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与梦同行

与梦同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与梦同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与梦同行范文第1篇

——题记

不管是芊芊淑女还是“花木兰”派,说到底,女孩子毕竟是女孩子,本性里,更多渗着一种柔美,所以女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没有象男生如霹雳闪电般的向往,拥有的只是恬静而梦幻的小天地,正绘着花季的缤纷。使得即使眼前面对的是猛烈的暴风雨,但只要躲进这方天地,便可得到心灵的慰藉,让五彩斑斓的梦带领你飞往阳光灿烂的域所。

因此,我愿与梦同行

梦中,弥漫着醉人的芳香,身着彩衣的蝴蝶姗姗飞过,留下一片清新。一切仿仿佛佛,若有而无,却给人以安乐的满足感。这刻,喧哗尽被沉淀,取而代之的是怡人的和谐与安谧,似是回归与生命初的百合与玫瑰,在惬意中,细细品味一种名叫“愉悦”的事物。“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难道,这正是五柳先生所渴求的境界吗?返朴归真,告别硝烟与战乱,在自由与平等中获得永生;在峰回路转中,寻觅一种令人窒息的美,让一路的落英,随着山鸟吟唱的旋律,翩翩起舞。

与梦同行范文第2篇

曾经鹰击长空的健力尤存;

只是时间变了,地点转换了,

梦想却从不停留,

它的梦是飞翔,

永远绽开放在蓝天上。

曾经饱含沧桑的汗水与挣扎,

曾经的苦难与岁月;

若游走的迷雾不见,

只是终于换回,

30年浴火重生光辉岁月,

是追逐蓝天的向往。

曾经化作流光,

曾经已成过往,

梦想绚烂依然。

一刻不停,

与梦同行范文第3篇

其实,我刚从部队转业,到现在仍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蔡金华与我同年出生,仅大我二个月,虽然我的人生没有他那么饱经苦难,命途多舛,却也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摸爬滚打了二十余载,但与蔡金华相比,真是自愧弗如,不可同日而语也。我想不仅是他众多耀眼的头衔给他头顶笼罩上的那层粲然亮丽的光环,更重要的是这些实至名归的头衔后那艰难曲折黾勉奋斗的人生足迹,那历经岁月磨砺洗礼积淀而成的人生智慧,那对文学一往深情始终坚守如一的人生初心,既令人肃然起敬,更催人慷慨前行。

艰难竭蹶 玉汝于成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苦难是人间的一所大学,它让意志坚强者孜孜以求,破茧成蝶;它使意志薄弱者痛不欲生,作茧自缚。很显然,蔡金华正属于前者。本来说,童年对于人的一生来讲是充满欢乐温馨、天真烂漫的美好岁月,可于蔡金华来说,面对的却只能是过早降临的人生磨砺。年仅五岁的他,就开始牵着双目失明的母亲担水、挖野菜、洗衣煮饭,而像他一样大的同龄的孩子或许此刻正依偎在父母的怀里撒娇耍赖呢。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视贫穷,被贫穷所俘虏,做了贫穷的奴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是童年的蔡金华经常面临的窘境。饿了只能以洋芋、包谷粑粑充饥,没裤子穿母亲就把自己的裤子裁开,给他做裤子和缝书包,上课要长途跋涉很远的山路,晚上读书只能用昏暗的煤油灯,闲暇时还要做挑水、砍柴、拣煤炭等繁重的农活。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蔡金华始终没有放弃过学业,没有停下过奋进的脚步。苦难给予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不在苦难中爆发,就在苦难中灭亡。正所谓,苦心人天不负,蔡金华的辛苦付出终于换来了如期的回报,他成了蔡家台子有史以来的壮元高中生,1990年,蔡金华如愿考上了大学成了蔡家台子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理科大学生。没有钱上学,家里就卖猪仔、卖鸡、卖鸡蛋,没有行李家里就七拼八凑,哥哥蔡金辉甚至为了供他上大学,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学业,过早地踏上了打工赚钱的人生艰苦历程。820元钱的大学学费却是东挪西借,一分一厘凑齐的。这笔钱中有100元的,50元的,10元的,5元的,2元的,1元的,5角的,甚至还有2角和1角的,足足装了一小书包。正是这份艰难曲折与坎坷磨难为蔡金华今后的成长成才立起了不倒的精神支柱和打下了坚实的人生基础。

