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共建和谐社会

共建和谐社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共建和谐社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共建和谐社会范文第1篇

“弘扬廉政文化,共建和谐社会”,廉政文化已悄悄地浸润着每个人的心灵,渗透到领导干部的日常生活与行为模式中。

    在我们阜南,廉政文化像扑面的春风,吹进了社区、机关、学校、企业、家庭乃至农村。当你漫步于社区,扑入你眼帘的是随处可见的的廉政墙,墙上生动的廉政漫画以及廉政格言和标语,让你不得不驻足沉思。      廉政文化润物无声,一个小学生在看到宣传短片后,对贪污受贿现象深恶痛绝,回家就质问她当官的爸爸到底是搞腐败的还是搞廉政的。我想,孩子的声声质问,无异于一记记响亮的耳光让有愧的爸爸无地自容,也如重锤狠狠地敲击了他的灵魂,让他不得不在心灵深处进行深刻的反思。

      是的,同样是父亲,有的人带给子女的是自豪、自信、自尊和自强,而有的人留给孩子的是迷茫、困惑、排挤、嘲笑和自卑。如果说廉政文化是清醒剂,那么它能让已经徘徊在腐败岸边的人猛醒回头;如果说廉政文化是精神大餐,那么它能让思想饥饿者有了食粮;如果说廉政文化是洗涤剂,它就能洗去一些人的心灵污垢。如果说廉政文化是一味良药,那么它能让轻微腐败者不感到苦口而治愈病痛。廉政文化启示我们:

腐败是一种耻辱,它需要我们时刻铭记;

      腐败是一种挑战,它需要勇敢面对;

      腐败是一种现状,它需要我们努力去改变。

      一声声刺耳的警笛,一句句含泪的呼唤,以及那痛彻心肺的哭声,怎能不警醒我们:

      贪,折断的是家庭团圆这根弦。从今往后,一头是冰冷的铁窗,另一头是望眼欲穿,孤灯夜伴。一头是千夫所指,一失足成千古恨,而另一头则是众人议论,妻儿老小孤立无援。家庭的欢乐早已被牢狱所剥夺。

      贪,毁掉的是事业前程这条路。从今往后,他将拐入人生的羊肠小道,丢失了昂扬的斗志,没有了同事的支持,丢失了进取的自信,没有了朋友的鼓励。事业的意义已被法律的威严所封杀。

     贪,剥夺的是人格尊严这个义。廉则度年如日,贪则度日如年。一个贪字就等同于一个囚犯的囚字,做人已全无尊严可言。一个丢失道义的人,生活的意义早已被道德判了终身监禁。

真心希望廉政文化飘荡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拥有“王家坝精神”的阜南更能处处洋溢着廉政的气息,让“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廉洁意识自小就植根于孩子的心田。人们不再羡慕那些腐败者,整个社会都能对腐败深恶痛绝。

共建和谐社会范文第2篇

责任竞争力案例

公司简介

阿斯利康是全球领先的跨国制药企业,位列《财富》杂志全球500强第252位,2007年公司全球营业额超过296亿美元。在连续多年处方药销售业绩稳居行业第一的同时,阿斯利康从未忘记作为一个企业公民所需肩负的社会责任。

问题

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其商业模式如何能够同时在社会、政府、员工、客户、环境与资源、股东、合作伙伴等方面实现“多重共赢”?

解决方案

从六大方面具体履行“善待社会” 的企业社会责任。

第一,遵纪守法,诚信经营,营造公平、透明、有序、和谐的商业环境。公司设有专门的企业内控部门和法律事务部,不断加强行为准则规范的修订;加强对过去和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的信息披露。

第二,积极与当地政府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是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要赞助商之一;2008年,独家赞助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奥运城市之旅图片展》;赞助世界著名的费城交响乐团今年6月份北京-上海-广州巡演;是目前承诺赞助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三家英国公司之一。

