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活动实践个人总结

心理活动实践个人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活动实践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活动实践个人总结

心理活动实践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生剧变的时期,他们需要更深刻地思考自我与社会,更理性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并学会面对生活。高中心理活动课是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提升心理素质、开发潜能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课堂教学作为实施高中心理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既是师生共同学习的中心舞台,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并非仅是相关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而是偏重学生情感、意志品质、个人价值观的培养,因此,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不能促进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有效学习。高中心理活动课教学必须面向学生这个主体,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锻炼、在体验中成长。这是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必然选择。

一、“互动体验式教学”概念界定及其理论依据

互动体验式教学就是在学生体验学习的基础上,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使师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互动,让学生通过充分参与活动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在实践活动中体悟和理解、内化相关知识,然后通过反思、总结,提升为理性知识,最后将理性知识迁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达到学生在亲历和体验过程中理解知识、生成情感、健全人格、发展能力的教学目的。互动体验式教学过程实质就是教与学的交互、反馈和融合的互动过程。

“互动体验式”教学有其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依据。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所揭示的体验与学习发生的过程机制,是互动体验式教学设计与组织的心理学依据。大卫·库伯认为体验学习过程要经历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到行动应用四个学习阶段,学习者经历从感知者、观察者、思考者到实践者之间的角色转变。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在做中学”的教育思想是互动体验式教学设计的教育学理论基础。杜威认为,知识就是经验,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建立在对学习者有意义的、直接的、具体的经验之上。传统教学以前人知识、课堂讲授和教师主导为中心,忽视了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本身的社会活动的重要性,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还原抽象理论知识于实践,使学生在亲身“做”的过程中具体生动地理解、掌握和拓展知识。

二、“互动体验式”教学的课堂操作方法

根据中学心理活动课的特点,“互动体验式”的课堂结构,可以架构为:“引入话题—创设情境—观察反思—分享交流—总结提升—迁移应用”这样六个环节。现将它们之间的关系分述如下。

1.“互动体验式”教学的前提:引入话题

“互动体验式”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设计者是教师。因此,教师有一个启动互动体验学习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话题来引发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的兴趣。话题可以是我们咨询时了解到的学生们关心的话题,例如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学习、情绪、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扰。

2.“互动体验式”教学的载体:创设情境

作为“互动体验式”教学的设计者,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设计、构建适合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情境活动。所创设的情境要围绕学习目标,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知识与生活经验),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习者的个体需要,产生动机。在这个阶段需要注意的是,所提供的情境材料,要能诱导学生有感有悟,能从中获取新的认识。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学生亲历的事件,也可以是案例,还可以是名人典故或者小故事。大课堂的空间下设计情境,既要围绕主题,又要把握好时间。教师在设计情境时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兴趣原则,即要能激发学生兴趣;主题原则,情境要围绕教学内容和主题,要和教学内容相契合;具体原则,情境要有目的、有计划,内容不要面面俱到,要和教学单元的内容一致;时间原则,每节课的情境设计不超过15分钟。情境设置可以利用小表演、投影或者录像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

3.“互动体验式”教学的基础:观察反思

这个阶段是学生个体对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的自主体验阶段。这个阶段教师要特别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他们探寻感悟或体验的方式和方法。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的反应,引导学生关注所听到、看到和感觉到的,将学生的体验由感官的表层感受引入内心深层的思考。

4.“互动体验式”教学的重点:分享交流

分享交流阶段就是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辩论,互相启发,运用团体的互动,让学生个体用语言表达自己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鼓励学生贡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会和收获启发。团体内彼此的分享,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通过交流,可以促使作为体验主体的学生再一次梳理自己的感受,使内化进一步深入,通过个体反思、同化或顺应等方式,将亲历中对事物、知识的感知或者对情境、人物的情感体验内化成为自身行为或观念。在交流中,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引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感悟和体验;另一方面,教师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从正面来指引学生的行为方向。为了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这个环节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要求:尊重对方的观点,专注倾听,发言要围绕主题,随时聚焦和掌控好时间。

5.“互动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总结提升

这个环节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师的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的总结要简短、概括力强,可以通过名言警句将本次课程的学习理论要点进行连接、提升;也可以采用与学生分享的方式,用学生分享总结的最精彩的原话进行总结,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感到被尊重,同时也鼓励了学生的创新,使学生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

