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监管

环境监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监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监管

环境监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内蒙古 “十一五”规划 环境监管

随着《规划》的实施,总体上实施取得了一定进展,全区环境监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为实现污染减排目标提供了能力保障。但监测、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情况距离规划目标相差甚远,环境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尚未实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的总体实施进度。

1内蒙古环境监管规划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资金投入仍然不足

就而言,该自治区的环保机构成立比较好,直到2008年底才基本上建立完成。在的环保机构中,大部分是从城建机构中分建出来的,存在着基础较为薄弱的问题,即使近几年不断加大对环保机构的投入,依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存在着装备匮乏,设备数量不足、功能短缺等问题。当前,存在着基层环保能力建设相对薄弱的问题,但是其承担的环保工作任务却不断增加,两者之间形成了非常鲜明的矛盾,在短时间内很难从根本上改变。

基层环保能力建设与环保工作任务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之间存在矛盾。当前,中的大部分监测站都缺乏监测恩呢管理,尤其是一些工业与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甚至存在监测站缺失的情况,导致不能够对当地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准确的检测。第二,监测业务经费不足。该问题在的各级环境监测站中都普遍存在,各级政府未将监测业务经费列入财政正常支出范围。第三,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薄弱。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覆盖率不高,盟市政府所在地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正在完善,旗县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与毗邻的省相比,差距较大。全区地表水自动监测站只有3个,覆盖率更低。

1.2环境管理基础条件远远跟不上步伐

在环境信息、宣传教育、评估、科研、人力资源等环境管理基础设施的投入方面,在近几年都处于空白状态中,导致这些工作存在着严重的经费、人员等方面的问题,工作难以正常的开展。同时,基层环保能力建设与实际工作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环保政策法规与市场化机制建设相对滞后,环保系统特别是县级环保部门在机构队伍建设、科技平台建设等方面,都较为滞后。当前,内蒙古环保机构面临着队伍编制小、人数少的问题,但是其所承担的环保工作任务却在不断地增加,导致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在短时间内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1.3人员较少,人才紧缺

当前,内蒙古环保机构面临着队伍编制小、人数少的问题,但是其所承担的环保工作任务却在不断地增加,导致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在短时间内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部分环保机构即使有充足的工作人员,但是这些人员在工作能力与素质方面存在不足,缺乏哦能够独立完成工作的人才,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2规划实施建议

2.1争取资金,落实职能

各级政府应该对内蒙古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意见》(内政办发〔2007〕101号)、国家环保部下达污染减排专项资金、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2006-2010年)》的通知的具体要求进行认真的贯彻与落实,将环保能力建设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落实职能、编制和经费。依据事权、财权、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加强环境监测、执法、等其它基础条件能力建设经费的投入,构建投入的长效机制。

2.2全面推进,重点先行

依据的环保工作重点与管理需求,实现全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全面推进,实现环境监测与监督执法能力的不断强化,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在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将监管任务重、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大、污染减排任务重的盟市及旗县作为工作重点,对其进行先行建设,其它地区全面推进,逐步建设。

2.3落实责任,加强培训

自治区分类指导,盟市和旗县具体落实,自治区和盟市、旗县,单位和个人,推行责任考核,提高效率,确保效益;通过强化培训,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初步建设了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人才队伍,使各项基础设施和条件充分发挥了作用,初步实现了人与事业共同发展。

3结语

内蒙古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政府要全面实施环境保护策略,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展开有效、科学的环境保护方针,并加大环境保护监管力度,对破环境行为严重处理,在利用环境上遵循可持续利用原则,通过环境保护促进人类、自然、社会平衡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建军.环境保护问题的心理学研究――现状与趋势[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7-10.

