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日出印象

日出印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日出印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日出印象

日出印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造型语言;色彩语言;生命意识

作为印象派代表人物的莫奈和梵高,身世和经历都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出生在商人的家庭,都是靠家人的资助从事绘画活动,又都长期经济拮据、生活艰难,又一起在“印象派画家”的旗帜下成为斗士。然而,两个人的结局却大相径庭:莫奈在印象派画家中享誉最长久,亦是最长寿(享年86岁)的人:梵高则在生前既没有获得成功,也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也许由于是其十分疯狂的性格,他的朋友也一直与其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一、造型语言

《星月夜》和《印象・日出》都是描绘风景的绘画,他们都忽视对象的轮廓重视内心的感受,绘画风格都已经趋向表现主义。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更倾向于把它们和笔触联系起来。

《星月夜》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他运用波浪形、旋涡形和螺旋形的笔触来运载奔涌不息的情感,粗犷豪放、充满大幅度的动势和紧张而强烈的节奏感。这种奔放的激情的有力的厚重的笔触,是从人自然中抽取出的灵魂象征。《印象・日出》借助短小有力的线条,每一笔线条都是一种运动的航迹。那是心灵的痕迹,是对某种事物的一种精神上的认同。画面中太阳用短而清晰的直线笔触来描绘,而天空则是用宽厚拙朴的色条。

《星月夜》的画面整体看似疯狂,却有着某种内在的秩序。莫奈的《印象・口出》是一个飘荡着的、彩色的光幕,这“幕”主要不是由物体的形状而是由颜色笔触来造型的。它是流动着的、消逝着的美,在飞动中被捕捉。一个被体验的世界被翻译成一个自由的色彩织品,这一偶然的自然断面通过各种颜色之间细致的组合形成艺术的统一体。

二、色彩语言

莫奈和梵高都试图运用他们的笔触,打碎物象的形式,捕捉光的效果,在他们对光的无休止的追求中,都实现的光和色彩的完美结合。

莫条在《印象・日出》中十分重视阴影的色彩,表现日光下物体的厚度和分量,用灰色底子作画,在用色上也偏爱用各种灰色,如奶油色和米灰色,用不透明灰色层表现出稍纵即逝的户外光线下的闪烁效果。他利用光色效果获得了一种辉煌的平面感,使灰色充满力量。而梵高用色灿烂明丽、夸张有力。《星月夜》中色彩主要是紫罗兰和监色,同时,还有金黄色。蓝色:象征静穆,巨大的寂静,也就是靠近无限的颜色。同时也是人体内代表忧郁、伤感及初始体验的颜色。它也是一种理念的颜色:金黄:与太阳、人间有关。它代表能量,同时代表着堕落、毁灭以及美。

莫条和梵高的色彩给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出现了注重强烈色彩效果的兽主义:通过色彩和笔触表现心理的表现主义;纯粹以色彩的点、线、面构成画面的拙象主义,他们色彩观念的转变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生命意识

莫奈有着对色彩的敏感,有着对局部色彩细微变化的关注,他就是在这种细微的关注中体会对自然的热爱,于是他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关注生命的角度。更为确切地说就是“光”刺激了莫奈,给他带来了变幻的色彩,创作的空间,给了他们生存的生命力。梵高则是另外一种类型的天才,他凭借自己的激情,把丑陋甚至可怕的事物变得美好。梵高的情感强烈炽热,而且含有大量想象因素,不是用理智、逻辑所能诠释清楚的,当这种激情积淀于心,便成了一种不可穷尽表达的深层情绪。冷暖色彩碰撞所进发的力量是那样贴切地表达了他的感情,宁静的灰冷色调是那样抚慰他的心灵,色彩无穷的综合形式、巨大的表现力被梵高用来表达内心情感,从而色彩蕴含了新内容,具有了新使命,事实也证明从此色彩在绘画中的独立作用越来越具有意义,色彩成了个人讯息及精神讯息的载体,色彩能够传达艺术家的意念,能够表现艺术家的感觉,能够激起观众的情绪,它们是一种世界观的表现方式。

