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立体早教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造力;课堂扭转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是一个被容易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基层学校更为突出,而事实上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是关系到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素质的大事。学生有了创造力,整个课堂就会显得生机勃勃、活力四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营造一个活泼、明朗、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培养创造力的课堂氛围,要求体育教师首先能够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继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然后激发学生学练兴趣,发挥其能动性,最终让学生情绪积极,创造出新颖的方法以及与众不同的组合动作,那么体育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心理安全的、活泼明快、友善而无“威胁感”的环境。
二、让学生感到创造是值得追求的目标
首先,体育教师自己必须成为一个富于个性和创造精神的人,要勇于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环境的营造等提出质疑,要敢于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灵感去改造传统的教学内容或设计教学素材。
其次,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创造的意义和价值,经常倡导、鼓励学生创造的价值观念,向他们展示创造带来的成果。学生创造性地完成了老师下达的任务,它的意义不仅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或产生一种新的技术动作,还在于创造可以培养和激励学生进取探索的心理气氛及令人振奋的精神状态,这些也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
三、通过人格的塑造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偏爱“听话的学生”,将其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相反,有的学生天生好动,素质特别高,是一个体育尖子生,但爱提不同意见或别出心裁地表现自己。他们对面临的问题会有更多的想法和疑惑,问这问那就使他显得不够听话。从实践中可以看出,只要我们的体育课堂具有凝聚力,我们的教学过程设计得新颖,我们教师把对学生的命令、指挥改为谈话与商讨,学生的合作、参与就会是积极的。我认为在实践中体育教师要接纳“不墨守成规的人”,要欢迎“顽强竞争的人”,要利用“敢于迎接挑战的人”,要塑造“富有活力的人”,要表扬“健康诚实的人”。
总之,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进行激励是一个新的课题,要求体育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要求上要适应时代的新观念。只要我们体育教师思想活跃、行动迅速、思维敏捷,就一定能够在教学中利用自己的智慧,抓住现代式的中学生心理特点,培养一代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傅辉沮,张恩光.体育与健康[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07.
近年来,江苏省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无锡立信中专校”)潜心与企业合作,打造了“文化交融,互利互惠,一体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早在2005年5月,无锡立信中专校牵头成立了“立信职教集团”,集团以“南北联手、东西合作、中外牵手、校企结合”的方式运行,拥有德国、韩国、日本、新加坡以及国内12个省市28所成员学校和55家成员企业,形成了职教集团校企“共建、共享、共赢、共发展”的利益共同体,逐步建成了“生源基地、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实习就业基地、国际化合作办学升学基地”。多年来,学校与企业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子,广泛开展深度合作。特别是学校与企业在实习实训、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招生与就业、师资交流与培训、职工培训与继续教育、技术开发与服务、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高效合作,合作的模式有“订单培养”“冠名班”“组建产学研联合体”“职教集团”“引企入校”、建设现代化实训中心等,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平台,为企业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校企融合”是实现专业能力培养与岗位零距离对接,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良好途径。只有校企互动,走产、学、研、鉴、赛一体化道路,深化校企合作运行的机制,才能真正实现校企互惠双赢。
二、文化交融是校企一体化发展的保障
(一)显性文化的融合
显性文化融合是校企文化融合的开端。显性文化包括双方的LOGO及视觉传达系统、生产环境与教学环境、学生与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内容等。无锡立信中专校通过引入新银叶机械有限公司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结合学校的同项内容,在校企合作研发中心、实训中心、双方互设的工作室环境布置时进行了融合,主要以LOGO、标牌、工作服、档案袋、便笺甚至茶杯等为载体,同时通过企业赞助学校文化节、科技节、篮球赛等活动,将这一显性文化元素以条幅、海报、奖状、奖杯等为载体向师生传递和宣传,使得企业文化元素逐步融入校园教学生活中。
(二)内涵文化的融合
校、企双方的文化有着一定的共性,又有一定的个性特征。图1是两者文化的差异性对比,相对而言,两者异多于同。内涵文化融合的宗旨就是要求同缩异,逐步融合。
双方文化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人的文化,强调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关注人的成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以关注企业文化的有效员工和学校学生成长为根本,缩小双方差异,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对接。
1.引企入校,实现校企零距离接轨。学校与天圣动漫公司、无锡佳枫财务咨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将企业(设备、业务、管理、技术、工人)引入学校,引进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促进了学校的标准化管理。学校根据教学计划,阶段性地将学生送到企业实习,学生实习期间,学校派教师管理,企业派师傅指导。企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实践教学,学生直接参与产品生产与检验等全过程,深切体验企业全真氛围,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2.编写教材,实现教学、实习、培训全真化。学校在与无锡新银叶机械有限公司合作过程中,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成立了教材编写委员会,下设若干小组,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不断增加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为扎实,更符合社会的需求。初期,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了《机械制图》《测量与公差》《就业指导与实训》等3部教材。教材分两个层级:一个层级是融入企业的工作要求和文化理念教育学生的教材;另一个层级是从专业教育角度对企业员工进行再培训的教材。
3.互聘导师,促进办学理念、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企业根据编写的教材及员工培训计划,邀请学校教师到企业对一线员工进行培训与考证,学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在与一线工人的交流中得到提升。学校也邀请企业专家来校以讲座、授课、指导实训、模拟面试等方式让学生真切体验企业先进管理理念和制度文化,让广大师生真切感受到了现代管理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这使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机制、培养方案、管理模式、运行制度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全面推进了学校各方面的发展。
