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剪切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边界 切换 局间 优化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b)-0005-02
1 问题描述
通过核心网优化平台AIuCs切换质量分析模块提取数据发现,承德U900网络到秦皇岛U900网络的切换全部失败(如表1)。
2 问题定位分析
通过切换失败记录跳转和钻取信息,提取到承德U900网络切换到秦皇岛的CI=35718,即青龙杨树底下东U1小区,而承德U900小区没能够提取出来。承德网优中心采取4项措施进行问题排查。
第一, 通过谷歌地图分析承秦交界的基站分布情况,承秦交界站点小区为秦皇岛的青龙杨树底下东U1小区和承德的宽U大石柱子乡双松汀RU2-1/宽U大石柱子乡双松汀RU2-2,距离为6.6 km,存在切换的可能性,但是可能性不大。
第二, 核查邻区关系,邻区关系正常(如表2)。
第三, 立即获取秦皇岛最新的基础数据库,和承德U900现网中定义的青龙杨树底下东U1小区信息做数据比对,重点核查LAC、CI、PSC、频点等信息,信息准确无误(如表3)。
第四, 跨RNC的硬切换导致的迁移属于硬切换伴随迁移(语音业务),正常流程如下。
(1)SRNC向MSC发送要求迁移消息RELOCATION REQU
IRED。
(2)MSC向DRNC发送迁移请求消息RELOCATION REQU
EST,要求DRNC做好迁移准备(即准备所需资源)。
(3)DRNC采用ALCAP协议发起Iu接口用户面承载的建立。
(4)DRNC向MSC发送迁移请求应答消息RELOCATION REQUEST ACKNOWLEDGE,通知MSC迁移所需的资源已经准备好。
(5)MSC向SRNC发送迁移命令RELOCATION COMMAND,通知SRNC可以进行迁移。
(6)SRNC通过CN向DRNC发送迁移触发消息RELOCATION COMMIT。如果存在支持无损迁移的RAB,那么数据转发所需的PDCP和GTP-U的序列号从这条消息带过去,然后SRNC就启动数据转发。DRNC收到RELOCATION COMMIT消息后成为SRNC。
(7)DRNC向MSC发送迁移检测消息RELOCATION DETE
CT,通知MSC检测到迁移触发。
(8)DRNC向UE发送UTRAN移动信息消息UTRAN MOBILITY INFORMATION,消息中包含新的U-RNTI等信息。
(9)UE向DRNC发送UTRAN移动信息确认消息UTRAN MOBILITY INFORMATION CONFIRM。
(10)DRNC向MSC发送迁移完成消息RELOCATION COM
PLETE,通知MSC迁移已成功。
通过对切换失败信令分析发现,SRNC向CN发起RELOCATION REQUEST,并且CN下发了RELOCATION COMMAND,步骤5已经完成,之后SRNC向CN发送RELOCATION FAILURE,失败原因为Iu口传输连接建立失败,没有实现DRNC和CN的连接。
既然MSC向SRNC发送迁移命令RELOCATION COMMAND,通知SRNC可以进行迁移,说明DRNC已经核查通过了相关信息,并且准备好了所需资源,允许UE进入,应该是无线环境恶化、干扰、基站故障等原因导致。
通过扰码核查发现,青龙杨树底下东U1小区PSC=26(秦皇岛),宽U大石柱子乡电信RU3-3的PSC=26(承德),属于同频同扰码,二者位置及跨RNC的邻区关系为:青龙杨树底下东U1、宽U大石柱子乡电信RU3-3与宽UL汤道河镇大柳条沟北庄RU2-1、宽UL汤道河镇大柳条沟北庄RU2-2都有邻区关系。
此外,跟踪切换失败的用户发现,用户主要活动区域在大石柱子乡周围,因此怀疑切换失败和扰码复用距离不足有关。
3 解决方案
把宽U大石柱子乡(电信)RU3-3主扰码由26调整为501(如表4)。
4 优化结果
在30日扰码修改之后,语音业务承德到秦皇岛的切换失败次数为0,请求次数也为0。
5 结语
扰码复用问题解决以后,切换请求消失,说明原来切换请求并非真正的切换请求,而是UE在承德区域内监测到PSC=26信号,解码错误,认为是秦皇岛青龙杨树底下东U1小区信号,故而发起重定位请求。
注:如果扰码修改以后,切换请求次数保持不变,切换成功率提升说明原来切换请求是跨RNC所需要的,是扰码干扰导致切换成功率低。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农民;文化;建设
当下,新农村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热点,社会各界都发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声音,这里既有来自政府官员的关怀,也有来自专家学者的关切,还有来自媒体大众的关注等等。但是新农村建设到底该从何处入手,重点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存在着众多争执和歧见。有人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重点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人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把重点放在减少农村人口,把古老的“乡村中国”变为年轻的“城市中国”;有人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从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着手。以上种种观点,说明了农村建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都从某个方面涉及到了问题的本质。但笔者更倾向于认为新农村建设最好的切入点是文化建设,是重建农民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素质,因为这是比经济发展、制度创新和人口迁徙更根本的问题。
1、文化建设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
