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仰张信哲

信仰张信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仰张信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仰张信哲范文第1篇

凭借着对流行音乐的敏锐触觉和天赋悟性及专业的声乐才能,张可可很快就被众多乐坛知名人士所看好,最新的EP在业内业外引起了火热的反响,著名音乐家张宏光和卞留念都评价她是个很有潜力的歌手。

自去年九月张可可牵手中视亚太国际传媒公司成为这家极具实力的传媒公司旗下签约歌手之后,戴先生就联手著名音乐人林俊杰、梁文福、张宏光、卞留念等众星捧月.不惜巨资全力打造这位乐坛新人。在诸多音乐前辈的关心和帮助下,张可可录制完成了诸多音乐人看好的首张音乐EP《可不可以这样用心去爱》。这是一张极具时代感与都会感的EP,其中收录了新加坡及内地著名音乐人的诸多精华作品,包括新加坡的梁文福、林俊杰等人精心创作的作品;制作上则由大陆的卞留念、张宏光和新锐音乐人仓雁彬联合操刀。所有的努力都旨在打造出一张音乐元素丰富的华语精粹。

在这张EP中,张可可凭借其深厚的音乐功底、演唱实力吸引了众多的聆听,给听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整张EP在制作上力求完美,不惜成本,加上众多流行音乐一线重量级人物的加盟,真正确立了这张唱片“精品”的定位:从创作到编曲,从配器到合成,每一步都精雕细琢;后期制作由著名录音师陈庆亲自操刀。邀请到如此多的优秀音乐人参与EP的制作.是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深层内涵,确保作品的质量。

信仰张信哲范文第2篇

2、歌词如下:

每当我听见忧郁的乐章

勾起回忆的伤

每当我看见白色的月光

想起你的脸庞

明知不该去想 不能去想

偏又想到迷惘

是谁让我心酸 谁让我牵挂

是你啊

我知道那些不该说的话

让你负气流浪

想知道多年漂浮的时光

是否你也想家

如果当时吻你 当时抱你

也许结局难讲

我那么多遗憾 那么多期盼

你知道吗

我爱你

是多么清楚 多么坚固的信仰

我爱你

是多么温暖 多么勇敢的力量

我不管心多伤 不管爱多慌

不管别人怎么想

爱是一种信仰

把我带到你的身旁

我知道那些不该说的话

让你负气流浪

想知道多年漂浮的时光

是否你也想家

如果当时吻你 当时抱你

也许结局难讲

我那么多遗憾 那么多期盼

你知道吗

我爱你

是多么清楚 多么坚固的信仰

我爱你

是多么温暖 多么勇敢的力量

我不管心多伤 不管爱多慌

不管别人怎么想

爱是一种信仰

把我带到你的身旁

我爱你

是忠于自己 忠于爱情的信仰

我爱你

是来自灵魂 来自生命的力量

在遥远的地方

你是否一样 听见我的呼喊

爱是一种信仰

把你带回我的身旁

爱是一种信仰

信仰张信哲范文第3篇

有些人一张口就吐出几句诗,很被赏识;我也能出口成章,当众人茫茫然时,我公布这是一些歌词。别一味地否定追星:谁肯定崇拜张信哲、陈晓东就是坏样的?4年来,我收集阿哲的专辑、海报及我能承受得了的东西。从中学到了不少。

是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些耀眼的明星背后也是有血有泪的。比如任贤齐,有人说他凭一首《心太软》窜红的,其实,他是一步一步走红的。刚出道那会儿,小齐因为嗓音平平,长相平平,没人看重,但他很执着,奋斗了数年,到了30岁才算事业有成。他的坚持感动了著名词曲作家小虫,小齐很多脍炙人口的歌都是小虫作的。明星的事迹不也能激励我们吗?

再说阿哲,他出生在一个牧师的家庭,从小管教甚严,父亲是不允许他听流行歌曲的。阿哲硬是凭着内心的信念,从1989的第一张个人专辑《说谎》到2000年的《信仰》,他赢得了众多哲迷的心,他凭的是实力,一个踏踏实实的歌手天籁般的歌声!现在的流行乐坛,歌手泛滥,谁都号称几栖几栖,比如影、视、歌三栖明星。我觉得滑稽,拍电视剧的只要不哑巴,就能成为两栖型。相比张信哲,他比较忠厚吧,至今仍是一栖明星,而且干得很成功。这不正告诉我们凡事得专心致志,别三心两意吗?

