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国文学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今中外,文学界对于文学批评的重视程度都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高,而且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我们渐渐的发现,对于同样的作品,不同的国家对其的评价是不同的,也可以说文学批评受到各国文化差异的影响。每个国家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而这些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该国家的文学评论产生一定的影响。也正是存在差异的文化评论造成了文学评论的多样性。英美文化也是如此,存在着差异,对英美两国的文学评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下面是我对这一问题的简单认识。
关键词:
英美文化;文化差异;文学评论
一.文学评论的内涵
文学评论,顾名思义,评论文学。用专业的术语来讲,是应用文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对特定的文学内容,比如说文学作品,文学思想等进行探讨、研究等一系列文学性质的活动,以解释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从而帮助相关的文学家进行文学创造,推动整个文学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英美文学的相关内容
英美文学是对英、美两国民间文化艺术的总称。同样的是两个现实生活的生动反应。我认为文学具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和表述功能,而且英美两国的文化比较多元化,决定了其文学风格的多元化,戏剧、小说、诗歌等类型多样,各具特点:(1)英国文学的特点英国是一个临海国家,不仅气候极具海洋性,其文学也是如此,包容性十足,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气息,再加上英国的经济、历史发展传统,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英国的文学由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开始转向写实主义,这是英国文学发展的一般趋势。(2)美国文学的特点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建国的时间比较短,在19世纪之前,美国文学可以说是依附于英国文学,具有英国文学的一些特征,但是在19世纪末期之后,美国文学开始脱离英国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多方面、平民化、自由化等。就像美国的社会一样充满着自由、民主的气息。
三.英美文学评论的内容
各国的文学评论各具特点,但是仍然是有规律可循的,需要注意三个问题,首先是文学伦理问题,这是要放在首位进行考虑的问题;其次是道德评论,这是进行文学评论的关键所在;最后是审美评论问题。具体到英美两国来说,文学评论与该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女权主义、殖民主义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文学评论研究文学和社会的关系,开创了文学研究的新方向。
四.英美文化差异对于英美文学的影响
(1)英美两国的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1.英国的语言英国文化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发展时间较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就拿英国的官方语言:英文来讲,许多的文学评论家在对英国文学进行评论时,使用语言十分的谨慎,这既能说明文学评论家谨慎的态度,同时也更能说明英文的地位和重要性,可以说英文便是英国的象征,因此出于这样的态度,英国文学评论是相对拘谨的、缺乏新时期的创新与个性;
2.美国的语言美国官方使用的语言也是英文,但是却是美式英文,虽然说在本质上,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是就是美式英语的称谓便能很好的说明问题,美式英语是美国的创造,是美国争取独立的体现,众所周知美国发展历史比较短,而且是移民国家,文化发展多元化特征十分显著,在独立之后,美国在政治、历史等方面都没有历史遗留问题,可以说美国的民主革命是十分成功的,相应的在文学评论方面美国的文学评论就彰显个性和创新性。
(2)文化历史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人本主义是英美两国共同宣扬与崇拜的,但是英美两国的人本主义又存在着具体的差别:
1.人本主义是英国发展历史上很早便出现的,但是在文学评论领域人本主义是十分保守的,神权和禁欲主义依然处于主导地位,我认为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生动体现,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在文学领域的再现,莎士比亚是英国最为伟大的文学家,我认为没有之一,莎士比亚不仅影响了英国一代人,更影响了整个世界。他的作品可以说是英国文学创作的典型代表,对其作品进行研究之后发现,人文主义在其作品中有很多的体现。
2.相比英国的人本主义,美国就十分创新、独特。当然这和美国发展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的独立是十分果断的,没有历史遗留问题,争取独立自由的观念理论深入人心,美国的人本主义十分的激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对人本主义的创新理解。在这基础上美国的文学评论就显得更加激进、创新。
