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言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范文第1篇

从艺术发展的规律看,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结合是一个自然的趋势。我们知道,原始歌舞是诗词、音乐和舞蹈的结合,现代的舞蹈艺术为什么不能有更多的语言因素参与呢?事实上,有许多理由可以把舞蹈动作与语言艺术结合起来。西方的现代舞蹈家们已经重新认识了语言的功能,他们大胆探索语言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在国内,除了歌舞结合中的歌词之外,以较单纯的语言形式参与舞蹈表现的作品还不多见,这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开发。

在国内的舞蹈作品中,语言与舞蹈的结合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语言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1、歌编舞

以歌编舞,舞尽曲意。歌编舞是以歌曲的旋律、风格和歌词的意境为基础创编的舞蹈。语言在这里是以歌词的形式出现。歌词加上音乐的翅膀,使歌声在所有乐声中最富于表情和魅力。用歌声作为舞蹈的伴奏最为自然、和谐。所以,用歌曲编舞这种形式极为多见,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当然,其中自然少不了歌词这个语言因素的作用。

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往往成为舞蹈创编者选择的对象。有的直接选用完整的歌曲,有的把歌曲作一些改变;有的选择歌曲的一个片断,有的则重新创作一首或一个歌曲片断。

歌编舞的几种创作形式。

(1)用完整歌曲编舞

选定一首歌曲,不加任何改变,以歌曲的旋律、歌词和风格为依据来编舞。过去,人们常常选用《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传统歌曲创编舞蹈。改革开放以来,《在希望的田野上》、《父老乡亲》、《春天的故事》、《辣妹子》、《中国娃》等一批优秀歌曲又成了主要对象。

选用完整歌曲编舞是比较常见的创作形式。其原因:一是流行的群众歌曲较多,选择范围大;二是这些歌曲的旋律优美,适合舞蹈;三是音乐磁带比较容易获得,创编者不用为了请人创作或录音花钱费力;四是流行的群众歌曲大家都比较熟悉,用这样的歌曲作为舞蹈音乐有助于观众对舞蹈作品内容的理解和产生共鸣。

这种创作形式比较适合基层群众性的舞蹈创作。但采用完整歌曲编舞,在创作的自由和发挥上有一定的限制,因为创编者只能完全按照歌词的内容和音乐的节奏特点来构思和设计舞蹈动作。

(2)用改编歌曲编舞

以某首歌曲为基础,根据舞蹈表现的需要,重新组织和改编歌曲。

用改编歌曲创编舞蹈。编舞者可以根据舞蹈内容和表现的需要改变或重新创作新的音乐部分,使舞蹈音乐既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又有一定的新鲜感,同时还给舞蹈创编者留下更多的自由创作空间。

不过,改编歌曲不象完整歌曲那样容易获取,它需要有作曲家、演唱家、演奏家和录音师的一系列创作活动才能最终获得满意的结果。

(3)选用歌曲片断

根据舞蹈内容表现的需要,从某首歌曲当中节选一个段落,安插于舞蹈音乐之中,起到烘托气氛、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个歌曲片断通常用在舞蹈作品的或结束之处,一般作为主题歌出现。人们可以通过歌曲片断的歌词来联想舞蹈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加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歌曲片断的突然出现还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把观众的情绪推向。

歌曲片断也可以放在舞蹈的开始部分,通过歌词把观众带入特定的环境和意境之中,起到点缀和烘托的作用。

戴爱莲在六十年代创作的《荷花舞》,就选用了歌曲片断,歌词的内容加深了人们对舞蹈作品的理解,人声的伴唱更是富于情感,把人们带入美的境界。

(4)创作歌曲片断

根据舞蹈内容表现的需要,创作独唱或合唱的歌曲片断,安插于舞蹈的某个部分,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表现效果。

舞蹈《飞夺泸定桥》在表现战士冒着烈火冲向敌人,舞蹈到达的时候,只用舞蹈已无能为力,这时,采用了歌声来代替真实生活中的口号和呐喊声。当桥头火起,战士突然静下来构成一幅持戈待发的画面时,响起了高昂的人声伴唱:“啊!熊熊的烈火,阻挡不了我们前进!冲上去!冲上去!冲上去!冲上去!把敌人消灭光!”雄壮的歌声表达了战士的决心。在这里,歌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舞之不足,以歌咏之。用舞蹈难以表现的东西,可以借助语言来表达。

二、语言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

1、歌伴舞

歌伴舞是以演唱为主、舞蹈为辅的表演形式。它的特点是歌舞结合密切,歌词比较朴实、通俗易懂,歌词的语言音调和音乐曲调结合紧密。它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只是为了烘托气氛。这种形式以通俗歌曲和流行歌手的表演为多。

