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代科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科学观、建筑观、低碳建筑
一、科学的现代建筑观
建筑作为一门学科和艺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管是从形态还是在构建上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的都市风貌日新月异,形形的建筑形象也在不断的冲击着我们的视觉。然而在当今世界,人类生存和发展与全球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人口激增、资源锐减、生态失衡、环境破坏,几乎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中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休戚相关。人口、环境、生产是当今人类生存的基本制约,与之对应,社会文化、生态资源、经济发展就成了众所周知的三大难题。重要的是,随着问题的加剧,人们已开始体会到,这三大难题不仅仅是相互制约、跨越地域国界,而且是超越代际、左右后辈的。将这三大难题综合平衡,并以全球的范围和几代人的生存兴衰为夹杂尺度,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也是人类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的建筑发展观。[1]
就建筑来说,他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一个时代的建筑形态会随着一个时期文化、科技的变化而变化。就建筑个体来讲,一个建筑的产生是和建筑设计师的理念、意识分不开的。现代的建筑发展观也就更加的注重和体现了建筑师的意识。
人本意识:建筑师的服务对象是人。建筑设计,首先要充分掌握使用对象的切实需求,倾听他们的意见 ,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不断地向社会做调查。因为建筑设计的过程,是将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物化的过程,需要建筑者去体验生活、体验空间、体验环境。建筑设计的结果是要能够与人对话 ,讲究人的尺度,有人情味。
特色意识:掌握清楚工程现场的原有地形、地貌和地物,加以认真分析研究,确定对策,发掘灵感,然后把这些作为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作为构思的泉源。
精品意识 :并非指豪华和高贵,而是追求高品位、高效率、高 质量。出精品,需要建筑者精心设计,反复推敲,统筹以上观点, 精益求精,具有较高的创造能力和设计水平。出精品,不仅要求 在整体上协调、有创意、有特色,而且在宏观、中观、微观的各层次 上全面优质,提高建筑品位。
持续发展意识:可持续发展是个广义的概念,在建筑领域里,它不仅表现在太阳能建筑、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等新的建筑类型中,同时也表现在广泛的建筑设计中,它已逐步成为建筑设计不可缺少的重要设计原则。
二、低碳建筑的意义
所谓 "低碳建筑(Lowcarbonbullding),主要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建筑体系。[2] 主要是指在建筑物使用的年限内,通过从建筑的材料、设备、施工建造方面采用生态建筑、节能技术、生态材料等方式,在合理的开发强度下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建筑低碳化" 。
中国作为主要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多是以牺牲环境与能源为代价换来大的。这种快速的经济增长方式最终导致了高能耗、高成本和低效率等一系列的问题。而建筑产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来说,在贡献出高的GDP的同时也造成了能源消耗大,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多个问题。如何降低建筑业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推进可持续发展成为热点研究问题。建筑物作为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建筑物的建设、使用运营全过程,不难发现,在我国现行的建设模式下,形成建筑产品需要消耗大量的钢筋、水泥、木材等材料,施工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水、电等能源来进行建设活动,使用过程需要依赖暖通、空调、燃气供应、电梯等设备来维持建筑的正常功能。这种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建设模式严重阻碍了社会可持续发展。[3]
二、低碳时代,建筑的绿色
在国际金融危机风暴和本哈根气候峰会之后 ,一场新能源革命和以低碳经济为主的绿色风暴又开始席卷全球。全世界人民对于绿色可持续生活环境进行探索,走低碳道路, 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与生态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衡量国家、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和内容, 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和具体行动。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新概念,而生态文明和建筑有着密切联系。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 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因此,发展建筑行业的低碳经济有着广阔的前景和现实意义。[4]
低碳经济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 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至从2010年低碳经济备受关注以来,低碳住宅也就成了房地产发展的方向和热点 ,所以建筑行业塑造生态住宅和低碳经济的意义很重大。
