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范文第1篇

1、 中学教师:从事校园地理教学工作;

2、大学教师:从事城乡规划专业,旅游专业的地理教学工作,教学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学士学位及以上;

3、编辑:就业于地图出版社从事地图的绘制与编辑工作;

4、公务员:就业于地质局,国土规划局,环境保护局,水文水利厅,气象局,城乡规划研究院工作;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范文第2篇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的相关介绍,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供考生参考选择,赶快来看一下吧!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介绍一、专业概述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测绘与地理信息专门人才,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坚持工学结合,产学合作、工学交替,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测绘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空间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具备熟练应用地理信息软件、解决具体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从事测绘、地质、矿山、水利水电、建筑、铁路和公路建设、土地管理、地理信息相关企事业的工程测量、地理信息应用与维护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介绍二、培养目标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培养具有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学和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中基础数据的生产、整理、更新和应用等方面研究,以及GIS软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应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介绍三、培养要求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掌握测绘、地理信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测绘、GIS软件应用、地理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处理、管理的能力;具有计算机操作、先进测量仪器使用等技能。文章来源于吉林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ccutu.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介绍四、主要课程

地图学与地图制图、测量学、AUTOCAD、全球定位系统原理与应用、控制测量学、误差理论与平差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导论、遥感导论、工程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地籍与房产测量、GIS软件操作与GIS数据库建设、GIS工程设计与开发、遥感图像处理与专题信息提取、GIS空间分析与应用。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介绍五、就业方向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在地理信息系统企业从事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制图与建库工作;在国土资源、房地产部门从事地籍测量与地籍数据库建设、管理及房地产信息管理工作;在测绘部门从事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管理阶段的各项常规测绘工作;在城乡规划、城市建设部门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在农田水利部门从事工程测量和环境监测、土地资源调查与利用等工作;在政府机关从事与空间位置信息有关的信息交流、环境信息管理等工作。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范文第3篇

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城市生活面临一系列挑战:高密度的城市生活模式不免引发空间冲突、文化摩擦、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如果不加以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展会加剧这些问题,最终侵蚀城市的活力、影响城市生活的质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应运而生。

微观规划在街边

乍一听“城市规划”这个词,你或许觉得它离你很远。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

当你逛商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些商店或者大厦,都集中在某一条街或某一片区域?它又为什么会吸引你呢?

商业街实际上是许多方块的串联,设计者要寻找的就是串联的最优方案。“方块”的串联方式,专业术语叫做“商业街动线空间设计”。商业场所能够留住顾客的时间越长,说明其设计与招商越成功,这是商业地产设计中的一个普适原则。公共动线空间的设计是所有商业街设计的关键。因为方块按照不同的方式摆放,带给商家的价值差别很大。比如说有个项目在公路两边,商业街恰好与两边的公路形成高差,街区一旦建成,其中一端相当于“藏”在路面以下,不符合显眼、通达的经商要求。那怎么办呢?在仔细观察地貌后,设计师用双首层设计加以解决。双首层意味着商铺的上下两层都有顾客可以直接进入商业街的入口。通过连廊、缓坡、步道、扶梯等建筑交通元素的布局与应用,将一层与二层步行街自然贯通起来,达到两个首层的效果。同时,一、二层联体商铺可以因此自由拆分,客户可以像搭积木一样,根据不同需要组合购买商铺类型和位置。再将停车场设计在了上层入口的旁边,使得商业街的交通更加便捷。而为了让喜欢这里的人们能在露天的地方休憩、喝茶,享受在阳光下慢慢放松的感觉,在商街的大型餐饮区上层,给建筑预留出很大的阳光平台。通过规划设计,让流连这里的人在最舒服的状态下度过时间。这就是城市规划专业中一个成功的微观案例。

宏观规划在城市

有微观就有宏观。

城市规划的宏观方面就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的发展进行规划。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

最显著的作用是它能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居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比如说美国首都华盛顿(Washington D.C.),她的主体思想是体现美国在战胜英国殖民者后,建成新兴资产阶级国家这一国体和三权分立的政体。城市设计巧妙地利用地形,以国会山高地为标志,设计了纵横两条轴线。主轴东西向,以国会为全市中心,南北轴线以总统府(白宫)为重点,两条轴线交叉点上建立华盛顿纪念碑(方尖塔),城市主轴以宽阔绿化为主。城市设计方案以后又经过补充完善,在主轴线两端建成林肯纪念堂和倒影池,次轴线南端正对白宫处建成杰弗逊纪念堂,林荫道两侧建造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建筑。在空间设计上,除方尖塔是制高点外,国会大厦高45米,为整个华盛顿市建筑高度定下了基调,所有建筑高度均不许超过它。在建筑风貌上采用古典柱式。由于有大片绿地、水面,因此整个空间布局开放、舒展、活泼,体现了城市的性质和主题。