2、说、唱、舞

这种表演形式在90年代越来越普及。表演者一边舞蹈一边用快速多变的节奏和抑扬高低的音调配合着音乐喊说出较长的语言段落,然后再以边唱边跳的形式把同一语言段落表演出来。

用词大多表述简单、具体的事物或直接表达情绪和感觉。重要的歌词常处理为重音,并常以切分音的节奏出现。歌词一般不用抽象、费解的文字,尽量选用易于快速理解的语言。

音乐一般根据语言本身的节奏和音调进行夸张和强调,大多采用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切分音的节奏组合搭配。

有时语言的选用并不是为了它的内涵,而是为了其动听的节奏效果。如“咱们那个老百姓,今个儿真高兴”。演员用切分音的节奏和着音乐说出,其结果不仅给听觉增加了新颖的成分,也为内容的强调增加了份量。

这种表演形式一般是舞蹈演员自己演唱,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表演形式。

3、号子加吆喝

劳动号子在舞蹈中的使用较为多见,效果很好。它可以让观众迅速理解舞蹈表现的内容,明确舞蹈动作的表现意义,通过号子声还可以告诉观众关于舞蹈表现的地域和地方特色等等。号子很容易配合舞蹈动作,烘托气氛,把情绪推向。除了号子外,短短几个字的吆喝声对舞蹈表现也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如一声“过年了!”可以马上把你带入春节的环境和气氛当中。一声具有地方特色的吆喝,可以让观众知道这是哪个民族,是山区还是草原,是塞北还是江南;也可以告诉你是什么节日,或是什么样的场面。这种声音对烘托某些特别气氛十分有效,颇引人入胜。

除以上所说的创作和表演形式外,还有一些尚待开发的新的创作方法。

三、语言参与舞蹈的新方式

1、配解说

利用解说词介绍背景,贯穿剧情。语言在这里的功能是提供时间、地点、年代、人物及其目的等背景信息。

舞蹈艺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所以解说词中不要有评论感情的内容,把感情的表现留给舞蹈去发挥。有些叙事性的特定内容或环境,舞蹈难以说清,可以交给语言去表达。为了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特点及其表现力,凡是动作性强的内容应一律留给舞蹈来完成。解说词不必细说事情是怎样做的,或人们是怎样想的,只需介绍一下地点、人物和身份就足够了。

利用解说词还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把情绪推向,或制造一种激动的气氛。所以,解说不仅可以安排在开始,也可以用在结尾,或部分。

使用解说词一定要帮助观众加深理解背景材料。解说要简明,不能压倒舞蹈本身,或过分地凌驾于其他因素之上。

2、加吟诵

由单人或男女两人有节奏地吟诵诗文,烘托气氛,表达感情。可以根据舞蹈内容选择或创作一节诗文,语言要易于理解,富有韵律感。要保证观众能够听清、听懂。朗诵的配乐音量要弱或不配乐。

3、加对话

表演者利用对话直接交流,可以明晰地介绍人物关系和情绪,帮助观众了解舞蹈内容。这种形式在国外的舞蹈创作中已有尝试,在国内还是一个尚待开发的领域,这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和挖掘。

4、插科打浑

使用幽默滑稽、妙趣横生的语言,或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音调,配上相应的舞蹈动作,可使二者相得益彰,情趣盎然。二者的结合给观众带来轻松愉快的美感。这种形式可用在群众性的舞蹈表演中。

语言和舞蹈的结合方式还远不只这些,有许多新的结合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开发。我们在运用二者的结合时,必须充分了解和正确区分语言艺术与舞蹈艺术的异同,既要发挥各自的特长,又要使二者有机地结合,相得益彰。

语言和舞蹈最主要的差异就是时间拍节的不同。语言可以很快地把一些意象送到观众脑子里,而且严谨精确。而要求舞蹈演员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这些概念和内涵传达给观众却是不可能的。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一是要注重语言的易懂性,避开艰涩难懂的语言而寻求一些较为舒缓简单的词句;删掉某些词句或段落,改变语法结构,只保留最关键的词句,这样才易于观众理解。二是要仔细选择最有特色的语言,以体现其易懂性。无论是说还是唱,传进耳朵的声音要清晰可辨,标准是让听众毫不费力。编导不要受充满想象力的优美诗篇的诱惑,把它们引入舞蹈艺术之中,以为越多的想象力便会产生越多的神奇力量。人们可以从书本中随意地反复吟诵,最大限度地品味它的美妙。而在舞蹈过程中,当观众要想在嘈杂的音乐声中抓住这些转瞬即逝的词句时,他们多半会茫然若失。所以,语言必须简炼,删去模糊的隐喻,力避华而不实。

有些适合语言表达的内容,单靠舞蹈不可能完成,那就要放手让语言得到尽情发挥。

语言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师;语言;艺术

语言是一种艺术,它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常用,然而又最难用好的一种工具,它用声音再现人的思想和智慧[1]。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大都借助教师的语言来实现。因此,加强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教师的语言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趣味性