环境监管范文第2篇

关键字 煤矿

环境监管

资源整合

一、煤炭政策规制

由于煤炭是非可再生资源,其本身具有稀缺性和国家战略性,在对地方煤矿企业实行有效地环境监管措施时,必须充分利用政府“看得见的手”作为调控手段,从宏观上对地方煤矿的生产现状和规模、产业性质进行合理的整合和定位,以期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污染排放,减少不必要的矿难安全生产事故和人员伤亡。为此,在国务院提出煤炭资源整合要求的大背景下,2008年我国的煤矿资源整合首先在山西拉开大幕。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08]23号)文件,山西全省119 个县(市、区)有91 个产煤,煤炭及相关四大产业占全省工业总值80% 以上。2009年4月,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开始,山西启动该省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资源整合。按照规划,到2010 年底,山西省的煤炭企业数量将从现在的2200 家减少至约100 家,煤炭企业规模不低于年产300 万吨,单井生产规模不低于年产90 万吨,在全省形成2-3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5个年生产能力5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使大集团控股经营的煤炭产量达到全省总产量的75%以上。

重组主体与矿区划分上,按照“一个矿区尽可能由一个主体开发,一个主体可以开发多个矿区”的原则,合理确定兼并重组主体企业和矿区划分。 大力支持大同煤矿集团、山西焦煤集团、阳泉煤业集团、潞安矿业集团、晋城无烟煤集团和中煤平朔公司等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作为主体,兼并重组中小煤矿,控股办大矿,建立煤炭旗舰企业,实现规模经营。

作为兼并重组的主体,要通过严格的检验资质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予以公告后,兼并重组一些中小煤矿,建立煤源基地。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地方骨干煤矿企业在不影响大型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前提下,由所在市人民政府申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也可以作为主体,兼并重组相邻中小煤矿。

至此,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格局定位基本成型,通过政府的政策调控,在国有大矿为主体,其他私营、合资成分为有益补充的新形势下,山西的煤炭资源企业将逐步改变过去管理落后,生产事故频发,产能低下,能源利用率低,竞争环境混乱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合理有序,节能高效,责任到位,产权明晰的新的能源环境,为我国进行新一轮的能源改革提供了样本和经验。同时,内蒙,山东,河南等资源大省在吸取山西煤改的经验和教训前提下,也逐步推进,可以预见我国新的能源格局的局面在不久的将来也基本成型,这为我国打造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践经验和战略支撑。

二、 建立采煤环境补偿机制

我们应该在已有法律条款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矿区环境的特点,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矿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这一体系应覆盖矿区发展的全过程,对新上矿山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在采矿山的环境保护和报废矿山的环境重建以及如何推进环境补偿机制,都应给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通过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尽快研究、制订煤炭开采对环境进行补偿新办法,加速改善矿山生态环境,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提供合理的资金保障

环境治理和解决沉陷问题需要资金的保障。山西最近开征煤炭价格调节基金(煤炭价格调节基金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专门针对煤炭而征收的基金政策,开征煤炭价格基金是实现煤炭市场供求平衡、稳定煤炭市场价格的手段),并将该项基金专项用于山西省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如保护资源、环境治理、提高安全水平、解决沉陷问题和煤炭综合利用等方面,这种做法至少在环境治理上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

四、立法思路上改革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的做法是在造成环境破坏后才去治理,而不是预防环境侵害的发生。各个煤矿非要等到造成严重的环境后果才大量投入进行弥补而不是预防。各个企业在给煤炭定价时就应该把防范和治理环境的费用计算在其中。中国不能延续过去“环境无价,矿产品低价,制成品高价”的传统思路,否则这对中国将来环境及经济发展都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以上这些在《煤炭法》以后的修改过程中应该予以充分的考虑。对于采煤所造成的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原《煤炭法》规定:“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生态环境。”这一规定太原则、太模糊,致使一些企业采完煤一走了之,根本不管对采煤区造成的塌陷、水和大气造成污染。而我国现行环保政策法规中,也缺乏针对矿山环境保护特点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新《煤炭法》对新上矿山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在采矿山的环境保护和报废矿山的环境重建以及如何推进环境补偿机制,都应给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为解决矿山生态环保的难题,有关环保部门也应该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长效监管机制,严格矿山开采准入制度;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明确矿区生态环境治理责任,建立多渠道投资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资源忧患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矿山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耿殿明.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2,(9):33-34.

