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流设施与设备

物流设施与设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流设施与设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流设施与设备

物流设施与设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流设施设备”课程标准;教学实践;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5-0052-02

【作者简介】1.张广敬,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徐州,221004)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2.张梦瑶,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徐州,221004)教师,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工商管理。

课程标准是实施专业培养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教学指导文件,开发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对于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物流设施与设备”教学设计和实践分析

表1(见下页)是笔者根据修订的“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标准进行的一次实训课教学的教学设计。

从该教学设计不难看出,教者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试图通过现场教学、情境教学、讨论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将手动液压搬运车和手动液压堆高车综合操作技能、技巧和使用注意事项等有机组合起来,不仅真正实践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思想,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而且采用多元评价模式,将专业素养、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等因素进行了综合考查。

二、课程标准的开发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新课标在物流设施与设备整体结构的把握上,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所有的知识分为三大模块:一是整体认知(对应项目一);二是功能性设施与设备应用(对应项目二到项目九);三是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对应项目十)。另一方面,在功能性设施与设备方面,根据物流的功能分为运输、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仓储等几个项目。这种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与物流的功能相对应,便于学生更加完整和系统地掌握物流设施与设备方面的相关技能和知识,有利于提高W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新课标在内容和要求的把握方面更加注重学生“应知应会”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往,有的学校在物流设备的教学中过多强调设备的技术性能和参数。比如:在讲到汽车的结构时,过多强调对发动机的原理和性能、轮船的性能以及起重设备的绳索补偿原理等内容的讲解,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背离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

第三,新课标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专业岗位开展的就业教育,学生不通过大量的校内外实践和锻炼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基于此,新课标的五条教学建议中有四条涉及实践性教学。通过这种设计,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近几年,各职业院校开始投入资金进行物流专业实践开发,但信息时代各方面更新都比较快,仅按照“物流设施和设备”课程进行实训器材引进,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实践需求。另外,对于一些学校而言,该课程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比较困难,无法为学生提供将学习和工作紧密结合的场所,也就很难发挥实践课程的教学作用。新课程标准的开发结合当下物流市场人才的需求、现代职教教学理念以及互联网发展的实际,提出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和网络化教学的建议,在保证进行实践性教学的同时,解决了资金不足、场地不够等问题,有利于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

三、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物流设施与设备”教学的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教师自身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将教学观念合理化、实践化。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强,缺少足够的经验,往往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影响教学效率。

(二)加强工学结合

开发“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专业岗位的需求。因此,在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为实现高职院校的区域服务目标,应该针对物流管理岗位需求,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与物流企业进行交流,实现生产和学习的良好合作。

(三)优化教学条件

如今高职院校的设备条件,很少能符合教学标准。一方面由于资金匮乏,另一方面也因为校领导不重视,学生实践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学校必须优化条件为学生提供校外实际训练场所和校内模拟仓库。对于产品的出库、入库或库存商品的存储和配送等内容,要能够结合专业知识,采用演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唯有优化学校的教学条件,才能使课程标准在“物流设施与设备”教学中发挥最佳效用。

物流设施与设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合作式;中职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cooperation”is a kind of teaching mode that conforms to the moder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In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rational use of“cooperation”teaching mode, flexibility in the use of“lecture”, “little teacher education”, and to explore the distress between the students difference and the“cooperation”teaching mode, can maximize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exchanges and discussing enthusiasm.

Key words: cooperat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合作式”教学模式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师利用自身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共同实现专业教师和学生成长。

1 “合作式”教学模式

德国著名的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合作学习[1]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教学模式。“合作式”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理念。在小组成员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实践训练中,提高小组全体成员的学习能力、竞争意识和综合素质。虽然在中职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已经较多的使用学生独立学习后相互交流,或小组讨论后相互交流,但往往只能激发部分同学的课堂积极性,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需要综合考虑课程性质、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活动。

2 “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

2.1 转变师生角色、发挥学生积极性

“合作式”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课堂充满和谐、活泼的气氛。实施开展“合作式”教学模式首先必须得到合作主体――同学们的积极配合。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缺少参与的积极性,缺少责任感,教师应在课堂上着重培养中职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问答式”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充分开展小组“合作式”的教学模式,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格局,为学生创造一次探索机会,让学生带着课堂任务主动、灵活、创新、带有竞争感的学习。