优秀教师语言的特点不仅简洁有力,明确无误,委婉动情,还要充满幽默和风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要把抽象的要领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要做到趣味性,就必须密切结合教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深入浅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富有文彩,饶有情趣,吸引学生。科学上给人以启迪,艺术上给人以享受。特别是医疗实践中那些成功的范例,无不扣人心弦,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极大地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性

启发性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多种分析器官协调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聚精会神地进入学习境界,主动地获取知识[2]。教师要设计好每一堂课的结构,力求每堂课做到开头引人入胜,中间充实丰富,结尾留有余味。对于某些问题教师可以不直接阐明,而是选择适当的时机,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和提出问题,把矛盾摆在学生面前,引导和启发学生开发智力,积极思维,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俗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力求把深奥的东西通俗化,把理论的东西实际化,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要做到寓理于事,深入浅出,举例得当,生动有趣,要善于应用心理学中的联想作用,把比喻、比拟、对偶、对照等修辞手法与科学语言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3]。如《病理学》中的“槟榔肝”、“绒毛心”、“大红肾”,就通俗、易懂、形象。教师语言的通俗性往往和直观性相联系,所谓“直观性”就是应当形象、逼真、必要时辅以手势、表情和姿态,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如讲“舞蹈病”时,教师将患者的表情、步态、姿势等特征性改变,逼真地用手势表达出来,使学生易于接受,便于理解和记忆,从而能提高讲授效果。

4节奏性

教师讲课声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也是教师语言艺术的表现之一。教师讲课的语言节奏,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绪而巧妙地控制和调节,使之快慢得当,高低适宜,要运用语言高低快慢,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的印象,唤起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当讲到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的地方,教师的语言应慢,语气加重,有高低或停顿,当课堂秩序出现混乱时,教师可有意变换声调,压低嗓门,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讲课的内容上来。

5激励性

教师语言必须具有非常强的感召力和激励性,号召时要让学生听了以后,精神振奋,干劲倍增;抒情时,要让学生听了,如沐春风,心旷神怡;点拨时,要让学生低头沉思,豁然开朗。教师有两个任务,即教书和育人。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做人。教师讲话的激励性,那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在用词方面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很好、有进步、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等等。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语言,可能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学生十分看重老师的肯定,一个眼神,一个亲昵的动作,一句肯定的话语,对一个学生,尤其是一个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却是春风化雨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十分重要。所以教师,一定不要忘了,时刻把微笑挂在脸上,把鼓励和肯定给你面前的学生,那是他们渴望的、需要的,你的肯定和鼓励,会换来学生十二分的发奋和努力。总之,教师的语言艺术,是每个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技巧或基本功,需要长时间的修养、演练和学习。一名成功的教师,重要的标志是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能力除了发音准确表述清楚明白外,就是怎样表述得更生动形象,幽默睿智,恰到好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取得进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雪霏.教师的语言艺术[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杂志,2006,3(1):5455.

语言艺术范文第3篇

杨老的戏好比峰峦起伏,挺拔秀美,矿藏丰富的大山,当浏览这座“名山胜景”时让人感到几十年的生活积累、文学修养、舞台实践才形成了这座“宝山风景”,它的独特“风景”打造了其作品的独特风格,让人“流连忘返”,使之成为中国戏曲现代戏的千座山万道岭中,最具有中原神韵和鲜明个性的“山脉”。“这座山像狮子滚绣球”,叫人看不够。拿张庚剧中有诗、诗中有剧、诗剧交融的“剧诗”说,对照杨老的名作,足见其抓住了戏曲的本质,概括了戏曲文学的内涵和特征。

杨老的作品最叫人过瘾的是戏曲语言。戏曲语言(唱词、道白舞台提示)是“剧诗”的载体。

一、雅俗共赏的代言诗

杨老的《朝阳沟》《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李双双》等许多作品可以当之无愧和称作“剧诗”。其文学价值,完全可以同建国以来优秀的小说、诗歌、散文媲美,而昂首挺胸的走进文学殿堂。

“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这是李渔的名言。杨老的戏曲语言以通俗为本色,雅俗共赏。其作品语言读着上口,唱着押韵,易懂易记,可谓是化俗为雅,俗中见雅,雅俗交融。充分显示了杨老这位戏曲诗人的深厚的生活基础和艺术功力。

以其“平民性”,感化了广大戏迷和人民群众,成为“下里巴人”的知音而流传于民间。他的作品,无论是文学语言,或者是音乐语言,都具有浓郁的中原特色,精练、简洁、真实、生活、风趣、幽默、形象、通俗。“一句儿顶一句儿,唱念都有味儿”,因为他表述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

