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学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学科改革;教育观念;新课程;新方法
实施新课程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是教师共同面临的一个艰难过程。我认为,对当今的地理学科过程的教学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改革旧课程,走进新课程
改革教育观念,必须首先改革课程,我国传统的旧课程,尽管过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已无法适应现在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旧课程过分关注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却不关注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能力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无法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所幸的是新的大纲已经出台,新的课程已在实践和推广过程之中。
二、把握时代特征,改变教育观念
面对21世纪,面对新的时代特征,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已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教育先行的战略决策,为此必须改革我国陈旧的教育体制。体制改革,观念先行,因此必须改变教育观念。要教会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有关水土流失的治理与保护时(如黄土高原),利用我所讲授的对象的自身特点(全部来自于农村)进行提问:你们见过水土流失吗?(夏天时山脚下的农田被泥沙淹埋)你身边的水土流失是怎样产生的?(山上的植被、树木被伐等)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随着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学生对“水土流失”有了亲身的体会,更进一步体会到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地理课程学习的兴趣。一改以往教师在课堂上的因材施教,变学生的“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三、拓展地理课程,进行开放式教学
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满足学生对知识多样性的
需求。
我在教学中,充分将课内教程与课外教程相结合,如:
在讲解“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时,我们学校正好背靠一座400多米的山峰,我把学生带到山脚下,只作了一些简单的安全交代:然后让他们爬山。当大家一起到达山顶时,同学们都很兴奋,于是我趁热打铁:请同学们回答山脚、山顶的景观有何差异?(我没有过多的讲述,只要求学生记住结论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山脚气
温高还是山顶的气温高?山脚的植被与山顶的植被一样吗?为什么?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对地理课不感兴趣都很难。
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要有灵活的教育理念,敢于理论联系
实际。
四、充分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举的考评机制
【关键词】高中地理 学科魅力 人格魅力 塑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107-01
受考试和升学的压力的影响,高中阶段的地理是一门让人爱又无力爱的学科。因此,教师应努力塑造地理学科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们爱上学地理,让他们乐学、好学、善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实践,就如何塑造地理课堂的魅力做了以下几点总结。
一 发挥地理学科自身的魅力
1.发挥地理学科的科学性和探究性
通过学习地理,不仅能让学生们科学地认识自然现象和事物,还能够培养学生们探索新事物的精神。在学习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学生们能科学地认识到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激发学生去探索在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兴趣。日常生活中“太阳东升西落”“月相变化”等现象也得到了科学的解释。
2.发挥地理学科的生活性和实践性
地理是一门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科。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就凸显了地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通过高中地理的教学,以求学生们能将来源于生活的地理原理实践于生活。在学习必修一第二章中的“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时,学生们了解到大气的保温和削弱作用,而这一原理又被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温室大棚等。
3.发挥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基于地理学科的科学性和生活性,其教学手段具有多样性,如多媒体、实验、户外观察与实践等。多媒体可将那些通过语言不易形容、身边不多见的地理现象和事物表达得更加真实和具体,同时多媒体的形、声、色等优势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效果更佳。实验能将抽象的地理原理真实地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深刻而具有说服力。而户外实践观察的形式能让学生们走出教室,通过观察和实践更好地认识地理事物及现象,理解和应用地理原理。如果教师能灵活地根据所教授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地理课堂将会成为百变的课堂、有趣的课堂,学生们也一定会爱上地理课堂。
二 地理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
1.专业的教学水平
第一,应具备系统的地理学科知识、渊博的学识以及专业的语言表达。系统渊博的学科知识不仅能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能帮助教师更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专业简洁而富有逻辑性的语言表达能使地理教学更高效而且专业。
第二,优秀的地理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地理“三板”――板书、板画、板图。教师一手好字,黑板上一气呵成的中国地图一定能为学生们所佩服,而不自觉地模仿学习。相信在那一刻,学生们正在渐渐地爱上地理课。
