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近义词区分

近义词区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近义词区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义词区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近义词;对外汉语;辨析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5-114-02

一、近义词辨析的教学对策

对于汉语非母语的留学生而言,要做到正确使用近义词,首先需要掌握近义词辨析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近义词使用中偏误的出现,在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的教学中,应该找准“切入点”,从语义、语用两大方面进行辨析。

(一)辨析语义,通过近义词语义上的细微差别来区分近义词

“科学的甄别、准确的辨析近义词语义上的细微差别,引导学生从本质上认清相关近义词语义诸方面的异同,是学生准确理解、正确使用近义词的必要前提。”(敖桂华,2008)

1.语义侧重点不同

“发挥”和“发扬”都是动词,都含有“表现出来并扩大”的意思,但意义的侧重点却不相同。“发挥”着重把蕴含在内的东西尽力表现出来,如“发挥作用”“发挥力量”“发挥特长”“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发扬”则着重把对过去存在的东西,在原有程度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如“发扬作风”“发扬传统”“发扬民主”等。请看下列的偏误用例:

a.发挥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帮助。

b.我想谈谈父亲和母亲怎么发扬作为老师的作用。

前一句中,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帮助是原本就存在的需要进一步提高的东西,用“发扬”更为合适一些;而后一句中,父母作为老师的作用是潜在拥有的,需要表现出来,则用“发挥”更为贴切。

再如,“接受”和“接收”,都是动词,都表示把事物接过来收下,但“接受”着重从思想上承受,领受而不拒绝,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东西,如经验,观念等,比如“接受礼物”、“接受思想”等;而“接收”则是着重从行为上接纳,一般只用于具体的事物,比如“接收新学生”等。

a.老人和年轻人都想要用自己的方法,不愿意接收对方的想法。

b.这里的广播很不容易接受到。

第一个例句中,方法属于抽象的东西,只能用“接受”,而不能用“接收”;第二个句子中,广播的信号是物质的需要从客观上接纳得到,应该使用“接收”。

2.词义的轻重不同

“失望”和“绝望”都含有“愿望或希望没有达成”的意思,但“绝望”的意义比“失望”要更为强烈。比如说,“对比赛结果很失望”,“对你的行为很失望”,如果这里用“绝望”,就不合适了。

a.我考试成绩不好,爸爸很失望。

b.如果我们饥饿,会失去所有的欲求、希望、生命力,只剩下绝望。

前一句中,考试成绩不好,爸爸的希望没有达成,但是仍然有机会,所以用“失望”更为合适;而后一句中,对生命力的欲求的失去,是非常强烈的感情,应该是“绝望”。从这两个句子能明显看出词语意义轻重的不同。

再比如“渴望”和“希望”都含有“想要”的意思,但意义的轻重却不一样。“渴望“突出的是“如饥似渴”,进而非常迫切想得到,语义较重,比如“渴望幸福”,“渴望婚姻”,“渴望健康”等;而“希望”则表示一般的想要得到,语义比较轻,比如说“希望一切顺利”,“希望你幸福”等。但留学生有时候不能明确区分出二者的不同,经常出现以下的偏误:

a.我渴望明天下雨,这样就可以休息了。

b.离开故乡三十年,爸爸希望早日回去看看。

上面例句中的“渴望”和“希望”使用明显不正确,第一句中想要休息是想要的事情,但并没有到达如饥似渴的地步,用语义较轻的“希望”才是正确的表示;第二句中离开故乡三十年,回去看看应该是非常迫切想要做的事情,用“渴望”才是正确的。

3.适用范围不同

“召集”和“召开”都是表示把人们召唤到一起开会。但是“召集”强调聚集,它所带的宾语既可以是表示开会的词语,也可以是被召集的人群。如“召集全体村民开会”,“ 召集一次重要会议”,适用范围大。但是“召开”只指聚集大家开会,宾语只能是表示会议的词语,如“召开村民大会”,“召开班会”等,不能是“召开全体村民”,适用范围较小。

再如“考察”和“考查”两词有相同的地方:都可以指用一定的标准、手段了解和弄清事物的情况但是适用范围却不相同:“考察”着重指观察、调查、研究,目的是取得材料,研究事物,如山川、地形、地质、工程、运动、科学研究的对象等等;而“考查”着重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检查、衡量,目的是评定或审核,对象常是非重大的、多半是人们的所作所为,如成绩、学习、业务、工作、活动、行动、言论等,有时也是其他事物,如年代、历史、文物等等。

a.这次考试是为了考查你们这段时间的学习情况。

b.长白山的项目很重要,一定要好好考察地形地质。

这两个词语不止意思相近,发音也一样,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中经常混用误用,一定要加以区分。

