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

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

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第1篇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寻找学习成语的源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肯定地指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丰富多彩的成语故事就是学习成语的源动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来自神话传说的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走进远古时代。“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些成语带着学生走进神话世界,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了解他们征服自然的美好理想,学习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在简短精辟的故事中寄予深刻的道理。“拔苗助长”告诫人们不切实际地办事则欲速不达;“亡羊补牢”提醒人们出了问题以后要积极想办法补救,“犹未晚也”;“买椟还珠”“坐井观天”“刻舟求剑”……这些寓言故事激发学生的思维,点燃了他们智慧的火花。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则带领学生走进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认识一个个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记忆一个个真切的历史故事。“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是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宽容大度,亦是廉颇的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三顾茅庐”是刘备的求贤若渴,亦是诸葛亮的才华出众,等等。

低年级时,笔者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们播放成语故事磁带。孩子们是最爱听故事的,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他们得到了知识的启蒙,激发了阅读成语的兴趣。此时,笔者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成语故事,学生多渠道地(班级图书角、校园图书馆、市图书馆、电脑网络)吸收成语的精华,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实现“听成语—读成语—讲成语”的学习流程。“讲成语”可以是讲成语故事,可以是说成语含义,可以是“说谜语猜成语”(如彩电——有声有色),可以是“说情境猜成语”(如体育课上,体育老师组织游戏,同学们纷纷举手表示要参加——争先恐后),可以是“我说成语你来演”(如一人说“捧腹大笑”,一人把成语表演出来)等。

二、儿童急走追黄蝶——探究成语特点,积累课外成语

在学生情绪饱满地渴望学习更多的成语之时,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成语,探究成语特点,积累丰富的成语。自学成语主要以课内知识为范例,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词汇量。

例如学习了“冷嘲热讽”“惊天动地”等成语后,孩子们发现了这些成语的特点:其中含有一组反义词。我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搜集含有一组反义词的成语。同学们的热情十分高涨,短短三天时间,他们搜集到了“逢凶化吉”“举重若轻”“积非成是”等数百个成语,真是“积少成多”啊!

一学期下来,学生在大量的积累探究之后,给成语归了许多类,如含有一组近(反)义词的成语、来自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的成语、形容春天(夏、秋、冬)的成语、“惊天动地”式的成语、ABCC式成语、AABB式成语、ABAB式成语……归类整理以后,我们还组织了各类比赛,如“成语接龙”比赛,“巧用成语编故事”比赛,巧编成语谜语比赛,成语手抄报比赛……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增强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学会了合作、分享、交流,形成了积极健康的团队意识。

三、百花齐放春满园——形式多样的成语交流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提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成语教学也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掌握大量的教科书以外的成语后,我们组织学生重新走进课堂,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展示、推广自己所掌握的成语,交流彼此的学习情感与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

交流成语主要以活动课的形式展开,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活动,扩大了学生交往的范围,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引导学生超越自我。教师有责任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因此必须动员学生全员参加活动。首先提出活动内容与目标,至于怎么做、如何表现,让学生自己做主张,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原则,其操作基本顺序为:自由选词、自主合作、自制道具、自愿展演。

1.自由选词。笔者要求学生从自己掌握的大量成语中,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出适合自己展示的成语来讲、来写、来演、来画、来猜。“小小故事大王”可以选择故事成语,如“亡羊补牢”“叶公好龙”;小画家可以选择“鸟语花香”“怒发冲冠”之类适合作画的成语;小导演与小演员们适合选择故事情节性比较强的成语,如“狐假虎威”“买椟还珠”等……由于选材比较自由,范围较广,不拘泥于文本课程,能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探求知识,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体现了一种创新性学习。

2.自主合作。在成语交流活动课上,学生可以“个体户”的身份独自参与,更多的则是自由组合成学生小组参与:说成语故事的同学可以与画成语故事的小伙伴合为一组,也可以与小书法家配合;“我来表演你来猜”必须选择配合最默契的小伙伴一起合作;表演成语故事的这更需小组合作了,谁当导演、谁是主角、谁是配角,都由学生自己斟酌决定。有了自己选择合作伙伴的机会,学生显得特别兴奋、激动,为使自己组的成语推广成功,人人献计献策,学生既是策划者,又是导演,还是演员,还担任道具师的工作,表现非常积极、投入。