剧诗的任务就是要刻画出栩栩如生的戏曲人物。学习他的作品和熟悉他的写作“套路”的人,无一不感到“角儿在杨老笔下,杨老在角儿心中”。戏曲文学的“大厦”主件,是由人物曲白的“钢木”而构成。杨老数十年的创作法则即是——运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雅俗共赏的曲白,为他笔下的人物代言。代人物喜怒哀乐之言,代人物七情六欲之言,代人物“五脏六腑”之言。并且一语中的,一言出人,曲是诗,白皆韵。念着动情,唱了不忘。这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小二黑结婚》中喜兰、小荣为成全小芹与二黑的婚事,鼓励其冲破封建婚姻观的唱段就是例证。“树上的柿子圆又圆,好看好吃比呀比糖甜,要摘你就快点摘,迟一天不如早一天”;“刘家峧里一树桃,青枝绿叶长得牢,你要愿意浇桶水,六月里有你吃鲜桃”;“一对对燕子唧唧喳喳叫,飞来飞去飞得高。这个打口食,那个衔棵草。小燕子双双自己配,老燕子老了它管不着。”这一串带有民间风味的诗,既有文学性,也非作者单纯抒发感情的诗,它是两个人物的心声表露。同时也显现了作者的文采与智慧。《朝阳沟》中的“老支书好比望远镜,二大娘好比气象台”,多么形象,一语出人;《好队长》中的“马二牛剃头——”一段唱词,塑造了委屈酸楚、风趣可笑的马二牛的艺术形象;《李双双》中喜旺的一段唱“走过一洼又一洼”等,都是作者隐蔽在人物心中,摸透了人物“脉象”和五脏色彩,“潜入角色血脉”甘作代言,发挥剧诗的优势,以精美通俗的曲白,塑造出了久演不衰的舞台艺术形象。

当然,这些代言的“元件”均为作者从生活的大山宝藏中挖出来,梳理熔炼而成的“言”。而那些站在人物之外,直奔主题的豪言壮语之作,和“借曲做诗”而直抒作者心声的作品,也只能是短命的“昙花一现”。

二、戏筋骨里的流动诗

公认杨老的戏,美在语言。在语言内容上,可谓“形象美,意境美”;在表现形式上,堪称“韵律美,节奏美”。这“四美”,构成了他笔下人物的戏剧行动美。常言道“有好戏,才有好词,有好词必得好戏”。杨老流传至今的戏曲诗言,都在舞台出彩的“戏筋骨里头”。都是发生在戏剧悬念冲突的“行动”中,表现了人物的动态变化与成长。比如,“银环下山”着名唱段,就是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恪变化的“出彩”戏,主人公银环的大唱段词,不仅是人物“行动的语言”,更是流动着的诗篇。“走一道岭来翻一道沟,山青草绿水长流。东山头牛羊哞咩乱叫,挪一步我心里头添一层愁”;“刚下乡野花迎面对我笑,至如今见了我皱眉摇头”;“那是我挑水栽上的红薯,这是我亲手锄过的早秋”;“走一步退两步不如不走,千层山遮不住我满面羞。我往哪里去呀?我往哪里走?好难舍好难忘的朝阳沟-----”。这是景物与人物心情的交会,随着人物心理冲突,性格变化而流动着的“诗言”,将人物此时、此地内心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作者即是写景,也是借“静态”的景物,描绘“动态”的人。作者的激越情感是与银环的鲜活动态的心理流程,戏剧冲突和戏曲行动变化的流程交织在一起的。

因此,我们得知,这一段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流动”诗,是和出彩的戏连在一起的,而后又被流传下来的,所以说它是出彩的戏,流动的诗,也是戏曲文学和戏曲携手,流向人物心里,再流入观众心中,成为脍炙人口的动人唱段。

三、舞台上的立体诗

戏曲文学的难点,在于“二度创作”。因为戏曲是集剧本、导演、音乐、舞美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又是唱、做、念、打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立体”戏曲。要写出这个特殊的“立体诗”剧,单靠剧本文学远远不够。

只靠戏曲语言也不行。这个“立体诗”要靠音乐语言,舞蹈语言、美术语言来共同承担、共同写出来就像杨老作品的“大山”一样,有林木、花草、鸟类、山泉、古寺、悬崖、坡沟才能构成山。杨老就是一个善于把戏曲语言溶入音乐语言的“大家”。他自身也颇懂豫剧和其他地方戏,但他又紧紧“抓”住老搭档王基笑,来帮他一起培育锻造一台又一台“立体诗”。把自己精美的戏曲语言,化解在优美的音乐曲调、唱腔旋律之中。从杨老创作流传下来的许多唱段中,足以证明他是用精美的戏曲语言,牵动和感化了演员、音乐、舞美人才的创作激情与思路,引导他们走进了一个深化戏曲文学的艺术殿堂,使其戏曲创作的智慧、才华得以最大限度的伸展和开拓。进而铸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惊动全国乃至影响几代人的“立体诗”篇。