五、小结:
美国作为发展速度最快的发达国家,除了在经济、科技和军事领域有突出的建树,在文学领域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考虑到美国属于移民国家的特性,在多文化交流和冲突下,美国女性文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并涌现出一大批风格独特、独树一帜的女性作家,所创作的作品也在美国本土以及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从美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来看,美国女性文学的大发展,是文化交流的结果,也是移民文化与美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后诞生的又一种新文化。所以,对当地美国女性文学的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美国女性文学中所倡导的价值观,对于了解美国文化很有必要。
二、当代美国女性文学的分类
经过了解发现,当代美国女性文学取得突出成就的作家,都是具有移民背景的女性作家,按照移民背景分类,当代美国女性文学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亚裔作家创作的美国女性文学。在美国女性文学的创作队伍中,亚裔作家是重要的创作力量,其中华裔作家更是以独特的视角及东方文化的魅力,提高了女性文学的创作质量,使美国女性文学在整体水平上有较大的提升。目前亚裔作家最杰出的要属华裔获奖作家汤婷婷、唐恩美和印度裔女作家巴拉蒂·玛克姬等人。这几位知名作家创作的作品不但在美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奖项,同时推动了美国文学的快速发展,使美国文学更加多元化。
2、黑人女作家创作的美国女性文学。从美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史上看,黑人女作家是重要的创作力量。基于美国种族歧视的社会背景,黑人女作家的数量较少,并且创作的作品主要以关注美国文化发展和种族歧视有关,同时也细致的刻画了美国社会黑人群体生活的人生百态,对研究美国黑人发展史和美国文化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目前来看,美国黑人女作家的作品形式多样,教堂作品、诗歌、小说、访谈等形式都有涉猎,内容丰富。
3、拉丁裔作家创作的美国女性文学。拉丁裔移民是美国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拉丁裔在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上与美国本土的文化相容性更强,因此拉丁裔作家在文学创作上所产生的意义是比较积极的。目前来看,拉丁裔作家在文学创作上不但在内容选取上多种多样,在创作题材上也十分多样,由此造就了拉丁裔女性文学创作成为了美国女性文学的重要分支。为此,我们应认真分析拉丁裔作家的创作特点,掌握拉丁裔作家女性文学的特点。
三、当代美国女性文学所具有的特点分析
从当代美国女性文学在文学发展史上地位来看,当代美国女性文学所取得的成功,主要是多种文化融合的成功,也可以认为是多种移民文化相互促进的结果。所以,当代美国女性文学带有深深的移民文化的烙印,当代美国女性文学所具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代美国女性文学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体现。从目前美国女性文学创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女性作家来看,美国女性文学的成功作家来自多个民族多个领域,所创作的小说也分属多个流派,对美国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当代美国女性文学中体现的移民文化较为突出,因此美国女性文学也可以看作是多种文化融合的具体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存在一定的区别。
2、当代美国女性文学促进了女权运动的发展。在当代美国女性文学作品中,不乏一些倡导女权运动的作品。考虑到女性在历史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新时期女性对自身地位产生了深深的思考,并开始争取自身权益,积极推动女权运动的发展。基于这一考虑,当代美国女性文学对促进女权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美国女性不但通过文学作品提高了自身地位,还促进了女权运动取得积极效果。
3、当代美国女性文学对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美国女性始终处于受歧视和排挤的状态,美国女性的地位较为低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呼唤女性觉醒,诸多女性作家开始在文学作品中融入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的思考,并通过文学作品开始宣扬女权运动,促进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因此,当代美国女性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是最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四、当代美国女性文学对美国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悄然崛起的美国当代女性文学沿袭了18 世纪以来美国女性文学的创作传统, 打破了传统文学体裁之间的界限, 并对一些过去并未被当作文学创作取向的新的论题和领域进行了大胆探索。在描绘女性的生活经历、重新估价女性作为女儿、妻子、母亲、姐妹等角色的价值以及展示当代美国社会男女关系和女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女作家们都对美国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现在, 社会已经进入21 世纪, 美国女作家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她们的文学成就必将使她们在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地位越来越稳固, 并将作为世界文坛的一部分而得到认可。