2.2 合理分组

如何分组是保证“合作式”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合作式”学习在分组时一般有独立型、竞争型、依存型三种类型,在分组尝试中,“异质分组”、“同质分组”、“兴趣组合”和“随机组合”[2]各有利弊,需要根据课堂内容对合作方式进行优化。因此,在《化工物流设备使用与维护》这门课的教学设计中,依次使用了“随机”、“异质”、“同质”、“兴趣组合”四种分组形式,通过多次不同团队体验,让每位同学发现团队成员的特质,最终达到“组内分工合作,组间公平竞争、互动交流”的合作模式。根据《化工物流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设置的课堂任务,每位同学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而且每一次活动进行一次身份转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2.3 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式“课堂演讲”

“课堂演讲”[3]可以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各小组间的竞争意识,演讲材料的准备可以提高同学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小组同学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些个别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不愿意上台演讲,为了使课堂教学进程完整实施,往往任课教师会找该组组长或其他同学代替该生演讲展示。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不愿演讲的同学会更加不愿意演讲,使其他的小组活动也会受到影响,有时候甚至不愿意继续小组合作。

这类学生是中职生中具有普遍性的一类,6~12岁的儿童处于勤奋感对自卑感[4]的心理发展阶段。儿童都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做不了的,但不久,他们开始与别的孩子展开竞争,不可避免地遇到成功或失败,如果体验到成功,他们的竞争意识就会不断增强,这为他们以后积极进取打下了基础。如果失败了,就会体验到一种无能感,对以后的生活期望都不高。这一时期形成了勤奋感和对自己力量和能力的信任感。而在“课堂演讲”阶段不愿参与的同学正是初中阶段被竞争下来的学生,他们内心普遍有一种自卑感,长此以往不愿意展现自己,害怕被优秀的同学比下去。

针对此类型的学生,可以简化其学习任务,或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对其进行单独辅导,并在该生完成小组合作后给予鼓励,这样的做法可以树立该类型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摆脱自卑感。

2.4 小组合作式“小老师带教”

“小老师带教”是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中的一种任务实施形式,通过每组指派一名小老师,可以帮助任课教师管理好小组操作时的课堂纪律,同时也可以帮任课教师搜集教学过程中每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虽然小老师带教可以减轻教师的课堂教学负担,避免了传统教学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同时小老师们能独立发现问题,并从学生的角度发现老师发现不了的问题,但是具体任务实施前,任课教师必须了解全班总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人选,并且对每组的带教小老师提前培训。

“小老师带教”一般在复习课或者实训课时使用,“小老师带教”的关键点在于小老师人选的选择。在课堂上,任课教师需要创造各种机会给那些特别爱表现自己,喜欢展示自己的同学,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扮演带教小老师。课前让每位同学对心目中合格的小老师人选进行投票,投票结果显示,同学们希望他们的带教小老师能够是知识掌握好,具有协调组织能力,口才较好,严格但具有幽默感的人。针对每节课的性质,每位同学掌握的程度不一样,小老师也应该相应作出调整,比如技能操作可能甲同学比较擅长,但是理论知识的介绍可能是乙同学比较擅长。所以小老师带教的方法使用的前提是任课教师已经对班级学生性格、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使用。

3 实施效果

通过“课堂演讲”、“小老师带教”、“微课视频制作”等多项“合作式”互动交流,使学生有了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位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又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式”学习中,师生、生生角色平等,交流与互动频繁,课前课后任务紧密联系。“合作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作为教师要尽可能为每一位学生创设适应该生优势发展的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成长。因此,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利用正确的教学工具,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共同进步,学有所得,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永恒目标。

4 困惑与展望

“合作式”教学模式在认识并使用化工物流设备学习过程中确实有较好的效果,前提是根据学生状态和课程性质进行正确的教学设计。接下来会尝试“合作式”教学模式在其他不同类型课程中的应用,以进一步提高化工物流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欢华. 化学习题讲评中同伴互助式学习的尝试[J]. 化学教学,2014(6):58-60.

[2] 郑英. 提高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2010(3):35-38.

物流设施与设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任务驱动; 教学法; 高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090-02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权。学生求知的过程不仅是对知识的内化,更应该是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简单面授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度互动式教学理念,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协作、开拓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二、高职《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特点分析

(一)基础性。《物流设施与设备》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同时也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本专业某个专业方向的实际工作,具有较强分析、解决本专业方向业务和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发展性。物流设施与设备是不断发展的,从本门学科的创立至今,物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流设施与设备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过去的一些设施与设备已经被淘汰,新的设施与设备也在逐渐被普遍使用。物流设备的技术也朝着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集成化、柔性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新装备、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学习和了解物流设施与设备的前沿知识。

(三)实践性。该课程还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合理选择与配置物流设施与设备的基本能力,并能够掌握科学地使用与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利用率,降低物流总成本的基本方法。

