣传过,有的从未走进过大众的视野,可是他们能用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让观众感觉到典型人物就在自己身边。

三、典型报道的未来发展

从以上对《感动中国》节目的分析来看,洪战辉、张荣锁、刘姝威、陈小川等人,他们以普通人身份频繁在媒体曝光、引起受众广泛的关注与热论。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典型报道的传播模式,体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普通人的出现,标志着典型人物报道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新的发展时期,笔者认为,典型报道将呈现出以下特点:

1、报道的主角以草根阶层为主

在新时期,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将成为典型报道的主角。他们是茫茫人海中普普通通的一员,有的可能是大学生,如李灵;有的是普通的小市民,某个背着妹妹上学的邻家大哥,如徐占辉;有的可能是祖祖辈辈生活在深山之中的淳朴农民兄弟,如唐山13义士。他们和每个普通人一样,过着忙碌、拼搏的日子。他们即使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可能也不会注意到他们,然而他们身上所散发的光芒,那种不平凡的精神让所有的人为之震撼。他们没有华丽的容颜、没有居傲的身世,而正是这样的人,他们带来的感动更让人铭心刻骨。

2、网民推选典型成主流

现在越来越多的被受众所熟悉的典型人物最早是出现在网络上的,是由网民发现并推选出来的,如2006年感动中国候选人――文花枝。2005年8月28日的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中,为了让游客先得到救治而延误了宝贵救治时间的文花枝,这个才23岁正值青春年华的姑娘失去了自己的一条左腿。这条新闻在网上后立即引起全国公众及海外华人强烈反响,众多网友留下了热情洋溢的话语,当天网络评论就达到近千条。此后,新华网、中青网、中华网等60 多家网站纷纷转载。一个平凡的女导游就这样走进了万千人的视野。网络传播具有互动性、自主性、广泛性,网民通过网络,可以自主选择心目中的典型,可以在网络这个自由的平台上发出大众的声音。因此发源于网络中的典型人物可能更代表民意。通过网络良好的互动,一种自然形成的主流舆论影响力产生了。

参考文献

①孙艳,《典型人物报道“三要三忌”》[J].《青年记者》,2006(20)

②葛倩,《探析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7

③韦建松,《浅谈先进典型宣传报道如何走出遭遇冷落的困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7年10月

④昌慧东,《挖掘平民典型的时代价值》[J].《传媒观察》,2007(4)

感动中国的人物范文第2篇

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2012年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

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感动中国的人物范文第3篇

今年是感动中国节目开播十周年,在这10年中有100多位平凡的、不平凡的人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出现在我们眼前,冲击着我们日渐喧嚣、沉沦的灵魂,给我们以启迪,给我们以希望,让我们坚信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仍有希望,感受到这个充满着冷漠和漠视的人间还有爱、真情、无私、博爱和奉献。在他们一个个出现,又一个个消失在人们视线中的时候,我们真的被这些人――真正意义上的人感动了,他们是时代的先锋,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更是祖国的骄傲。

感动中国!感动我心!

时代的先锋 民族的脊梁 祖国的骄傲

又近春天。

对仍在“过年”余味中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亲情洋溢、希望满怀的时候。人们习惯在此刻见证一个悬念的揭晓:哪些人将会成为上年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仪式上又将聆听到怎样的人生故事。

相比其他众多“盛典”,这个评选的颁奖仪式没有炫目的舞台,没有劲爆的歌舞,却成为普通中国人期待的一刻:故事直抵心灵深处,眼中噙满泪水。

“感动中国”走过的这10年,时就了激情澎湃的中国故事。

有恢弘的图景:200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刚跃上10万亿元台阶,而到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超47万亿元。10年中,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世博,从非典疫情、汶川特大地震等灾难中挺起胸膛,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这一切,我们是见证者,更是创造者。然而,在壮阔、辉煌背后,关于中国人的群体记忆,关于中国人共同的精神世界,又该怎样书写?中国决策者、中国社会、中国媒体和普通中国人聚焦最多的是一个字:人。

围绕人本身,发展的路径在调校;关注人的命运,中国故事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温度。

10年,“感动中国”有100多位获奖人物。

其中,有钱学森,这位在力学科学领域和教育领域创造卓越成就的巨擘;也有刘丽,一位用微薄收入不遗余力资助贫困孩子的洗脚妹;有演艺明星成龙,也有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有航天英雄杨利伟,也有“暴走妈妈”陈玉蓉;有张艺谋奥运团队,也有唐山十三农民兄弟……还有更多的候选人,同当选者一样被人们赞誉。

有人说,每年的“感动中国”节目就像是“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平凡百姓与明星巨匠登上同一个舞台,享受同样的荣誉,这是“感动中国”的设计,也是对时代的契合。那一刻,人与人的外在差异退到了聚光灯外,而心灵的力量闪烁同样耀眼的光芒,留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深处。