而法国首都巴黎素有“花都”之称。在城市设计上是围绕塞纳河逐步扩大形成的。其特点是有着星罗棋布的城市绿地。巴黎旧城区除东西两端各有一个大面积的森林公园外,还有不少有名的公园和花园。在巴黎几百年的建设过程中,留下了大量宫殿、府邸、寺庙、教堂和其他公共建筑,并由这些建筑形成了广场建筑群。这些公共建筑和古迹质量都很好,并且在城市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在许多古建筑前、广场上又有不少绿地相陪衬。这些绿地面积不大,但却都经过精心布置。从一张巴黎绿化分布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巴黎旧区绿地星罗棋布,不愧为著名的花都。至今巴黎每人平均绿地面积已达24平方米。

由此看出,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

但是城市在不停地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城市的发展定位也会有所变动,因此城市规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城市规划就分为近期规划、中期规划和远期规划,在大的纲领不变的情况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为了避免出现整体与局部的矛盾,它又分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做到面面俱到。

而上述案例中城市建筑的拆建就是城市规划工作者对城市规划的结果,而且这也是与城市总体规划不违背的,也是城市宏观规划的具体内容。

市长专业,从一草一木开始

通过上述介绍,我想大家应该也不会再对城市规划产生距离感,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城市里的一草一木、一房一凳都是城市规划的结果。城市规划专业与多个学科有交集。如: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等。因此我们要想学好这个专业,就必须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平时广泛阅读书籍,开阔自己的视野。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范文第4篇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学生个人自利意识的觉醒,转专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高校教学管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以地方师范高校为例,分析了土地资源管理学生的转专业动向,总结出“全校转专业人数增长趋势明显、土地资源管理转专业学生数整体上升、土地资源管理转专业去向多样”等典型特征,并从专业兴趣、就业导向和从众心理三个维度对学生转专业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终从教师和学生分化视角提出应对策略,以期可以为当前高校转专业政策的科学有序推进提供理论和现实借鉴。

关键词:

转专业;土地资源管理;师范院校;大学生

一、引言

随着办学体制、招生制度和教学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基本实现了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转变[1]。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自由权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转专业情况日渐频繁。从发展历程看,早期的转专业更多的是限于少量特长明显或生理疾病等特殊情况,并未大规模展开。如2002年安徽省颁布的《安徽省普通高校学生转系(专业)与转学暂行办法》中,转专业对象仅限于五种特殊情况。直至2003年1月,复旦大学244名学生重新选专业转到新系,首开中国高校转专业之门[2]。2005年,教育部2005年颁布并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对大学生转专业提出明确规定,即“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近年来,随着转专业政策的放宽,申请转专业的大学生数量更是呈现出大幅上涨趋势[3]。至此,大学生转专业现象已经成为高校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转专业大规模实践过程中,学术界也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截至2015年12月,在中国知网以“转专业”为主题和篇名检索词分别检索后发现,相关文献达到270篇和122篇。总体上看,以“转专业”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在近几年呈现明显递增趋势,尤其是2006年以来增长趋势明显。然而,相比较于传统教学研究主题,“转专业”的相关学术研究明显数量不足,研究内容还不够充实,研究对象(高校和专业类型)还不够多元,亟须从学生视角开展多种类型高校和专业的转专业研究。

二、师范院校土地资源管理学生转专业动向

1.研究对象随着人口数量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人地矛盾的逐渐激化,从而引发强烈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科的综合交叉学科,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等多重学科属性。据统计,截至2015年,我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到98所,研究生学位点已达到89所。从高校性质看,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主要有农林类、财经类、理工类、师范类、综合类等院校。作为教育部和安徽省共建高校,安徽师范大学是一所典型的师范高校,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历史较长,已形成一定的专业特色,具备研究典型性。2005年,教育部颁布相关规定正式允许大学生转专业,同年安徽师范大学开始实施转专业工作,并制定了《安徽师范大学普通本科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安徽师范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转专业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转专业细则。本文选取2005—2014年期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转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关注10年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转专业动向,厘清其关键影响因素。

2.学生转专业动向特征(1)全校转专业人数增长趋势明显。在2005—2014年期间,安徽师范大学全校共完成转专业学生数2091名,其中土地资源管理转专业35名,平均约占全校转专业人数的1.67%。最近10年间,全校转专业人数呈现稳定上升趋势,由早期的151人/年增加到2014年的397人/年,翻了一番。在此过程中,土地资源管理转专业人数却呈现异样动向:2007和2011年转专业人数均为0,其余年份转专业人数占全校转专业人数比例也不高,均在3.00%以下,10年间平均值仅为1.67%。据此可以发现,相较于全校转专业人数,本专业学生申请转专业人数并不多,具有一定的专业忠诚度。(2)土地资源管理转专业学生数总体上升。2005—2014年期间,安徽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转专业学生数总数为35名,但分布较为不均,2007和2011年转专业人数均为0,呈现一定的随机特征。从图1可以看出,近10年期间,虽然最终转专业学生数有所起伏,但总体上升。然而,从班级视角看,最终转专业学生数占全班学生数比例并不高,10年期间平均值仅为7.29%,反映了一定的专业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近3年土地资源管理学生转专业人数增势明显,占全班人数比例也突破到15.38%的最高值,反映未来转专业形势严峻。(3)土地资源管理学生转专业去向多样。2005—2014年期间,土地资源管理学生转专业去向多样,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从历年统计数据看,土地资源管理学生转专业去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主要为英语、数学、物理学、地理科学等基础型师范专业;另一类主要为财务管理、经济学、会计学、投资学等热门型财经专业;第三类则为材料化学、电子信息工程、人力资源管理、城乡规划等新兴型前沿专业。值得注意的是,早期主要以英语等基础型师范专业为主,后期则以热门型财经专业和新兴型前沿专业为主,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背景。