从环保意义上来说,随着城市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压力越来越重,能有一个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家,住得舒适的家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同时,减少碳排放,减少污染,让城市的天空更蓝 也是减少现代文明的大工业化对人们的负面冲击。虽然说在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时,一次性投入肯定要比目前非低碳住宅的投资量要大得多,但这是百年大计,在今后用户使用 的时候,就大大节省开支了。从长远利益出发,有利于我们改变过度依赖石油等能源的弊端,不仅省钱而且还利于环保节省能源。
从经济意义上来说,低碳房和生态住宅将是今后房地产的方向,产品实现了升级换代,也是推向市场的卖点。没有达到这类标准,今后所开发的住宅产品和商业楼宇将很难受市场欢迎。 生态住宅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将建筑与自然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达到天人合一的意境。生态住宅有几个特征:在材料选择方面,要做到无毒、无害、无污染;人文与自然相结合,尽量按照地块的自然条件来打造产品,节省能源 ,能够循环利用。随着现代生活的提高,高科技要与小区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无论是生态住宅还是低碳经济,都是一种节省的理念 ,以最小的成本达到舒适而又不至于破坏自然的目的。总之,健康、舒心、便利与美观是低碳住宅的基本要素。 随着低碳概念和生态住宅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这种念就有了市场优势 .以后将成为住宅产品升级换代的方向。业内总是要以满足消费者的住宅和低碳概念将成为房地产开发的常态 .未来低碳住宅将是房地产开发的大势所趋。 国家也在积极倡导这种观念,也是以后的房地产行业必须要达到的标准。因为如果我们达不到这类标准,主管部门将要向企业征收相关税费。国际低碳关税战争愈演愈烈,也迫使我们建造低碳的住宅。因为以后低碳将成为国际的一项标准。低碳发展将成为各个行业产品发展的重要因素。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低碳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只有深刻的研究建筑的效益构成,深刻认识和挖掘建筑的潜在效益,才能实现建筑的低碳化,甚至实现建筑的零碳排放。加强低碳建筑潜在效益的研究,有利于开发低碳建筑,减少建筑的外部性,改变购买者的观念,从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来考虑建筑的价值,从而选择低碳性能比较好、潜在效益比较高的建筑,进而拓展低碳建筑的市场,激励开发商开发更加低碳的建筑"。
结语
在某种程度上,建筑不仅仅是人造的庇护所,同时也是一个科学的有机运行的体系。建筑设计应该更全面地考虑周边环境,整合自然资源,探索建筑的整体化设计策略:它主张采用国际先进的建筑模拟技术对建筑整体或重点部分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积极响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能量(风能及太阳能等)替代部分日趋贫乏的可用自然资源,防止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问题在建筑建成后才被认识,从而增强建设信心,减少盲目投资。[5]它排斥人工的、机械的建造方式 ,对空调设备营造的人工环境带来的社会能源大量消耗及由此而带来的对人们 健康的潜在危害提出质疑,主张建筑与城市发展应该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对话关系,通过自然的介入来提高环境品质,降低能耗。总而言之,建筑的整体化设计策略可以从投资人的角度审视开发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层面上力求减少所有不必要的甚至是浪费的投资同时也探索在建筑中引入自然因素,提高环境品质减低能源消耗的方法,创造一个真正低碳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李献伟.浅谈绿色生态建筑[J].山西建筑,2008,34(7):83-84.
[2] 王森 . 中国低碳建筑潜在效益分析及发展对策[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7.
[3] 李姗姗 我国低碳建筑供应链实现路径探索[D].重庆:重庆大学,2012,12.
笔者最近重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很有感触。罗素作为逻辑分析哲学家,他对科学发表了许多看法,了解他的科学观对于我们厘清一些模糊的观念仍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成立的有关心理条件
依罗素看来,科学的出现至少是理论科学的出现,对人类来说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它与人的心理条件有关。
科学需要好奇心。西方最早的哲学派别米利都派倾向于科学,对于未知的事物他们有足够的好奇心。一个典型的象征故事提到,西方第一个哲学家暨科学家泰勒斯因为对天上的事情好奇而掉到井里。
科学需要以一定的“信仰”做基础。荷马史诗中的奥林匹克神o们要服从“运命”、“必然”与“定数”,对“运命”、“必然”与“定数”的信仰,以及哲学中树立的不能逾越永恒固定的界限的“正义”观,是古希腊科学之所以能得出对于自然律的信从的渊源之一。
科学还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大概是提出地球为圆形的第一人。但是他的理由却是审美的,是对完美东西的一种想象,他并且想象所有的星球包括地球都在围绕“中心的火”做圆形运动。中世纪的哥白尼把“中心的火”换成了太阳,但是他这样设想的动机也是审美的,而不是观察的结果。
科学并不完全排斥神秘主义,特别是与创造性的工作有关时。柏拉图称哲学是对“真理的洞见”,它与思想和感情密切相关。在罗素看来,任何创造性的工作,包括科学,都会经历一种心灵状态,经过长期的劳作之后,真理或美突然显现在一阵光荣里,在这一刹那间,经验似乎非常有说服力,大多数最美好的创造性工作都是这样子一刹那的结果。
科学的出现还与提问题的方式有关。当我们问一件事“为什么”的时候,可以有两种提问方式,一是问“这一事件是为着什么目的而服务的?”二是问“是怎样的事前情况造成了这一事件的?”对前一问题的答案是目的论的解释,最终会导向宗教;对后一问题的答案是机械论的解释,它会导向科学,人类的经验表明,似乎并非所有的人都倾向于后一种提问方式。
二、科学的结构及其在西方文化中的演变
罗素认为,我们通常所谓的科学其实应分为两部分:理论科学与实用科学。理论科学又由两部分构成:数学、逻辑与经验科学。理论科学是企图理解世界的科学,实用科学是企图变革世界的科学。
科学的两大部类之间以及理论科学的两部分之间密切结合已经是近代的事了,在此之前它们基本是分离的。以西方经验为例,最早的科学家(也是哲学家)米得都学派倾向于经验(如泰勒斯能够预言日食),稍后的毕达哥拉斯却倾向于数学。在古代,很少有科学家既是经验的又是数学的。
