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学导论总结

护理学导论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学导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护理学导论总结

护理学导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Orem;自理模式;护理;产妇

美国护理学家Orem提出的自理模式中认为,个人应对其健康有关的自我护理负责,必要的护理介入只是为了帮助患者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我院产房根据Orem理论,运用护理程序对产妇进行护理,提高了产妇的自我护理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报道如下。

1 基本理论

自理能力:是人所具有的参与自我照顾的能力;自理需要:是指在某些时候,自我照顾的需要是人处在他们自身的情况或情景中所执行的自我照顾活动[1-2]。产房是医院的高风险区域,工作急,病情变化快,分娩是一个生理的过程,但不同产妇的自理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满足不了自理需要则需要护理系统给予不同的补偿护理-部分补偿、支持-辅助教育。在护理工作中,直接评估产妇的自理需要,使护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让孕产妇对其进行产前护理知识学习,熟练地照顾产妇和新生儿。经过Orem自理模式护理的产妇极大地调动了产妇家人的护理、产妇自身及新生儿自理能力,缩短了产程,减少产后并发症。同时运用Orem自理模式,促进护士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密切护患关系。

2 方法与步骤

2.1找出产妇自理缺陷 产房护理人员根据产妇在不同时期需要的不同的特点,分析每一例产妇的具体情况,评估产妇自理能力与自理需要,明确其自理能力满足不了自理需要,即自理缺陷。

2.2设计护理补偿系统

2.2.1全补偿系统 对于完全没有自理能力的产妇,给予全面帮助,满足其所有的基本护理需要。

2.2.2部分补偿系统 对于自理能力部分缺陷的产妇,给予适当帮助。护理人员一方面补偿产妇的自理缺陷,另一方面需要发挥产妇的主动性,帮助其提高自理护理能力。

2.2.3支持教育系统 当产妇通过学习才能完成某些自理活动能力时,护理人员需要为其提供教育、支持、帮助,以促进产妇自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3评估与护理

2.3.1产前 给孕妇提供心理支持及咨询,积极对孕妇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孕妇积极参与分娩过程。①根据不同孕妇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产前教育,如床边健康宣教、观看母乳喂养视频和PPT等;②与有可能出现产后哺乳障碍的孕妇,如凹陷或扁平的产妇积极沟通,传授正确的方法;③产妇对产痛的耐受力与各人的痛阈有关外,助产人员根据产妇的不同情况尽量给予鼓励、安抚与陪伴,经常巡视、沟通,以减轻产妇的疼痛。

2.3.2产时 每5~15min监测一次胎心,若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并给予产妇吸氧。观察宫缩,如有宫缩乏力,应按医嘱给予催产素静滴。指导待产妇在宫缩时屏气用力,增加腹压,宫缩过后呼气使全身肌肉放松,在胎头着冠后指导产妇在宫缩时张口哈气,在宫缩间歇期屏气用力,使胎头和胎肩缓慢的娩出。

2.3.3产后 产妇在分娩过程及分娩后消耗掉了很大体力,乏力、头晕等不适症状会出现,产妇自身无法管理卫生和起居,此时需要运用完全补偿系统,帮助新生儿与产妇尽早肌肤接触及早吸吮工作,同时帮助产妇进行治疗性自理护理,包括翻身、更换会阴垫、按摩子宫、按压宫底、观察宫缩及阴道流血情况、测量生命体征、保持留置导尿管通畅。做好会阴侧切护理及新生儿护理工作。产后第2d至出院前,护理人员对产妇产后身体状况和母婴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等继续进行评估,根据产妇自理能力的具体情况提供部分补偿护理,重点是部分补偿、指导与教育。

4 思考与体会

产房是临床高风险科室,助产士有独立处理正常产及协助医生难产接生的职责,但其间病情变化快。在产房应用Orem自理模式对产妇进行护理,一方面可能充分调动和激发产妇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产妇自我护理潜能,提高自我护理意识,另一方面还可引导产妇及家属积极参与护理,成为维护和恢复健康的主体,分析自理缺陷是现存还是潜在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护理系统补偿护理对象满足的需要,以实现护理人员自身价值[3-4]。Orem护理模式强调护理的最终目标是恢复和增强人的自护能力、通过评估患者健康、心理状态、自护需要与自护能力的匹配程度,分析其自护不足的原因。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产房护理实践的基础上,以产妇护理问题为出发点,护患共同制定出真实、有效的护理方案。Orem护理模式应用于产房产妇的护理干预之后,产妇的产后日常生活能力、母婴院外自我护理能力及康复效果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新月,章新琼.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9-111.