信仰张信哲范文第4篇

古人把20岁看作成年,可行冠礼,然体犹未壮,故称“弱冠”。但是,“弱冠”之年的中国移动通信,却已经强壮得举世瞩目。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告诉记者,电话机、收音机和电视机从发明到5000万用户分别用了90年、35年和15年,但GSM网络用户不到5年的时间就达到5000万,而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更是在20年间从零发展到5亿多户。

20年间,中国在世界移动通信版图上的地位,从不入流到规模遥遥领先,从无人问津到举足轻重,这背后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发展逻辑?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欧洲3G牌照拍卖之后出现的那种财务危机,为什么中国没有像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那样出现长期的移动通信发展停滞,为什么手机会在今天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工具,为什么整个产业链是百花齐放而不是片面的某一领域增长?

一个增长“奇迹”的诞生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既有产业发展的客观环境,也有产业界自身的主观努力。邬贺铨院士认为,这一发展速度首先在于移动通信的个人化和随时随地的方便性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其次是集成电路和通信的技术进步使成本大幅下降推动了移动通信平民化,手机得以成为除电子表外最广泛使用的电子产品。除此之外,移动通信是我国最早引入竞争的电信服务,竞争促进了网络的覆盖和用户的普及,运营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制造业等整条产业链。

而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副主任陈如明则认为,企业自身的努力不可忽视,以中国移动为例,其固然得益于其优良的“资源”、“资产”及“机遇”优势,但根本上还在于其十年铸剑、苦练内功,一步一个脚印,深化内部管理、再造业务流程,以MonTernet为中心,结合国情、细分市场、创新增值,深入完善业务支撑系统,全力推行品牌战略,实现了“全面超越”。

回顾中国移动通信的发展史,会发现我们真的很幸运,赶上了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最迅速的20年,并且总是能在适当的时机做出适当的选择:当模转数的关键时刻,我们选择了GSM模式,事后证明这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一种通信制式;在移动通信市场刚刚开始加速的时候,中国联通又适时成立,有效带动了市场良性发展;我们的资费与监管政策总是能帮助产业成长,没有像有些国家那样走过弯路和回头路……

但是,“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种“幸运”又何尝不是智慧的体现?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通信产业发展是有几条基本脉络的:通过拆分重组等手段,形成适度监管下的有效竞争;对技术的适时而不是超前或者滞后应用,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创新;服务与业务的兴起,提升用户的感知,取得认同;海外上市,国企改制,与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破土而出,艰难成长,打破垄断,改制上市,拆分重组,寸土必争,竞合发展……中国移动通信行业的成长,实在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述,有太多的经验可以总结。

然而,过去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整个产业就可以长治久安。如今,作为我国通信技术创新代表的重要国际标准首先出自移动通信领域,TD产业正在形成,移动通信的运营和制造企业国际化的步伐也在加快。邬贺铨认为,展望今后20年,宽带化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移动通信更具挑战,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移动通信也必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及人们生活做出更大贡献。

作为对整个社会具有极大渗透力和影响力的行业,观察移动通信的未来,不但要看其收益,也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但要看其昔日的成绩,也要看其对将来的准备。

无论你是狮子还是瞪羚,当太阳再次升起时,最好重新开始奔跑。

主题词1有效竞争

中国电信业20年的改革进程中,打破垄断,引进适度监管下的有效竞争一直是改革的主要思路。

客观地讲,电信市场格局虽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一变再变,但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初步形成。运营商们也愈发认识到过度的排他性竞争,并不能带来好的效果。

电信业和其他行业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信息通信具有非常显著的外部效应,因而电信业不可能是完全的市场自由竞争。在引入适当的市场竞争机制后,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必须依靠政府,否则就难以形成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为形成客观公正的竞争环境,应在有效竞争前提下辅之以必要的政府监管。电信管制的目标任务必然与产业发展阶段和市场竞争情况相互适应,在新的竞争格局下,即使在磨合期之后同样需要管制政策确保实现有效竞争。

近年来,移动对固网的替代越来越明显,这给既有的电信监管政策带来了巨大挑战。区别于以往的不对称管制,竞争性监管主要是为了防止运营商的反竞争协议和滥用优势地位的情况,它通过事后的调查和取证,来对反竞争行为做出处罚。因此,实施竞争性管制政策可以有效地保持市场的发展活力,促进企业改革创新,提高电信市场的“可竞争性”。

随着电信业的发展已经步入融合时代,新形势下的电信监管将充分考虑市场和用户的需求,以及整个电信行业的长远发展,从而来有效配置资源,使有限的电信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许婷)

