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范文第1篇

幼时——欢乐之音

在那个“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的季节,我们一起来到山间。清晨的露珠伏在绿叶上。阳光洒向大地,露珠也变得有几分晶莹,一阵阵微风拂过,露水从叶间悄悄滑落,滴在你我的额头——凉悠悠的。你蹦着,跳着,用手抚摸路边的小草。“哥,送你根仙草。”你从路边摘下一缕绿草,但还没等我将这根仙草接下,爸爸就先发话了:“臭丫头,弄根破草来糊弄你哥。”我顿时反映过来,你的脸变得绯红。“有本事就追到我。”你将小草向我扔来,然后转身边跑边说到:“你来追我啊,你来追我啊!”“你给我站住!”我快步向你追去,欢乐,嬉戏之声充满了整个森林。

这便是幼时,什么也不懂,无忧无虑。

少时——离别之音

时光老人的发丝渐渐变白,你渐渐长大,不像以前那么贪玩了,课间也就静静地坐在教室里,颇有了几分淑女的气质。

“不行,为了你的发展,你必须走!”刚到家,便听到了姑姑对你的呵斥。“我不走!我要留下来。”你的双眸中充满了晶莹的液体,就如当年那山间的露珠,摇摇欲坠。

晚上,你来到我的房间中。“莹儿,你真的要走么?”我有些难受。你没有做声,默默地点来点头。“到了那边要学会照顾自己,你才小学毕业,英语的口语水平还需要提高。”我小声说到。“哥,妈妈非逼我去美国,我不想走,我舍不得你。”你再也控制不住,哭出声来。“好了,不就是去美国吗?那不是你一直都向往的地方吗?”我轻轻地将你搂入怀中,小声说到。你的哭泣渐渐地消失了。

那年,你走了,我似乎明白了什么,但又好像什么也没明白……

此时——思恋之音

秋来了,风中带着阵阵寒意,中秋的月儿依然是那么圆,窗外无事的东风勾起我阵阵回忆。“梧桐深院锁清秋。”我脱口而出。尽管天空中下着小雨,但天空中却无几抹乌云。“莹儿,你可安好?”我问到。月儿悄悄躲进了那仅有的几抹乌云中。我默默地坐着。不知道是秋雨碎了我的梦,还是我融入了凄苦的秋。

此时,我明白了,现在能做的,不只有回忆,还要有努力,只有努力才能重逢……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范文第2篇

第二次倾听鸟语, 心声会随之同唱。

第二次倾听微风, 心声会随之飞翔。

人生的一次倾听是不够的,需要我们再次倾听。

也许, 第一次你会觉得父母的唠叨声对你来说太烦,但,仔细倾听,用心体会,你可以从父母如细雨的唠叨声中倾听“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中亲情的惦念;

也许,第一次你会觉得老师的教育声对你来说太多,但,仔细倾听,用心体会,你可以从老师循循教导声中倾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师情的伟大。

也许,第一次你会觉得朋友的关切声对你来说太少,但,仔细倾听,用心体会,你可以从朋友丝丝关切声中倾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中友人的牵挂……

这是我们再次倾听身边无限的关怀,你听到了吗?

也许,你第一次倾听春天时,只听到那细雨绵绵的滴答;

也许,你第一次倾听夏天时,只听到那烦人的鸣蝉在聒聒;

也许,你第一次倾听秋天时,只听到那落叶萧瑟的沙沙;

也许,你第一次倾听冬天时,只听到那夜晚北风的呼啸。

但,仔细倾听,在春光中听出了温暖的阳光;

仔细倾听,在夏阴鸣蝉中听出了生命的不懈;

仔细倾听,在秋波落叶中听出了丰收的喜悦;

仔细倾听,在冬寒北风中听出了春笋的拔节……

这是我们再次倾听自然的美好,你听到了吗?