环境监管范文第3篇

1.1运行不顺畅缺乏监管效力。

根据多年实践表明规有的环境监管体制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l各地方环保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受到国家环保部以及当地政府两个方面的限制致使很多工作根本无法正常开展2)各级政府在采取措施对环境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将责任分给多个部门而这些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关系并不明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政府的管理难度,无法提高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为目前我国现行的环境监管体制中,对于环境监管工作中如何处置不履行职责的部分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再加上还有一些规定制度与分管部门的职责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这严重影响到环保部门的统一管理不利于环境监管的质量与效率。

1.2环境监管体系过于僵化缺乏监管活力。

一般来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在立法确认过程中应该将统一监督管理与分部门监督管理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保证环境监管体系的健全性。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政府在实施环境监管体系的过程中并没有将群众的意见进行充分考虑致使其管理处于一个垄断的状态这就导致其监管成本过高达不到理想的监管效果。从整体上看肖前现行的监管体系过于呆板缺乏人民群众的参与致使其缺乏一定的活力。

1.3环境监管主体庞杂缺乏监管合力。

在我国现行的环境监管体制中,一般会将责任分派给各个部门进行管理,再由专门的环境机关进行管理但是在管理过程中,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不够清楚法律地位不明确因此在实际监管过程中洛个部门都相对独立环境监管活动无法有效开展。

2立体化环境监管模式的创建

针对上述我国现行的环境监管体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胧们必须要在其基础上不断完善监管体制这样才能够提高环境监管的质量与效率从而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

2.1建立“一体两翼”的环境监管体制模式。

在建立这一环境监管体制模式的过程中,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从我国国情出发,联系环保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建立,“一体两翼”环境监管体制也就是将行政区域监管作为主体而流域监管与局域监管作为两翼的管理模式。政府在建立“一体两翼”环境监管体制的过程中首先应正确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建立关系,通过实际情况划分环境监管区域避免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空白从而提高其监管质量与效率达到理想的监管效果。

2.2建立刚柔相济、内外结合的环境监管措施模式。

为了应对环境危机洛地在环境监管措施模式上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就单一的模式而言作用有限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因此政府可以建立刚柔相济、内外结合的环境监管措施模式。所谓刚柔相济、内外结合的环境监管措施模式是指集政府监管、协议监管、社会监管、自我监管的优长与互补形成有机共生的环境监管措施体系。

3立体化环境监管模式的运行

立体化环境监管模式要发挥效用必须建立在运行可能的基础上。为此周绕着体制模式和措施模式的运行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3.1深化改革调整环境监管机构的设置。

管理体制本身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率加强环保机构的组织法建设,是真正实现环保机构设置、职责权限配置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不可或缺的措施和手段;同时池是衡量一个国家环保机构的设置是否科学、环保执法的职责与权限配置是否合理、环保执法的运行机制是否高效的基本标志。在“一体两翼”环境监管体制模式的构想中环保机构的隶属及其职能划分矛盾更为突出了清况更为复杂,尤其要理顺关系朋确职责。

3.2加大宣传完善公众参与监管的机制。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环境监管模式得以落实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应的保障。目前应当在借鉴国外经验和总结本国实践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一整套环境监管运行机制其中公众参与机制是重中之重。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片是公开环境信息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这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前提二是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和相应的制度措施。通过听证会、说明会等形式接受公众质询,征求意见和建议;三是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风气。

3.3增强激励挖掘企业主动监管的潜能。

环境监管范文第4篇

(一)环境影响评价缺失规范性与客观性

1)没有对县级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究,就一味依据书本上的知识,对环境评价进行编制。虽然由此制定出来的环保措施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其在实际执行的过程当中,是不具备较高的可行性的。如此一来,也就大大降低了环保措施的执行效率,从而直接性的影响到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2)聘用委托单位,将环境评价全权交由该单位去进行。通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委托单位在执行环境评价的整个过程当中,为了降低委托方的环保投资额,会将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缩小化,从而导致委托方不能够依照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来降低建设项目施工后给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

