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验式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范文第1篇

我思考的问题是:作为一名教师,施教对象确定后,怎么教,学生就会了?

为论述方便,我把原文提及的测试题和三位老师的教学过程赘录如下:

埃及的金字塔(节选)

古埃及各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塔身由231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原文第3自然段――笔者注)

3.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具有 的特点。(参考答案:宏伟、精巧)

教师1(学生答题正确率14%):①找出过渡句“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②然后让学生分别找出表现金字塔“宏伟”与“精巧”的语句,品析。③朗读体会。

教师2(学生答题正确率42%):①请学生自读后说说金字塔有什么特点?②学生说出“高大宏伟”后追问: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学生找到相关语句阐释。③教师再问:你还从哪儿体会到金字塔的其他什么特点?④学生找相关语句,教师指导用文中一个词概括,学生找到“精巧”一词。教师小结,练习朗读。

教师3(学生答题正确率25%):①请学生自读后说说金字塔给你留下的印象。②学生说了“多”“大”“雄伟壮观”“工程浩大”“坚固”“耗时长,付出的艰辛大”等,老师请同学一一说出是从哪儿体会到的。③当教学到第4自然段时,请同学画下这段的第一句,说说有什么特点。④当学生体会到这是过渡句时,教师再让学生到第三自然段找写“精巧”的语句,简要说说体会、分析讲解。

第一,既然是测试,如果对王老师列举的那道阅读题追问一下,这道试题是考查学生什么语文能力的?估计大多数人会说,这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能力的。那么,反观三位教师的课堂实录,发现他们基本上是按照学生阅读文段,说说金字塔有什么特点或者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找出表现金字塔特点或者印象的语句,然后加以品析阐述的流程来授课的。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在按照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能力的方法施教吗?非也。正如王老师所说,这样的阅读课,实际注重的是“教课文”而不是“教阅读”。“教”的是课文内容,“考”的却是语文能力,“教”和“考”不一致,能考好吗?这恐怕就是教师对新课标提出的语文“人文性”的误解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吧,其危害,阅读测试的结果就是明证。

所以,要教会,首先要明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指向语文能力的。也就是说,教语文首先是教能力的,人文教育只是相机进行的,语文的“工具”性承载着它的“人文性”,而不是相反。

第二,尽管三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尽一致,效果也有好有坏,但学生答题正确率最高的也只有42啊。我们试着按照主要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目的对教师2的教学设计做了两次改进,并在七年级三个班学生中做了同题测试实验。

改进后的教学过程1是:

①请学生自读这一自然段,给文段分层次。(两层)②追问学生分层的依据。(总写;分写金字塔特点、工程浩大)③学生讨论,分层意见统一后,追问:写金字塔特点的一层还可进一步分层吗?如果能,怎么分?④问,你又是依据什么分层的?(宏伟、精巧)

⑤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是写这两个方面的?请学生朗读相关语句。⑥让学生再次朗读一遍文段,问:金字塔如此宏伟、精巧,那它是怎么建造起来的呢?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古埃及人的智慧。

改进后的教学过程2是:

①请学生自读这一自然段,用序号标出本段中的句子数。(8句)②分别概括出每一句话所写的内容。(①胡夫金字塔,②高,③大,④重,⑤石块多,⑥精巧,⑦用人多,⑧工期长)③根据8个句子之间的亲疏关系,把他们分成几个层次,并概括出层意。(①总写最大的胡夫金字塔,②③④⑤都写宏伟,⑥写精巧,⑦⑧写工程浩大)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和工程的浩大。(重读数量词、时间词以及体现精巧的语句,让学生想象体验其特点和工程浩大)④那么,这四个层次还可以进一步合并层次吗?如果能,怎么合并?层意又是什么呢?(①总写胡夫金字塔;②③④⑤//⑥/⑦⑧分写胡夫金字塔的特点、工程浩大)⑤让学生再次朗读这一自然段,问:金字塔如此宏伟、精巧,那它是怎么建造起来的呢?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古埃及人的智慧。

实验测试结果如下:

看来,我们七年级的学生语文基础比王老师所在的小学还要差得多,但我们改进后的教学过程2效果毕竟好多了,是因为这个设计从学情出发降低了教学的起点,真正是从逐句概括、逐层概括、句间关系分析、层间关系分析等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能力的角度施教的。(当然也有属于人文教育的内容)教学过程2之所以测试结果距100%还有相当距离,教学中发现,主要是学生逐句概括也成问题,看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基础确实很薄弱。

所以,始终按照语文能力培养的规律和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来进行教学,学生就能学会。

第三,教师1的教学效果之所以最差,他和教师2、教师3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是根据过渡句自己先说出了金字塔有“宏伟”“精巧”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分别找出表现金字塔“宏伟”“精巧”的语句。这有两点需要探讨:一点是结论由谁得出。由教师还是由学生?二是结论怎么得出。是教师主动传授给学生,还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体验感悟得出?答案不言而喻。教师1的做法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印证式教学,严格讲,仍属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而教师2和教师3则是先让学生阅读文段,然后问学生“金字塔有什么特点”或者让学生说说“金字塔给你留下的印象”,不论回答“特点”还是“印象”,学生都要自己去阅读文段,自己去感悟体验,然后才能得出结论。这正是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生成式教学。

所以,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变验证式教学为体验感悟式教学,学生才能学会。

第四,教师2和教师3虽然都采用了体验式教学法,但效果不一样,这除了学生基础有差别外,与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处理也有关系。教师3发问“说说金字塔给你留下的印象”,问题本身就比较宽泛,学生的印象自然是五花八门了。在学生回答零散的情况下,教师未作进一步的指导。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分析②③④⑤句虽然分别写了胡夫金字塔的高、大、重、用石多,但却都是表现金字塔的宏伟的,⑦⑧虽然写用人多,工期长,却都是表现工程浩大的,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从局部上升到整体了。其实,这个问题的处理又得返回到语文知识――句群的分析这个原始问题上去:句群中各个句子总是围绕一个中心来谈的。抓住了中心,学生就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思维就会从点状思维提升到整体思维上去了。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没有知识支撑,能力形成便是空中楼阁。现在新课改不再刻意强调语文知识,教师虽然不系统讲解,但授课必须坚持低起点高观点,即教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起点较低,但教学时却必须在相关语文知识的背景支撑下来进行。只有这样,学生相应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所以,深深扎根于语文知识的土壤里进行教学,学生就学会了。

体验式教学范文第2篇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的一般流程

提供场景—学生体验—理论概括—实际运用—提供场景—学生体验(新)—反思总结—理论概括(新)—实际运用(新)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设计教学体验环境的一般途径

1.利用生活中的化学创设体验环境。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体验环境,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日常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干电池、蓄电池、高能电池。

2.联系社会、新闻中的化学创设体验环境。学生要想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必须要在真实场景中获得这些知识。如,引用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等发生的新闻事实,创设体验环境。

3.通过实验事实、实验制作、实验操作等创设体验环境。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事实、实验制作、实验操作等都能为教学提供丰富而有效的探究素材。如对月饼盒中的脱氧剂成分的探究。

4.通过合作创设体验环境。在团队合作中,学生会主动思考。如学习酸雨内容后,学生可以通过合作交流怎样减少酸雨的产生。

5.利用家乡“化学资源”创设体验环境等。我们身处农村,具有丰富的化学资源,如田野、树林、池塘、河流等我们在创设体验环境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化学资源”。

三、高中化学体验式教学的成功要素

1.创设出有价值的教学场景是体验教学成功前提。创设场景应具有生活性、形象性、学科特色、问题性、情感性。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导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随时准备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表现等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四、高中化学体验式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1.体验式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每次的活动中,学生的亲身的动手体验和思维体验,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创设特定的场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体验。身临其境的学习可以消除教育痕迹,帮助学生学会了学习,提升了化学学习能力。

3.体验式教学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开展体验式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过程中很多任务一个人无法完成,需要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在体验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增强了学生的互动和协作,弥补了教师一人面对全班全体同学教学的不足。

