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相遇问题课件

相遇问题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相遇问题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相遇问题课件

相遇问题课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关键词:体育;健康;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在原有体育课程的基础上而重新构建的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体育不再仅仅是体育,内涵扩大了,增加了一些健康教育的内容。它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范畴,建立了身体、心理、社会整体健康为目标的课程结构,横跨体育、生理、心理、保健、卫生、安全、环境保护、社会、营养等诸多学科,涉及了操作、认识、情感、行为等领域,兼容基础性和实用性,有利于每个学生健康意识和体育、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效地保证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落实。

    体育对学生健康的影响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方面,不是学校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把健康和体育放在一起,好像健康只是体育课的事情。《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健康教育只是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并且与体育密切相关的内容与体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而不是什么健康内容都往体育课中搬。现在的体育与健康课还不是体育与健康教育合二为一的综合课,因为现在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所包含的内容,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内容是通过多学科,多渠道进行的。

    一、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1 、以偏概全,片面理解课程的目标、任务

    由于认识上的错误,对传统的以增强体质为教学目标,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教材体系全面否定,注重了学生兴趣的发展,忽视了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以健美操、韵律操、游戏代替专项准备活动的现象较为普遍。体育教学没有知识、技术含量,不注重运动负荷是还安排得恰到好处,只求学生玩得开心,学生开心了,似乎体育课也就成功了,学生的心理也就健康了。

    2 、体育与健康分开教学

    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把体育内容与健康内容分为室外和室内两个场所分别教学,和以前的体育课、健康课没什么区别。

    3 、只重视课堂教学而忽略课外活动

    有些同志认为通过体育与健康课堂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和社会健康水平,实际上仅仅一周几节课来提高学生的全面健康水平是美好的幻想,不可能实现。

    4 、体育教师培训不到位,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据了解,许多地方派一人参加上一级组织的课标培训,回来带几本资料传达其精神,造成级级在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走样,课改工作难以做到深入细致,造成体育教师一知半解,理解肤浅,没有真正弄懂新课程标准到底是怎么回事。

    5 、学校体育教师缺乏课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

   由于受到旧课程体制模式的影响,加之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认识、理解上的不足,以及上级管理部门缺乏指导与检查评价,教师们还处于一种“拿来主义”的思想。等待有一个现在的模式来“依葫芦画瓢”缺乏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课改精神。

   二、措施与对策

   1 、提高教师基本素质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因此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不仅具有献身教育,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的师德,还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过硬的语言艺术,正确的示范,良好的心理和科学的教学管理素质,更新教育观念,认真学习并弄清新课程标准。同时又殷切希望各地各级领导,把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切实落到学校教育的议事日程上,以合格证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健康发展,这是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教师总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2 、体育与健康应有机地结合

   体育与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应恰当地有机地把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去。如利用游戏教育学生对溺水者抢救的方法,首先教师将抢救溺水者的动作要领能步骤讲解示范一遍(有条件的可以观看教学片子)然后利用游戏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抢救溺水者比赛,看谁做得正确、最快。

   3 、大力推进课改工作

   (1 )加大课改的领导力度,各级教育科研行政部门要切实抓紧落实课改工作任务,尽快设立专门的课改工作管理指导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课改工作。

    (2 )各级课改工作指导人员,要深入到基层学校,了解和掌握课改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把握课改方向,与体育教师共同探讨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引导课改工作尽快步入正轨。

    (3 )积极调动学校体育教研组(室)与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课改主力军的积极主动参与意识,为他们创造再学习的条件和机会,走出去,请进来,拓展视野,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探索积累经验,使自己尽早掌握新课标,尽快跨入课改的行列。

   《体育与健康》课是一门以体育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增时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已不再拘泥于原来只是增强体质为目的的体育课,而是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人们对健康水平的深化和提高,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体育功能的拓宽,必将冲击每周两节体育课的教学模式,也必将引起学校体育全方位的改革,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要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精神不断探索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新途径,集思广益,认真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于体育与健康教学之中,进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相遇问题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新课改;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01

陶行知那种“以德立教”,“爱满天下”,“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执着追求,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和鞭策着我们教师。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如何在教学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教学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此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精心准备、构思、设计教学内容

在进行课堂教学前,进行精心的准备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掌握教学的进度,并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适时的调整教学的进度和内容。

