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读书小报怎么做

读书小报怎么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读书小报怎么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读书小报怎么做

读书小报怎么做范文第1篇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中年级学生对于任何活动,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收获外显,得到他人的认可与赞许。在课外阅读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常常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参与阅读、用心体验。但单凭读物、环境等外在媒介的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常常不能长久,阅读体验也势必不能深入。因此,教师应重视读书课的有效开展,努力搭建轻松愉悦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平台、设计趣味十足的课外阅读交流形式,通过阅读成果的展示交流,让学生获得阅读的成功体验。

一、“猜一猜”:激发兴趣,亲近文本

【课例片段1――“名人故事”】 交流形式:“我说你猜”,趣猜游戏。

活动流程:

1.点击出示规则。

(1)选择一位名人,用简单的话语透露他的个性信息。(出题信息参照阅读单中出现的如国籍、成就、经历、名言等)其他人边听边猜,猜中后还可集体补充该名人的其他信息。(2)猜中者获得出题的资格,接龙猜题。

2.教师示范,师生说猜―集体照样接龙互动猜题―小组内说猜。

说猜样本:

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他是我们浙江人。

他从小读书的地方叫三味书屋。

……

操作提示:

中年级的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文本中或整体或零散的信息,去了解人物、事件。“名人故事”阅读伊始,教师可以设计一份相应的阅读任务单给学生,任务单中简要涉及的内容有“国籍、成就、经历、名言”等,目的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中有任务而无负担地去搜寻一些零散信息。而课堂上设计这样一个“我猜你说”的游戏环节,一是想让学生在趣味性的互动交流活动中轻松参与,亲近文本。二是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出题的学生树立起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而对猜题的学生来说,同时也是一次阅读成果的有效检测,检测他们的阅读效度和广度。事实上,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是最感兴趣,也是最没有压力的。如果是第一次开展这种形式的游戏,最好有个示范,学生一学就会上手,不至于冷场。

二、“画一画”:多样描绘,梳理情节

【课例片段2――《小溜溜“溜”了》】

交流形式:绘制旅游图,体会故事奇趣。

活动流程:

1.出示主任务:小溜溜贴上邮票,被塞进邮筒寄了出去。他游历了哪些古怪的城市呢?选择印象最深刻的8个城市,按顺序组合成最有趣的画面画下来。

2.集体讨论:借助书本目录罗列小溜溜游历的城市。

3.学生着手绘制旅游图,要求画面中能表现出这个城市的特点。

小溜溜 ……

学生作品:

操作提示:

在课外阅读交流中,动手绘画是一种很好的展示阅读成果的方法,因为绘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具体的绘画内容与形式有画情节梯、画旅游图、画成长图、画人物关系图……在描描画画中梳理情节,感知内容,内析文本正能量,培养中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演一演”:角色体验,感知形象

【课例片段3――《寓言故事》群文阅读】

交流形式:自导自演,把握故事人物特点。

活动流程:

1.自读准备:读好寓言故事《狼和小羊》《狐假虎威》《乌鸦和狐狸》,想想故事人物特点。选择其中一个故事准备自导自演,要求导得合情合理,演得入情入境。

2. 导演说戏:当导演的学生来说说故事中主要人物的特点以及怎么演出这一特点。

3.分小组排演――集体交流展示。

操作提示:

喜欢表演是儿童的天性,以表演为交流方式顺应了学生好表现的天性。在我们的课外阅读中,教师可以甄选一些适宜学生表演的句段、文本,精心设计,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文本的了解,体会人物的感情,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当然,在交流展示的设计中,教师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教学形式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演”是“形于外”,只有在读、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场景,才能让形式发挥出强大的教学魅力。

四、做一做:内化信息,展现成果

【课例片段4――《我的后院观察日记》】

活动形式:实践于课外,展示于课内。

活动流程:

1.教师导读。出示一串由爆玉米花穿成的项链,让学生猜是什么做的,怎么做的,引入书本P49爆玉米花的句子。

2.布置阅读及实践任务。这是我们冬天里的活动,小小的玉米粒带给了我们多少快乐!而在这本书的作者文瑛美老师家的后院里,春天、夏天、秋天,又能看到哪些植物在生长?这些植物带给我们哪些不一样的收获呢?同学们用两周时间好好地读读这本书,选择书中所说的任何一种活动,像老师做爆玉米花项链那样进行实践体验。两周后,带着你的阅读收获或实践成果到我们的读书课上来吧!