第三,着力于药物研究创新,为中国拥有自己的创新能力做贡献。阿斯利康大力投资研发,在上海建立研发基地――中国创新研究中心,同时不断加强与中国本地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支持中华医学会建立目前国内首个慢性呼吸道疾病领域临床科研资金项目。

第四,关注社会热点,为政府建言献策。成立的“阿斯利康学院”,已成为“英卫生创新伙伴”(PIHI)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快速提高中国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管理水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等方面更好地为政府献策解忧。

第五,响应政府号召,注重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努力成为“最佳雇主”。在中国一直坚持本地化人才战略,为员工量身定制了多种培训课程, 2005年4月, “阿斯利康中国商学院”项目正式启动,从而形成个人和公司双赢的良性循环。

第六,身体力行倡导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公司坚持不断改进和优化生产工艺,采用更高标准的内部规范减少日常生产运营中的自然资源消耗及废物排放。在企业内部倡导办公室环保概念,同时积极和供应商推广绿色阿斯利康的理念。

成效

阿斯利康凭借认真负责的业务运营方法,在中国运营的同时,与社会、政府、员工、客户、环境与资源、股东、合作伙伴等方面实现了“多重共赢”。

阿斯利康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2007年“全球最具社会责任企业排名”第一名。

2007年,阿斯利康荣获“最具中国心”跨国公司称号。

2008年1月28日,阿斯利康荣膺“2007CCTV最佳雇主20强”。

共建和谐社会范文第3篇

【正 文】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工人阶级的主体参与,离不开工会作用的充分发挥,这是弘扬工人阶级先进性,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必然体现,也是党对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新阶段工会工作的主题。

一、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工会纽带作用

工会与职工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工会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就要发挥党和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上下纵横的组织体系和人数众多的积极分子,建立职工思想信息反馈机制和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传递网络,及时掌握职工群众的各种心态,洞察职工群众中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呼声,预测和分析职工队伍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准确地反映上来,为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第一手材料,创造基本的条件。

二、创新工作运行机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工会动员作用

工会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的建设职能,通过开展重点项目立功活动、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劳动竞赛活动、合理化建议活动、职工技能培训活动等,把职工群众潜在的智慧和活力充分激发出来,把蕴藏在职工群众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把职工群众最大范围的动员组织起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三、建立健全维权保障机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工会稳衡作用

在当前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和非公有制企业大量涌现的新形势下,要求工会组织:一要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以法定的形式规范企业和职工的行为。二要完善职工劳动合同制度。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依法保障职工的劳动权益。三要切实做好劳动争议调节工作。促进企业与个人和谐发展,互利双赢。四是积极做好劳动争议案件的预防预警机制。工会组织要密切配合政府有关部门,重点解决好无故拖欠克扣职工工资、随意延长劳动时间、漠视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侵犯职工人身权利等突出问题,努力推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四、建立健全宣传引导机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工会凝聚作用

一是要坚持用正确的理论引导职工。二是要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用科学文化塑造职工。三是要及时为职工发展搭建平台。四是凝聚职工人心。通过党政工共建“职工之家”活动,把无形的企事业文化转化为有形的资源和财富。

五、建立民主参与机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工会疏通作用

民主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民主就没有和谐。工会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承担者,工会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充分履行自己的参与职能,疏通基层民主渠道,保护职工民主权利,建立民主参与机制,通过强化与政府或行政的联席会议制度、民主协商制度等,加强参与力度。

六、最大限度地组织职工投身改革和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会要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切实把工会工作放到全区的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把握、去部署,积极发挥工会作用。工会必须适应我国社会的多样性发展,从讲政治、讲大局、讲团结的高度,充分认识工会组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加强组建工会和发展会员工作,维护工人阶级队伍的团结统一。同时,要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最大限度地组织和团结动员职工投身改革,促进发展。实践表明,工会组织越壮大,作用发挥越充分,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执政地位就越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越有保障。

七、切实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工会服务作用

共建和谐社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档案工作; 和谐社会; 作用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6-0070-01