4.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学会了反思。反思是学生学习的关键。体验式教学以实践活动为基础,要求学生更加注重反思。各种体验活动后,学生逐渐学会了反思。通过实践反思,学生形成了新的观点、新的认识、新的发现。

5.体验式教学使学生更加注重细节。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学生体验着各种成功和失败,让学生体会到细节决定成败,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从而更加注重细节。

6.体验式教学使学生更加务实。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和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学生会更加尊重客观事实,会更加务实。

体验式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学困生 分层教学 小组合作 动态体验

作者简介:王玲,女,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一校区,中学一级教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和确立的新型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被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和思考到的“体验课程”。初中思品课是一门德(心)育课(从本质上说不仅仅是知识课、技能课),思品课的教学目标居于首位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们作为思品课教师应该围绕“体验”来设计课堂教学。

所谓思品课体验式教学,是指思品课在课程实施时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1.体验成功,激发兴趣,是让思品课学困生“脱困”的内驱力。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地追求的意念和力量。没有任何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学困生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它能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不断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任何一次成功都能增强自信心,因此学困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做对一道题目、做好一件事情时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以让学困生有机会体验成功。这种成功可以促使学困生产生一种内驱力——渴求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支配下,主动内化成新的求知渴望,促进学困生的发展。因此,在学困生获得点滴进步时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当学困生品尝到自主探索带来的成功甜美时,他们会激发再次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愿望。

2.小组合作,互帮互助,是让思品课学困生“脱困”的外在动力。合作教育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提。

思品课体验式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将学生分成6-8人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均拥有等额的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在组内合作过程中,尤其是在预习和合作探究环节,鼓励本小组的优生即A层学生在率先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之后,主动帮助学困生讲解知识、检测练习,预先将答题思路及语言表达方式教给学困生,再让学困生代表自己展示,在学困生发言之后,优生可以进行必要的补充。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小组内的优生可以充当“小老师”,协助教师对学困生进行帮扶,及时解决学困生所遇到的困难与疑惑。由于有了优生的帮助、小组的支持,学困生的展示开始变得语言流畅、内容充实,长此以往,学困生将拥有更多的自信和参与的激情。而在进行组间交流的过程中,学困生在已经吸取了本小组智慧精华的基础上,能更好地与其他小组交流,使他们能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这种小组内合作、小组间交流应是常态化的,它们能更及时、准确地帮助学困生解决他们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在这种互帮互助的促进下,推动学困生不断向前发展。

3.环环推进,及时解惑,是让思品课学困生“脱困”的关键因素。在教学的各个主环节中,教师和每个小组内的A、B层的学生都要特别关注和帮助C层的同学。在预习梳理环节,教师可以先指导学困生进行预习,当堂批改学困生的预习作业,为他们及时解惑,之后鼓励学困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学困生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就能大胆地进行展示,赚取双倍积分,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合作探究环节,教师要指导组长关注小组内的学困生参与小组讨论,防止他们被边缘化。并且要走进小组,站在学困生旁边参与讨论,要分层设置探究问题,简单问题由学困生回答、展示,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可以让学困生复述其他学生的发言,以检测他们是否认真聆听。在巩固基础环节,教师及时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并鼓励优生帮助学困生讲解并订正错题,对于学困生出现得比较多的错误,则在全班讲解,如果发现存在确实听不懂的学困生,则要在课后进行单独辅导。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环环推进,注重对学困生的及时帮助与解惑,层层推进和落实教学。

4.对症下药,分层教学,是让思品课学困生“脱困”的重要途径。根据我们对学困生的分类情况,在进行体验式教学中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首先,教学内容的分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分层和教学目标的分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课堂教学要在照顾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上,特别关注学困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各自的问题去学习。教师对基础较差的学困生提出较低的教学目标,让他们蹦一蹦够得着,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每一节课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讲到“情趣与兴趣”这一框题时,笔者安排C层的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高雅情趣和低俗情趣,要求B层和C层的同学共同解决两个问题:“情趣与兴趣的关系”以及“追求高雅情趣的意义”,而要求A层的同学在完成前面问题的基础上还要解决“如何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这个问题。通过教学内容的分层,教师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分层设疑,分层提问,分层展示,把对每一层同学的要求定位在相应的层次上。