3.交流展示。读书交流课上,学生有的带着烹饪食材,有的带着采得的植物,有的带着实践成果到课堂上,进行交流展示。

【课例片段5――《宝葫芦里的秘密》】

具体形式:编排、制作迷你画报。

活动流程:

1.教师带着学生折叠迷你画报(A4纸两次对折,并一页页指定内容)。

2.学生各自制作迷你画册。

3.组内、组际展示交流。

学生迷你画报部分作品:

1.创意封面。

2.目录创编(我和宝葫芦的秘密故事)。

3.宝葫芦自我介绍。

4.想不想要宝葫芦。

操作提示:

语文学科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手段灵活多样,这为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教师把学生的兴趣唤起之后,学生便会被书中的精彩内容所吸引,突破书籍的约束,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涉猎更广博的知识。

课例片段4,通过导读课上教师阅读示范和实践成果的展示,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地激发。随后布置的任务是希望学生在两周时间内深入阅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拥有更立体的阅读感受。课例片段5,借助设计迷你读书画报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设计、交流的兴趣,促使学生带着任务进行针对性的细读,并创作简单的读书笔记。交流课上,学生在展示、模仿中互补,在教师的随机指导中改进完善迷你画报的设计,既理解了故事内容,又图化了情节。

读书小报怎么做范文第2篇

一、语文教材是主要内容

(一)深挖教材。

把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教材内容建立起某方面或多方面的联系,可以使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学习某篇课文的前期准备,可以是课文中知识点的扩展,或是对某一单元语文知识的深化,或是对一段时间内所学的或全册课文中某个方面知识的延伸。

例如,三年级上册《中国的传统节日》专题,学生们搜集了不少文字、图片、实物资料,有话可说。可以在班中举办《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推广会》的活动,进行习作训练,将全班的优秀习作整理装订成一本习作集,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汇报。

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得到父母的爱多,付出的少,觉得父母对‘我’的所有付出是理所当然的,经常埋怨家长的种种不是”,结合这种情况,在三年级下册第五组教材中安排《了解父母的爱》,设计系列活动,学习了《妈妈的帐单》等课文后,引导学生们收集关于描写父母之爱的诗词、歌曲、文章、名句等,熟读成诵。举办读书交流会;向父母及长辈了解爸爸妈妈生育“我”、养育“我”的艰辛,进行口语交际;观察父母每天的工作生活情况,体会父母的辛苦;模仿《妈妈的帐单》一文,设计一张“父母的帐单”,与家长一同计算从生育“我”至今,所花销的生活、学习费用,一直到供“我”大学毕业所需要的全部费用;再算一算父母给我们的爱,又是多少……至此学生感慨:“父母的爱是无价的、无私的、无限的、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想想“我”今后该如何对待父母的这份爱,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并主动对父母说几句真心话,写几句肺腑之言。

做足、做透这系列活动,学生不再口是心非地承应老师“我要爱父母”,空洞地承诺“我要怎么怎么做”,他们真正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付出。

(二)课前预习。

一些教师认为综合性学习是从三年级开始的,其实不然。在一年级上册的古诗教学前,就可鼓励学生去寻找更多描写春天的古诗,一同分享《春天的诗会》。一年级下册《识字6》是数量词归类识字课,只有4句话,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4幅不同的画面中。语句十分简洁,每句话中又包含了4种事物,其中几种事物是学生少见的,认识事物就成了学好本课的前提。这个问题可以预先解决,让孩子们分组合作在各科教材上找到课文中的事物,理解“一畦、铜号”,区分“海鸥——飞鸟;帆船——军舰;秧苗——稻田”。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响亮的呼声。可一些教师埋头苦干,寻找资料,制作课件,一个个精美的课件成了“道具”,学生眼巴巴地看着老师围着展示台团团转。为什么不让他们从唾手可得的材料入手呢?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只有六七岁,但是他们搜集资料的潜力令人吃惊。教师应该放弃“个人秀”,挖掘学生预习收集的潜力,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小主人。

(三)课堂争论。

教学中常有疑点令同学们争执不休,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它作为研究课题。当教学到“非比寻常”一词时,有学生质疑应该是“菲比寻常”,并振振有词“电视里的广告就是这样说的,还是王菲代言的呢,超市里的可乐罐上也是这么印着的”。现代传媒的“偷梁换柱”,误导了学生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字的理解。可引导学生课余在超市里和电视节目中、街旁广告牌上……咬文嚼字,打假!

