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090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115-01
一个团队要达到理想的目标,科学的组织与管理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良好的组织与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团队力量、发挥团体作用。科研项目的管理也是如此。科研项目的外场试验存在环境等影响因素,需要良好的组织与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1 科研项目外场试验的特殊性和开展组织管理的必要性
1.1 外场试验的特殊性
外场试验不同于在实验室内的试验,在实验室内,由于空间的限制,试验环境比如气压、温度、湿度等,是有保障、可控的,带有一定的人为性,这是实验室内做试验的好处。室内试验的缺点是对于一些要应用于露天的设备无法真实判断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因此需要开展外场试验。外场试验最大的特点是自然环境的不可控性,受环境影响较大,其次,考虑到一些国防科研项目的保密性,要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防止泄密。另外,有些外场试验带有危险性,需要保障人员的安全。这几点都是外场试验的特殊性所在。
1.2 开展组织管理的必要性
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科研项目中组织与管理的重要性,开始探索科学的组织与管理办法。但是科研项目外场试验中是否也需要开展组织管理呢?答案是肯定的,笔者从以下几点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第一,外场试验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如果没有科学的组织管理,必然会使自然环境对试验造成更大的影响,甚至造成重大损失。开展科学的组织管理,对试验环境进行必要的风险预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时间地点,为外场试验提供最优选择。
第二,外场试验涉及到保密性以及安全性问题,因此在试验之前,一定要加强组织管理,保证各个环节都不能出现漏洞,防止信息外泄,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外场试验的安全性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试验人员以及设备的安全威胁,另一个是对无关人员以及财产的影响,包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
2 科研项目外场试验组织与管理办法研究
2.1 人员机构合理设置,责任明确
科研项目外场试验不仅仅只是相关试验人员的任务,还因为保密性等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参与,因此,外场试验需要多部门协同合作。这需要组织管理者在试验前就要做好准备工作,需要哪些部门的配合,如何配合,具体的职责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在试验前完成的预备工作。对于人员的分配,管理者要善于“用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管理者要善于发现人员的长处,善于利用他们的长处,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使团队的整体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也让每个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
2.2 人员及装备的安全要求与管理
装备要设立专人分类保管,在试验期间要做好每日记录,定时检查装备有无异常,确保整个试验的安全与顺利进行。在试验前,需要风险评估人员专门对外场试验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并作出具体全面的安全应急预案。
2.3 试验场地的选择
在试验前选择试验场地时,要考虑到设备是否方便到达场地、试验是否会影响场地周围环境、场地是否能达到保密性要求等,另外场地的选择需要参考风险评估人员的风险评估结果。
2.4 试验的保密性要求
试验前,组织所有人员学习保密纪律及保密制度。在试验时,将试验划分为各个小系统,每个小系统设立专门保密员,负责该系统的所有文件、试验数据以及设备型号等保密工作。出入场地需要进行专门的检查,并登记记录。另外要对通信进行严格管理,包括信件、邮件、包裹等,防止泄密。试验完成后,根据要求,需要及时销毁的文件要及时销毁,试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后,要注意数据的保存。
2.5 建立经费合同制,加强监督管理
建立经费合同制便于领导者对经费的掌控与合理分配,保证经费合理利用,避免现象的出现。在试验前,做好充分的经费预算。经费使用需要在内部透明公开化,防止私挪公款。另一方面,加强监督管理,保证公正公平。定期进行阶段性工作总结,并作出下一阶段工作计划,做好落实工作,保证整个项目的顺利开展与如期完成。
2.6 试验方案的确定与实施
开展外场试验时,需要有详细的试验方案,并附上风险评估报告。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小规模的模拟试验,为外场试验提供参考。建议可采纳多方意见,确定1~3个试验方案交由管理人员讨论,确定最佳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管理人员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把握全局。科研项目外场试验通常会因为不可控因素的增多而导致难度大幅度增加,如果没有一个专业素质过硬的内行管理者,是无法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况的。因此,管理者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到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当然,专业素质是一方面,还要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延中.科研项目课题制的几个问题[J].学术界,2007(4).
