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字字珠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于是,从“汉字文化”的角度,建构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正成为许多人的探索之路。地理学科,作为与之关联度最高的切入口,更是近水楼台地得到了许多便利。比如,汉字在形成之初,多以象形和表意为原理(约占70%),几乎可以说一个字就是一幅图;日月、山川、河流、草木、鸟兽等自然事物与人口、城市、农业、手工业、建筑等社会事物都是象形和会意的主体。地理纵跨“自然”与“人文”两大领域,兼备“图文并重”的思维特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基于此,我们看到地理在“学科跨界”背景中的新思路,看到在与汉字的碰撞与润泽中的新启发、新思考。
开启超时空链接
地理,以其知识的“超稳定性”(知识更新慢,远离学生经验)和抽象性(如天体运动和气象气候等),令很多学生或提不起兴趣,或望而生畏。如何将之回归于看得见、摸得着,且学生喜闻乐见、终生受用的轨道上来,已经成了一个大问题。以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观点看来,教育的本质在于对每个人“经验的改造”,而经验又来自于生活,所以“教育即生活”就成了破解工业时代(或“效率逻辑”)教育教学症结的法宝。这一“经验教育理论”实际上就是把教育还原到具微可感的衣、食、住、行、用的生活体验中去,还原到工、农、商、学、兵的角色扮演中去。从陶行知等先辈的实践来看,这一条在世界范围内颇有影响的理论是可以破解今天的学科困境的。
今天,借助“汉字文化”,“地理”通过对自身的还原和发展,路正越走越宽。比如,“外力作用”是教学的传统重难点,突破口其实可以从《诗经・国风》中最脍炙人口的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洲”字开始:“洲”是“州”的本字,从甲骨文中,“川”本是流水的象形,而其间出现的三点,是指水中的小块陆地。古人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生动的画卷:河水潺潺流淌,泥沙缓缓淤积,日久天长,竟从水底“长”出了新的“州”。这种外力作用,在河流下游或入海口处特别明显,如南京的江心洲,上海的崇明岛等。另外,在中国文化中,秦汉以前的“河”专指黄河,它举世闻名的超高含沙量也印证了“河之州”的前世今生。
显然,如果这样上地理课,孩子是没有理由不喜欢的,甚至可以说,当真正把字的经义讲清楚了,学科的知识授受(“教书”)和学生的立德处世(“育人”)问题也就解决了。汉字的发展,若从甲骨文算起,大致经历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等几个阶段。数量也从开始的四五千发展到目前的十万以上。在这4700多年(炎黄时期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698年)的累积和演进过程中,先人把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研究和描述,全都浓缩在无数的小方格中,也把对生活、经验、学习的感悟,镌刻在方寸之内。透过一个字,我们足以穿梭古今;透过一个字,我们也足以俯瞰天地。
地理最迫切需要的,就是这种通透、“跨界”和“链接”的能力。气象气候关乎“天”,地质地貌关乎“地”,城市人口关乎“人”,工农经济关于“商”,虽说林林总总,但都可以借助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字”作为中心,围绕他们的经验,形成“生活-文化-学习”的共同体。当在学生有观感、有品味、有记忆的生活场景中,将学科与文化对接上,迸发的活力将无可估量。
比如在解释“地理文化”时,可以先从“文化”说起:“文”的甲骨文是一个正文带有纹身的“人”(即“纹”的本字,很多孩子、青年特别喜欢)的形象,表示一个人对自身美的追求和表达;“化”左侧的单人旁实际是个正写的“人”,右边是个倒写的“人”,正反相映,代表生者和逝者,寓意“变化”。(先人观念中,人之死生,是世间最大的变化)可见,在中国人眼里,文化始终是基于“人”的,而且是期望人永远在朝着美的、善的、阳光的、幸福的一面发展。“地理”的“理”本指玉石的“纹理”,引申为“路径、道理”,“地理”即指地球上万事万物因缘际会的法则、道理。那“地理文化”就是在了解和认识地球家园的同时,给人一种永远朝向美的濡染和引领。
全面对接的探索