苦难不仅带给人以奋发前进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它给人带来的是一种生存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带给人的是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力,一种不甘平庸、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除了奋斗,别无选择!”这句话反复在传记中出现,成了主人公战胜自我、一飞冲天的坚贞信念,这也正是这本传记的灵魂所在。也正因为这样,才造就了今天聚众多头衔于一身蜚声云岭、事业如日中天的蔡金华。而反观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当下一些90后、00后的年轻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吃不了一点苦,受不了一点累,耐不住一点寂寞,忍不住一点孤独,认为什么所得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往往把成功建立在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的基础之上,一旦遭受点小小的挫折便垂头丧气,一蹶不振。他们身上缺少的正是蔡金华身上所体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不甘平庸、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也正是我们需要汲取的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梦想花开 粲然转身

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蔡金华的成功正基于此。在家贫如洗、朝不保夕的艰难困苦生活中,蔡金华始终没有丢弃过心中的梦想,那个瑰丽的文学梦一直让他魂牵梦萦,每每有机会他便如饥似渴的浸在文学那片浩瀚的海洋之中,从中汲取甘之如饴的充足养分。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古今中外名著到他心仪的各种体裁的诗歌,他无不一一涉猎,始终笔耕不辍,大学期间发表了诗歌处女作《脚和鞋》,之后,在他的带领下成立了冶苑文学社。然而,光有诗歌和远方还不行,人还得有衣食住行的现实物质生活。大一开始他就开始勤工俭学,帮人看护果园,有时还拣过破烂,把别人扔掉的塑料瓶、啤酒瓶、废报纸卖了换几元钱,以解生活的燃眉之急。就在蔡金华奋力追寻梦想的时候,不幸却突入其来,给他以无情地打击与磨折。1991年2月4日,蔡金华的母亲因病逝世,蔡金华由于参加考试未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欲其所不能。或许正是人生中这一个个的磨难,一次次的打击,使得蔡金华炼就了一颗永不服输、坚强而勇敢的心。在大学期间,他的组诗在《珠江源》发表,出版了诗集《蓝色梦境》,1999年诗选集《情感地带》获全国第6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诗作相继在全国各大媒体报刊刊发,十年磨一剑,蔡金华终于迎来了他文学之花尽情绚丽绽放的动人春天。

每一次美丽绽放的背后,必然包含着无数个肝肠寸断的不眠之夜,凝聚着多少苦心孤诣的心血和汗水;每一本成功的诗集背后,必然蕴含着诗人无数动人心魄的心路历程,折射出多少旷日持久的努力与付出。作为和蔡金华同龄的人,我也曾像许多心怀满腔赤诚的年轻人对文学有着一份痴迷与狂热,但却没有蔡金华的这份坚守与付出,执著与坚定,往往总是半途而废,在坚硬的现实生活面前,不得不放弃心中的梦想,而另起炉灶。在文学日渐式微的今天,还能持之以恒坚守在文学这块高地上的人确实已为数不多,特别在当下物质利益至上、拜金主义风靡的大氛围下,还能奋不顾身潜心于诗歌创作研究的更是寥如晨星,屈指可数。所以,我们更为蔡金华坚守梦想的高贵品质和人格操守而扼腕称赞和击节叫好。正如诗人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与梦同行范文第4篇

――王崇学

近年来民乐县教育事业异军突起,成为一个光彩夺目的“亮点”,尤其是以“凡有大学处,必有民乐一中学子”而著称的民乐一中,从2007年开始连续4年二本上线人数保持在千人以上,并先后走出了一名甘肃省高考文科状元和一名甘肃省高考文科探花。一个贫困地区的县办中学何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奥秘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了民乐一中。

以德育为水 载梦想之舟

“微曦的天空还闪烁着星星,宁静的校园已响起朗朗书声,我们今天用书声放飞青春的信念,明天我们将是搏击长空的雄鹰……”正如民乐一中校歌所唱的一样,在民乐一中随处可见的是学子们灿烂的笑容,到处能听到学子们朗朗书声和欢声笑语。王崇学校长说:“德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这正是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根本所在,也是民乐一中教育教学的灵魂所在。

