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成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三长两短:“三长两短”通常用来指意外灾祸,民间多作“遇难”“死亡”等讳词。
《礼记·檀弓上》有如下记载:“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棺束者,古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缩二者,缩纵也。纵束者二行也。衡三者,横束者三行也。衽,每束一者。衽,小要也,其形两头广,中央小也。既不用钉棺,但先凿棺边及两头合际处作坎形,则以小要连之令固,并相对每束之处以一行之衽连之,若竖束之处则竖著其衽以连棺盖及底之木,使与棺头尾之材相固。汉时呼衽为小要也。”
用现代话作一简要解释:古时棺木不用钉子,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横的方向捆3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三长两短”即源于此。“衽”原本指衣服的缝合处,此处指连接棺盖与棺底的木楔,两头宽中间窄,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盖与棺身密合。“衽”与“皮条”联用,就是为了紧固棺盖。发展到后来用钉子钉棺盖,既方便又快捷,“衽”也就逐渐被淘汰。“三长两短”的捆棺材皮条也随之消失,但这个词语却一直流传下来,在现代汉语中也经常使用。
不孝有三:在中国礼仪里,所谓“不孝有三”是指:阿谀屈从,陷亲不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出自:赵岐《孟子注》)意为: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最大的不孝了。
三姑六婆:三姑为尼姑、道姑、卦姑;六婆为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双臂双腿,“五体投地”的五体是加上“头”;五谷:一说是黍、稷、麦、菽、稻。还有一种说法是黍、稷、麦、菽、麻。
五毒俱全:蛇、蝎、蜈蚣、壁虎、蟾蜍5种动物为五毒;人的5毒是吃、喝、、赌、抽。
五光十色:五光:红黄蓝白黑;十色: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外加一个透明色。
六亲不认:历史上“六亲”有特定的内容,其代表性的说法有3种:
一据《左传》说,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
二据《老子》说,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
三据《汉书》说,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
后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说法,因为此说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是最亲近的。
七情六欲:一般来说,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中医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惊恐。六欲指的是:生死耳目口鼻。
佛家的“七情六欲”是指:、形貌欲、威仪欲、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 。
胡说八道:原指“胡人”到内地讲解佛经。
胡,中国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胡说∶胡人说讲。
八道:不信佛的人认为,胡人讲解佛经是荒诞之言。
胡人讲解佛经八圣道在词语上可简作“胡说八道”。故后世以胡说、胡说八道、一派胡言等词语喻不可信。今泛指一切没有根据的说法。
十恶不赦: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都进行了法律法典的编纂,而在这些法律法典中,比较有影响的有魏时的《魏律》,北朝时的《齐律》,据说“十恶”最早就出现在《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
(1)1、2、4、6、7、8、9、10 (隔三差五)
(2)1=365 (度日如年)
(3)1、3、5、7、9、11、13、15、17、19 (天下无双)
(4)1、2、5、6、7、8、9 (丢三落四)
(5)1+2+3 (接二连三)
(6)333555 (三五成群)
(7)5、10 (一五一十)
(8)7/8 (七上八下)
(9)3.4 (不三不四)
(10)3322 (三三两两)
(11)0、2、4、6、8、10 (无独有偶)
(12)1/100 (百里挑一)
(13)0、1、2、3、4、5、6、8、9 (遥遥无期)
(14)1、2、3、4、5 (屈指可数)
(15)1×1=1 (一成不变)
(16)八、九、十 (八九不离十)
(17)9999 (万无一失)
(18)9寸+1寸 (得寸进尺)
(19)124356789 (颠三倒四)
(20)23456789 (缺衣少食)
(21)1000=100×100×100 (千方百计)
(22)12345609 (七零八落)
(23)123456879 (七颠八倒)
(24)十 (纵横交错)
(25)4、5、6、8、9 (不管三七二十一)
(26)0+0=0 (一无所有)
(27)7.5 (三下五除二)
(28)0+0=1 (无中生有)
(29)1234567 (乐在其中)
(30)2/2 (合二为一)
(31)1/2 (一分为二)
(32)40÷6 (陆续不断)
(33)1、2、5 (挑三拣四)
(34)0000 (挂万漏一)(四大皆空)
12345609 ( 七零八落)
1256789 (丢三落四 )
1+2+3 ( 接二连三)
333 555 (三五成群 )
3.5 (不三不四 )
关键词:数字成语;释义策略;对外汉语教学
