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童趣的翻译

童趣的翻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童趣的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童趣的翻译

童趣的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作记忆容量;Fan效应;提取;眼动

中图分类号:B8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3)02-0157-06

1 问题提出

工作记忆的功能是心理加工的场所,有些人认为它是一种内部的“记事本”或黑板。在记忆提取和干扰研究的争论中,有关工作记忆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工作记忆容量对人的整合能力以及抗干扰能力有影响。工作记忆容量高的人群由于他们的整合能力以及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强,因此能提高记忆效率,有助于对识记内容的提取,提高记忆的正确率。

自Fan效应的概念提出以来,Fan范式被作为记忆研究的重要工具。研究者(An发现,如果若干事件与某一概念有关,当其中任意一个事件作为再认探测事件出现时,被试对它的反应时或错误率就会随这事件数量的增多而延长或是增长,这就称为Fan效应。简单地说,与某一概念有关的事件学习得越多,提取其中任一事件所花的时间越长。

Fan的分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等级为分类标准,另外一种是根据Fan结构的展开形式。

根据Fan材料的等级,可以将Fan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高Fan等级(2-3,3-2,3-3),简称Fan3;中Fan等级(1-3,2-2,3-1),简称Fart2;低Fan等级(1-1,1-2,2-1),简称Fanl。例如在人物一地点范式中:

医生在银行。(1-1)

消防员在公园。(1-2)

律师在教堂。(2-1)

律师在公园。(2-2)

律师在公园(2-2),律师与两个不同的地点相联系,而公园又与两个不同的人物相联系,其等级联结数为“2-2”,因此属于中Fan等级。

根据Fan结构的展开形式,可以分为人物Fanl,人物Fan2,人物FaIl3,地点Fanl,地点Fan2,地点Fan3六种。例如:

人物Fanl:“人物-地点”(1-1,1-2,1-3)和“地点-人物”(1-1,2-1,3-1)在这些句子中,对应的人物只与一个地点相联系。

人物Fan2:“人物-地点”(2-1,2-2,2-3)和“地点-人物”(1-2,2-2,3-2)在这些句子中,对应的人物与两个地点相联系。

人物Fart3:“人物-地点”(3-1,3-2,3-3)和“地点-人物”(1-3,2-3,3-3)在这些句子中,对应的人物与三个地点相联系。

地点Fan1:“地点-人物”(1-1,1-2,1-3)和“人物-地点”(1-1,2-1,3-1)在这些句子中,对应的地点只与一个人物相联系。

地点Fan2:“地点-人物”(2-1,2-2,2-3)和“人物-地点”(1-2,2-2,3-2)在这些句子中,对应的地点与两个人物相联系。

地点Fan3:“地点一人物”(3-1,3-2,3-3)和“人物-地点”(1-3,2-3,3-3)在这些句子中,对应的地点与三个人物相联系。

对于Fan效应的理论解释存在两种典型的取向。一种是情景模型观(Radvansky,1999),该观点侧重于从信息内部表征的角度来寻求对Fan效应的解释,这种观点认为事件的信息在记忆中是否被表征在同一个情景模型内是决定各种Fan效应产生与否的原因。认为人们在构建情景模型时,当共享某一概念的几个事件不能被解释成为指向一个共同的情景时,它们就会分别被存储在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情景模型中,当其中一个事件作为再认探测事件出现时,这几个独立的情景模型因为彼此之间的联系就会全部被激活,它们之间产生竞争导致反映时的延长,即产生了Fan效应;而当共享某一概念的若干事件信息能较容易地解释为指向一个共同的情景时,这些信息就会被整合到同一个情景模型中去,当其中任意一个事件作为再认探测事件出现时,只会激活一个情景模型,被试的反应时不会延长,即不会出现Fan效应。

另一种是ACT-R理论(Anderson,1999),该观点侧重于从提取加工的角度寻找对各种Fan效应的解释,认为提取时不同的注意权重会导致不同大小的Fan效应的产生。该理论认为Radvansky等学者的研究是一种事后的、直觉性的,不能对Fan效应进行预测,而ACT-R理论不仅能对不同模式的Fan效应做出合理解释,而且能对各种条件下的Fan效应进行预测,是解释Fan效应的更合理而精确的理论。ACT-R理论认为,不同模式的Fan效应是由于被试给予不同概念以及不同注意权重所引起的,被试在学习材料时总是注意一些概念而忽略一些概念,被试对他们所注意的概念就赋予较高的注意权重,而对他们较少或没有注意的概念就赋予较低或接近零的权重。获得较高注意权重的概念在被提取时就会具有较多能量进行激活扩展,使得整个提取过程所产生的激活量增加,导致提取时间增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能获得较大的Fan效应,而被完全忽视的概念此时就不会产生Fan效应。