3.自制道具。笔者要求展演成语所需的一切道具均由学生自己设计制作。这样,学生不仅要动脑,更要动手操作,调动了一切能调动的因素来使展演更精彩、更成功。有的小组排演“狐假虎威”,学生做了栩栩如生的动物头饰;有的小组排演“凿壁偷光”,要制作房子围墙,学生反复试验,用木板做,用泡沫试,用硬纸板做,甚至把黄砖都搬来了,一次又一次,最后才决定用硬纸板剪裁、画画、上色,在粘在泡沫砖头模型上,这样做成的墙特别逼真……自制道具的整个过程恰恰也是孩子们磨练意志、锻炼能力、创新思维的过程,使他们和教师一起成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4.自愿展演。学生都希望能展示自己的才华,特别是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大家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展示自己所选的新成语。台上是一张张涨得通红的小脸,台下是不时响起的热烈的掌声,他们那绘声绘色的语言、充满童趣的表演以及对成语的情感投入,激发了学生对成语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原本枯燥的成语教学一下子鲜活生动起来。

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形式多样的成语交流方式触发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乐此不疲。

四、绝知此事要躬行——加强习作,运用成语

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第2篇

活动目标:

⒈巩固学过的成语,提高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⒉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⒊培养学生整理复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活动准备:

⒈准备好投影仪、投影片。VCD及光碟。

⒉准备答题纸若干张。

⒊让学生给自己的队起名并设计口号。

⒋收集各类成语。

活动过程:

一、⒈导语:成语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我们在说话和写文章时恰当地运用成语,可以使语言增色添彩。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成语擂台赛,大家有没有信心夺取擂主的宝座?

⒉邀请班中的“小博士”一起作裁判。

⒊各小队自我介绍。

(挑战队、智慧队、开心队、开拓队、创新队)

二、竞赛:

第一关:比谁接得长

出示遮盖的5个字,每小队选一个,以上面的字为开头,开火车每人说一个成语,看哪个队的火车接的又长又好。(一个得10分,时间1分钟,)

投影出示:千、无、不、大、天

第二关:比谁写得多

数字王国的成员不计其数,它们争先恐后来到成语王国安家落户,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成语小天地。请每个小队在答题卡上写出带有数字的成语。(写出1个10分,时间两分钟)

第三关:比谁找得准

大家都喜欢小动物,成语王国的动物千姿百态,瞧,十二生肖都来了,可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请大家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家。看哪个队找的又快又准,在答题卡上写出。

投影出示十二生肖图及成语填空。

()目寸光亡()补牢九()一毛杀鸡吓()生龙活()鹤立()群

守株待()()急跳墙()腾虎跃打草惊()()到成功人怕出名()怕壮

第四关:比谁演得像

每队派一人上台抽两张卡片,然后用动作或哑语表演,其他队员猜一猜他演的是什么成语。每个词可在20秒内猜两次,猜不出,其他队可帮着猜。猜对一个50分。

猜对后出示成语:

自言自语愁眉苦脸一刀两断井底之蛙

拔苗助长掩耳盗铃东张西望爱不释手

目瞪口呆手舞足蹈

第五关:比谁说的多

抽卡片按要求说成语。时间两分钟,说不出,其他队可以说,每个10分。

⒈走进植物世界,那里郁郁葱葱、硕果累累,令人赏心悦目,请说出你知道的带有植物名称的成语。

⒉中华上下五千年,名人典故真不少,请说出含有寓言、历史故事的成语。

⒊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景色各异,风光迷人,请说出以四季景色为内容的成语。

⒋有些成语结构比较特殊,如:日日夜夜,请说出这种结构的词。

⒌这是一段风景如画、险峰林立的画面,请说出与画面景色有关的成语。(看录像说成语)

三、总结:

⒈每队用一、两句话说说今天的感受,必须用上一个成语。

⒉统计得分,为擂主小队发奖,其他队发纪念品。

⒊教师小结:

同学们,老师看到你们的出色表现真为你们高兴!这次活动由于大家踊跃参与、团结协作,不但巩固了一些已经学过的成语,还新学了不少成语。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时时处处积累运用成语,让成语伴我们一起成长。

齐读儿歌:

同学们,携起手,成语擂台显身手,

你也说,我也说,成语魅力真不小,

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英语习语:英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语言是人在劳动中创造的,习语是语言特征的集中反映,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是语言的精华。习语一词的含义甚广,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语言是为人类各种活动服务的,而习语恰好生动地反映出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广义的习语包含比喻性词组、俚语、格言、俗语、谚语、典故等,是语言发展的结晶。英语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语言增色不少。