4.推进教师、企业员工的角色互换,共享产品设计与研发资源,搭建师资培养新平台。在企业设立教师办公室,以学期为单位选派有能力的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工作,既锻炼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企业的生产工作。
5.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学校邀请企业资深专家、企业领导、技术骨干进入专业建设委员会,参与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对专业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进行分析,重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将企业最重要的知识、最关键的技能和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确保课程建设质量。
6.送学生进企业轮岗,实现教学实习企业化管理。学校在与企业协商后,通过整班制进入企业从事非长期、易上手的生产实训,帮助企业解决临时的用工困难,也帮助学生熟悉企业环境;同时将一部分学生能胜任的生产任务引入校园,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让学生在全真的实践实训环境中锻炼,不仅实现“做”中“学”,更让学生“做“中“思”,真正了解机械加工的本质。这样既为学校、学生创造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为企业减轻了部分负担,也为教学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凸显了具有教学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实训基地的示范作用。
7.构建现代实训中心,打造“真实职场”。2014年,学校获得了江苏省第二轮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支持,财经系新建7个校内实训基地,如会计手工账实训室、ERP沙盘实训室等。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胜任工作岗位为主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学生知识的构建、能力的提升以及素质的养成为综合培养目标,融合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制度文化,让学校广大师生真切感受到了现代管理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全面推进了学校财会专业的发展。
(三)制度文化的融合
学生作为未来的企业员工,需要提前适应企 业的文化管理制度。在与新银叶机械有限公司的合作中,学校借鉴了企业的“诚信积分”“生产质量积分”制度,在内容上根据学生实际调整,实施了以积分制为基础的星级学生、星级班级的评比制度,使学生在制度文化的引导下,逐渐改变学习方式和生活作风,逐步接受企业价值观,有序推进了校企“制度文化”的融洽对接。[1]
三、互利互惠是校企一体发展的根本
中职学校与企业的长期稳定合作肯定是建立在一定的利益基础之上的,利益是校企双方合作的源动力。目前的校企合作一般限于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资源、“订单”培养等浅层次领域,距离全面合作尚有一定的差距。无锡立信中专校与企业的合作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追求校企共同生存、共享利益的一体化发展目标,避免仅凭学校的一腔热情或企业的一时高兴建设项目,用互相交错的利益保障项目维持长久稳定发展。
(一)构建“校企政”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与调控,没有法律规范强制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企业与学校合作获得直接经济利益的可能性很低,相应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不高。无锡市政府敏锐地看到了这一问题,出于进一步强化全市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意识,不断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丰富校企合作内容的考量,从2012年起推行无锡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项目评选活动。申报成功的项目将在经费和政策上得到有效支持,企业与学校双方都可获得直接利益。“无锡立信—新银叶机械校企一体发展”项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比照评选标准积极申报、认真建设,最终成为了无锡市首批校企合作示范项目。
(二)紧扣互利互惠的利益诉求
我们经常讨论的是企业能为学校带来什么,在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中,学校首先考虑的是作为教育主体单位,能为企业提供什么?在与企业管理者的交流中,他们普遍认为,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能够使用高素质的毕业生作为员工,直接为企业创造利益;二是企业利用学校师资及教学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通过刺激、激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员工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提升员工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三是借助学校的设备与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的引进和设备的改造等;最后可以通过对教育的支持,起到广告效应,建设良好的社会形象。
有鉴于此,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无锡立信中专校与企业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除了比较常规的“订单”班与顶岗实习、实训中心与工作室建设、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外,还委派富有培训经验的教师赴企业承担对员工的培训考证工作;选派数名研究生以上学历专业教师以学期为单位到企业以员工身份参与技术开发、设备改造等工作,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以学校名义争取行业协会的培训名额,解决企业紧缺人才的培养需要;邀请企业人员一起参与项目评选、招生宣传、校园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关注了企业的利益,得到了企业的真心合作,作为另一极的学校也自然获益匪浅。学校实训设备条件因为企业的赞助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学资源因为企业的参与更加贴近生产,在体现岗位要求的同时也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通过合作开发与实习接触到了企业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高了专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一大批“双师型”教师脱颖而出。一批来自生产和服务一线的工程技术人才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给师生带来了生产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