主题词2技术应用

对一系列新技术的适时应用构成了我国移动通信事业发展的基本脉络。

1987年,我国公众移动通信起步,最初采用的是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技术。但由于其价格昂贵,截至1994年我国总共才发展了600万移动通信用户。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欧洲推出了GSM数字移动通信体系,并于1991年7月开始投入商用。90年代初,CDMA技术也开始渐渐成熟。原邮电部从1994年开始酝酿新型技术标准的引进。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邮电部决定上马GSM系统,来解决当时中国刻不容缓的移动通信发展问题。良好的时机、正确的技术选择以及巨大的潜在市场,让此后几年的中国移动通信产业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发展,用户数连年翻番,网络扩容速度快得惊人,一举成为世界上移动通信用户数最多的国家。

2002年5月17日,中国移动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出GPRS业务。2003年3月,中国联通开通了CDMA1X网络。中国移动通信全面进入2.5G时代。从2代网络到2.5代网络,移动通信开始具备IP数据通信能力,此后,我国移动运营商基于2.5代网络,进行了大量数据业务创新,彩铃、彩信、音乐下载、WAP等业务纷纷涌现,并成为运营商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移动通信的商务模式也日益多元。现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增值业务收入都超过20%,我国也成为全球数据业务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李传涛)

主题词3重视用户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服务与业务水平,是移动通信得以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

以中国移动为例,从“全球通”、“神州行”到“动感地带”、从根据业务本身的特性来制订业务销售方案,到以目标客户年龄段不同需求划分的客户服务战略,看似单纯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移动正在从被动服务向主动营销转型的服务演进。

在成熟、开放的电信市场竞争环境下,运营商彼此模仿与学习对方的产品和业务的现象不可避免,以技术为支撑的电信产品也完全可以由这家复制到那家的产品体系中。当各运营商提供的近似的产品发展成熟后,在性能和使用上的区别也就会趋于淡化。只有满意服务和不断创新能给企业带来忠诚的客户。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舒华英认为,当移动市场已进入成熟之时,通过价格的变动来增强电信客户满意度的手段已经渐显其无力,运营商对客户提供的服务转而成为日渐关注的竞争焦点。

近年来,中国移动通信企业进行了一系列影响力和轰动效应之大不亚于业务创新的服务创新,相比以前,这些创新的服务措施更有针对性、更个性化,也更细致。(郑大海)

主题词4宏观经济

20年来,我国移动通信持续高速发展。除去技术进步和一代通信人的努力拼搏,国民经济20年间的稳定增长也为移动通信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7年,我国GDP(国民生产总值)仅有11962.5亿元。当时,全国每百人拥有的电话数不到半部,移动电话更是天方夜谭。此后,随着经济改革、搞活政策的陆续推出,商品经济在全国各地迅速成长起来。这也加快了移动通信的超常发展。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1993年到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较快,GDP的年增长率为10.1%。而移动通信也迈入到加速发展阶段,同期移动电话用户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23%。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使人民整体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日渐上升,人们对手机和移动通信服务的消费欲望也日趋强烈,移动通信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局面。

2006年,全国GDP已经达到209407亿元,相当于1987年的17.5倍,而当年中国的手机用户总数超过了4.6亿户,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的人口数,移动通信不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也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2006年我国信息产业占GDP的比例达到7.5%,其中移动通信收入达到3064亿元,占信息产业总收入的比例达到47.3%,而今年第一季度这一数据再次提升到48.41%。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王冀)

链接小数字勾勒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史

今天,让我们用这些小数字或许能勾勒出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史。

12万基数――难测2000年高峰

和现在人们热衷于预测未来中国3G用户数量一样,在中国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初期,很多人都通过预测世纪之交2000年的中国移动用户数来展望未来。1987年,当固网通信还如日中天,移动的总用户数只有12万。即使到了1997年,很多人还预测2000年中国移动用户数将“高达”3800万!现在,当我们回过头来看,2000年超过8000万的中国移动用户数证明了当时所有预言家的保守。

1毛钱――实惠短信筑就辉煌

现在中国最火的增值业务非短信莫属,据信息产业部统计,仅2006年中国短信的业务量就达4300亿条。1毛钱1条的短信正是因为当初“实惠”的定价成就了现今的辉煌。

信仰张信哲范文第5篇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226001)

张祖庆老师《致地球新生儿》一课,从课题看,它完全不同于一般的阅读课或习作指导课,属于一种全新的课型,一下子让我充满期待。随着教学的步步深入,丰富的内容、多样化的手段、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模式让人耳目一新。整堂课以“环保”为主题,从《时代周刊》将“年度风云人物”授予濒危的地球导入;接着,要求学生统整相关课文、传媒资讯、生活现象,围绕“评选‘地球头号杀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最后,在整合信息的基础上,给地球新生儿写信,分享交流,呼吁共同保护地球。整堂课信息量大,读写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给人以启迪。