早晨,迎接着美好,细心地再次倾听,你会听到朝阳轻盈的脚步与情切的问候;

中午,承载着活力,细心地再次倾听,你会听到艳阳轻快的歌声与迷人的笑容;

傍晚,满怀着深情,细心地再次倾听,你会听到夕阳沉稳的步伐与羞涩的笑脸。

这是我们再次倾听时光老人拨动四季之钟的声音,你听到了吗?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范文第3篇

又给老师惹麻烦了

又给老师惹麻烦了,又是烟引起的事情。老师,您还记得我刚上高中的时候哪?那一次真把我吓坏了,第一次“开除”这两个字降临在我的头上,真的无法接受啊,心里害怕,不敢想象爸爸知道这件事后是什么反应,第一次找了一个冒充的家长,很担心被揭穿,但也只有硬着头皮上了。

那一刻,我是多么无知,多么可笑!您还是把我留在了九班,说心里话,在九班,我改变了很多很多。我努力做着为集体的贡献,我希望这九班辉煌的光芒中,也有属于我的那一束光。

可惜,我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九班正在危难之际,您一天六节课,班长又不在,我作为纪律班长在这时又犯下了如此大错。老师,今天您对我说的话中我听出您真的累了,我知道,您为了使我成为您得力的助手,培养了我好久,但您没想到我如此的不省心,打扑克,抽烟,打仗。这一个个劣迹真的让我再无脸面对这纪律班长。今天,我看到了您的失望,您的无奈,我知道您在愁什么,我知道您在想些什么。

真的,看您叹着气,我太惭愧了,真的,可难受了。您永远都对我那么慈祥,我犯了一个一个的错误,可您每次都会耐心教育我,我很清楚,您把我当成了您的孩子,当我进步时,您用奖品鼓励我;当我犯错误时,您为我指点。

今天,在政教处,当主任正在气头上对我说了两个字“开除”,我第一个想到的是给您丢人了,我没脸说是九班的学生,更没脸说是关老师的学生,但做错了还是要承认的,老师,对不起。

总给您惹麻烦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纪律班长您给我撤了吧,我先把自己管好了再向您提出重新担当这一职务,请老师不要为班级同学太上火,我会改正,同学们也都会尽快调整的。

瓜子风波

3月30日,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上课吃零食的后果。

老师,我知道您罚我买那么多的瓜子是想让我长个记性,现在我也深刻体会到了这瓜子的伤害,以后我再也不吃瓜子了,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

当我上课吃着瓜子时没有考虑到这样的后果有多严重。通过这件事,我也深深地明白每做一件事都要三思而后行。现在班级同学都在吃,很严重,包括昨天晚上,几乎全班都在吃,那时我就想:完了!这都是我开的头啊!我考虑到明天老师看到地下都是瓜子皮一定会生气,于是我也告诉大家,要么不吃,要么就收拾干净!不过满地都是瓜子皮的场面终究是发生了,我相信老师看到这个场面时一定很生气,如果换成我,同样会生气的。

老师啊,如果您让我把全市的瓜子都买来,我也会去的。现在我写着说明书,听着班里嗑瓜子的声音,我真的能体会到您有多生气,是我不好,总是不给您省心;是我不好,总是在科任老师课上淘气。

我不敢保证今后不再犯错,但我可以保证不会犯相同的错误。人生本应在挫折中成长,我会努力并且坚持克制自己。班级里这次“瓜子风波”我向您保证不会持续,我已经把整件事的过程讲给了大家。有的同学还说我真可怜。我不觉得自己可怜,自己做错的就应该自己承认,好男人拿得起放得下。

现在班里好安静,班级里所有隐藏的瓜子都扔进了垃圾通道。哎,老师,您就放心吧,“瓜子”不会在班级蔓延了。

老师,竟然还有人问我:“为什么就让你自己写啊。”我此时此刻的心情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该怎么回答呢?开起了吃瓜子的先头?作为班委还在班级嗑瓜子?都有,竟无语凝噎啊!惭愧之极悲痛难言,望老师海涵。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范文第4篇

目前,很多教师不能做到有效地倾听幼儿,或是根本无心倾听孩子,那么,如何让教师在实践中形成倾听幼儿的策略,进一步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真诚的态度是教师倾听幼儿的必要条件

一方面,真诚可以为师幼双方的交流创设一个温暖、亲切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可以自由地袒露自己的思想,以真实的心与教师交流。在平时的自由活动中,我经常和孩子们谈谈家常,他们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坦露给我这个真诚的倾听者,他们会忘了我是老师,而是完全把我当成朋友,七嘴八舌地把自己家或者亲戚家发生的事情讲给我听。我也经常会笑着说:“你刚才那个词语用得有点不好,应该是这样的……”孩子们往往会欣然地接受我的建议,把语句重新组织,再讲一遍给我听。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也始终把自己当成他们的朋友,放下教师的严肃,有的只是一份倾听朋友的真诚心。