四、结论

《日出・印象》“绘画”地思考着光的明灭闪烁、瞬间的感觉、主观的情调。色彩作为一个独立的绘画因素在不断地向视觉靠拢,它挣脱束缚求得解放是必然的结果。莫条的作品笔触重要相加,明明白白地呈现出绘画过程,表现出对绘画对象自然形体的怀疑。梵高的《星月夜》情感强烈炽热,而且含有大量想象因素,不是用理智、逻辑所能诠释清楚的,当这种激情积淀于心,便成了一种不可穷尽表达的深层情绪。冷暖色彩碰撞所进发的力量是那样贴切地表达了他的感情,宁静的灰冷色调是那样抚慰他的心灵,色彩无穷的综合形式、巨人的表现力被梵高用来表达内心情感,从而使色彩蕴含了新内容,具有了新使命。

参考文献:

[1]葛鹏仁,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2]唐晶,凡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日出印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日志分析 应用系统画像 大数据

一、引言

随着商业银行业务规模的不断发展,各类应用系统的数量和规模也迅速增长,其所产生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大。在这些日益增长,趋近海量的数据中,除了核心的业务数据之外,还存在着一类规模巨大且未得到有效利用的数据,这就是日志数据。商业银行应用系统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日志数据,这些日志种类繁杂,格式多样,散落在生产系统的各个角落,往往只有在系统出现问题时才会临时到日志中去查找和分析,大部分日志数据都会在暂存一段时间后被永久清理。而这些日志文件作为应用系统在实际生产运行过程中的忠实记录者,包含了大量能够反映出应用系统运行情况的有效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对系统的优化、运维以及运营带来重要的决策参考。因此,如何克服当前商业银行应用系统中存在的日志量巨大、日志分布情况复杂、日志记录格式不规范等问题,实现对日志文件的有效分析,从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来指导生产、优化决策,成为商业银行IT部门面临的一项重大问题。

二、应用系统画像

目前大数据领域一个较为前沿的研究热点就是用户画像(Personas)[1],所谓用户画像,即根据用户的一些基本信息及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在不同的维度,抽象出能够反映用户特征的标签,用标签的集合对用户进行描述。简言之,用户画像的核心即是标签的集合,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定义不同的标签,再根据不同用户的标签,针对不同用定义不同的营销及推送策略,是用户画像在大数据领域的一个典型应用[2]。

同样,对于商业银行的众多应用系统,每个应用系统都具有不同的运行特征,通过对这些不同的运行特征进行提取和归纳,形成相应的标签,其所组成的集合,也即本文所提出的应用系统画像。

应用系统画像与日志分析可以完美的结合[3],从日志中能够提取到应用系统不同维度的有效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计算,形成特征,而从这些特征中归纳出的标签的集合,即应用系统画像,又可以直观的让人们认知这个系统,从而对系统的运行特征、业务特征、性能特征等方面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进而对应用系统进行系统运维或运营策略的调整。

三、商业银行日志研究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日志中类繁多,用途各有不同,经过前期的调查与研究,商业银行目前的日志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1)交易日志:交易日志是指系统所记录的业务流水、交易报文等信息,可用于分析系统的业务特征,如交易量、活跃客户数、交易流动性等。

(2)应用日志:应用日志包括系统自身所记录的程序日志、数据日志以及后台服务日志,可用于分析该应用的运行情况,包括异常率、异常种类、响应时间等。

(3)系统日志:系统日志记录了系统所部属的物理载体的运行情况,包括内存使用率、CPU占用率、磁盘使用率等。

(4)运维与操作日志:运维与操作日志记录了系统的变更、应急以及日常操作行为,包括变更频率、变更成功率、应急次数、登录次数、登录时长等信息,可用于分析系统的奖状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5)网络日志[4]:网络日志记录了应用系统的网络状态,包括丢包率、拥堵情况、带宽变化等,可用于分析该系统的网络联通性、交易顺畅性。

以上五类日志,涵盖了商业银行应用系统的大部分日志,而目前这五类日志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分析,大部分日志都设置了清理策略,在暂存一段时间后都会被永久删除。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目前日志数据的分析和管理尚未引起高度重视,目前银行的应用系统仍然以响应业务为第一要素,系统上线后的运维也仅限于保证业务连续性等方面,虽然近些年来已经有一些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系统数据进行分析的探索,但并未十分深入;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于日志的分析确实存在一些难点和问题。通过商业银行目前日志存储、产生、利用等相关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商业银行日志数据目前面临的几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日志规模大:以某国有银行为例,仅网银系统(仅包括企业、个人、手机等)一天产生的日志数量就达到71GB,这还仅仅是应用日志及交易日志,如果再加上系统日志、数据库日志、网络日志等数据,保守估计每日会产生近100GB的日志数据。而网银系统仅仅是商业银行信息系统中的一部分,核心业务系统、信贷系统、基金理财系统,每类系统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日志数据,传统的日志分析方法,如利用Linux脚本如grep、awk等已经无法满足如此海量日志的分析需求。