[2]罗小明,池建军,周跃.装备作战试验概念设计框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12(4).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项目管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所拥有的人才、知识和创新能力优势在科研工作中十分突出,高校已成为我国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综合竞争力,各高校普遍高度重视科研活动的开展,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和筹集的科研经费总额均大幅度增长,科研经费占院校办学资金比重大幅攀升。但是,高校落后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与科研经费收入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亦愈加突出,成为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制约因素。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科研经费管理是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基础,对高校科研项目的正常开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目前,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科研经费支出混乱
当前,部分院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体制松散,财会人员在经费支出时审核不严,造成经费支出账目十分混乱。一些科研经费成了“人情款”、“私房钱”或者招待费,甚至汽车和房产购置费均被纳入经费的列支范围,科研经费成了装纳一切的“大箩筐”,真正用于科研项目的经费比例达不到五成。尤为严重的是一些科研人员通过虚开发票、购买假发票和虚造劳务费发放单据等手段套取科研经费。部分项目负责人私自签订各类经济合同,通过科研协作费、设备代购费等名义将经费转至与其利益相关的单位或个人账户上。部分科研项目仪器设备采购时无任何相关部门审批、验收手续,设备购置不入学校固定资产账,造成科研经费严重流失。
2、科研管理费提取不规范
科研管理费是高校开展科研项目管理的辅助支出。按照国家科研项目管理相关规定,科研承担单位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提取科研管理费,且提取的管理费必须纳入院校预算统筹使用。目前,部分高校将科研经费视作“大蛋糕”,将提取科研管理费作为掩饰手段,校内各部门实行“雁过拔毛”,对到账科研经费提取高比例管理费,然后以创收经费名义分配到各部门。少数院校为了激发项目负责人申请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将提取的科研管理费作为科研业绩津贴直接发放给个人,不仅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而且扰乱了高校正常经济秩序。一些高校教师为了追求每年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科研业绩津贴而无心教学工作,忙着申请项目,争取经费,最终忽视了项目开展的进程管理和质量控制。
3、结题不结账现象普遍
高校科研经费属于国有资产。各高校应根据院校科研事业发展现状,制定科研经费结题结账相关制度规定,明确结账时间以及结余经费用途。目前,许多院校尚未制定科研项目结题结账相关管理办法,或有相关制度规定而不落实执行。科研项目结余经费成为部分项目负责人的“活期储蓄”,在项目完成后相当长时间内,财务部门不按相关规定处理结余经费。一些项目负责人在离职甚至退休后还在继续使用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列支个人费用。
二、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科研经费一般来源于纵向经费和横向经费两个渠道。纵向科研经费是指我国各级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性科研资金的投入,横向科研经费是指高校受各类企事业单位以及国际组织委托开展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经费。多渠道、高增长的科研经费需要完善的体制和创新手段加以管理。目前,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上普遍存在制度不健全,领导不重视,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
1、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近几年,高校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经费总额大幅度攀升,经费来源结构比较复杂。高校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外政府和其他国际组织。如“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这些渠道的科研经费一般都有独立的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目前,许多高校尚未根据院校科研事业发展实际制定适应本校现状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造成财会人员在经费管理中没有健全的制度可以参照,使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不统一、不连续。部分院校领导只重视教育事业经费管理,对科研经费管理不够重视。一些项目负责人和财会人员错误的认为科研经费是科研人员的私人经费,不需要像教育事业经费管理那样严格要求,造成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
2、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各自为政,相互脱节
高校事业发展中存在两类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一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活动,称之为“运营”(Operations);另一类是临时性、一次性的活动,称之为“项目”(Projects)。项目是为实现既定目标,在一定时间、人员和资源约束条件下,所开展的具有独特性的一次性工作。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资源应用于项目,以实现项目目标的管理活动。科研经费管理与日常人员经费、业务经费或办公经费管理有明显区别,需要通过现代项目管理手段来加强管理。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时间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三大环节能否成功运作,其中成本管理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障。目前,高校普遍缺乏项目管理理念,造成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各自为政,相互脱节。财会人员不参加项目可行性分析,不参与项目概算和预算编制,无法落实项目成本管理工作。项目完成后,财会人员被排斥在项目验收环节之外,无法参与财务决算与项目绩效考评等管理工作,造成部分院校只注重项目申请,不重视管理,给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3、会计基础工作差,经费管理混乱