(二)未全面落实环境监管工作

环境监管的周期与建设项目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当建设项目在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之时,环境监管工作便正式开始了,直至整个建设项目完全竣工之后,其才能够真正的得以结束。由此可见,环境监管涉及到的内容也是比较广的,比如: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的监管、施工材料的检验、试生产的审批、成品的验收、施工环节的监管与环境保护的验收等方面。然而,在大多数建设项目中,由于环境监管部门不具备较高的监管资质,再加上有些监管人员的个人素质偏低,使得其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未能严格依照环境监管的要求及目标去进行,导致环境保护措施的实行,不能够与建设项目实现一体化。如此一来,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效率。

(三)基层政府的环境监管意识较为浅薄

尽管国家有关部门把“绿色GDP”作为了各级政府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但是就大多数基层政府而言,其自身具备的环境监管意识是比较浅薄的,且他们也并没有意识到环境监管工作在建设项目中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进而直接性的降低了建设项目的环保意义。其次,有些政府部门为了能够为其自身谋取更多的利益,不顾后果的借助各种行政手段,对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干预,使得建设项目出现了环保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等问题,且类似于这种存在着环保问题的建设项目一经投入使用,不仅会给本地的自然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还会给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从而更进一步的加剧了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程度。

二、探析县级建设项目环境监管的对策

(一)依照相关要求及标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建立“考评机制”,定期对环境影响评价部门进行综合性的考评,针对那些不能够严格依照国家相关要求以及法律法规,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部门,应当向其提出拒绝其成为本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单位,比如:

1)没有充分考虑到项目在建设的整个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的环境污染风险,使得环境影响评论出错,让环保部门无法提出针对性较高的环保措施,来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严格的控制,导致环保措施失效的单位;

2)没有严格依照建设单位的实际要求与建设标准,编纂环境影响评价,导致环境影响评价不具备较高的准确性与针对性,从而让由此提出来的环保措施,不能够有效的对环境污染风险进行合理规避与控制的单位。与此同时,面对这些从业资质不高,且不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我们还应当积极的向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举报,以肃清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行业的纪律,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执行效率。

(二)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管体系

为了尽可能的提高环境监管工作的质量,我们应当在建设项目获得审批之后,按照项目建设的要求及标准,同时结合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各种文件,建立一个完善的环境监管体系,并让监管部门在该体系的带领之下,实现对建设项目进行高效率的环境监管。其次,面对项目建设中有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风险,环保部门还应当及时的采取可行性较高的保护措施,对这些风险进行科学的预防,以降低其的出现给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另外,针对项目建设中需要排放出去的污染物,还应当严格依照国家的相关标准,确定污染物的最适排放量范围,避免污染物过度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做好基层政府环保意识的教育工作深入基层环境中,向基层政府的有关人员宣传环保知识,并通过实例的讲解,让他们全面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其对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从而让他们能够自觉的培养起环保意识。如此一来,也就能够有效改善基层政府环境保护工作实施不到位的现状。另一方面,建设单位在进行招商引资的过程当中,还应当积极听取并采纳环保部门的相关意见,防止出现“因小利而失大利”的现象。这样,也就可以大大降低项目建设后期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的概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建设项目的“生态性”与“经济适用性”。

三、结束语

环境监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 监管 信息系统 数据共享 业务关联

1 背景

2011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明确提出要增强环境信息基础能力,建设环境信息资源中心,推动信息资源共享。早在2007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污染物排放指标、监测、考核三大体系建设的指示精神,原国家环保总局提出了包括了环境信息和统计能力建设项目在内的污染物减排三大体系能力建设。环境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环境保护部门能力建设的重点,环境保护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是环境保护信息应用的具体体现。但是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建设大多数是以单一业务应用建立起来,各业务系统间缺乏关联,数据不能共享,业务不能协同。数据共享、协同办公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发展趋势。

2 总体思路

2.1 以统一的指标体系规范项目设计。开展业务梳理工作,实现信息共享,以信息流打破部门壁垒,优化业务流程。依托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建立应用支撑环境。

