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梅花的诗句

关于梅花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梅花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梅花的诗句

关于梅花的诗句范文第1篇

许你三生三世,不离十里桃花(作者:佚名)

她一饮而尽,这世间再没俊疾山上的素素,那不过是青丘之国白止帝君的幺女白浅上神做的一场梦,带着无尽苦楚和微微桃花色。梦中如何,梦醒之后,便忘干净。(作者:唐七公子)

夜华,我放过你,你也放过我,我们从此,两不相欠吧,我同夜华终归要做夫妻,我以为夫妻间相知相爱,谁欠谁的,无须分得太清。(作者:唐七公子)

(来源:文章屋网 )

关于梅花的诗句范文第2篇

我国是世界梅花起源之地和栽培中心,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梅花以其花香浓郁、花期早等特性,居中国十大名花之首,而且在我国文化中还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并被当作“国花”。

例如在我国历代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梅花的魅力就得到了深刻的发掘。如宋代诗人王安石《梅花》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诗句,就展现了梅花不惧严寒、挑战逆境的魅力;宋代词人陆游《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词句,就展现了梅花香气悠长的魅力;宋代诗人卢梅坡《雪梅》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句,就展现了梅花色彩和香气的魅力;伟人《卜算子·咏梅》中“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词句,就展现了梅花谦逊的人文品质魅力……当然,梅花在我国绘画、摄影、歌曲等多种艺术作品中,其魅力也有非常精彩的展示。

人们爱梅花,所以更爱栽培梅花,但对梅花独特品质背后的生物秘密,却一直未能深刻揭秘。如梅花为什么会开在百花之前,在雪中绽放?为什么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它的花香为什么那么独特……

因何傲雪因何香?

为了破解梅花的这一系列谜团,我国北京林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选取了的野生梅花进行基因组测序,因为是梅花的发源地。研究小组对梅花基因组进行了全面的确认和解密,并绘制完成了首张梅花全基因组精细图谱。有了梅花基因图谱,许多关于梅花的谜团都可以从基因角度找到谜底了。

例如说,梅花为何能“凌寒独自开”呢?原来,在梅花基因组中,有6个串联重复的DAM基因,这些基因对提早解除梅花休眠期并率先开花,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基因和梅花的CBF抗寒基因紧密结合,使得梅花具有了抗寒的本领,同时它们还能指挥合成一种生物酶,这种生物酶能促使梅花绽放花蕾。

那么梅花的芳香又是来自哪里呢?研究小组发现,能直接催化生成梅花花香的重要成分乙酸苯甲酯的基因,是BEAT基因。这种基因总数为36个,且其中12个呈现出集中串联在一起并重复分布的组合样式。研究小组据此认为,这种组合样式不但增加了制造梅花香味的物质——乙酸苯甲酯的含量,还造就了梅花香的清幽和持续,因而使得梅花香成为一种奇特的暗香。

梅花的身世很传奇

通过对梅花基因的全面研究,研究小组还发现了梅花的传奇身世。

梅花属于蔷薇科植物,该科植物中有许多种我们常见并爱吃的水果,如苹果、梨、桃、李、杏、樱桃、山楂、草莓等。研究证实,梅花的身体内藏有蔷薇科植物的9条共同的祖先基因,它与蔷薇科植物都经历了双子叶植物所共有的基因重复扩展的重大事件,以及随后发生的一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这些重大进化事件的发生,使梅花的祖先获得了重大进化。在这之后,梅花的祖先自身又发生了一次加速进化事件,并从苹果家族的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独立的一支。不过梅花自从与苹果分道扬镳后,就没有再出现过重大进化事件,所以整体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由此可知,现在的梅花的姿容和暗香气味,与几千万前的它们的老祖先几乎是完全一样的。

关于梅花的诗句范文第3篇

比赛的小河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一道闪亮的瀑布从山顶上流下来,形成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岸上绿草茵茵;大树参天;花团锦簇。环境可美了!

比赛开始了!主持人小熊走到草坪上,对大家说:“赛诗会开始了!请参赛者走上台!”

第一题是些一首关于瀑布的诗。小白兔看着小河远处的瀑布有了灵感,脱口而出:“瀑布像一条/银白的丝带/从山顶上垂下来。瀑布似天上/那美丽的银河/落到了山上。”

而小花鹿和小绵羊等小动物还在苦思冥想呢!评委给小白兔加了十分。

第二题是抢答题。说关于月亮的古代诗句。小绵羊抢着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的《古朗月行》还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

小绵羊得了十五分,而小花鹿到现在还没得一分呢!