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时候,根据鲁迅为文中主人公取名的角度出发,让同学们思考孔乙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接着理解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生句,掌握重点的字词句,并让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再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文章中出现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的实质和作用,同时,还要理解并回答孔乙己当时是处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之下、为什么孔乙己出场之后才能笑几声以及造成孔乙己这个人物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等问题,最后老师再以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对课本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体现出教师的引导性,而且还能充分的展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会教与学生会学,在课堂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疑问和情境

好奇心并非单单只针对小学生,对初中生同样如此,因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该环境中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作者心心相印,切身体会在文本内容中作者的喜怒哀乐,并与其进行情感的交流。

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这一文时,首先教师为学生设置一系列的疑问:“常听说这么一句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通过这句话我们知道苏州的美主要是在于园林,桂林的美主要是在于山和水;那么,请问园林中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它的美又在何处呢?”通过这样的导入,让同学们快速的通读全文,接着借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现实的苏州园林和桂林的山水美景,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跟着作者的步伐,走进苏州园林,一同去感受苏州园林的形、象、声、景的完美结合,与作者产生共鸣,理解和掌握到本堂课的主要内容,这将充分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创设轻松的、和谐的教学氛围

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使用较为委婉的语言以及对自身的严格要求等都将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学生做人。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了解到学习其实就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

正如上面教学《苏州园林》一课的时候,笔者若是发现有的学生出现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的样子,就故意让该名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此时的回答肯定是答非所问,我微笑着对该名同学说到:“请坐下,你刚才肯定是被文章中苏州园林的美景吸引住了吧,想要迫不及待的欣赏欣赏,以致于连老师问你什么问题都还没有弄清楚”。话音刚落,其他的同学哄然大笑,该名同学也会不好意思的脸笑一下,我会示意同学们安静下来,待坐下之后即可会将注意力转移至该堂学习中去,此时,另有一些不专心的学生也会将注意力转移至学习中来。所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而且还能提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教师轻松的教,学生轻松的学。

四、多种教学方法统一

若要达到一个高效的学习课堂,那么,首先就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真切的领悟语文中的丰富多彩,并且分享学习中的乐趣,最大限度的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和成绩。例如,在教学《变色龙》这一课文的时候,教师在教法上可以采取分层次的设置疑问:

(一)教师结合本文提出一个问题:奥楚蔑洛夫斯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呢?对于这么问题,同学们很快就会打出来:善变;接着,教师再问:那么,请问他善变的主要是特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此时,同学们的热情就会高涨,经过分析、讨论之后纷纷回答出:他比较‘反复无常’、‘变得很快’、‘特别搞笑’、‘比较蠢’等等。

(二)待学生回答完了之后,教师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问:他虽然是变幻无常的人,但是有一点他始终都没有改变,请问是什么呢?“见风使舵”的本性,同学们回答道。因为有了前面问题做铺垫,那么后面的问题就不再是那么的困难了。

(三)教师再就顺势利导,提出一些具有深层次的问题:他变成这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为什么作者要在文中塑造这样一个形象呢?像这样层层深入的提问,使同学们在问题的回答中挖掘出本文的中心和需要掌握的重点。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学中,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面对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我们必须要从根本做起,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学生的学要以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基石,通过教与学的有效结合,最终实现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相遇问题课件范文第3篇

一、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研究现状与发展前瞻

“问题意识”是中外思想家、教育家认同和推崇的教育方法。雅斯贝尔斯、怀特海等教育家对于问题式教学进行过学理上的论证;柏拉图、孔子等则是提问式教学的杰出践行者。 “法无定法,道有常道”,设计切中要害的教学问题,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深刻揭示出了探讨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查阅“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策略研究”文献综述发现,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甚少。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苏联和美国两大流派:苏联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赫穆托夫、鲁宾斯坦等人;美国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布鲁纳和帕内斯等人。与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研究相关度最高的是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法。这一教学策略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尽可能提供资源,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解决问题。PBL教学法最早由美国教授Barrows提出,之后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之中。近年来,多学科开始加以借鉴,PBL教学法成为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而如何将问题意识导向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从国内研究成果看,目前学界关于问题意识与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策略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只是浅尝辄止。我们在CNKI中输入“问题导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主题和关键词,仅仅找到5篇文献。上海大学忻平等学者在《从问题出发:六个“为什么”教学实践与解决大学生问题的思考》(忻平、谢宝婷等,2010)一文中指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提升问题意识,问题应体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积极实施“问题解析式”教学。中南大学谭希培教授在《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一条途径》(谭希培,2012)一文中指出,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陈殿林博士在《从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路径研究》(陈殿林,2013)一文中强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以采取“从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的路径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何益忠教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彰显问题意识》(何益忠,2010)一文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以解决学生的问题为中心,最终引导学生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王天恩教授在《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探索》(王天恩,2015)一文中认为:强化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经达成的共识。