6.“互动体验式”教学的落脚点:迁移应用

迁移应用是互动体验式教学的落脚点。它决定着学生体验的方向和价值,起着强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亲历进行归纳、印证并提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要引导学生将课堂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为学生更深层次的体验提供必要的条件。

当然,以上六个环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师备课情况有所侧重,作灵活的调整,一切以实效为依据,以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和能力为目的。

三、“互动体验式”教学的课堂操作策略

“互动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握心理学学科特点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挖掘互动体验式教学的切入点和操作模式。

高中心理活动课互动体验式教学如果离开心理学知识去实施,是无实效的。另外,体验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学生不同、教师不同、教学条件不同,体验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也应该是多样性的。教师应根据心理活动课学科特点和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把学习心理教育、健康情感教育、意志品质教育、人际适应教育、青春期心理教育、升学与择业心理教育、健全人格教育等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融入到恰当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这样,既保证了体验学习的时效性,又保持了体验学习的多样性,使每一次体验学习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领悟,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具体而言,实践中可采用以下几种互动体验教学的方式。

1.心理情景剧(角色扮演)。课堂上使用心理情景剧教学时要注意选题应能反映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剧情集中,反映教学主题,典型性强。整个情景剧的时长控制在八分钟内为宜。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讨论、分享体验环节,并从中归纳心理学理论知识或解决方法。

2.游戏活动。将游戏作为情境,让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中获得体验、感悟、理解,从而达到心理成长。教学中开展游戏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有兴趣,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游戏后的分享讨论是重点。教师要充分挖掘游戏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结合学生的讨论,点出相关的心理学理论,使学生在玩中、做中、乐中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3.电影(视频)赏析。所选材料要密切配合教学主题,所截取片断要集中突出所讲的心理健康内容,典型性强。时间不要太长,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观看前提示学生注重心理感受,不要过分注重故事情节和艺术表演。视频素材放映后,教师要组织讨论或辩论,深入分享并要学生联系自我形成心理学认识。

4.冥想。冥想是使人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体验的一种心理活动方式。冥想可以使人们放下理性认识的控制,全然地感受自己的身体和内心,使生命的存在摆脱“我应该”的状态,全然地进入“我是”的自然状态,与真实的我在一起,去感受,去觉察,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去改变,去成长。课堂上如何使用冥想呢?先让身体放松,然后根据课程目标使用指导语,语速缓慢、轻柔。如果有条件可以配上合适的音乐。最终通过分享、讨论和总结、解说,提升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思考与认识。

5.心理测试。让学生通过对测试题的回答,了解自己某一方面的心理状况,同时引出教学内容,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在使用心理测试时,要注意测试题的科学性。指导语应提示学生按照他们的真实感觉而非理性的“应该”去完成测试。分数只是参考,重要的是对自己的了解。分享讨论时尊重个人隐私和个人选择,不要强求每个人都表达或全部表达。

6.案例教学。围绕教学目的,把学生的心理个案加以典型化和保密处理,形成供学生讨论研究的案例。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个案分析中了解某种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思考如何解决这类心理问题,从而增加自身的心理适应能力。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把学生们体验学习过程中通过反思观察所形成的意义通过行动应用来验证和理解,透过“看”与“做”的交替,形成学习迁移的能力。

四、“互动体验式”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互动体验式教学作为高中心理活动课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对它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对其特征和适用范围以及操作策略也容易产生一些错误认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避免以下问题:

1.防止互动体验式教学的“片面化”倾向

一些教师片面理解了体验,仅把体验学习理解为一种新的“寓教于乐”活动,只停留在“体验”具体活动阶段,忽略了学习者个人经验的处理及转化,并没有将体验后促进其内化的“反思”“分享交流”“总结提升”或“迁移应用”等循环走完,结果是无法产生有意义的学习体验与学习。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强调“互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去催化、引导学习者进行反思,并建构学习经验,然后将形成与类化的概念运用到新情境中去检验,防止出现只有“做”却没有“学”的片面化倾向。

2.防止互动体验式教学的“趋同化”倾向

一些教师习惯于课堂教学的“统一性”,即用传统课堂讲解等方式代替学生的亲历,或者以教师个人的体验、经验代替学生的体验。互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的“独特的自我”特性,因为体验者的经验和价值取向的不同,个体体验的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体验的个体差异正是学生个性在“体验教育”中的必然反应,也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基础,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在任何问题面前的真实心态。对待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出现的不同的体验感受,教师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互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观察、认真引导,并善于捕捉最佳契机,引导学生来印证并提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学生最可靠的心理支持源。