二、英语习语中隐含的历史背景

1、罗马帝国时期产生的习语。

公元前49年,罗马执政庞贝和元老院共谋进攻恺撒。当时恺撒的领地和意大利本部交界处有条小河Rubicon。恺撒不顾一切,悍然率领军队渡过此河与庞贝决战。在渡河时他说“The die is cast.”骰子已经掷下,表明义无反顾。过了河,他还烧毁了渡船,(bum the boats)逼得士兵毫无退路,只好勇往直前,打败了敌人。

就是这样一段历史故事,在英语中留下了几个常见的习语:cross the Rubicon(渡过鲁比肯河)喻意决定冒重大危险,采取断然行动;burn one's boats(烧掉自己的船)表示破釜沉舟的决心;The die is cast(骰子已经掷下)预示着事情已经决定,再也不能改变。

2、a baker's dozen:面包师的一打

典故:15世纪,英格兰出售面包是论“打”(一打十二个)的。那时面包师的名声很坏,面包常不够份量。因此,官方立下法规:凡出售不够份量面包的面包师要受重罚。手工造的面包很难每个重量一样都合标准,面包师为了避免受罚,每打面包再增加一个,故有a baker's dozen=13之说。又有人说,面包小贩以一打(12个)的价钱购进13个面包,其中一个作为赢利。

3、a bed of roses:安逸的生活;舒适的生活;玫瑰花坛

典故:玫瑰花是英格兰的国花。自古以来,玫瑰花被西方人看得特别高贵,它不仅被当作欢乐、安逸、荣誉、幸福的象征,而且被誉为尽善尽美的典型。相传古罗马人炫耀其生活的极度豪华舒适和无比欢乐安逸时,常把玫瑰花撒在床上。本语a bed of roses便来源于此。本语常用于否定句中,多含有贬义。

三、英语习语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四、与有关的习语

与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语语言中。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现代英语中大量习语,源于宗教活动、仪式和《圣经》故事。《圣经》已然成为英美每一个家庭必备的读物。随着基督教义的传播,《圣经》中的许多句子和短语被人们广为传颂,久而久之就成了习语。

如:Drop in the bucket/ocean沧海一粟。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枣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五、结束语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不仅仅只是书本上的语音和语法规则,还应包括对这种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及社会风俗习惯等知识的获取。因此,如果不清楚习语的文化背景,或单从字面上进行解释、翻译,难免误入歧途。

我们学习习语绝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它的“认知意义或词典意义”,而要了解语言词汇特定的文化内涵,也只有做到对词汇文化内涵及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习语。习语不仅有助于英汉互译水平的提高,它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美国家的民族习惯和民族心理,所以学习语言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与之相关的一切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第4篇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特地设计了一些环节,专门对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笔者将其称之为“语言文字游戏”。

一、猜字谜

学习“日晷”的“晷”这个字时,突然想起看过这个字的谜语,就顺口说了出来:台下处处明月光。没想到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猜测,彼此商讨,甚至拿出字典来找寻,课堂的沉闷气氛顿时一扫而空。这给了笔者启发,便搜集了大量字谜,利用课堂的“边拐”或剩余时间让学生来猜谜。时常已经下课了,学生还追在笔者的后面要问个究竟。

简单些的如:

①“他去也,怎把心儿下”

②座中无人

难一点的如:

①发现四大错误

②妈妈

【反思】猜谜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探寻的兴趣。它像一根火柴,倏地就能点燃学生的热情。为了猜出谜底,必须要想,有些时候一个个都想破了脑袋,却乐此不疲。这至少比不去思考、被动地接受一切要好。当然我会给学生讲一些猜谜的技巧,如恰当地拆字合字,根据字的结构推想等。

二、查字典

有感于学生作文中词汇的贫乏,笔者想方设法增加学生的词汇量。除了扩大阅读外,勤翻字、词典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若让学生平白无故地去翻,他们可能没那个积极性,笔者便借鉴有关材料设计了以下几种方式:

1.最低限量的组词。如,给“信”组词,至少八十个。也就是说,只要词语中含有“信”字即可。为了写够限量,学生就必须去找字词典帮忙。

2.找同义词语(限两字)。如,尽可能多地找出含有“静”字的词语,至少十个。

3.形近字组词。列出一组形近字,让学生去分辨。如:

“瘁、粹、萃、啐、悴、翠、、、邸⒋恪

形近字读音并不全部相同,要准确地分辨出,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4.选字连词

如:在括号内选填一个字与下面各字能分别连成一个新的词:

①头 家 族 信 敬 复 环 ( )

②生 水 才 门 兵 格 解 ( )