古希腊科学有轻视实用的倾向。像古希腊几何学的集大成者欧几里德极其鄙视实用,科学的发展却实用地证明了这种“不重实用”的实用意义。轻视实用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古希腊发现了数学中的演绎推理以及发明了几何学。从自明的公理出发,似乎能够推出整个世界,这就是演绎的魅力;而且,数学与神秘的洞见有情感上的类似。
对西方思想影响巨大的柏拉图崇尚数学。他认为真正的哲学家是不注重闻见的,而是要关注逻辑与数学。身体是获得知识的一种障碍。这种观点就排斥了以科学的观察与实验作为获得知识的方法。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更是鼓励人去观看内心而不去观看世界,逐步扼杀了科学的好奇心,以至于中世纪很长一段时间科学处于停滞状态。
甫入近代,人们摒弃了这种只重逻辑与内心的知识追求方式,开始关注经验。科学法则要靠观察来发现,仅仅推理是不成的。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弗兰西斯・培根既瞧不起演绎,也轻视数学,他认为数学的实验性差。近代以来科学的发展却证明,演绎在科学中起的任用比培根想的要大。当一个假说必须验证时,从这假说到某个能由观察来验证的结论之间,往往有一段漫长的演绎程序。这种演绎通常是数理推演,所以在这点上近代开始时的科学家们低估了数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因此,真正的科学态度是既要重视经验,也要重视数学。
三、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西方哲学大体可分两种:一种倾向于科学,与此相联系,这种哲学会注重功利与理性而反对激情,同时愿意放松社会约束;另一种哲学或多或少有些鄙弃科学,与此相联系,这种哲学对非理性有某种同情而希望加强社会约束。
对于西方哲学来说,哲学面对的问题也可以说由两部分构成。一方面,有一些科学性的或逻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够用一般人意见一致的方法处理;另一方面,又有一些为很多人热烈感兴趣却在哪一方都没有确实证据的问题,这就不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能够处理的。
西方哲学从它的产生之日起就与科学建立了不解之缘。上文已经提到数学、逻辑对哲学的影响以及定数、命运的信仰对科学的影响。数学是人们信仰永恒的与严格的真理的主要根源,也是信仰有一个超感的可知世界的主要根源。哲学与科学有某些共同的追求,比如说,追求一种永恒的东西乃是引人研究哲学的最根深蒂固的本能之一,而理论科学也要在变化的现象之中寻找某种永恒的基础。
近代,科学对哲学的影响更是加大。科学深深地改变了哲学的一些传统观念。例如,哥白尼的新天文学除极大改变了人们的宇宙观之外,还有两点其他价值:一是承认自古以来便相信的东西也可能是错的,二是承认考查科学真理就是耐心搜集事实,再结合大胆猜度支配这些事实的法则。科学中不轻信的批判的怀疑方法也反映到了哲学上,近代哲学中的怀疑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与科学的怀疑方法有内在联系。
罗素所从事的逻辑分析哲学更把哲学内的科学方法推向了极致。在他看来,哲学中有一大部分能化成某种可称作“句法”的东西―通过逻辑分析将会使哲学的一些成就像科学的成就一样牢靠。
四、科学的局限性
科学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值得反思的新倾向。近代科学的成功主要由于其实际功用,所以许多人把科学的这一面和理论的一面割裂开,从而使科学愈来愈成为技术,愈来愈不成其为关于世界本性的学说。
科学作为技术来说,又使一般专务实际的人渐渐滋长起来一种傲慢情绪。在科学技术激发下产生的各种哲学往往是权能哲学,把人类以外的一切事物看成仅仅是有待加工的原材料。目的不再考究,只崇尚方法的巧妙。
关键词: 公共选修课 《当代药物科学》 科学素质
公共选修课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人文科学素养而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的课程。但目前公共选修课的效果并不理想[1]。如何上好公共选修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代药物科学》是为了使学生接受药学的相关教育,概要地了解药学各学科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主要成就及药学的发展前沿和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而对药物及制药行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开设的一门校级公共选修课程[2]。该课程自开设以来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先后被评为校级通识教育核心选修课和校级精品课程。如何更好地加强课程建设,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学习到丰富的药学知识,又很好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本课程作为理工科的校级公共选修课一直追求的目标。笔者将以《当代药物科学》课程为例,分析问题,希望能对理工科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提供参考。
1.公共选修课的受众广,学生专业背景各不相同
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涉及各个专业。通过对选修本课程的学生组成进行分析发现,学生中文科生占有很大比例。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对药学相关知识的掌握也不尽相同。如何把一门理工科的课程讲深入浅出,既让文科专业的学生听懂并理解,又让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学习到内容新颖的知识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对课程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公共选修课承担传授科学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
公共选修课的主要任务一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总结该课程的授课经验,笔者认识到,《当代药物科学》课程的内容除了要介绍药学的基本知识和前沿内容之外,还要增加一些关于药物的发展史及药物研发相关的知识,通过药物研发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这对各专业学生都非常重要。首先,文科专业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比较少。对药物的发展史及药物研发过程进行讲解,可使学生了解到自然科学研究的内容及研究的思维方法。其次,理科专业学生通过对药物发现过程及对科学家科学精神的了解可以提高科学研究兴趣,使其更具有创新精神。