3.正确认识并定位互动体验式学习的作用

体验学习在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高中心理活动课的学习主题都需要用体验学习方式来进行。教师要善于将体验与其他多种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依据恰当、合理的教学目标,整合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方法。

总之,在体验学习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当今,互动体验式教学将成为普遍采用的心理课堂教学模式。但是,它还有许多方面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严奕峰.体验学习圈:体验与学习发生的过程机制[J].上海教育科研,2009,(4).

[2]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

心理活动实践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主要采用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组织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通过自身感受获得他们所需的知识的模式。然而在心理活动课的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比如: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还是全由老师包办、代言;学生参与活动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形式的还是实质的,是局部的还是全体的;学生在活动中是自觉地体验、领悟,还是光凑热闹,只为娱乐,这些问题直接涉及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我认为所谓“活动”是以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动,是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和形式中,积极主动参与并充分体验。如何让心理活动课真正活起来,如何让学生主动动起来,这是值得探索的问题,我认为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认识活动课,把握“四是四非”

1、心理活动课是预防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而非心理疾病的治疗。据专家调查,中小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发展性问题(即伴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交往范围的扩大出现的问题)和障碍性问题(属心理疾患)。从总体而言,多数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约有10%左右的学生存在发展性问题,而存在需要心理治疗的障碍性心理疾病的学生人数不到1%。这点说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应是以预防和发展为主。

2、心理课是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发展良好心理品质为目的,而非纯知识理论的传授。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主要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其重点在于指导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教学模式宜采用生活经验型,以解决学生身心发展和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为主,让学生了解有关自身发展的心理学基本知识。但要求教师本人不仅要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还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行为特点,防止教学纯理论化,脱离学生实际。

3、心理活动课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而非解决个别心理问题,要把心理活动课和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区别开。心理活动课的教学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来设定系统的培养目标、实施计划的,虽然在相对固定的基础上要求有灵活变化,但不是无计划地就问题论问题。

4、心理活动课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领悟,而非娱乐游戏。心理活动课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但不应为了迎合学生兴趣,而一味追求形式的多样、气氛的热烈。不恰当的活动形式不仅会淡化、削弱活动课知识的含量,而且易造成活动目的模糊,课堂纪律混乱。

二、设计活动课,坚持“两依据、两注意”

“两依据”是:①要有心理学的理论依据。心理活动课不同于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它有心理科学的特点,所以活动的设计要以心理学知识、心理训练方法为依据。比如考试后,活动课和主题班会都会进行考试分析,班会内容无非是:总体成绩分析、年级比较、表扬进步、鼓励落后、总结经验等;而心理活动课的内容是:成绩归因、ABC情绪理论辅导、挫折教育等,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大区别。②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心理活动课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其所需,解其所惑,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内部动机。比如:考前进行复习方法、考试心态的辅导,运动期间进行挫折教育、自信心的辅导,这些都倍受欢迎。

“两注意”是:①注意设计活动不能完全参照参考书,生搬硬套。心理教育活动课不宜照搬他人经验,因为即使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处于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学校,其心理特点也不完全一样,所以设计课程不能照搬参考书的训练步骤、活动方式进行。心理教师可根据自己学校及学生特点,制订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适合本校学生的心理活动课方案。②要注意抓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设计活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思维方式、意识水平不同,教师应据其心理特点设计活动。比如:低年级的学生竞争意识强,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涉及到个人的某些问题时,虽然心里明白,但不愿意当庭讲出来,此时如采用集体讨论、自由发言、自我陈述等形式,效果就不会太理想。

三、实施活动课,贯彻“一为主、四解放”

心理活动课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内容来体现的。活动实施的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让课堂活动开展得生动而富有成效,在组织活动中应注意做到“一为主、四解放”。

“一为主”是活动要以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为主线。活动的实施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学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没有学生的参与就不能称其为活动课,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是活动课顺利进行的第一保证。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教学的安排者、活动的参与者。