一、档案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1.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档案是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各种资源的支持。物质、能源和信息,被看成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三大资源。其中,物质和能源是自然资源,是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其总量有限、不可再生;而人力资源是一种社会资源,具有可再生性和共享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具有替代和补偿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实施信息化战略,其出发点正是为了实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为强调信息资源的战略地位,我国自1993年起即实施信息化战略。2004年12月12日,中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颁发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与能源、材料资源同等重要,在经济社会资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一个重点”。这一文件从国家资源的高度,充分肯定了信息资源的战略价值。档案资源是信息资源的核心之一,其所具有的原生价值、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奠定了它在国家信息资源体系中的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档案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档案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信息工具

积累经验是社会个体提高劳动效率的法则,同样,继承已有的文明成果,是人类社会稳定、有序、高效、和谐发展的前提。档案传承文明的功能,实质是人类社会记忆的“更迭传递”是以档案为载体的人类文明成果在一代一代之间的传递、继承。档案在社会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辅助管理、留存史实传承文明三个方面。它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轨迹,其最重要的功能是留存史实。“社会史实”可以形象的看成是,档案对以往社会活动的“记忆”。人的失忆会导致思维分裂和行动错乱,同样,作为社会记忆的档案一旦散失,将无可避免地造成整个社会的混乱和灾难,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无论是宏观决策还是微观管理,都须臾离不开档案,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人际和谐需要通过管理来实现,高效、科学的组织管理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档案通过在社会活动主体之间承载、传递信息,起到辅助管理的作用,它对于保证社会主体之间统一思想,统一目标、相互了解和协调行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具有约束性和可靠性,是其他材料所无法替代的。

二、档案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机遇与挑战

1.和谐社会建设促进了档案工作的长足发展

(1)档案工作的内容不断丰富。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这一思想核心在档案工作中的落实。带来了档案工作新的理念和新的气象。目前,档案馆对现有的和潜在的利用者、对当今的和未来的用户空前重视,“亲民”、“便民”“利民”意识得到加强,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氛围中,档案馆与民众的距离越来越近。和谐社会的内涵在于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重点是解决公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随着和谐社会建设内容的不断丰富,档案工作获得了新的动力和方向,档案工作的领域不断拓展。

(2)档案工作的思路发生较大的变化。和谐社会为档案工作打开了思路,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档案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一方面,以利用者为导向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逐步成型,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档案馆正成为各类档案用户的信息园地。另一方面,馆藏策略和馆藏结构发生变化,在保证存史功能的基础上,档案馆开始积极征集与公众密切相关的档案,馆藏档案更加贴近公众需要。

2.和谐社会建设对档案工作提出了两大挑战

(1)档案工作如何与整个社会的总体发展步调相协调。和谐社会要求各个行业的发展协调有序。档案工作是社会的一项基础事业,虽然意义重大,但由于是长线工程,是服务性工作,因而常常被“边缘化”,投入的不足使档案工作在发展节奏上比热门行业或“主线”工作慢上半拍。目前,档案信息化建设滞后于整个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就是典型的表现由于是缺乏“追捧”,档案职业队伍技术人才乏缺,人才流失严重。如何尽快改变上述现象,乘和谐社会建设之春风,变“冷门”,为“热门”,变“劣质”为“优势”,实现档案工作与各行业的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在档案界面前的一大挑战。

(2)档案资源建设如何在整体上协调发展。共建共享是和谐社会信息资源建设的理想要求。目前,档案界在档案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着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特色不足、分工不明等现象。如何在总体规划之下协调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有效整合档案馆藏资源,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广泛共享,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档案信息利用需求,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对档案工作的另一大挑战。

三、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档案工作把握三个重点

1.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中心

首先,要加快和完善档案目录数据库和目录中心建设,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各种类型和各个地区档案目录数据的共享。其次,加快对重要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并使这些信息与现有档案资源数据库并网共享。第三,加强对区域范围内数字档案馆藏资源建设融入整个社会群体档案馆建设的总体规划,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与条件,对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2.以档案信息服务为导向