关键词:专题;案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65-02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介于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相关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该课程涉及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毛坯成型和机械制造工艺等内容,内容繁多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工程技术人材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实践性很强且内容繁多,对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无形之中给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困难。目前,在传统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多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薄基础学习,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进入《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之前,接触到的专业相关课程及实践环节仅有《工程图学》课程和金工实习,因此,学生几乎是在对“机械制造”的概念十分茫然的状态下直接进入课堂理论教学阶段的。被硬性地灌输抽象、晦涩的专业知识,所接触的理论缺乏实际的、形象的实例的支撑,使得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存在障碍,久而久之,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逐渐减退甚至排斥。
2.教学内容繁杂抽象,“学”、“用”结合困难。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涉及内容覆盖了工程材料、毛坯成型和机械加工工艺、检测技术等多个方面,可以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系统繁杂、系统协调困难。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大多是上述知识的简单堆砌,对各类知识的传递和讲述大多繁复、枯燥,内容抽象,缺乏规律性知识的总结和提炼,无法引导学生建立自身的理解和记忆体系。从而造成即使经过理论教学、实习实验的一系列训练,学生也往往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到茫然,“知道它是什么,不知道它该怎么用”成为课程学习中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性。
3.重“教”轻“学”,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性。目前《机械制造基础》的课堂教学大多停留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阶段,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互动和讨论,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说“这是什么”,却不能主动地去探究“这是为什么”、“这可以用来做什么”。对于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疑惑,教师难以及时发现并给予解答,使得问题积累,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
4.教学效果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难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目前《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现在作业、考勤、考试等环节的硬性比例计算值上,很大程度上无法顾及这些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实际运用能力的高低,对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长此以往,往往造成学生片面追求成绩、忽略学习过程的问题。
上述种种问题,归根结底,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上课听不懂、下课学不懂,最终失去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规律,以“专题案例”为基础,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进行整合。选取有代表性的专题案例,通过合理的设计将课程各独立知识模块进行有机的整合,建立以“专题案例”为载体的相对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将分散、独立的知识点以“知识链”的形式溶入整个教学过程的同时,以“选题”的形式为学生设计并下发“学生选题”,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基础上以“选题组”为单位,通过协作、调研完成“学生选题报告”,并安排“学生选题汇报课”,让学生对自身选题成果进行展示。从而构建以“专题案例”为基础展开的综合化、系统化课程模式,优化《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效果。
1.课程内容“专题化”系统的建立。根据《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各部分内容特点,对知识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10个专题,并将其按照实际工作过程进行安排、组织,建立起系统、科学的“专题化”知识系统。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2.教师“专题案例”及学生“选题”的设计。教师“专题案例”是课程课堂教学展开的基础和核心,其设计的合理性、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直接决定教学开展的流畅性和教学效果。教师“专题案例”的设计,应围绕着如何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从生产实际中选取。学生“专题报告选题”的设计,应以教师“专题案例”为基础,对相关、相似专题进行设计。在“选题”中,应设置相应的引导性提示,以便于学生把握研究开展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同时,“选题”的设计应注重层次性、差异性,不同“选题”应保证不同的侧重点,以满足对不同选题小组考察的平等性需求。
3.基于“专题案例”的“拟实”学习的展开。教学的展开应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认知规律,通过教师讲授基本储备知识、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改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将这一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进行全面的融合,建立起“模拟工作现实”的“教”―“学”互动过程,对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将各知识点融会贯通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实施方案与方法
1.教学过程设计。调整《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计划中的安排,将部分必要的基础预备知识的教学完成后,以工程实践为来源选取的针对性的专题案例,对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毛坯成型和机械加工工艺等部分内容进行延展式设计,对解决专题案例所需的知识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织,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展开教学过程。
具体展开过程如以下框图所示:
2.教学过程展开。改革传统作业模式,由学生主导、教师引导,完成选题报告。由学生分组选择选题,通过查阅资料、调研、实地考察、与教师或企业专家讨论等方式,获取所需信息,并能够初步判断信息的正确性、方案的合理性,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工程知识,增加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以“专题:典型机械零件的热处理”中的“选题:连杆”为例,设计选题内容及结构。选题应包括“选题引入选题目标选题实施选题总结”等内容,并以此作为学生完成选题报告的指导性资料,引导学生完成选题报告研究工作。
通过上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专题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课程组经过两年的积累和不断的完善,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科学、系统、成熟的教学方法,并在较大程度上改善了理论抽象及实践困难的问题,有效地建立并强化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肯定。“专题案例”教学法在机械类各专业的实际教学中,也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必将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杰.案例教学法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2,34(11).
