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尿微量白蛋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57-01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肾功能下降,肾功能衰竭,严重会致死[1]。大多数肾损害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诊断较困难,依靠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作诊断时往往预示肾脏病变已进展到相当程度,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我院于2015年5月~2015年8月对尿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联合检测β2-MG、尿MALB,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40~60岁,平均年龄48.5岁。均符合WHO规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正常健康体检对照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40~60岁。所有研究对象均已排除有原发性肾脏病、继发性高血压、急性感染、创伤、肿瘤、妊娠、心肝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化验室检测血肌酐、尿素氮、尿常规蛋白定性为阴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晨起留取第1次中段尿,立即送检,加样前离心10min,在室温下1h内检测完毕。采用日本产奥林巴斯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MALB采用免疫比浊法。β2-MG采用终点法。MALB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用χ2检验,P
2结果
糖尿病组:尿微量白蛋白及β2-微球蛋白阳性例数分别为27例、24例。检测值范围分别为28-115 mg/L、0.8-5.6 mg/L;健康体检组:尿微量白蛋白及β2-微球蛋白阳性例数分别为1例(22 mg/L)、0例。糖尿病组的尿MALB和β2-MG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DN是DM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因其发病隐匿,常规的尿蛋白及肾功能检查难以发现早期肾损伤,故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愈来愈受到重视,因此探讨DM的病因、发展、早期诊断有着重要意义。糖尿病肾病(DN)的主要衡量指标为蛋白尿,是糖尿病患者能够生存下来并且减少其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2]。蛋白尿的发生机制是由于肾小球滤膜的通透性增大,致使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大量漏出,超过近端肾小管对蛋白的重吸收能力而形成的。持续和大量蛋白尿造成肾脏高灌注、高滤过状态,促进肾小球硬化或间质纤维化的发展,因而成为肾脏原有病理改变加重的因素。
微量白蛋白分子量中等,带负电荷,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电荷选择性屏障的静电同性相斥作用,绝大部分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肾小球受到炎症、毒素等的损害,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滤出较多的血浆蛋白,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尿中含量增大,但又未达到临床蛋白尿的标准。研究显示当滤过膜通透性增加时, 血中的蛋白质可从肾小球滤过,主要为MALB[3],是肾小球损害早期诊断的指标,也称为肾小球性蛋白尿。尿微量白蛋白(mAlb)作为肾小球微血管病变最早期的客观指标,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4]。β2-MG广泛分布于体内所有细胞中,分子量11.8 KD ,主要由肝脏合成。正常人体内的 β2-M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原尿中的99. 9 %的β2-MG可被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和降解,不再返回血循环,从而保证血液中β2-MG浓度恒定, 所以正常人尿中只有痕迹量。当肾近曲小管轻微受损时,对β2-MG的重吸收下降, 尿β2-MG含量就增加。所以当DN影响到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时尿β2-MG升高[5]。β2-MG在尿中含量增大,是早期判断肾小管损伤的敏感指标,因此也被称为肾小管性蛋白尿。多次检测β2-MG超过正常,尤其是逐渐升高者,尽管尿素氮、肌酐和尿常规结果仍正常,多表示肾功能已有损害,所以测定有精确、灵敏、特异性强等优点[6]。
由此可见,尿液的微量白蛋白和β2-微球蛋白含量能较灵敏地反映出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和肾近端小管的重吸收功能,有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控制DN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日赤,薛峰.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8.
[2]朱建民,程秦娣.糖尿病肾病的研究与临床近况[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4,10(1):41.
[3]程苏琴,朱美财.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肾损害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7):740-747.
[4]欧阳涓,姜镜.肾病的损伤性诊断[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8):877-880.