第三,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是一位好老师不可或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蹲下来看学生”,树立平等的师生观念,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除此之外,一位受学生爱戴的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课堂管理能力。混乱的课堂是不可能有高效教学的。仔细观察那些有好的教学成绩且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不难发现,这些教师的课堂一定是井然有序的,且又不乏活跃的气氛。那些有意放纵讨好学生的老师到最后不但得不到学生的喜爱,还会将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
2.正直的品格
正直是人应具备的品德,更是一位教师应具备的师德。教师的正直主要表现在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帮助后进生,不嫌贫爱富,对不当行为的正确立场等。中学生正是愤世嫉俗的年龄,教师任何非正直的行为都会受到学生的不屑和鄙视,所以要做一位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就应该做一位正直的老师。
3.宽广的胸怀
学生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错误,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应保持一颗宽容的心。如课堂上,一位老师发现学生在看小说,于是脸色立马变了,一把拿过小说,撕成两半,还把那位学生叫到办公室,当着众多老师的面训斥了一番。我想这位学生肯定会非常懊恼,并且更加不喜欢这位老师,更别说会好好学这门课了。事实证明,这位学生的成绩更差了,小说依旧在看甚至更频繁了。而另一位老师遇到这种情况的处理方式完全不一样。她拿过小说,微笑着把小说的名字念了一遍,这时班上的学生都笑了,这一笑不仅提醒了这位学生,还提醒了看这类小说的其他同学。然后这位老师说:“小说是租借来的,我先替你保管了啊,多费你一些租金了。你学习进步了,我再还给你。课后写份检查吧。”就短短几句话,语气温和,却颇具效果。所以,遇到问题处理方式不可过激,否则不仅效果甚微,甚至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三 班级学习地理氛围的塑造
班级是一个整体,学生是班级的组成部分。从某一方面来讲,班级的学习就像拔河比赛,当大家齐心协力时,不仅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成绩提高得也快。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调动和营造班级学习地理的气氛,让积极因素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当班级充满喜欢地理的氛围时,大家就会互相监督,上课说话、不交作业、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上课看小说等现象就会越来越少。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理念;教学实践探索
地理核心素养作为地理学习的本质和价值的体现,其和地理知识有根本的区别,过去由于教师对试卷得分的过度看重,导致教学内容和课后训练都更多是在对知识点的反复学习和对解题技巧的不断强化,致使地理教学多了一些刷题的机械感,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而当前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大,学校在人才培养中也重新提起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因此教学改革也以贯彻地理核心素养为主,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重点培养,从而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一、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观念
初中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认知建立的时刻,而地理又是一门学习难度较高且知识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学科,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因此为了教学效率最大化,学生也通常是依靠教师准备好的思路进行问题的探究,这也造成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一再弱化,使学生在地理观的形成上迟迟得不到正确培养。地理观的建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为何物的概念,通过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降低在地理知识上的学习难度,也通过对学生逻辑思维判断能力的培养来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自主串联,使学生明确地理知识间的规律性,同时在地理建模方面对学生的培养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地理问题的思考角度。总的来说,地理观的培养就是对学生“授之以渔”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对地理形成深刻认识,地理观的培养也就成了真正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关键。
(二)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提道:“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由此可见独立思考能力和正确学习方法的掌握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观念建立的关键时期,这阶段的学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并且随着当前社会竞争的愈发激烈,仅能在卷面上取得高分但没有与之匹配的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当前是对拥有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追求期,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正是对学生在素质上进行培养的关键,是对当前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契合。实践能力作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因此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锻炼学生对地理实践能力的灵活运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三)能够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改革