女性文学已经进入美国主流文学, 成为美国文学史和美国文学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由于社会对性别平等问题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 文学创作已经不再是一个由男作家统领天下的领域。越来越多的女性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潜能, 加入了作家的行列。像她们的男同胞们一样, 美国女作家在观察美国社会、体验美国生活的同时也拿起笔来把她们观察到的现象和体验过的生活描述下来。在她们的作品中, 有关种族、文化与自然、性别与历史、经济与传媒等等问题都有涉及。不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看, 女性文学都不比男性作家的作品逊色。女性文学不但拥有大量读者, 而且已经进入美国学术界, 成为课堂教学的授课内容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从目前美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来看,女性文学由于选取的视角比较独特,全面反映了美国当代文化,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了美国的价值观,对促进美国文化发展,倡导美国式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现状 创新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071-02
随着高校大面积扩招,教师队伍和学生的能力也参差不齐,对大学语文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一言堂”的阶段。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往往都已习惯了过去的照本宣科,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清晰的认识,这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学效率。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现状的重视,大学语文教育的改革也逐步推进,院校、教师和学生扮演怎样的角色值得探讨。
一 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1.院校方面
高校对语文教学的重视要像对待专业课一样,从师资队伍、教材编制、图书馆文学类书籍配备到课程设置上,都要有专业、合理的规划,而现今很多高校在这些方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教材修订的随意性、课程设置的时间往往不符合实际需要。如在课程设置方面,某工程类院校安全工程系下设煤矿开采专业,其专业特点非常鲜明,报考这个专业的学生心理预期与追求也同样非常实际,而院校在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时显得一厢情愿,由于专业课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而语文教学依然想按照上古时期、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民国时期这个大致的中国文学发展脉络来开展的话,显然就会捉襟见肘,造成教学浮于表面、不深刻,学生只能了解每个时期文学发展的概况,起不到语文教学的基本作用。
2.教师方面
高校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授课方式并没有较中学时期有大的改观,依然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收的模式。而且对一些理工类院校来说,由于专业性质所限,即便设置了语文课程,也依然不重视,教师的专业程度和能力引起质疑,有些院校甚至就没有专门的语文教师,而是从类似院系抽调老师兼任大学语文教师,这种投机取巧的手段肯定不会有良好的效果。最终,不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且任课教师也因精力分散,对主专业教学的把握出现偏差。
3.学生方面
由于经过了基础阶段教育的长期熏陶,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如果不是报考文学相关专业的话,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会较低。然而,基础阶段的语文教育侧重于语文基础知识、中国文学的发展概况等,并未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人文精神、文学理念等高层次能力。对新生来说,各地的发展程度不同也从客观上影响了语文教学,造就了新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同样要看到,目前整体来说,高校学生对于语文教学,还是有基本的欲望和热情,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生对大学语文的期待是较之以往更加宽阔的知识面,轻松有创意的学习体验,真正对学生生活、人生有指导意义的教学内涵。而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这是优势,古今中外的文学观念、作家故事、作品都可以融进教学过程中,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