“一个人当学会了期待,学会了渴望,他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学校从理想教育人手,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促成学生对人生的高定位、高追求。因此民乐一中学子跑步进入教室、跑步进入餐厅、跑步回宿舍休息,已成为一大亮点。勤奋好学、乐于吃苦成为民乐一中学生的自觉诉求,对梦想矢志不渝的追求成了民乐一中学子强大的精神动力。

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相应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让他们的人格更健全。为此,民乐一中围绕“做人教育”这个核心,确立了“树立主体意识,造就高尚人格,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和谐发展”的育人宗旨,利用中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活动,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其美好的心灵。学校要求学生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感恩,学校利用劳动技术教育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老师、同学以及周围善良人的支持和关爱,促使学生养成一种普遍的社会同情心,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他人、面对社会。学校号召全校师生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积极帮助品学兼优、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学校成立的“特困学生助学基金会”,得到了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从2007年到2011年共募集资金299万余元,累计资助特困学生4059名。这些活动,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积极性,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

有一位受助学生写道:“我来自农村,带着父母的殷切期盼,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在一中这个美丽的人生殿堂里寻找我的未来,可是家庭经济的窘迫阻碍了我追逐梦想的脚步。我怕失去读书的机会,不得不努力寻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当别人在为生日如何庆祝发愁时,我正在为怎样向父母开口要生活费而犹豫;当别人在餐厅里为自己挑选有营养的饭莱时,我正看着饭菜的价格而徘徊。生活,特别是拮据的生活赐予我最大的财富就是――教会我在逆境中成长。我不在乎自己的穿着打扮,不羡慕别人的富足、奢侈,我只在乎自己的学习成绩是否提高了,自己的前途是否充满希望,更在乎辛勤劳作的父母身体是否健康。是的,我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出身,但我可以决定自己人生前进的方向,并为之奋斗不息。我目前还无法报答学校、社会对我的帮助,但我心存感激。”

是啊!成功学家安东尼说过,成功的第一步是心存感激……民乐一中在为众多的寒门学子撑起一片蓝天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了感恩,明白感恩既是人伦常理和美德,也是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如果只知享受恩泽而不注重感恩,那么,社会最终就可能退化为一片无情无义的“沙漠”。

王校长说:“我们有最可爱的学生,他们把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将来为社会作贡献联系起来,确立了高远的人生追求,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艰苦的学习生活当中,在单调的生活中发现做人的乐趣,在繁重的课业中找到人生的坐标,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懂得了感恩。他们是民乐一中不断取得辉煌的根本保证,是民乐一中不断发展的希望所在,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希望所在。”

以使命为水 载敬业之舟

谈到老师,王校长骄傲地说:“我校拥有一支具有高度使命感,具有一流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他们不仅业务精湛、师德高尚,而且识大体、顾大局,讲团结、讲协作。大家相互尊重、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提高,为我校奏响了一曲团结奋进的凯歌。”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经过多年的积淀,民乐一中教师形成了为人师表、敬业乐群、甘于奉献、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五年来,学校教职工迅速增至423人,新教师比重增大,这些新教师年富力强、发展潜力大,但经验不足。每年新教师到岗,学校由教研处牵头,校长亲自上阵对他们进行校史教育,通过学习民乐一中不同历史时期有志之士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现实使命感;通过对学校发展和个人命运关系的剖析,让每位教师在学校发展中正确定位,让每位教师明确个体的发展可以提高学校的品位,学校的发展可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明确学校发展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的岗位培训措施,增强了新教师的使命感,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虚心求教,积极进取。

学校启动“名师工程”,以新教师的培养为基础,以骨干教师的培养为主体,以培养名师为目标,通过送出去培训和学历教育等形式,培养了一支既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又具有一流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

目前,民乐一中有一大批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科研。他们响应学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号召,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点,认真抓好课堂管理,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成为学生尊敬、社会认可的科研型、专家型教师。

走进民乐一中的办公室,看到的是老师们埋头批改作业、精心备课的情景,看到的是师生间亲切交流、老师间激烈讨论的情景,扑面而来的是浓厚的教学科研氛围。

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民乐一中先后有近三分之二教师的6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有58项教改教研课题被省、市、县立项,其中省级以上19项,市、县级39项。有5名教师参编或出版专著7部。学校根据学科特点编写了《民乐乡土文化课堂》《丝绸之路上的民乐》等10本校本教材。