(2)日志格式不规范、存储形式复杂且分散:商业银行系统组成复杂,有自行开发的,有外购的,有外购二次开发的,也有开源改造的,如此复杂的系统构成,再加上对日志格式并未有明确的书写规范,导致商业银行各类日志的记录格式多样且不规范。且各应用系统的日志多为分散存储,形式多样,应用日志有记录在数据库中的,有记录在文本文件的,系统日志在不同的平台上更是有不同的存储路径和格式,各类日志散落在不同的地点,缺乏统一收集和管理的平台。

(3)日志用途单一:目前商业银行对于日志的用途多是用来查找问题,当生产系统出现问题时,查找该时点的日志,分析该问题产生原因。对日志的利用相对来讲较为单一,没有对日志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

四、基于日志分析的应用系统画像架构设计与分析

正如上节所述,目前商业银行日志数据分析存在日志规模大、日志格式不规范,存储形式分散、日志用途单一等难点,想要对应用系统日志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必须提出一种可行的方法和架构,能够解决这几个重点问题。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同业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时下较为先进的大数据与画像技术,提出一种基于日志分析的应用系统画像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日志分析的应用系统画像架构

该架构分为三个层次和六个阶段,其中三个层次分别为数据层、处理层和应用层,其中数据层为对底层日志数据分类采集和梳理的过程,采取基于FLUME的分布式大数据提取框架,针对不同种类的日志,采取服务、文件传输、数据库DUMP、程序抓取、通信管道等形式对数据进行统一采集;处理层为架构的核心层,处理层包括三个阶段,从下至上分别是日志预处理及存储、日志特征提取和标签画像,完成日志的采集之后,首先要进行数据清洗、结构化、标准化、转码、特殊字段处理等预处理手段,且由于数据量巨大,需要采取分布式文件存储系统HDFS进行存储[5];预处理之后,利用Hadoop分布式集群,编写MapReduce分布式处理程序,利用数据挖掘、统计分析等算法,从日志中提取有效特征;根据从日志中提取的特征[6],从基本信息、业务运营、应用运行、运维操作、物理环境等五个维度,将各类特征归纳为标签,形成系统画像。应用层根据系统画像可了解自己所关注的系统运行情况,从而做出最优的决策分析,典型的应用场景有运营情况分析、系统健康检查、安全审计等。

上述构架中,采用时下主流分布式大数据收集框架Flume及分布式计算框架Hadoop来解决海量日志数据的收集和计算问题[7],并针对商业银行日志数据存放分散,类别多样的特点,集成了包括文件传输、数据库DUMP、程序抓取等多种方式在内的统一收集系统,并对数据进行清洗、标准化、结构化等预处理操作,解决了日志格式不规范、存储形式复杂且分散的问题。同时,针对日志中的有效字段,采取数据挖掘、统计分析等计算策略,提取特征,归纳标签,形成应用画像,增加了日志分析的意义,解决了日志用途单一的问题。

五、总结

基于日志分析的商业银行应用系统画像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数据是商业银行的宝贵财富,日志数据蕴含了大量能直观反映系统运行情况的有效信息,通过从日志中提取的特征,归纳为标签,形成应用系统画像,对商业银行对应用系统的运维、优化及运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业务人员,业务维度的画像可以使业务人员了解该系统的运营情况,及时调整运营策略,控制经济成本,提高营销精准度,调整业务资产投放等。对于运维人员,应用运行及物理环境维度的画像可以让他们更清楚系统当前的运行状况,灵活调整运维策略,及时对系统进行升级和优化。对于开发人员,可以根据应用系统画像,了解所开发系统的功能及性能短板,方便进行二次开发。对于审计人员,安全维度的标签可以帮助其快速了解系统的安全隐患,审计出非法或不合规的操作。

总之,基于日志分析的应用系统画像应该是商业银行探索日志分析的一个较有意义的研究方向,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画像粒度的定义,数据的敏感程度,数据的处理能力,实时日志处理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海,卢慧,阮金花,田丙强,胡守忠.基于“用户画像”挖掘的精准营销细分模型研究[J].丝绸,2015,12:37-42+47.