近年来,心理学家开始采用眼动技术来探讨Fan范式下的记忆提取问题,认为Fan范式是眼动研究记忆提取的一个很好选择,可以从中了解到对不同整合程度的材料进行记忆提取的过程以及其相关的数据。使用眼动技术来帮助认识提取过程,其实质是依赖于一个颇受批判的假设――被试的注视持续时间反映记忆提取的过程。尽管在Fan范式中被试需要先注意到检测项然后对其进行编码最后激活提取,但是,仍存在注视持续时间与提取没有关联的可能。在高Fan等级的情况下,也许存在的是更多的注视点,而非更长的注视持续时间。已有研究也发现后续的回忆与对目标注视的次数有关,而不是与注视的持续时间有关。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揭示出注视的持续时间是否与提取的难度有关。到底眼动技术能否反映记忆提取过程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研究者(Anderson,2004)把关于眼动的不同理论解说整合为三种模型,来论证眼动不能反映提取过程:

(1)单一通道模型:被试通过探测项中的一个词语(人物或地点)从记忆中去检索句子,并看看能否从它们中检索出与探测句完全符合的句子。第一次的注视时间反映了记忆提取所需的时间以及由此所得出的Fan效应,后续注视通过检验其他因素决定其是否与记忆提取的内容相匹配。

(2)复合通道模型:因为只有在对探测项中的人物和地点都已经进行编码后才引起对记忆的提取,所以在第一次的注视时间中没有Fan效应,直到所有的人物和地点信息被编码才会出现Fan效应。

(3)独立因素模型:这个模型假设被试需要对每一因素进行注视以便对其进行编码,但是必须在编码完成之后,眼动才反映出提取过程。

Anderson的研究结果并没有支持上述三个模型,认为眼动并不能揭示潜在的提取过程。

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Anderson的研究设计的Fan范式并没有考虑工作记忆容量的大小对记忆提取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工作记忆广度得分高的群体比得分低的群体Fan效应更小。并且,得分高的人也表现出某种整合能力的优势,这是低得分的人所缺乏的,该研究结果表明工作记忆容量影响记忆提取的效率。根据这一解释,可以推断工作记忆容量与学习过程中信息的整合有关,更大的工作容量使人能够每次储存更多的信息,使得信息更容易被整合。信息的整合使得在提取中出现的干扰源减少,因此,Fan效应降低;工作记忆容量较小的人对在记忆提取的过程中控制信息的流通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他们在信息提取时有困难。因为低工作记忆能力的人难以压抑有关信息而非无关信息,因此导致他们更容易受到干扰。为此假设:工作记忆能力强的人有好的整合能力,较少受到干扰,能较好地抑制无关表征,因此Fan效应较小。

Radvansky和David(2006)考察了复合地点情景和单一地点情景*下的Fan效应,结果发现:被试在不同的情景下,例如:空间包含,暂时性和拥有关系,都能体现不同的Fan效应,这不是受句子学习中概念的顺序或文本类型所影响的。在Radvansky的范式中,可以对整合与干扰这两种假设受工作记忆容量所影响的过程作测量。在单一地点模型中,可以评估整合的过程;在复合地点模型中,可以评估干扰的过程。其研究结果表明,工作记忆容量低的人更容易受到干扰,其Fan效应就越高;相反,工作记忆容量高的人整合能力较强而且不容易受干扰,所以他们的Fan效应低。

如上所述,工作记忆容量大小的差异影响对识记内容整合的能力,因此工作记忆容量应成为研究记忆提取过程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所以Anderson认为眼动并不能揭示潜在的提取过程的结论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假定:由于工作记忆容量对记忆提取存在影响,工作记忆容量不同,记忆提取的效果也不同。所以,当加入工作记忆容量这因素后,对实验的眼动数据分析能够支持眼动理论模型,眼动是反映记忆提取过程的有效指标。

2 方法

2.1 被试

以大学本科生为被试,共40人,其中男生18人,女生22人,矫正后视力为5.0或以上。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人;经筛选有效数据人数两组各为16人和18人。

2.2 材料

用于测量工作记忆容量的运算广度任务(许军,2007)和以Fan效应的经典范式为模板编写的28句目标项和28句干扰项的检测项目。

2.3 实验设计

采用混合设计。工作记忆容量为被试问设计,人物的Fan、地点的Fan以及检测项是被试内设计。因变量是错误率、反应时、注视点数、注视时间。

为保持设计的平衡,实验在材料的呈现方式上有以下两种:

A组:需识记的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为“人物-地点”组合,如:工人在图书馆。

B组:需识记的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为“地点-人物”组合,如:图书馆里有工人。

每组各有如上述形式的一共28个句子作为学习材料,并给予被试限定的时间内(10分钟)进行学习,然后完成相应的巩固练习。

2.4 实验程序

2.4.1 工作记忆容量检测

采用运算广度任务进行工作记忆容量测试。在刺激呈现的左边是简单的运算式,右边呈现汉字。运算式由一个乘除运算和一个加减运算组成。乘除和加减各一半。运算的数字和结果,都在20之内。运算式一半是正确的,一半错误的。汉字全部选用常用字。

例如:3×6-12=4读

10÷2+6=11族

每一个运算式和汉字,组成一个单位。几个单位组成一个广度。被试要求在刺激呈现的时候,判断运算式的正确与否。在该广度刺激全部结束后,顺序回忆每个单位中出现的汉字,写在答题纸上。