3.精心设计授课内容,重视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当代药物科学》课程可能涉及的内容可谓浩如烟海,如何从众多的教学素材中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是该课程成功的关键。考虑到公共选修课的特点,笔者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上着重加强了如下几部分。
第一,强化《当代药物科学》课程内容中药物的发展史部分内容。通过该部分内容的讲解,学生了解到人类药学的发展史,认识到药物研发的重要性,与制药产业发展的意义。在该部分内容的讲解中,着重讲解我国古代的药学发展的辉煌历史,及我国近代药学发展滞后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及为我国科研事业奉献的热情。
第二,加强对药学研究前沿知识的介绍。在该部分内容中重点介绍药物研发中的组合化学、高通量筛选、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生物制药等相关知识。通过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药学的进步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人类的健康长寿需要科学的发展保障,以此激发同学们投身科学研究,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奋斗的热情。
第三,在课程体系中加强中药相关内容的讲解。通过该部分内容的讲解,学生认识到我国有着光辉的药学发展史,同时,中医中药是我国的宝贵遗产。介绍中药的四性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炮制及中药现代化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医中药的主要内容与科学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医中药的认识及传承中医中药的信心和决心。
第四,在讲解天然药物化学及化学药物内容时,重点讲解一些药物的发现的历史。如在讲解抗疟药物青蒿素时,详细讲解青蒿素发现的历史背景及过程,特别是屠呦呦教授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所作的贡献。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文献调研、大胆假设、认真论证的重要性;在讲解抗肿瘤药物紫杉醇时,重点介绍该药物的发现历史的漫长性,从发现该化合物到该化合物被临床应用于肿瘤的治疗,到全合成,有多少科学家进行过不懈的努力。通过该实例,学生了解了科学研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4.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对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
公共选修课程一般为大班授课,选课人数一般在100人以上,如何在大班级授课过程中更好地传授人文科学精神,需要采用多样化、合理的教学手段。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强化视听效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可以在课堂上适当采用PPT课件,关于药物历史、研发、生产的短片等多媒体手段。其次,演示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科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使学生对药物科学产生浓厚兴趣。例如,在讲解到生物碱的提取中可以演示生化法提取茶叶中咖啡因的实验[3]。学生通过该演示实验对升华法提取天然产物的方法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对药学实验也跃跃欲试,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再次,课堂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讲解抗老年痴呆药物时,首先,给学生讲解老年痴呆疾病是一种多病因的疾病。氧化、金属离子、神经递质的减少、β-淀粉样蛋白、雌激素等因素在老年痴呆的发生发展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治疗该疾病的主要药物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4]。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开发出新型的抗老年痴呆的药物。我们惊奇地发现,学生通过短暂的讨论之后能够给出多靶向药物的研究思路[5]。而这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老年痴呆疾病新药的研发方法。因此,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需要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努力。我们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对《当代药物科学》进行教学改革,希望通过加强课程建设,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学习到丰富的药学知识,又很好地提高科学素养,进而将该课程建设成为学生满意的公共选修课程。
参考文献:
[1]黄晓靓.大学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与思考.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130-131.
[2]史大华,刘玮炜,孙吉佑,陶传洲,跃强,唐丽娟.公共选修课《当代药物科学》的教学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42-42.
[3]杨玉权.用直接升华法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4,14:55.
[4]F.K.Salawu,J.T. Umar,A.B.Olokoba,Alzheimer’s disease:A re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s,Annals of African medicine,2011,10:73-79.