多层次、多渠道的科研经费收入现状对财会人员的会计核算能力和经费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财会队伍普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学历水平偏低、知识结构单一、梯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许多院校只注重教学、科研、教务和学生管理岗位的人才培养,忽视财会人才队伍建设和岗位培训。部分高校未设置专门岗位管理科研经费,岗位职责混乱,到账科研经费不及时入账。有些院校财务部门不按照经费来源对不同项目单独建账,将同一项目负责人的不同渠道、不同项目周期的项目经费打包处理,造成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混乱,无法监控各个项目的财务进展情况,更谈不上项目决算。财会人员在科研经费支出核算时,对政策把握不准,业务能力有限或责任心不强,审核不严格,不能够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项目经费预算控制经费支出,造成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账目混乱。
三、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高校应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加强部门协作,做好会计基础工作,逐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健全科研经费管理体制,落实经济责任制
建立规范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是加强科研经费管理,解决经费管理突出问题的重要保障。高校应根据发展实际,按照相关制度规定,以各类科研项目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为基础,制定适应院校自身情况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使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则可依。同时,高校还应将科研经费管理纳入院校经济责任制范围,规定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其他相关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设置专门岗位负责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项目决算工作,明确科研经费使用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细化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加强仪器设备采购管理,规范科研管理费提取比例和科研协作费转拨手续。财务部门应加强财会人员管理,根据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制定奖惩措施,提高财会人员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2、加强部门协作,共同管理科研经费
科研经费管理作为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离不开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的紧密协作。高校科研部门应与财务部门相互协调,共同管理,才能使有限的科研经费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科研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财务数据估测、预算编制、中期项目评估、项目完工决算都离不开财会人员的专业指导。从科研项目申请、立项到经费入账、中期评估以及项目结题结账的整个过程内,科研部门都应与财务部门协调工作,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同时,财务部门还应根据科研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料,收集项目开展进程中经费支出等财务信息,并及时反馈给科研部门,共同督促项目组按项目进程合理使用经费,加强项目时间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
3、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完善科研经费管理
会计基础工作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应加强财会人员对国家科技政策、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财经制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培养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将财会队伍建设纳入院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逐步建立年龄构成合理、知识结构完善、综合素质高的财会管理队伍。
财务部门应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对不相容岗位予以分离,设置专人管理科研经费,明确岗位职责,并在一定时间内强制轮岗。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对到账科研项目经费及时进行入账,并根据项目分类设账,避免不同项目科研经费相互混淆。财会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加强经费支出审核,对不合理、不规范的支出坚决予以退回,并做好法规制度和财经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对舞弊行为予以制止,并及时向部门领导或分管院校领导汇报。财务部门还应该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将各科研项目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并通过网络等方式供分管院校领导、科研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人查询,以了解经费到账情况和支出明细情况,共同参与科研经费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孙玉霞:从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现状看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路[J].经济师,2006(8).