第三题是自己写诗的,关于花的。白兔说:“春天/有优雅迷人的迎春花;夏天/有芬芳高雅的荷花;秋天/有婀娜多姿的;冬天/有傲霜凌寒的梅花!”小花鹿也不甘落后:“美丽的花园里/有高贵典雅的君子兰/雍容华贵的牡丹/美丽妖娆的玫瑰/清香扑鼻的茉莉/花争奇斗艳/花姿态万千!”

评委们给白兔十分,小花鹿十分!

关于梅花的诗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诗鉴赏,表达训练研读例文,课堂实践,准确表达

 

在进行了读懂诗歌的训练后,我进行了一次测验。随即我又作了一次学情调查。结果令人深思。现举一个例子。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回答问题⑴一、二两句主要写了“静”,请简析作者写“静”的手法。⑵简析三、四句的表现手法。本来,这首诗学生很熟悉,小学就已经学过。论文大全。我想,这个题学生答起来不会有多大问题。可试卷结果却令人意外,这个题学生得分并不高,许多学生只能得一半分。原因多是表达不准和答非所问。通过调查,学生说,他们对诗很熟悉,可要说出好在哪里,又说不出来,更谈不上简析了。至于手法,那更不知该答什么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学生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对诗歌的阅读还处于最初的感知层次,要让他们对诗歌作出理性的评价,还需进一步训练准确表达的能力。论文大全。

如何进行有效的训练呢,讲理论,枯燥;再说,时间也不允许;况且,诗歌确实需要学生自己的领悟,别人是很难帮上忙的。因此,我们要架起作者、作品和读者的桥梁,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忽然想起书法课上的做法。学习书法,首先要临帖。这里就有一个读帖的过程,所谓“读”,主要是研究范例的运笔轻重、字的结构、前后呼应、风格等。那么对于一个初学诗歌的学生来说,也应该有一个“读帖”的过程。所以,训练的第一步:研读例文。论文大全。

例文分两类,一类是有关的浅显易懂的理论文章,如谢冕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林庚的《说“木叶”》袁行霈的《中国文学的欣赏》《感受·联想·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等。通过这些文章,学生初步懂得了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如欣赏要“泡”“找”“猜”“补”要充分进行联想和想象,仔细咀嚼等要求。一类是关于具体诗篇的鉴赏文字。从感性入手,从学生熟悉的诗作入手,先阅读一定量的古诗鉴赏文章,初步感知鉴赏的一般规律,掌握古诗鉴赏常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阅读了大量的古诗词,但是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还建立在听老师讲解的层次,自己很难独立鉴赏,更谈不上准确表达了。所以,教学古诗时,我们先给学生印发了100首古诗鉴赏的文章,并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初步感知鉴赏诗歌的角度,掌握古诗鉴赏常识。如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的鉴赏文字。阅读时提出几点要求:鉴赏文字共几段,每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文章分别从哪些角度对诗作做出了评价,文中用到了哪些术语等。通过本篇文字的阅读,学生明白了本文主要是从诗作的思想内容,诗句的具体含义和表现手法,前人的评价,意境的特点等角度对诗作作出了评价。积累了诸如以动衬静,烘托,境情结合等鉴赏常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诗歌鉴赏就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归纳出了古诗鉴赏的一般常识。当然,这只是鉴赏的第一步,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需要课堂上的具体学习。

记得我的一位书法老师曾说:“谁能把《九成宫》帖练习10遍,我就拜他为师。”书法学习的关键在实践。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同样需要不断的实践。第二步,课堂实践。

㈠ 课堂讲解重在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理解诗句内容,并帮助学生进一步辨识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体会评价鉴赏古诗的角度和方法。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安排了两个古诗鉴赏的单元,从《诗经》到宋词的内容,第五册安排了李白杜甫的专题鉴赏,教学时,结合课本内容,我们着重从诗句的理解,古诗的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的辨识、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等方面予以讲解。如乐府诗的赋、比、兴的手法,反复咏叹,回环往复的抒情手法;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的多层理解;柳永《雨霖铃》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手法;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壮阔的意境等。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一步认识了古诗鉴赏的规律和方法,从而为准确表达打下基础。