为了更好落实“一为主”,需要做到“四解放”。

一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多想一想。教师不仅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设置问题的内容,还要注意给学生留下个人自由思考的空间,不设置惟一解决问题模式,要鼓励个性化的创新思维。比如在情绪辅导的问题设置时,设计成“当你考试不理想时感到伤心失望,不过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这样想______你的心情会好一些”,不如改为“遇到______事,我感到伤心失望,不过换了一个角度看问题,现在我这样想______心情好多了”。这样稍动一下,多一问就增大了学生的思考空间,而变“你”为“我”就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是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多说一说。要创设开放的课堂气氛和利于沟通的情绪背景,给每一位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时间,鼓励他们主动回答问题。通过灵活改变活动方式,提供有利于学生发言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嘴巴。

三是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多动一动。活动课不必拘泥于课堂固定座位,可采用“扇面式”、“圆弧式”、“自由结组式”等有利于师生之间与同学之间沟通信息、传达感情的座位形式;也不必拘泥于学校范围内,“纸上得来终觉浅”,要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就要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比如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其大讲特讲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如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到人才市场去参观,学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是解放学生的手和脚,让学生多做一做。目前很多学校采用的诸如此类的活动流程:“问题设置(或讲故事或读文章)――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似乎学生参与不少,也是以学生的自我认识发言为主,然而这其中有太多的教师代言部分,而且到课堂上看一看其实际效果并不是想像中的样子。活动的实施其实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它并无固定的模式、严格的结构。举一例来说,要让学生了解情绪的多样性,若用提问的形式:“生活中情绪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吗?”或是“生活中你有过什么样的心情?”这表面也是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但学生的体验不会深。不如改为情绪词语接力赛的活动:按座位顺序,一人接一人说一个情绪词语,不允许重复、超时。也可把表示情绪的词语写在纸条上,让学生抽取,按上面写的表演,并让其他同学猜其表演的是哪一种情绪。在课堂活动中,应尽量少用讲授课中的问答形式,可将问题融于活动中,让学生在做与动中去体会。

心理活动实践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团体心理活动是指在团体中采用一定的心理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的影响、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探索的自知力及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我们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结合不同年级的教材内容和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引进团体心理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活动分享,真正“认识自我”

针对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的《珍爱生命》、《走进青春》、《感悟青春》、《日新又新我常新》、《发现自己的潜能》、《自我新形象》、《学会调控情绪》等教学内容,尝试开展“洞口余生”、“照镜子”、“优点与缺点”、“头脑风暴”、“积极赋义”、“微笑握手”、“超级记忆”等团体心理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团体心理活动,增强了情感体验,并在体验中逐步矫正不良的情绪,纠偏错误的认识,感受生命的可贵,明白人体潜能的无限等,进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等,学会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逐步形成自我调节的心理机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珍爱生命》时,我引进了团体心理游戏“洞口余生”。游戏要求:同学们围坐一圈,在靠门的位置留下一个空位作为“洞口”。游戏模拟的情景是:有一群登山队员在一个山洞里玩耍,突然发生意外,山洞即将倒塌。但是逃生的洞口狭小,每次只能出去一个人,每个人都想早出去,越到后面越危险。游戏的程序:大家依次陈述自己出去的理由,然后每个人投票,获得票数最高的人最先出洞,剩下的人再讨论决定下一个出洞的人。在这个心理游戏中,学生们的理由五花八门:“请把票投给我,我出去后马上找人救大家。”“我是家中的独子,爸妈没了我会哭死的。”“我真的很想出去,但是机会有限,我想还是让我们班女生中最弱小的小敏先出去吧。”“我不想死,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把票投给我吧!”……这是一个澄清生命意义的心理游戏,不关乎正确与否,每个人在游戏中感悟着自己、体会着别人的人生。这个游戏包含着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对遇到险情如何成功保护生命;对家人的关爱,对他人和自己生命的尊重、爱护;面临挫折不选择放弃生命等丰富的知识和情感。通过这样的团体心理活动,学生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从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更加地珍惜自己的生命、爱护家人、关心他人。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还是很欣慰的。因为当天晚上,就有一位妈妈在电话中激动地说,今天孩子一反常态,竟然主动关心起她的身体,还帮助她做家务。该班的班主任也惊讶地告诉我,最近班上的调皮生好象销声匿迹了,卫生状况也好了许多。

二、活动参与,学会“交往沟通”