(二)深入语境,从用法差异上区分近义词

掌握近义词语义的不同时为正确理解和使用近义词打开了门窗,而对用法不同的掌握才是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教学的重点。

1.语用色彩不同

留学生在近义词学习中的一些语用偏误,完全是由于他们没有能够正确了解和掌握词语的语用色彩而导致的。因此教会留学生审视语用色彩(感彩和语体色彩),对正确使用近义词有很大的帮助。比如:“结果”和“成果”都是表示事情发展的最终状况,但是感彩不同:“结果”泛指最终情况,可以是好的结果,也可以是不好的结果,是个中性词,比赛,考试,测试等都可以用结果来表达。而“成果”在表示发展的最终情况是,往往侧重于事情好的结局,比如“研究的成果”,“奋斗的成果”等。

再比如“高兴”和“欣喜”都是表示好的事情带给人的愉悦,但是语体色彩不同,“高兴”偏重于口语,日常说话和小说等文体中会比较常用到,如“他今天很高兴”,“很高兴见到你”等;而“欣喜”则多用于书面语,如“欣喜万分”等。有的学生在刚学习了“欣喜”后,会出现“今天很欣喜”等句子,就是没有掌握语体色彩的差异。

2.搭配对象不同

在近义词的教学过程,如果能对所教授的近义词提供一些较为常用的词语组合,也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用近义词进行交际的能力。比如说,“解除”和“废除”,在“除掉、消除”的意思上相同,但“解除”一般搭配的有合同,武装,装备等,而“废除”一般搭配的有法令,条例,制度等。当学生掌握了以上的常用组合时,像“解除条例”,“废除武装”之类的偏误便会迎刃而解。

3.区别词性

近义词区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近义词 辨析 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汉语中存在大量近义词,对于母语为汉语的人来说,区分常见的近义词不是一件难事,如“参观”和“访问”、“安静”和“宁静”、“经过”和“通过”等,但要区分某些近义词程度较高的词并非易事,如“赶紧”和“赶快”、“到底”和“究竟”等。对于以汉语为二语的学习者来说,这种类型的近义词辨析则更显困难。尤其是在他们掌握了1500左右的词汇量之后,近义词辨析所带来的困扰愈加频繁(杨寄洲,2004)。因此,如何准确辨析近义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

二、近义词辨析方法的历史沿革

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的方法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单纯的词义辨析阶段。

这一阶段的代表郭志良(1988)在探讨词义辨析时,分析论证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词义辨析的对象、单位和方法。他的结论主要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义辨析对象范围大于同义词典和汉语教学的词义辨析对象范围;词义辨析主要以义项为单位,兼顾以词为单位;辨析方法是义素分析法。这三个方面都是围绕近义词的意义辨析展开的,为早期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参考。

(二)词义辨析为主,兼顾搭配。

刘缙(1997)注意到了近义词辨析是以汉语为二语的学习者的学习难点,分析了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即相同语素的误导、一词多义、词与词之间的复杂关系。他认为教学中要重点辨析相同或相近义项间的细微差别,重视语素义的搭配特点及典型例句的运用。从此传统的词义辨析不再是唯一比较标准,近义词辨析方法有了质的突破。

(三)词义和用法辨析并驾齐驱,后者的重要性愈发突出。

杨寄洲(2004)在考察了1700对近义词之后,总结出从意义和用法两个层面进行近义词辨析的十一个对比方面,并分别给出例证。在意义层面,可对比基本义、感情意义和语体意义;在用法层面,可对比几者的词性、搭配对象、造句能力、语体、音节长短、感彩、使用场合、构词能力和构形能力等。尽管“语体”对比和“感彩”对比出现了重复,但总体而言,他较全面地概括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的方法,且例句翔实恰当,具有说服力。

综上所述,近义词的辨析从单纯的词义辨析逐渐发展到现在的词义、用法辨析同时进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用法辨析的具体对比方面因词、因人而异,但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是一致的。总之,词义/用法辨析是现在的主流辨析法。

三、近义词辨析实例分析

近义词教学归根结底属于词汇教学,因此要符合词汇教学的原则。刘(2000:362-363)认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要认真掌握每一个词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

2.词的教学应与句子教学相结合,在一定的语境中掌握词汇。

3.利用词的聚合和组合关系在系统中学习词。

4.掌握汉语构词法,重视语素教学,词与字(语素)教学相结合。

5.不同的言语技能对词的掌握有不同的要求。

6.加强词汇的重现与复习,减少遗忘。

本文将结合以上原则,以“过头”和“过分”为实例,阐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从课前生词梳理、课堂讲解策略、课后练习设置三个方面,介绍“过头”与“过分”二词的辨析教学。