非连续性文本怎么教?想必,张祖庆老师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的这堂《致地球新生儿》就是如何进行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精彩范例。

一、与连续性文本互为补充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连续性文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解读,引导学生逐渐走进文本,体会其内涵。而非连续性文本的出现,为语文教学打开了另一扇窗,它作为连续性文本的延续和补充,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在分析、整合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学了《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学生明白了地球资源有限,我们应该保护地球。但要让学生加深这种感受,光学习课文似乎还不够。而张祖庆老师的“非连续性文本群读写互动”就是对《只有一个地球》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他通过漫画、图表、数据、视频等非连续性文本,形象、真切地展现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给予学生心灵上的震撼。

与此同时,进行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时适当引入连续性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格、图画中的内容,从而加深感受。在张祖庆老师的这堂课上,他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中的内容,评选“地球头号杀手”,给地球新生儿写信。在“写信”环节,有的学生运用《只有一个地球》的开头一段来介绍地球,一下子拉近了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有的学生模仿《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演讲词的方式,先总写地球资源的有限,再写水资源、树资源、空气资源的有限,将意思表达得很清楚。

张祖庆老师曾说:“这堂课实现了‘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联姻。”我想,这应该是对两者之间互为补充关系的最好诠释。

二、重视整合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强调的“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具备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

在这堂课上,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张老师对培养学生这种提取、整合能力的重视。如:要求学生整合以前学过的课文、收集到的相关传媒资讯以及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综合思考,小组合作,评选“地球头号杀手”。在写《给地球新生儿的一封信》前明确提出:“要学会整合信息,把这堂课当中学到的,以前学到的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等可以用的信息整合进去。还可以将报纸上、电视上、视频中读到的、看到的,整合进去。”在“分享交流”环节,要求学生认真倾听,边听边思考问题:“信的片段整合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尤其是“改信”环节,更彰显了张老师对如何提取信息的用心指导:“接下来,张老师要与大家分享一个震撼人心的视频,请拿起笔,在空白纸上快速记录视频中的

关键词 、数据、事实,以不影响自己观看为唯一的原则,当你来不及记就滑过去。好不好?”在这种有效的点拨下,学生记录了一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和触动心灵的句子,并有选择地添加到自己的信中,使其更加引人深思。

综观教学的各个环节,张老师反复提醒学生注意提取、整合信息,并教给具体的方法,学生在他的指导下,逐渐学会了如何统整资讯信息,包括课文信息、生活信息、课堂及时呈现的信息,学会了将所搜集的信息为我所用,并据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想法。这种整合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无疑是很有益处的。

三、立足学生主体

特级教师沈大安指出:“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利用学习环境,自主建构,实现知识、能力、方法、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我们要尊重学生,更多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寻求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在他看来,语文教学应该呈现一种生本课堂,根据学生实际需求确定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活动板块,搭建发展语文素养的支架,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

在张祖庆老师的课堂上,我看到他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感受到他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课上,学生有充分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可以自由地表达,而教师则是适时地点拨、激励,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欣赏多角度的创意思维,肯定善于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但往往流于形式、成效不大。而在这堂课上,张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细致的指导,有明确的分工,有方法的提示,有学习流程的引导

师 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推选“地球头号杀手”。看学习流程:第一步,交流自己的观点,说清理由。第二步,理由最充分的,或多个同学推荐的,就作为你们组的观点。第三步,派一个动笔速度快的同学记

关键词 ,把理由填在这些地方,(指着图中的方框)这个椭圆填人们伤害地球的行为,这些方框里,填一个

关键词 ,比如,有的同学在椭圆里填“工业污染”,他认为工业污染会导致酸雨,这个方框内就填“酸雨”两个字。最后,将请各组派代表来学习成果。学习时间5分钟。

师 我不希望你汇报成果的时候,只把提纲读一遍,要把酸雨会导致地球哪些伤害说具体。其他组员做好准备,当他有困难的时候,你们要挺身而出,明白吗?开始!你挑自己最拿手的先讲。

因为教师的指导具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需求,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汇报中,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课堂气氛活跃。

在这样的生本课堂上,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会了思考、发现、探究、质疑,不仅习得了知识,更获得了学习能力的提升。而这,应该是每一堂语文课都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四、阅读、写作有机结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教学应回归本体,在听、说、读、写等基本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张祖庆老师的这堂课,由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解读过渡到给地球新生儿写信,很好地实现了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

写作,是发自内心的表达。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写作前,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情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抒发内心的感受。张老师在课堂上引入照片、统计图表、数据、视频等非连续性文本资源,让学生了解地球所受的伤害以及急需呵护的现状。这些阅读材料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他们保护地球的意识,写给地球新生儿的信自然是情真意切、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