前文提到过去由于应试教育风气的影响导致地理教学理念功利化严重,教学宗旨在“育人”方面有很大的偏离,往往导致最后培养出的人才只能在试卷上取得高分却无法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解决问题。而对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视在另一方面也是对过去错误教学理念的摒弃,同时我国在初中阶段的新课改也逐渐推出并得到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正是对新课改理念的贯彻,将初中地理的教学重点拉回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并且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实现了教书育人中的“育”字,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价值建设和思想启迪以及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引领,是对教学改革的重要引导,也为学生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实践策略
(一)在教学设计中做好对学生思维角度的引导
教学设计是在上课前教师对本堂课的整体走向和具体环节的实施进行模拟演练的重要环节,是对整堂课在流程上的概括,教学设计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理念的贯彻和对教学节奏的把握,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而要想做好地理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中对核心素养做好贯彻把握。教学设计在内容上涵盖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思路以及课堂中进行的教学活动设计等,以初中地理的教学大纲为整体纲领,细至课堂教学中的话语设计,在其中做好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常常会导致在精神上无法保持长时间集中,而地理又是较为抽象难懂且各部分知识点衔接紧密的学科,稍有走神就会使学习节奏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做好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针对这一问题很好的解决方案。结合学生的兴趣来进行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同时削弱了地理知识的抽象性,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更透彻的理解,锻炼了学生在问题探索上的多元化和逻辑化。
(二)在问题探索中做好对学生思维的拓展
传统的地理课堂上由于教学理念的落后导致教学方式对学生思维上进行了较大的限制,在面临问题进行探索解决时对效率的盲目追求也导致学生在思路上基本都是按照教师给出的模板反复练习,这种教学方式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拓展的极大打压,对于人才培养也有较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课堂中的渗透也必须贯彻在问题探索解决方面。地理知识拥有较强的逻辑体系,并且在生活中有较多的映射,如果一味地促使学生在固定思路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思考和探索,就恰恰丧失了地理这一学科的最大魅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逻辑意识的锻炼正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成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索时也要注重做好对思维拓展的引导。结合生活实际的问题设置能够帮助学生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转化为地理问题进行解决,再结合地理中的知识进行思维上的拓展,有效促进学生在地理核心思维上的进步。
(三)在课堂练习中做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
课堂练习作为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对当堂课教学成果进行检验的最佳方式,也是每堂课都必备的教学环节,在课堂练习中会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种种问题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待改进的地方。地理在学科特点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其学科知识虽然运用到问题解决中通常解出的答案是唯一的,但是并不代表其在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的步骤上也是唯一的,“殊途同归”的情况在解决地理问题时并不少见,而过去正如前文提到的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教师在教学时受限于课堂时间的紧凑和为了教学管理的方便,常常会让学生按照同一思路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这种量产化的培养方式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课堂练习中渗透核心素养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必备流程。通过教学来锻炼学生对地理知识以及其他地理问题的敏感度,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来引发解题方式上的创新,继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想,有效促进学生地理能力的提高并且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贯彻是对初中阶段学生在地理能力培养上的重视,也是推动初中阶段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地理知识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高质量的地理教学对于学生在未来的成长发展中有着较大的帮助,而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贯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从地理的角度看待问题以及用地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提升,由此可见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教学中的重要性。而作为地理教师更要明确认识到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价值,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来加强对核心素养的贯彻落实,为打造高质量的初中地理课堂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尹军宗.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学生主体地位回归路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4).
[2]杨星.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教学[J].考试周刊,2017(42).
[3]唐先义.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创新[J].新校园(阅读),2018(03).