(一)课前生词梳理。

备课时,首先要对课文中的生词进行梳理,结合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将生词分为不需要讲解、简单讲解或重点讲解等几类。不同的教学对象,生词的归类是不同的。方绪军(2008)给出了一般情况下要进行教学的词:高频词;学生需要使用的词;学生在理解或使用时经常感到困难的词;用来构成一定常用格式的词。近义词属于第三类,因此梳理生词时要着重关注存在近义词的词。

(二)课堂讲解策略。

1.比较词义上的区别。

(1)基本义。“过头”有两个义项:①超过;出头;②过分;超过限度。“过分”的意思是:①超过本分或一定限度;②(说话、做事)超过一定的程度或限度。由此看出,“过分”和“过头”有一部分义项是重合的,而“过头”的内涵大于“过分”。这是两个基本义上的区别。

(2)语体意义。“过头”和“过分”在语体上略有区别,“过头”用于口语,不用于书面语。“过分”既可以用于口语,又可以用于书面语。

(3)感情意义。就两者的感情意义而言,“过头”是一个中性词,侧重于客观描述。“过分”含有主观评价义,有批评的意思。对比“我昨晚喝得过头了”和“我昨晚喝得过分了”,我们可以发现:前者只是说明一个客观事实,即“昨晚喝酒喝多了,超过了平时的量”;而后者明显具有“喝酒喝多了,本不应该这么喝”的意思。

2.比较用法上的区别。

“过分”是形容词,可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定语、状语或补语,句法功能比较全面。“过头”也是形容词,可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定语或补语,但不能作状语,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下文使用的例句来自CCL现代汉语语料库。

(1)作谓语:“过分”作谓语通常用于口语,“过头”作谓语的情况较为少见。

a.你太过分了!

b.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

(2)作定语:“过分”作定语时,中心语常常是名词化的谓词,“过头”作定语比较少见。

a.父母过分的担心让子女觉得深受束缚。

b.不说过头话,不说过头事。

(3)作状语:“过分”作状语修饰动词和形容词,是其主要句法功能;而“过头”没有这种用法。因此,能不能作状语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a.他过分依赖父母。

b.他过头依赖父母。

(4)作补语:“过分”作补语时,只能作程度补语,用于“adj./v.+得+过分”中。“过头”作程度补语,则是它的主要句法功能,它补充说明谓词时,加不加“得”均可。如第二个例子可改成“他自信得过头了”,句子依然成立。

a.这个房间干净得过分。

b.他自信过头了。

补充说明,“过头”和“过分”都可以作“有”的宾语,组合成述宾短语,充当一个述补短语的补语。如“他这话说得有点儿过分/过头”,这里两者的意义几乎没有差别,唯一的差别要回到上文所说的“感情意义”上找。

(三)课后练习设置。

李泉(2006:251)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教学行为当属于讲解和指导学生操练……讲解和指导学生操练必须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在讲解“过头”和“过分”的区别时,笔者基本遵循了精讲的原则,接下来就是“多练”。笔者设计了三种不同题型供学生练习。

1.选词填空。

题目设置意义:有效地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

题目设置要求:必须体现二词的区别,且例句的用词要在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

例题如下:

(1)他昨晚喝酒喝(?摇?摇)了,到现在还没醒来。(过头)

(2)你太(?摇?摇)了,怎么可以迟到那么久?(过分)

(3)这次比赛小明(?摇?摇)自信了,没有准备就去了。(过分)

(4)考试时,麦克紧张(?摇?摇),忘了在试卷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过头)

操练方法:每个句子请一位同学回答,答对则公布答案,答错则请下一位同学回答,直至回答正确。所有句子回答完毕后,再次强调二词的区别,并请全体同学朗读句子进行巩固。

2.造句。

题目设置意义:考查学生对生词意义和用法的掌握程度。

题目设置要求:尽量让学生多想几种用法。

例题如下:

(1)用“过分”造句。

(2)用“过头”造句。

操练方法:先给学生三分钟时间思考,然后请他们各自说出句子,加以适当点评。每个词出现三种用法以上停止提问。

3.根据所给的词完成对话。

题目设置意义:这类题目的难度又增加了一个等级,不仅要求学生正确使用这个词,还要求学生完成的句子要符合语境。这类题目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题目设置需考虑的因素:首先,给出的语境要够清晰、易懂;其次,预留答案应具有开放性,不能框死在某个答案上。

例题如下:

(1)甲:这件事情虽然他有错,但是也不能全怪他。

乙:?摇?摇?摇?摇?摇?摇?摇?摇(过分)

参考答案:对啊,我们不应该过分批评他。

(2)甲:你今天怎么那么晚过来?