(四)课后延伸。

综合性学习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延伸,将语文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表演、游戏、竞赛中。让学生编辑小报、班刊、作文选,都是给学生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如学习了《乌鸦喝水》一文,就引导学生续写故事,编绘连环画;学习了三年级下册的第八组教材,可鼓励学生搜集更多的中国神话、传说,举办“神话、传说故事会”。

二、家庭学校生活是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耗时多、效率低的状况一直困扰着广大的语文教师。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过分重视教师的教,未能将学生作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时在语文教学内部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那就是把课堂作为唯一的学习场所,而未能将语言学习放在一个“大语文”的范畴中来,忽视了“生活是‘源’,书本是‘流’”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一次外地访问团来我校交流,我班就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我是小导游员”的主题活动,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选学下列内容:搜集图片并给图片写简短的文字说明,或尝试做小导游向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处风景名胜,或扮演角色表演,两三个人一组,一位同学当“导游”,访问团老师做“游客”,“导游”根据展示的画面依次介绍景点,“游客”边听边看边向“导游”提问。

丰富的生活是永无止境的大课堂,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库,身边的人、事、物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关于学生使用压岁钱问题,可以设计“喜忧参半的压岁钱”、“使用压岁钱浅谈”、“你对压岁钱知多少”、“打理压岁钱妙计多多”等主题,运用口语交际、编小报、作文展、故事会等形式展开活动。

这些校内、家里的主题系列活动,内容丰富且有层次,满足了不同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学生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完善自我。

三、学科融合是补充内容

挖掘其他课程资源,找到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最佳结合点。比如《综合实践活动·生活》中有一个单元是《可爱的小动物》,学生进行了小调查,收集了有关动物的资料图片,可以请学生展示、介绍喜欢的小动物,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展示与提高。

再如《人自然社会》这一课,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以后,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分组了解周围的环境污染情况,其间可以走访环保部门,还可以做一些实验,然后组织汇报调查结果,讨论确定治理方案,再以集体或个人的名义给有关部门写信或者写倡议书。除此之外,学生自己还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设计宣传标语、成立环境督察小组等。

读书小报怎么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 课外阅读 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教师要拓宽阅读的范围,不光是学习哪篇课文就阅读与之相关的一些书籍,还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但是,外来建设者的子女大多数只接受了一年的学前教育,一年级勉强跟上,学习基础差、习惯差,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句子,不知道怎么办,一知半解地读着,很是吃力,兴趣自然不会很高。

根据二年级外来务工子女的阅读情况,以及他们和本地学生之间的差距,我作了如下的措施,来培养外来务工子女的课外阅读能力。

(一)丰富外来务工子女的课外读物。

“不及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于基础薄弱的外来孩子来说,更需要老师的帮助。我向他们推荐了一些适合我们二年级看的课外读物,有《爱丽丝漫游奇境》、《狐狸列娜的故事》、《小布头奇遇记》、《小猪唏哩呼噜》、《小麻烦人儿的麻烦事》、《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三字经》、《成语故事》、《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365夜故事》等;还有很吸引学生眼球的绘本:《我爸爸》《我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大脚丫跳芭蕾》《云朵面包》等。

由于外来孩子经济条件相对来说不好,我十分欢迎他们来班级书库借书。我们现在二年级了,一年的课外阅读下来,本地孩子几乎家里都有了一定的藏书量,我就建议孩子把看过的书拿来,放在班级书柜里,形成资源共享。书柜也被塞得满满的。我还从学校图书馆借来适合我们二年级学生看的课外书,这样,班级里的学生可以自由借阅,外来孩子也省去买书的费用。