数字成语指包含一个或多个数字的成语。作为汉语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成语在具有汉语成语一般性的同时,更有其独特性,如数词不同位置的意义区别、数词意义虚化、数字深层文化涵义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文根据数字成语本体的特点,结合其构造及组合形式、语义和语用特点,探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数字成语的释义方法,以期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加准确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些成语,进而促进留学生的词汇学习。以下方法可以作为课堂中讲解数字成语的语义时备选的策略。
一、直接释义法
应用于较为简单的数字成语或包含了一些古汉语较难懂的单音节字的成语。
简单成语如“一落千丈”、“一字不落”可以直接解释为“东西掉落得很深很深”、“一个字都不忘记、不落下”,然后再通过例句和情景操练即可。
对于后者,教师可以对这些字词挑出来单独解释意思,再慢慢引导学生理解整个成语的意思。因为作为古语词的一种,大多成语是单音节的一字一义,对于数词成语内部较难的语素,如“垂涎三尺”中的“涎”表示口水;解释“一丝不苟”时,教师先说明“苟”的意思是粗心大意,然后让学生推测整个成语的意思;同样,“不名一文”先解释“名”和“文”,这两个关键语素搞清楚,学生自然猜出成语的意思“一点儿钱都没有”。这样由点及面讲解可使学生对一些较难语素加深理解,又能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联想串联法
应用于几个意义相近、相反或相关的数字成语的释义,也可以是形近的不同成语。
意义相近的如“倒打一耙”与“反咬一口”、“一石二鸟”与“一箭双雕”,可先让学生复习较简单的“反咬一口”的意思,再通过对比分析更好地感知新成语。
意义相反的如:“一步登天”和“一落千丈”可以让学生各自造几个句子来加深理解,还如“一心一意”和“三心二意”、“一言不发”和“千言万语”等。
意义相关的如“一目了然”和“一览无余”,可运用其中一个的意思来反推出另一个大体意思,这个工作留给学生抢答或做游戏会起到提升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类似的有“一哄而散”和“一哄而上”、“不值一提”与“不值一驳”等。
形近的如“一无所有”、“一无所知”、“一无所得”、“一无所获”,可让学生相互串联,通过联想记忆它们的意思。又如“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张一弛”等。
三、文化背景讲解法
应用于不能从字面上很好地理解其意义且有文化渊源的数词成语。
如讲解“黄粱一梦”、“朝三暮四”、“狡兔三窟”等源自古代寓言故事的数字成语时,可通过讲故事方式引入它们的来源,介绍完后再及时总结其意义和用法。这样从其背景或来源出发,结合相应的文化进行讲解操练,既能提升学生兴趣又能加深理解。
在讲解含“一”、“三”、“九”等数字的成语时,可从数字本身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中,“一”是“万物之始”,表示整体和统一,因而很多成语含“一”的成语如“一应俱全”、“九九归一”、“一心一意”中“一”表“整体,全部”的意思,“一见如故”、“一挥而就”中“一”表“起始”之意。同样,“三”代表“众多、有成”,如“三省吾身”、“事不过三”、“三纲五常”、“三皇五帝”等;“九”表“尊贵、久远”,例如:“九牛二虎”、“九死一生”、“九五之尊”、“九五之位”等。
四、固定格式法
应用于某些有固定格式并且同一格式中的成语意义相当的数字成语。
根据这类结构的规律,只要将同一结构中的部分语素替换,就可以类推产生许多新成语。总结这些固定格式后,老师可以概括其比较稳定的引申或比喻意义,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以扩充学生的词汇数量。
总之,释义应根据数词成语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相对淡化语法,将数词成语放在句子、语境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加以总结、理解。只有在对某个成语的语义、结构、在句中能做什么成分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算真正掌握,才能够正确运用。
【参考文献】
[1]刘倩.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数字成语教学[J].语言教学研究,2009(09)129-136.
[2]沈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J].安徽文学,2010(10)10-13.
2、一心一意:意思是只有一个心眼,没有别的考虑。形容做事专心一意,一门心思的只做一件事;
3、一五一十:比喻叙述从头到尾,原原本本,没有遗漏。也形容查点数目;
4、一刀两断:比喻由于某种原因而感情破裂,单方或双方坚决断绝关系,从此不愿意来往;
5、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改变;
成语拼音:sì miàn bā fāng
成语典故解释:四面:东、西、南、北;八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英文解释:right and left
日语解释:四方八方,八方(はっぽう)
俄语解释:повсюу <со>
德语解释:alle Himmelsrichtungen
法语解释:de tous cǒtés
成语来源:宋朱熹《朱子语类学三》:“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说个道理,未尝说出大头脑处,然四面八方合聚凑来,也自见得个大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