[2]丁伟,王题,刘新海,韩涵.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手机用户画像与征信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6,03:64-69.

[3]付伟.基于Hadoop的Web日志的分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5.

[4]胡光民,周亮,柯立新.基于Hadoop的网络日志分析系统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2:6163-6164+6185.

[5]赵龙.基于Hadoop的海量搜索日志分析平台的设计和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3.

日出印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西方;美术;名画;赏析

我一直对西方美术史充满了好奇,每当看到一些名画,诸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每当看到她深邃的双眼与淡淡的微笑,给人一种神秘,迷人的感觉。

从文艺复兴时期作品到巴洛克风格艺术品,在到法国的洛可可艺术,法国的新古典主义,法国现实主义以及印象派作品,每个大师,每幅作品都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达芬奇(意大利),新古典主义的开山主大卫(法国),以及印象派大师莫奈(法国),后印象派大师梵高(荷兰),这几位是我最喜欢的西方美术大师。

1. 达芬奇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我最喜欢的画,总给人一丝神秘感觉。

《蒙娜・丽莎》的作者达・芬奇,是我最喜爱的大师,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的代表,曾被誉为所有画家中最杰出的天才,创造出艺术的最完全的表现,达到了人类精神的最高地位。

达・芬奇是画家,同时也是雕刻家、诗人、音乐家、建筑家;他又是机械技师、数学家、科学家,留下不少在这种多领域的手稿,实在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最完全的表现者,一位全能的天才画家。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出色的肖像画之一,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最珍贵的瑰宝之一。《蒙娜丽莎》(1503―1506)画高77厘米,宽53厘米,是达・芬奇的另一名作,现藏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及整个世界美术史上最优秀的肖像画之一,据称画中的人物是佛罗伦萨一个名叫佛郎西斯科・戴列・热贡多的银行家的妻子。从《蒙娜・丽莎》的诞生到现在,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不同的观者对她的微笑有这不同的感受,有的认为她笑的很温柔,有的觉得她笑的很严肃,有的觉得她虽然是在微笑着,但却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这就是《蒙娜・丽莎》的迷人之处所在,我认为,梦娜・丽莎的微笑是若隐若现的,她的微笑时有时无,主观上讲,可能是看画是的不同的心情引起的,但科学家解释说是说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若隐若现,是有科学依据的:哈佛大学神经科专家利文斯通博士(主要研究视觉神经活动,眼睛与大脑对于不同对比和明暗的反应)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时隐时现,是与人体视觉系统有关,而不是因为画中人表情神秘莫测。利文斯通说:“笑容忽隐忽现,是由于观看者改变了眼睛位置。”

蒙娜丽莎的笑容若隐若现,源于人们的目光不断转移。确实,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欣赏这幅画,人们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人物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想必,在画蒙娜・丽莎的时候,达・芬奇对于光的运用还是很好的,仔细的推敲过吧,因为在前面也提及过,他不仅仅是画家,而且同时也是数学家与科学家,想必对于光的运用,使之导致人们视觉上所产生的偏差,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上的效果,带给人们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虽然在客观上已经得以解释,但主观上的感受还是比客观上的更重要,毕竟艺术作品是拿来欣赏的,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这属于自己的《梦娜・丽莎》

2. 莫奈《日出・印象》

相比于达・芬奇笔下的《梦娜・丽莎》的神秘,莫奈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更加温馨,给我的感觉而言,他所画的画,给人感觉更加的轻松,柔和,有一种回家的味道,在我家里客厅就挂有一副《日出・印象》。

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广。也算的上市印象派的创始者。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也许就是那种朦胧感才给人的舒心的感觉。

这幅名画是莫奈于1872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他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张《日落》, 在送往首届印象派画展时, 两幅画都没有标题。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的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 只能给人一种印象”。莫奈于是就给这幅画起了个题目――《日出・印象》。

《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生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这一切,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画成的。如此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