【反思】这里的“查字典”,主要目的不是认字、识字,而是认词、识词、用词,尤其是用那些文学色彩较浓的词语。如含有“静”字的词语,以前学生很少了解“恬静”、“静谧”、“阒静”等词,现在至少知道了原来还有这样的“雅词”存在(如果扩展为含有“静”意思的词语,那数量就更大了)。词汇量扩大了,才有可能改变写出来的作文枯燥无味、如同嚼蜡的情况。

为了调节学生的口味,笔者也会采用一些从电视上学来的方法以增加娱乐性,如“你比划,我猜词”,或者五六人一组,第一人写出代表某一事物的词语,以表演的形式(不许说话)转达给第二人,依次进行,直至最后一人。这些活动使课堂气氛活跃极了。学成语时,也完全可以做,同样效果不错。

三、找成语

大部分学生对成语知之甚少,许多之前学过的内容也基本上遗忘了。为了让他们对成语产生兴趣,笔者规定关于成语的练习是必备的作业之一,迫使、诱导学生不断地去翻阅词典。

1.猜成语谜语

①门外告别

② 广东人唱京剧

③ 海底捞金

④孕妇逛街

2.分类找成语(一些熟语也可算)

①分别找出三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十字成语各不少于二十个(当然越多越好)

②找出含有“花”、“春”或首尾是叠字(如“彬彬有礼”、“文质彬彬”)的成语不少于五十个(越多越好)

3.成语接龙

以任一成语开始接下去,要求后一成语的第一个字必须与上一个成语的后一个字相同,不能是谐音。

4.用成语写话

写一段话,要求每一小句话都至少用一个成语。

【反思】关于分类找成语,还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如出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出自寓言的成语、含有“积累”意思的成语等等。用成语写一段话,主要目的在于了解、熟悉成语,不一定要准确无误地使用成语,头脑中有使用成语的意识,有丰富的成语储备,才有可能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成语。学生接近成语的丛林,迷惑、好奇于森林的浩瀚,渐渐地便喜欢上看风光旖旎,听涛声阵阵,品参天耸立,悟行云流水。

四、学说话

此项主要为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般是临时给材料,要学生站上讲台,自选一个角度说说自己的理解或看法,要有明确的观点,时间不超过三分钟。材料分这么几类:一是含有哲理的短文,二是时事新闻或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令人思考的事情,三是名人名言或影视剧中人物的台词。如:

①有一句话这样说:“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习的苦痛是终身的。”对此你如何理解?

②日本悍然将国有化,妄图占有我国固有领土,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打算怎么办?你同意打砸日系汽车吗?

【反思】学说话,就是在学生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要他针对材料说出自己的认识。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不仅在于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好语言,然后清楚地表达出来,让别的学生能听懂,还在于我特地鼓励台下的学生挑刺般地诘问(我也会加入反问的行列),往往会使台上的学生手忙脚乱,无以应对。我认为这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也迫使学生去关心时事,留意传媒报导;同时还引导他们去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自然和世界。哲理短文或有意味的人物语言,在启智的同时,也会慢慢地引导学生检视自己、反省自己、改正自己,以获得修养或道德上的提升。

关于“说话”,并不限于以上较为严肃的方式,也会穿插一些娱乐性较强的“节目”,如学相声中的正话反说,或者说话时不得出现某一个词等等。

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 成语 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于语言的使用有着重要意义,先领会文化必将有助于了解这门语言。文化不仅包含了人类在发展历程中创造、积累的物质财富,而且包括世代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猴”文化

中国人过春节的时候,都会联想起当年的生肖。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渐渐对中国的生肖文化产生了兴趣。不仅在中国,世界很多国家都发行当年的生肖邮票,以表达对中国农历新年的祝福。

1.中国文化中的“猴”文化。猴年了,先来看看中国的猴文化。长久以来,猴子被中国人视作吉祥物,它的吉祥之意在于与古代爵位之“侯”同音。猴子的形象深入中国人的心,可以说是因为吴承恩整理创作的《西游记》,该小说塑造了孙悟空这一神猴形象。孙悟空勇猛、乐观,却又叛逆,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年,终于修成正果。跟美国电影里的蜘蛛侠等超级英雄一样,孙悟空就是说中国文化中英雄的化身。

2.西方文化中的“猴”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猴子被用来形容灵活、聪慧的人,具有褒义。而在英语中,如果你用“a little monkey”来称赞西方小孩的话,他可能不会高兴。因为在英语中,“little monkey”有“淘气鬼、捣蛋鬼”的含义,而非夸奖“聪明、机灵”的用法。因此在英语中,monkey多与顽皮、淘气的形象有关。