语言艺术范文第4篇

演讲口才:成功领导演讲语言艺术

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局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谢榛

演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具体来说,是指演讲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手段,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的一种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领导者,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面向听众发表讲话。所以,演讲作为一门激发人们心灵之火的艺术,熟练掌握并运用这门艺术,对于领导者提高整体素质,做好领导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1。演讲艺术及其一般分类

演讲主要以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统一,以及演讲者的主体形象来作为演讲的传达手段。从实践中看,演讲具有综合性、现实性和艺术性的多重特点。

·演讲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

作为一门艺术,演讲虽然也是以“讲”为主,但是这种“讲”还要体现“演”。它不仅要把事和理讲清楚,让人听明白,而且还要通过在现场上的直观性言态表达把事物和道理讲得生动、形象、感人,既有情感的激发力,又有声态并作的审美感染力。在演讲活动中,演讲者的身份各不相同,演讲的目的多种多样,演讲的内容包罗万象,演讲的方式各有特点,演讲的场地千差万别,演讲的听众形形,致使演讲话动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演讲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即演讲者(主体)、听众(客体),及主、客体同处一起的时境(时间、环境)。这三者缺一不可,离开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构不成演讲活动。与此相比,领导者的报告、发言、讲话等活动虽然也具备这三个条件,但还不足以揭示出演讲的本质属性。演讲与报告、发言、讲话等实践活动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演讲不但是一种以讲为主的宣传活动,同时,又是一种以演为辅的带艺术性的活动。演讲主要以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统一,以及演讲者的主体形象来作为演讲的传达手段。

有声语言(讲)是演讲活动的最主要的物质表达手段,它由语言和声音两种要素构成。有声语言运载着思想和情感,直接影响听众的听觉器官,产生效应。它具有时间艺术的某些特点,是听众听觉的接受对象和欣赏对象。而态势语言(演),就是演讲者的姿态、手势、动作、表情等的表演活动。它是流动着的形体动作。它配合着流动的有声语言,表达出演讲者的思想情感;加强着有声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弥补着有声语言的不足。它主要影响听众的视觉器官,在听众心里引起美感,得到启示,产生效应。它具有空间艺术的某些特点,是听众视觉的接受对象和欣赏对象。

语言艺术范文第5篇

种植海棠在唐宋十分流行,观赏海棠的风俗从发展到繁荣用了不长的时间,所以海棠成为宋代文人生活的一部分,海棠词更是在宋词中大量涌现。全宋词中咏花题材的词有2189首,而海棠题材有136首,在咏花词中排名第四,在宋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词的配合和炼字、海棠词中颜色词以及修辞方面对宋词中海棠词的语言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宋代海棠词;语言艺术;修辞艺术

语言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不单单体现在文章中也会体现在诗词上,语言的生动活泼、工整考究成了词中的重要一项,在这类不需要很多字,就能表达出很深刻的意思和丰富感情的文学体裁中词的语言方面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并且作为词中最典型的宋代中的海棠这一具体的意象附加在词上之后,使得语言艺术成为了海棠词艺术分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下面的就是宋代海棠词的语言艺术分析。

一、宋代海棠词中词的配合和炼字

若诗词是精美的建筑物,那么词就是构成它们的建筑材料。宋词中的海棠词当然也不例外,而凝练优美的词句就是砖瓦,想把一首词写好,必须用好词,这就需要谈到海棠词的选词和用词,如果善于利用,都可以增强诗词的艺术性,而海棠词的作为宋词中的特殊描述花的一类词,选词用词上也有其特别的讲究和艺术特色,使得这些海棠词雅致而有韵味。需要在下面的论述中逐一分析。

1.海棠词中词的配合

每个词都有一定的含义,就是词义。有些词能相互配合,有些词就不能配合。词相互配和使得词句更加工整,比如李莱老《西江月》(海棠)一词中“绿染晓云冉冉,红酣清雾冥冥”绿与红在颜色上相配合,“染”和“酣”这两个动词将绿叶红花写活,又有“云冉冉”“雾冥冥”既点明天气,又写出云雾飘渺悠然之感。短短十二个字将海棠在清晨的雨雾中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又生动形象,这就是典型的动词与形容词的相互配和而产生的如此富丽精工,又简洁易懂的佳句。李清照的《如梦令》颠覆了词语间的习惯性搭配,将原来语义上不相匹配的词语组合起来,造成“陌生化”效果。“绿”无所谓肥,红无所谓瘦;绿的是叶,红的是花,肥替换了多,手替换了少。这一转换替代,打破了读者的感觉定式,又能托出她的心绪,既新颖别致,又生动传神。