首先,加大档案开放力度,积极承担政府部门现行文件的开放利用工作,主动参与地区电子政务建设,通过建立电子文件中心和档案数据服务中心,为建设服务型、开放型政府提供信息保障。其次,开拓服务模式,通过创建基于政务网和公共网的档案网站,为社会公众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档案服务,实现档案信息共享。

3.找准切入点,做好档案服务工作

(1)协调做好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档案工作。积极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服务,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服务。根据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方式的变化,建立起规范的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劳动力市场档案工作,为维护劳动者切身利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提供档案服务。

共建和谐社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制度和谐理念和谐行为和谐绩效

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而我国正处于人均GDP1000-3000美元这样一个社会潜在危机风险较大的时期,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种种矛盾相互交织激荡,特别是利益格局的重构使社会处于一个较长时期的动态均衡之中,社会和谐显然面临着挑战。如何使社会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不致演变为社会冲突?最关键的是建设一套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来避免社会潜在风险的外在化。如何建设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

第一,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法律法规。所以,一个社会和谐与否,其最主要的体现是社会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即法律法规本身的和谐性。怎样做到法律法规的和谐?最根本的是要突破法律法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样一种传统思维定势,真正站在公共的立场上,以和谐的理念公正地设计作为公共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然而,我国现行的公共管理制度制定过程存在着明显的部门、行业、领域、阶层或利益集团垄断的现象,这导致了一些公共制度不能真正代表公共利益,造成了制度本身的不和谐。譬如,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程序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起草,然后由立法机构或政府批准,故许多法律法规在设定之初就深深地打上了某些部门或利益主体的印记。国土地法中关于土地征用的条款就是典型的社会群体利益失衡的体现。在这一制度中,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伤害,近年来已造成了4000多万的失地而穷困的农民,而以极低的价格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商人或地方政府却将数倍于原有土地价格的土地增值利润攫为已有。面对失衡的制度,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为维护土地权益而采取拼斗自杀等过激的抗争表达方式。由此可见,制度设计理念的不和谐埋下了社会不同群体产生矛盾冲突的隐患。

如何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呢?一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者要具有社会角色的超脱性。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人一定要能够代表公共利益,即制度的制定者要超脱于部门、行业、领域、阶层和社会利益群体之外,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设计制度。二是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原点要具有充分的理性。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出发点应当是社会的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阶层、群体、利益集团或一部分人(哪怕这一部分人代表了社会的相当多数)。当然,全体人民也不是指国家中的每一个人,而是指国家中的公民整体,这个整体代表了社会公正、正义的公民意志或公民理性,这种公民理性就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原点的充分理性。三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程序的公正性。即制度的制定应当有一套公正科学的过程和次序。这就是西方国家所说的程序法。我国也应当有程序法。制度设计的理念和原点正义需要制度论证程序的公正加以保证,否则,制度设计的结果可能与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投票悖论已经证明了程序在制度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性。我国许多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出发点用心良苦,但由于未能遵循公正的程序,结果损害了社会相当部分人群的利益,造成了制度路径依赖的强大后遗症。譬如,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区域封闭的多元户籍制度剥夺了公民的自由迁徙权,结果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的浪费和区域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且如今仍然难以废除这个制度。这不能不说是制度设计程序不公的一个沉痛教训。因为如此一个事关人民基本权利的重大制度,竟然是在没有经过任何法定程序的情况下以政府命令形式颁布的。可以说,这个制度的出发点也是良好的,它是为了控制过度膨胀的人口,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就目前的公共管理制度而言,类似于户籍管理制度的各种国家、地方性的不和谐制度仍然大量存在。

第二,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主体是公共管理机构,即国家和政府。这表明,国家和政府不是暴力统治的工具,而应当是社会公民意志的体现,是国民授权的结果。因此,基于公民意志的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也该当是一个和谐的过程。但是,我国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行为在许多方面却很难体现这种和谐,官本民末的思想仍然主导着公共管理者的施政行为,从而致使许多制度的执行过程充满着官民对立。这种对立不仅仅表现在各种个案上,如湖南嘉禾折迁事件、广东的孙志刚事件等等。而且表现在普通百姓对政府行为的各种逆反心理。如近几年国企改革中所发生的多起就是例证。各种迹象表明,我国这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行为还不是和谐的,这些不和谐不仅影响了制度的效率,而且从根本上制约了制度的公正性和可行性。