针对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我与父母交朋友》、《同学、朋友》、《男生、女生》、《老师伴我成长》、《网络交往新空间》、《竞争合作求双赢》、《心有他人天地宽》、《诚信做人到永远》等教学内容,尝试开展“加我为友”、“盲人走路”、“背靠背夹球走”、“背摔”、“捆绑过关”、“合力吹气球”、“人椅”、“空椅子”等心理活动小游戏。此外,还可以开展“老师的一天”、“男女生交往调查”、“爱的回报调查”、“在我家中,下列事情谁来做”、“面对父母的唠叨,我……”、“我心目中的好朋友”、“我的人际交往圈”、“网友的要求”、“人际迷思”等量表调查活动。在上述团体心理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与不同对象的交往过程中逐步体验到沟通的乐趣,感受到交往合作的愉快,领会到合作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逐步走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交往观念,逐步学会欣赏他人、赞美他人,从而有效改善了人际交往的状况,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心理,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交往与沟通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竞争与合作》时,我引进了团体心理游戏“捆绑过关”。游戏要求:准备一些A4白纸和绳子或其他可以绑的东西;6人一组,每一组组员围成一个圈圈,面对对方;主持人帮忙把每个人的手臂与隔壁的人绑在一起;绑好以后,完成老师所提供的任务(画一架飞机);完成规定任务且用时最少的小组获胜。在这个心理游戏中,各个小组的成员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相互积极协作、主动配合,虽然在完成任务中丑态百出,失误频出,但是每个小组都没有放弃。学生们在紧张的活动中逐渐体会到竞争与合作的相互关系:合作与竞争并非是水火不容的,而是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会到人际交往中需要信任与合作;健康的竞争与合作,既有利于团结又有利于成功。这一心理活动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了班级的建设。事实证明,活动后班级学生的团队意识高涨,在学校举行的趣味运动会中,学生团结协作,取得历史性的突破,获得了年级团体总分第二(八年级共有8个班)的佳绩。

三、活动融入,逐渐“适应社会”

针对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新学校、新同学》、《学习新天地》、《在承担责任中成长》、《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理智面对学习压力》、《未来道路我选择》等教学内容,尝试开展“超级握手”、“认识朋友”、“音乐欣赏”、“理想大拍卖”、“模仿动物叫声”、“大风吹”、“找零钱”、“超级天平”、“吹气球”等团体心理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上述团体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逐步增强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掌握一些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抗压能力;引导学生正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理性分析,并在人生选择时能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理智作出抉择。

心理活动实践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凭着热情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如何提高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就成了一个很现实的课题。

笔者认为自我督导是中小学一线心理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最主要途径。

一、利用专题培训资料,自我督导构建并理清业务管道

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构建并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结合《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试用)证书》管理办法,笔者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分成三个层次:

一是面向学生层面。即承担和开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各种形式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训练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情绪调控、个性发展、青春期性健康、生涯发展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促进学生心理能力和心理水平的健康发展。建立相关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二是面向同事及家长层面。指导和协助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和指导。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学习辅导、升学就业、家庭心理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服务。

三是面向学校层面。为提高学校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向学校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开展相关的工作。

以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将业务能力分类,参加相关的专题培训。在网络中搜寻更多的专题培训资料,如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的心理健康栏目下,就有许多省级培训的课件和讲座。通过专题学习,逐项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有效地构建并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可将这些学习材料分成活动课课件、咨询技巧、危机干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介绍、家庭教育等不同类别的文件夹。对于相同的主题,不同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了诠释,这对心理教师个人成长非常有好处。在笔者的个人电脑中,活动课课件近六十个,专家讲座九十多个。在仔细研读这些专题培训材料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管道就通畅了许多,在实际操作中,就能牢牢地抓住尊重、同理、真诚、合作、体验、助人自助等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提高工作实效。

同一个讲座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实践后,重新研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曾聆听台湾林家兴教授讲咨询技巧,他说心理辅导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对方说出来,学会说:“嗯,你说!”当时不解其意,心想学生总会向教师求助,该怎么办?来访者不说怎么办?几年心理辅导工作下来,当咨访关系建立起来,学生感受到辅导教师的真诚、接纳和关注后,“嗯,你说!”一句充满温情和关切的话语出口后,咨询也就成功了大半。每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有自己偏好的辅导理论和辅导模式,在构建起自己的业务管道后,隔一段时间应展开自我反思,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