二 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1.教学理念创新
大学语文教育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已经具备的素质。大学生无论是心理、生理都有了一定的成熟,普遍具备了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理念。同时,他们对外部世界除了单纯的好奇心之外,更有了自己的判断,所以专业能力足够强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高校要从观念和实际政策上加大对语文教学的投入力度,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根据大学语文的实际特点和院校的自我发展要求开设语文课程、修订教材。与此同时,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都要做好及时的监督和评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2.教学方法革新
多媒体教学、探究式教学已在中小学基础教学中深入开展,大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同样可以适当地借鉴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并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进行细化和完善。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对语文教学有很好的辅助和促进作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很多学生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相关资料和信息,如果兴趣浓厚,学生自我提升获取的知识储备超过教师也不足为奇,所以教师在新形势下也要不断提升自身语文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演讲式教学,针对中国文化的三个黄金时期:春秋战国、魏晋和民国时期展开联想,要求学生对耳熟能详的诸子百家、竹林七贤和民国时期诸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不同的研究对象自行寻找资料,课下互相探讨拿出最终讲义,在课上以演讲的方式与大家交流互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专注度。而整个演讲教学的过程可以持续多个课时,将课堂教学模式完全转化,在短时间内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形式多样化
首先,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文化涵养的熏陶,生活中处处是哲学,处处闪现着真善美的光辉,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将课堂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在真实环境的感染下,会自然而然地带给学生无限感慨,起到了陶冶学生性情的作用。比如诗朗诵比赛、特定文学主题活动、兴趣小组。其次,对于一些有实力的大学,可以邀请一些知名的作家、史学家等来校演讲,学生在与顶尖文学大家的接触中,面对面的交流提问带来的心灵震撼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第三,教师应摘取文化长河中的经典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对传统教学涉及不到的文化精华要努力展现给学生,拓宽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认识到语文的深厚内涵和无穷魅力。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学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院校要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丰富教学内容,将文学的多姿多彩和语文自身的魅力充分发挥出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将大学语文教学真正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培养大学生扎实深厚的语文功底,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潘静.探究教学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12):52~53
[2]田素芹.当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2):119~120
[3]高兵.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学型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J].河北大学学报,2011(6):85~86
一传统文学思想研究与当代文论建构