关键词:尿微量白蛋白 检测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067-02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2007年在我院接受检测人员95人,分为四个组。 对照组:健康人25例,均除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和肾脏有关的病史。高血压组:30例,血压范围160-190/95-120mmHg,病程2-30年,临床诊断Ⅰ期21例,Ⅱ期39例,其中Ⅱ期患者以眼底动脉硬化或心脏改变为诊断依据,尿常规分析蛋白定性均为阴性。肾病组:21例。心血管疾病组:19例。各组人员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2 检测方法
2.1 标本稀释:加入50μl尿液或质控品于装有稀释液R1的试管中,充分混匀。
2.2 加样:加入50μl稀释好的标本或质控品于反应孔中,等待标本渗入膜下。加入胶体金缀合物,在反应孔中加入50μl胶体金缀合物,等待其完全渗入。加入洗涤液50μl,5min以内用Nycocard ReaderⅡ进行读数。
2.3 标本:接受检测人员均留取新鲜晨尿测定,以微量白蛋白(mg/L)报告。
3 结果
正常情况下,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率为5-20mg/L,在20mg/L以内视为正常,尿微量白蛋白浓度为20-200mg/L为增高,尿中血红蛋白浓度大于0.5mg/L时,因血尿中的红细胞引起的人血清白蛋白增加将发生假阳性性质的结果升高。对照组,健康人25例其均在
微量白蛋白29-8mg/L,平均45.2mg/L,大于正常值4例。肾病组21例肾脏疾病患者按疾病性质分组,急性肾炎9例,尿微量白蛋白25-48mg/L,平均37mg/L,其中5例超过正常,慢性肾炎12例,尿微量白蛋白26-81mg/L,均值63mg/L,其中超过正常7例。心血管疾病组19例心血管疾病按病程分组,1-5年内9例,尿微量白蛋白22-58mg/L,平均39mg/L,其中5例超过正常,5-10年内10例,尿微量白蛋白24-65mg/L,平均48.5mg/L,其中超过正常6例。
4 讨论
代谢疾病如糖尿病改变了肾脏的微循环,代谢紊乱损伤肾小球基底膜和选择通透性使大分子的白蛋白渗出、持续的高血压引起肾小球的囊内压增高毛细血管内益出蛋白如白蛋白[1]。肾小球的损伤使其自动调节功能失调,造成其流体静压力增高,使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形成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症的出现表示肾功能减退,是诊断早期肾脏损伤的重要临床指标。肾病是糖尿病、高血压糖最常见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早发现(诊断)早治疗可以终止或逆转肾病的进程。而血清肾功能检测出现异常时肾病已持续一定的进程;尿试带法(或尿蛋白定量法)远不及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敏感,当化学试带法出现尿蛋白阳性时患者已经是大量白蛋白尿症和临床肾病。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是一项筛选早期肾病的高危人群的诊断工具,而糖尿病(1型、2型)高血压糖都应作为主要的被检人群。此外微量白蛋白尿症还是进行性肾病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可靠指标[2]。尿微量白蛋白的降低亦表示治疗有效。
大量的临床研究与观察表明,尿微量白蛋白是高血压肾脏损害的指标,在以前的研究中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明显增高,主要与收缩压相关,是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认为尿微量白蛋白异常患者必须强化高血压治疗,其血压最好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是随着病程延长,尿微量白蛋白明显升高,一般患糖尿病5-10年后可逐渐发生微血管、神经等病变,出现不同程度肾脏损害,病程越长,肾脏病越重。因此,早期测定可充分了解其病情程度,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蛋白尿是肾病的重要临床症状,微量白蛋白的控制对于判断疾病程度及预后有更大的临床参考价值,尿微量白蛋白分子中分子蛋白,正常情况下不被肾小球滤过,当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时,尿微量白蛋白即升高,是反映早期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特别在慢性肾功能损伤疾病,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中,检测更具有临床意义。?通过研究糖尿病患者,发现尿微量白蛋白阳性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发病时间较早,且病变程度较严重,另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与尿微量白蛋白增高相关,临床上对阳性者,应给予足够重视,加强对原发病的治疗。尿微量白蛋白的存在代表糖尿病和原发性高血压等老年病自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它反映人体内存在广泛的血管损伤,是肾脏早期损伤、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良好指标,及时的治疗干预可降低微量白蛋白水平,改善原发疾病的预后。总之,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可提示临床给予相应的治疗使上述人群获益,早期治疗避免或减少了以后进行的透析和一些昂贵的末期治疗。此项检测简单有效意义深远。尿微量白蛋白是检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肾病血管损伤的重要指标,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尿微量白蛋白;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发病率的日益增加,糖尿病所致的肾病已成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病因。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早期常规检查难以发现阳性结果[1]。早期发现糖尿病性肾病对于糖尿病早期治疗、改善预后有重要作用。尿微量蛋白的检测为临床监测肾脏及某些其他器官功能状态,提供了可靠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住院已确诊为糖尿病的120例患者分为两组:糖尿病组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24~70岁,尿常规蛋白检查均为阴性,其中病程在5年内的32例,病程在5~10年的20例,病程在10年以上的8例;对照组60例,均为我院健康体检者,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27~65岁,均排除急、慢性肾损伤的各种因素和疾病,且各项检查指标均正常。