现阶段,全国上下都把目光注视到了农村,都在关注农村。但是在许许多多的“三农”问题方案里,很难倾听到农民自己的声音,农民并没有被放在农村建设的主导地位。如果没有农民自己的努力,政策再怎么高明前瞻,社会再怎么捐款救济,领导再怎么英明果断,也都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农民自己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新农村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建设,核心在于提高农民的素质,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三农”学者杜瑞生曾说“千投入,万投入,不如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投入。”在农村积极开展文化建设,可以把农民从消极无为的自然观念和传统的小农意识中解放出来,用新的价值观念武装农民,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社会行为、生活方式,使农民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追求。“要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要促进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前提就是要在政治上重新认识中国农民,应该将农民视为具有理性判断能力的政治人,同时成为市场经济的行动主体,同样也可以成为民主政治的权利主体。”i有了农民内在的发展需要,那么外在的力量再稍微推动一下,那农村就会如星火燎原一般,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2、文化建设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凝聚力量
分田到户以后,原有的集体生活被解散,农民便只顾着自己的一亩八分地,原有的集体意识被瓦解。而市场经济的到来,又为农民输入“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一切向钱看,一切为自己,成为了农民的生活准则。市场经济需要人们高度的合作精神,而这种分散的小农意识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文化却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那就是凝聚、整合、归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如果仅靠基层政府和现有的农村组织力量很难把分散的农民聚集到一起劳作、生产、发展。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可以激发农村的自身的活力,可以增强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增强农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保证。
3、文化建设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目前农民工的大量流动加上市场经济及现代价值的侵入,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念边缘化,农民只能被动的接受外界文化信息的输入。面对一个充满诱惑和刺激的社会,他们被压抑和排斥,从而增加了他们心理上的空虚以及不平衡。这样,各种腐朽思想便会乘虚而入,一旦封建迷信、赌博、打架斗殴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将会严重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特别是近来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的农民工返乡,他们在城市无法立足,回到乡村又无法找到一种归属感。面对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一种巨大差距,激发他们“仇富”、“”的不满情绪,貌似平静的乡村隐藏着很多危机,一旦有机会便会爆发出来。当前农村的各类矛盾凸显,农民工的大量流动,农民社会结构多样化、复杂化,农村开始出现空巢化、边缘化,农村开始出现伦理危机等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社会,从而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一定难度,所以和谐社会的构建的难点也在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让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可以使村民拥有属于自己的高尚的精神文化家园,可以创造出祥和、安宁、文明的乡村氛围。在农村建设文化,可以增加农民之间的交往,提高他们的生活品味,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那些腐朽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变化不攻自破。以村社为本位的文化建设,可以产生村庄共同意识,形成村庄舆论,在村庄道德规范建设的基础上,重建村庄共同体,恢复乡村内部压制力量和惩罚机制,从而规范农民的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使村庄社会活动纳入常规的轨道。