传统文学思想与当代文论建设的关系在理论界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无论是进行古代文论研究的学者还是致力于当代文论建构的学者都要对这个基本的问题做出自己的解答。在这个基本问题的视域之下,一系列的相关问题都成为学者们热烈讨论的话题:如何认识自己的传统?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展开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如何为中国文学思想研究定位?与几年前理论界热烈讨论的“理论焦虑”现象相比,此次会议出现了一批学者的研究成果,正在试图以具体的研究成果为理论建设夯实根基,在中国文学思想研究领域发出更加坚实有力的声音。这些研究成果当中既有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和反思,也有具体的个案研究;既有对基本理论问题的清理,又有开掘理论研究新视角的探索,正如主持分会场讨论的程正民教授谈到的感受:过去谈的“多元”更多的是理论上的描述和要求,今天的“多元”则有了丰富的实践成果。
(一)考镜源流,彰显传统理论资源
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教授在《〈文心雕龙〉“物以情观”说》一文中以刘勰《文心雕龙》反复提出的“情”的范畴为讨论对象,认为刘勰对于文学情感问题的贡献在于他全面揭示了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运动。他指出,研究者们关注中国文学的“情”的传统,却忽略了中华古文论中“情观”论,即情感的移出过程。刘勰所提出的从“物感”论到“情观”论,恰好构成了诗人在创作中的情感全部运动。因此,研究者应对刘勰的“物以情观”的理论以更多的关注。南开大学的卢盛江教授在《蜂腰论》一文中认为“蜂腰”应以《文镜秘府论》的解释为准,蜂腰为什么是病犯,是考虑到句中节奏点。永明诗人提出蜂腰,诗作又犯蜂腰,是因为声律追求自身有矛盾,一些病犯规则从理论的提出到创作中实际运用有一个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圣元教授在《唐宋类书“文部”的文献文体学价值》一文中认为,中国古代类书尤其是唐宋类书最丰富、最集中、最系统地把中国古代文体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具有“综罗文体资料文献”的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杜书瀛教授在《关于“评点”》一文中认为,“评点”是中国古典文论的典型形态和主要样式之一;通过对评点源流、理论形态特征、组成因素的清理和分析,他认为“评点”这种批评方式最切合中国人把握对象、感受对象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北京师范大学李壮鹰教授在论文《“选官”与“选佛”》中探讨了士林与禅林的风习的交相影响,并重点论述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唐后士人在贡举中形成的文人集团的组织形式是受了禅家“选佛”机制的启发,二是唐代的“秀句”、“格”、“式”等诗论著作形式也是士人选官与禅僧选佛交相影响的结果。首都师范大学左东岭教授在《论高启诗歌审美观念的转变》一文中对高启的诗学观念进行了考察,认为入明之后,其诗学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张格、意、趣的兼顾,表现在创作上则是台阁诗与咏怀诗的兼顾。但由于明初严酷的政治环境,从而使其诗学理想与创作实践同归于失落。首都师范大学吴相洲教授在《“绮靡”解》中认为:陆机《文赋》中所说“绮靡”是指诗歌声律而言;“诗缘情而绮靡”实际上承袭了儒家对诗歌的一贯看法;后世学人对“绮靡”的种种指责其实是一种误会。北京师范大学姚爱斌副教授在《王夫之〈诗•小雅•采薇〉评语的症候式解读》当中认为王夫之在评语中提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的观点,不但与诗意不合,也有悖其本人的诗歌情景观。忻州师范学院刘淮南教授认为《文心雕龙•原道篇》在文学理论基础的建构和文化血脉的承接方面,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北京语言大学郭鹏教授在《论“邵康节体”》一文中探讨了“邵康节体”作为一种特色化诗体从开始确立到流传的过程,辨析了包括《沧浪诗话》在内的宋人诗评中所谓“邵康节体”的本来含义。安庆师范学院方锡球教授认为明代中后期,唐诗学研究出现大量论争,最著者乃是“唐无五古”、“唐人七律第一”、“李杜优劣”等争议。在这些论争中,包含艺术理想范型与诗歌、范型与诗歌衰落的关系,关涉“诗变”问题。
(二)理论话语资源的重新审视香港教育学院的陈国球教授在《“抒情传统”论述与中国文学研究──以陈世骧之说为例》一文中集中探析陈世骧的中国文学史论,对“抒情传统”的提出背景和内涵进行了重新的清理和辨析。值得关注的是,本篇论文以翔实的资料展现出陈世骧站在中西比较的角度来阐明自己观点的文化立场,已经表现出那一代学人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时,重新审视自身文化传统的自我意识和努力。他认为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陈世骧“抒情传统”的论断在解释中国文学和文化时,仍有不小的理论阐释空间。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试图激活传统文论中的“感兴”传统,为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当代文学研究拓展阐释空间。他认为无论是“典型”还是“意境”这些来自古典传统的批评术语,都要回到“感兴”。他提出要把感兴和修辞论结合起来,即:感兴修辞,以弥补中国现代文论术语缺乏的困境。中国人民大学袁济喜教授在《从道器角度观察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知识建构》一文中指出,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应注重其具体的理论学说,范畴命题,以及演变发展的通史,更应注重背后的精神价值的开掘与承传。要使中国古代文论走出以古释古的范围,与当代文学活动相融汇,变为当代文论发展与延伸的精神资源,这种创造性的精神阐释与承传是一项重要的工作。