“感动中国”一推出,就受到高度肯定: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力量与鼓舞源自感动,让人想起获奖者奖杯上舞动的“心” 形。

奖杯的设计者、推委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伟说,那是中国的长绸舞,拔地而起甩到天空,飘带洋洋洒洒地飘上去,旋转的心落下来,是东方的平和,又有点激荡。“感动中国”制片人朱波说,自己好像看到了黄土高原上,中国农民挥舞着红绸子。

10年,“感动中国”这个词组,已成汉语中新的习惯表达。无数感动中国的人物正在用自己的人生故事,为这个词组作注。

有的人,创造了伟大业绩:袁隆平“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的梦想激励着他前行,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有的人,在非典危机中挺身而出:钟南山说“在我们这个岗位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

还有的人,默默坚守平凡:被称为“雷锋传人”的郭明义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感动中国”仿佛一个巨大磁场。

一位观众说:“常常为这些模范人物的事迹激动不已。他们不愧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祖国的骄傲。”10年中,几乎每个“感动中国”人物身上,都有“站出来”的品质。有人说,和这些人物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就会感到踏实,有信心。

感动中国的人物范文第4篇

   2022《感动中国》观后感

  期盼已久的《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终于在2014年2月10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了,认真的观看了颁奖典礼全部过程,几度眼眶湿润。获奖者,有为了国家核潜艇研制而隐姓埋名的英雄;有几十年自己拾破烂,从没有穿过像样的衣服,却把钱给了那些需要上学的孩子的老人;有的`为亲人、为他人平凡的付出而忘我,在平凡中坚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了华夏儿女。这些人在平凡不同的岗位上,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爱祖国,爱他人。’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

  他们虽然很辛苦、很累,但是他们却充满着微笑来到颁奖典礼舞台上。他们给国家、社会、他人带来多么大的正能量。观后心理暖烘烘的。热乎乎的。想一想自己、看一看周围很多人,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在这些人的事迹面前,真应该好好想一想今后怎么活着。

  看着这些感动中国人物和他们的英勇事迹介绍,看后我非常感动,心情有些澎湃也有些激动,眼泪也是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他们的事迹值得我去学习和深思。正是有了他们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才使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世界上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母亲默默的付出只为能够让孩子过的更好,她从未想过你能回报她点什么,她的一生都在为你担忧和操劳,从来不会抱怨“累”,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妈妈我爱你!

  看了今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又想到了“感动中国”十几年来伴随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可歌可泣的人们,他们崇高的人格,为国为民的伟大理想和让人泪不能止的事迹都让我感到我如此渺小,我需要做的还有许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感动中国”精神和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的努力奋斗,中国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一定笔直又开阔,是一条光明大道!

   2022《感动中国》观后感

  当时,正值暑假,我雄心勃勃的把它当作一部作品,把它抄在了信纸上,准备拿给同学欣赏,可我再读一遍时,我发现我错了。春天,豌豆荚是绿色的,轻轻剥开它,荚壁上露出了像海绵一样的毛茸茸的东西,用力一压,就会感到湿漉漉的,仔细一看,里面还躺着几粒小豌豆呢?

  朱光亚,他如果做出了什么东西,他都是先讲别人,或者说这事情是大家一起做的。他什么事情都是先讲别人。朱光亚做什么事都十分细心,有一次朱光亚先生在办公室,让他的秘书回家里,帮他取一件东西。“你去我家里的柜子上的第几格的第几小格,给我拿回来。”他曾说过:“核武器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所有的一切荣誉都是集体的,我仅仅是其中的一员,是一个代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朱光亚星还在天空中转来转去,还有他发明的两弹,也对攻击有了更大的发展。

  刘伟,在他小的时候双手被高压电击中,失去了双臂,但在他哭了三个月后,又鼓起了勇气,参加了许多的游泳比赛,还得了第一名。可在这个时候,有一次厄运降临了,从此,刘伟不能参加剧烈的比赛。刘伟还是没有放弃,用他的脚开始了他的钢琴天涯,他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但一个个都被解决了,因此,他成为了一位用脚弹琴的音乐家。

  看着这一个个感人的事情,我不禁这样想:现在感人的事情真多,会干感人的人也多了。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22《感动中国》观后感

  2月10日,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晚会,这不仅是一次爱的聚会,更是一次让人们备受感动的盛宴。

  虽然现场只有十位感动人物,但是足以给了我极大的震撼。黄旭华,是我国第一代核动力潜水艇创始人之一,有人这样评价他:誓言无声;刘盛兰用捡垃圾卖出去的钱来给贫困的学生捐款,他这种崇仁厚德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胡培兰,是一名医生,98岁高龄了仍然坚持工作,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所有医生学习的榜样;像姚厚芝,知道死神即将降临到自己身上时,她就用生命的最后一点时间为她的女儿和儿子用线绣了一幅清明上河图,长22米。他用了3年半的时间才绣完了,她在讲台上说:“我要用最后一口气来表示我爱我的孩子,这是一种多么深情的母爱呀!