困惑聚焦在新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教学设计过程中,据笔者的观察归类,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过于追求课堂间学生的活动形式而弱化了地理学科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不少地理教师在公开课或比赛活动中,为了体现新课程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新理念,精心设计情境导入,内容呈现生动活泼,小组合作探究风生水起。笔者在参加青年地理教师教学能手大赛中担任评委时,遇到如下情形:上课内容为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各位选手都能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如有些以导游的形式带着学生欣赏各种地貌,有些则用谷歌地球软件展示,有些老师精心制作亲历的旅游电子像册配上动听的音乐等等,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性强。但课后反思:大部分老师缺失地质作用概念的介绍、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性质对比、板块构造学说的讲解与应用这三大块内容,我们不禁要叩问:这节课究竟培养了学生什么地理素养?学生的什么地理核心能力得到提高?又如,高二“区域地理”教学时,某教师把“中亚”“西亚”合并,按“地形、气候、水文、土壤与植被”四块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尽管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得以充分地展现,但是它在本质上割裂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违背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整体性原理,因而是一堂不可取的地理课。
2.过于追求生动震撼的直观动画视频情境而忽略了地理问题情境的精心创设
新课改倡导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就其本质而言,现代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内容,是目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否则徒有其形,不见其神,这样的形式就有作秀之嫌,甚至过多花哨的形式反过来会冲淡主题,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如过于追求景观图艺术照片漫画等媒体呈现而冲淡了地图、统计图表、示意图、逻辑框图的应用与深度解读;穿插过多过久的富有感染力的视频和动画,反而干扰了学生对核心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3.过于追求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而疏忽了传统的地理“三板”基本功的训练与应用
不少地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上课时遇到突然停电或电脑发生故障的情形下,出现无法顺利地继续开展教学工作,或照本宣科,草草行事,勉强拖到下课的现象。还有些老师运用现代媒体如行云流水,得心应手,而在黑板上竟然没有一个粉笔字、一幅板图或板画,听课老师提出中肯建议,上课老师却说既然投影屏幕上已经出现了,何必多此一举。诚然,现代教学媒体为当今课堂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与技术,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加强了师生、生生间的交互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地理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赏心悦目;但也带来了视角疲劳、浮光掠影、不易用笔记录、难于铭记在心等负面影响。而在多媒体出现之前,曾经支撑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的“三板”(板书、板图、板画)基本功的训练与应用,虽然一度被遗忘和忽略,现又重受关注和宠爱。“三板”的应用和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各有千秋,优势互补,应用起来相得益彰,不可偏废,必须有机结合,促进地理课堂效益最优化。
4.过于追求预设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而压抑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偏重学生收敛性思维的训练而疏忽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长此以往会导致一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不足。不少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媒体选择、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每个环节都精心斟酌,一丝不苟,偏偏忽略了课堂中最能闪现意外的思维火花、最富于创意的动态生成这一重要环节。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科学、合理的预设不仅不会压抑生成,反而能够充分考虑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精心挑选或设计有利于激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放性问题、创疑激趣、循循善诱,更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深度互动和动态生成。
5.过于依赖典型案例的剖析而忽视了选择非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升迁移
案例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不少老师未深刻理解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内涵,误把案例当成举例;把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分析方法当成是解决同类地理案例问题的“灵丹妙药”,缺乏举一反三、灵活迁移的能力。
二、原因分析
当然,地理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五种现象无法完全涵盖问题的全部。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重视新课改理念之形,忽视了新课改理念之神;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目标达成、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之形式,忽视了所有教学形式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与核心能力的提升这一内容和目的。重新认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关系,有利于澄清纷繁芜杂的地理课堂表象,探寻高效地理课堂的本真,防止在内容与形式两者关系处理过程之中有失偏颇,有利于高中地理课堂高效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实施。
三、改进策略
地理素养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信息技术素养三个部分。实际上,这三个部分也是相互包含的。地理学科核心能力是指赋予地理学科特色的、有别于跟其它学科共有的普通能力的特殊能力。如:综合性与地域性是地理科学的两大基本特性。综合性反映在中学地理学科之中就表现为整体性;地域性反映在中学地理学科之中就表现为区域差异性或案例的典型性及非典型性。因而中学地理学科核心能力即整体性及区域差异性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课程改革再怎么改,高中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和本真依然是学生地理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其主要策略为:倡导地理课堂自始至终都必须贯穿“问题驱动”,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案例化)、思维图示化(各类地理图像――也包含“概念图、思维导图等等”),通常称之为“三化”。在“问题驱动”的课堂结构中,必须设置一连串的问题构成问题链,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梯度与逻辑关联,总体上遵循先易后难、先典型后非典型、先具体后抽象再回归到新的具体问题的设置原则。以下主要探讨如何从整体性与案例的典型性及非典型性两个方面入手改进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四、整体性原理与地理教学设计