#p#分页标题#e#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的吴子林副编审以历史主义的精神透视、辨析了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两个诗学命题,提出追求理想的人格精神和生命存在的完美境界,是孔子诗学思想的最高旨趣;孔子的诗学思想与其说是“实用”的或“功利主义”的,毋宁说是重视自我人格修养之人生实践的生命诗学。中国社科院彭亚非教授认为,中国文化的特征可以说是一种哲思文化,正是中国哲思文化与智慧文化特有的终极追问意识,影响了乃至决定了中国文学、中国诗学的特有本性。这一特有本性与中国文学、中国诗学的文构示意性叙事形式的结合,便形成了中国文学理念中相应的感知、意会的诗歌接受与阐释传统。中国传媒大学张晶教授则从中国文论及艺术理论中发掘中国美学中的生命感及空间感。以此来重新观照中国传统文论中的“物色”范畴以及“气化”思想,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特征打开了一个新鲜的视角。北京师范大学程正民教授认为,中国的文论研究需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通过国际交流,通过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在世界文论的大背景和大格局中突显中国文艺思想的独特价值、地位影响。他着重介绍了巴赫金“外位性”理论对于文学研究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西南大学代迅教授认为中国的文论研究要摆脱以西方中心论为基础的世界主义观念,吸收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同民族国家的跨文化资源,中国文论在异域的传播并富于建设性地融入西方文论体系,在世界主义文论话语的建构过程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作用。辽宁大学的高楠教授认为,文学理论的品格在于向着文学生成,因此他提醒研究者要始终着眼于从文学经验的维度出发来进行理论的阐发和开拓。北京师范大学毛峰教授则借鉴了传播学的理论资源来探讨中国文学思想的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的黄卓越教授在《批评史、文论史及其它》中指出,在目前所称的“文论史”的概念中,应当关注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批评史”概念的独特性,这源于批评史的概念在提出时所注入的特定内涵。由此可见,文论史的概念不仅不能全部囊括批评史的意义,而且二者之间实际上还存在着某种裂隙与紧张。通过对文论史概念的批判性反思,“理论之后”的趋势正在逐渐形成。因此黄卓越教授将批评史、文论史两个概念的区分作为重新理解学科史范式及其转换的重要命题。
(三)方法论的阐释与反思
作为对文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探索而提出的文化诗学的研究方法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李春青教授对“文化诗学”这一理论方法的来源和走向进行了梳理和阐发。在《论“中国文化诗学”的源流与走向》一文中,李春青教授指出:“中国文化诗学”虽然借用了来自西方的“诗学”和“文化诗学”概念,但它的含义却是指面对中国独特的文学现象而产生的独特阐释理念与方法。它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从“诗言志”到“知人论世”,再到“文变染乎世情”,形成了中国式的古典阐释学传统。追溯中国式的古典阐释学传统,并使这种传统活跃在现当代的理论阐释系统之中,这一点成为“文化诗学”这一极具方法论意义的命题的要旨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叶舒宪教授提出“诗学”的概念应该重新进行清理,即重新回到亚里士多德,探讨其阐释背景和理论规定性。叶舒宪教授提醒学者们要谨慎使用西方的理论概念对中国文学乃至文化现象做概念化的图解。他提出了四重证据的研究方法。第一重证据是四库全书等传世文献;王国维把地下挖掘出来的甲骨即甲骨文叫做第二重证据;第三重是联合国命名的口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重是地下新发现的考古学物证。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方喜教授也认为,“文化诗学”的概念需要澄清,但他强调这个概念不必跟西方文论中的“文化诗学”对应起来,因为这个提法不仅在中国古代文论传统中存在,而且应该有它独特的理论内涵。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胡继华教授认为,方法论蕴含着学术伦理,体现出建构意识,同时与中国古典文化精神有着隐秘的关联,支配着对西方文化的取舍立场。
除了方法论的探讨之外,还有一批卓有成效的个案研究。山东师范大学李衍柱教授谈到了审美视野观照下的的《大秦帝国》并论述了杂文学观、纯文学观、大文学观的互动与转换。北京师范大学陈太胜教授在《叶公超的现代诗学与新旧诗之争》一文指出,叶公超以“音组”为基础提出了关于新诗格律的基本主张。新诗能够与中国古诗相媲美的不是它的吟唱性,而是基于“说话的语调”为基础的对现代生活的切入与表现。北京师范大学李怡教授试图用“民国机制”来构建中国现代文学的阐释框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唐晓敏教授探讨了从韩愈到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梁淑媛教授对台湾鸾堂劝化赋及其内容进行了分析;台湾政治大学的侯雅文教授以李梦阳诗学为例,讨论了和同文化与中国古典诗学之关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唐宏峰讨论了晚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问题。此外,山西大学郑伟《郑玄、郑樵〈诗学〉比较论》、北京舞蹈学院吴海清《魏晋南北朝文体建构活动与社会权力结构的关系》、彭民权《话语建构与政治言说中的文学——论〈淮南子〉对〈庄子〉的接受》等研究成果令人耳目一新。