乙:?摇?摇?摇?摇?摇?摇?摇?摇(过头)

参考答案:不好意思,我睡过头了。

操练方法: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进行思考,然后请三位同学回答,并加以适当点评。

四、结语

近义词的辨析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难点,本文基于词义/用法辨析法,通过层层递进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过分”和“过头”二词的辨析教学。调查显示,87%的学生掌握了二者的区别,80%的学生学会了使用这两个词,53%的学生会了使用这两个词完成对话,可以说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方绪军.对外汉语词汇教与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

[2]郭志良.对外汉语教学中词义辨析的几个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88,1:005.

[3]李泉.对外汉语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51.

[4]刘缙.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漫谈[J].语言文字应用,1997,1:18-22.

近义词区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英语近义词辨析识解理论近义词词典释义《英汉大词典》

一、 近义词的特征

近义词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民族的语言中,以满足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选择最准确的词,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就是近义词辨析的价值所在。根据《辞海》(1999年版)的分类,近义词可分为四种形式: 1.语义的附加色彩不同,即语义概括、反映的侧面和重点不同;2.语义的强度不同,即特征、状态、过程等表现的程度不同;3.语义所包含的修辞、情感色彩不同;4.词的搭配、用法不同。归结起来,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就表现在语义和语法两方面。前三类近义词都是在语义的不同侧面上有所区别,是本文所要辨析的主要部分;而最后一类近义词只在语法上有所区别,也就是说,只要清楚该类近义词的不同搭配和用法,学习者就不会误用这些近义词,也就没有深入辨析的必要了。

二、 兰盖克的识解理论与同义现象的关系

识解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认知语法创始人兰盖克(R. W. Langacker)创建了该理论并将“识解”一词引入了认知语言学领域,认为“我们拥有用不同方式识解同一情景的能力”(Langacker 2000)。兰盖克强调人的主观因素对语义值的影响,认为认知主体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辖域、不同详略度及凸显不同的焦点来观察情景解释内容。(王寅2006)视角是指认知主体观察描述事物所采用的角度。观察者所采用的角度不用,识解方式和结果自然也就不一样。如英语中“undershirt”一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采用的是方位视角,而中国人采用的是功能视角,因此表达为“汗衫”。在英语中,也有许多近义词是由于视角的不同而形成的。例如,“lamb”和“sheep”都表示羊,但是在是否成熟这个视角上,“lamb”是未成熟的羊,而“sheep”是已经成熟的羊。详略度是指对客观世界描述的详细程度。详细程度越高,识解空间就越小,近义词的出现概率就越小。详细程度越低,识解空间大,人们的识解方式就会呈现多样化,其识解结果也会随之不同。在英语近义词中存在着许多具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的近义词组,而该类近义词就可以在详略度上找到其细微差别。背景和凸显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凸显指在整体认知背景下认知主体所关注的焦点。背景可以是一个概念范畴、一个概念框架、一个行为事件、一个整体意象图示等。(章宜华2009)一组近义词基本上是一个概念范畴或者说一个概念框架,其细微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凸显的因素不同。因此,利用识解理论来辨析近义词是可行且有效的。

三、 当代英汉词典中英语近义词释义的现状

英汉词典是我国词典市场中的主力军之一。由于其释义的易理解性,用户多为初中级水平的外语学习者。另外,多数翻译工作者由于工作性质,也会挑选一本释义丰富且准确的英汉词典。因此,基于两大用户群体的需求,易理解性、丰富性和准确性是英汉词典释义最为重要的几点要求。然而,当代英汉词典的释义部分在易理解性和准确性上仍存在着较严重的缺失,尤其体现在英语近义词的释义上。如《英汉大词典》(2007)对get和obtain这对近义词的释义就乐厝狈ψ既沸院鸵桌斫庑浴

get1. 获得;得到;收获(庄稼);掘得(煤)

obtain1. 得到,获得

首先,get的释义本身就不具科学性,难以理解。“收获(庄稼);掘得(煤)”和“获得;得到”本就属于不同的行为范畴,将两组不同范畴的释义放入一条义项,会造成用户对释义的不解,从而直接导致释义失败。不同概念范畴的释义应分属两条义项。另外,在准确性这一层面,以上两条义项释义都没有指出这两个词特有的语义特征,进而不能反映出get和obtain这组近义词在这一义项上的区别,从而可能导致词典用户对这两个词的误用。

当代英汉词典的释义没有抓住近义词的区别,即使是像《英汉大词典》这部国内极具权威性的英汉词典也不例外。然而,英语近义词的选择使用对于初中级水平的用户来说,却是一大难点;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更直接决定着翻译质量。因此,提高英汉词典中近义词的释义质量是紧要而迫切的。运用识解理论下的背景和凸显机制、视角机制及详略度机制能有效地提高释义的准确度,并且增强易理解性。