教学活动不是被动的参与,而是主动热情的投

入。有这样科学的办学理念的指引,有以“道德”为中心的素质教育与文化教育的水融、互相促进,民乐一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在生机勃发的校园中,一中师生犹如搏击长空的雄鹰,翱翔在知识的海洋中。

以个性发展为水 载创新之舟

民乐一中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关注学生个体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并给予正确引导。校园广播站的成立,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校刊《金色年华》的创办,展示了学生的才华。校园里充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氛围。学校不断开展各种活动,繁荣校园文化,构建人文环境。每年一届的春蕾艺术节、校园歌手大奖赛和各类体育比赛,为学生拓展素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成为学校积淀文化、提升品位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与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使灿烂的理想之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近年来,有128名学生在市级以上数理化“奥赛”和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奖。不仅如此,学校还开展各种科技创新大赛,比赛既有竞赛型的也有科普型的,竞赛项目有: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科技实践活动等,学生自愿报名。科技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展示出学生在实际操作和学科探究方面的双重能力。

学校以新课程为导向,改变教学方法,把教学变成师生交流、互动、共同成长的双向过程。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让学生有发挥创新能力的机会,并在老师和同伴的欣赏中体会个性化思维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内心得到满足的同时形成学习的自觉性。在民乐一中课堂上,你会随时看到学生们为了某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和学生走上讲台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情景。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他们的个性感悟,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民乐一中校园网的师生互动平台上,经常有学生与老师亲切的交流,这里有老师的谆谆教诲。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是一个失去梦想的学生,几经波折找到了希望的曙光,是您,让我学到了知识,尝到了人生的乐趣;是您,教会我如何做人,了解了大干世界的奥妙;是您,给了我启迪,帮助我成长,将我扶上了成功的阶梯!”

是啊!只要有梦想,我们就可以怀揣着希望上路,就能激发出生命的潜能和创造力。

以精细管理为水 载光荣之舟

民乐一中最为突出的管理机制是分年级、分部门管理。在年级组管理中,强化精细化管理理念,以精细化理念规范各方面的工作,灵活地采取标本兼治的管理措施,有效发挥全员管理的优势。充分挖掘教师的工作潜能,丰富工作的内涵,合理协调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努力形成人人重视管理,个个主动管理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

学校经过民主程序制定了科学规范的各项规章制度318项,建立了能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内部督导、评价体系――“三线双向一督导”制度,“YJP指数评价体系”,《民乐一中校规》及《民乐一中校规实施细则》。学校的一系列管理制度,既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因为老师的关爱可以使学生自觉服从管理:也因为学校的严格要求,学生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学校管理达到了一流水平。

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责就是直接影响学生情绪、理智和道德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基于这种认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师生作为学校管理活动的核心,关注师生的独立性、创新性及个性发展。在这个管理系统中,学校既通过终极评价实施宏观调控,又为教师提供了创造性工作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人本管理理念。

与梦同行范文第5篇

在实验中学的建校的第二年,我和许多初中教师一样,怀着对高中的向往之情,怀着一份教书育人的殷切期望,来到了实验中学。现在想来已经距今九年多了。那时候,想法比较简单,认为,高中的孩子比较大,比初中懂事的多,课本内容在语文上应该差别不大,从教三年的我,没有把困难放在心上。但真正工作起来,不是这么回事。05级我们班有一名男生,桌子上每天什么都不放,只是无谓的发呆,或者向窗外眺望,要不就是陷入深深的思考,要不就是趴在桌子上休息,但是有一个优点就是上课不怎么说话。有一次他在用一只手拿着拖把拖地,而且心不在焉的样子,我就当场批评了他,此时,矛盾升级,扔下拖把就回到座位上去,继续发呆,但,满脸怒色。我也很生气,觉得,你错了,还不让老师批评。就把他叫了出来,一问才知道,原来,今天不是他值日,因为,值日生没有来,在卫生委员的动员下,帮别人拖地。此时,我发现,原来是在做好事,虽然做得不好,但,内心还是有团结协作意识的,了解到此种情况,我让他回到教室,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他道歉,并说明了情况。此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最害怕别人表扬我,老师,别说了。之后,不论上课还是值日都想换了个人一样,而且,据其他老师反映,此学生还特别懂礼貌,远远地就和老师打招呼。