4、文化建设可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伴随着痛苦的反思和批判的。在现代性因素的冲击下,农村人的价值体系被改变,对人生意义的阐述被重构。家庭不再是他们生活的重心,他们越来越多的突出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子女变得越来越不孝了,养儿防老越来越不可靠了。家庭、爱情、亲情都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眼前的现实的物质利益。以往农村的发展道路是片面注重经济的发展,注重GDP的增长,认为把农村的住房全部变成了楼房,把农村的泥路全部变成水泥路,那就建设成新农村了。这样的发展只是为农村披上了华丽的外衣,而其内在没有一点变化,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在和外在的结合。新农村建设,不但是要实现农村的经济繁荣、村容整洁、设施完善,更重要的是要达到文明和谐、民主管理、满足农民群众多层面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精神保证,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使农村的社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使农民的生活既达到物质的小康也达到精神的小康。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每一个现代国家都会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经济的贫困是不可怕的,但如果文化贫困了,乡村就会被彻底摧毁。所以新农村建设不是单纯的注重农民收入的增加,不是单单看农村的楼房有多高,马路有多宽。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让农村成为有文化,有生活感的新农村,让广大农民成为具有公民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的新型公民,从而让农民过上有意义、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方式。因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好切入点是文化建设,就是重建农民生活方式,恢复农民生活的主体性价值。ii
注释:
关键词:切花菊;育苗;水肥调控;花期调控;周年生产;病虫害防控
中图分类号:S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120-2
切花菊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在切花消费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仅日本每年需求量在25亿枝以上,其主要进口国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切花菊生产在我国兴起,并被列入高效农业的发展行列。目前其栽培面积已居我国切花种植面积首位,出口量呈逐年增长趋势。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祭祀观念的转变,我国人们对切花菊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市场呈现周年需求的趋势。但由于我国对切花菊研究、生产起步较晚,切花菊生产水平较低,生产中存在栽培技术不成熟,切花菊质量较低,出口率低,只能够阶段性出花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出口切花菊规模化生产及产业化进程。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我们以切花菊“神马”、“优香”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出口切花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历经7年研究、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 全光雾扦插育苗技术
全光雾扦插育苗技术是近期发展的先进育苗技术,它与传统的硬枝扦插繁殖相比,具有扦插生根迅速容易、根系发达、成苗率高、育苗周期短和穗条来源丰富等优点,是大量繁殖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在常规扦插育苗的基础上,根据设施条件和生产实际需要,将覆膜保湿扦插方式改为使用高压喷头喷雾加湿降温,进行改良全光雾育苗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后的全光雾育苗条件下,保证了切花菊扦插所需要的空气湿度,而喷雾形成的小气候避免了强光和高温产生的危害,不遮荫条件时,叶片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穗条生根快,生根苗生长健壮、整齐,根系发达,不易产生老化,可缩短扦插期3-5天,有效提高扦插成活率和出圃苗质量。全光雾扦插育苗技术不但自动化程度和科技含量高,而且在生产应用中很容易掌握,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同时投资少,效益高,既适用于大规模生产,也适用于小面积育苗,因此应用广泛。
2 水肥调控技术
切花菊出口对单株切花株高及鲜重有严格要求。在切花菊栽培技术中水肥管理与切花品质高低及植株生物量高度相关,直接影响切花菊出口合格率。因此水肥管理技术在切花菊栽培中尤为重要。
2.1 切花菊水分管理
切花菊是需水量较大的植物,科学的水分管理是决定切花产量和品质的关键。通过对“神马”、“优香”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需水规律研究,探讨了不同生育期植株需水特性及灌溉指标。通过试验结果表明,切花菊属浅根系植物,喜水忌涝,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需求不同。定植后的缓苗期是对水分最敏感时期,在全生育期水分管理中要求最为严格。须充分浇水以固定根系,次日再次补水。土壤湿度应保持在90%以上,促进生根提高成活率。缓苗期水分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植株后期长势、整齐度,影响出口合格率。缓苗后土壤湿度应保持在60-80%,保证适宜土壤湿度的同时浇水间隔时间尽量一致。幼苗期、花芽分化期适当控水,缩短花芽分化完成时间,提早现蕾。花蕾发育期适当增加浇水量,促进花蕾生长。