在任务中,广度中包含的单位从3~9个不等,记做广度3~广度9。例如广度包含5个单位,那么呈现5次单位刺激,被试需要判断个运算式是否正确,在5个刺激全部呈现完之后,顺序回忆个汉字。广度顺序从小到大呈现。

2.4.2 学习识记阶段

先给被试识记学习材料的28个句子,两组被试分别识记不同呈现方式的句子,给予10分钟的学习时间。

10分钟后,让被试完成电脑中的练习程序,以帮助巩固对学习材料的识记。练习题将通过选择题的形式呈现,程序将会对被试的选择作出正确或错误的反馈信息并自动记录做错的题目,当所有题目呈现完毕后,将再次呈现前面做错过的题目让被试重新选择,直到被试对所有题目都能作出正确选择才结束。

练习题呈现形式如下:

1 谁在旅店?[1]

A医生 B工人 C教师 D司机

2 工人在哪里?[1]

A图书馆 B公园 C鞋店 D旅店

2.4.3 检测阶段

以Eye-linkⅡ记录眼动数据,每页呈现由人物和地点配对组成的检测项(其中有28个为目标项,28个为干扰项;其中有28个检测项是人物词在左边,地点词在右边,28个检测项是地点词在左边,人物词在右边)。然后让被试以是否学习过的内容为标准作出判断,要求被试口头报告检测项的正误,同时作按键反应。

3 结果

依据崔剑霞、吴艳红等人(2004)有关注意与工作记忆关系的研究结果,把工作记忆容量广度小于4界定为低,工作记忆容量广度等于4界定为中,工作记忆容量广度大于4界定为高。三个不同工作记忆容量组别对应的人数分别为11人、12人、11人。

如表1所示,随工作记忆容量从低到高排列,错误率、反应时、注视点数、平均注视时间总体上呈递减趋势。在工作记忆容量低的情况下,检测项的错误率T-检验结果为t=1.93(p

如表2所示,随工作记忆容量从低到高排列,错误率、反应时、注视点数、平均注视时间总体上呈递减趋势,但是不同地点Fan等级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经方差分析,工作记忆容量对错误率(F=5.14,p

如表3所示,随工作记忆容量从低到高排列,错误率、反应时、注视点数、平均注视时间总体上呈递减趋势。在工作记忆容量低的情况下,不同人物Fan等级的反应时(F=5.55,p

4 讨论

4.1 工作记忆容量对Fan效应的影响

已有研究认为:工作记忆容量较高的人具有某种整合能力的优势,这种整合能力表现为工作记忆容量高的人Fan效应不显著。实验结果验证了这一点,工作记忆容量中等至偏高的人,对不同Fan等级的学习材料进行记忆提取的效果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他们较少受到干扰的影响,因此对目标项和干扰项的判断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上述实验同时发现了工作记忆容量的主效应对错误率以及平均注视时间的影响显著,对反应时和注视点数的影响非常显著。

工作容量大的人由于其整合能力强,信息被得到较好的整合,因此记忆中零散的信息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结构得到优化整合的信息,从而有利于记忆提取时对记忆信息的检索,使信息提取的时间(反应时)减少,正确率提高,即Fan效应降低。工作记忆容量较小的人由于在记忆中零散的信息过多,而且这些信息之间相互影响,因此记忆检索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导致信息提取时间的延长,错误率升高,Fan效应显著。

4.2 对于Fan效应的解释

实验数据显示,在不同的工作记忆容量条件下,地点的不同Fan等级间的错误率、反应时、注视点数、平均注视时间数据总体上随Fan等级的提高呈上升趋势,但没有显著差异。而人物的不同Fan等级间的反应时、注视点数在工作记忆容量低的条件下其差异显著。

情景模型理论观点认为,共享某一概念的几个事件的信息能较容易地被解释成为指向一个共同的情景时,这几个事件的信息就会被整合到一个情景模型中去。由于根据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各个不同地点Fan等级的信息都可以把人物整合到地点的情景模型中,组成人物与地点的联系。所以,当任意一个事件信息作为探测事件再出现的时候,只会激活相应的情景模型,而不会激活其他不相关的情景模型;从而抑制了干扰信息的产生,相应地降低了错误率、反应时、注视点数及平均注视时间。相反,在人物Fan中根据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传统的思维习惯,与一个人物相联系的各个地点只能形成相互独立的一对一的情景模型,因此记忆中储存的人物与地点的情景模型就会增加。当其中一个事件(人物或地点)作为探测项出现时,各个独立的情景模型将被逐个激活;因此,导致反应时、注视时川的延长,错误率、注视点数的增加,即Fan效应显著。上述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Radvansky的情景模型理论。

4.3 有关Anderson的眼动理论模型

根据实验所得的数据,注视点数的平均值为7.25,并且根据对被试眼动轨迹的观察记录,其注视点是多次在两个词语之间转换,并非如单通道模型的观点通过对一个词汇的注视就开始进行记忆的提取,也不支持复合通道模型的观点在完成对两个词语的注视后激发长时记忆的提取过程。