2.2 建立环境数据中心。集中存储、整理、加工传输环境监测站数据、统计数据、污染源普查数据、建设项目管理数据、自然保护区管理数据、污染减排数据、相关环保标准库、核辐射数据、空间数据、法律法规数据。

2.3 建立环境保护监管信息系统应用中心。构建统一的环境管理电子政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撑污染物减排三大体系数据采集汇总、指挥调度、综合分析、决策支持,全面实现行政许可审批和日常办公业务信息化。

2.4 建立开放的信息公开渠道。通过建立门户网站,让环境保护管理信息更透明、公开,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服务。

2.5 应用网络技术提高数据传输的可达性。建立连接各级环保部门的专用网络,保障数据及可达。

2.6 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随着信息化得深入建设,各种应用都建立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3 系统总体架构

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环境管理的复杂性,从而导致了环境保护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的复杂性。系统总体架构可以按照分层的思想加以设计和实现。分层的体系结构能够较好地实现建设任务的分解,以便整个系统建设任务能够在明确接口定义的基础上进行并发建设。

环境保护监管信息系统包括多个业务子系统,各个业务子系统间都在业务层面和数据层面有紧密联系。环境GIS管理平台为各个业务子系统提供GIS基础应用平台,各个业务子系统提供也为环境GIS管理平台提供接口,相互关联,相互调用。

通过对系统的业务、数据、界面这三个层面的集成,实现环境数据中心管理、综合行政办公、环境管理行政许可审批管理、环境污染防治管理、环境规划计划管理、自然生态保护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环境行政处罚、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环境管理的业务协同。

系统总体架构图

在监管业务层面上,各业务子系统相对独立,互不干扰业务程序和工作职能。但在有关联业务的业务子系统之间必须有相应的接口,保证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与业务关系的一致性。就同一污染源来讲,实现其从产生到关闭整个过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对应的各种环境管理业务相互关联,相互依托,形成污染源详细的台账。

在应用模块层面上,各子系统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应用模块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调用,减少系统重复开发的成本。

在数据应用层面,所有的数据都是互通的,各系统都能调用所需的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各子系统独自维护自身的数据,各子系统共享其他子系统提供的数据。各子系统不仅仅只为了本子系统的应用,而且也为其他子系统提供数据。

统一门户管理,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单点登录和协同办公。基于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环保决策工作的定性化结论到定量化依据的转变。以满足日常的环境监管需求;提供环境分析评价决策支持。

4 业务系统关联性模型建立

环境保护业务子系统之间关联性特别强,基本上每一个子系统之间都有关联。为了打通各子系统之间的业务关联、数据互通,首先梳理每一个业务流程,理清业务流程间的关系,建立子系统关系矩阵。

用H1表示第一个子系统,H2表示第二个子系统H3……,用0表示没有关联、1表示有关联。如下表,行和列分别列出所有子系统,通过与每一个业务部门咨询,深入理解各业务之间的关系,分析子系统间的关联性。

表1 子系统关联性矩阵

若子系统间有关联,则再进行细化,建立二级关联矩阵。以相关联的两个子系统的业务节点作为行和列。用H11表示第一个子系统的第一个业务结点,用H12表示第一个子系统的第2个业务结点,同样用H21表示第2个子系统的第一个业务结点,用0表示对应节点没有关联、1表示对应节点有关联。如表2,行和列分别表示第一个子系统的各业务结点和第二个子系统的各业务结点。

若子系统间业务结点有关联,如表2中H22和H11有关联,则用H22 H11来表示其间的关系。Hab Hxy的属性包括接口、数据类型、业务类型、数据传输方向等,用以详细描述子系统业务结点的关系。

建立二级矩阵是子系统业务关联、数据共享最重要的步骤。需要与相关业务部门充分沟通,理解业务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子系统之间的关联。系统开发时,在有关联的业务节点需要有对应的接口,完成业务关联、数据共享。

在实践中,通过建立业务系统关联性模型,将大大简化系统开发的难度,并能有效地减少。

子系统业务关联性研究是实现数据共享、协同办公的基础,也是目前环境保护监管信息系统开发的重要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