2.2 切花菊养分管理
氮、磷、钾是切花菊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在生产中,元素间比例对花卉产量、品质有重要影响。通过对“神马”、“优香”生长发育各时期需肥特性进行研究,总结出肥料使用基本原则是重基肥轻追肥。根据切花菊不同生育时期对氮、磷、钾需求情况,生产中一般在缓苗后、株高30-35cm、株高55-60cm、现蕾后四个时期进行追肥,最好是将肥料溶解后随滴灌进行。切花菊营养生长时期主要追施氮、钾肥,花芽分化后主要追施磷、钾肥。根据生长情况也可进行必要的叶面喷肥。喷施0.2-0.5%磷酸二氢钾水溶液、0.1%尿素溶液或其他叶面肥料。根外追肥可促使叶色浓绿,植株健壮,见效快。
3 激素调控技术
切花菊出口标准要求成品切花菊植株顶部20cm内的叶片数为16-20片,节间长度为1.2-1.8cm,花颈的长度为2.0±0.5cm。自然生长的不能达到此标准,因此必须科学使用激素对切花菊植株生长进行调控。通过激素对切花菊出口标准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遮光后9d开始对切花菊“神马”喷施浓度为1500-1800倍的B9溶液,对切花菊“优香” 喷施浓度为1500倍的B9溶液,以后每间隔7d喷施一次直到花蕾达到出口标准的方法效果最好,出口合格率最高。出口切花菊要求整体叶片分布均匀,节间长度在1.2-1.8cm,而优香若在自然环境下生长旺盛,节间紧凑,达不到出口标准。因此如何调节切花菊“优香”节间长度是规模化出口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利用GA3调节“优香”节间长度时浓度为20-30mg/L时节间拉长效果最好,植株达到出口标准百分率高。
4 花期调控及周年生产技术
切花期调控技术是实现切花菊周年生产的技术关键。花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光周期、遮光、补光强度和温度来控制切花芽分化进程,使切花生产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周年供应。
4.1 “神马”花期调控技术要点
秋菊品种“神马”是目前周年生产中的主栽品种。在长日照条件下(16h/8h)始终没有花芽分化和开花,只有在短日条件下才能进行花芽分化。而日照越短的处理花芽分化开始越早,花芽分化完成越快。考虑到花芽分化进程和切花标准花率两个因素,切花菊“神马”最适宜光周期为10.5-10h/13.5-14h,补光强度为55lnx,花芽分化最低温度为16℃。实际生产中可根据当地全年日照变化及市场需求情况确定定植日期及光温管理制度。
4.2 “优香”花期调控技术要点
切花菊“优香”属夏菊品种,根据相关报道该品种对光周期反应不敏感,影响花芽分化的主要因素为温度尤其是夜间最低温度。“优香”花芽分化最低温度为16℃,生产中必须保证夜间最低温度在15℃以上,使“优香”能够进行正常花芽分化。在温度管理方面“优香”要求最低温度较“神马”更低,生产中有一定优势,因此在切花菊周年生产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品种或“神马”、“优香”两个品种配合使用。
5 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锈病与蚜虫是切花菊生产中主要防控病虫害。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可为害茎、花瓣等。叶片受到侵染时,在叶背长出菌丝,导致产品失去商品价值。锈病还具有传播迅速,防治困难的特点。一旦大面积爆发,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蚜虫能够分泌蜜露极易诱发煤烟病,使植株顶部叶片变黑,严重影响切花商品性。植株顶部残留的害虫尸体,还会造成出口检疫不合格。试验主要研究了两种病虫害发生规律及主要防治方法。
5.1 锈病综合防控技术
通过对设施条件下切花菊锈病的发生规律的研究得知,辽阳地区锈病多发季节是春秋两季。当夜温在10-15℃,昼温在25-30℃,且空气湿度达到80%-100%时,锈病极易发生。温度在10℃以下或30℃以上即使湿度达到80%以上锈病也不易发生、传染。因此控制温湿度,使其不能满足锈病发生、传播的条件是抑制锈病发生的有效手段。在锈病的不同发生时期进行50%嘧菌酯、25%戊唑醇、20%三唑酮、25%腈菌唑的不同喷施浓度比较试验,筛选出在锈病发病初期1500倍50%嘧菌酯防治效果比较理想。当锈病发病加重时上述药剂防治效果没有差异,综合比较适宜用1000倍20%三唑酮、1500倍25%腈菌唑。
5.2 蚜虫综合防控技术
通过调查设施条件对蚜虫的发生规律的影响得知,定植后50天是防治蚜虫的较好时机。并且在蚜虫发生初期,用闷棚方法,使温室内温度连续3天高于33℃,能够有效控制蚜虫大面积发生。不同药剂对温室内蚜虫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5000倍70%艾美乐对蚜虫防治效果较为理想。
6 技术效果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切点 语文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较之以往更具活力,这是值得欣喜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效率低下的状况并无多大改变。究竟症结何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透过日常教学行为,我们看到,教学行为的盲目性、随意性,教学内容的取舍不当,教学过程的拖沓,以及语文实践活动的不落实等,制约着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明确目标,找准切点,强化实践,优化教学过程,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明确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教学活动的导航灯,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果目标不明确,教学活动必然缺乏指向性,也难以这样操作。自然谈不上效率,教学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