三、师范院校土地资源管理学生转专业影响因素

1.专业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求知的积极性,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3]。如果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必然会导致专业认同感偏低,最终影响学习积极性,产生转专业意愿[5]。具体到安徽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由于专业宣传缺乏,大部分学生及其家长都不熟悉专业培养体系和未来就业方向,无法有效激发专业兴趣,导致大量学生产生冲动型转专业意愿。此外,申请转专业时间是大一上学期,学生大部分仍处于基础课学习之中,仅开设管理学、自然地理学等专业课,尚未接触核心专业课程,无法形成有效专业意识,极易产生专业“无用”乃至“厌倦”情绪[6](在安徽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招生来源为理科学生,自然地理学的专业课反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逃避情绪)。

2.就业导向。在当前普及大众教育的阶段,大部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谋求好的职业,这是学生的最基本目标需求[7]。一般说来,热门专业的就业前景普遍较好,市场需求也相对较高。为此,从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未来就业的期望出发,许多转专业行为表现为从普通专业流向热门专业。然而,所谓的热门专业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实际上,安徽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大好,初次就业率可达到96%以上。可是,由于申请转专业的为大一新生,对未来就业的薪资水平、就业性质、办公条件等还存有过高期望,也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缺乏了解,造成了大量表层性的转专业意愿。

3.从众心理。由于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特点,在专业填报和申请转专业的时候存在着明显的从众心理现象。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高中毕业生对高校专业设置并不十分了解,受家长或亲戚朋友的影响较大,容易产生社会热门专业趋同的倾向,最后极易造成专业调剂现象,引发后续转专业申请[8](师范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主要生源来源于校内调剂)。在大一入学后,新生远离原有熟悉环境,面临着全新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方法,会产生一定的失落感,从而形成心理上的适应调整期。此时,媒体、父母以及周围朋友同学的想法、做法将更容易影响学生的意愿。看到其他同学、高年级学生选择了转专业,就会产生“盲从效应”,片面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随大流地进行转专业申请。

四、分化视角下师范院校土地资源管理学生转专业应对策略

高校转专业政策的有效实施不仅是为了合理规划和利用教育资源,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9]。然而,转专业并不是高校管理中百试百灵的“万用药”,有利有弊。如果不能正确应对转专业现象,不仅会造成教学管理工作的混乱,更助长学生动辄想要换专业以逃避问题的惰性,频繁地转换专业也不利于学生培养起稳定的专业兴趣和建立专业承诺[10]。

1.教师视角下的应对策略。人的适应是一个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等多层面的、复杂的综合体,心理适应是其核心部分,决定其他层次的适应水平[11]。为此,如何破解大学新生的转专业的从众心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专业意识,将是规范有序推进转专业工作的应对方向。具体来说,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针对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特点,教师要及时开展专业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专业荣誉感和忠诚度。通过讲座宣传、课堂讲授、答疑解惑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2.学生视角下的应对策略。专业兴趣是激发学生专业意识的潜在基础,既是引发转专业的诱发因素,也是控制转专业的保障因素。因此,在师范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如何激发大量专业调剂学生的专业兴趣,将是应对盲目转专业的重要策略。现有研究表明,有些同学的专业兴趣是表层的、暂时的[6],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因此,大一入学以后,学生应积极自主寻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相关信息,全面了解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师资队伍、专业就业方向以及专业发展途径等多种信息。同时,也必须全方位了解去向专业的相关信息,尤其是注重和该专业学生的直接交流,不能仅仅依靠宣传或者臆想。在全方位了解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和去向专业相关信息的基础之上,根据自身条件等理性分析职业生涯规划,最终做出科学的转专业决策。

参考文献:

[1]贺建刚,李峰.高校转专业的制度安排效率:一项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03):88-91.

[2]方蓬.转专业大学生适应性调查分析———以安庆师范学院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06):69-72.

[3]金俊.大学生转专业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2(01):38-39.

[4]赵凯,夏显力.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43-46.

[5]苏强,张东,周健民,等.本科生转专业问题的调查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97-102.

[6]唐志荣,冯飞芸,郑今欢,等.高等学校大学生转专业现状的思考———以纺织类学生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3(03):460-463.

[7]王敏.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转专业的动机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7):268-269.

[8]刘雄,熊辉.对当前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的思考[J].中华文化论坛,2008(S1):23-24.

[9]刘艳萌,李倩茹,樊云飞,等.透视农业院校转专业现状构建良性转专业机制———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01):26-28.

[10]党远鸿,钱静,秦虎,等.大学新生总体适应状况及转专业对其的影响[J].心理研究,2011(06):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