平时,我倡导学生以及家长,少买一样玩具,少吃一次零食,少放一次鞭炮,把省下来的前购买课外书,并和班级同学进行共享。慢慢地,我们班级的书柜越来越满了,课外书的书籍又丰富又新鲜,孩子们非常喜欢来借阅。

(二)教授外来孩子课外阅读的方法

有了那么多书,孩子常常看花了眼,东挑挑、西捡捡,要么拿走封面图案最漂亮的书,要么拿走包装精美的书,不知道如何挑选。那么,读什么样的书才是对自己又用的呢?我专门开设了班级阅读课,指导孩子如何看书,也给孩子一个交流的机会。

1.精读法,就是逐字逐句精研细读,咬文嚼字的阅读方法。要求孩子全神贯注地阅读,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思考边圈字。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例如:在读到《鲁滨逊漂流记》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及相关故事情节来仔细阅读,并预设议题:

⑴《鲁滨逊漂流记》写了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生活?他说了些什么令你感触颇深的话?

⑵鲁滨逊初到荒岛中是如何解决他的粮食与水源的问题?

⑶如果你是主角,遇到船难漂流到荒岛,你会如何做?

⑷如果你遇到食人族,你会怎么做?

⑸你认为是什么力量,促使鲁滨逊不断去冒险并克服种种困难,最后取得成功?

综合思考:鲁滨逊被赋予了种种人类优秀品质。鲁滨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说说理由。

2.略读法,就是通过翻看读物,对故事有个大致的了解。面对那么多的书,如果每本都字斟句酌地读也不太可能。但是,略读不等于走马观花、漫不经心,而是要有目的的扫视。翻看书目的时候,首先要看看序言、目录,或者开头、结尾,然后从头到尾地浏览,力求迅速而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主旨和脉络,明确内容。

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我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浏览梗概,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小说描写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如,半夜到墓地去试胆量,亲眼目睹凶杀案;三个人到杰克逊岛上过无拘无束地“海盗生活”;鬼屋寻宝;山洞迷路等。)你觉得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吗,为什么?(从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来进行交流。)在梗概中,汤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才能等。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3.选读法。学会了略读法,孩子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或者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阅读书籍或者故事当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在引导孩子读的过程中,我十分注意把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结合起来,使课内外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如学了《丑小鸭》之后,我引导孩子们去读《安徒生故事》,学生们被里面的故事深深吸引,《卖火柴的小女孩》、《灰姑娘的故事》,一个接着一个,看的起劲。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伙伴交流活动

外来务工子女和本地学生共同生活在班集体里,一同学习一同生活,共同的阅读爱好使他们的关系更加融洽。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外阅读,他们都有了自己的阅读积累,如何能更好的表现出来,对此,我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读书交流活动。

1.剪贴展览。指导外来务工子女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而自己又喜欢的材料,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找一个专门的本子贴上,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让学生在同学们的赞许声中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

2. 摘抄展览。教师指导外来务工子女把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在不能剪贴的情况下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摘抄下来,每周在班上交流展评,比谁摘录的句段精彩,有价值。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激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达到优生更好,后进生尽力赶上两全其美的效果。

3.手抄报交流展示。 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插图,一学期一次;课题实验研究以来学生共计自办手抄报四期,自发办黑板报三期。每次成果展示,都给学生平添了无穷的兴趣。

4. 读书心得交流。每读完一本书,指导外来务工子女写好读书心得,利用语文课进行读书心得交流评比,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通过交流心得,阅读欲望与日俱增。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既可以培养外来务工子女的耐性,又可以让他们在操作后倍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当外来务工子女看见自己的劳动果实越来越丰厚后,兴趣会大增,自然会在不断的操作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我通过教会学生做剪贴本和摘录本,既鼓励那些好读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勉励那些读书兴趣欠浓的学生加油努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在不断“操作”中逐渐养成。

参考文献:

[1]朱娟.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研究[J].新课程(教研),2011年07期

读书小报怎么做范文第4篇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1

  欣赏周国平的哲思之余,翻阅起《陶行知教育文集》。过去几年一直认为一线教师在教学方面,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有效的教学经验和超强的业务能力,唯独忽视了对理论的深入学习。现如今,认为更应具有学习、探索现代教育理念的能力以及丰富且独具创新的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高度支撑下,无论是对教学研究还是课堂实践都是有利的。比如,在对于如何实现学校教育从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大命题,由此涉及到学校人文精神思想启蒙,比照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道德行为、信念和价值观、和生命观,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这三个层面的精神教育。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可以说是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