另一方面,从表面上看,有些教师是在倾听幼儿,实际上却处于一种心不在焉的状态,未能对幼儿发出的声音进行任何的思考。针对这种情况,我始终坚持尊重与理解的态度,认真聆听幼儿,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比如,在组织幼儿诵读儿歌前,提出有关诵读的要求,必要的时候,还通过示范来告诉幼儿如何通过声调的起伏或词句间的停顿来表达对儿歌内容的理解。在他们诵读的过程中,我经常会以微微前倾的姿势、聚精会神的表情、蕴含温暖与支持的视线接触,来传递“我还在倾听,请你们继续说吧”的信息。

真诚的倾听不是听而不闻、心不在焉或敷衍了事,而是专注地听、思考地听。教师更应以真诚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儿童的交流中。在倾听幼儿的同时,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二、耐心的等待是教师听懂幼儿的重要条件

对孩子而言,他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理。在幼儿园生活中更是如此,孩子们除了与同伴对话外,经常会选择把好听的、好玩的、好笑的事情讲给他们的老师听。而有些老师,往往就会在听的过程中缺乏耐心,甚至对孩子的无数次重复产生腻烦心理,只听到了孩子声音表面的意思,对于孩子声音背后的含义却根本没有理解。为了赶时间,就凭着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急于打断他们的话语,替他们说出还没有来得及说出的话,要么将“不是”理解成了“是”,要么就是曲解了孩子的本意。

为了使教师能正确地理解幼儿,保持在听的过程中的耐心,师幼互动是必不可少的。要知道,在孩子的世界里,由于他们语言发展的不完善,他们的话语中往往会伴随着“童语”的出现,口齿不清、用词不当往往会成为教师倾听幼儿时的障碍。那么作为倾听者,教师一定要学会理解,感受幼儿话语中的情感。记得有一天早晨,刚踏进班级的门,浩浩便兴致极高地跟我讲前一天到超市买东西的事,当时草回了一句“噢,肯定很好玩”,便去忙我的事情了。到了游戏时间,浩浩一直跟在我左右,似乎是有事要对我说,我便应答上了一句:“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她说:“老师,我昨天跟妈妈去超市了。”“你上午不是对我说过了吗?我说我知道了呀!”当时我已经有点烦躁了,可让我深感愧疚的是,她却说了一句:“老师,您蹲下来一点,好吗?我没听清你的话。”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转身蹲了下来,耐心听浩浩说她关于妈妈带她到超市看到的好玩的事。“蹲下来倾听孩子。”这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在教师和家长中却甚少践行者。蹲下来,你会更好地倾听孩子的话语,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内心;蹲下来,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教育艺术。

我们这些为人师者的,在倾听中,在赏识下,在反思里,在期待间,倾听孩子成长的拔节声,谛听孩子悦耳的歌声,审视孩子行走的足迹,当是生命的诗意。

三、有效的反馈是教师倾听幼儿的意义所在

我们常说:反馈是倾听的终极目的。听而不答的倾听是无效的听,是做秀的听。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对那些与答案有关的话语进行反馈,对与答案无关的话语也要反馈。因为那都表达了儿童的欲望和情感,及时且恰当的反馈会使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往往就有许多教师只听不反馈,或多以无关紧要的话无方向地引导,无法把孩子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教师在有效倾听后,教师在给予反馈时,首先,应该充分考虑倾听内容的重点及意义。其次,反馈的方法应该是积极的、清楚的。最后,要注意反馈的方式,选择恰当的倾听内容作为反馈对象。

当教师提出“你心里有什么感觉?”这个问题时,在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了表达自己愿望的机会后,孩子们思维活跃,而教师对儿童的表述似乎并不感兴趣,因为其关注点只集中在教学计划上,对孩子们发自内心却与教学答案不符的这些话语,只是听到了而已并没有做出任何反馈,直到有一位幼儿能说出令教师为之一悦的话语,或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期待的声音终于出现了。这种声音虽然与教师的答案一致,但这既不是幼儿的需要,也不符合幼儿的兴趣。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范文第5篇

“从读物角度出发的研究认为,阅读不是仅仅解译文字符号,而是要达到理解和欣赏,也就是‘审美的读’,即发现文学作品中美的质量。”(金克木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在于实现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和谐的统一,通过审美介入,激活审美情感,识透文本中的美质,体验阅读中的美感,渗透美育,走出非“审美的读”的窠臼,在“思”与“诗”之间,倾听文本的声音,倾听学生心灵的律动,确立合宜的教学内容,寻求文学作品阅读的真义。