12 方法 使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IMMAGE双光径免疫浊度分析仪。试剂为该公司提供的配套试剂;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收集24 h尿(早7:00至次日7:00),用甲苯防腐,统计尿量,并留4 ml待测,在2 h内完成尿MA检测。正常参考值为0~30 mg/24 h, >30 mg/24 h为尿MA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结果用百分率表示,率间的比较用χ2检验,P
2 结果
60例糖尿病患者中尿MA阳性20例,而正常对照组中尿MA阳性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其基本病理改变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从而导致肾小球硬化发生,肾小球硬化后影响了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使蛋白滤过量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从而引起尿中蛋白含量的升高[2];肾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也是诱发MA尿的主要原因。糖尿病(DM)治疗不仅要控制血糖,还要防止并发症,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症是肾病的一个早期信号。DN是由于微血管病引起,早期仅表现为肾血流增加,肾小球内压改变,随病情延长可出现mAlb,进而发展到持续性蛋白尿[3]。糖尿病患者出现mAlb尿时,在病理组织学上可看到系膜基质增加或有少数结节性病变,在糖尿病进程中,初发肾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远早于尿常规的改变和血清尿素氮、肌酐的升高。在糖尿病肾病分期上属于早期,及时治疗和控制血糖水平,肾损伤是可逆的。mAlb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发生肾并发症的危险度,糖尿病患者如有持续的尿,肾病的发生概率要高于尿mAlb排出量正常者[4]。1992年美国DM协会建议,有5年病程的DM患者每年应做尿蛋白测试,最好是尿mAlb检测。用传统的方法定性或定量测定尿蛋白结果往往正常,漏诊率非常高,而患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即尿白蛋白排出量高于20~200 μg/min或含量>30~300 mg/24 h,此时肾损伤已不可逆转。糖尿病的早期阶段,尿白蛋白的增加及肾小球率过滤率的增加,经治疗可逆转,可以延迟蛋白尿及肾衰的发展,提高生命质量。因此,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尽早发现肾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并积极有效地控制血糖,对于有效延缓DN的进展,起着关键作用。临床蛋白尿期出现前如能发现早期肾损伤的症状,采取措施,积极防治可延缓或阻止其进入临床蛋白尿期,从而抑制病情进展,延缓病情。
参 考 文 献
[1] Ludwig SM,Manitoba DiabetesCare Project:A1C and Microalbumin Testing.Canadian Journal of Diabetes,2006,30(2):154160.
[2] 安增梅,冯继明,周丽艳.尿微量蛋白系列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4, 25 (12):14001401.
【关键词】 尿微量蛋白尿;肾脏疾病;早期诊断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74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97-01
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nminuria,MAU)是指尿中白蛋白含量超出健康人的水平,但常规尿蛋白测定为阴性或低浓度尿蛋白。它是反应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的早期敏感指标,所以当尿微量白蛋白含量的增高时,预示着肾脏功能可能出现损害。Viterbizai在1982年报告以尿微量蛋白作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肾病并发症的预测和观察指征,并提出“微量白蛋白尿”的概念沿用至今[1],所以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对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糖尿病组48例,均为2型糖尿病,男23例,女25例,年龄36-72岁;高血压组48例,为2期高血压患者,男30例,女18例,年龄40-75岁;正常健康组50例,年龄在35-55,排除身体其他疾病。
1.2 方法 所有病例与正常组均留取空腹晨尿。
1.3 仪器 仪器应用瑞士产Cobas MIRA plu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凯创公司提供的尿微量白蛋白测定试剂。
2 结果
糖尿病组、高血压组的尿微量白蛋白检测与结果正常组健康人尿微量蛋白结果对比,见表1。
3 讨论
