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欣赏是一种美德

欣赏是一种美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欣赏是一种美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欣赏是一种美德范文第1篇

1 明确美术作品的种类和欣赏角度

在美术欣赏环节中,通常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理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美术课作品欣赏大致可归纳为三类:①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赏,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裴尔的《椅中圣母》、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还有徐悲鸿的《八骏图》、蒋兆和的《流民图》等现代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②范图的欣赏,范图主要是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配备,它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③其他门类的欣赏,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纸、编织、印染、拼贴等工艺制作。这类作品制作精妙,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欣赏美术作品通常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引导:①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它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主要指绘画的技巧。如在《最后的晚餐》画中,画家把人物都安排在桌子的一边,全部面对观众,这种独特的构图法更便于表现众门徒的各种表情;再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凡高《阿尔的吊桥》,画家采用鲜艳浓烈的色彩,有力的笔触,奔放的线条,使画面给人一种明快跳动的感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②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如《最后的晚餐》画的耶稣和门徒们共进晚餐,当耶酥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时,众门徒的惊异神情动态;齐白石的《虾》表现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虾在水中嬉戏争食的情趣;③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比如在讲达・芬奇的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达・芬奇画蛋的故事,以及他刻苦研究解剖学、透视学的有趣事例;在欣赏齐白石的画时,可以讲他三十岁学画,为了画好画,在家里养了很多花鸟鱼虫,经常观察写生的例子;④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中一位小鬼依偎在老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当然,像一些静物画、肖像画及一些工艺品就不必非得深究其思想内涵了。

2 巧妙设疑,培养学生欣赏意识

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 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美术课上,学生想知道的东西可能比教师想象的还要多,如关于作品本身创作背景、艺术家的创作生活等等。引导学生了解或理解美术知识并不难,但激发学生探索的勇气、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却不容易,这是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必备条件。教师在允许学生对作品有多种多样解释的同时,也应给学生提供对各种相关问题质疑的机会,因为问题是探索的开端。所以欣赏课有必要巧妙地设置“质疑”环节。

课堂教学通常有两种质疑方式:①教师问学生,学生思索、讨论并作答;②学生问老师,教师作答,可称之为学生对老师的“质疑”。两者虽然都能从不同程度上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性质上有很大不同。前者问题源自教师,是有意设问,学生的回答大部分教师可以预料,后者问题源自学生,问题本身带有自发性和不可预料性;前者学生回答与否、答对与否教师不强求,后者教师必须作答;前者是一人问全体,后者是多人问一人。从运用的角度说,前者居多;从难度来说,教师回答问题难度大。由于学生质疑的问题完全是自发自愿的,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相应的知识准备。事实证明,教学设计中“质疑”环节的安排,对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起着积极的作用,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是非常有效的。

3 激发学生欣赏潜能,延伸学生审美意识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欣赏美术作品过程中,学生们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欣赏是一种美德范文第2篇

摘要 电影,作为了解社会的窗口、探索社会问题的途径,使我们有必要在影视越来越高额投资的情况下把握观众的审美文化心理。从影视上来说,观众能否观看、认可、接受,是其生存的关键。不管是其外在的故事、人物、情节,还是内在深层的价值和文化认同,都应考虑到观众的期待视野和审美心理。就国产电影来说,只有在新奇、真实、现实、刺激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迎合观众,满足观众的审美心理,其发展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国产电影 成就 不足 审美心理 实质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但是,中华各民族之间经过历史上长期的分分合合,已然在许多方面融为一体、难分彼此。中华各民族在审美心理方面具有某些区别于西方国家的共同特质,这些共同的审美心理经过历史的发展和衍变,已然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渗透进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灵深处,从而影响着他们对艺术的审美接受。

一 观众审美心理倾向在电影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所提倡美善统一、天人合一、情理统一、刚柔相济、重义轻利以及悲剧结以团圆等。比如我国传统的文学和其他艺术中绵延存在和约定俗成的一些叙事原型,如对见义勇为的歌颂,对人伦亲情的渴望等等。