关键词:煤矿企业;瓦斯治理;优化措施
0引言
在安全生产大于天的背景下,煤矿企业往往都建立有完善的管控制度,从管理方面已经尽可能做到了从全面到重点的把控,然而,在矿井作业这种特殊的环境下,瓦斯治理丝毫容不得半点松懈。笔者认为,除了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外,还需要加强人员安全知识培训,做好应急处理方案,通过一些安全演练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增强人员安全意识,确保安全措施得以贯彻落实。
1煤矿瓦斯治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随着煤炭企业产业链科技的不断升级,一些安全事故在现代化防范体系的预防监测下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先进的安防设备也不是万能的,定期开展的安全培训也不能做到完全消除隐患及事故发生的可能。以笔者所就职的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近5年便发生各类瓦斯爆炸数十起,其中严重的造成数十人伤亡。令人触目惊心的灾难为煤矿工作者敲响了警钟。笔者归纳总结认为,当代煤矿在防治瓦斯灾害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①认识上尚存在着定位不准、认识不清的问题。②瓦斯管理仍存在着大量问题和隐患,瓦斯治理已成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薄弱环节。③突出理论还没有实现重大突破,不能为突出事故的预防提供理论上的必然保障。④煤层瓦斯抽采效率偏低。
2加强瓦斯涌出掘进巷道的安全管理
2.1采取措施
预防瓦斯爆炸长期以来,加强通风成为了防范瓦斯积聚的重要举措之一。而在当代煤矿企业大纵深、大作业面、机械化的背景下,井下采掘作业面的通风设备应当做到有效稳定和连续不断,要有足够的风速、风量把瓦斯吹散、冲淡,稀释到规程规定以下。鉴于此,笔者认为,井下采掘现场要使用大风机、大风筒,如果采用下行通风必须符合规程有关规定,掘进工作面应当采用全风压或局部扇风机通风。
2.2瓦斯事故的应急措施
虽然安全问题一再强调,“隐患险于明火,防患胜于救灾”等安全警示标语在企业各类地方长期存在,各类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也不断展开。然而,撇开人的因素,一些瓦斯爆炸等严重事故还是并不能完全依靠安全防范彻底消除。在此背景下,就需要煤矿职工深入了解并习惯掌握应急处理方案。井下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时,现场人员一定要沉着,与此同时,事故发生后要迅速切断灾区电源,井下人员要积极自救。当无法从事故现场快速撤出,或已经产生爆炸造成巷道内堵塞等实际情况时,应当选择相对安全的地方躲避,并设法发出一些求救信号,在等待救援的同时尽最大努力做好自救。
3煤矿瓦斯灾害治理的优化措施
3.1先抽
后采是瓦斯治理的基础“先抽后采”是当代煤矿企业常用的手段之一。由于井下环境特殊,不易于瓦斯飘散,且因为湿度、地质条件等原因,一些监测设备测量数据难免有误差,因此,先抽取瓦斯,再行进行开采工作成为了防范瓦斯解决的重要选择。从这点意义上来讲,先抽后采措施是井下瓦斯灾害防治的基础。
3.2监测
监控是瓦斯治理的保障“监测监控”就是通过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或甲烷断电仪、甲烷风电闭锁装置,对采掘工作面等按规定需要安设甲烷传感器的地点的瓦斯浓度进行实时自动连续监测,在所控区域瓦斯浓度达到规定的临界点时,及时报警并切断所控区域所有机电设备的电源,迫使其停止生产,实现安全生产的技术手段。从现代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角度而言,充分利用行业科技发展进步的契机补充一些现代化监测监控设备,能够有效弥补预防安全隐患方面的不足,用更多数据来考量、分析井下瓦斯状况,并留存下详细的资料。
3.3以风
定产是根本“以风定产”就是根据矿井现有实际供风能力核定矿井生产能力,通过控制矿井的实际产煤量来减少矿井瓦斯的涌出量,降低瓦斯危害程度,从而实现安全生产的技术措施。从这点意义上来讲,“以风定产”是煤矿企业防治瓦斯的最基本的生产管理措施,也是防止井下瓦斯积聚的先决条件和根本措施。当生产能力超过矿井的实际通风能力后,由于矿井总进风量已无法将涌出的瓦斯稀释到规定的浓度以下,而煤矿企业为了能维持正常生产就必须在风量分配上采取一些措施,这样就会造成矿井通风系统的紊乱,从而降低了矿井的防灾和抗灾能力,因此,笔者认为,煤矿企业必须坚持“以风定产”方针不动摇,不安全不生产。
4结语
煤矿企业在瓦斯治理方面应当提高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责任意识,在扎实有效开展安全教育的同时,不断加强对于现代化、科技化安防监测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切实为瓦斯隐患预防监测增加更多的安全防护层,减少甚至杜绝瓦斯事故的发生,保障安全生产进而确保企业实现长足发展,继续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大的能源支持。