2.海棠词中的炼字

那些经过反复推敲而使用的更加传神恰当的就是炼字。如同王国维认为“著一“闹”字,而意境全出”[1]因此这个字用的精妙,富有表现力这就是炼字,下面就具体分析,宋词中海棠词在炼字方面的艺术特色。像这样的创造性的配合在海棠词中无独有偶,词人通过自己具有创造性的想象来使用词语,这样却使得读者反而更能接受和欣赏。又比如萧崱《朝中措》一词中“杨柳染深绿意,海棠啼损红痕。”杨柳和海棠一树一花构成了一种搭配,最精彩的要数“染深”和“啼损”四字。其中最值得推敲的“啼”字取“啼妆女”中“啼”的意思,形容女子姿色迷人。东汉时,女人们用在眼睛下面画上一种似哭泣过后的样子的妆容,用在形容花的盈盈美貌,非常恰当。海棠花开的样子是无声的,而忽加一“啼”字,视觉和听觉就相通了,就如同伯牙用琴声表达的高山流水之音子期可以领会一般用听觉的印象来形容视觉。读罢就会感受到不受字面意思而去运用自己的想象来意会词人的言外之意。如果不用这个字,就找不到更好的词来表达这个情景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海棠浑怯冷,为我强留春。”中的“怯”“花孤冷。海棠聘与花应肯。”中的“聘”等等例子这些词出现在海棠词中让海棠花在词人笔下变得精致典雅。这些都表现了词人在锤炼语言上下了功夫,咏花词更是如此。综上,词的搭配和炼字不仅能避免的整首词歌诵起来生涩难懂,而且凝练精悍。在词意上也有含蓄委屈的意味,提升了海棠词的雅格。这在海棠词这样的优雅充满美感的词中是极其必要的。

二、宋代海棠词中颜色词的运用

对于描写海棠花的词来说更是少不了对海棠花颜色的描写,作为语言艺术的一部分,颜色词的运用所体现的宋词中海棠词的语言特色进行细致的分析自然也是必不可少。这些描述海棠颜色的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直接运用颜色描写海棠花,一类是运用其他事物名词来表现颜色,最后一类是将形容海棠的颜色的词与另外一种颜色的词放在一起突出海棠。对于前两类在海棠词中结合海棠的实际情况,出现频率最多是红色系的这一类似的颜色。在这些海棠词中出现这些红色也多用作形容词和名词。而对于第三类词人也多选绿、翠等表现绿色的词语衬托海棠。下面结合具体的实例来分析海棠词中颜色词运用的艺术特点。

1.直接运用表示颜色的词

海棠在宋代时期深受人们的喜爱,沈立在《海棠记》中记载了海棠的颜色:“其红花五出,初极红如胭脂点点然,及开则渐成缬晕,至落则若宿妆淡粉矣。”[2]由此可见,海棠以其花色艳丽最为词人留意,常见的花色除了单纯用红,还有嫩红、潮红、残红、嫣红、殷红、乱红等词。又有曹勋《蜀溪春》“天与蔷薇,露华匀脸,繁蕊竞拂娇黄。”歌咏黄海棠的词中,用到直接描写的嫩黄,属于特殊的情况。海棠词中单纯用花红形容颜色的多是少有感彩的描述,比如,“十月小春天。红叶红花半雨烟”(李石《南乡子》)“日日作东风。海棠相次红。”(陈三聘《菩萨蛮》)等。这些海棠词中的颜色只是单纯表示海棠红的。有些用程度修饰的颜色,只是为了区分花红的深浅明暗,比如海棠词中出现的嫩红、潮红、嫣红、殷红等词。而也有在“红”前字加上修饰词之后,不仅形容了海棠的颜色,还带有了词人结合当时情景的感彩,比如“醉痕深晕潮红。睡初浓。”有沉醉于海棠的浓浓醉意在其中。“问篱下闲花,残红有在,容我更簪朵。”用“残红”形容落花,表现了荒凉之感。