Anderson所归纳的第三种眼动模型――独立因素模型认为,当对每一因素进行注视并对其进行编码,而且必须在对所有因素的编码完成之后,记忆提取过程才能被眼动全部反映。因此,Fan效应并不是表现为对平均注视时问的影响,它影响的是注视次数。实验结果表明,在工作记忆容量低的条件下,不同Fan等级的人物Fan效应其注视点数存在显著差异,所以实验支持独立因素模型。

4.4 关于错误率

实验的数据并非如Anderson所认为的错误率随Fan等级的展开而上升。在地点Fan及工作记忆容量低的人物Fan的数据中,Fan3的错误率普遍低于Fanl和Fan2的错误率。认为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Fan 3的关联事件最多,因此被试在记忆时分配了更多的识记时间,以及在对识记内容的强化练习阶段中得到不断重复,识记效果被得到加强,因此Fan3的正确率得到提高。

5 结论

童趣的翻译范文第2篇

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的反应一直是中学化学必做的演示实验。

旧教材中是直接在放有铜片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稀硝酸来完成的。

2003年人教版新教材有了改变:试管中加入铜片,再加入少量稀硝酸,立即用带导管的胶塞塞住试管口,并将导管通入另一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观察现象。片刻后将胶塞取下,让空气进入,再观察现象。

2007年人教版新教材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在试管中放入一小块铜片,加入少量稀硝酸,立即用透明塑料袋将试管口罩上并系紧,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将塑料袋稍稍松开一会儿,使空气进入塑料袋,再将塑料袋系紧,观察发生的现象。

2009年江苏版新教材又有了改变:先将铜片置于试管底部,通过分液漏斗加入2 mL浓硝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倒置于水槽里充满水的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再向分液漏斗中加入5 mL水,稀释硝酸,继续收集产生的气体,观察实验现象。

这几套演示实验装置存在一些相同的弊端:

1.在实验开始前试管中就有大量空气,所以反应所产生的NO马上会被氧化成NO2,对观察无色的NO气体产生严重的干扰。

2.隔绝空气后收集到的NO很难再与空气接触,无法顺利看到纯净无色的NO与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现象。

3.实验完毕后,无法使反应立即停止,一旦铜片和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过多,会使其向空气中逸散,污染空气。

因此,对实验装置的改进设计应有如下的几个要点:

1.反应开始前装置中没有空气。

2.铜与稀硝酸反应能自动停止,防止NO过多。

3.反应后,能有效地通入空气,证明铜怀稀硝酸反应生成NO;同时还要防止NO及生成的NO2逸散到空气中。

针对以上问题,大多数改进实验的装置设计都较为复杂,不太适合课堂教学。以下是我的改进实验装置,不仅装置简单,而且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二、实验装置的改进

方案一:可使反应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步骤如下,装置如图:

1.取一支分液漏斗置于铁圈上。

2.向分液漏斗中加入稀硝酸,至液面离漏斗口1厘米左右(目的是不仅可避免塞胶塞时酸液外溢,又可防止空气残留)。

3.塞上带长颈漏斗的胶塞(事先捆上细铜丝),这时分液漏斗里缓慢发生反应,产生的气体压强加大使液体被缓慢地压到长颈漏斗中,直至铜丝与稀硝酸脱离接触,反应即自行停止。

4.打开分液漏斗的下塞,液体逐渐流入烧杯中,长颈漏斗中的液体也一起流下,使分液漏斗中的气体压强减小,空气被快速吸入分液漏斗中,使NO被氧化为NO2。

方案二:可以通入与NO不反应的气体如CO2,赶尽装置中的空气。

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步骤为:先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钙固体,再向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并迅速盖上带铜丝和导管的橡皮塞,待反应完全后,将导管插入试管内接近液面,再将铜丝插入到溶液中,此时可看到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无色NO气体(如反应不明显,可稍加热),用注射器向试管内推入氧气,可看到无色NO气体变成红棕色的NO2气体。

方案三:可以用液体赶尽装置中的空气,实验步骤如下,装置如图:

1.分液漏斗活塞打开,从U型管的长管口注入稀硝酸一直注到分液漏斗的活塞处为止。

2.关闭活塞,此时可看到有气体生成(如反应不明显可放在热水浴中稍加热)。

3.当产生的NO气体将稀硝酸排入长管内,使铜丝与稀硝酸脱离后反应会自动停止,在U型管的短管内可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

4.如果将活塞慢慢打开,U型管长管中的稀硝酸又回落到短管内,分液漏斗中有红棕色的气体生成。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反应放在注射器内进行,反应前利用注射器的活塞赶尽装置中的空气。

实验步骤为:先把铜片放入注射器内,然后把注射器的活塞向内压,即利用注射器的活塞赶走容器中的空气。然后抽取一定量的稀硝酸,并用橡皮堵住针尖。待反应开始,随着气体的产生,活塞自动向外。能清楚地看到无色的NO气体(如反应速率慢,可把注射器放在热水中稍加热)。把橡皮去掉,抽取一定量的空气,又能明显地看到有红棕色的NO2生成。反应完成后,把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全部压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方案五:可以通入与NO不反应的气体如CO2赶尽装置中的空气。实验步骤如下,装置如图:

1.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向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钙固体,再从分液漏斗向其中加入适量的稀硝酸。

3.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CO2气体已将装置内空气排尽后,关闭止水夹K。

4.将铜丝插入稀硝酸中(如反应缓慢可稍稍加热),反应片刻后待NO气体进入烧瓶后,由注射器(事先抽入一定量空气)向烧瓶内注入空气,可看到无色的NO气体转变为红棕色的NO2气体。

三、总结

童趣的翻译范文第3篇

一、智慧旅游概念

关于智慧旅游的概念,众说纷纭。国际上比较注重游客与旅游的深层次关系以及智慧旅游给旅游业带来的整体效益。Molz(2012)把智慧旅游定义为使用移动数字连接技术创造更智慧、有意义和可持续的游客与城市之间的关联。而国内学术界更注重“技术管理”给旅游带来的效益,以张凌云、史云姬为代表的“管理变革论”,认为智慧旅游是以改善旅游体验、创新旅游管理、优化旅游资源配置为目标,进而提高旅游行业管理水平、扩大行业规模的现代化工程。龙毅等认为:智慧旅游是伴随智慧地球与智慧城市的提出而产生的一个新概念,主要强调与互联网、物联网相结合,实现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实时感知和提供主动、智能化的服务。所^智慧旅游,就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游客就可以借助方便携带的智能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主动感知旅游资源以及信息。综上,对智慧旅游的各种表述均传达这样一个中心思想:通过互联网整合资源满足游客需求,从而达到促进体验与互动、提供便利的目的。旅游本身就是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体,对于各行业的粘合度极高。因此,创建智慧旅游云管家体系是一项多向交互、动态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智慧旅游现状

我国自2014年以来将智慧旅游的建设提上日程,各地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在当地建立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其中以2015年11月上线“南京智慧旅游游客助手”为杰出代表。该平台分为资讯、线路、景区、导航、休闲、餐饮、购物、交通、酒店九大板块,为游客提供了景区介绍、活动信息、自驾游线路、商场促销活动、实时路况、火车票等旅游信息。纵观各地建立的智慧旅游平台,能在景区内为游客提供实时反馈信息的并不多。随着出游旅客数量的逐年增加,景区负荷也不断加大,特别是在黄金周时期,真可谓人山人海。许多景区内小景点均排起长龙。有些景区门口虽有滚动电子显示屏告知游客参观此景点需要多长时间,但往往是需要游客走近该景点才能看到,这在无形之中就浪费了游客很多的时间。因此,加强景区实时反馈系统建设对于以通过线上平台满足游客需求,加强体验与互动,提供便利的智慧旅游来说,至关重要。

三、加强景区实时信息反馈系统建设的意义

景区实时信息反馈,这里主要指景区内各小景点的参观人数及排队时长反馈,这一点在国内许多景区均有所欠缺。对于游客来讲,控制好每个景点的游览时间,合理避开排队等待的时间,无疑非常重要。因此,针对目前众多学者对如何构建智慧旅游云服务体系的探讨,笔者认为,加强对游客提供景区内实时信息反馈应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国内旅游市场上,除上海迪士尼能在游客手机客户端下载的官方APP上显示每个游乐项目需要等待的时间外,其他景区很少重视到这一点,而这却又是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实实在在需要了解和获益的。国内旅游井喷式爆发,旅游景区逐年增加,如果能让游客提前获知他们想要游览的项目需要等待的时长,那不仅可以让游客合理规避拥堵的烦躁,减少旅游途中的郁闷心情,还可以节省排队的时间,让游客在有限的旅游时间内享受到更多的旅游体验,从而大大提高旅游愉悦度和满足感。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引用旅游大数据,加强景区实时信息反馈,在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同时,增加景区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强景区实时信息反馈系统建设的关键

智慧旅游的核心是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因此,对信息的更新速度予以实时监控就显得至关重要。加强景区实时信息反馈系统建设,提高旅游活动的便捷性、旅游管理服务工作的精准性以及旅游资源利用的高效性,为提高游客旅游体验,提升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奠定基础。智慧旅游强调的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电子平台,旅游信息的及时、准确是旅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让游客通过手机客户端准确了解景区内各小景点的游览人数和需要排队的时长,需要各景区范围内加强小景点入园人数的统计,并应用于线上平台,反馈给游客。让游客对接下来的行程准确及时地了解安排。

五、结语

童趣的翻译范文第4篇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①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儿童文学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其翻译的作用也愈加重要。因此,近年来儿童文学翻译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关注,关于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拟从儿童文学的特点和作用入手探讨其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问题,以求对儿童文学翻译有所帮助。