(四)综合性。《物流设施与设备》涉及物流系统各个环节,包括运输设施与设备、仓储设施与设备、装卸搬运设施与设备、连续输送设备、集装器具、流通加工与包装设施与设备、物流信息技术设施与设备等内容,涵盖了物流管理的各个要素,是对整个物流管理实践所涉及到的相关工具的介绍和导入,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综合性。

基于以上的课程特点,传统的理论教学会使这门课内容枯燥、抽象且深度大,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有必要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高职教育注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物流设施与设备》实践任务驱动教学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是围绕着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开展的。笔者根据该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设计从视频图片感官认知为起点,开展案例教学环节,明确提出学习任务,师生共同分析任务的解决方法步骤,学生自主或协作完成任务,教师适时引导重点突破,分享和互评,后期深入企业参观调查的教学实施过程。学生围绕任务制订计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计划、完成任务,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评估检验自己的学习,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一)创建情景,引入任务设计

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的首要环节和关键点,直接关系到“任务驱动”教学的成败。而创建情景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设计教学过程希望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需要设计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

以本课程“仓储设施与设备”这个新知识内容为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实践。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到过企业仓库,对于一个仓库包含的机械设备缺乏认识,播放一段自动化立体仓库的视频,引导学生从立体仓库视频作业中找出相关的物流设备,并启发学生根据物流作业各个环节对设备进行分类与补充的学习任务。通过启发式学习(视频),了解物流设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联想的习惯。使学生对抽象的、枯燥的设施设备有一个感官认识。同时,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和表象,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消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

(二)分析任务,学生自主完成

在创建情境的前提下,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待解决的任务,此环节由于学生对于情景中的设备缺乏充分了解可能会遇到瓶颈问题,教师适时引导有利于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少走弯路,减少盲目性。一般而言,任务发出后不宜马上讲解,学生应当先分析讨论任务,分析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存在什么问题?如果完成任务的知识没有学习过,即任务中含有新的知识点,这也是任务所面临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对任务分析之后,就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阶段,也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可以进行适当的启发,给出合理建议,提供学生所需的资料,也可以参与其中讨论。任务可以由学生个人完成,也可以小组共同完成。如学完本课程集装器具一章后,提出任务:分析某供应商以海运方式通过新加坡港发货到珠海某工厂,在这个物流活动中可能涉及到哪些物流设施与设备?在学生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不急于讲解,多聆听学生思想的碰撞,最后引导学生拓展这些设施与设备的类别和功能特点。设计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本课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任务的解决也使学生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对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平台。

(三)效果评价

任务完成后,要求学生交流体会,针对有争议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分析分享,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加深理解、共同提高。

效果评价阶段采取互动的方式,可先通过小组互评,活跃课堂气氛,促进互动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竞争学习意识。教师从任务完成情况对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构建进行分析评价,同时需重视完成任务的过程评价,对学生参与式小组讨论进行鼓励性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增强学生学好本课的信心。

每次教学内容完成后需要对课程要求掌握、理解、了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所学知识点,做到融会贯通,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点睛之笔。

四、结束语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教师更深刻的理解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正确认识教学内容,熟练掌握实践教学技能以及及时把握学生心理动态,适时引导课堂气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它以任务为主线,引导学生“看”、“说”、“做”,通过整个任务的实现过程,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合作沟通交流和创新思维能力,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对《物流设施与设备》这门课程行之有效的、值得在高职高专院校积极推广的一种教学法。

参考文献:

[1] 贾旭光,许冬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物流配送中心规划与运营课程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09(8):221-222.

物流设施与设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流设备;现代物流;发展对策

1.物流技术设备的重要性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是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改造我国仓储,运输,包装等物流环节,以提高我国物流效率,增强我国物流企业在国际物流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加快我国物流现代化的步伐。

现代物流可以理解为含有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配送等诸多功能要素的综合服务系统,范畴也从流通领域延伸到了生产领域甚至在工程管理,设备维护等诸多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严格来讲,物流技术不是一门独立的新技术,它与空间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一样,是某些新技术以及某些老技术在新的领域的综合利用.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物流企业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设备技术的发展现状,研究在目前形势下物流技术设备的发展趋势。

2.设施设备的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物流业已有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表现于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由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五个部分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运输线路和场站建设以及运输车辆及装备方面有较大的发展。

2.1设施发展现状

2.1.1公路建设突飞猛进,形成了贯通全国的公路网,以河南郑州为例,郑州是全国7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京珠、连霍高速公路及国道107线和310线以及境内18条公路干线,辐射周围各省市,所形成的十字交叉骨架构筑了以郑州市为中心的口子型高等级公路环路。“九五”以来,郑州市公路通车里程已达6044公里,公路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1.2公里。