[2]冯先琼.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6-98.

护理学导论总结范文第2篇

不久之后,哈佛大学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开始在医学教育中开展病例教学。1908年哈佛商学院成立,案例法开始被引入到商业教育和管理领域,他们采取的是一种独特的案例教学模式,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其后被推广到其他各学科的专业教学。二战后,案例教学法被推广到欧洲国家公务员培训、工程物理等学科的教学,案例教学法也作为一种现代的科学的教学和研究方法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国。今天,案例教学法在各国高校军事学、医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等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1]。案例教学法在国内推广较晚,主要是由我国工商行政代表团1979年访问美国后介绍到国内的,随着近年来在各个领域包括医学教育领域的大力推广,其功效也开始日益为我国教育界所认同[2]。

2定义

案例教学法,在医学领域是一种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以病例为线索,以学生为主体,以任课老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应用中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主线,将理论教学内容融入每个病例之中,使病例与整体课程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3]。

3实施过程

以小组形式进行,课前进行案例阅读及相关理论知识的预习,课中围绕病例进行讨论,将课前准备的理论知识联系案例实际进行归纳、总结,教师主要进行启发、提问,相关重要知识点的解释;课程结束时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4,5]。

4特点

4.1明确目的性

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让学生在病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

4.2客观真实性

病例真实,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得出自己的结论。深刻的启发性病例教学,目的在于启发,而非灌输。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学生主体性病例的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过程动态性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病人之间形成一个动态的沟通。结果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结果可能非唯一[4,8]。

5案例教学法相较于传统教学法的优势

临床护理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授课中对疾病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方案选择的讲解中包含大量信息,平铺直叙的讲授往往显得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同学的注意力;而案例教学法正是对教学内容中一些比较枯燥的概念、理论、原则和规范等,用一些直观、简单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对临床疾病的讲解,从开始就使学生处于情景之中,带着好奇与疑问,以病例为主线进入教学。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达到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并可应用于临床护理的见习、实习小讲课及理论大课等多种场合。

6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研究进展

案例教学法自提出开始,就在医学教育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目前,在护理教学方面,案例教学法已应用于护理学导论、护理营养学等基础护理学科以及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耳鼻喉科护理等诸多临床护理领域[4,6-8]。在护理本科生教学中,应用了案例教学法的学生获得了更好的临床决策能力,并具有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国内的研究也提示,案例教学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7]。另外,案例教学法不但应用于护理本科生的课堂学习、见习实习带教,也在毕业护士的护理能力训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外的诸多对比研究表明[9,10],与传统课堂讲授方法相比,毕业护士应用案例教学法(案例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后,无论是客观问题解决能力还是主观问题解决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7展望

护理学导论总结范文第3篇

1.1对象

选择我校2012级护理学专业专科1班~4班12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女121人,男6人,年龄19岁~20岁,均为普通高考招录的学生。将1班和2班的68人设为试验组,3班和4班59人设为对照组。

1.2方法

所有学生均由3名相同的教师同期进行分段教学,均选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第2版《内科护理学》案例版教材,并均使用多媒体教学。对照组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包括讲授、示教等。试验组在讲授的基础上,部分主要疾病采用案例教学法。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2.1案例选择

我校《内科护理学》开设于第2学年第3学期和第4学期,共122学时,其中理论98学时,实验及临床见习24学时。因为学时的限制,在各系统疾病中选择2个或3个重点疾病作为教学案例。教学中精心准备临床病历资料,并拟定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及思考题。拟定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诱导性,有利于病例讨论、深化所学知识、经历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病例的选择可以是单一的典型病例,也可是综合病例,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呼吸衰竭、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原发性高血压与冠心病等。

1.2.2实施方法

①课前。课前2周,任课老师准备好相关案例及问题,课前1周通知学生分组,每班4组,每组7人或8人,以组为单位根据案例思考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②课中。在讲授疾病之前引用案例导入或在基本知识介绍后插入案例教学。首先,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病例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围绕该病例的初步临床诊断,包括分析诊断依据或提出进一步的检查项目,并根据病历资料分析其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诊断,学生再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其次,每组推举1名学生代表发言,阐述各组的观点和思路,其他成员进行适当的补充。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讲评,完整准确地概括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补充遗漏之处,分析错误原因,使所学的知识完整确切。③课后。要求学生把本次课程的案例分析进行整理,每个学期对本学期的案例教学方法的教学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为今后类似的教学奠定基础。