对相关研究成果做一些简单梳理发现,这几篇文章对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都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但我们认为,这些研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相关研究成果大都比较零散和浅白,主要侧重于强调问题意识对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或问题意识在特定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经验片段性的总结,就事论事的色彩浓厚,缺乏系统的实践设计方案和完整的教学策略,系统探讨和理论架构支撑更是空白。问题导向教育教学模式如何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

二、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的价值分析

问题意识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把问题意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明确问题意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深入探讨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教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中难以回避的重要课题。以“问题意识”视角突破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以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为起点,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教学,让教育教学变得有的放矢,沿着答疑解惑的认知路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有利于解决思政课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足等问题,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可以推进理论问题意识与思政课教学理论研究纵深发展,形成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理论,最终会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丰富和发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具有推动作用。

三、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创新策略

(一)兼顾理论和实践,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问题和问题链

深入研究学生和教材,是抓住真问题、形成问题链的关键。全面分析思政课教学内容,提炼出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重点、难点,为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切准脉络,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准备工作。结合课程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教学问题体系。问题设计包括教师提出和学生提出两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负责筛选。问题既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可以是理论问题的纵向延伸。既强调对学生思想实际问题的关注;又强调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参考,给予学生持续探究的动力。在教学问题和问题链生成过程中,重视对思政课教学现状和学生实际学情的调查与分析。在方法上学期初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获取问题导向下思政课教学实施现状、学生困惑、?P注的问题等真实情况,为之后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现实依据。问卷调查对象是本校目前在校的大一、大二学生。访谈对象主要是思政课一线任课教师,编制访谈提纲,采取面对面访谈、教学研讨与书面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借助电子邮件和微信的沟通交流功能,获取一线教师对问题意识导向下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感受和体悟,凝练教学问题和问题链。在此基础上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概括出本校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策略。

(二)用问题意识引导教学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确立“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组织运行体系。课堂上,在问题引导下鲜活思政课内容;课堂外,学生们用实践和行动来解答“问题链”里的问题。兼顾理论与实践,让问题更鲜活,使“问题链”动起来。问题引导教学策略微观上可分解为课前布置安排、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后巩固交流等环节。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包括课前查阅资料、教师和学生分组信息、课堂讨论、理论研讨法、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多渠道采集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解答学生问题的情况,教师指导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包括:微信(群)、E-mail、博客、QQ、飞信、微博等。

(三)配合问题意识导向下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实施,强化过程性考核

配合问题导向的进程,可根据小组展示情况和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程度,进行针对性考核,考核成绩纳入实践教学成绩部分,最终按照科学比例计入期末考试成绩。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考核过程中要摒弃死记硬背的考核方式,即使理论教学考核也应积极回??平时课堂中涉猎过的问题,使学生真正投入学习,乐于学习过程。

(四)重视实施与检测环节

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策略的前期研究成果,会在2016年秋季和2017年春季学期的课题组成员教学实践中得以实施,最终形成教学实施方案。结题前,通过问卷调查、典型访谈、成绩分析等方式检测改革成效,并在不断检测和教学实践中得以完善。

(五)设计实施社会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思政课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两部分。其中社会实践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对接的重要方式。切脉民生――思政课京郊农村社会调查实践项目的具体方式是拟就一系列京郊农村社会调查题目,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真正走入京郊农村社区、走进民生,了解社情民意、关注百姓诉求,发现现实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积极思考、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条件的不断成熟,京郊农村社会调查已经被设计、部署成经年持续的、宏观规划的、成体系和规模的体现农民生存状态变迁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既体现“变迁理念”,又从问题意识出发,调查者采取开放的学术态度,对调研中出现的如农村环境、农村教育和医疗、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加以关注并做出翔实的记录,拓展调研的维度。

四、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创新策略的难点处理

相遇问题课件范文第4篇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ethods in a Problem-oriented Classroom

ZHONG Hui, ZANG Han, DONG Jie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8, China)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teaching, a problem-oriented class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is propose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teaching, it has been continuously enriched and suitable for students of various majors to integrate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hich greatly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cross-disciplinary student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classroom discussion mechanism,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application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 unified teaching system is formed by combining theory learning, innovation experiment discussion, innovation project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of self-learning and active thinking in the form of discussion, explanation, experiment practice and argument.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novative interest and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skills, to provide a good platform for students to collaborate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is requires that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should be explored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Key words:Problem-oriented; innovative projects; interdisciplinary.