日出印象范文第4篇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与视频资料,把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完整地演奏出来,并成功开设了《印象月光》一课,以诗画为媒介、音乐为本,运用音乐、诗歌、绘画三者的交融,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意境,分析音乐的要素来解读印象派音乐的语言。

一、找准切入点,初识印象音画

印象派音乐的灵感来自于印象派的绘画。因此,本课的教学,以印象派绘画切入,让学生感知画面的朦胧、模糊,再从印象派音乐《水中倒影》的片段中感受到音乐的飘忽、朦胧,让学生初步接触印象派音乐。

1.呈现画面,感受画之“印象”

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的代表作《日出·印象》,作品描绘了透过晨雾观看日出的瞬间印象。先不出示画作的名称,让学生欣赏并思考:画面留给你怎样的印象?结合自己的想象给画作取名。学生感受到的是朦胧与模糊的轮廓,学生给画作取名为《雾里看花》、《朦胧江景》等。最后出示画作名称《日出·印象》、印象派绘画的简介。

2.以画配乐,感受乐之“印象”

教师演奏《致爱丽丝》和《水中倒影》片段,让学生选择比较接近《日出·印象》意境的音乐片段,贝多芬的钢琴曲《致爱丽丝》,旋律线条清晰、流畅,节奏比较规则,而德彪西的《水中倒影》旋律感不强,主要靠一些音响的晃动来表现水波的荡漾,在演奏时,笔者踩了弱音踏板,音色给人的感觉比较朦胧。因此,学生都选择了《水中倒影》。通过为画配乐,让学生初步感知印象派音乐。

二、汇聚交融点,体验印象月光

在教学中汇聚了音乐、诗歌、画面三者的交融,学生在聆听、律动、吟诵、观赏活动中,在“清幽的月光——斑驳的月光——皎洁的月光——静谧的月光”中体验《月光》的诗情画意,感受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色。

1.清幽的月光

《月光》中A段的第一部分(A1),音乐一开始是一个八度的大跳,音乐如一条抛物线般的进行,通过用手势动作来画出旋律线,让学生体验到音乐似乎有一种明月东升之感。使人联想到一句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出自张九岭《望月怀远》)

学生吟诵诗句,看着画面,初步体验音乐的意境后,教师带领学生哼唱A1部分的旋律,感受音乐的复合节拍、休止符与连音线造成的延留音;磨掉强弱的棱角,打破节拍的强弱规律,并在中间插入二连音;打破拍子的规整性。音乐呈现块状结构,富于梦幻和朦胧的色彩,就像印象派绘画中一些灰色、蓝色的模糊色块,表现出对月光清幽、梦幻的一种印象。

2.斑驳的月光

教师用钢琴演奏A2部分,让学生听辨并分析音乐的层次是单一的,还是多层次的混合。在师生的交流中通过教师的现场示范演奏,并引导学生听辨,感受低音、中音、高音三个层次,并体验各层次不同的音色。当三个层次的音色混合在一起时,音响越来越模糊,形成了一种色彩斑驳、扑朔迷离的意境。给我们的印象好像是一种“斑驳的月光”。出示画面,并吟诵: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出自王维《山居秋暝》)

在学生感知了音乐的意境之后,出示A2的五线谱谱例,分析音乐的特点。有专家曾说过,五线谱是音乐最好的图形谱。教师结合五线谱谱例与现场的钢琴演奏,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连续双八度的平行进行。在传统的和声进行中,平行八度是需要避免的,然而整个A2段中全是双八度的平行,弱化了音与音之间的倾向性,弱化了和声功能的进行,这正是印象派音乐的特征之一。

3.皎洁的月光

教师先演奏B1部分,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变短了,然后演奏B1的结束部分与B2的开始部分,让学生辨别音乐的色彩的变化。通过比较,学生明显感觉到音乐的色彩变的明亮了起来。因为,音乐在这里转调了,调性从大调转至大调,调性的变化带来色彩的变化。转调后的起始旋律为两个音一组的零碎片段,这些旋律的碎片是上行的,似乎表现了月亮在云中穿行,不断往上升空。

音乐力度不断地增强,德彪西在高声部的整个乐句全部运用了三度的平行进行,这正是印象派音乐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教师在钢琴上演奏了单音与双音的区别,学生在比较中体验到高音区的三度和声音程音色明亮,似乎有光芒四射之感。三度平行进行,给音乐增添一抹亮色。仿佛月升中天,没有一丝云彩的遮掩。低声部上下流动的、密集的音型,仿佛是月光下起伏的波浪。在教师的钢琴声中,学生轻轻地吟诵如下诗句: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出自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静谧的月光