摘 要 科研经费为科研单位顺利开展项目研究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高质量的科研管理水平取决于高质量的科研经营管理水平,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还不成熟,其科研单位在正确运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上还存在着很多的误区,不能够更好的做到科研经费质量以及数量“两手抓”,因此,为保证在新时期下科研管理工作高效的进行,应先立足于我国科研单位经费管理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运用科学,努力寻求解决之道,使其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从而,为科研单位创造出更好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
关键词 事业单位 科研经费管理
当前,事业单位科研课题和课题经费管理基础薄弱、内控制度不健全且执行不到位、随意支出及课题预算控制力薄弱等问题已影响到课题经费的使用效益,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一、事业单位在科研经费管理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1.经济预算与经济支出不一致。首先,没有制定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编制,在进行制定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编制时,项目课题组人员没有预先对该项目进行科学的考查、认真的分析以及合理的判断,而是仅凭自己的以往经验以及 主观意识就草草的对其做出编制,以至于导致实际支出费用与预算费用相差甚大,致使经费预算编制形同虚设;其次,不能够有效的对预算支出进行控制,事业单位在科研经费管理上实行课题负责人制度,通常事业单位收到课题经费后先扣除留成部分,剩余的部分交由课题组自行支配,当财务部门在进行实际核算时,由于不了解项目整过程中的预算支出,因此,不能够全面的掌握整个项目的经费使用状况,造成实际费用与预算支出差别比较大。
2.各部门之间缺乏整体统一性,不能够做到统筹兼顾。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在科研经费管理上的现状是各部门之间只做与本项目有关的事情,在进行具体实施时,只考虑部门的利益,完全忽视了本部门的实施是否对其他部门造成影响,有甚者,为本部门的利益不惜损害其他部门的利益,不利于增强团队精神,严重的制约了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3.缺乏完整的管理结构组织结构。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事业单位所面临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以及变化越来越迅速,原始的垂直式的组织i结构虽能能及时准确的对各部门做出掌控,但不利于各部门之间进行协调统一,不能够及时的对市场的变化做出解决。
4.科研单位工作人员思想觉悟低,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某些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始终把工作过失推卸于别人,从不寻求自身原因,以此,便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同时,各科研单位工作人员不能够紧跟时展潮流,缺乏深刻落实先进思想的精神,不利于增强团队的竞争能力。
5.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不到位。目前,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题不结账。各单位应根据事业单位实际,制定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课题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科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事业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已结题课题的有关信息。原则上,项目负责人应在六个月内根据事业单位制定的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办理结账手续。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事业单位有权按照校内管理办法予以结账。
二、加强我国科研经费管理采取的措施
1.不断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由于原始的垂直式的管理组织结构已不能够满足当现代事业单位的管理需求,以此,需建立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一定要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管理。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单位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各单位的党政主要领导,特别是作为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校长必须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投入足够时间和精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科研经费管理,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分管财务、科研工作的校级领导必须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负责。
2.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各单位要针对当前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特别应针对当前横向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和完善校内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切实加强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横向科研经费的收支必须规范,经费的使用要依据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符合有关法规制度的要求。在横向科研活动中,为个人牟取私利、损坏事业单位声誉或给事业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必须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触犯法律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3.加强对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管理。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是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组成部分,各单位应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确定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合理水平。其中,项目管理费可根据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规定的比例由事业单位安排使用。