1 对帝王、英雄的崇拜和对崇高美的景仰

此类影片之所以受欢迎,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忠君”意识和对英雄帝王的崇拜传统。因此,张艺谋创作的电影《英雄》所体现的雄浑、庄严和崇高之美,唤醒了在经济大潮中迷失的一些中国观众的集体无意识情结。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显著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开始变得淡漠,人们普遍感到生活的无聊和空虚,常听的一个词就是“郁闷”。这时,忙碌郁闷的人们猛然发现,大洋彼岸的文化并没有深入到我们的心底,我们应该从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重新追寻崇高之美。虽然由于社会条件、国际大环境的改变,中国人提出了提倡个人主义、消解中心和崇高的口号并付诸实践,但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仍然深深留恋着自己的传统文化,留恋崇高和浑厚之美,因为那里才是我们真正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灵魂可以栖居的地方。因此《赤壁》中所展现的战国时期七雄争锋,《英雄》中所展现的秦皇统一,英雄主义等给中国人以一种精神力量和民族自豪感,使中国观众在欣赏这些电影的同时,找回了内心深处迷失的集体无意识,从而获得某种程度的精神满足。

2 对忠肝义胆的侠义世界的神注

武侠英雄们的飞天入地、刀光剑影、爱恨情仇,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独特的精神空间。“武侠是华人世界中的一个独特而共有的英雄神话,其中所渗透的‘除暴安良’、‘扶弱济贫’、‘见义勇为’等等价值观既符合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忠君报国思想,又符合知识分子的人文信念和人道理想,还契合了广大的老百姓要求伸张正义、渴望得到心灵抚慰的强烈愿望。”而近年的国产电影恰恰抓住了这些优势并在影片中将其展现从而取得成功。究其观众的审美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人类潜在的作乱本能。“与好色一样,作乱是人的本性。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可以使人类的潜意识本能得到替代性的满足,可以使人放弃低级的目标而去追求高尚的目标。人的作乱本能只有通过对艺术的审美体验才能得以转移和宣泄。”这就是武侠作品常盛不衰的原因。在影片中肆意制作暴力、血腥、追杀、破坏镜头和场面,从而使文明社会深埋于心的受压抑人群的作乱的潜意识心理,通过观影得到替代性的满足和宣泄。

其次,对感官刺激的追求。视觉心理学认为,“运动是视觉最容易引起注意的内容。”对影视作品而言,表现运动也是最吸引观众的电影表现方式。无论是战争片中千军万马的混战场面或短兵相接的肉搏,还是武侠片中武林高手的策马追赶和刀兵相见,都是极富运动感的视觉奇观。这些运动场面带给观众的是紧张激烈的感官刺激,是提心吊胆的关注和异常强烈的参与认同心理,同时也是紧张情绪最痛快淋漓的宣泄后的满足。血腥、暴力动作和场面也是影片中最常见的吸引观众的因素。如《赤壁》中的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手起刀落人头坠地,浑身上下血肉模糊等等,不一而足。对这些画面,观众一方面感到恶心和窒息,一方面有些观众会忍不住观看。因为死亡是人的一大禁忌,而每个人又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死亡的威胁。人类与生俱来的对死亡的恐惧,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长期郁积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之中,成为一种情结,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而从心理学上讲,越是对自己恐惧的事物,人类越是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就使观众在对死亡充满恐惧感的同时,对象征着死亡的血腥和暴力场面却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理。影片中的这些镜头,正是出于对观众这种心理的迎合而设计的。而如今的一些新武侠片也为我们探索了一条消解影视暴力负面影响的有效手段,那就是对武打动作的高度“舞蹈化”和“表演化”处理。比如张艺谋电影《英雄》和《十面埋伏》中的许多武打场面,其实都像是非常精彩的武舞表演。这样来表现武打和暴力,不仅可以避免血腥和暴力场面给观众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会给观众以一种视觉的美感,使观众更乐于欣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暴力的血腥和残酷性。