我想,每一个人都想赢得尊重。学生年龄大了,想法更多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却更远了。有时候只是一味的批评,心理的交流少得可怜。实际上,教师和学生隔阂应该没有想象的那样大。只是因为,当我们想跟学生真心谈话的时候,经常被学生所犯的低级错误惹恼,一次次让你无法保持内心的平静,心平气和的谈话便很难做到了。所以,有时候,我想,真正做学生的良师,必须先做益友,真心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必须把自己的心态回归到学生内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当学生犯错的时候,等一等,沉一沉,你再做出决定,精心构思一下,如何谈、怎样谈,学生才能信服,否则,在教育上很可能陷于考虑不周,处理问题不当的尴尬境界中,一则解决不了问题,二则让自己也陷入其中,将学生的问题扩大化,最终结果是,即使是学生的错误,学生仍然认识不到,作为老师还惹了一身的不愉快。

实际上,这么多年以来,和你交锋次数多的学生对你的印象最深,节假日给你发短信问好的也是他们,见面笑着打招呼的也是他们。这就是教育的效果,你对他的关心和爱护,是日久弥新的陈酿,时间越久,味道越浓。

我曾在外面遇到一个学生,原来在我们班成绩不错,老师们也认为对他付出了很多,而且也考上了大学,但,此时,好像是陌路人。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他的内心实际上有很多话想和你交流,只不过,没有迈出那一步,而作为老师的我们,又经常无从发现这些,因此,他们会认为,一是,老师不关心自己的存在,实际上,自己的问题并不比那些成绩差的少;二是,学习成绩的提高,他们自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和老师的教育关系不大。

由此看来,从这种理论上,他们将来和老师有隔阂应该是正常的,节假日忘记你是正常的,见面后装作不认识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教育工作,成绩优异的学生也是一个盲区,这些学生其实也是弱者。需要我们加以关注。

教传授知识是每一位教师的中心任务。但面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思想和行动上管理好学生,然后再考虑授课内容,这样才能完成知识的传递。因此,管理和教学的结合显得更重要了。前段时间,我做了一次调查,80%左右的学生承认自己上课走神是自己学业成绩不能得到提升的重要原因,而且,明明知道这种问题,可自己就是解决不了,很是苦恼。我说,解决这个问题有这样几个办法,一是平时注意休息,尤其是午休和晚休,此时,很多学生就是玩手机的时间,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常态,严重干扰学生的学习精力。再者,没有预习的习惯,面对难度加大的高中学习,没有预习,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讲简直是致命的。还有,我发现本来活蹦乱跳的学生,一上课就低下头,一节课很难抬起来,除了玩东西之外,就是盯着一页书能持续45分钟。如果,再从老师自身角度考虑就是,对课堂的组织了。上课提问的范围太小,或者太固定,教学方法单一,上课热情不够,许多学生还认为,这门功课,这个老师习惯提问这几个同学,没有危机感,从而产生不了上课的紧张感,走神也就习以为常了。

因此,我们是不是推出这样一个结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如果你的业务再精湛,教学水平再高,学生的思想早就游离到课堂之外了,我想,任何人都不能完成就学工作。所以,在课前,我备课时,经常考虑怎样将今天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怎样关注学生的眼神,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于上课过程中做小动作的学生经常性的提问一下等等,不定期的让学生爬黑板,在本子上记录有关知识点,重复重要的知识点,让课堂充满读书声,提高学习的热情,准备有关的知识链接,调动求知的欲望,抑扬顿挫的声调,引起学生注意力等等方法不计其数,实践起来还是行之有效的。

作为一名班主任和教务处的一员,事务性的工作非常多,就像许多班主任一样,整天比较忙碌,但真正让你说一下,还真难说清楚你做了那项具体工作。教务处的工作也是如此,每一项工作都是基础,每一项工作都是服务,每一项工作都很重要。就像我们经常遇到监考工作。你必须提前一周多就要着手考虑安排,任何一个细节考虑不到,预案考虑不周可能就会出现无可挽回的错误。有时候开玩笑的说,我宁愿去监考。每个人在不同的岗位上会有自己的困难,只有身处其中,你才会有体会。所以,有时候,应该互相多体谅一些。

相关期刊更多

红楼梦学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艺术研究院

曹雪芹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华西语文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