笔者演奏乐曲的尾声部分,学生思考音乐的力度与速度是怎样变化的?描绘了怎样的月光?学生很快听辨出了音乐的速度渐慢、力度渐弱:“

”, 七嘴八舌地说出了“安详的

月光”、“宁静的月光”等。

出示下图,让学生再次聆听尾声,感受音色的变化,学生借助图片感受到音色变得暗淡了,体验到月已偏西、月色朦胧,大自然的声响逐渐在梦幻的月色中消逝,东方天际微微泛白之意境。月光是如此的静谧而安详,教师引领学生吟诵如下诗句:

月落星稀天欲明(出自李端《闺情》)

当读到“天”时,抬手,“读“欲”时,抬起的手慢慢打开手臂,转向西边,读“明”时,目光遥望着天边,保持这种感觉。最后,教师演奏结束句,学生吟诵表演,音乐与吟诵同步,当音乐的力度越来越弱,音色越来越暗时,想象那月色如此的缥缈如梦,让人沉醉其中。

三、构建生长点,感悟印象音乐

分段欣赏了德彪西的《月光》之后,学生对音乐的意境和印象派音乐语言有了一定的体验,但显得有些零碎,对印象派音乐的特征还缺乏理性的认识。为了强化学生的理性认识,教师拓展欣赏了莫奈的组画《卢昂大教堂》和对《月光》音乐要素的梳理,促进学生对印象派音乐特征的理性认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生长点,达到能感悟印象派音乐,解读印象派音乐之目的。

1.运用音画共性,构建“印象关联”的生长点

莫奈的组画《卢昂大教堂》,描绘了从清晨薄雾到落日黄昏的大教堂,不同时间段光色的变化。德彪西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印象派绘画。在简单欣赏《卢昂大教堂》之后,教师完整地演奏了德彪西的《月光》。琴声中流淌着的月光或清幽,或斑驳,或皎洁,或静谧,让学生再次完整地感受月光在不同时间里的光色变化。通过印象派绘画与印象派音乐的共性,促进学生理性地认识两者的关联,虽有音画之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构建“印象关联”的生长点。

2.分析音乐要素,构建“印象特征”的生长点

印象派音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音乐的节拍、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要素上,分析音乐的要素是解读印象派音乐特征的关键。通过教师演奏《月光》主要段落的片段,让音乐再现,师生一起探讨,完成以下表格的内容。

印象派音乐的主要特征

力度 以弱为主,音乐激情较少

节拍、节奏 复合节拍,打破强弱规律,不规整的节奏划分

旋律 比较短小和零碎的片段

音色 朦胧、缥缈、忽明忽暗、闪烁不定

和声 较多的平行进行,弱化和声的功能

通过师生的分析,学生能从音乐要素的多个方面,理性地认识印象派音乐,构建了“印象派音乐特征”这一知识的生长点,提升学生感悟印象派音乐、解读印象派音乐语言的能力。

日出印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印象画派 造型特点 色彩特性

西方油画绘画历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不是很多,但印象派绘画却当之无愧。印象画派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风靡,并在欧洲引起了一次油画绘画浪潮,在世界各国开始广泛传播。印象画派诞生于法国巴黎,在它的发源地——法国同时取得了最辉煌、最瞩目的艺术成就。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的优秀印象画派大师在法国涌现,他们的经典巨制耳熟能详,直到现在还有深远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日出印象》、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等。

一、印象画派的发展

19世纪后期,在法国产生了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被称为印象主义。印象派画家与传统的古典主义画风有着明显区别,无论在色彩、造型上,还是在构图和笔触上,另外在主观精神上也表现出不同之处。他们强调实践,主张迈出画室,鼓励写生,他们把作品的重点放在大自然中,用没有调和的色彩和张狂的笔触描绘大自然和光的瞬息万变,将冷色调与暖色调强烈地凸现出来,形成了一种新的画风。当然,与任何一种新生事物一样,印象画派的诞生和发展也是艰辛坎坷的。莫奈的《日出印象》是印象画派的处女作,最初它因被人讥笑而得名,一个记者嘲讽他的画展为“印象主义画家的展览会”,印象画派也由此得名。在1874—1886年共计举行印象主义画展8次,前两次受到激烈的批评和嘲讽,当第3次、第4次举办时,社会便没有那么大的排斥,相反,越来越多的人在接受这一画风,渐渐的,印象画派成为了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艺术流派。