而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在教学中恰恰缺乏目标意识,主要表现在:1.目标不明确。就学段而言,缺乏对各个学段教学目标的系统的总体把握,不明了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就文教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缺乏前后联系;从课文教学来看,往往课时教学目标不突出,胡子眉毛一把抓,想到什么教什么,能教多少教多少。2.目标不恰当。不是根据课标、教材与学生实际来确立目标,而是简单地搬用参考书、教案集上课;课堂教学多目标、无主次,教学思路紊乱,或是拔高要求,或是目标错位。3.三维目标的偏废或不顾实际的“求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的一大亮点,就是变单一目标(知识与技能)为多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许多课堂要么沿袭传统,坚守“知识与技能”,而忽略其他,要么以突出“人文性”为幌子,过于追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弱化“知识与技能”,造成目标的偏废。也有的课堂片面理解“三维目标”,生搬硬套,一味“求全”。如《台阶》(八年级上册)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
3.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彩;
2.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3.明确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4.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2.深入了解、认识自己的父亲,理解父亲。
且不说目标的合理性,单是像这样煞费苦心、面面俱到的目标追求,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众多的目标难以在一节课中实现,即使都有涉及,也不过蜻蜓点水,难以取得实效。
目标意识的淡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因此,教学之首务,就是树立目标意识,把握好总目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的位次关系,按“依标据本看学情,实在可控有层次”的原则,确立好教学目标。在目标确立后,教师不但要心中有数,而且要让学生心中有数,使这些目标成为一个个“挂在技头的苹果”。剩下的事,就是引导学生把这些“苹果”摘下来。
二、找准切点
要使学生更好地把“苹果”摘下来,在目标确立之后,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找准教学的切点,从而引导学生集中力量进行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这里所谓“切点”,指的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切入点,它是知识网络的关键、重点,是解读课文的突破口,是“牵一处而动全文”的教学点。切点找准了,往往能“纲举目张”、“以一当十”、“以点带面”,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事实上,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并没下多大功夫,常见的是不顾文体特点和文章个性,沿袭固有模式,按部就班地按“揭题导入―背景介绍―文章解读―写法分析”的程式进行教学,不是串讲,就是用一些无多大意义的问题点缀,以致教学活动内容臃杂,过程拖沓,毫无灵气,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创造力,事倍功半、效率低下也就成为了必然。
找准教学切点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是无疑的。那么,如何找准切实呢?一般说来,文章的解读抓“文眼”、抓线索,语段的分析抓中心句、支撑句,句子的理解抓关键词,知识的把握抓特征、抓联系,能力的训练抓生成点,等等。如《苏州园林》,抓住了“务必使游览者无论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就抓住了全文的内容;《怀疑与学问》,抓住了“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的必要步骤,而且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作者的思路、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就了然于胸了;《白杨礼赞》,抓住了“不平凡”,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这样抓住要点,引导学生读、思、议,提纲挈领,通过触摸文章关键所在,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又如《故乡》,抓文末中的警句:“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孔乙己》,抓住孔乙己是“坐着用手走来的”中的“走”,进行把玩、欣赏,既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又能提高他们的遣词造句的能力。