二、结合专业杂志研读学术专著,自我督导提升专业理论水平

一线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践者,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在自我督导过程中常常会想:“对于这个案例,我这样做对吗?”谁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可能经常有专家督导,也不可能常都有同伴支持,这是一线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的现状。对此,笔者收获最大的方法是,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杂志的研读,去学习专业论著,以此来指导和改进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为例,“一线快递”“咨询方略”“辅导个案”“活动设计”等栏目所刊登的内容,常常是我们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平时的工作内容,我们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是很自然的。这些栏目常会推出让我们可模仿的活动设计、辅导方式方法。“学术空间”“研究实践”“国际传真”等栏目,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把理论前沿或对理论的思考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能引导我们的阅读方向。就笔者个人来说,它引导我研读了《积极心理学》《团体咨询与实践》《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家庭治疗》等专著,进一步去学习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空椅子技术、沙盘疗法等辅导技术。这些在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基础心理学理论之外的专著,能明显地促进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线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出现迷茫是很正常的。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研究实践”“一线快递”等栏目的启发下,笔者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举办心理讲座和印发心理健康知识手册等单向引导的活动方式,发展为心理健康活动周、自信历程的电视访谈、超级团队PK大赛、纸桥创新大赛等以学生为主体、双向互动、有着强烈内心体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辅导教师个人行动,到开办班级心理互助员培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如2005年,在阅读了周红五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构》后,笔者拟定了《遂昌职业中专心理危机预警方案》,而后结合方案的运行撰写了《对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良性运行的几点思考》一文。2006年,在阅读了叶一舵、余香莲的《台湾学校“教训辅”三合一辅导体制及其实施建议》后,颇有感受,立项市级课题探索学校的教导、训导、辅导的整合,撰写了《台湾“教训辅”三合一辅导模式在农村职校本土化实践研究》《“教训辅”三合一辅导机制下对四例偷窃事件的处理反思》等论文,上述论文均已被《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

录用。

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杂志,贴近学校工作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并能引导我们一线教师研读学术专著,让我们从根本上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

三、自我督导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提升活动课操作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操作能力,是一线心理教师重要的专业能力。目前对于心理活动课也已经形成了众人相对认可的评价体系。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将平时的活动课与评价体系进行自我对比,察觉并改进活动课中的不足,不断积累心理课中出现的亮点,提高活动课的操作能力。

在浙江省中职校《心理健康》教师用书中,对于心理活动课的评价有四个一级指标、九个二级指标、十九个观测点及评价标准,而一线心理健康教师由于时间、精力、能力水平等诸多因素所限,不可能对自己的每节活动课按评估项目,逐条进行自我督导。笔者认为,一线心理教师的自我督导,可围绕心理活动课的课堂氛围营造、活动设计与展开、学生参与及体验、课堂意外与亮点等四个方面,紧紧抓住课前预设、课中调整、课后反思三个环节,把握心理活动课的“活动、体验、成长”这个中心,展开心理活动课操作能力的自我督导。

结合有关文献和自己的实践,本人常用如下表格(见下页表一)来引导自己活动课教学能力的提高。对表格中十二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次活动课的自我督导过程。在这张表中,笔者最关注的是课中调整、课堂意外与亮点这一纵一横。心理活动课,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现场生成,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学生会出现各种不同体验,于是就会有许多的课中调整,对课中调整的思考,提升的是心理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智慧。

在一次青春健康主题课中,故事推演到女生意外怀孕,这时出现了一张推演的纸条:“给女生钱,叫她去流产,然后换个女朋友!”全班女生群起而批判故事中的男生A不道德,现场有些混乱。笔者让她们宣泄了近两分钟,引导学生对此事发表看法,“早恋时根本不懂爱情,电视中常报道这种事,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于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笔者什么都不用做了,听着就行。这节课的效果,是很多班会课和班主任苦口婆心的教育所达不到的。这就是课中调整。

有一次三分钟自我介绍的演讲,女生小亚因先天原因说话含混不清,笔者原计划在轮到她演讲时不作强求。然而实际操作中,这位女生满脸通红地站在讲台前,足有30秒没出声,笔者正准备示意她可以回到座位时,她开始演讲,内容自然听不清楚,教室里先是一阵掌声,而后一片寂静。这位女生回到座位后,我点评说:“你感动了我,我为你骄傲!”示意全班再次鼓掌。这就是意外的亮点。