  当年的教师职称理论考试大多人一出考场就在问:什么是六大解放思想啊?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今天读到到的“教学合一”有感触。好像教师之专门教学生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本之外便没有别的事可教。重教太过,不知不觉中就将教和学分离了。然而就实在来讲,教学理应合一。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是教学生学。大凡世界上的教师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来读、来记。比如教英语单词让你读个一百80来次的,单词就记住了,从此也是这个孩子学外语噩梦的开始。第二种教师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不是拿学生来配书本,而是拿书本来配学生,比起第一种固然有进步,但还是不妥。教与学理应统一,让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怎么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和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老师如果不求进步,学生是很难进步的,这也是教育分离的流弊,也是大家的通病吧。如此想来,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有道理的,必定要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因为教育界生活无限枯寂乏味,十年如一日,年年照样画葫芦,更是枯燥。要想教得快乐,要把教学合二为一,教师的教要和学生的学联络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自得自动,体验学习的乐趣,寻求知识的归宿。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2

  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假期之中,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一、实施爱的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三、实践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3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有如下深切感受:

  一、要用爱心滋润学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语言蕴含着淳朴、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

  爱师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情感。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很爱学生,爱成绩优秀的学生,爱乖巧听话的学生,爱漂亮、可爱的学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觉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褒贬之,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例如我所教学的班级有个学生叫陈小东同学,他特别调皮,谁都不愿意和他同桌,但我知道这样的学生如果调皮就一顿呵斥,或者简单粗暴的教育或者挖苦只会适得其反,使他的逆反心理更强,而我在课堂中总是树立他的自尊心,让他知道自己也是有优点的同学并不是什么都是缺点,然后我注重鼓励他发扬优点逐步改正缺点,现在他比以前进步多了。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

  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二、依“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再说,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生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教学生学会学习

  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意要学会学。归根到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存。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字篓子”,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当今,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社会职能必须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思索,经过不断反复推敲寻求最佳结果。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设计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这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散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

  对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觉得自己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存。

读书小报怎么做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如何安排活动”、“选怎样的内容更好”是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困扰教师的难点。本文认为,综合性学习内容来源于:语文教材、家校生活、学科融合。虽然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三上册才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出现学习内容及方法指导。但只要有丰富的活动内容,综合性学习在低段(1—2年级)即可进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 

在实际活动中,我们遇见过许多困难,语文综合性学习看似简单,操作起来有难度,学生茫然无措,教师无从下手。“无内容、选择难”一直困扰着我们。本文认为,综合性学习内容来自: 

 

一、语文教材是主要内容 

 

(一)深挖教材。 

把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教材内容建立起某方面或多方面的联系,可以使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学习某篇课文的前期准备,可以是课文中知识点的扩展,或是对某一单元语文知识的深化,或是对一段时间内所学的或全册课文中某个方面知识的延伸。 

例如,三年级上册《中国的传统节日》专题,学生们搜集了不少文字、图片、实物资料,有话可说。可以在班中举办《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推广会》的活动,进行习作训练,将全班的优秀习作整理装订成一本习作集,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汇报。 

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得到父母的爱多,付出的少,觉得父母对‘我’的所有付出是理所当然的,经常埋怨家长的种种不是”, 结合这种情况,在三年级下册第五组教材中安排《了解父母的爱》,设计系列活动,学习了《妈妈的帐单》等课文后,引导学生们收集关于描写父母之爱的诗词、歌曲、文章、名句等,熟读成诵。举办读书交流会;向父母及长辈了解爸爸妈妈生育“我”、养育“我”的艰辛,进行口语交际;观察父母每天的工作生活情况,体会父母的辛苦;模仿《妈妈的帐单》一文,设计一张“父母的帐单”,与家长一同计算从生育“我”至今,所花销的生活、学习费用,一直到供“我”大学毕业所需要的全部费用;再算一算父母给我们的爱,又是多少……至此学生感慨:“父母的爱是无价的、无私的、无限的、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想想“我”今后该如何对待父母的这份爱,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并主动对父母说几句真心话,写几句肺腑之言。 