3 对人间真情的歌颂和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怀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各种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传统的孝悌观、亲情观在历史的衍变中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往昔的亲情、友情、爱情已经让我们觉得越来越陌生,人们迷失了自己的道德精神家园。尤其是在今天社会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精神压力空前巨大的情况下,人们渴望看到一些表现温馨和伦理的影视,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其中所颂扬的那种美好和温馨,让年轻人向往,让中年人满足,让老年人回味。如电影《暖春》所体现的人间大爱和真情,让人动情并让人感受心灵的洗礼。一个非血缘胜似血缘的故事,朴素动人,把观众带到戏里不能自拔,这部影片不仅仅带给大家拨动心弦的感动,而且带来一种长久的回味、心灵的震撼,让我们坚信人间自有真情在,让我们时刻感受到人间温暖的情感。

4 对人间真情的歌颂和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怀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各种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传统的孝悌观、亲情观在历史的衍变中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往昔的亲情、友情、爱情已经让我们觉得越来越陌生,人们迷失了自己的道德精神家园。尤其是在今天社会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精神压力空前巨大的情况下,人们渴望看到一些表现温馨和伦理的影视,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其中所颂扬的那种美好和温馨,让年轻人向往,让中年人满足,让老年人回味。如电影《暖春》所体现的人间大爱和真情,让人动情并让人感受心灵的洗礼。一个非血缘胜似血缘的故事,朴素动人,把观众带到戏里不能自拔,这部影片不仅仅带给大家拨动心弦的感动,而且带来一种长久的回味、心灵的震撼,让我们坚信人间自有真情在,让我们时刻感受到人间温暖的情感。

又如电影《集结号》中所体现的深厚战友情,谷子地为了战友执着的精神,让观众一次次感动,一次次落泪,让我们在生活中思考更多,渴望更多,也争取更多。有一种人间真情,是这个时代的人们所久违的。

二 商业大片中体现的大众审美心理变化

近年来,国产商业电影作为一种消费艺术,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也体现着时代思想的共振,但同时在对观众审美欣赏的把握上有一定的缺失。

审美心理作为一种生理结构形式,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对象如果符合我们的审美心理,我们欣赏它就不能不产生美感;对象如果不符合我们的审美心理,我们就无法对其产生美感。审美心理形成后并非一劳永逸,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或不断增强,或逐渐衰退。不同审美心理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原因,但其中又有一定的共性。”

商业电影视觉的彰显消解了审美精神,使审美活动日益感官化,使审美感觉也日益钝化。“审美精神偏重于审美的超越性和无功利性,强调以一种体验的方式把握世界。”而新世纪商业电影对新奇观感的追求,使“我们的世界如同一个‘美丽而空荡荡的海滩’,虽然审美充斥一切领域成为生活的基本形式,但确是毫无精神内涵的形式。”也使人们无法以静观的方式去体验影视所展示的世界,只能获得感官的瞬间刺激,同时审美活动也偏重于感官化了。商业电影的视觉奇观使人们只能以无意识去接受感官的刺激,获得欲望的、感性的。长久的刺激使观众感觉钝化,出现所谓的审美疲劳。“审美在生活领域无处不在,但是从人类的精神活动领域蜕变为物质现实,审美活动已经完全脱离了当初作为解放者的革命性功能,进而变成控制人的感性存在的一种有效方式。”究其根源就是商业电影对视觉的过分关注消弱了对人物思想和故事情节的追求。

因此从张艺谋的《英雄》开始,到之后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再到陈凯歌的《无极》,无一不给观众带来了一次次视觉的盛宴,观众在起先欣赏这些大片时,首先产生的是一种审美的新奇感和刺激感,但长时间反复的欣赏一种类型的审美对象,观众的神经系统产生厌倦,最后造成审美心理的衰退,观众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人体生理机制必然开始产生倦怠疲倦感。因此,观众在欣赏过《英雄》等此类电影后,不免指出很多诟病之词。