2.1.2铁路建设成就斐然,铁路运力快速提高。

2.1.3民航机场建设改造加大,空运能力明显增强。

2.1.4水运设施建设长足发展,航运能力迅速提升。

2.2设备的发展现状

我国物流设备的发展现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物流设备总体数量迅速增加。近年来,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很快,受到各级政府的极大重视,在这种背景下,物流设备的总体数量迅速增加,如运输设备、仓储设备、配送设备、包装设备、搬运装卸设备(如叉车、起重机等)、物流信息设备等。

2.2.2物流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我们的物流设备基本上是以手工或半机械化为主,工作效率较低。但是,近年来,物流设备在其自动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工作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2.2.3基本形成了物流设备生产、销售和消费系统。以前,经常发生有物流设备需求,但很难找到相应生产企业,或有物流设备生产却因销售系统不完善、需求不足,导致物流设备生产无法持续完成等。目前,物流设备的生产、销售、消费的系统已经基本形成,国内拥有一批物流设备的专业生产厂家、物流设备销售的专业公司和一批物流设备的消费群体,使得物流设备能够在生产、销售、消费的系统中逐步得到改进和发展。

2.2.4物流设备在物流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目前,无论是在生产企业的生产、仓储,流通过程的运输、配送,物流中心的包装加工、搬运装卸,物流设备都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2.2.5专业化的新型物流设备和新技术物流设备不断涌现。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物流技术装备厂商也不断提高产品的水平并且开发出新产品。日本和欧美等国外著名厂家也接连在中国设立办事处以及分公司,也有外国公司为了更深入的介入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由于外国企业更广泛的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高性能的技术装备;中国企业的产品也不断出现新品种,质量也不断提高。近年来华为公司、海尔公司以及许多烟草公司的高水平物流系统的建成,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坚强的保证作用。邮政、机场、连锁商业等配送中心和分拣设施的建设也有效地保证了该系统的高效率运行。在包装与搬运设施方面,现代包装技术和机械化、自动化货物搬运技术在我国已有比较广泛的应用。

3.物流技术设备的发展对策

近两年,物流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很多企业希望引入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借助于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重建自己的物流系统,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事实证明,通过实现企业物流的现代化来提升管理水平,获得最大的利润空间,已成为有远见的企业家成功的捷径。物流装备的市场需求将大幅增加,为整个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借鉴国外物流设备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物流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来加快我国物流设备的发展。

3.1提高物流设备的先进性

先进性是指物流设备的性能将越来越先进,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具体体现在速度更快、准确度更高、稳定性更好上。这是由于随着仓库规模的扩大与快速客户响应这一矛盾的出现,物流企业要做到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拣选、配送任务,不断提高物流新生力量的运行速度和处理能力,从而带来堆垛机、拣选系统、输送系统等物流装备朝高速运转目标发展;而物流企业除了追求更快的运行速度外,更高的精度也是客户对物流设备的一致要求。因而没有准确性,速度再快也将失去意义;同时物流配送中心为满足客户即时性需要,对物流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物流设备的先进性还体现在生产工艺的不断进步,使产品得到很好的控制。

3.2加大对物流设备的投资力度,注重多元化投资

对物流设备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注重发展技术含量高的物流设备,有意识的淘汰陈旧落后效率差、安全性能低的物流设备,配置先进物流机械设施,如运输系统中的新型机车、车辆、大型汽车、特种专用车辆,仓储系统中的自动化立体仓库、高层货架,搬运系统中的起重机、叉车、集装箱搬运设备、自动分拣和监测设备等。

3.3科学正确的选择合适的物流设施设备

站在购买者角度来看“什么设备最适合我的作业需求?还是以应用为中心,探讨在物流设备规划选择方法上,如何花最少的钱,达到最理想的物流运作目标。走进沃尔玛(中国)物流中心、BIG-W(澳大利亚)物流中心、联华上海(曹杨路)物流中心、7-11台湾(捷盟行销)物流中心,你会惊奇地发现:同是商业优秀企业的物流中心,其中的设施设备选择迥异。现代物流设备的体现不是在于是否花大量经费购进先进技术,而是体现在是否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设施设备。

3.4提高物流企业以及各级政府对物流设备在物流发展中的认识,使他们在进行物流设备系统规划

物流设施与设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流中心;仓储;区位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4-0021-02