不仅自然地理环境存在整体性规律,在人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也存在着整体性规律。图1反映了地理环境间普遍存在的整体性规律。为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体现整体性思想,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和分析地理问题,教学设计各环节必须渗透和贯穿整体性原理。如分析气候的形成因子除考虑自然方面因素外,也要考虑人类活动;高三复习气候专题除分析气候的形成因子外,还要复习气候对其它自然因素的影响、对自然环境的整体影响、对人文地理各要素的影响乃至对地理环境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影响。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纽带和连接点,具有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属性。又如必修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节的教学设计,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都必须贯穿整体性原则,人文地理内容核心能力要求是“区位”分析,在前面学习人口迁移、城市化、农业、工业等内容时,都离不开“交通运输”这一共同的重要区位因素(影响因素)的分析。实际上,人文地理环境与自然地理环境一样,都存在整体性特征,突出表现为人类活动受制于各种区位因素,同时它本身又构成其他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亦然。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强调交通运输的布局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种“互动”关系,结合关联案例引导学生加深对“区位”复杂性、动态性的认识,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案例的典型性及非典型性选择与地理教学设计
传统的地理教学高度关注典型性案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建立起一般的思维模式(答题框架),然后把它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工具,机械地套用在所有同类问题的解决之中。实际上,地理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具有鲜明的地域差异性。从典型的案例中提炼出来的一般原理只有与实际情境的特殊性与非典型性相结合,才能丰富、调整和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迁移,才能促成学生螺旋式递进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才能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结论与讨论
一、上好绪言课,激发学习地理的动机和兴趣
初中地理的绪言课,在“想一想”栏目中,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用途,使这种认识和个人需要、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的巨大用途,从而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必要性,坚定学习地理的信念。如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课文以问题拉开地理学习的“序幕”,奠定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向。通过分析我们身边的地理,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历史责任感
西·索洛维奥克“满怀兴趣的学习”实验表明,让学生充满信心地学习其不感兴趣的学科,并坚信能学好这门课,会从中获得无穷兴趣。众所周知,地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地理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指导人类生产生活的方针政策,往往涉及到地理知识。我们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认识到,作为新世纪的一代,接受地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他们肩负着21世纪的地理环境的改造与利用的历史责任,这是关系到21世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大事。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地理知识作基础,在这种责任感的驱动下,学生定会“满怀兴趣”地学习地理。
三、用参观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参观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到校外的一定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考察、研究,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走进大自然,通过大自然的陶冶,才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花草虫鱼,无不给人有益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地理考察是地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考察中,既能一饱眼福,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又能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巩固加深地理知识。如考察徐州的地理状况,既能目睹都市的繁华,了解古城的风采,又能欣赏潮光出色,见识“五省通衢”和“发达的经济”,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
四、运用情境教学法,活跃思维,增强兴趣
情境教学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现行的初中地理教材图文并茂,其中蕴涵着大量的情境素材,有《苦难的母亲》那样的漫画,有开拓视野的“读一读”,有引发思维的“想一想”,有鼓励动手的“做一做”,更有各种各样的导入语。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准确地创设和调整教学情境,提高情境教学的实效,首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进一步丰富教材的情境,提高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如让学生观看放大的漫画《小鸟的悲哀》,并给它配上一段解说词,这样学生不仅能说出森林遭破坏使野生动物丧失理想的栖息地这一表层含义,而且进一步指出其对人类本身的影响,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增强了学生对内容的兴趣和理解。
五、挖掘身边的活教材,增强教学趣味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理论知识的一种途径。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的认识需要更具现实性,因而增强了学习兴趣。地理知识的有关理论比较抽象,如复合农业,学生既不好理解,也不易掌握。教师在讲清复合农业这个概念后,可带领学生到田间实地考察,请农技人员讲解“稻圈养殖”的意义、方法。学生不仅见识到复合农业的实例,而且了解到复合农业是充分利用地理空间,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增强农业效益的一种高效农业。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也能提高学生对科技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讲练结合,让学生愉快地“动起来”
讲练结合,就是让学生有兴趣地“动起来”。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和设计“动”法,精心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动”中学,通过“动”对大脑皮层的刺激,激发学生快乐的情绪,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中学习。如讲述“澳大利亚”的经济时,选择澳大利亚为什么被称为“骑上羊背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为“动”点。教师运用艺术性的语言描述有关地理事物,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指导学生利用有关数据进行说理,使学生愉快地掌握了有关澳大利亚的经济地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