㈡ 课堂学习多角度练习学生的评价表达能力,使学生充分学习体会古诗鉴赏的要求。

课堂上除了让学生体会诗歌鉴赏的规律外,我们还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评价表达能力。常常采取简析诗作某个特点,评价作者的思想,改写诗句的意境,回述精彩片断,搜集评价其他观点等方式,力求学生准确表达。如学习完杜甫的《登高》一诗,提问:杜甫的诗以沉郁顿挫的风格著称,试以《登高》为例,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简析之。要点:诗人当时的心境,首联景物的特点和表现的情感,颔联景物的特点和引发的感想,颈联表现的感情,尾联的诗意,总结意境特点——雄浑高阔,情感特点——忧国伤时,突出沉郁顿挫。又如同是用典,同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的事迹,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古人用典有哪些作用?另外,学完一首或几首诗后,你印象最深的或你认为最精彩的一点是什么,试作分析。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妙处,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㈢ 课后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教会学生抓住评论要点,根据要求踩点答题。

课后,结合试题特点和高考要求,我们设计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先从客观选择题入手。客观题难度相对较低,各个选项也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格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答题的准确性。所以我们在讲解试题时,先引导学生观察试题角度,然后研究表达选词,最后找出答案。

例如2004年北京12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①题主要告诉我们诗句的含义,也给了我们分析诗句意思时应注意的东西,即表面意思和深层感情。②题主要是对诗歌的表达手法,诗作的主旨,梅花的形象以及描述的意境等作的评价。同时,也告诉我们,诸如拟人手法,红梅的品格的的叙述要准确无误。这样,学生在自己表达时就开始斟酌怎样用词了。

接着,又选择了一些填空题,从课本到课外。填空题已经给出了表达的格式,只是空出了关键的部分,练习这类题,有助于学生把握表达的关键,从而知道答题要点。如阅读刘禹锡的《石头城》完成1~2题。1、诗人写沉寂的群山,写潮打空城,写朦胧的月色,都是为了烘托———。2、诗中的景物都染上了浓重的——色彩,暗藏着深沉的感情潜流,抒发了—————的感慨。第一题考查了烘托的对象,实际上告诉我们怎样表达诗作的表现手法。第二题考查了景与情的关系,也告诉我们对诗歌主旨的回答要注意说明,诗作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答案:1、今日的没落荒凉 2、凄凉对金陵昔盛今衰 又如2003年春季上海四:(17)题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讽刺了—————;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的感慨。研究这类题,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表达的内容和格式,并且重视了关键词的选择。答案:送荔枝一事 唐玄宗、杨贵妃的逸误国 兴衰(兴废、更替)

最后,选择主观表达题,通过对题型的归纳,进一步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率。

面对主观表达题,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审清题目方向,看看应该从哪个角度入手,然后确定答题要点,最后才是准确表达。就此,我们引导学生对赏析体的问答模式作了归纳,如分析意境型,分析技巧型,分析语言型,分析炼字型,一词领全诗型,观点评价型等,并且一一对答题要点作了总结,如分析炼字型,要点包括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意思;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形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样,学生在答题时就不会盲目了。答题的准确率逐渐提高。

书法最终是融他人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鉴赏最终是形成能力。所以,第三步,准确表达。

通过一段集中学习后,我让学生归纳总结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常见的表现手法,并形成文字,写一些诗歌短评,规律总结等内容的文章,最终形成较高的对古诗鉴赏的能力。

通过上面的训练,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较深的认识,为了加深印象,巩固所学,我们还借助写作训练,对所学现象进行总结。诗歌鉴赏重点训练了一段后,我们随即作了一次写作专题练习。以“我心中的诗歌”为话题,要求学生总结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的含义做出分类;或者归纳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并对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做出评价;或者归纳诗歌语言上的特点;或者归纳表现同一思想或者同一主旨的诗歌等。总之,针对诗歌某一方面的特点,或总结,或归纳,或评价,写成短小的评论文章,并在全体学生中交流。这种做法,激起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诗作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我们学生的部分题目:《李白和月的缘分》《古诗中的落日》《也说衬托》《诗词中的情和景》《王维和空山》《怎一个“愁”字了得》《怀古诗中的悲情》《梅花的赞歌》《陶潜和他的酒》《千古流芳——爱情诗》《一片冰心在玉壶》《割不断的乡愁》《古诗中的蝉》《杨花点点》《同一首歌》《婉约和豪放》等。