在地理的知识结构中,大体可分为“自然”、“人文”和“区域”三大板块,为了提升汉字文化-地理教学的融合度,则需要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审视和遴选,找到最有地理教学价值的汉字分别与不同的板块相互对应。笔者的探索,主要是从字源入手,顺带从风水、建筑、中医、军事、民俗、文学等角度切入相关汉字。在查看了左安民先生的《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吴东平先生《汉字文化趣释》、何九盈等先生《中国汉字文化大观》、罗建平先生《汉字中的身体密码》等著作后,最终选取了有效汉字112个,按地理教材(以湘教版为参照)的知识结构分成71组,每组或独字或数字不等,几乎能完全覆盖现行教材的所有中高考知识点。
为便于最大价值地利用每个汉字,笔者将所有汉字列成Excel表(见下表),分清“类型”(主要集中在形象字、会意字中,并有一部分指事字)、“字源”(最直接地体现汉字与地理的紧密关系,不管天、气、水、火、土,还是生产劳作,先人都巧妙地将他们的宝贵经验和知识镶嵌在了无数个看似寻常的横竖撇捺中)、“地理知识分布”(有助于进行知识索引,帮助建立同类字库,并从不同维度扩大课堂知识的对接范围)、“教育方法/意义”(一方面是用来提醒教师优化对汉字的使用方式,一方面揭示特定的教育意义)等几个指标。
比较有趣的是,当真正将精挑细选的汉字搬上地理课堂时,总能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来。有一回,我在课堂上注意到一位姓姜的女生不是特别有精神,学习有点懈怠,恰巧当时说到黄土高原,我就临时插了一段:
同学们,我们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但往细处说,其实是不一样的。从上古时代开始,炎帝与黄帝即在黄土高原一带逐鹿,当时气候温暖,水草丰盛,畜牧业发达,氏族以“羊”为图腾――证据就是汉字中的“美”、“祥”、“善”、“鲜”等,凡有美好寓意的,多始于此。部落生育儿子的,即姓“羌”(“羊”+“儿”);生女儿的,即姓“姜”(“羊”+“女”),这两个古老的姓传到今天已经将近5000年了,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炎帝的直系后代!我们理应对他们更加尊重。
听到“直系后代”四个字,学生的眼睛都直了,教室特别安静,众人都不由自主地将目光投向那位姓姜的女同学,而她似乎有点激动,没料到在地理课上竟然得到如此“尊荣”,不好意思地朝大家笑了笑,还跟我吐了吐舌头,气氛活泼而融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种教育-教学合一的“提醒方式”,既无须教师苦口婆心,也无伤孩子自尊,双方各取所需,文字之妙,张弛之道,可见一斑。
当然,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简单地说,课堂上“汉字地理”的表达和演绎,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首先,是单字型,即以“一字一图”的方式来表达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如上文列举的“洲”字等。其次,是对字型,多是意义相反的两个字,以强烈对比的方式来突出知识重点。比如讲到地形与气候的关系,在汉字文化中“仙”、“俗”两个字就特别具有代表性。为什么那些修道成仙的人都喜欢躲在深山中,而居在地势较为平坦的谷底之人却常为叫做“俗人”?究其原因,还是和气候有关:清气轻盈而抬升(海拔越高,空气密度越小,杂质较少),浊气污重而下坠,所以登高之处,空气清新,适宜修身养性,而市井混杂、尘土飞扬的地方,当然只能叫“尘世”或“俗世”了。推而广之,以“育人”的立场来看,人之所以须往高处走,也就不难理解了。
特别有意思,却对“功力”要求很深的,是字群型,表示通过3个以上相关汉字来揭示地理规律。如“旦”表示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旦”其下一横表示地平面),“早”表示日上杆头,“日”表示太阳升在较高的天空中,“暮”(本字是“莫”,甲骨文表示“太阳落到了草丛里”,寓指夕阳)表示黄昏,“杳”更直接,太阳在树林下面,已经看不见了,表示黑夜即将来临。从“旦-早-日-暮-杳”五个字里,古人就言简意赅地把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说清楚了,这比地理书上写几页都要强。同时,一种文化的无限美感,一种智慧的持续张力,让人深深着迷,国学的精妙与魅力,也都在其中。
最后要隆重介绍的,是繁-简字型。最典型的要数“学”字,繁体写作“W”,其上部是两只正在结网的手(符号“爻”的解读不一,这里取“网”之意),其下是个孩童,表示正在学习织网。该字不仅可以和地理的农业类型知识相匹配,特别重要的是,她传达了一个重要理念:教学合一、教学相长(“W”字的上部指“教授”,下部指“学习”,二者天然合一)。讲清楚这个字,不仅对学生有用,对教师也是一种有益的启迪和反省!