而从冯小刚的《集结号》开始,视觉冲击、内容空洞的影视作品相继减少,写实性影片再一次掀起播放热潮。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认为:“读者在接受任何一部作品之前,都有一定的‘期待视野’,这种期待视野受到他的文化素养,他所处的地位和境况,他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他的性格、气质和审美趣味,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影响。观众选择看影视的趋向有赖于观众的期待视野,这种期待视野又是观众长期的艺术审美和生活实践经验的心理表现形态。观众的期待视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人而异,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因此,《集结号》的热映,以及之后《赤壁》的同样反响,正是由于它们注重了叙事的冲淡和情感的纤浓,实现了叙事与情感的契合,并都暗含了不同涵义的民族精神,用友情、兄弟的仗义之情和所有打动人心的真情唤起了观众最深层次的释放和心情流露,满足了观众对于不同类型电影期待的需求。使观众在影片中首先感到引人入胜,娱乐感官,又使观众在这之余宣泄情绪,丰富知识,启迪思考,在激烈、新奇、浪漫、优美的感受之中,获得了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审美。既以纪实性手法表现事物的发展过程,追求生活的原生态,又启迪人们认识生活、认识世界,富有深刻的哲理性,打破各种艺术的界限,充分发挥了影视艺术的特殊感染功能,探索人物心灵世界的微妙性与复杂性,在对客观世界展示的同时注重对人物复杂心灵世界的剖析,从而引起了观众强烈的情绪震荡。

综上所述,电影已经成为大众文化时代的大众媒体,面对的是娱乐休闲时代的广大消费者,电影需要为他们讲述既通俗易懂又不乏情感冲击和人生感悟的好故事。这就要抓住观众的审美心理,了解观众的审美心理变化规律,既从视听上愉悦观众,又使电影依赖于一个好的故事,能带给观众深思,给予观众震撼的心灵冲击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国产电影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

参考文献:

[1] 秦俊香:《影视接受心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童庆炳:《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 赵惠霞:《审美发生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 罗伯特・麦基,周铁东译:《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

[5] 周小仪、陶东风:《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消费文化研究》,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 汉斯・罗伯特・尧斯:《文学史作为向文论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作者简介:

欣赏是一种美德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 审美意识

优美、健康的音乐能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陶冶情操、人格升华,音乐对每个人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美感,如果没有音乐,生活将变得无比枯燥乏味。音乐欣赏以审美教育为中心。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音乐鉴赏能力。正确的审美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音乐欣赏与审美意识之间的关系

人的情感变化受音乐强弱的影响。人的审美意识也受音乐强弱的影响。音乐的强弱变化能很好的表达人的情感宣泄。音乐的快慢节奏直接影响人的审美情趣。舒缓的旋律符合人的自然心率的节奏。有利于激发人的情感。歌唱中重复句子总是有强弱的对比。这是因为在对比中更能激发人的情感和情绪,强的音乐能引起热烈、兴奋、欢腾的情感,弱的音乐有利于人静心感悟,得到细腻的美感。

在不同的音乐旋律和节奏中。人们的不同情感和情绪都能得到宣泄。音乐的表现符合人的情感变化以及在情感变化中所需要的审美标准。

二、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中的作用

首先,音乐欣赏能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音乐作品中有很多美的因素。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带入音乐所表现出来的迷人的景色中。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和音乐审美能力。

其次,音乐欣赏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些音乐能感动人是因为人把音乐与现实生活在的情景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内心潜藏的各种情感激发出来,从而获得各种审美享受。比如一些抒情性的音乐,往往把人带入到沉静的情绪中,促使人产生无边无际的想象,使自己的思绪和情感在广阔的天地自有翱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美的感受与理解能力。

再次,音乐欣赏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多学生不能体会乐器作品和艺术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不能将音乐的声通过形象思维转化为形。这就需要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中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从而逐步了解音乐的灵活和本质:接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勾勒出所欣赏的音乐在自己心中的形象。每个学生由于不同的经历和阅历以及知识水平等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感悟。音乐欣赏从声过渡到形。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意识活动中接受形态方式所致。