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课题结束时,我们又进行了一次测验和调查,这回,学生的得分大大提高,60分的试卷,得48分以上的占过一半。学情调查时,学生们说,现在我们知道怎样答题了,原来,诗歌鉴赏并不神秘,只要用心体会,诗句的妙处是可以意会也可以言传的。

当然,诗歌鉴赏是重点也是难点,仅仅通过这样的集中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还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熏陶,所以,我们的教学仍然是任重而道远。以上,只是我们的一点探索,还很不完备,现在拿出来,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参考资料:

1、人教版中学语文二、三、五册教材

2、人教版教材第三册教学参考

3、《唐诗鉴赏辞典》

4、《高考总复习轻松1﹢1》

5、《十年高考题解析》

关于梅花的诗句范文第5篇

本文着重在气势、气脉、气象这三大气之审美范畴里探讨吴昌硕“以气入画”思想中包蕴的美学特征,挖掘构成他博大精深的绘画艺术风格的要点和规律,进而揭示其背后蕴藏的丰富精神内涵。

一、雄强豪迈的气势

在中国的传统美学观念中气势是指由气与势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动态感,它常被人们用于概括宇宙生命中展现出来的流动与勃发的状态。清代说:“大体阳刚者气势浩瀚,阴柔者韵味深美。”由此可见气势审美偏向于外显,具有阳刚和流动的特征。

吴昌硕在他的绘画实践中非常注重气势的彰显,这是他“以气入画”思想的一个鲜明的表现。现代名家潘天寿曾评价道:“昌硕先生不论对诗、书、治、印等等,都以气势为主。”气势在吴昌硕的画面中主要体现在章法布局上。吴昌硕在经营构图时善于将物象摆布呈多种倾斜交错的走向来营造出动感强烈的气势。如他画的牡丹、梅花或秋桃等植物,无论是横幅竖幅,从画幅边角出枝后便拉开架势,枝干有意向左右两侧高下斜地分散开来,枝与叶又纵横交叠,缤纷错落,整体呈现出一种临风飞舞的动势。有时他又喜欢于枝叶后边穿插挺立而出一两根老干,扭曲盘旋直冲云霄,呈现出一种升腾的磅礴之气,巍峨惊人。

此外吴昌硕绘画中的那股奔放勃发的气势也得益于他将强悍的金石之气灌注于笔墨之中。吴昌硕亦擅长以书法笔意入画,他毕生深究《石鼓文》,从那些古朴苍茫的金石铭文中领会到了一种雄强朴厚的力感。作画时他将这种力感涵化于笔迹之中,力量的灌注使得笔下的线条墨色皆有向四周延伸扩展的外溢之态,可谓入木三分又活脱于纸上,令画中的花花草草焕发出遒劲激昂的神采。吴昌硕戏称他画的竹子如“明月满地金错33",就是以金石之气入画,用笔如凿似刻,充分展示出他用笔力能扛鼎的气概和雄放豪迈的气势。

在气之审美中气势的实质是由生命内含的气力、力度构成的一种美感。对于吴昌硕来说,作画的过程是“我演秃笔作粗画,欲宣郁勃开心胸”。目的是将主体要表达的情意熔铸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是精神物态化的呈现。吴昌硕在以强悍的笔力彰显画面气势的同时,力量的渗入恰好又强化了主体精神的传达,给气势增添了审美的厚度与张力。所以他的画中那股雄强霸悍的气势在令观者惊叹之余,又能带给人一种余味深永的感受。

二、高逸旷达的气韵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气韵的内涵来源于宇宙万物呈现出来的生机与活力,是气的运化达到的一种和谐状态的体现。在艺术作品里它既是客观对象的精神表现,又是画家人格性灵的产物。追求气韵生动也是吴昌硕“以气入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观赏吴昌硕的绘画作品,总让人感到画面生气勃勃,余韵悠长。联系他的绘画思想可以看出吴昌硕在画面中力求雄强豪迈的气势的同时,也意图营造出一种清脱高逸的韵味。