[2]佟永祥,江树勇,吴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高教论坛,2010,(07)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学生差异 差异教学
在素质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然而,我国的教育现状是才能一般者居多,有鲜明个性和拔尖的人才不多,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采用“整齐划一”的应试教育制度,因此,改革这种教育制度势在必行。实施差异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需要,解决现存教育中的弊端。为了配合学校《差异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我不揣粗浅,就体育教学中学生差异的早期发现、培植及利用的策略作了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体育教学中学生差异的早期发现
1.1何谓“差异”
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差异和个性心理差异。心理过程差异是指个体之间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差异。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个性心理的差异,它可分为个性心理特征差异和个性心理倾向性差异。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的差异,而心理特征的差异则包括动机、需要、理想、信念、世界观的差异。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差异主要表现有:同一项目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差异和个性心理差异,以及不同项目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差异和个性心理差异。
1.2学生差异产生的原因
人发展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能动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社会的成员,由于遗传、家庭影响、教育环境不同,在个性素质上必然存在差异。这种宏观差异,“决定了每个孩子独特的发展方向和速度,不同的成功与发展可能性”。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身高、体重、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学生的差异在体育课中表现尤为明显。其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2.1先天遗传因素。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各项目有各项目的特点,并对身体的要求各有不同。如篮、排球运动需要身材高大,四肢较长,手足较大,足弓较高,骨盆较小,听觉、视觉、位觉、本体感觉功能较好,以及反应迅速,等等;中长跑和中长距离游泳,特别要求呼吸系统和心血系统功能要好;举重要有较大的肌力;投掷项目需要身高、体重值较大,身材粗壮有力;而体操项目则要求身高适中体重较轻,身体各部比例匀称,体态轻盈,骨盆较窄,关节灵活,心肺及前庭分析器功能强,等等。这些因素都说明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生理机能指标、身体素质指标、心理和智力指标不同在体育课中的表现都有所差异。而各项指标,例如:身体形态指标中的身高、体围、跟腱及足弓,生理机能指标中的心率、肺活量、最大吸氧量,身体素质指标中的耐力、速度、灵敏、柔韧,还有心理和智力指标中的智力都受遗传因素的直接影响。所以遗传因素对学生差异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1.2.2后环境教育因素。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处的社会环境、教育方式和个人能动性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也就形成了个性心理差异(个性心理特征差异和个性倾向性差异)。个性心理特征差异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差异。例如:同样的任务,有的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效率较高,有的同学则束手无策,无能为力,这是能力方面的差异。有的同学活泼好动,有的同学行动迟缓;有的同学喜怒外露,有的同学情绪含蓄,这是气质上的差异。有的同学心胸开朗、热情豪放、勤劳勇敢、助人为乐,有的同学心地狭隘、怠惰怯懦、待人冷淡,这是性格上的差异。个性倾向性差异又包括动机、需要、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差异。例如有的人有这一方面的要求,另一些人却有另一方面的要求,这表现出人们在需要方面的要求;同做一种事情,这个人出自这一种考虑,那个人出自另一种考虑,这是动机的差异;这个人有这方面的爱好,那个人有那一方面的爱好,这是兴趣的差异;这个人坚信这个道理不动摇,那个人却坚信另一个道理不动摇,这是信念的差异;这个人出自这种立场观点看待现实事物,那个人出自另一种立场观点看待现实事物,这是世界观的差异。综上所述,个性的形成和个性心理差异的产生都是由气质、性格、能力、动机、需要、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因素所决定的,而这些因素的形成又是由社会环境、教育、个人能动性所决定的。所以说学生差异的产生是由社会环境、教育和个人能动性等后天因素所决定的。
1.3如何发现学生的差异
要发现每个学生的差异就要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思想、健康、身体条件、训练水平、心理品质与个性特征等)。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和观察发现学生在体育的不同项目或同一项目中的差异。例如:通过观察学生的身体形态及其结构特征便可知道学生在各种体育项目中所处的角色;通过测量学生的身体素质(速度、力量、耐力……)和身体机能(血压、脉搏、肺活量、血乳酸、最大吸氧量……)便可知道学生运动能力的差异;还有观察和测量学生的心理机能与情感行为便可知道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