4.加强科研经费转拨管理。各单位必须严格规范科研经费转拨行为。所有转拨的科研经费,必须由事业单位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审批。申请转拨经费的项目负责人应向事业单位科研、财务部门提供科研项目批复、项目合同和其他必要的资料,否则不予批准。项目负责人不得借协作科研之名,将科研经费挪作它用,或转入与项目负责人有直接经济利益关系的关联单位。违反规定者,一经发现,必须严肃处理。经费转拨业务必须由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统一办理。财务部门依据经费转拨批件、项目合同、协作单位的合法有效财务凭据办理转拨手续,不得将款项转入非协作单位或个人的银行账户。财务部门设立外拨经费支出科目核算科研经费的转拨业务。
5.规范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除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另有规定外,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均属于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必须纳入事业单位资产统一管理。各单位要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管理和保护,除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另有规定外,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转化转让应由事业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成果转化法》和《高等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执行。
6.加强科研合同管理。科研合同是单位和资金提供方权利义务的法律约定,各单位要制定相应管理办法,设立专门岗位,管理科研合同。必须建立科研合同的审查制度和授权签字制度,未通过审查的科研合同,项目负责人不得承接科研项目。审批通过的科研合同,必须由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委托人代表事业单位签订,未经授权的单位和个人一律无权代表事业单位签署科研合同。
7.逐步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考核制度。事业单位要逐步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机制,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和评价,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必须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督检查工作。各单位要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督和检查,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对科研项目负责人使用科研经费实施有效监督,做到手续完备,账目清楚,核算准确,监督有力,确保科研项目资金安全并合理使用。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科研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对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违规行为,应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黄英.加强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湖南农业科学.2006(05).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项目;对策
1 努力打造院校高素质科研管理团队
(1)建立和健全院校系、部、科室科研项目管理机构,确保科研秘书队伍的稳定性。明确科研秘书的工作职能,熟悉学校各项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及具体要求,掌握本部门有在研项目的教师的动态信息以及最新科研成果,并积极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沟通。(2)加强科研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崇高的敬业精神是科研管理人员首要必备的素质,科研成果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科研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意识。(3)提高科研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信息采集能力与实践能力。科研管理人员首先要了解科研战线的动态趋势,掌握情报检索以及能够熟练查阅文献资料的技能,其次是能够准确及时地采集最新的科研信息,建立一个强大的“信息库”。最后要具备服务意识以及科技创新意识。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优良的服务。不仅要同本单位从事科研的人员沟通交流,而且还要与上级科研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上级做出的政策和指示。(4) 建立科研管理人员持续提供优质科研服务的长效机制。改变以往对科研管理人员“重奉献,轻奖励”的做法,加强对科研管理人员服务质量的绩效评价,并制定配套的激励政策。
2 加强科研项目管理
(1)端正项目立项的态度。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缺乏科研项目的指导性、服务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实践性。以申请项目经费作为科研项目的立项标准,这严重助长了不严学术学风的发展。(2)明确申报项目的方向,找准定位,开展有效科学研究。项目的立项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原则性,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具有立项性。作为高职院校的“科研”宗旨,定位于“产学研结合”。立项的新颖,在于某个学术领域来说应该在一定的理论依据实现的方法和技术路线不违背科学原则,具备一定的开拓性。原则性在于结合社会实践,把科研成果要想转换为受到社会企业的亲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确定科研项目的重点。先要明白高职院校科研方向,高职院校要把科研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功能,作为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切实发挥自身人才、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高职院校的科研主要服务于对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使基层一线获利。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建立与行业、企业、国际组织密切协作的科研工作机制。(4)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监督管理。无论对与什么项目来说,都应该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不管它是省级项目还是学院级项目,都应该有个项目时间,作为管理人员按要求对计划做出调整。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经费一般是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我们应该根据科研项目的性质、内容,做好项目的预算和控制工作。不能够出现资金短缺和浪费现象,这就需要管理部门和科研工作者做好项目经费的预算和管理工作。无论是什么样的项目,项目的质量非常重要,如果项目的质量得不到保证,那么这将会增加学院以后的科研项目的申请的难度。所以在项目立项前,我们会进行调研,对结果进行一定的预期,当项目结束后,跟预期结果进行比较。若没达到要求,将让其立即查找原因,弥补质量损失。