四、 识解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近义词辨析与词典释义

识解理论是研究语义值的理论。因此,本文辨析近义词时主要关注其语义值的区别,所选用的近义词都是带有明确意义的实词。

1. 背景和凸显机制下的英语近义词辨析与词典释义

一组近义词的概念框架基本是相同的,其细微的差别就是在于其凸显的因素不同,或者说每一组近义词的组员都有各自的焦点。如意为“教师、教练”的近义词组“teacher”“trainer”“coach”和“instructor”都有着相同的基本概念框架成分,即教授人、被教授人和教授的内容,但是由于这三个词在某一框架成分上有所不同,才导致了这组近义词的产生。

从表1中看出,这一组近义词的区别主要是由“教授内容”这个框架成分造成的。由于只有一个成分有着细微的差别,所以这组近义词的差别给人的感觉并不明显,从而导致词典编纂家们在编写这一类近义词的释义时,往往会抓不准这类近义词组的凸显成分。如《英汉大词典》中这组近义词的释义:

teacher1. 教员,教师,老师,先生;导师

trainer1. 教员;(体育运动等的)教练员

coach8.(体育队的)教练,领队;(戏剧、歌唱等的)指导

instructor1. 教员;教练;指导者

以上四条义项释义中,“teacher”和“instructor”对其凸显成分――教授内容只字未提。“trainer”和“coach”的义项释义中包含了教授内容,但教授内容却并不准确。我们先来看一看这四条释义中的释义词,即“教员,教师,老师,先生,导师,教练员,教练,领队,指导,指导者”。其中,“教员”是最宽泛的概念,既可以指教授文化课的老师,也可以指传授技能手艺的师傅。若释义中使用了“教员”这个释义词而没有加以限定,那么对于这组近义词而言是没有释义效果的。“教师”“老师”和“先生”则是指教授文化课的教员,而“教练员”和“教练”是指传授技能手艺的教员。因此,“教师”“老师”和“先生”与“教练员”和“教练”在其凸显成分――教授内容上是存在着本质差别的。“导师”“指导者”及“指导”相较于框架成分“教授人”而言,在于“导”,而不在于“教”,因此用在这四个词的释义中都是不够恰当的。“领队”一词的框架成分与这四个近义词的框架成分有着根本的区别,即不存在“教授人”“被教授人”和“教授内容”这三个基本成分。因此,由于其框架成分的不对等,“领队”这个释义词用在这组释义中实则是原则性的错误。换言之,运用背景和凸显机制的近义词比较都是基于基本相同的框架成分的。只有基本框架成分近似、相同的词才可以称之为近义词,才有辨析的意义。再来看一下这组近x词中各个词的凸显成分,“teacher”凸显的是文化课的教授,因此释义词应使用“教师”“老师”和“先生”;“trainer”“coach”和“instructor”凸显的是技能的教授,因此释义词应使用“教练员”和“教练”。而“coach”和“instructor”在教授的技能中又凸显了几种特定的技能,即“球类技能”“驾驶技能”和“滑雪技能”。因此,可以得到以下修改后的释义样条:

teacher1.(教授文化课的)教员;教师,老师,先生

trainer1.(教授体育专业技能的)教员;教练员,教练

coach8.(教授体育技能,尤指各种球类技能的)教员,教练员,教练

instructor1.(尤指教授驾驶技能和滑雪技能的)教员,教练员,教练

以上四条释义以括注的形式展现了这组近义词的凸显成分,并且用恰当的释义词加深了用户对凸显成分的理解,从而使这组近义词的区别一目了然。换言之,词典编纂家们在编写框架成分有所差异的近义词组的释义时,必须要展现出各个近义词的凸显成分,并且在释义的体例上要保持一致,如统一使用括注形式,以便用户能够快速抓住区别特征。在选择释义词时,更要分析各个释义词的内在框架成分,从而选择出与被释义词的框架成分相对等的释义词。

2. 视角机制下的英语近义词辨析与词典释义

视角指认知主体观察事物的角度。语言中没有一个语词能够表达某个物品的所有属性。在大多情况下,一个语词仅仅是从某一个角度对这个物品进行命名。因此,在实际语言中存在着许多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物体的命名,而这些命名就成了语言中的又一类近义词。如英语中描述“羊”的语词就有“lamb”“sheep”“goat”“ram”“ewe”“tup”“wether”“bellwether”“hogg”“billy”“nanny goat”“kid”“Southdown”等。这些语词指称同一种动物,但是根据视角的不同,可以将这些语词分为以下几类。