1 概述

近年?恚?跨学科的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在本质上仍不能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内容:众所周知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比较快,而其课程教学内容又不能及时更新。其原因在于计算机技术变革性不断加快,然而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确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对于计算机类课程教材和大纲的更新一般都是落后于计算机最新技术发展,因而使得计算机众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及时更新教材。使用旧的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总是跟不上计算机最新技术的发展,没能体现教学的先进性,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对人才的需求。(2)教学方法: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跨学科课程教学面临着丰富的课程内容与有限的学时之间的矛盾。单一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语言、文字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传播的信息量少,单调乏味,教师上课难,学生学习更难。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也不好,因而研究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2 常规使用教学方法

2.1讲授法

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这是目前经常使用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讲授知识。主要讲授包括讲述知识内容、讲解概念含义、讲读启发引导思路和讲演实验演示过程。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知识还是主要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自己去理解掌握领会,才能消化和巩固知识。

2.2演示法

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实验过程展示给学生看,作示范性例子实验,通过实验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用来说明和印证所讲授的知识。它能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引起学习的兴趣,提高注意力,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掌握;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3问答法

它是教师按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解读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它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问答可以是根据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深化、系统掌握已学的知识。也可以向学生提出思考??题,逐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问答式教学可以由教师和学生互为问答的形式来体现;通过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它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

2.4实验法

学生使用教学设备,通过亲自操作实验,观察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跨学科教学课程中,实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的快速发展,实验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把跨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它是提高自然科学有关学科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

2.5实习法

这种方法能很好地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加强实验操作水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实际项目操作,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实习法和实验法比较起来,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它在让学生获得直接知识,验证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能和能力等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1]。

3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讨论法提出

问题讨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单独提出来,在结合实际和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方法,可分大组进行。在对大量参考文献参阅和亲身教学经历提出切合工作实际的教学方法,结合跨学科专业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源的实际情况,针对各类学生专业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在计算机类部分课程中进行教学方式和开放方式的改革。该方法要达到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途径,课堂讨论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要以学生的理解方式和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进行以“项目导向、任务引领”为基本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改革。主要针对适合跨专业学习的课程为实例,研究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总结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点是改进教学方法,将实验教学和讨论融入课堂,以项目实例为案例,引导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以小组讨论为基础,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互相促进,互相学习的研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逐步掌握计算机技术能力,更好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针对《无线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在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任务驱动案例式教学:“任务驱动”模式组织教学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循规蹈矩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变为生动的具体问题解决方案。如在《无线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解决课程教学难点,把抽象的理论问题转化为学生身边经常接触的无线局域网wifi连接、wifi漫游连接、无线手机蜂窝通信、智能家居无线传感网、无线mesh网应用等问题,进而解释无线网络通信的各层协议原理,同时在培养综合技能方面也采用任务驱动模式[2]。

(2)问题导向自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方式是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如在无线网络系统课程中设置了4个开放无线实验,在教学要求中规定学生自主选择2-4个开放实验项目,并且要求学生参加专业教师的课题讨论工作,鼓励以项目导向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协作式教学:计算机的发展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协作式学习起到一种互相启发,分工负责,团结合作的锻炼学生团队工作精神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适合于分组进行的较复杂系统的分析、研究和探讨性课后实训的完成。

(4)开设跨学科专业的实验教学创新项目。为适应多专业学生学习和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实时增加实验项目,以综合实验为主,提供探索性项目提高创新能力。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师“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包括自主实验、综合项目和问题研究等研究型实验课目。其实验课程只对实验结果提出要求,不说明方法、步骤,引导学生自主的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思维方法,自己选择实验方案、步骤、装置,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目标。这种新的知识体系主要是关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多方面自主的学习体验和创造性表现,进一步引导和针对性对个性化学生的科研训练[3]。