如何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公共管理制度呢?一是以和谐的行为动机实施公共管理制度。人的社会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同样也是受动机的驱使。传统的专制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动机是维护自身的政权地位和对人民的统治,所以,它必须基于强权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专制社会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其制度也服务于少数统治阶级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和谐地施行制度显然是不可能的。现代社会应当是一个民主社会,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动机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所以,它必须基于和谐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民主社会是公民选出公务人员进行社会的自我管理,其制度也是服务于公民自身。正是如此,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者就应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动机来确立和谐的行为方式,而不是依据人民授予的权力去压榨百姓。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官员有一个普遍感受,即随着公民法律制度意识的增强,政府的行政行为难度越来越大,政府的权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譬如,湖南嘉禾的拆迁事件最终就是以地方官员的过错而终结的。对此,我们的学术界和上级党委政府将这种情况归结为公务人员的执政能力不强问题。其实,问题的原因不是执政能力不强,而是执政动机不正确。如果我们的官员抱着为民服务的行为动机,就不会将公民抛向对立面。二是以和谐的行为需要实施公共管理制度。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行为受动机的支配,动机的背后,则是人的需要;同样,受行为动机驱使的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行为也是人的行为需要在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行为之所以要基于公务人员的为人民服务的动机,其原因就是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要,即人们对社会公共品的需要。如果我们把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制定看着是社会公共品的生产过程的话,那么,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即政府则是公共品的经销商或送达者,公民就是公共品的消费者。一种高质量的产品生产出来了,如果不能通过优质的服务送到消费者手中,其满足人们欲求的功能同样难以实施。好的公共管理制度如果不能保质保量地满足公民的需要,它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在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行为的走样已是一个常态,所谓政策执行效果的边际递减效应就是如此。究其原因,就是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者缺乏制度执行的需要行为意识,他们总是站在上级或领导者的位置去实施制度行为,而不是站在一个制度供货商或制度产品送达者的位置去满足公民的需求;他们不懂得公民对公共制度的需求就是自己的行为使命。所以,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者应当以和谐的行为需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以和谐的绩效检验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制度是否和谐,最终得以制度实施后的绩效加以衡量和检验,和谐的制度必然产生和谐的绩效。当然,绩效的衡量指标有多个方面,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设计。我国是一个物质财富缺乏的社会,人们在衡量人类活动绩效的过程中总是将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放在首要位置。近年来GTP的大小已经成了各级政府追求的最重要的政绩目标,结果GDP增加了,而带来的是经济活动对自然和社会因子的过度消费。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公共管理制度也是随之配合的。譬如,越来越多的“矿难”看起来是一个安全生产和矿业的管理制度问题,但安全和管理的背后却是国家公共管理制度的失衡使然。因为现在从事矿业一线生产的工人基本上是农民工,而农民工的生命价值在我国矿业矿难中的赔偿标准只有国有矿业中正式职工的二十分之一甚至更低。极低的生命赔偿价值使矿业企业只要支付极低的成本就可以渡过矿难,企业主当然就没有积极性和责任心去花费大量的钱财去维护矿井的安全,这是经济人计算成本收益结果的必然选择。类似的情况在许多公共管理制度中都有体现。譬如,我国的公务员违规的惩诫制度,金融领域、公有单位的信贷优先制度,垄断领域的特殊人占有制度等等,它们都无不打上了物质与精神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公有单位与民有单位之间,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之间,公务人员与人民群众之间,城市居民与乡村农民之间等等不和谐的烙印。表面看起来,这些不和谐制度似乎没有影响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增加的绩效,但从深层次观察,特别是站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看,它们已经透支了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潜力,若不对其改革,势必造成重大的社会潜在危机。所以,以和谐的绩效检验公共管理制度已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