吴昌硕题有许多赞美梅花的诗句如:“瘦蛟舞腕下,清气入五脏”、“一枝清气满乾坤,玉骨冰肌绝点尘”、“自笑春风笔底温,尚留清气满乾坤”,等等,也画过不少表现荷花题材的“乾坤清气图”,在诗画的内容中都提及了清气,流露出他对清逸之美的崇尚。清气能够营造出审美意境中的一种明静脱俗的境界,这种洒脱高逸的精神追求深寓在吴昌硕那高洁自负、遗世独立的文人情怀里,并且凭借他那灵妙纵发的笔墨将之浑化为一股清逸之气溢于纸上。北宋郭若虚论气韵说:“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乃是自始至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所以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意指善于用笔的画家,必先于心中生成一个完备的意象,待思路圆熟后下笔时才能做到心手相融,连绵贯通,生发出活泼生动的气质神采。吴昌硕的“以气入画”,目的是抒发胸中的理想情志,其中就蕴含了他向往高蹈远引的出世志趣。他有诗句形容创作时的这种心境:“捐除喜怒去芥蒂,逸气勃勃生襟胸。时作古篆寄遐想,雄浑秀整羞弥缝”。吴昌硕在创作构思时是以高逸洒脱之气熔铸出心中花卉蔬果的意象。他画这类题材,不求形似而心意了然,重在称颂品节情操,讴歌心灵的升华。所以画中的物象自然洋溢着一股热烈又雅逸的韵味。他作画用笔不受物形细节的干扰,以畅神达意为依归。那纵横恣肆的笔意好似一颗自由的心灵在抒发和倾诉无尽的情思,深合老庄美学思想所推崇的大朴不雕,闲放旷达之美。不仅以酣畅抒情的笔墨赋予了画面枝繁叶茂的自然生韵,更引导观者去品味他心中寓藏的高逸精神。

三、磅礴浩大的气象

气象在气之审美中是一个偏于宏观的概念,常被用来概指艺术作品呈现出来的一种博大深沉、浩瀚旷远的精神感受。清代文学家张谦宜评诗云:“‘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十字写尽湖势,气象甚大。”作品里的这种博大浩瀚之气的构成来自于作者独一无二的历史人生经历和对人格精神境界的深刻体悟。

吴昌硕这一生经受的社会动荡和时代变迁对他的绘画气象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晚清处在一个民族灾难深重、人民饱受战乱和屈辱之苦的时期,西方列强在古老的华夏领土上肆意掠夺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开启了一扇求新图变的窗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振衰起弊,革新求变的民族期盼成为了鲜明的时代精神象征,这种精神自然也烙印在了吴昌硕的绘画风格中。身处乱世的吴昌硕坚持以独立的艺术视野和强烈的精神追问来弘扬一种崇高伟岸的情怀,在雄健浑厚的笔墨图示中拓展出苍茫而宏大的绘画气象。从他的诗句“海内谷不熟,谁绘流民图”(《题饥看天图》),“愿彼苍天顾穷民,阳和煦物万物生”(《苦寒吟》)可以看出吴昌硕的内心在秉持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遗世独立的人格操守的同时,又饱含了对苍生的悲悯之情和炽烈的宏道担当精神。这种崇高而丰饶的生命哲学使吴昌硕的绘画风格从真正意义上摆脱了幽闭在古人枷锁里轻吟浅唱的形式,创造出一种热烈奔放、率真勃发的艺术面貌一扫明清画风遗留的柔弱单薄之弊。他的画面在浓墨重彩里辉映出欣欣向荣的气息,从凝重深层中迸发出一股不受茧缚、锐意进取的精神。看他作于1898年的《崖兰图》,在崖壁陡峭处有数丛幽兰倒拔而出,以枯笔重墨扫出的兰叶苍劲浑厚,傲然挺立于峭壁边缘。画面下方云雾中一轮霜月若隐若现,营造出凄迷的气氛。配上题跋“叶萧萧,歌楚骚,鼓素琴,霜月高”气象浩瀚旷远。那画中之兰已不再是传统文人孤芳自赏的象征,而让人联想到了身处苍凉瘠茫之地的画家仍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在倾诉家国之思,以凛然的浩气叩响着灵魂的正声。

吴昌硕的艺术思考与实践始终贯穿在中国跌宕起伏的大历史环境中。在他经历了世事的洗刷,领受了人生的历练之后,将他理解和呼吸的历史气息融入画面中,又以伟大的人性之光去洞开笔墨的底蕴,用挥毫大写的方式诠释着对生死大道、对民族命运恢宏而又纵深的观照。可以说吴昌硕“以气入画”思想中蕴藉的气象,是凝聚了一个时代风云变幻的印记,是勇于拓宽前路、变法革新的精神张力,是倾注了生命本质中美与善光辉的大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