一、审美的读:切己体验,发现文学作品中美的质量

阅读教学内容随阅读对象而不同。“文章中的科学信息明晰性强,阅读呈线性的对应关系,宜取分读法和冷读法;文学中的美感信息带含蓄性、朦胧性,要求全身心地去感受,宜取全读法和热读法。”审美的读完全是一种个人体验,也可以说是一种美感领悟。审美的读必须具备对文感、语感的量的积累、外界情境的触发等要素的综合作用。学生只有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中,才能领略“审美的读”的美妙状态,因此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可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从审美角度介入文学教学内容,其基本特征表现为:

1.自主性:学会移情,享受审美情趣

审美的读是一种美学领悟能力,也是一种情感体验的状态;审美的读的主体是“自我”,审美介入阅读之时,也是移情之时,潜意识十分活跃,最能产生联想、想象和灵感。阅读教学中的审美的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整体性:胸有丘壑,提升美学领悟能力

审美的读注重文本的整体性把握。从前阅读教学中肢解文本的讲解分析是低效的,而现在不少课堂中盛行“摘句式”的所谓“美点”揣摩,又返回到支离破碎地解读文本的老路上了。童庆炳先生在《漫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国经验》认为阅读教学“不应该是科学的认知,而是采用整体的印象主义的领悟的方法”,进而提醒我们“指导学生去欣赏、玩味,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整体的美学领悟能力”。

3.过程性:涵泳体察,丰富审美体验

审美的读并不否认基础性阅读,也并不是凭空获得的,必须借助于渐修才能达到顿悟的境界。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语感培养、知识建构、能力培养、方法指导、思维训练等,都是审美的具体方式。审美的读要给予学生充裕的阅读文本的时间,进行诵读、涵泳、体验、思考,重新组织知觉环境并渗透审美体验、理性思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激活创造性思维,丰富文学作品审美阅读图式。

4.情境性:切己体验,进入审美现场

言语实践是一种情境性活动,语境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教师、学生与文本、教材编者之间的对话必须具有温度和深度,否则仅是虚应问答。审美介入文学作品阅读,需要营造一个有利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读,专注地读,让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熏陶,在读中迁移,这样才能构建阅读的场效应,使得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能够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二、审美的读:倾听文本声音,在语言的丛林里散步

非“审美的读”是读的起点或者零点,在向审美阅读迈进的路途中,应注重让学生倾听文本声音,在语言的丛林里散步,或驻足观赏,玩味咀嚼;或闲庭漫步,心心相印。“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由此可见,与文本“亲切”对话,体会文本作者“用心”,必须先走入文本世界,才能踏上审美之道。

1.细读文本,拒绝快餐式阅读

审美的读首先需要给学生以充裕的阅读文本的时间,“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只能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甚或不解。如一位教师在《珍珠鸟》一文教学中,要求学生阅读文本时安排了这样的教学内容:

师:我们再花一分钟时间,重新看一下这篇课文;然后,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

师:带着两个问题重读课文,一分钟以后,我请同学来回答。(一分钟阅读与思考)

师:两分钟比较阅读,比一比,想一想。拿起你的笔,关键的地方圈画一下。

无论是感知文本或带着问题探究文本、比较阅读,一两分钟的快速浏览千余字的文本,只能提取一些信息或留有一些肤浅的印象。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拓展延伸环节,往往链接许多文本,但限于时间,文本展示后,学生甚至连短暂的视觉停留时间都没有,因而内心文本的图景是模糊的,自然思考流于肤浅,更遑论提升语感。于漪老师针对此种现状指出:“感知是进入体验的大门。阅读语文材料,通过视觉,接受文字信息,接受文字塑造的形象、场景、氛围,触摸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者心灵交往。把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想象、比较、分析,产生新的体验。这种学习由入目到入心,使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熏陶,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在阅读实践中切实达到提高。”因此,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倾听文本,提高个人阅读的质量,集体讨论、合作学习的质量才会提高。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才会产生思想的碰撞,才会妙语连珠,精彩纷呈。

2.善待文本,追求务本的语文课

审美的读需要善待文本,不要以教师的好恶左右学生的解读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目前,张扬读者个性已成为阅读教学的共识,但教师如果一味将自己的解读思路、解读感受(尽管似乎比照搬教参分析显得更加高明些),把预设的唯一结论强求学生接受,这样做扼杀了“读者个性”,无异于“请君入瓮”,因而不能让教师的声音淹没众生的大合唱。