1.3效果评价课程结束后,调查两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并比较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

2讨论

2.1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内科护理学》课程开设于第3学期和第4学期,此时学生已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如人体解剖、病理生理、护理学导论、健康评估、护理心理学等,为案例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调查显示,试验组64.7%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对照组仅为1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案例教学将临床常见问题及重点难点问题带入课堂,缩短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并努力解决问题。同时,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像教师一样展示自我,不仅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利于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以及师生合作,适应今后护理临床工作的需要。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91.2%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获取他人的信息或经验,在教师的参与下,最后达成共识。促使学生从正反、纵横等多方面进行多向思维,培养了分析、辨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研究问题的实质,最终推理、归纳出自己的论点,这有利于培养护生的创新思维。此外,教师的评价不仅有鉴定作用,还有导向和激励功能,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调查结果显示,病例教学中有82.4%学员认为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应用

开展案例教学,使课本上枯燥的知识变成活生生的事实,形象生动,易于理解,记忆深刻。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94.1%的学生认为有利于知识的应用,且试验组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P<0.05),说明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地缩短理论与临床的距离,有利于知识的综合应用。

2.5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师拓宽知识面

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问答法,环环紧扣,层层解析,步步推进,启发诱导,实际上,问答法是一种探讨和辩论教学方法,即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争辩、诱导或暗示,把学生导向预定的结论。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不断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应用适当的教学技巧,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双方的沟通;最后还要思考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归纳总结。所以,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

3小结

护理学导论总结范文第4篇

护士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除医护人员的技术和态度外,职业道德影响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等重要。护理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护士的服务对象是在生理或心理处于非健康状态下的特殊人群,这就要求护士要主动热情、极端负责、一丝不苟地为患者服务[1]。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可以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护士应以真诚、热情、友善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尊重患者的权利和人格,对所有的患者要一视同仁。坚持“患者第一、服务第一”宗旨,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使护患关系更加密切,加大护患之间的亲和力。

护士要有良好的沟通技巧

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建立和发展护患关系的基础:护士可以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更好地理解和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需要,对患者实行整体护理,获得满意的护理效果[2]。医护人员在进行治疗、护理操作前,都应告知患者其目的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对自己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应认真解答,使其产生安全感与信赖感,同时尊重患者隐私、维护患者利益以减少护患冲突和护理纠纷。

护患沟通过程中应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学习护理心理学知识,根据各人所处的情况、病情特点、文化程度选择最适宜的语言方式来运用,达到治疗疾病调节心理的目的。护士与患者的交流,要注重认真倾听,运用安慰性语言、赞美性语言、鼓励性语言等,热情对待并重视服务对象[3]。护士的每一个沟通行为都会对患者产生影响,有意识地应用一些沟通技巧有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

娴熟的护理技能和丰富的理论知识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关键

职业技能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护理工作更不例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人们健康观念转变,新的医学模式对护理发展影响深远,护理人员应具有熟练的操作技术,使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CT等先进仪器,有效地达到抢救危重患者的目的,从而提高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水平。

具备丰富的护理专业知识和与护理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并在自己的护理生涯中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丰富的理论知识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做到胸有成竹,能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件做到早预防、早救护,遇事时沉着稳重、果断、干练、有条不紊,让患者和家属信服,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良好的形象将会潜移默化地感染患者,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在信赖感和依赖感中,患者将自己宝贵的生命托付于护理人员。

没有娴熟的护理技能和丰富的理论知识的护士,即使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工作中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保证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不能完全取得患者的认同。良好的技术和广博的知识是维系护患关系的纽带。熟练的技术能使患者产生信任感,赢得患者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是建立和维护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4]。

恰当的护理艺术

护理工作中,还应注意行为艺术性。护士应善于运用人文关怀理念协调护患关系,只有护士心中随时想着患者,才能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5]。这也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集中体现在护士的一举一动中。将护患关系转变为亲友关系,是现代护理学的优势体现,也是护理学的一大进步。

讨 论

“预防疾病,保护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是护理工作者的职责[6]。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完成这个职责的重要平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必须提高护士工作能力、自身修养,通过注意语言艺术、行为艺术等方面提高自己。为了促进护理工作的开展,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必须搞好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宋利萃,全姬淑,蔡红玉,等.沟通技巧在新型护患关系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4):130.