3.1 临床上尿白蛋白检测有助于判断肾脏疾病的位置,特别是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的改变,白蛋白是一种带负电荷的大分子,分子量为69KD,半径为3.6mm,正常生理状态下,肾小球滤过膜只允许分子质量在4万以下的小分子蛋白通过,质量在4-9万的中分子蛋白不易通过,分子质量大于9万的大分子蛋白不能虑过[2],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孔直径为5.5nm,正常情况下只有极少量的白蛋白可以通过,而在病理条件下,多种因素引起肾小滤过膜孔径增大,均可导致白蛋白的排出,所以临床把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做为肾脏早期损害的高敏感、高特异性指标。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高血压组和糖尿病组尿中的微量白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
3.2 临床意义
3.2.1 糖尿病肾病 在过去的10年中我们已经明确认识到MAU阳性是血管损伤的早期标志,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糖尿病诱发尿微量白蛋白的原因是:①肾小球损伤的结果,尤其是孔径大小选择功能破坏所致。②血流动力学改变,糖尿病患者常有血管功能障碍,从而引起肾内高压。③组织与血液中的蛋白与高浓度的葡萄糖接触后增加了非酶糖酰化的速率,从而引起基膜屏障功能的改变。糖尿病肾病起病隐匿,早期常规检查难以发现蛋白阳性结果,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对预测糖尿病肾病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根据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值不同,对糖尿病人应采取不同措施,尿白蛋白分泌率大于30ug/min者,表明已经发生了糖尿病肾病,应该给予干预治疗,在12-30ug/min者,3-6个月测一次,小于12ug/min者,每年复查一次,及早发现肾病性损害,及早治疗。
3.2.2 高血压肾病 高血压肾病的发生率与高血压本身的严重程度及病程长短有关,经长期观察,许多高血压患者虽无临床症状,但肾功能检查已有异常,用常规尿检法很难检测出白蛋白,有学者通过用RIA测定高血压患者尿中的白蛋白,发现无临床肾病症状的患者多数已有蛋白白蛋白异常,异常率为67.5%[3],所以说尿微量白蛋白也是在高血压肾病的危险标志物,高血压患者定期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有助于及早发现高血压肾病,判断病情的发展和预后。
综上所述,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是早期评估肾脏损伤程度、诊断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的敏感指标,并根据这些指标在这些疾病早期阶段采取积极而有效的预防与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的发展和恶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临床检验质量管理体系、免疫学检验技术与临床.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U)的定义
MAU是指常规尿蛋白检查阴性,但用敏感的放射免疫或酶免疫等测定法可检出尿白蛋白排泄量增加,具体定义为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e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达到20~200μg/min或30~300mg/24h,或一次性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Microalbuminuia/urinary creatinine ratio,MACR)2.5~25mg/mmol(男性)和3.5~35mg/mmol(女性)。若低于最小阈值则视为MAU阴性,即正常;若高于最大阈值则视为白蛋白尿。在评价MAU水平时,MACR较UAER而言,能忽略尿量对所测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影响,可信度更高[4]。
2、微量白蛋白尿的形成机制
正常肾小球基底膜具有3~4nm的微孔,并带有一层负电荷,即具有孔径屏障和电荷屏障,使血浆中带负电荷的中等分子及大分子蛋白质不易通过。肾小球血流量约为心输出量的25%,每24h约有70kg白蛋白通过肾脏。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质,平均44g/L,相对分子量69kDa,半径约3.6nm。正常时白蛋白不易经肾小球滤过,其滤过系数仅为0.011%,每天原尿中产生约8g白蛋白,并经肾小管几乎全部被重吸收,最终每日排出10~30mg。然而,每日滤过的原尿中的这8g白蛋白加上其它一些微量蛋白质(β2-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α2-微球蛋白等),已达肾小管重吸收能力的饱和。临床上一旦出现入球毛细血管压升高、肾小球基底膜滤过孔径增大、电荷屏障作用降低(滤过增多),或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重吸收抑制)及血浆中小分子量蛋白质增多(竞争性重吸收抑制)等情况时,均会导致尿液中白蛋白排出量增多,出现微量或临床白蛋白尿[2、5]。
3. 微量白蛋白尿在ICU中的应用
3.1 微量白蛋白尿评价肾脏病变
根据其形成机制不难发现,MAU是反映肾脏受血流动力学和若干代谢因素(高血压、血脂紊乱、糖代谢异常等)影响的敏感指标。1999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公布的K/DOQI(Kidney Disease Outcome Quality Initiative)指南已将微量白蛋白尿的检测列为慢性肾脏病(CKD)筛查指标之一[6]。
在ICU中,当患者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时,MAU水平较之其它实验诊断指标更敏感,在病程早期即会急剧增高[7],能更早的敲响警钟。而一旦检测出MAU水平增高就应予以早期治疗,肾功能才有可能得到保护[8]。
3.2 微量白蛋白尿评价血管病变
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连接毛细血管袢再汇合出球小动脉构成。机体血管病变时肾小球往往最易受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分泌的多种血管活性物质所参与的多个体内平衡系统(调节血管床的紧张性、微血管壁的通透性及凝血与纤溶之间的平衡等)被打破,直接使血管床的紧张性、微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并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引起肾脏血管收缩、肾血流下降,加重肾损害,进而出现MAU。由此可见,MAU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内皮功能损害的血管病变的重要临床表现,反之在具有此临床特征的患者中自然会伴有肾外血管病变发病率增高(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等)。