二、文学的特点和作用

儿童心理学中通常把儿童期限定在6/7~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对语言和文字的反映尚未完善,因而以这一群体为目标读者的儿童文学有其自身的特点。正如高尔基所说:“儿童文学不是的附庸,而是主动拥有和法则的一个独立大国。”②这一“独立大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和审美特征。一方面,儿童文学的语言需浅显明白,形象化,富有较强的节奏感;另一方面,儿童文学应充满稚拙美和奇特的幻想,是不同于的奇妙国度。儿童在其中不仅能汲取知识,开阔视野,而且能发展语言思维能力,体验乐趣,陶冶情操。这一“大国”为儿童茁壮成长提供必不可少的养料。

儿童翻译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成分,它为儿童引进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他们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基于儿童文学的特点,儿童文学翻译同样也是为儿童服务的,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异于成人,这对于大多数成人译者来说在翻译时需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突出儿童文学的语言和审美特征,满足儿童的阅读兴趣以引起小读者的共鸣。

三、童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不同民族、不同群体都有其不同的文化,如何处理文化间的差异是翻译中的一个难题,尤其在儿童文学翻译这一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文化差异问题更是个大难题。一方面,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之间客观上存在着语言与思维等文化差异;另一方面,儿童文学翻译中也存在语言间的文化差异问题。

1、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之间的文化差异问题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儿童文学翻译也有其特殊性,即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主要是成人,而读者主要是儿童。儿童文学翻译可以说是成人与儿童间的交流,而两个群体又有其不同的文化,如果译者在翻译时意识不到或处理不好这些差异的话有可能会阻碍他们之间的交流。其中一个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译者可能会从成人的视角出发,忽略读者是儿童。例如,Alice’sAdventureinWonderland中这句的翻译:

“Curiouserandcuriouser!”criedAlice(shewassomuchsurprised,thatforthemomentshequitefor-gothowtospeakgoodEnglish.)

译文1:“越来越离奇了!”爱丽丝嚷道(她诧异之下竟然忘了正规的英语语法)。

(注:“越来越离奇”的原文是“Curiouserandcuriouser!”。英语习惯是形容词和副词如果超过两个音节,比较级不在字尾加er后缀,而在字前加more)

译文2:“越变越奇罕了,越变越希怪了!”(阿丽思自己诧异到那么个样子,连话都说不好了。)(赵元任,2002)

译文1忠实传达了原文的意义,但却不难发现其表述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儿童读者是否已掌握英语语法。对那些对英语知之不多的儿童来说,“英语语法”和加注的内容有可能会使他们不明白注释本身的含义,更无法准确体会爱丽丝的惊奇,进而对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果整个译文中过多地出现这样的翻译可能会引起儿童的反感。相较而言,赵元任先生的译文“连话都说不好了”既达意又传神。

著名的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先生认为“做好外国儿童文学翻译工作最要紧的是熟悉儿童。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再明确不过:是儿童。不熟悉他们就做不好这项工作。”③儿童有他们自己的世界,独特的思维和说话方式。如果成人译者能走近儿童,熟悉他们的思维和语言,了解他们的需要,翻译时就能更容易揣摩儿童的思维,运用儿童的语言,从而译出童趣,获得儿童的喜欢。如TheSelfishGiant中的这句:

ThentheHailstoppeddancingoverhishead,andtheNorthWindstoppingroaringandadeliciousperfumecametohimthroughtheopenwindow.

苏福忠、张敏两位译者将此句译为:

雹子停止了在头顶砰砰乱跳,北风不再呼呼吼叫,一股扑鼻的香气从开着的窗扉飘到了他跟前。译文中运用了“砰砰乱跳”和“呼呼吼叫”这样的拟声词,突出了儿童文学节奏感强、趣味盎然的特点。如果换成“狂舞”和“呼啸”就会顿然失味,没了童趣。因此,在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时,成人译者如果能尊重儿童,熟悉儿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就可以译出好译作,成为儿童成长路上的知心伙伴。

2、语言与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问题

翻译中译者在完成源语言与目标语言转换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语言背后文化的转换。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原文中对源语小读者而言的基本常识可能对译文小读者来说是陌生的、怪异的。译者如何处理这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会直接影响目标语小读者的阅读兴趣。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问题时常用的两种策略是归化和异化。德国语言学家施莱尔马赫在1813年6月《论翻译的方法》的长篇论文中提出翻译可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④前者指异化,后者指归化。施莱尔马赫提出的这两种策略对翻译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文学翻译应以异化为主,在最大程度上进行文化交流。然而,笔者认为儿童文学翻译却不能一概而论,这是因为儿童文学的读者主要是儿童。一方面,儿童年龄小,思维不成熟,且尚处于母语学习的阶段,语言中异化的成分容易对儿童造成干扰,不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另一方面,儿童文学作品只有满足了儿童的情感需要和阅读兴趣才能达到陶冶情操和教育认知的作用,适量的异域文化有助于达到这一目标,但如果这类陌生的文化过多,则会打击儿童的阅读兴趣。因此,儿童文学翻译要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在处理儿童文学翻译中语言间的文化差异问题就宜采用以归化为主的策略,使小读者容易接受。例如,在Alice’sAdventureinWonderland中的这句话:InanothermomentdownwentAliceafterit,neveronceconsideringhowintheworldshewastogetoutagain.