印象派画展向世人宣告,印象画派作品不会固步自封、不会受世俗等级制度的桎梏。印象画派的崛起与世界美术史上的其他任何一场运动相比显得更具特色、更加有神秘感。最初,印象派被广大人民所批评、指责、嘲讽,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但是“他”却迎风而上,不怕艰辛,披荆斩棘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最终,印象派创造了西方绘画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影响从法国到整个欧洲,直至全世界。

二、印象派的造型特征

印象派画家不论是即兴写生还是记忆创作,都显现出一种随意和一气呵成的意境,给人一种“未完成”的完整感。为此,在造型特征上与传统绘画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印象派的构图,“偶然一瞥”几乎是每个印象派画家都要强调的艺术特色,他们对艺术对象的要求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出发,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对象,例如从某一角度看一盘水果,或者从楼上俯视一群……传统艺术的对象主要与历史、战争、神话等相关联,印象画派艺术对象的选取打破了传统艺术的桎梏,对画面的构图模式可以通过自由剪裁获得,强调一种貌似“漫不经心”的构图,与传统的艺术作品相比更具有生命的活力。另外,与传统绘画相比,印象画派的构图主要采用散点透视,并且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突破了传统画派单一角度的模式,使作品给人以更加平易近人的效果。

2.印象派强调平面化的意境,而传统绘画注重造型的厚重和严肃。例如,马奈的作品,在黑与白的过渡层次上进行了精简,又对光影进行了简化,整幅作品显得简洁明了,与古典的多层次朦胧感截然不同。

3.印象派对边线轮廓的处理比较含蓄,而传统绘画轮廓分明,甚至某些印象画派作品形体之间没有明显分割,代表作品如德加的《洗澡的裸女》。

4.印象画派与传统绘画相比更看重色彩,在传统绘画中素描造型占主导地位,而印象画派注重色彩表现功能的发挥,印象派画家的共同特点就是用色彩来充实造型。

5.除上述介绍的以外,印象画派造型还吸取了非洲木雕的灵感,将非洲木雕中夸张、创新、抽象的元素应用到印象画派中,使作品更具美感、更具特色。

三、印象派的色彩特性

印象画派对颜色的重视前所未有,色彩的运用也是印象画派与传统画派的一个很大的区分点。纵观世界美术史我们不难发现,在印象画派之前的作品虽然偶尔会出现些许跳动的色彩,总体上呈现出清一色的棕色调子,而印象画派几乎都是色彩斑斓的。

在“印象派之前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之争”中就预示了色彩对古典艺术的挑战。印象派主要研究的是条件色,与条件色相对的是固有色,固有色是古典绘画中的主要色调,固有色,简而言之就是绘画对象的原本颜色,同达·芬奇的“真颜色”概念。印象派画家把传统画风中的棕色系调侃称为“酱油调子”,而印象画派则运用颜色勾画出更真实、更活的物体,其将物体的环境和色彩相互融合,神奇地记录下大自然的瞬息万变的景象。现代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道出了它的真谛:“印象主义派要求画家们所做的一切,就是真实地记录下那些于特定时刻和特定地点知觉到的最小色彩单位。”另外,印象画派在色彩的使用方面独具特色,它将现代色彩的光学原理应用到色彩中去,以“原色”作画,达到了更好的视觉效果。

结语

印象主义画派是一个具有个性的画派,它不拘泥于客观实际,却又尊重客观实际。它主张自由奔放的画风,注重第一印象的捕捉,鼓励表现主观感受,对传统画派是一种无言的挑战,印象画派一直在成长,从被拒绝到影响全世界,称之为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分割线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翁和平.瞬间的追索:论法国印象主义绘画[J].艺苑,2007(4).

[2]惠波.王珍.女性、裸像、——解析马奈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艺术探索,2008(2).

[3]杨钢.印象画派发展探析[J].艺术百家,2002(4).

相关期刊更多

大舞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文山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教育厅

先锋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