另外,通过家访、查阅学生档案、记录跟踪表建立学生登记卡片等方法预见可以发现每个学生的差异。同时注意积累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比较,针对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和采取有效措施。通过测试和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身体状况、对各运动的兴趣、认知水平、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的差异。但运用此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考虑多方面的调查内容;考虑调查的对象;考虑搜集有关的辅助材料。
2.体育教学中学生差异的培植及利用
2.1体育教学中学生个体与全体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发展必须受到重视,同时体育教学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教师要处理好学生个体与全体的关系。学生的个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应当区别对待,但是只有将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首先,我国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标准及评估等,都是由国家及主管部门统一确定的,这就决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必须有统一要求,达到国家规定的统一标准。但我国各地区各所学校和各个学生的差异较大,在贯彻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差异的培植和利用。
其次,学生的发展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体现了一般规律,不同点体现了特殊性。根据一般规律,体育教学可以有统一的要求,但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对个别学生应实行差异教学,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发展,使学生素质结构趋向合理,潜能得到较大的开发。
另外,体育教学要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学生有差异地发展,并对学生差异进行引导和利用。
2.2体育教学中学生差异的培植及利用的方法
2.2.1实施小班制。此方法适合于师资较为丰富的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兴趣、体能情况、掌握技术水平的情况进行分班。人数最好控制在15―30。此方法由于学生人数较少,教师可以较全面地照顾学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培植及利用。
2.2.2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继续实行“两发两合”制,进一步完善“差异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2.2.3班级管理实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统一要求的大号钥匙面向全校各班,具体要求的中号钥匙面对班内的全体学生,特殊要求的小号钥匙针对个别特殊学生。
2.2.4发展学生特长方面主要采取分类建档、分层培养的方法。
2.2.5对于不同家庭的不同类型孩子,学校从不同的角度争取家长的支持,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2.3体育教学中学生差异培植及利用的要求
2.3.1教学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仔细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要求,分别指导,取得有效的成果。
2.3.2在教学形式上,可以以班级授课为主,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灵活运用。在编写教案时,在运动负荷、教学目标等方面对个别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3.3开展课外活动,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课外活动是差异教学的最佳形式,课外活动应面向大多数学生,包括学习尖子和一般学生(包括学困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利用学生的差异组织他们参加多种多样的小组的、个别的活动,在各种活动中充分发展他们的智慧和才能。
2.3.4实施差异教学,既要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又要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防止学生病态心理的形成。
3.结语
体育教学中学生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先天因素(遗传)和后天因素(社会环境、教育和个人能动性)等。学生存在差异是客观的,我们不应刻意消除它,而是要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早期发现,并使用有效的方法进行培植和利用。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差异的教学,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差生”,只要我们及早发现学生的差异,摸索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培植和进行差异教学,我坚信,不同特点、不同类型的学生都会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钱耀庭等.学校体育学(第一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104-105.
[2]沈适菡.实用教育学(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教育出版社,1991:78-81.
[3]徐家杰.运动心理学(第一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92-112.
[4]翟群.曾芊.体育运动心理学――应用指导.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89-91.
[5][美]莫里斯・比格著.张敷荣等译.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文化教育出版社,1983:320.