3 加强科研成果管理
高职院校应针对知识产权管理、成果转化,逐步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指导体系。科研管理人员应充分重视知识产权,并将知识产权保护贯穿项目执行。科研成果是带有一定的社会经济色彩,所以科研成果不能够孤立的存在,它应该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一定的社会价值。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形成的成果及时和相关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迅速转化。这样成果的转化往往和企业生产情况紧密相连,所以鼓励我们的科研人员,到企业中去,和企业交流,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高职院校科研队伍的整体水平,潜移默化的提升了高职院校的教学力量。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要注重科研成果登记,例如在执行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应及时申报专利,并对专利进行分类管理。而且还要对取得成果之后的推广应用加以重视,运用在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除此之外,要制定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措施,使得教师对科研成果充分重视、承认与肯定。不仅能体现出科学研究的价值,还能最大限度的激励从事科研的教师。
4 加强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完善学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规范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完善经费审批制度。以经费审批的过程中,既要使教师既能够享有充分的经费使用自,又要能合理规范地使用经费,制定合理高效能的经费使用制度,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督管理,建立合理高效的经费审批制度。对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管理部门来说,要正确界定科研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内涵,必须从研究科研经费的具体构成项目做起。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总成本由以下项目构成:(劳务费+修购基金)+(设备购置及使用费+实验材料费+实验室改装费+科研业务费+业务招待费+项目协作交流费)+按一定标准分摊的管理费用。其中,劳务费和修购基金的支出和科研项目的工作量没有较大直接联系,因而属于固定成本,而设备购置及使用费、实验材料费、实验室改装费、科研业务费、业务招待费、项目协作交流费等项目支出和相关的工作量发生次数成正比,因此属于科研项目的变动成本。以上两项都和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直接相关,因此是直接费用。还有一些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费虽然是针对该项目而发生的,但因为和项目研究内容无直接关系,因而是间接费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系统、复杂的管理工作。不仅需要高质素科研管理人员以积极的态度高效地开展科研项目管理工作,而且需要学校主管部门足够的重视,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大家共同努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才有可能实现产学研结合,以科研推动学校的发展,通过更好更多的科研成果,不断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卢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问题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2]刘旭,刘庆,张德龙.浅谈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管理[J].科技资讯,2011
[3]张硕,吴催花.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 [J].科技信息,2012
[4]周顾宇.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问题研究[J].高教研究,2013
关键词:科研经费管理;设计与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教育科研工作在社会中逐渐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而来的经费管理逐渐成为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无论是学校还是国家都对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制度作出了相应的要求。作为国家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我国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并认真落实国家关于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制度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在不断改善科研管理基础条件的同时,其学校科研水平和质量也将大幅度提升。
一、现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制度的设计
(一)项目管理与校级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分为纵向项目管理与横向项目管理。纵向项目管理是指从国家以及政府等地拨款资助的研究项目。高校科研人员需要在各级政府科研管理部门申请纵向项目,在获得政府批准立项后,才会纳入本学校科研管理流程。横向项目则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项目,其纳入科研管理流程与纵向项目管理流程相同。校级项目管理流程虽然与纵向项目管理类似,但在纵向项目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申办流程,学校采用填写申报书的方式,通过专家评审并邀请本学校专家开展评审工作,批准后将直接纳入到校内立项登记[1]。
(二)科研经费管理
在现代高校中,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高校经费管理人员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科研项目的预算进行登记,并对到款经费进行确认、管理,针对各校本身科研经费管理的复杂性需求,设计相应的流程:项目经费管理部门结合项目的不同类型以及学校的政策设置各类经费的预算分配比例,学校财务系统将最新到款信息同步到科研系统中,校内科研人员可以采取在线认领项目经费的方式领取科研经费,院科研秘书确保在线认领项目经费的准确性,项目负责人完成项目执行,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监督管理等,最后学校实现了科研项目立项、经费转账审批、预算指标分配以及项目决算等科研业务流程。
二、现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制度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经费的预算与支出标准不够科学