我们现在的样子,跟小时候“我的志愿”里想要变成的样子大不相同。瑞真就是个很妙的例子。
她从小就向往琼瑶小说中的爱情,想要嫁个有学问、有品味、有为而且最好很有钱的金龟婿,这个强烈的念头,从来没有改变过。
她的朋友们都知道,她是“一看到男人就开始考虑是不是结婚对象”的“偏执狂”。由于她长得很可爱,个性也很开朗、主动,男友从来没断过,但由于她“良禽择木而栖”的严格自我要求,到了近三十岁,愿望还没达成。可是她现在已经是一名通过特考的外交官了,“无心插柳”变成了一个女强人。怎么说呢?她最有趣的地方,就是为了爱情什么都肯做,而且她所做的绝对是你意料之外的事。
根据我们的“常识”,一个为了爱情什么都肯做的女人,往往会被心爱的男人贬得很惨,尊严受损的程度往往超过她得到的感激。但瑞真稍有不同,因为她还相当爱自己,所以她的“什么都做”,很良性地偏向于“什么都可以努力”的方面。
家境普通的她从小就很用功,念的都是明星学校。因为她自小早熟,明白“不是有钱人家出身,高学历比房地产权证书更能当好嫁妆”,所以非得有漂亮学历不可。
她并不是日文系毕业的,但几年前,就已经拿到职业口译的资格,每小时兼差工资高达万元,这全是因为她交了一个日本男友的关系。
为了这个日本男友,她曾卯足了劲考上公费留学到日本念研究所。拿到硕士后,虽然几经考虑没有和男友步入结婚礼堂,但她的日文已好到让日本人误以为她是同胞的程度。
她对于美术史的研究也很有一套,说穿了也还是因为有个男友是美术史学者,为了要跟男友能够沟通,她的知识比本科出身的还强。
为了钓个科技新贵或企业家第二代,她也勤于出国旅游,每次还都狠狠地帮自己买商务舱以上,她说:“当然只有在商务舱或头等舱才能遇到有钱男子!”但每次坐在她旁边的都是有钱的欧吉桑(大叔)。这个念头虽未实现,但素来有礼貌的她也交了一些可以给她案子接的忘年之交,还把世界上著名的旅游地都玩了个遍。
为了把旅费捞回来,她还写了一本跟环游世界有关的书。虽然没有大卖,也玩出了成绩来。
不久前通过外交官考试,也不过是因为她临时起意,认为自己当“外交官夫人”一定很称头很有面子。就不知道这个愿望是否可以实现。
朋友们都笑瑞真歪打正着――一心追求爱情,没想到却成全了自己。
她与一心为了爱却导致不幸的女人最大的不同,应该在于,她很爱自己;还有就是她在误打误撞间,为了爱情“投资自己的一切”,而不是“牺牲自己的一切”。
我一直相信,只有成长才是一个人惟一的希望,懂得投资自己的人,才能够获得成长。
不一定要立下什么崇高的志愿,只要人生不断地有学习有进步,不知不觉间,我们就会得到老天爷给我们的“优良学生奖状”和奖品。虽然,奖品内容和我们预期的往往迥然不同。
在我印象里,他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朋友,并没什么深交。在那座我曾经工作过的城市,因为工作关系,我们认识了。因为我们俩的孩子差不多大,所以,很多话题是围绕孩子进行的,有时我们会带上孩子一起出去玩儿。后来,我调离了那座城市,慢慢就断了音讯,没再联系过。他说出我儿子名字的那一刻,我的记忆被唤醒,我们曾经拥有过的友谊也变得深厚起来。
我努力地想他孩子的名字,依稀记得那孩子壮壮的,活泼好动。可叫什么名字来着?应该很熟悉,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我尴尬地问他:“你孩子也上初中了吧?该和你差不多高了吧?”
“你孩子”,这是一个含糊而生疏的称呼。如果我也能像他一样,记得朋友孩子的名字,那一定比简单的寒暄更加亲切。
你一定有很多朋友,你的手机里储存着他们的电话号码,相册里珍藏着和朋友们聚会时的照片……这都是你和朋友之间友谊的见证。可是,你记得朋友孩子的名字吗?若干年后,你还可以一口说出来吗?