其次,作业的分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各层学生作业题基本一致,但内容和要求不同。学困生做课本上的基础题,侧重于简单模仿型作业,旨在促进学生重视基础知识,巩固双基部分,形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例如,在处理导学案时,笔者会要求C层的学生务必要完成课本上找得到现成答案的题目即完成预习案和巩固案的习题,而对于提升案甚至是中考链接部分,则可以暂时不要求学困生完成。分层作业意在克服整体划一的做法,充分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从每一次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收获信心,而不是以往的挫败感,使学困生逐渐感到作业已不是负担。

最后,辅导的分层。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对学困生的辅导要有针对性。除了极少数学困生确实要辅导基础知识以外,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努力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用情感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要拉近师生感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辅心”要比单纯的“辅知识点”更有用。例如李同学,最开始接触他的时候,只觉得这是一个娇生惯养、桀骜不驯、不守规则的男生。但是,通过多次和他聊天、谈心之后才发现,这只是一个亟需鼓励和认可的男生,他的桀骜不驯,只是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而已,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满足他的基本需要呢?现在的他,俨然成了老师的“铁杆粉丝”。

5.适时激励,合理评价,是让思品课学困生“脱困”的根本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起点为标准的相应评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自信心,成为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和催化剂。“双倍加分”解决了学困生成为课堂“闲人”的难题。为了能够帮助学习小组赚取更多的加分,学困生从原来的小组“闲人”变为小组的“主角”。学困生在小组内不再是拖后腿的角色,他的价值在团队内通过“双倍加分”得到了实现,得到了组员的尊重,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在笔者的课堂上,面对学生高高举起的小手,要遵循“新面孔”原则,尤其是要多关注学困生,给他们更多的发言机会。例如A层的学生发言将有机会获得加1分,而C层的学生发言则可以加2分,如果发言精彩的话,甚至可以获得更高的加分。对学困生要多采取积极评价,并对进步明显的学困生提高一个层次。在阶段考查、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等级进行必要的组别调整,建立动态的分等定级机制。这段时间是C层的学困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也许就能变成B层的学生。同理,不努力的B层学生也许下次会变成C层学生。这种方式不但可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且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陷,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学困生的每一次发言或展示,教师都可以从中提取积极因素,并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多鼓励学困生,多给他们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他们将累积点滴进步,最终将获得质的飞跃。

在对学困生进行评价时,要注重过程与结果并重,更多地关注学困生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要注重评价方式多样化,要通过日常观察进行评价,综合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等方法科学地评价学困生的进步,激励学困生进一步发展;还要注重评价内容多维化,不能单独从学习这一个方面去评价学困生技能的高低,而应综合各方面内容,对学困生进行客观的全面评价,肯定学困生的价值。

体验式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式;问题;策略

一、引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教学的具体情境中,认识到学习对象的特征,从而获得体验。”可见,“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根本出发点,它以学生发展为本。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迎合了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提升数学素养。小学数学教师要基于新课程理念,加强体验式教学实践探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与学生数学素质。

二、新课程理念下数学体验式教学问题

(一)体验缺乏情境作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体验活动,学生的体验必然离不开情境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将数学与丰富多彩的世界联系起来。然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与数学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情境创设简单,缺乏作用力,难以激发学生的体验需求。(二)体验缺乏时间保障新课程强调“以生为本”,这就要求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能够突出学生体验主体,通过学生亲历体验获得知识,提升技能。但是在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善于炮制问题,不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体验,学生学习情感与意志品质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导致学生的体验浅尝辄止,不能深入,缺乏价值。(三)体验缺乏实践支撑体验是一项丰富的学习活动,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离不开实践。但不少数学教师忽视学生体验活动设计,学生学习活动形式简单,课堂简化为“一问一答”的形式,学生体验成为“伪体验”,被教师牵着被动地接受,导致学生知识不深刻,思维得不到有效发展,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也达不到体验式教学预期。