四、自我督导个案咨询的过程,提升个案辅导能力

个别咨询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另一个重要的专业能力。要进行个案咨询的自我督导,应从两个方面切入。

1.咨询理论与咨询技术的自我疏理

作为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疏理一下自己对各大流派咨询理论的理解。如当事人中心疗法,以尊重、同感、真诚、接纳为基础,相信来访者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潜能。精神分析疗法的童年创伤、意识层次论、人格的结构论、防御机制、投射等咨询理论;完型疗法的未完成事项理论、空椅子技术;行为疗法的系统脱敏、代币制、强化、惩罚、消退等理论,以及理性情绪ABC疗法、贝克的认知疗法;等等。作为心理教师,应当精心研究其中的一两个理论体系,掌握该理论体系下的操作技术,了解其他咨询理论的基本内容。这能为专业咨询能力的扩展打下基础,有利于理解焦点短期治疗、意向对话、沙盘游戏、游戏疗法、绘画疗法、音乐疗法等派生疗法。

在一定的理论支持下,一线教师应着手督导构建自己的基础咨询理论架构。建立咨访关系和了解情况必备的理念常用当事人中心疗法(尊重、共情、真诚、接纳)。寻找问题根源可以用需要层次论、精神分析理论、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分析学生心理问题常涉及的几个方面: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成长经历,家庭背景。调节情绪必备的理论是情绪ABC理论,贝克的认知疗法。

同时,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有一本常用的心理咨询技术用书,每个月定期翻看一下,了解诸如倾听技术、简述语意技术、情感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共情技术、立即性技术、自我表露技术、面质技术、角色扮演技术、空椅子技术等学校心理咨询常用技术。

专业咨询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学习与巩固,是一线心理教师专业咨询能力自我督导的基石。

2.咨询过程的回顾与反思

学生前来咨询的绝大部分问题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发展性问题,如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节、青春烦恼、自我认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不可轻易下结论,要用积极的、发展的辅导导向给学生以支持,引导他们调节自我、改变情绪、健全心理。笔者认为,一线心理教师个案咨询的自我督导是一个初级层面的自我督导,是对咨询方向、常用技术、咨访关系、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自我反思。可结合如下问题,进行自我提问。

(1)学生从来到辅导室到离开辅导室,有什么变化,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

(2)尊重、共情、接纳、倾听等这些咨询的基本要素,是否得到了落实?

(3)整个咨询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有哪些话,当时是如何处理的?现在想来,是否有新的理解?

(4)整个咨询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有哪些肢体语言,表达了什么含义?

(5)在咨询过程中是否指导过多,有没有落实“助人自助”原则?

(6)来访者究竟想咨询什么,辅导方向是否正确?

(7)是否要列入心理危机预警范围?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能力

对于一线心理教师来说,开展以本校学生为对象的心理课题研究,对提升自我的业务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情绪状态、成长背景、自我认识等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素得以理清,有利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在与同伴的专题研讨中,由于面对大家都熟悉的研究对象,最容易产生思维火花。所以,同课异构、个案探讨、活动设计、心理测量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是一线心理教师最可能出研究成果的地方。

结合自身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撰写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探索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与过程,撰写心理活动课设计方案;对个案辅导进行总结与反思,撰写心理健康教育个案。以浙江省为例,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优”论文评选及推广活动,不但有力地提升了一线心理教师的研究能力,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心理活动实践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职高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需要我们探索和研究。本文从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形成及对策等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心理障碍形成

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们与社会大环境和个体的心理素质都有着不可分割的直接关系。

社会大环境的污染是首要因素社会媒体的不当宣传及各种不正之风容易导致职高学生心理迷乱,出现如酗酒、抽烟、斗殴、违纪及性越轨等不当行为。所以,清除社会精神污染是净化学生心灵、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件大事。

不良的家庭、学校环境及不当的教育方法也是重要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是塑造个性的工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塑造师。学校和教师是培植与修塑个性的辛勤园丁,是每个学生成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期望值过高或者过低,对孩子的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也就是说对孩子要求过宽、过严都会造成一定的问题心理。如溺爱、包办、放纵等,会使孩子养成任性、依赖、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类孩子往往适应能力差、交往能力不高。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如对好学生迁就,对差学生讽刺挖苦等都是不适当的,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