2 秦玉梅,韦连素.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J].内科,2007,2(5):861.

3 梁银辉.现代护士礼仪与素养.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15.

4 潘孟昭.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

护理学导论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1

前言:护士是医疗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们辅助医师展开对患者的治疗,所以需要了解诊疗护理常规,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技能。同时,护士还要面对病患这一特殊群体以及病患家属,所以一名优秀的护士还要具备较强的亲和力以及沟通能力,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以实用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激发学生对护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实用性,那学生在学习时便能抱有较高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上课期间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了解到学习护理专业技能的重要性。

2.2 感受护理的艺术魅力

南丁格尔说护理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而且还是一门精细的艺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挖掘护理的艺术魅力,打破枯燥教学的桎梏,把护理教学上升到美的高度。这是一个有难度的转变,但如果把护理放到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艺术形式当中,就会降低这种难度。比如可以通过排练戏剧的方式。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排演具有护理情节的戏剧,让学生在戏剧中领悟护理艺术,从而培养对护理学的兴趣。

二、 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护理学是一门科学性极高、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护理操作实践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能固守陈旧的教学方法,而要灵活运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具体的教学要求。

2.1 理论知识的学习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是专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知识学习的难点在于其枯燥性、刻板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生动有趣的讲解方式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2.1.1 讲授法

教师通过生动简明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讲解中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把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其中,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打比方的方式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特别在讲到压疮的力学因素时,剪切力的形成对于学生特别抽象难以理解,这时就可以把我们的皮肤比喻成我们的最外层衣服,肌肉层就是我们的里层衣服,当我们坐在靠背椅上时内外层的衣服由于摩擦力和重力的因素发生错位,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卧床病人的剪切力的形成。

2.1.2 案例讨论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讲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案例,让学生就案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方法引起学生既可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起到及时复习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护生的实践能力更多体现在实际操作能力上,所以要让学生多去做,去操作,所谓“操万曲而后晓音”。在不断的操作练习当中,学生可以形成运动记忆,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

2.2.1模拟情境法

情境式教学法通过设定具体真实的病人病情,通过护理人员的具体检查和护理措施,让学生身临其境,以激发学习兴趣。在进行情境模拟时,教师要注意记录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失误,结束后要细致的讲解,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操作心得。在常用卧位这一节就可以让同学现场模拟各种卧位,然后让同学讨论。模拟情境法不仅让学生运用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2.2.2参观教学法

由于学校教育的局限性,所以在一段时间学习后可以带学生到医院进行实地的参观。实地参观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看实际操作。这样更加真实、直观,可以弥补模拟情境法的不足。注意的是,运用此教学法首先要让学生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不能扰乱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为了使学习达到目的,教师要在参观时进行细致的讲解,学生要做好记录。参观学习后学生还要整理参观笔记提交书面报告。

三、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在培养护士专业技能的同时不能忽略对职业道德的培养。由于护士职业的特

殊性,这就要求其具有特殊的职业道德。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及高尚的思想情操。因此,这些职业道德的培养,关键在于了解自身的责任和对自我价值的可定。

3.1教师的言传身教

护生在校学习期间还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他们既可以养成高尚的情操也容易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而其价值观的形成一个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对朝夕相处的教师的模仿。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思想言论都会给护士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3.2模范护士的榜样作用

模范作用不仅来源于教师自己,还可以来源于模范护士。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涌现出了许多具有榜样力量的模范护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这些榜样人物将强对护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穿插讲述,也可以集体观看相关的影视资料。通过对这些榜样事迹的具体了解,以达到心灵的升华。广大护理人员在2003年“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表现出的临危不惧、顽强拼搏、舍生忘死、奋力抢救的精神,以及2008年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不怕牺牲、持久奋战、坚忍不拔的毅力,发扬了救死扶伤的大无畏精神,捍卫了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对在校护生来说无疑是最生动的一课。

四、结语

护生教育是多样性的。其中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其重中之重。但是这两方面的教育不是独立相对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是同时进行的,没有先后之分、主次之别。高超的专业技能能够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去从事护理事业,而高尚的职业道德能够让护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有足够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 :365-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