MAU独立于其它危险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年龄、吸烟等),已成为脑梗死复发的最强的独立危险因素[9],这为ICU中术后脑梗死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MAU对心血管原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更高。任何程度的白蛋白均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且独立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肾功能,其危险性自微量白蛋白阈值以下即开始随MACR的升高而升高,MACR每升高0.4mg/mmol,校正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升高5.9%(95%CI为4.9%~7.0%)[1]。急性心肌梗死时,MAU与梗死面积呈正相关[10]。MAU患者再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增加、预后不好,HOPE试验表明MAU与主要终点(心肌梗死、心绞痛或心血管死亡)相对危险增加有关(分别是1.97和1.61)[1]。因此,筛查MAU有助于识别心血管事件的高危病人,并应进行早期干预以降低死亡率。
3.3 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研究表明,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过程均有多种免疫细胞和炎症介质参与 ,不仅局限于肺部出现渗透性肺水肿及炎症浸润等特征性改变,而且在其它器官的血管床中也有类似改变,表现为微血管功能障碍[11]。
Abid等[12]发现MAU在预测ALI的发生时,其阳性预测率为57%,阴性预测率达到100%。Pallister等[13]研究发现在ICU的创伤病人中,随着UAER升高,ARDS发生率也升高,当UAER>80μg/min时,阳性预测率为54%,阴性预测率为80%,敏感性63.3%,特异性73.3%。同时,MAU不仅与ALI或ARDS的严重程度呈正性相关,其持续增高也提示死亡率升高[14-15]。通过检测MAU水平,有助于早期识别易发展成MODS的高危患者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改善预后。
3.4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ICU患者易发生机体免疫调控机制失衡,失控或过度激活的防御反应所释放出的大量炎症介质,可引起强烈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即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此时患者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中的白蛋白和水分渗透至组织间质中,造成间质性水肿,而细胞的水肿进一步限制毛细血管血流量、气体交换、组织氧供,从而加重病情,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5、11]。
研究发现[16],MAU在SIRS发生时相对其它常见炎性指标上升更迅速,有助于在SIRS早期进行干预性治疗,以预防病情进一步恶化,发展至MODS。感染性休克是MODS发生的最常见诱因,De Gaudio等[17]发现术后ICU患者MACR升高,则感染性休克发生率也升高。Abid等[12]发现MAU在预测MODS的发生时,其阳性预测率为50%,阴性预测率达到96%。MacKinnon等[15]在对综合性ICU患者MODS发生情况进行研究后发现,若取MACR阈值为3 mg/mmol,则其阳性预测率为50%,阴性预测率为85%,且MAU水平可用来评价MODS程度及患者死亡率,其预期死亡率与MACR间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为预期死亡率=1/(1+ey),y=1.9485+log10(MACR+1)(-1.1389)。Gosling等[18]的最新研究显示,在术后、创伤、烧伤类的ICU患者中,当MACR>5.9 mg/mmol时,阳性预测率为25%,阴性预测率为100%,敏感性100%,特异性59%,且MACR升高,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即APACHEⅡ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Ⅱ)也随之升高,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即ROC曲线图(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上,MACR在曲线下所占面积为0.843,而APACHEⅡ评分则为0.793,可见MAU对此类ICU患者病情评估更为可靠。
4. 微量白蛋白尿的应用局限性与应用前景
Gosling等[18]研究表明在综合性ICU患者中,若取MACR阈值为5.9 mg/mmol,在ROC曲线图上,MACR在曲线下所占面积为0.741,而APACHEⅡ评分则为0.796。而Thorevska等[19]在对内科ICU患者研究后指出,在ROC曲线图上,MACR在曲线下所占面积为0.61,而APACHEⅡ评分则为0.72。可见,MAU对非术后、创伤、烧伤类的ICU患者的病情评估就没有APACHEⅡ评分可靠了。Szakamany等[20]对ICU术后患者MODS发生情况进行研究后发现,MODS评分较MAU预测MODS严重程度及死亡率更为可靠(MACR在ROC曲线下所占面积为0.645,而MODS评分则为0.865)。
事实上,造成各个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甚至矛盾的原因,是目前国际上尚未确立MAU的标准阈值,更没有统一MAU的取样时间(取样时间从入ICU15分钟~5天不等,且MAU可能存在昼夜差异)。较低的阈值可增加MAU的敏感性,但这却是以牺牲部分特异性和阳性预测率为代价换来的;取样时间的不同则会影响MAU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