三、审美意识在音乐欣赏中的地位

在音乐欣赏教育中。审美教育是其根本。这是因为没有审美教育的音乐欣赏不能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音乐是一项艺术,在艺术创造过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审美理解就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更不用提音乐欣赏了,因此,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有利于促进音乐学习者对音乐的感悟。

把审美作为音乐欣赏的核心是国家教育的宗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音乐教育有了新的准则,教师应确立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欣赏思想。另外,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观和教师的素质观。学生既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客体。也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审美主体。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素质。包括好的教学技巧、值得尊重的人格以及美学修养等。通过了解学生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心理,确立学生审美主体的地位。

四、如何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1.通过教授音乐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高音、节奏、音色等的听辨能力

学生只有能辨别音律才能学会听音乐,才能感受到音乐带来的美感。比如在听一些音乐时要知道它的拍子、节奏、速度的快慢及其高音和低音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的体会到音乐所要表的感情,掌握音乐欣赏的基本要素才能进一步的欣赏音乐。

2,掌握对音乐的整体感受和记忆力

音乐欣赏的要素并不是孤立的,只有将它们综合起来才能形成一定的乐曲结构。培养学生对音乐旋律及乐曲结构的整体感受能力有利于提高其审美素质。比如在听《黄河颂》时,必须整体把握才能感受到其刚健雄浑、气息宽广的旋律,从而感受出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赞颂。另外,学生自身所掌握的不同风格、累不的音乐主题或片段等越多越有利于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在欣赏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的进行对比,更好的感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3.深入体会音乐多表现的感情

能准确体会音乐作品所要传达的感情。并将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感情融入到作品中。然后通过对音乐的想象。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这就需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及时的帮助学生处理、分析作品,引导学生准确的理解作品。当学生有了足够的领悟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欣赏阶段。这时教师要向学生讲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风格、流派,让学生有个大致了解作品所处的情感位置:然后再作品进行艺术分析。通过讲解作品曲式的结构。让学生整体上把握作品的结构,尤其是一些古典派的作品,结构本身就涵盖着形式美。经过一系列的艺术分析,才能完整、完美的欣赏一部作品。不仅有效的锻炼了学生分析、欣赏音乐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对作品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的情感和思想都得到升华。

结语

总之,音乐欣赏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打动人的情感,调动人的情绪,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能懂得欣赏美的事物,提高艺术情操,思想得到启迪,精神上得到升华。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提高审美教育的影口向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娟.音乐课堂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8,(06).

欣赏是一种美德范文第4篇

从列夫·托尔斯泰信笔涂鸦写的小说《童年》受到了屠格涅夫的欣赏,找回了人生的自信,最终成为了具有世界声誉的艺术家、思想家;到一个作案手段极其恶劣的小偷受到了林清玄特稿的影响,脱胎换骨,成为了几家羊肉店的大老板。这些,都在说明——欣赏对每个人都特别重要!

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小事。

那是我第一次做饭,不用说,当然没有妈妈做的好吃,加上我没什么技巧经验,做出来的东西咸的不咸,辣的不辣,酸的不酸,鸡蛋也被煎得红一块黑一块的。东西是我做出来的,可我一口都吞不下,就算已经送到嘴里,也会因为难吃吐出来。

欣赏是一种美德范文第5篇

1、花儿在灿烂地微笑,鸟儿在快乐地欢叫,我的心情啊,像吃了蜜一样甜。

2、快乐是一种美德,由于它不但表现自己对世界的欣赏与赞美,也给四周的人带来热和与轻盈。

3、生活,在喜怒哀乐间走走停停。不知道会遇见什么,只知道阳光这么好,别辜负了今天。

4、睁开眼睛,给你一个轻轻的祝福,愿它每分每秒都带给你健康、好运和幸福。希望你度过美好的一天

(来源:文章屋网 )

相关期刊更多

晚晴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内蒙古画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明日风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