三、新课程理念下数学体验式教学应对

(一)创设体验情境,激发体验情感情境是激发学生积极体验情感的重要手段,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形象思维丰富,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基于学生认知特点,以新课程理念为引导,为学生创设生动的问题体验情境与活动体验情境。1.创设问题体验情境。问题是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展开学习体验。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将问题置于特定的情境下,为学生构建起知识呈现的场景,使学生在场景的作用下,以积极的情感参与学习体验。例如,在学习“方向与位置”这一节内容时,为了将学生思维引入到体验学习中,我借助生活中常见现象创设情境:师:同学们,有很多的旅行家喜欢野外旅行,他们是怎样避免迷路的呢?生:依靠指南针。师:指南针主要作用是什么呢?生:指明方向。师:同学们太聪明了,让我们一起走进“方向与位置”,为以后的旅行做好准备吧。小学生在问题情境的作用下,体验的情感被激发出来。2.创设活动体验情境。活动是小学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也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主要方式,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体验的兴趣,教师可以创设生动的体验情境,帮助学生利用既有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有趣事例作用下,实现生活经验向数学学习能力的迁移。例如,低年级“时、分、秒”的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体验情境。教师出示一个钟面模型,让学生观察钟面的指针有什么特点,分别叫什么名称;再数一数钟面的格子有什么特征,大格与小格各代表什么意思;最后再让学生根据情境动手拨时间:刷牙时间、课间活动时间、完成作业的时间。通过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学习构建起场景,也使学生获得活动体验的机会,不仅学会识别时分秒,也建立起时间概念。

(二)凸显体验主体,激活体验思维新课程要求做到“以人为本”,这就需要教师在体验式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突出学生的亲历性与自主性,为学生的体验留足时间。1.突出学生亲历性。亲历性就是要改变数学课堂师生角色定位,将课堂体验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少讲一点,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真正成为数学体验式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将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将体验过程中的感受、见解与困惑等表达出来,在体验中始终保持学生思维的活性。例如,“千克、克、吨”教学,为了强化学生对千克、克、吨的认识,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亲历亲自去体验,获得真实的感受。让学生掂量掂量一本书的重量,一杯茶的重量,再称一称;让要好的朋友抱一抱,感受一下,再用电子磅称一称。学生由于亲历了学习过程,对克、千克、吨的认识不再仅仅是一个重量概念,而是获得了真实的体验。2.突出学生自主性。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充分凸显,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学生参与体验的自主性如何。小学数学教师在实施体验式教学时,要突出学生自主性,激发学生参与体验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于自主体验,去发现问题、自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师传授。例如“轴对称和平移”这部分,在引导学生判断轴对称图形时,为了突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学生在体验中的主体地位,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一组思考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并且按照该小组的方案进行演示;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方法判断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菱形、等边三角形等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每一小组的学生根据轴对称的概念,遴选判断的方法,充分突出了学生在体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体验有效激活了学生数学思维。

(三)丰富体验活动,提升体验深度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的深度与体验活动有关,小学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体验式课堂学生活动,通过活动推动学生之间的体验互动与交流,深化学生探究活动与反思。1.推动互动与交流。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与课堂活动有关,教师要基于体验的视角,积极推动师生、生生之间的体验互动,提升学生交流的深度与广度,能够从不同角度、全面地思考问题。教师通过师生互动与交流,发挥教师在体验式教学中的主导,突出学生主体;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进行广泛的思维互动,强化学生学习体验。例如,“组合图形的面积”这部分,如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一个重要问题,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方法比较多,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互动,使学生打破狭隘的思维,从多个角度求解。对于学生通过互动与交流得出的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总结,让学生明确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合并求和、去空求差。并形成清晰的思路: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我们一般是先把它们分割成基本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然后再用“合并求和或去空求差”的方法来计算它们的面积。2.深化探究与反思。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离不开探究与反思,教师要根据数学教学内容,合理地组织学生提出猜想或者假设,并围绕猜想与假设展开探究,并学会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不断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强化学习体验,通过有效的反思,将体验进一步深刻化、系统化等。例如,“图形的运动”一节,把握图形旋转的要素是学习探究的一个重点,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反思,通过探究获得结论。探究一:问题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什么?(风车)请注意观察,风车的叶片是怎么运动的?问题2:这个风车的两层叶片旋转有什么不同?问题3:什么叫顺时针旋转,谁能解释一下,能用箭头表示一下吗?与顺时针相反的方向叫什么?用箭头怎么表示?最终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到旋转方向是旋转要素之一。探究二:动态出示指针从“12”到“1”、从“2”到“6”。问题1:注意观察,甲乙两个钟面上的指针分别是怎么旋转的?任意选择一个钟面来说一说指针的旋转过程。问题2:两个钟面上都是指针在旋转,在旋转过程中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问题3:有相同的地方吗?问题4:你是怎么知道甲钟面上的指针旋转了30°?问题5:通过刚才的学习,想一想怎样就能把指针的旋转表述清楚?小结:旋转要素二: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在表述时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几点。