在表2中,具有相同视角和相同特征的近义词组员之间的同义关系会比不同视角或者不同特征的近义词组员更近一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相同视角且相同特征的近义词组员可以在使用中随意替换,这些近义词组员仍然在其他视角上存在着区别。以“lamb”“hogg”“kid”这组具有相同视角和相同特征的近义词组员为例,这组近义词在“生长期”这个视角上确实具有相同的特征,但是从“种类”这个视角来看,“lamb”和“hogg”属于绵羊,而“kid”却属于山羊。所以,这三个近义词内部也有亲疏远近,“lamb”和“hogg”的关系更近。然而,从“羊毛状况”这个视角来看,“hogg”又与“lamb”产生了区别,“hogg”强调这只小羊还没剪过羊毛,而“lamb”就没有这样的视角。因此,在编写这类近义词的释义时,首先要尽可能涵盖各个近义词组员具有的所有视角,另外要尤其突出个别组员独一无二的视角。然而,在当代英汉词典的释义中,这两个方面都是有所欠缺的,甚至某些近义词组员的释文中还出现了错误的视角特征。表3是这组近义词所具备的视角特征、其突出视角特征及《英汉大词典》中这组近义词的释义。

通过对表3中近义词视角特征和词典释义的分析比较,词典释义的不足一目了然,即视角特征不全、视角特征错误及突出视角特征的偏误。视角特征不足是这组近义词释义的通病。“sheep”“goat”“ewe”“tup”“wether”“bellwether”“billy”“nanny goat”和“Southdown”的释义中都没有包含生长期的视角特征。这极易让用户在查阅时产生误解。例如,用户在查阅“goat”这个词时,由于词典中的释义为“山羊”,用户会认为所有生长阶段的“山羊”都可称之为“goat”。实则上幼年时期的山羊只能用“kid”来表达。同理,由于幼年时期的绵羊只能用“lamb”表达,“sheep”的释义也会导致同样的问题。其他缺少生长期视角的近义词释义虽不会导致“goat”和“sheep”这样的误用,但是用户通过理解释义得到的也只能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概念。另外,“lamb”“hogg”“tup”“wether”“Southdown”等词还缺少了种类的视角特征。实则上这几个词只能指“绵羊”。其次,这组释义中还存在少量的视角特征错误和突出视角特征的偏误。这两者会导致词典释义质量严重下降。例如,在“lamb”和“kid”的释义中出现了“羚羊”这个释义词。然而,“羚羊”是不同于“山羊”和“绵羊”的一个品种,英语表达为“gazelle”或者“antelope”,因此不应与“山羊”和“绵羊”这两个释义词并列。在“Southdown”的释文中没有准确地描述其突出视角特征。“Southdown”之所以称之为“南丘羊”是由于其生长于英格兰东南部丘陵地区,因此不能以简单的“英国产”加以概括。

通过视角补全和视角特征校正后,得到的释义样条见表4。

表4中,用括注标识“成年”的释义表示这些被释义词在独立使用时所表达的都是成年阶段的“羊”。但是,如若在这些被释义词前加了“little”等表示幼年阶段的修饰词,同样可以表示幼年阶段的“羊”。

总而言之,词典编纂家们在编写不同角度的近义词释义时,要充分考虑近义词组员的视角完整性和特征准确性。

3. 详略度机制下的英语近义词辨析与词典释义

详略度是指认知主体认识或解释事物的详细程度。人们在选定某一视角后,再通过详略程度对事物加以区分。也就是说,事物之间存在着层级关系。以“tired”“weary”“fatigued”“exhausted”为例,这四个词都有“疲倦的”义项,但是“tired”这个词是最通用的词,“weary”“fatigued”“exhausted”都可以是“tired”的某一种形式。换言之,“tired”和其他三个近义词之间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然而,“weary”“fatigued”“exhausted”又是怎样的层级关系呢?以下是几个包含这组近义词的例句,从例句的表达中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层级关系。

(1) Although weary, they still worked hard to put up a tent.(王W文,张海森1999: 508)

(2) He felt fatigued and didnt want to say a single word.(王学文,张海森1999: 508)

(3) I was completely exhausted by the time I reached the summit.(王学文,张海森1999: 507)

以上三个例句中都有相应的关于“疲倦”程度的表达。在例(3)中,副词“completely”表明“exhausted”这个词的疲倦程度是最高的。在例(2)中,“didnt want to say a single word”表明“他”已经没有力气再说一句话。因此,“fatigued”的程度仅次于“exhausted”。同样,例(1)中的副词“still”也表明了“weary”的疲倦程度,即虽然很疲倦,但仍能做其他事。因此,“weary”“fatigued”“exhausted”的疲倦程度是依次递增的,或者说,在层级上是依次递减的。因此,这组近义词的层级关系是tiredwearyfatiguedexhausted。我们再来看一下《英汉大词典》中对这组近义词的释义:

tired11. 疲劳的,累的

weary1. 疲劳的,疲倦的;消沉的,精神不振的

fatigue n.1. 疲劳,劳累

exhausted2. 极其疲惫的,精疲力竭的

值得关注的是,在《英汉大词典》中,竟没有“fatigued”这个词目词。这里,暂且先用其名词形式“fatigue”加以代替。从以上四条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了“exhausted”的释义对其疲倦程度加以描述,“tired”“weary”和“fatigue”的释义中都没有程度修饰词,释义笼统。过于宽泛的释义不能让用户对语词有一个精准的理解,是二语学习从中介语转向目标语的一大障碍。因此,在该类近义词释义中加入程度修饰词是十分紧要的。以下为加入程度修饰词后的释义样条:

tired11. 疲劳的,累的(普通用词)

weary1. 非常疲劳的,非常疲倦的

fatigued1. 极度疲劳的,极度劳累的

exhausted2. 精疲力竭的,筋疲力尽的

“tired”括注中的“普通用词”,“weary”和“fatigued”释义中的程度修饰词“非常”“极度”,以及“exhausted”释义词“竭”“尽”的语义特征能让用户清楚地了解这四个近义词所表达的疲倦程度,从而能够在语境中精准地使用这些近义词。值得一提的是,“weary”的修改后释义样条中删除了原有的“消沉的,精神不振的”,原因在于这两个释义词与“weary”的框架成分有所出入,即“weary”既可指精神疲倦,也可指身体劳累,而释义词“消沉的,精神不振的”过于强调精神层面,容易导致用户的误解。这一点也正说明了近义词的释义需要融合识解理论的三种机制,相互补充。

五、 结语

识解理论下的背景和凸显机制、视角机制及详略度机制对英语近义词有着很强的辨析力。凸显和背景机制从语词的内部框架成分出发,而视角机制从认知主体的观察视角出发。当认知主体确定好视角后,大脑内相应的框架成分就会被激活。详略度机制往往是视角机制和凸显机制的辅助机制。在辨析大多数近义词时,往往先通过视角机制确定视角,再经过背景机制确认框架成分,然后通过凸显机制寻找成分中的焦点,最后再用详略度机制加以层级分析。词典在对近义词进行释义时,若能充分考虑到视角特征、凸显成分及层级关系这三方面的典型特征,并将这些典型特征融入到释义中,将大大提高近义词释义的准确度,而且被释义词与释义词的框架成分分析能够有效地剔除有所偏误的释义词,从而提高释义的易理解性。因此,基于识解理论的近义词释义能让词典用户对英汉词典中的近义词有一个更为清晰的概念,避免误选滥用。

参考文献

1. 陈建生.认知词汇学概论.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5版).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3. 陆谷孙.英汉大词典.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4. 马伟.识解理论与阿拉伯近义词辨析.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

5. 吴小芳.识解理论综述: 回顾与展望.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8).

6. 王学文,张海森.最新常用英语同义词辨析词典.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7. 王颖,吴延迪,黄勇民.新英汉英语同义词词典(名词部分).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8. 王寅.认知语法概论.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9.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0. 章宜华,雍和明.当代词典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7.

11. 章宜华.语义・认知・释义.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12. 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1).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近义词区分范文第4篇

一、划分句子成分──帮助学生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像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二、区分易混词──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了。

三、抓住近义词──培养学生的信息转换能力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学生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三个年级的政治课本中的政治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练习等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做好旁批。这样进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知识点,还能培养学生的信息转换能力。

四、注意对应词──使学生学得灵活

“主要”对应“次要”“现象”对应“本质”“物质”对应“意识”“主观”对应“客观”“正确”对应“错误”……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就应该充分注意教材在表述中的对应词,然后在课堂教学时想方设法引起学生对这些对应词的注意,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这样,就能使学生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目的。

五、重读关键词──帮助学生抓住知识重点

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最、首要、前提、基础、基本、关键、核心、主要、实质等等,就属于“关键词”。

六、寻找反义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点

近义词区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副词;到底;终于;教学策略

汉语词汇中存在大量的近义词,外国留学生在运用这些词时,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所以有关近义词的辨析就成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关近义词的课堂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论著已有很多。但有关近义副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到底”和“终于”的语用分析,探究近义副词的课堂教学策略。

首先,我们来看下面几个句子:

(1)经过一番周折,事情到底成功。

(2)经过一番周折,事情到底成功了。

(3)经过一番周折,案情终于大白。

(4)经过一番周折,案情终于大白了。

(5)问题到底解决了。

(6)问题终于解决了。

在上述几个句子中:(1)与(2)、(3)与(4)的区别是有无句末语气词“了”,(1)和(3)、(2)和(4)的区别是一个句子用了“到底”,一个句子用了“终于”,上述句子究竟哪个能说哪个不能说,下文会作具体分析。

一、“到底”和“终于”的用法分析

(一)《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的解释

到底:[副]

1、用于疑问句,表示进一步追究;究竟。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主语前:他~是谁?/~到底事情怎么样了?