二海外汉学研究
关键词:徐昂 语文教育思想 当代价值
民国时期,南通涌现出一批或在南通地区,或在外地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优秀教育家,这些教育家以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者张謇为中心,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皆做出了极大贡献。范伯子,强调“用泰西新学以强国阜民”,主张教育、实业并举;张謇,无论是他“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想主张,还是大办实业、兴办教育的创业实践,都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开拓作用;顾怡生,毕生从事于师范教育,言传身教……其中,徐昂亦以其严谨的教学与研究,为语文教育做出了有益探索。
徐昂,出生于南通一书香世家,又名益修,是近代闻名江左的国学大师。徐昂一生曾任职于南通师范学校、江阴南菁中学、通海公立中学、之江大学,教授国文、文字学、国文法等课程,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弟子。他终生专注于学术研究,著作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陆续由张謇创办的南通翰墨林书局印行,后汇为《徐氏全书》37种。其中有不少内容,对于当今的语文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启示。试缕述如下。
一.教学内容:形音义结合的重要性
形声义是造字的本源,形即文字本身的形体,声即声音,义为义理。汉字区别于其他拼音文字的特点就是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和积淀中,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在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直至今日,汉字依然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让学生熟记汉字的拼写,完成《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熟记汉字、运用汉字进行阅读的目标,也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体会汉字的优美,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出现了三十多种关于识字教学的教学方法,其中“分散识字”、“集中识字”和“注音识字”几种方法最具影响力,但纵观各教学方法,无不顾此失彼,无法将形音义兼得。以“注音识字法”来说,这种方法要求先学汉语拼音,以汉字的拼音为主,让拼音成为提前读写的工具,而忽略了形与义的重要性。“现行的识字教学……只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至于这个字为什么这样写、这样读、是这样的意义,教师一般不去讲解其中的道理……把字的形音义三者割裂开来,当作相互孤立的对象去教、去学,而不是把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当作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来对待。”[1]
因此,要完成一系列的识字教学内容,需要结合汉字自身的字形特点,将形音义三个要素结合起来,并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式。徐昂研究语言多年,他认为形声义在识字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在《诗经形释》自序中,徐昂说他研究《诗经》“首从声音入,其次形体与义理……审其音,别其形,由是而究其义,诗之教在乎是,即学在乎是。”[2]强调同时关注《诗经》中文字的形声义三要素。另外,他也为我们如何学好形声义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与孔子推崇《诗经》的社会功用所不同,徐昂更为注重探讨《诗经》中的形、声、义――阐发此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品类、构造等。以《诗经》为研究底本,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徐昂认为可以从《诗经》中字句的声音切入,进而去认识字的形体和义理。就字与音的关系上,他认为“字由音生,文字创始时所读之音,与未有文字时语言中各个单音,无有殊异。”而因为字后于音而出现,也可以通过字义、字形来推求造字以前的语音,如其一,对于名物或形容或动作,由单音而复叠其音,如“风风火火”由两名物复叠而成;其二、骈列而联绵之词,或发声相同,或收韵相同,或声韵均同,如收韵相同之词“窈窕”;其三、两音疾呼,连成一音,如“诸”字,“之于合字,疾读之曰诸”;其四、感叹及语词完全表音,发声大半属喉音,“收韵衣乌于三韵居多,双声叠韵寓其中焉”;其五、对于动物所发之声音,模拟动物的鸣声而加以称谓,如“猫声为苗苗而呼为猫,鹊之声为昔昔(昔古音错)而呼为鹊。”
在对《诗经》的研究中,他往往由音别形、义,或由形、义究其声,无处不将汉字的形声义结合起来研究。语文教育者在R字教学中也应该把握汉字形音义相统一的这一特点,逐步形成正确的识记汉字的方法,使识字教学更为科学、有效。教学工作者在识字教学时,教无定法,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和汉字不同特点进行形音义结合的教学――从字形入手,理解字义,汉字的表意特性决定了从形入手是理解字义的最佳方法,如学生在学习“日”、“月”、“目”、“鼠”等字时,教师可直接出示这些字的古文字形,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字。同样,也可以从音入手,记住字形,或从义入手,区分字音、字形。
二.教学方法:板书教学的启发