参考文献:
【关键词】:胚胎;基因研究
中图分类号:Q78文献标识码:A
胚胎选择技术是指父母在怀孕时影响孩子基因组合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最简单的干预方法就是修改基因。这不是一种大刀阔斧的变更,因为它要获得的效果就像筛选各种胚胎、选择具有所需基因的胚胎的效果一样。事实上,这种胚胎筛选程序已经在胚胎植入前的基因诊断中应用了。这种技术已经用了十几年,但还在试验,在未来5到10年将趋于成熟。
对人类比较可靠的一种方法也许是使用人造染色体。这项技术听起来像是不可置信的科幻电影,但已经用在动物身上了。人造染色体植入老鼠身上,连续几代被传了下去。人造染色体也用在人体细胞培养中,在数百次细胞分裂中都能保持稳定。因此,它们可以充当插入基因模块的稳定“平台”。这些入的基因模块包括在适当时候让基因兴奋或休息的必要控制机制,就像在我们46个染色体中的正常基因的激活或休息,取决于它们所处的生理组织类型,或取决于它们遇到的环境状况一样。
当然,为安全起见,需要早期介入才能使焦点集中。你不能去修改一个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生理组织不断变化时被激活的基因,因为我们对这一过程所知甚少,有可能发生不想要的或灾难性的副作用。所以,在人体内使用人造染色体的首次尝试,多半要让被植入的基因处在“休息”状态,到成人阶段才在适当的生理组织中被“激活”。
执行这种控制的机制已经用在动物实验中,实验的目的是观察特定基因在发育成熟的有机体中的作用。当然,在体内存在着始终控制基因的机制。不同类的基因在不同的生理组织内的不同地点和时间被激活或休息,这对未来的基因工程师来说是幸运的,因为与我们现有的基因相联系的已证实的调节结构可以复制下来,用以执行对植入基因的控制。
一、胚胎选择的目标
预防疾病可能是胚胎选择的最初目标。这类可能性也许不久就会远远超出纠正异常基因的范围。例如,最近的研究显示,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孩子,癌症的发病率降低了近90%。很可能是三体性21(即染色体21的第三个复制品,具有增强基因表达水平的作用,导致智力迟钝和其他唐氏综合症的症状)对癌症有预防作用。假如我们能鉴别出染色体上的哪些基因对癌症有预防作用,会怎么样呢?基因学家也许会把这类基因放在人造染色体上,然后植入胚胎,使癌症发病率降低到唐氏综合症患者的水平,又可以避免复制染色体21上其他基因所引起的所有问题。许多其他类似的可能性无疑都会出现,有些可能性几乎肯定是有好处的。
人造染色体的使用可能会进行得很顺利,尤其因为染色体本身在用于人体前可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试验。它们可以在动物身上试验,成功后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用于人体。如今,每一种基因疗法都是重新开始的,所以不可能获得绝对的可靠性。
如果有明确的基因修改案例显示这样做是有意义的,似乎是安全的,不可能更简便更安全了,那么人们就会对它们表示欢迎。尽管如此,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值得这样做。未来基因治疗专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他们会进行试验,观察这种疗法是否可行。如果可行的话,我们就不应该拒绝。例如,降低癌症和心脏病的发病率,延缓衰老,是每个人都非常需要的增进健康的手段。
二、用基因延长寿命
防止衰老是个非常有意义的科研领域,因为这件事似乎很有可能做到,而且是绝大多数人所强烈需要的。如果能通过揭开衰老过程的基本程序,发现某种手段能使我们开发药物或其他对成人有效的干预手段,那么人人都会需要。
胚胎工程可能比对成人的基因疗法更简单,更有成效。因为胚胎中的基因会被复制进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能获得具体组织的控制机制。所以很可能对胚胎的干预措施对成人是行不通的。这样一来,父母很可能把怀孕看作赋予孩子健康条件的机会――一次不可错失的机会。
如对衰老生物学的研究投入资金,会极大地加速“衰老治疗”。如今,这个领域资金非常缺乏。许多资金都用于研究治疗老年病的方法上,没有用来搞清楚衰老的基本过程,而许多老年性疾病(如癌症、心脏病、早老性痴呆症、关节炎和糖尿病)都是由这一过程引起的。
能加速衰老防止研究进程的另一件事,就是提高这个领域的形象。这个工作已经开始了,但非常缓慢。吸引年轻的科研人员和严肃的科学家进入这个领域是至关重要的。
抗衰老(即延长孩子的寿命)可能将是生殖干预的重要目标,但不是唯一的目标。为孩子谋最大福利是人类的天职。事实上,全球民意测验已经显示,在被测的每一个国家都有可观的人数对增强孩子的身体和脑力健康感兴趣。他们考虑的不是如何避免某些疾病,而是用干预手段改善孩子的容貌、智力、力量、助人为乐精神和其他品质的状况。一旦技术达到可靠程度,许多人都需要这类干预手段。甚至那些没有这方面压力的人也会这么做,目的是不让孩子处于劣势。当然,人们会很小心,因为他们并不想伤害孩子。总之,如果干预手段失败,他们就得忍受其结果,承受犯罪的感觉。
三、是一个不受欢迎的选择吗?