做足、做透这系列活动,学生不再口是心非地承应老师“我要爱父母”,空洞地承诺“我要怎么怎么做”,他们真正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付出。 

(二)课前预习。 

一些教师认为综合性学习是从三年级开始的,其实不然。在一年级上册的古诗教学前,就可鼓励学生去寻找更多描写春天的古诗,一同分享《春天的诗会》。一年级下册《识字6》是数量词归类识字课,只有4句话,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4幅不同的画面中。语句十分简洁,每句话中又包含了4种事物,其中几种事物是学生少见的,认识事物就成了学好本课的前提。这个问题可以预先解决,让孩子们分组合作在各科教材上找到课文中的事物,理解“一畦、铜号”,区分“海鸥——飞鸟;帆船——军舰;秧苗——稻田”。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响亮的呼声。可一些教师埋头苦干,寻找资料,制作课件,一个个精美的课件成了“道具”,学生眼巴巴地看着老师围着展示台团团转。为什么不让他们从唾手可得的材料入手呢?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只有六七岁,但是他们搜集资料的潜力令人吃惊。教师应该放弃“个人秀”,挖掘学生预习收集的潜力,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小主人。 

(三)课堂争论。 

教学中常有疑点令同学们争执不休,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它作为研究课题。当教学到“非比寻常”一词时,有学生质疑应该是“菲比寻常”,并振振有词“电视里的广告就是这样说的,还是王菲代言的呢,超市里的可乐罐上也是这么印着的”。现代传媒的“偷梁换柱”,误导了学生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字的理解。可引导学生课余在超市里和电视节目中、街旁广告牌上……咬文嚼字,打假! 

(四)课后延伸。 

综合性学习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延伸,将语文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表演、游戏、竞赛中。让学生编辑小报、班刊、作文选,都是给学生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如学习了《乌鸦喝水》一文,就引导学生续写故事,编绘连环画;学习了三年级下册的第八组教材,可鼓励学生搜集更多的中国神话、传说,举办“神话、传说故事会”。 

二、家庭学校生活是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耗时多、效率低的状况一直困扰着广大的语文教师。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过分重视教师的教,未能将学生作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时在语文教学内部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那就是把课堂作为唯一的学习场所,而未能将语言学习放在一个“大语文”的范畴中来,忽视了“生活是‘源’,书本是‘流’”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一次外地访问团来我校交流,我班就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我是小导游员”的主题活动,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选学下列内容:搜集图片并给图片写简短的文字说明,或尝试做小导游向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处风景名胜,或扮演角色表演,两三个人一组,一位同学当“导游”,访问团老师做“游客”,“导游”根据展示的画面依次介绍景点,“游客”边听边看边向“导游”提问。 

丰富的生活是永无止境的大课堂,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库,身边的人、事、物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关于学生使用压岁钱问题,可以设计“喜忧参半的压岁钱”、“使用压岁钱浅谈”、“你对压岁钱知多少”、“打理压岁钱妙计多多”等主题,运用口语交际、编小报、作文展、故事会等形式展开活动。 

这些校内、家里的主题系列活动,内容丰富且有层次,满足了不同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学生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完善自我。 

 

三、学科融合是补充内容 

 

挖掘其他课程资源,找到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最佳结合点。比如《综合实践活动·生活》中有一个单元是《可爱的小动物》,学生进行了小调查,收集了有关动物的资料图片,可以请学生展示、介绍喜欢的小动物,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展示与提高。 

再如《人自然社会》这一课,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以后,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分组了解周围的环境污染情况,其间可以走访环保部门,还可以做一些实验,然后组织汇报调查结果,讨论确定治理方案,再以集体或个人的名义给有关部门写信或者写倡议书。除此之外,学生自己还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设计宣传标语、成立环境督察小组等。 

这样的选题方式,打破了学科界限,融合了语文、自然、社会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信息去分析、归纳,甚至亲自去做实验,体验揣摩,并对实验得到的结论进行讨论、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综合性学习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开辟了新领域,在小学语文课中开展综合性学习研究,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只需在语文教材、家校生活、学科融合中合理选择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从小学低段开始。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