两个多年未见的朋友,在大街上邂逅,两人都已经鬓角斑白。半晌,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并激动地喊出了对方的名字。这是令人难忘的时刻,在他们互相喊出对方名字的那一刻,友谊的火花再次被点燃。这是我们常见的感人一幕,友谊总是能够穿越时光,历久弥新。我喜欢设想后面的场景:两位老朋友终于注意到了各自身边的青年,很显然,那是老朋友的孩子,小时候抱过他,牵过他的手,给他买过玩具……他叫什么名字来着?
“这是道荣啊,都这么大了,时间过得真快啊!”这是父亲的老朋友见到我时,经常发出的感叹。他们在说出我的名字时,就像在念叨着自己的孩子。而这时候,父亲总是笑眯眯地看着他的老朋友。父亲和他们有着怎样的友谊,我不清楚,但我相信,他们的友谊一定是从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帮助和关爱,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面对朋友,要互相帮助;面对家人,要互相理解;面对恋人,要相互扶持。我们无法帮助每个人,但我们可以帮助某些人,给别人一些温暖,就是给自己带来温暖,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记得去年放假回家的时候,学校外边只停了一辆公交车,只有二十多个人的位置,但因为放假回家的学生很多,都在等公交车,每个人都大包小包的,瞬间就把公交车的位置坐满了。到市区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公交车一路上走走停停,半路上也会有其它学校的同学或半路上的老人小孩上车,车里瞬间就挤满了人。
我刚好坐在左侧第一个位置上,行李箱放在了我的身前,我一直盯着窗外的风景看,耳朵里塞着耳机听着歌,只希望能快点到达市区,早点脱离这个密闭的空间。在半路上的时候,新上来了一个老人家,年纪六十多岁,因为车上已经没有座位了,只能站着,我看着身边的几个位置都被人坐了,还围得水泄不通的,正好老人家就站在了我的身边。我起身把座位让给了老人家坐,老人家对我说了声“谢谢”,我感觉心理暖洋洋的。
老人家时不时的也会跟我聊天,问我是哪的人,在哪读的书……让我倍感亲切。老人家还从他的口袋里面拿出来几个橘子给我,说是家里种的,很甜,让我尝尝,我本想拒绝的,但老人家很热情的把橘子放在了我的袋子里面,我只好收下了,跟老人家说了“谢谢”。老人家还夸我心善、声音好听,我觉得这是我这一天最开心的事情,很少有人夸奖我,这让我体会到了乐于助人的快乐。
想在回想起那时候的经历还是觉得很幸福,帮助了老人家,还收获了赞美。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
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注】
求:有要求、期待、责成之意。一念之间,已可分出高下。
【读】
仍是“严以责己,宽以待人”。生活格言,亦德行修养。“求”亦可作“依靠”理解,可译作“君子依靠自己努力,小人依靠他人扶助”。
片段选读二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译】
孔子说:“被称赞为忠厚老实,问题是真君子呢,还是装出来的?”
【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言不可以容貌取人也。
程树德《论语集释》:色庄者,不践履其实也。
【读】
装出来的太多了,今日则干脆不装。“忠厚老实”几成笑柄,呜呼。此言提醒人察言观色,而以实践最重要。
片段选读三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
孔子说:“君子不严肃、自重,就没有权威,所学习的东西就不稳固。应该以忠诚信实为主。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过失,不怕去改正。”
【注】
《论语正义》《法言・修身篇》:或问何如斯谓之人?曰:取四重,去四轻。曰:何谓四重?曰: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是言君子贵“重”也。
【读】
“不重则不威”为什么?因为此“学”仍指实践,如果不严肃认真,那么他的行为、实践便不会真正牢固,便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前进,而别人也不会信任、尊敬他。所以这里的“威”不作外表容颜的庄重威严解。后世好些人装出一副威严面目,道貌岸然,煞有介事,其实内心猥琐,行为卑劣。
“无友不如己者”,作自己应看到朋友的长处解。即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并非真正不去交结不如自己的朋友,或所交朋友都超过自己。如是后者,在现实上不可能,在逻辑上作为普遍原则,任何人将不可能有朋友。所以它只是一种劝勉之词。
片段选读四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
孔子说:“刚强、坚韧、朴实、寡言,接近于仁了。”
【注】
康有为《论语注》:刚者无欲,毅者果敢,木者朴行,讷者谨言。四者皆能力行,与巧言令色相反者,故近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