2.运用其他名词表现颜色

以单纯的词语描绘海棠的艳丽在一些词人眼中,并不足以表达他们对海棠的赞美和寄予,所以词人展开自己的想象结合海棠的特点,使用了大量相似的事物来表现海棠的颜色。其中胭脂一词在宋词中的海棠词中最为常见。其原因之一是胭脂与海棠的颜色相近,且大片的花晕开的样子,如同胭脂晕开的颜色,更增添了词人具体的感知,也更加含蓄优雅。具体的词有:“嫩梢万点胭脂,移西溪、浣花真景。”(曹勋《月上海棠慢》)“前日海棠犹未破。点点胭脂染就珍珠颗。”(张抡《蝶恋花》),“晚来雨过胭脂滴。”(李处全《忆秦娥》)这些用胭脂形容海棠花颜色的还有细微的分别,被雨打过的海棠,词人们喜欢用“点点胭脂”来形容一朵一朵开着,或者未开的海棠,用“胭脂滴”“胭脂透”形容红的的花被雨洗过的样子。凝聚水珠显得花娇艳欲滴,红的通透用这两个词再合适不过。典型的词句有“犹及见、胭脂半透。残红几点,明朝知在否?”(张扩《殢人娇》)写尽了雨后只剩下如胭脂般透红的残花的悲凉景色。除了用胭脂这种常见的事物来描述海棠的红以外,还有“海棠初绽红生肉”(蔡伸《醉落魄》)“海棠初雨后。似露粉妆成,肉红团就。”(方千里《玉烛新》)用“肉的红”来形容海棠的红,这其中要数苏轼的《东坡海棠》中“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用美人脸上的红晕来形容花色,用美人的姿态和妆容使读者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还有“最妖饶一段,全是初开,云鬟小,涂粉施朱未就。”(晁补之《洞仙歌》)中“涂粉施朱”,以女子在脸上化的朱粉色的妆来描述海棠颜色。辛弃疾曾在词中用了更特别的形容词“猩猩血染赭罗巾。毕竟花开谁作主。”(辛弃疾《定风波》)用猩红色的血描述海棠的颜色,读者对海棠的红有了红胜血的强烈感觉。海棠不仅仅有红颜色的,在范成大《朝中措》这首词中,“海棠如雪殿春余”将海棠和雪联系在一起,具体形象的描绘了海棠的白。这些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来形容海棠花色的词句给了读者创造了丰富想象的弹性空间,充满了艺术气息。

3.运用两种颜色词对比

对于颜色的描绘,词人们可谓是精心雕琢,在海棠词中常见的红往往不单独出现,其他的颜色和海棠相辅相成,呈现了艺术般的画面感。红色和绿色搭配属于对比色,而绿叶红花都是大自然的景物,两者相互映衬,构成富有情调又和谐的画面。例如“朱颜绿鬓,作红尘、无事神仙。”(陆游《汉宫春》)“春未老、已惊台榭,瘦红肥绿。”(辛弃疾《满江红》)。海棠作为植物的一种,有红花,就有绿叶,这样自然的搭配,却不觉俗套。除了红色和绿色,海棠本身的花色也不单纯只是红色,在陆游的《朝中措》一词中“芳林曲径锦玲珑。腻白借微红。”描绘出了以白色为主的海棠,渐变出微微红色的颜色。而“惨淡轻阴,都养就、朱朱白白。最好是、梨花带雨,海棠映日。”(王质《满江红》)是对比梨花的白,和海棠的红。这两种对比色,突出春日的生机盎然。无论是“遮红掩绿”还是“似红如白”,这样的对比色出现在海棠词中都是相得益彰的,都是海棠词语言艺术的一种外在体现。

三、宋词中海棠词的修辞艺术

如若说选词用词是海棠词语言艺术的外在体现,那么海棠词的修辞艺术就是海棠词深层次的语言艺术。好的修辞可以使整首词形象具体,而在诗词中,修辞艺术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使短短的诗词焕发出富有生命力的气息。下面是结合具体宋词中海棠词,详细分析集中常见的修辞。

1.海棠词中的比喻

在宋词的写作中,比喻是一种经常和大量使用的表现方法。海棠词因大多与赏花感时有关也同样有很多使用比喻的词句。如宋代词人张鎡的《念奴娇宜雨亭咏千叶海棠》“绿云影里,把明霞、织就千重文绣。”一句总写了海棠花和叶。在这三句中,词人连用三个比喻,“绿云”将海棠的绿叶比作云,写出其枝叶稠密,绿阴宽阔,点出千叶海棠枝叶茂盛的特点。“明霞”将海棠比作红霞,极喻海棠花红艳亮丽的颜色。而将整个海棠树的样子比作“文绣”则形容花叶色彩组合之美。前面加上“千重”二字,又描绘出绿叶红花重重叠叠,色彩斑斓的画面。又如“海棠开遍,零乱一帘红雨。”(赵必象《锁寒窗》)将盛开的海棠花,被风吹落花瓣的景象比喻成一帘红雨,花瓣簌簌而下的样子就如同下了红色的雨,雨的密集很好的诠释了飞花的状态。在陆游的《柳梢青》中“宝杯浸、红云瑞霞。银烛光中,清歌声里,休恨天涯。”一句中将海棠鲜艳华丽的颜色比作彩云和红霞。由此可见以海棠的姿态和颜色作为本体,词人们大多会贴切的用自然中常见的天气或者使用的器物作为喻体。运用比喻修辞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能在不见海棠的情况下展开联想,而喻体比本体更容易理解,也是为人所熟知的,这样读起来简约,又能进一步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而又不失风雅。