赵元任先生将其译为:

不管四七二十八,爱丽丝立刻就跟进洞里去,再也不想想这辈子怎么再出来。

原文用了倒装表现出爱丽丝强烈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译文中用“不管四七二十八”做了归化处理,使小读者易于接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交流的频繁,儿童读者认知能力也在增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接受一些异域文化,因此可以适当地采用异化的策略,如加注等,保留一些易于儿童接受的文化因素。如TheYoungKing中的这句话:

“Arenottherichandthepoorbrother?”askedtheyoungKing.

“Aye,”answertheman,“andthenameofthebrotherisCain.”(TheYoungKing)

苏福忠、张敏两位译者译为:

“富人和穷人难道不是兄弟吗?”年轻的国王问。

“是的,”那个人回答说,“可这位富兄的名字是该隐。”(《年轻的国王》)

(注:“该隐”源于《圣经》,据说杀死了弟弟亚伯)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经典,让儿童简单了解其中的故事有助于他们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因此,在处理儿童文学翻译的源语言与目标语言文化差异时宜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在儿童接受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进行文化的传递。

童趣的翻译范文第5篇

“‘儿童文学’这一术语于‘五四’时期展露头脚。它是指切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欣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1]。

儿童文学的主要特点首先是儿童性。儿童文学的创作者是成人,欣赏者是儿童。真正的儿童读物应以儿童为中心,合乎儿童心理特征,它的目的应在于帮助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其次,儿童文学应具有教育性,并且应是广义的、无形的教育。其中包括语言教育、人格教育、价值观教育、集体思想教育等等。儿童文学既然是文学,当然还要有文学性。文学的感人之处在于潜移默化中讲究写作技巧[2]。除此之外,翻译儿童文学语言结构要简单。作为儿童文学翻译,就要和孩子们交往,要热爱他们、重视他们,要接触儿童、熟悉儿童、了解儿童。译者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用儿童的观点去透视原文,用童心去鉴赏,以童趣去体会原文,然后用浅显易懂的儿童语言去翻译,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童趣,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及艺术境界,从而给儿童以启迪。

二、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ReceptionAesthetics)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也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接受美学由德国教授姚斯(HansRobertJauss)和伊塞尔(WolfgangIser)提出,着重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受美学强调接受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强调接受者的需求和审美意识对艺术作品的调节机制。它认为在“作者———作品———读者”中所形成的总体关系中,读者决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因素。相反,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一部作品艺术生命的长短,在某种意义上也取决于读者的接受。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成为现实的、具体的,从而产生出更多的价值和意义。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视野融合,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文本相融合,才谈得上接受和理解。期待视野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直觉能力、承受能力和接受水平等等。读者的期待视野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人而异,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3]。

三、从接受美学看儿童文学翻译

当把接受美学应用于翻译理论中时,译者成了原作的读者,他的主动参与使他在翻译时会考虑到译本读者的期待视野。儿童,作为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应当成为译者的考虑对象。接受美学理论拓展了文学研究的空间,也给文学翻译带来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它改变了传统的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就儿童文学翻译而言,接受美学理论对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们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从语体方面探讨儿童文学的翻译策略。

语体是儿童接受文学作品的决定性因素。儿童文学的语体特征是由儿童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儿童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方式,容易对直观的具体的形象感兴趣,如形状、声音、颜色等等。鉴于儿童的接受能力,译文的语体可采用口语化的词汇和句式、恰当的修辞手法及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一)词汇

翻译的关键在于对语言的驾驭,因而选词是个关键。一个外语单词有多个对应的汉语意义,但儿童的词汇量少,生活经验也不丰富,所以翻译时要考虑儿童的文学理解能力,然后比较每个词的用法,再对照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汇翻译,力争做到语言简洁易懂,准确鲜明。

如《风语河岸柳》中原文:

“Areyoufeelingil,lToad?What''''sthematter?”

“你病了,癞蛤蟆?怎么了?”

“toad”一词翻译成癞蛤蟆而没有译成书面语蟾蜍,因为小读者对蟾蜍可能还没有概念,但对于癞蛤蟆可能较为熟悉,这样翻译既简单易懂又使文章充满生活气息和童趣。

又如《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原文:

Butitwasn’.tItwasJack-o’-lanterns,orlightning-bugs;sohesetdownagain,andwenttowatching,sameasbefore.

但是那并不是。那不过是些鬼火或是萤火虫罢了;于是他又坐下来,照旧眼巴巴地望着。在这段话中,“Jack-o-lanterns”来自古爱尔兰童话,指“南瓜灯笼”,但这对于中国儿童来说翻译成“鬼火”更能体现原意且容易接受。译者对于“watching”的翻译不是译成“望着,看着”等等,而是译成“眼巴巴地”,这几个字极为传神,从它们当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哈克那张稚气的脸,也能体会到他当时焦急无奈的心情。

(二)句式

英语文学作品中多用一些长句、复合句,但这在汉语中并不多见,尤其是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将一些长句、复合句转化为短句,给小读者喘息的时间,以保持他们往下读的兴趣,同时这也有助于完善儿童的语言能力。

如《白雪和红玫瑰》中原文:

Assoonasthedwarffelthimselffreehelaidholdofabagwhichlayamongsttherootsofthetree,andwhichwasfullofgold,andlifteditup,grumblingtohimsel:f“Uncouthpeople,tocutoffapieceofmyfinebeard.Badlucktoyou!”andthenheswungthebaguponhisback,andwentoffwithoutevenoncelookingatthechildren.