1 物流中心及仓储的概念

(1)在现代物流网络中,物流中心作为物流中枢或物流枢纽,不仅执行一般的物流职能,而且越来越多地执行指挥调度、信息处理、作业优化等神经中枢的职能,是整个物流网络的灵魂所在。因此,物流中心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物流中心是物流的基础设施和组成部分,它的规划、筹建、运营涉及交通、城建、工商、外贸等多部门、多行业。物流中心是指为满足用户需要,利用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物流信息处理等手段和设施进行一体化运作的物流据点,它是从事物流活动的场所或组织,是物流系统网络的节点,是物流产业的载体。

(2)物流中心的仓储区主要进行仓储保管的工作。由于仓储功能是物流中心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功能,所以仓储区所占的面积比较大,这个区域大体上要占整个作业区面积的一半左右,个别物流中心的仓储区面积甚至要占物流中心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仓储区是存储货物的场所,在这个区域内一般都建有专用仓库,并且配置各种设备,其中包括各种货架、叉车、吊车等。

2 影响仓储型物流企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仓储型物流企业的区位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仓库选址的时候,除企业自身的因素以外,社会环境及自然条件等外部因素显得更为突出。外部因素的影响是企业不能控制的,企业只有主动调整自身情况,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2.1 外部因素

仓储型物流企业仓库选址的外部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与交通条件。自然条件包括土地资源、地形、地质、气候和水资源等,它们是影响仓库选址的最基本的因素,对仓库的基础建设的初期投入产生重要的影响。社会环境条件包括经济利益、人力资源和教育水平、城市规划、客户服务、集聚效应、政策税收和公众态度。能否产生经济利益是仓库选址的核心因素,其他因素则和仓库的持续发展有密切关系,比如是否有合适的专业人才来运营仓库,是否能适应今后城市的发展,是否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是否能和同行业产生面对面的交流,是否得到政府政策以及周边公众的支持等。基础设施与交通条件包括选址区域交通的现状和市场可达性。对许多企业来说,选址需要靠近消费者,因而可以考虑选择在市场附近建库。同时,这两者都是为了让仓库的货物运输更加方便,且保证仓库运营所需的物流需求。

2.2 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组织性质、战略目标和具体的项目,其核心是从企业内部考虑,根据不同的企业规模、发展阶段和承接的仓库项目等,综合考虑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区位。每一项因素都有各自的内涵,都是企业在进行仓库选址的时候所要考虑的。对于不同的项目,选址必须区别对待,像转运型物流大多经营倒装、转载或短期储存的周转类商品,多式联运是主要的运输方式,所以应设置在城市边缘地区的交通便利的地段,方便转运和减少短途运输。

在明确了影响仓库选址的主要因素和要确定仓储区位公司的发展现状基础上,在宏观层面上对于该仓库应如何定位,在微观层面上对于仓库的具体选址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宏观层面的分析,将仓库位置选定。

3 物流中心选址的原则与是影响因素

物流中心选址是指在一个具有若干供应网点及若干需求网点的经济区域内,选一个地址设置物流中心的规划过程,较佳的物流中心选址方案是使商品通过物流中心的汇集、中转、分发,直至输送到需求网点的全过程的效益最好。通常,物流中心拥有建筑物、构筑物以及设备,如果选址不当,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并付出代价,因而,在物流中心的选址规划中,应对物流中心的选址原则、影响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科学的决策建议是非常必要的。

3.1 物流中心选址的原则

物流中心的选址过程应同时遵循适应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和战略性原则。所谓适应性原则是指物流中心的选址须与国家以及省市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相适应,与我国物流资源分布和需求分布相适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所谓协调性原则是指物流中心的选址应将国家的物流网络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考虑,使物流中心的设施设备,在地域分布、物流作业生产力、技术水平等方面互相协调。所谓经济性原则是指物流中心发展过程中,有关选址的费用,主要包括建设费用及物流费用(经营费用)两部分。物流中心的选址定在市区、近郊区或远郊区,其未来物流活动辅助设施的建设规模及建设费用,以及运费等物流费用是不同的,选址时应以总费用最低作为物流中心选址的经济性原则。所谓战略性原则是指物流中心的选址,应具有战略眼光,一是要考虑全局,二是要考虑长远。局部要服从全局,目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既要考虑目前的实际需要,又要考虑日后发展的可能。

其中经济性原则是首要的。新建物流中心时,要能找到物流配送成本最低的地方,要科学估计物流中心的营业额,这是决定其建设规模的基本条件;协调性原则是指新建物流中心的周边环境与相关地区的地理、风俗人情及文化层次相协调,与国家、省市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相一致,与我国物流资源和需求分布相适应等;战略性原则是指物流中心的选址应有全局、长远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