《徐氏全书》凝结着徐昂毕生的心血,是其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在书中阐发自己的思想时,徐昂不仅旁征博引,还多用图示的方法来使其论点更为直观,从而使学问不生硬、刻板,反而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益修文谈》卷二,徐昂以“孟子荀卿列传篇法包裹图”来阐述司马迁《史记》中谋篇布局之精妙,图如下:
图文结合展示出解说要点,这样的表达形象而直观。其他诸如“酷吏列传脉络图”、“孟子荀卿列传脉络图”等,都展现了徐昂巧用图形来解说内容的智慧之处。《益修文谈》是徐昂谈论“作文”之道的重要著述,虽然我们今天已经无法还原其实际教学的原貌,但《文谈》中的这些图表仍可让我们体会到课堂讲解的清晰,是完全可以视为精彩的板书设计来看的。观之现代的语文教学,虽然多媒体技术已经进入课堂并为师生双方带来很多便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弊端,如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教师投入精力大、耗时长等。而传统的粉笔板书,可以把教学内容形象精炼地呈现在黑板上, 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智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且教师板书的过程也是一个艺术的过程,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于一位语文教师来说,需要思考板书如何设计才能有效将突出教学重点、表达直观、巩固记忆等多种作用融合,为学生呈现出更为有价值的课堂教学。徐昂的这一解说知识的方式,既是对传统板书特点的肯定,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当下电化呈现泛滥的反思。
三.教育指向:发掘国文教育的民族担当
“治学不可畏难,学问艰深,我无如学问何,锲而不舍,学问亦无如我何”是徐益修始终坚守的治学精神。在考上秀才后,他开始日夜攻读三典,即《康熙字典》、《英文字典》和《日文字典》,稍一分神,就用锥刺左手虎口,做到了悬梁刺股的境界。他为师数十年,最重要、也最有效率的教学方法就是以身作则,时时为学生树立勤奋治学的楷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治学态度。正如陶行知所言:“教师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如此才能为学生做出有益的示范作用。
因此,在教学上,徐昂也更加注重对学生个人修养、品德的教导。他在“读《易》至大传‘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3]时,有所启发,将自己的字易为“益修”,为学为人,都坚持一个“德”字。徐昂身处乱世,抗战期间南通沦陷,其家里“濒临断炊”,“短米少盐”,此时,他有一学生在敌伪政权里担任要职,听说了这一消息之后,亲自带了食物和银钱送到徐益修家里,结果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并称自己“饥犹择食”,其民族气节可见一斑。在治学上,徐益修常教导其弟子“学术分析,须循公例,匪容私见”,认为以此才能辩学术是非。他善于从长远角度培养学生,百年树人,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教育中,徐昂突出文字教学的重要性。他重视作文的实用性,力求“研治实学,务骛空文”。为使文章有为而作,他为一些小人物写了不少传记,如《书陈老人》中,他刻画出一个敬业的司校钟老人形象,表达他对老人敬业精神的敬重。
同时,文字在他看来,也起到维系民族文化的担当作用,认为文字是“灌输文明统一政策之母,盛衰所伏,国家系之……故世界之竞争首在文字,强国之谋人国也先致力于他国文字,以为进取计”。他在《周易对象通释自序》中谈到,“英有达尔文之进化论,德与苏有马克斯列宁之唯物论,我中国有伏羲氏之易……”认为易学是一种可以与西方进化论、唯物论相提并论的、体现了我们本民族的宇宙观、历史观的哲学思想。这些都表现出徐昂作为一个在他那个时代接受了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有着对本民族文化和学术的传承使命意识,并一直尝试寻求传统学术与西方思想的对接。因此,为了达成“百年树人”、救国图强这一理想,他主张重视国文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除外国文一课外关于东西洋学之教科书,皆当用汉译之本……至于预储译本,则主教育者之急务也。”
语文教育的意义极为重大,不仅担负着学生素质教育的使命,同r,也是维系民族文化的担当。因为在各科教育中,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 其基本任务是对学生实施本民族的母语教育,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 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把握和传承本国文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既对一国之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又需要历代教育家不断的探索教育之有效方法,领会教育对于学生个人、对于国家的意义。前辈如张謇、徐昂等不仅在学术上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其研究、教育实践更为当下的语文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材料。
参考文献
[1]连登岗.汉字教学的高耗低效及解决办法[J].江苏:南通大学学报(教科版).2005,3.
[2]徐昂.诗经形释《自序》[M].江苏:南通翰墨林书局,1932:2.
[3]徐天倪等.徐昂诗文选《自述》[M].江苏:南通翰墨林书局.19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