四、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是新课程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有效举措。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师要进一步解读新课程理念,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深化数学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体验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安亚青.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策略探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2(14):52.

体验式教学范文第5篇

1什么是“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观察、体验、分析身边的物理现象,用已掌握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并在现象分析中总结规律,获得新知识的主动建构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新提升.传统的“讲授式”物理教学是一种外在的、抽象的学习活动,学生没有情感活动的投入,而“体验式教学”强调内在体验,是一种内在的、注重个体情感投入的具体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周围事物,充分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可视”、“可听”和“可感”知识,从而使新知识在兴趣的驱使下,在亲身经历中,主动而自然地进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成为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储备.从实质上讲,体验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的主动对接与接受.

2实施体验式教学的策略与意义

2.1在“体验”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体验从感知开始,体验式教学离不开感知.学生感知了知识,体验了知识,才能产生新的认识,学生的认知能力才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所以,体验式教学要以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为起点,以此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比如在讲授“声音是什么”一节内容时,如果教师还是按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做演示实验:先敲击音叉,使其发声,再将音叉放入水中,激起水花,从而让学生判断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突出.原因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坐在后面几排的许多学生既听不见音叉发出的声音,更看不到音叉振动激起的水花,学生不能充分体验,因此教学效果不明显.如果教师在此采用体验式教学,效果将很不一般.教师可以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做这样的小实验.有的学生敲桌子使其发声,有的学生撕纸使其发声,有的学生弹拨圆珠笔使其发声,有的学生拍巴掌使其发声等等.学生有了体验,然后引导学生去分析这样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样就能激发他们探究的好奇心,他们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从而加深声音是由振动产生这一声学原理的认知和理解.

2.2在“体验”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式教学”的效率才能充分彰显,“体验式教学”的效率充分彰显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得到显著发展.所以,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和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他主学习为自主学习.如果没有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体验式教学”也只能徒有其表.

比如,在“磁体与磁场”一节的内容教学中,不能一味地采用演示实验和画图讲解的方式教学.教师可以尝试着让学生自行准备一部分实验材料,如各种磁铁、回形针、大头针等,估计学生准备不出的由教师提供,如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及小磁针、铁屑等等.目的明确地组织学生自行做实验,认真体验,观察磁体的磁性情况,探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分析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等内容.经历了整个体验过程后,即使学生不能一步到位地掌握本节内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肯定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2.3在“体验”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体验式教学”提倡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践中引导学生体验,促进学生获得发展.

比如在教学“摩擦力”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开展体验式教学.这种教学既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人走路时前进的动力是怎么产生的?传送带上的物体是靠什么力量前进的?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亲自参与体验,如带领学生爬旗杆:在旗杆旁分别提供滑石粉和镁粉.让一个学生在手掌上抹上镁粉爬旗杆,再让另一个学生手掌上抹滑石粉爬旗杆,之后再分别谈谈体会.通过截然不同的结果比较,学生很容易就可以理解摩擦力的概念,认识到:摩擦力既能阻碍物体运动,也能成为物体运动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获得有效提高的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有效发展.

2.4在“体验”间,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初中生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为其创设问题情境,进行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