【关键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本科护生
健康教育能力是护士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护理本科生是未来护理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强护理本科生的能力培养是适应医学科学发展及护理模式转变的关键。腹、会阴联合根治术(Miles术)是低位直肠癌外科治疗中最常见、最有效的手术方法,术后患者需终身携带肠造口。虽然造口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但是造口的存在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又使患者陷入烦恼之中,增加了患者的痛苦[1]。提高护生对造口患者的健康教育能力是改善护生与造口患者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生信任度的关键。我科在2008-2009年对20名护理本科毕业实习生进行整体护理实习教学的过程中,将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应用于造口患者个案实习讨论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是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2]。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以下简称PBL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自主摄取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基础科学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和训练,使医学生树立整体的医学观,掌握系统整体性的方法和确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3]。
1.2我们对2008-2009年在我院胃肠外科整体护理实习阶段的本科护生20人采用PBL教学模式进行。环境要求:学生可围坐、便于面对面讨论的场地,方便书写、可供全体学生看清楚的黑板;带教老师要求:确定案例并将案例分为3个由浅入深的讨论阶段,且在讨论过程中控制讨论现场;学生要求:每讨论小组人数4-6人,实习时间均为四周,教学的基本过程分为理论回顾、确定案例并提出纲领性问题、讨论和归纳讲评四个步骤。
1.2.1理论回顾:指定的自学内容都是与预期解决的模拟临床案例有关的知识。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电脑资料检索系统广泛搜集造口相关理论知识,并为学生提供有关参考文献。此过程限时三天。
1.2.2确定案例并提出纲领性问题:带教老师组织讨论,并给予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领学生提出代表性的护理问题。确定护理问题后指导学生搜集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并于此次讨论中确定书记员、记录员、组织员三名。并向学生讲解具体的教学过程与方法。限时三天完成。
1.2.3讨论:先由组织员作导入性发言。讨论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等几方面,重点是如何正确及时地观察病情变化以及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或纠正,不同观点可以争论,这样能增强探究气氛,引发多角度思维,使正确的理解得到巩固和深化,不理解的方面暴露得更加充分,记录员负责记录于黑板上,以利于对学生发言的引导及整个过程的可控制性。每次讨论将引申的问题留做下次讨论的主题。此过程共八天。
1.2.4归纳讲评:帮助学生抓住重点和进行总结;讲授遗漏之处,使所写的护理案例分析更完整确切。辅导老师可根据讨论情况进行评述,完整准确地归纳概括知识要点。 转贴于
2结果
2.1学生方面。20名学生中,93%以上的学生反映PBL案例教学法新颖灵活,印象深刻,使原本模糊不清的造口相关问题掌握的全面、透彻。做到了与患者沟通时有内容可教,提高了患者的信任度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自信心。学生感到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使所学理论与护理实践得到更加紧密地结合,表示赞成此教学模式。
2.2老师方面。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受到科室带教老师的一致好评。
2.3患者方面。护生的患者满意度调查满意率达到95%-99%。
3讨论
3.1理论基础:一种教学理论只有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普及推广,转化为教学实践。现代教学理论特别强调“教会学生学习,使之成为一种终身享用的行为习惯”。[4]护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21世纪的“以病人为中心”进而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能够处理卫生保健问题的护士。为此所培养的护士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护生必须具备在特定的健康、疾病问题情境中进行严密求实的质疑能力和分析推理技巧。PBL案例教学法正是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启发了学生积极的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了科学的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3.2教学效果
3.2.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认为,好奇心和欲望是产生兴趣的基础,正是有了这种心理需要学生才萌发学习动机产生学习活动,注意力和兴趣被长时间地吸引到寻找答案的学习活动上。PBL案例教学法设立典型病例,要求护生提出护理问题,采取适当护理措施并进行评价,促使她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所具备的图书馆、电子期刊室等工具的能力。
3.2.2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在各项相关理论考核中无该疾病基本理论知识的错误;护士长及带教老师在平时对护生的理论提问及考核中平均成绩比未应用该教学方法的学生为高。同时,由于该方法把讲解、讨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护生提供一种综合性的学习训练,使学生对该疾病有了系统的认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为患者解决问题,即培养了真正适用于临床的人才。
3.2.3提高了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受到患者的好评:经过此教学方法后,护生的专科知识得到丰富。同时,由于人人上台发言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得护生与患者沟通时,不但能够做到内容丰富、知识全面,亦能够将所具备的知识浅显的表达出来,患者易于接受。因此受到患者的广泛好评。
3.2.4存在的问题:护生文献检索能力缺乏;教学效果评价不够科学,缺乏有效的评估手段。因此,我们还应该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郁宝铭.肠造口并发症防治的现状.浙江肿瘤,2000,6:35
[2]Donner RS,Bickley H.Problem badedlearning in American medical education:an overview[J].Bull Med Libr Assoc,1993,81(3):294~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