与个体的个性有关比如,同样的环境,有人能适应,有人则格格不人;有人能与人合作,有人却偏执、孤僻、独来一独往.这些都与个性有关。个性决定了一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决定了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方式.即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它影响到一 个人的心理健康。

一个人个性的形成与遗传有关,更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后天生活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因此,良好的生活环境对形成良好的个性至关重要。

心理障碍对策

(一)用多种方法开展研究

观察法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描述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这种方法可了解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的真实表现。

谈话法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谈的方式收集学生有关资料,或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了解其心理和行为特征。

它能得到较深入的资料,可以较详尽、真实地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和有关细节。

问卷调查法通过书面形式,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收集学生有关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资料。它可用来系统地了解学生家庭情况、行为表现、需要、兴趣、性格特征等。

心理实验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

心理测验法指利用测量表对个体的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的方法。通过测验,能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诊断,建立心理档案,发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

(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系统地掌握学生心理动态,有利于心理教师、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

确定心理档案内容一要包括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生理状况及对学生心理有影响的重大事件等。二要有能反映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的资料,包括智能状况、个性特征、行为问题等。具体形式可参考表1。

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确定了内容后,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施测才能较准确、全面、真实地掌握学生的信息。(1)选择标准化测验。要熟悉测验目的和功用,适用范围,另外还要选择信度、效度较高的测验。(2)采用自编的问卷调查。调查学生的父母或任课教师,间接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及行为表现。(3)通过谈话、观察获取信息。(4)借助学校各种评定与记录了解学生。(5)通过学生作品收集信息。

对结果进行整理、分析、解释和建立心理档案选择了合适的测评工具施测后,就要对每份测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结合学生基本情况提出教育培养建议,将有关内容填写完整。这样,心理档案就建立起来了。

(三)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

通过信息的收集,心理档案建立,就基本掌握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这时就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应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为学生、家长和全校教师提供具体的、外在的辅导设施。

辅导室的设计,需考虑学校所应提供的辅导服务,另外,还要考虑服务对象的数量。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如果学校的实际条件许可,可以建立功能较全的心理辅导室,包括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室、心理测量室。

首先,咨询室应考虑到隐秘与安静,进行咨询时不宜受到外部干扰。这也是在遵循为当事人保密的原则,使当事人有安全感。心理咨询室的布置应以温暖、安静的色调为主,避免强烈刺激性色彩,如大红、深蓝等。房内装饰尽可能少,使学生感到和谐、亲切、平静、安全和放松,可以在适当的地方放上鲜花或盆景,悬挂一些视野开阔、有生命力和使人心境平和、豁达的壁画。咨询室的座位安排也应符合相应的要求。

其次,心理活动室是为配合心理辅导活动而建立的,小组辅导或团体辅导可以在心理活动室进行。活动室的设立可以创设一种心理环境,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扮演各种角色,在活动中体验角色心理,达到心理平衡。心理活动室可以根据辅导员的需要设计和配置,一般有学生坐的椅子、音响、录像设备等,另外色调等也应以温暖舒适为宜。

另外,心理辅导工作需要了解来访者的一般心理状况和问题,因此需要用必要的量表和问卷进行测量。学校心理测量室需要备有常规的心理测量表,如SCL-90,MMPI等;测量学生一般心理状况的量表,如智力量表、个性量表、气质量表、学习情况问题和意志品质量表等。心理测量室不一定要和咨询室放在一起,但一定要安静、独立的房间,以保证心理测量不受干扰。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当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它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其授课的内容、方式及对效果的评价都与一般的学科课程有很大区别,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心理教育活动课不是单纯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也不是单项心理品质的训练,它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在学生没有学习知识的压力下,为学生提供一个放松心情的机会,使学生在这里能够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它使在学校教育中不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明确起来,它的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理性价值观念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挫折承受能力训练等。在整体上,心理教育活动课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规律特点及当前学生遇到的主要焦点问题,将教育活动的目标层次化。在内容上,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从学习、生活、适应社会三个方面着眼,按照每个方面内容,又分为不同的单元,每个单元又由许多相对独立的活动组成,每个独立的活动即是教育活动课的最小单位。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在班中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活动,主要有游戏、情境创设、角色扮演体验、讨论澄清等。这里的游戏、活动不同于学生的自发游戏,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活动,而是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选择设计的有主题、有活动形式和方法、有设计方案、能控制活动的过程、能评价活动的结果的游戏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