社会也许并不欢迎某些父母的选择。在美国性别选择是合法的,但在英国和其他许多国家就是非法的。不少人认为,尽管西方国家并没有出现严重的性别失衡,很难说父母的选择伤害了谁,但这个程序在美国也应该是非法的。另一个即将来临的决定是父母是否因为大量基因疾病而进行筛选。父母们不久就能够选择孩子的身高和智商,或选择性情气质的其他特点――容易患病的机制也许不久就会在基因解读中表现得清清楚楚。
胚胎选择技术的第一批希望所在是基因测试和筛选,即选择某种胚胎而不是另一种。一开始,让许多人接受这个技术是困难的,但要控制它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胚胎本来就可能是完全自然形成的。这样选择也许是令人苦恼的,但不会发生危险,我猜想它们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比问题多。
有些人担心这样一来会失去多样性,但我认为更大的问题在于父母所选择的胚胎可能会产生一个有严重健康问题的婴儿。那么是否应该允许父母做这样的选择呢?
例如,失聪群体掀起了一个极力反对耳蜗移植的运动,因为耳蜗移植伤害了聋哑文化,把聋哑视作残疾。大多数非聋哑人正是这样看待他们的。有的聋哑父母表示,他们要使用胚胎选择技术来确保他们的孩子继续聋哑。这并不是说他们拿出一个胚胎来毁坏它,而是选择一个能造成一个聋哑婴儿的胚胎。
这造成了真正的社会问题,因为社会必须承担这类健康问题所需的医疗费用。如果认为父母的确有权作这样的选择,我们根本没有理由去重视健康儿的出生而轻视有严重疾患的婴儿,那么我们将无法控制这类选择。但如果我们认为存在问题,并极力想与之进行斗争的话,我们会发现这种斗争是很有前途的。
四、放开手脚,取消禁令
关于由人体克隆产生的第一例怀孕事件见报后不久,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就表示支持参议院的一份提案,该提案宣布所有形式的人体克隆皆为非法,包括旨在创造移植时不会被排斥的胚胎干细胞,即治疗性克隆。
我认为这种禁令下得为时过早,也不会有效果,而且会产生严重的误导。就是说,这个禁令无疑是错误的。它根本无法实质性推延再生性克隆的问世,我认为这种类型的克隆将在10年内出现。这个禁令把政治、宗教和哲学因素注入了基础研究,这将是个危险的案例。这个禁令的立法理念把更多的关注赋予了微乎其微的小小细胞,而对那些身患疾病、惨遭折磨的人却视而不顾。这个禁令用严厉的刑事惩罚(10年监禁)来威胁胚胎科研人员,这在一个妇女在妊娠头三个月不管什么理由都有权堕胎的国家里,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美国对胚胎研究的限制,已经对旨在创建再生医学的生物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这些限制延缓了美国在这个领域的前进步伐,而美国在生物医学的科研力量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如今这类科研已转移到英国和其他国家去了,例如新加坡,正在为一项研究胚胎干细胞的庞大计划提供资金。这种延误之所以非常不幸,是因为本应发生的好事如今却没有发生。对多数人来说,10年或20年的延误不是个大问题,但对于演员迈克尔・J・福克斯(Michael??J.Fox)以及其他帕金森氏病和早老性痴呆症患者来说,却是生与死的问题。
对各种再生可能性的无知,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恐惧。但这种无知却不能成为公众政策的基础,因为公众的态度会迅速改变。25年前,体外受精着实让人们猛吃一惊,体外受精的孩子被称作试管婴儿。现在我们看到这些孩子与他小孩没什么区别,这个方法也已成为许多没有孩子的父母的明确选择。
不管是出于意识形态还是宗教原因,把新技术加以神秘化,把它当作某种象征来加以反对,都不会有效推迟即使是最有争议的应用。这种反对态度只会扼杀本可以转化为人人支持的生物医学新成果的主流科研。
人类克隆会在某个国家实现:很可能是以暧昧隐秘的方式实现,而且甚至在确认安全之前就实现。抗议和禁止也许会稍稍推迟第一个克隆人的诞生,但这是否值得花费严肃的人类立法成本呢?