  感动,感动无处不在,假如你们班有人生病了,你去看望他并且给他辅导功课,他就会被你的行为所感动。

感动中国的人物范文第5篇

【关键词】感动中国 精神内涵 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34-02

一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

在当下许多高等院校中,学院过分地强调对人才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对培养社会型人才的认识存在一定的思想偏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及精神文明建设被忽略,这使得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得不到真正的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由于政治教学存在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及教师在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使用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汲取缺乏积极性,政治学习的热情相对较低,对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理论知识的薄弱导致学生对待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易于做出主观臆断,无法进行正确的思考和认知,甚至有些学生出现政治信仰的迷失。(2)许多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一些学生在处理具体事务时,以自我为中心,武断地解决问题,给他人造成困扰。一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思想认知,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倾向,无法正确地衡量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重要性。在主观为己,客观为他人的问题上,许多学生持有赞同或中立的态度。(3)大学生在做人、做事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没有较为坚定的主观意识,容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没有较强的原则性和坚定的态度,缺乏追求真理和科学探究的精神。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学生受金钱社会的影响,丧失自身的道德价值观,对金钱物质过度追捧,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成为当下部分大学生的主流思想。

二 《感动中国》的价值内涵

《感动中国》的开播,受到了广大社会人士的一致好评,其收视率居高不下。正是因为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对物质生活盲目疯狂的追求使得很多人忘记停下脚步,进行自我心灵的洗礼和道德文明的修养。《感动中国》人物评比的标准充分体现了当下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适应了当今社会普通群体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人物评选的思路为:回首过去一年中所发生的事件,挖掘新闻媒体中被社会广为关注和称赞的人物,通过主持人用感性的表达和对人物事件的细节描述,展现人物身上珍贵的精神品质和人格力量,弘扬其民族精神,为他人树立道德学习的榜样。《感动中国》云集了社会生活中平凡小人物的事例,这使得民族精神的弘扬更加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三 加强《感动中国》素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应用

1.把《感动中国》的精神融入学生日常的思想教育课中

思想道德是一个长期建设的过程。但在当下高校的政治教育课程中,、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大学生必修的政治理论课程,而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大一学期。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应当转变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把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到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之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提高其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团队精神以及遵纪守法等基本认知。《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来源于生活,真实的案例会让学生们大受感动和鼓舞。比如在给学生播放2013年感动人物评选的记录片时,介绍了一位乡村教师――格桑德吉,她是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2000年她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但在毕业之后,她并未像其他的同学一样选择去大城市就业,而是毅然决然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当起了一名平凡却又伟大的乡村教师,她用自己的爱心,点亮了孩子未来成长的道路,为乡村的孩子带来了知识的甘露,用自己的知识一点点地浇灌着这群可爱娇艳的祖国花朵,让山区孩子们的求学梦想变成了现实。在对格桑德吉的教学纪录片进行播放的时候,一个个感人的细节足以撼动学生们的心灵,许多学生在观看的同时,留下了感动的泪水。真实素材给予的感动远比课本理论知识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们在一位平凡的教师身上看到了一种可贵的精神:奉献自己,成就他人;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广阔的胸襟和纯洁的灵魂可以承载起生活的希望。这些精神学习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组织学生进行征文比赛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征文比赛,学生在观赏《感动中国》之后,审视自身的思想行为,写下自己的观后感,尔后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互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看法,抒发内心的情感。征文比赛增强了政治教育的效果,可让学生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把感动人物作为学习的榜样,找到自身的不足,从而进行改正和完善;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建立健全的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3.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

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及精神文明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和课堂教授上,丰富的课外活动开展可以提升学生政治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对大学生而言,他们有充足的课余时间,但很多学生不能够合理的安排课余时间,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塑造正确的学习观,端正他们的思想态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他们的课余时间中,让他们在课余时间不断地丰富充实自己。在课余时间,教师可将学生组织起来,安排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在丰富学生课余时间的同时,加强了学生思想道德及文明精神的建设,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塑造。教师在学生观看影片之后,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交流探讨,抒发自身的情感,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认知,在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们受到了文明精神的熏陶,这使得政治教育的成效大大提升,有利于总体学生精神文明的建设,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4.开展校园感动人物的评选

政治教育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把理论知识贯穿于现实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精神文明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全院学生的感动人物评选活动,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让其感动的好人好事,举荐具有优良品德和精神品质的学生。学生在发现举荐感动人物的时候,对优秀的品德和正确的行为举止有了正确的评判标准和认知,有利于其自身道德行为的规范,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有着积极的影响。学校应对推选的感动校园人物进行表彰,鼓励其再接再厉,将美好的品德和精神延续下去,使其感染身边的同学,带动身边同学精神文明的建设,为其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校园感动人物的评选为校园营造了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提升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完善其道德品质的建设,实现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郑国、刘利才.《感动中国》人物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