(5)体验式教学:为了使学生得到岗位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培养,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安排学生进行操作实习,从而为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里得到锻炼,使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的岗位标准得到统一。学生在工作中承担课题任务,并获得定期讨论。

(6)互动式讨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还要进行教学方式的讨论,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努力寻找学生提出问题的原因,研究学生对知识内容理解过程中他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过程,针对不同的学生问题找到能够让学生方便理解,提高知识接受能力的方式方法,找到能够让学生容易理解的类似实例和知识原理,做到举一反三,通过讨论,知识问答,内容辩论,让学生能够有逻辑的由浅入深的接受课堂内容,了解知识的起源、过程、解决方法和结论总结,扎扎实实理解,为下一步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大小良好的基础。

灵活运用以上几种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也掌握了实践技能,并具有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该教学方法具有可行性[4]。

相遇问题课件范文第5篇

高等职业教育

论文摘要:建构一种适应市场变化的课程体系是提高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及其适用性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文件检验为例,分析以项目为导向的文件检验课程模块化体系建构。

高职院校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把握基于项目教学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建构一种适应市场变化的课程体系,成为提高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及其适用性的重要途径。司法鉴定技术专业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大量的事实表明,学习的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性的情境常常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将项目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利用它的模拟功能,能够营造真实的问题情境,把蕴涵有专业知识的现实问题搬进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主动学习、协作、讨论、实验,最终解决间题,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项目教学法是把现实问题界面化,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能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新知识,从而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6号)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课程改革指导意见,并同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iooo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课程项目化是被普遍接受的一条改革途径。作为课程项目化难点之一的课程设计,应该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

认真分析课程的内容,根据岗位要求,优选和剪裁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定都紧密联系职业实践,并把相关和相近的知识模块整合为一个项目。

(二)实践性原则

每一个项目都源自实践领域,将课程内容融人实践之中,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热情,从而更好地掌握职业所需的技能。

(三)顺序性原则

课程内容的顺序排列是以工作逻辑为依据的,需要在项目的关系中去寻找。一般地说,工作项目常见的有三种逻辑关系:递进式、并列式和流线式,在课程设计中,需要结合工作的特点,选择相应的顺序。

三、以项目为导向文件检验课程模块化体系的建构

文件检验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根据高职教育以适应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要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与后续课程相关、与司法鉴定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案。完善本课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面向与司法鉴定相关职业岗位,划分岗位能力模块,构建以岗位应用能力为主体、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学练用相结合”的课程架构。

(一)建设目标

积极探索与“文书检验,,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改变目标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构建体现项目课程特性的新型教学关系,逐步形成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探索建立“教学内容模块化、能力培养项目化、实践指导个性化”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完成项目为目标,整个教学围绕项目的解决展开,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创新。

(二)课程建设基本思路

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文件检验能力要求,由课程团队和战略合作行业共同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深人开展检验分析,按照不同种类文件划分课程模块;每年与战略合作行业研讨课程教学要点,遴选模块教学内容;主讲教师每年参与行业学术交流或行业实践,确保其专业能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每学期走访行业专家,收集意见,完善课程评价体系,革新课程考核模式;依据新技术、新方法需要革新实验实训条件和课程教学内容。见下图:

(三)建设措施

1.完善课程内容遴选机制

课程内容遴选机制的建设以强化司法鉴定人员的实践和调研成果、深化与行业领先机构的技术合作、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质量反馈系统为基础,确保学院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部门技术应用的内容相一致。课程内容遴选流程及其具体措施见表1

2.通过岗位分析完善课程模块结构

课程团队与司法鉴定实践部门紧密结合,共同对文件检验流程进行分析,从与文件检验技术相关工作岗位出发,通过岗位解析明确岗位技能要求,由同类岗位群的技能要求集合成岗位群能力模块;调研分析得出的岗位技能要求结合典型检验技术岗位进行验证,理论分析与实践验证相一致的情况下,为各个能力模块匹配相应课程模块。

3.分解技术专题,充实模块教学内容

技术模块明晰以后,进行技术细节分析,形成各个模块下的技术专题及相应技能训练标准、各技术专题教学要点。技术模块、技术专题、教学要点成形后,充实教学内容,再经课程专家与行业名家审定后,投人课程教学。确保课程内容紧扣能力模块要求,能力模块的划分以行业需求、岗位需要为核心,具体技术模块的教学内容详见表2a

相关期刊更多

临床与病理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祝你幸福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妇女联合会

电影画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