2.海棠词中的拟人

在咏花词中,词人都喜爱将自己的情感注入花中,而各种花都以美丽婀娜的姿态见于世人眼前,所以拟人的方式就被广泛的运用于宋词中,把海棠当作人来写,赋予海棠人的言行或者思想是宋词中海棠词常见的一种手段。苏轼词中有一句甚为有名“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将竹篱间开放的海棠赋予生命,“嫣然一笑”即海棠开后其他的花都黯然失色,不免落俗,把海棠刻画的自然高雅。黄彻谓之“冠归绝今”,作者亦深喜之,“平生喜为人写,盖人间刊石者,自有五六本”。这样的让海棠“笑”不止坡一人,词人大多都将开的艳丽的海棠以“笑”拟人化。如“过雨花容杂笑啼。”(王之道《浣溪沙》),“粉妆新丽笑相迎。”(陈三聘《浣溪沙》),还有两首用到了嫣然一笑,灿烂的笑容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了开的同样灿烂的海棠,生动又恰当。作为一朵花,本省是没有声音表现出来的,但是当诗人将情感融入海棠之中,想要想海棠诉说什么亦或不想让海棠说什么的时候,海棠又被词人赋予了人格。比如“海棠似语。惜芳情燕掠,锦屏红舞。”(周密《扫花游》)词人在看到这样的海棠时,它的活力,以及风的吹动使海棠舞动,都好像是海棠想要诉说什么。这是词人的寂寞和空想,使他无人倾诉,而渴望有人想他诉说,这时海棠就成了那个能慰藉他的东西。同样的心境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把酒问花花不语,花外梦,梦中云。(周密《江城子》)春去无情,作者同样有着寂寥愁苦的心情也想同花说话,却换来了花的无声的回答。同样是拟人不同词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春回地暖,海棠作为春天的植物,在春天含苞待放的姿态,也可爱的被词人拟作“含羞”“半醉扶不起”“半羞微敛”等,将海棠含苞待放赋予娇羞的少女的形象,单纯,美丽。大体上,海棠词中拟人的修辞以海棠开放的姿态为主,把开了的,未开的,结合诗人自己的心境向读者展示出来。以他们的艺术经验,从而塑造了许多人格化的形象,昭显了海棠词精妙的艺术。

3.海棠词中的用典

用典是在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有时不是直接使用词,而是使用古书中记载过的古人的事迹或者语言,使读者由于这些材料的启示发生联想,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北宋中期以前,使用典故在词中并不多见,但之后却成为重要的修辞手段。海棠词中也有用典的现象,下面结合最常见的几种用典阐述海棠词在语言上的艺术。《杨太真外传》[3]中记载唐明皇李隆基曾将海棠比作杨贵妃,说明皇宫里种植海棠较多。“海棠春睡”典故的由来正与唐明皇和杨贵妃有关。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4]这样“海棠春色”的故事就流传了下来,从此海棠也有了美女佳人的意思。而宋词中海棠词中有十多首都用了这一典故。引用这一典故除了有以杨贵妃的美艳妖娆来形容海棠的神韵的之外,也有部分以杨贵妃醉后未醒,借以形容海棠花的半开未开的娇小温柔的花姿。使得这些词不过于直白,浑厚和雅。除了“海棠春睡”的著名典故以外,世人认为大多数的花都是有香味的,而在宋代海棠词中出现了“海棠无香”的典故。对于海棠是否有香味此事未见正史记载,只是由民间传说是西王母寿辰时,如来献了几盆奇花养于广寒宫中,一宫女见花好看央求嫦娥送她一盆,偏不巧让西王母看见,一怒之下连人带花都打下人间,这花正巧落在一户人家,老汉见天降奇花,又和自己叫海棠的女儿一样美,就叫这花海棠花,从此海棠就留在人间生长了,但是它的香魂却没有了。虽然只是传说,依然说明了当时人们对海棠香气的关注。而宋词中的海棠词中以无香做典的大体上分两种,一种是借海棠无香来表示自己的真情和恨意无处寄托,表达一种惋惜之情。而另一种恰恰相反,借“海棠无香”一典与海棠繁盛红火对比,哪怕海棠无香也能承载惜春之情,“莫恨无香,最怜有韵。”虽然没有香味,但是海棠作为花的韵味还是能感受的到,这也是一种天然的情致了。从语言艺术方面分析,海棠词无论从选词或者用词,都遵从了宋词精雕细琢的特点,搭配得体,语句优美。结合海棠这一植物的特点具体分析了海棠词中对于花色的使用特点,发现词人们不仅能够用具体的词汇将海棠的颜色清楚地描绘,而且还艺术的运用联想,将颜色相同的具体事物用来形容颜色,使得这样的海棠词既不单调,更加有欣赏价值。修辞方面,海棠词与其他宋词一样大量使用了集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用典,使得海棠栩栩如生更加亲切的展现出来。

作者:冯岩凯 单位: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许伯卿.宋词题材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李葆瑞.诗词语言的艺术[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3]唐松波.语体.修辞.风格[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4]殷光熹.宋词探美[M].北京:线装书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