不管我们多么为之担心,人类胚胎选择是无法避免的。胚胎选择已经存在,克隆也正在进行,甚至直接的人类生殖工程也将出现。这样的技术是阻挡不了的,因为许多人认为它能造福于人类,因为它将在全球数以千计的实验室里切实进行,最重要的是,因为它只是破解生物学的主流生物医学科研的一个副产品。
对于迅速发展的技术,我们要做的重要的事,不是预先为它设立条条框框。务必要牢记,同原子武器相比,这样的技术是没有危险性的。在原子武器中,稍有不慎,众多的无辜旁观者即刻就会灰心烟灭。这些技术仅对那些决定挺身而出使用他们的人才具有危险性。如果我们把关于这些技术的现在的希望和恐惧带进将来,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预先控制,从而扼杀它们的潜力的话,我们就只能制定出非常拙劣的法律。今天,我们并没有足够的知识来预测这些技术未来会出现什么问题。
比较明智的方法是让这项技术进入早期应用,并从中学些东西。性别选择就是现实世界的经验能告诉我们一些事情的极好例子。许多人想要控制性别选择,但与不发达国家不同,在发达国家,自由选择性别并没有导致性别的巨大不平衡。在美国,父母的选择基本上男女平衡的,女孩占微弱优势。以前有人认为,如果给了父母这种选择权,会出现严重问题,因为男孩会过剩。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危险是我们想象出来的。
有些人认为,父母不应该对孩子拥有这种权力,但他们究竟担心什么,往往非常模糊。在我看来,如果父母由于某种原因的的确确需要一个女孩或男孩,让他们了却心愿怎么会伤害孩子呢?相反的情况倒的确值得担心的:如果父母极想要一个男孩,结果却生了个女孩,这个“性别错误”的孩子可能就不会过上好日子。我相信,让父母拥有这种选择权,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我们还可以想象出有关性别选择的各种麻烦事件,编出一系列可能发生的危险故事。但如果将来事情发生了变化,性别不平衡现象真的出现了,我们再制定政策处理这类特殊问题也不迟。这要比现在就对模糊的恐惧感和认为是在戏弄上帝的思想观念作出反应,无疑要明智得多。
五、这是民主化的技术吗?
阻止再生技术的行为使这些技术造成社会的极端分裂,因为阻止行为仅仅使这些技术为那些富裕的人所用,他们可以非常容易地绕过种种限制,或者到国外去,或者花大钱寻求黑市服务。
其核心是胚胎选择技术,如果处理恰当,它可以成为非常民主化的技术,因为早期采取的各项治疗措施可以面向各种残缺者。把智商在70到100(群体平均数值)的人向上提高,要比把智商从150(群体百分比最高值)提高到160容易得多。要让本已才智卓绝的人再上一层楼,那非常困难,因为这必须改善无数微小因素的复杂的混合配备状况,正是这些因素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一个超人来。而改善退化的功能则要容易得多。我们并无超人的案例,但我们却有无数普通人为佐证,他们可以充当范例,引导我们如何去修改一个系统,使之至少达到正常的功能。
我觉得,人们以为我们是平等的创造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于是就认为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其实不然。基因抽奖可能是非常非常残酷的。你去问问行动迟钝的人,或问问有这样那样基因疾病的人,他们是不会相信什么基因抽奖是多么美妙公平这种抽象言论的。他们就希望自己能更健康些,或者获得某些方面的能力。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就在许多方面创造了一个平等的竞技场,因为那些本来由于基因原因处于劣势的人也有了竞争的机会。
另一个问题是,这些技术就像其他技术一样,发展很快。在同代人之间,富人和穷人的应用差距不会很大,而在两代人之间的应用差距却会很大。如今,甚至比尔・盖茨也无法为他的孩子获得某种在25年后中产阶级也认为是很原始的基因增强技术。
所谓明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懂得什么我们有权控制,什么无权控制。我们务必不要自欺欺人,以为我们有权对是否让这些技术进入我们的生活进行选择。它肯定会进入我们的生活。形势的发展必然要求我们去使用这些技术。
但在我们如何应用它们、它们会如何分裂我们的社会,以及它们对我们的价值观会产生什么影响等问题上,我们的确有某种选择余地。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讨论。我对这些技术是满怀希望的。它们可能产生的好处会大大超过可能出现的问题,我想,未来的人类在回顾这些技术时,会觉得奇怪:我们在这么原始的时代是如何生活的,我们只活到75就死了,这么年轻,而且死得这么痛苦难过。 政府和决策者不应该对这些研究领域横加阻挠,因为由于误用或意外所造成的伤害,并不是仅有的风险。能够挽救许多人的技术因为延误而使他们继续遭受痛苦,也是一种风险。
当务之急是倾全力获得足够的安全性,防止意外的发生,而要做到这点,协调者看来要牺牲许多间受影响的人的安全。疫苗的例子就是这样。疫苗有许多年没有进展,因为引讼的可能性很大。如果那个孩子受了伤害,会产生巨大的后果。然而很明显,对接受疫苗接种的全体人而言,是非常安全的。
我认为人们对于克隆也是同样的问题。它在近期可能会影响最多一小部份人。在我看来,拒绝会改变数以百
万患者命运的非常有可能的医学进步,振振有词地宣称这是对人类生命的尊重,这是一种奇怪的逻辑。
六、失去人性还是控制人性?
另一种祁人之忧,认为任意篡改生物机制有可能使我们失去人性。但是,“人性”究竟是与某些非常狭隘的生物结构有关,还是与我们接触世界的整个过程、与我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呢?例如,假如我们的寿命增加一倍,会不会使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人性”呢?寿命延长必然会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改变我们的互动方式,改变我们的组织制度、家庭观和对教育的态度。但我们还是人类,我敢断言我们会迅速适应这些变化,并会对以往没有这些变化的生活觉得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