一位老师在教学剧本《威尼斯商人》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夏洛克仅仅是一个吝啬鬼吗?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受害者,是捍卫犹太人尊严的“战士”,请研读剧本说说你的看法。①自主探究:把两栏标题记下:“夏洛克是一个受害者”、“夏洛克是一个残忍贪婪的吝啬鬼”。在每个标题下至少列出五点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②合作交流。一组准备夏洛克吝啬鬼角色相关的信息(剧本中的相关情节列表);另一组准备为夏洛克辩护的信息(列出剧本中的相关台词)。

上述环节紧扣文本,依据学情,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展开。正如方智范教授所说,我们应追求“务本”的语文课,不仅要关注“人本”,还要关注“文本”。因此,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倾听文本,提高个人阅读的质量,这样,集体讨论、合作学习的质量才会提高。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才会产生思想的碰撞,妙语连珠,精彩纷呈。因为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言语实践的过程,离开了特定的文本,离开了语言文字进行阅读教学,就会走向“泛语文”“非语文”的歧途。对于这一点,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3.紧扣文本,切忌无限制拓展

审美的读不可盲目依赖多媒体,无限链接“超文本”只会让学生莫衷一是。某位老师在《明天不封阳台》一课教学中,解读文本仅花了20分钟,后半节课即开始拓展延伸,安排如下环节:

展示图片:投影显示人类猎杀果子狸、藏羚羊等图片,教者简介图片内容

拓展举例:学生列举身边类似事件

讨论探究:阐述自己面对这一切时的表现,教者随即进行思想教育

写作练习:围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题写一句宣传标语

播放音乐:《地球是个美丽的圆》(音乐声起,学生鼓掌打节拍)

在应接不暇的文本与超文本的切换过程中,容不得学生让目光停留片刻,让思绪舒展开来,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于是这些快餐成了“夹生饭”,学生消化不得。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大多为肤浅应景式对答,很少有闪耀着思想火花的语言。许多学生大概景仰于老师深邃的思想,大多“失语”而成为“看客”;在老师奉献的“精神盛筵”面前,繁华过后更多的是落寞和疲惫。其实,“简化头绪”、“删繁就简”、“摒弃烦琐的解读”这些做法在2000年的教学大纲中就早已提出。简约是一种美,简洁而朴素的教学风格更是美不胜收。

“作者由气势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去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感,这就是因声求气。”周振甫先生的“意——词——气”的解读思路,启发我们必须加强文本的吟咏诵读、涵泳体察,才能体会文本情意,悟得文本妙处。语文学习是促进学生言语活动、运用、实践的过程,应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听说读写实践中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形成语感,进而形成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审美的读:关注阅读主体,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审美的读,教师应该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教艺精湛的于永正老师这样总结:“戏曲艺术是自我表现的艺术,而教学艺术则是由师生共同创造、共同完成的,而且,课堂教学的精彩常常不是因为老师的精彩而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的精彩而精彩。教学艺术是处理教材的艺术,更是善待学生的艺术。”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而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审美的读需要善待学生。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因此,教师必须将阅读策略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

钱理群教授在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给高中学生讲鲁迅,首先编撰了适合中学生特点的《中学生鲁迅读本》。从感受鲁迅入手,再阅读鲁迅、研究鲁迅、言说鲁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第一课时感受鲁迅,围绕“父亲与儿子”选题确定教学内容,通过“父亲和儿子”的关系,找到了鲁迅的生命与学生的生命的一个契合点;第二课时以“儿时故乡的蛊惑”为主题,用朗读来感受鲁迅文字的语言之美,在读《阿长与〈山海经〉》时,当读到“仁厚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一句时,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整个课堂的空气突然凝固下来了,所有的人都呆住了,所有学生的眼睛都发亮了。我追求的瞬间的震撼产生了。在那个瞬间,我觉得,我的心灵和鲁迅的心灵,我和孩子的心灵,孩子和鲁迅的心灵沟通了。

审美愉悦是一种情感的愉悦,不带情感的审美活动是不存在的,它是客体情感合乎主体需要而激发起的主体的情感反应。它不同于理智感、道德感,以自由想象和审美静观为基础。显然对于中学生而言,审美的读更多的是以感性的方式走进言语世界,一味偏执于理性的思考,烦琐的追问,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需要、知识基础以及文本解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