小矮人刚一脱身,就拎起放在树根旁的装满金子的袋子,嘴里嘟哝着说:“你们这两个小笨蛋,竟然把我可爱的白胡须剪掉一截,愿你们遭报应。”说完,他把袋子往背上一搭,没有再看看两个小姑娘一眼,就溜走了[4]。

原文中时间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及并列句交织在一起,译者翻译成短句形式符合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特点,又避免了长句给儿童阅读带来困扰,极大地提高了儿童的阅读兴趣。

(三)修辞

在修辞方面,英汉两种语言都习惯采用多种修辞手段以增强文本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这些修辞手段对于儿童文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是儿童语言的一大特色。儿童文学中一些最基本的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拟声、押韵等的恰当运用必将增添译文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译作集音乐美、形式美和画面美于一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儿童的阅读兴趣,陶冶他们的心灵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语言方面,英语作者常用押头韵和押尾韵等修辞手段来创造有趣的语音效果,以吸引儿童读者。

如《羊羔和小鱼》中原文:

EnekeBeneke,letmelive,

AndItoyoumybirdwillgive.

Thelittlebird,itstrawshallseek,

ThestrawI’llgivetothecowtoea.t

Theprettycowshallgivememilk,

ThemilkI’lltothebakertake.

Thebakerheshallbakeacake,

ThecakeI’llgiveuntotheca.t

Thecatshallcatchsomemicefortha,t

ThemiceI’llhangupinthesmoke,

Andthenyou’llseethesnow.

耶内克,别内克,饶我一次,

我送你我的小鸟,

它能衔来干草。

我把干草给牛吃,

漂亮的牛挤出奶汁。

我把牛奶给面包师,

面包师给我烤蛋糕。

我把蛋糕给小猫,

小猫为我捉老鼠。

我把老鼠挂起来熏,

你就会看到大雪纷纷[4]。

这是故事中儿童做游戏时说的一段话,作者用“seek,milk,take,cake,smoke”及“ea,tca,ttha,t”押了尾韵,在译文中译者也用了押韵词“鸟,草,糕,猫”“吃,汁,师”和“熏,纷”等,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再现了游戏的趣味性,正好符合儿童文学对语言口语化的要求。

又如《秘密花园》中原文:

TheseedsDickonandMaryhadplantedgrewasiffairieshadtendedthem.Satinypoppiesofalltintsdancedinthebreezebythescore,gailydefyingflowerswhichhadlivedinthegardenforyearsandwhichitmightbeconfessedseemedrathertowonderhowsuchnewpeoplehadgotthere.

玛丽和迪肯播下的种子长出了嫩芽,长得像有仙女在照顾似的。五颜六色的罂粟花像绸缎一样,在轻风里成群起舞,鲜艳快乐,似乎在嘲笑那些已经在这花园里住了很多年的花朵。坦白地讲,这些花朵似乎非常奇怪这些新人怎么到了这儿[5]。上文中涉及到了比喻和拟人修辞法,译者用简短的分句恰到好处地将原文中的画面展现出来,原文中的童真、童趣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归化和异化相结合

文学没有国界之分,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而翻译决不是简单的文字间的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由于各国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传统观念以及所接受的教育理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译者在将外国文学介绍到中国时,既要考虑到信息的准确性,还要注意到文化的差异性。

在文学翻译中存在着异化和归化之争,前者以原文化为中心,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文化特点;后者主张以译入语为中心,把异国文化变成本国语。对于儿童来说,异化可以学到新东西,但是理解难度大;归化可以使儿童更容易读懂作品,但是他们却了解不到异国的风情。为了最大限度地得到两者的长处,我们可以采取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原则,尽量站在儿童的角度,避免把儿童文学变成枯燥的教科书。

如《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中原文:

Shewenton…“andvinegarthatmakesthemsour-andchamomilethatmakesthembitter-and-and-barley-sugarandsuchthingsthatmakechildrensweet-tempered…”[6]

她就接下去道……:“心酸大概是喝了酸梅汤的缘故———命苦大概是吃了黄连的缘故———还有———还有小孩的脾气甜甜的,大概是吃了大麦糖那些东西的缘故……”[7]

译者采取了归化的方法,“酸梅汤”,“黄连”,“大麦糖”都是译入语文化中的食物,儿童对它们很熟悉并很容易就能联想到它们的酸,苦和甜的特性,这会使儿童的阅读过程更加流畅。

相关期刊更多

作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晚霞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四川省委老干部局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