主语如是疑问代词,到底只能用在主语前。

~谁去(×谁~去)/~哪一个好?(×哪一个~好)

带吗的疑问句,不能用“到底”:

×你~去吗(只能说“你去吗?”或“你~去不去?”)

2、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到底+动/形。必带“了”或表示其他完成的词语。

经过一番曲折,事情~成功了/我们~战胜了风雪,到达了目的地/

3、强调原因或特点:毕竟。

a)用在动、形或主语前。

~没过去,问了很久才问到/他~有经验,很快就解决问题了/~你有办法,很快就把机器修好了。

b)[名]+到底+是+名。前后名词相同。

[南方]~是南方,四月就插秧了/[小孩】~是小孩,这些道理他还不大懂。

终于:[副]

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较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

a)终于+动。“终于”后至少要有两个音节。

反复试验,~成功/等了很久,他~来了/几经周折,案情~大白/尽管多方医治,~还是把受伤的腿锯了

b)终于+形。限于表示状态变化的形容词短语。

天色~暗了下来/由于长期坚持锻炼,身体~强壮起来/赶了八、九十里路,小刘~疲惫了。

(二)“到底”和“终于”用法的异同

相同点:a)词性相同:都是副词,同属时间副词

b)部分义项相同:“到底”的第二个义项与“终于”的意思相同,都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

c)都能放在形容词或动词前,对所跟动词和形容词都有特殊要求。

不同点:a)使用语体有别:“终于”多用于书面语,“到底”书面语、口语都比较常用。

b)“到底”有三个义项,是多义词;“终于”是个单纯词。

c)“到底”修饰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必带“了”,“终于”不受此限制。如:问题终于解决/敌人终于

问题到底解决了/敌人到底了

d)“到底”用在问句里,加强语气;“终于”没有此用法。

你到底(×终于)去不去?/那封信到底(×终于)收到了没有?

e)“到底”还有“毕竟”的用法,此时是强调原因。“终于”没有。

他到底(×终于)有经验,很快就解决了。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除了(1)之外,(2)-(6)这五个句子都是正确的。

(三)“到底”和“终于”在语用方面的差异

“到底”和“终于”在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时,深层语义有区别。用“到底”时,描述的是客观的过程,最后总能印证结果,这个结果有好有坏,有种事情的结果本该如此,只是用的时间比较长罢了;用“终于”时,较多表示希望达到的结果,此结果一般是好的结果,它强调的是过程虽然比较艰难,但最终还是出现了自己期望出现的结果。如:(a1)问题到底解决了/(b1)问题终于解决

“到底”在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时,结果有好有坏。在(a1)中,表示的是一种好的结果,在(a2)中,表示的是一种不好的结果。

但是,“终于”也并非完全只能表示好的结果,赵运普(2002)《也说“终于”》一文中就详细分析并指出,“终于”并非只有隐含期待意义这一种用法,它还可以表示事物变化的负面结局或逻辑事理的必然性。从这点来看,在表示最后出现某种结果时,“到底”和“终于”是可以互换的。

二、近义副词误用原因分析

通过对上面“到底”和“终于”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近义副词误用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近义词量大且多

留学生从初级阶段的后期开始,随着汉语词汇量的增大,尤其是到了中、高级阶段,每学习一个新的词语,都极有可能存在与以前所学的旧词相辨析的问题。

(二)教材生词释义不详

当前大部分学校使用的对外汉语系列教材,在生词部分通常都采用“生词+汉语拼音+外语注释”这一模式,美中不足的是它给学生一种印象:不同语言词汇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结果就无法准确区分汉语中众多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造成口头或书面交际的不得体。

(三)教师讲解不足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词语时,只是孤立的讲解某个词的词性及用法,没有在此基础上对意思相近的词语作详细的比较分析,也没有给出大量正确的句子让学生模仿、操练。

(四)学生没学到位

留学生对词语的全部义项掌握不全面,对词语的用法也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学习,有时还会受到母语负迁移、目的语泛化的影响。

三、近义副词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加强汉语副词本体研究

副词是汉语中很重要的一类词,它们虽然比不得名词动词形容词那样多,是封闭的类,数量有限,但是这些副词的分类情况、一个个副词的用法、同类副词之间的小的差异等等问题,到现在还没有研究清楚,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只有教师自己对这些问题了解清楚,才能给学习者讲明白。

(二)重视学生的错误,及时进行偏误分析

在日常交流中,要收集学生用错副词的句子,并及时的加以分析引导,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总结其使用规律,从而达到正确运用该副词的目的。

(三)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

1、对比一组副词义项上的差别。

2、分析一组副词适用语体的异同。

3、考察一组副词对句中的动词或形容词的要求。

4、对句型和句式的依赖程度。

5、对主语或宾语的要求。

相关期刊更多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辽宁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