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不仅要从学校的实际具体情况出发,更要从国家相关政策的客观方面分析。从学校和个人主观而言,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是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预算编制的前瞻性必然受到编制人员对预算的认识以及科目的理解等影响。根据调查显示,现代高校科研经费预算与支出标准不够科学,主要由于学校内部分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预算的重要性与严肃性认识的不够充分以及校内部分负责人缺乏对科研预算编制充分的了解,从国家政策客观角度而言,国家现行财务开支标准的调整时常跟不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且目前科研经费预算科目与高校会计体系无法适应,必然导致现代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制度在应用中存在问题[2]。
(二)科研经费拨款和项目结账的管理不够完善
在科研经费拨款和项目结账等方面,虽然近些年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进行改善和完善,但是科研项目研究经费拨款依然存在问题。部分高校科研项目首批财政拨款资金到账滞后项目起始日期较长,致使学校科研项目由于实施周期被挤压而影响项目完成的质量。另外,学校科研项目管理也存在不结账的现象,由于学校在科研项目结题验收时缺乏对科研经费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差异进行分析,未充分关注后续支出的内容,科研项目结题与结账脱节,严重影响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3]。
(三)投入科研经费机制与信息平台不够健全
就目前国家投入科研经费方式而言,多数政府部门是按照项目类型确定科研经费的资助程度,并没有对其按照项目研究的难易程度以及工作量等因素进行区分。就学校科研主管部门而言,其对经费预算执行实效重视的程度不够,并没有将校内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与预算执行情况相结合进行综合性评估。另外,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统一的科研项目信息共享的平台,由此导致政府各级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致使科研经费投入机制与信息平台不够健全。
三、完善现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与制度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科研经费预算实行分类、动态的科学管理
完善现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与制度问题,首先要对科研经费预算实行动态、分类的科学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等相关文件精神,高校应理清科研经费项目分类,对科研项目预算实行分类、动态的科学管理。高校应加强科研项目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科研项目预算与会计核算科目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将两者进行绑定,实现科研支出的规范化控制;运用财务软件的预算管理功能,对项目经费实行支出科目预算指标额度控制,在网络平台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对照表,促使项目负责人自觉按预算用款;在网络平台建立科研经费信息管理模块,整合科研项目信息、财务收支信息等资料,实现科研与财务部门数据资源的共享,达到双方信息的及时沟通,解决长期以来科研项目与经费管理两张皮的现象,便于对科研活动从预算申报到结题整个过程的动态全程跟踪,方便项目负责人查询和各类统计报表的生成和分析,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4]
(二)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结题与结账的管理
完善现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与制度问题,加强科研项目结题结账的管理十分重要。国发[2014]11号文件中在第五点第十八条改进项目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项目在研期间,年度剩余资金可以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项目完成任务目标并通过验收,且承担单位信用评价好的,项目结余资金按规定在一定期限内由单位统筹安排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并将使用情况报项目主管部门;未通过验收和整改后通过验收的项目,或承担单位信用评价差的,结余资金按原渠道收回。高校在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中,应建立“项目是否结题”“项目是否结账”标示,并根据项目审计报告关注项目后续支出的时间、内容及范围。高校财务在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暂付款的管理,根据科研预算设立明细科研暂付款科目并将其纳入预算管理额度控制的范畴,做到预算、决算的执行进度与项目资金变动相关联,解决科研项目长期以来存在的预算额度不足无法冲账或结题调账的现象。
(三)建立科研项目间接经费统筹管理模式
完善现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与制度问题,建立科研项目间接经费统筹管理模式尤为重要。国发[2014]11号文件在第五点第十七条完善间接费用和管理费用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间接费用用于补偿项目承担单位为项目实施所发生的间接成本和绩效支出,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间接费用的内部管理办法。高校应根据科研项目的不同类型、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统筹考虑间接费用在学校、项目承担院系、项目课题组之间的分配,制定合理的比例分配政策,使学校、院系的公共投入得到合理的补偿,又能调动科研项目负责人的积极性。高校通过建立科研项目间接经费统筹管理模式,既解决了学校投入科研成本的补偿问题,又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线科研人员承担纵向项目的绩效支出问题,体现其人才价值,激发人员活力。
四、结语
科研管理作为学校以及国家十分重视的研究型活动,其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制度的设计以及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以往我国各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制度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对国家关于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制度相关政策和规定的重视程度,结合国务院2014年11号文件、2014年64号文件的精神,针对高校实际情况完善现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与制度问题,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蒋磊宏,陈成.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S1):451-457.
[2]姜红,祝合良.协同创新 研以致用 积极推动高校科研发展――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15,01(05):72-74.
[3]贾明春,张鲜华.高校科研绩效影响因素分析及对审计工作的启示[J].审计研究,2013,11(03):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