二、汉语和英语中与猴子相关的成语和习语概况

汉语成语言简意赅,多具有较为固定的形式,大多数都含有明显的感彩。成语往往源于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因此从文化角度看汉语成语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1.汉语中与猴子相关的成语概况。在汉语中,有不少关于猴的成语。例如,朝三暮四,成语中虽没有“猴”字,说的却是养猴人与猴子的故事,现用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沐猴而冠,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以讥讽依附权贵窃取名位之人。树倒猢狲散,比喻有权势的人一,依附他的人就跟着散伙了。

这些都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内容。

2.英语中与猴子相关的习语概况。

To monkey around鬼混,胡闹。

It is very dangerous to monkey around in the factory.

在工厂里胡闹是非常危险的。

Monkey business捣鬼;恶作剧。

You must stop the monkey business if you don’t want to get into trouble.

你要是不想惹麻烦,就不要干那些非法的事。

To make a monkey (out) of someone愚弄、戏弄某人

It is impolite to make a monkey out of someone in public.

当众愚弄某人是不礼貌的。

Monkey see, monkey do跟风,赶潮流

It is a case of monkey see, monkey do. He does everything that his brother does.

他就是东施效颦,他哥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在上述句子和词组中,monkey大都跟“捣蛋、胡闹、捉弄”的意思相关。

三、汉语和英语成语、习语的异同之处

成语是从古沿用至今,经过提炼积累而来的,很多成语能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习语。把中文中的成语和英文中对应的习语排列出来,进行对照分析,不难发现:汉语成语多来自于古代经典著作,大都可以找到出处,英语习语多源于口头流传,很难找到出处。汉语成语在用词上保留着古代书面语的庄重、典雅,英语习语则多具有口头语的用词和结构特点。汉语成语多来自于古代经典著作,用以说明一个道理,英语习语则以小动物和生活中的某一现象为借寓,阐明一个立论。虽然汉语成语和英语习语有着诸多的不同,但却都文字凝练,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四、汉语成语的翻译技巧――以与“猴”相关的成语为研究对象

汉语成语,往往源于历史故事,寓意往往不是其字面意义。成语结构紧凑,词序不能任意变换,成分不能随便更换。下面我们就以与“猴”相关的成语为对象,探讨其翻译技巧。

1.同义习语借用法。有些汉语成语和英语习语在结构、内容和感彩上都相符合,有相同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借用来翻译。

杀鸡骇猴,本意是杀鸡给猴子看。在英语中,有句习语“Beat the dog before the lion”,字面意思是打狗给狮子看,让狮子知道厉害。但是它要表达的意思跟汉语中的杀鸡骇猴不谋而合,所以,我们可以借用英语的同义习语进行翻译,而不是按照字面意思逐字翻译,这样更符合英语的文化背景,能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猴年马月,指期盼的事情遥遥无期。而英语中有相对应的说法“Donkey's years”。这里的years其实是来自ears,因为驴的耳朵长,所以donkey's ears就指代很长的时间,后来演变成donkey's years意思不变,也是因为驴的寿命普遍较长。

2.直译法。按照文字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前提是直译过去不会引起歧义或造成不解。

沐猴而冠:猕猴戴帽子。在翻译该成语时,因为成语本身的意思已经非常明了,我们可以将其翻译成“a monkey with a hat on”,这样,不仅能简单直白地表达汉语成语的意思,而且还能生动逼真地将其神情态度表现出来。

3.意译法。有些成语如果采取直译,外国人可能会感到迷惑不解,但却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具有相同含义的习语,则可采取意译策略,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将成语的意思传递出来。

五马六猴:形容不守规矩、不受管束的人。这个短语,我们在英语中找不到可以借用的同义习语,但是其表达的意思却很简单,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翻译成“Undisciplined person”,既能表达清楚汉语成语的内涵,又符合英语的文化及语法特征。

4.增添法。树倒猢狲散:有权势的人一,依附他的人就跟着散伙了。可译成“Once the tree falls, 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其中helter-skelter是“手忙脚乱”的意思,是译文中增加的成分,增加之后形象生动,译文栩栩如生。

纵观以上汉语成语的英语翻译,不难发现,虽然两种语言中使用的动物可能不同,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尤为相近的。这就是充分考虑了译入语――英语的文化特征,采取了符合其特点的翻译方法得到的译文。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翻译汉语成语时,找到英语语言中对等的表达异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