当然,教学切点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具体的教学情境而定,即因文因人因时而定。但不管怎样,找准切点,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就“瓜熟蒂落”,得以突破和解决。教学也就高屋建瓴,犹如登山揽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收到奇效。
三、强化实践
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能力的形成是需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实践意识淡薄。教师满足于对教材的条分缕析,把方法、能力当作知识教,分析多、讲解多、无意义的提问多,给学生的自读、自练、自悟的机会少。这是一个方面。另外,误解语文实践活动,认为强化实践就是做大量的机械练习。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实践性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规律,是语文教学增效的关键,要“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反复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学习的“历练”中“习得”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基本功,形成能力和习惯。
落实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多读。读是感知语言最好最有效的方式,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进而理解、感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多读,除课内阅读外,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背诵80篇(段),应作为保底要求予以落实。这个过程,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启发、指导、点拨,以避免流于形式。
2.让学生多写。写可以训练学生把已积累的内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把语文知识转换为语文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又一种重要形式。这里的多写,不仅指平时应让学生多练笔、多习作,而且指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必须进行必要的书面训练。
形成 “学困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结果是唯一的,就是学习成绩低下,可以说 “学困生“的成因是一果多因。往往一名“学困生”的形成都不是单方面因素造成,在他身上能找到形成学困的多种因素,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成因一: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应该是整个“学困生”成因中最普遍的一个因素,绝大部分“学困生”的智力都不是很好,当然并不是弱智。必须承认智力因素是在“学困生”形成中客观存在的,一名聪明的小学生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是不会存在多大困难的,他的智力水平是完全可以应付小学学习的。
成因二: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可以表现为习惯、兴趣、态度、性格、意志品质等。个人认为非智力因素是“学困生”成因中的最根本因素。除了极个别低智商的学生以外,其他的“学困生”形成都有非智力因素起着作用,一个性格开朗善于交流、对学习有着深厚兴趣、态度认真、习惯良好的学生怎么可能变成“学困生”?一名“学困生”不一定在非智力因素中每个方面都表现不好,但肯定在一个或几个方面表现差。
成因三: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在“学困生”形成中表现越来越明显,部分“学困生“的形成家庭因素是主要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观念的差异,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在不断重视的同时也出现了两极化的现象,重视的非常重视,不重视的干脆不管或者托管,这从社会上蓬勃发展的托管大军就可见一斑。很多的学生进入托管后学习成绩不升反降,原因很简单,托管机构的几名工作人员是无法完成那么多学生的学习辅导工作,他们所做的是标准的“填鸭”,学生根本无法接受,又谈何提高学习成绩!还有一些家长只注重了孩子生活质量的提高,却忽视了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
成因四:教师因素。
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对“学困生”的形成也有影响。一名工作认真的老师,一名对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的老师,在他所教学的班级里是不会增加“学困生”的,而且通过他的努力工作还会转化掉一部分“学困生”。反之,一名不负责任的老师,他不但不转化“学困生”,而且还会人为地造成“学困生”。所以,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刻不容缓。
充分了解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对其进行深入剖析,不难发现,所谓“学困生”不是天生的,与后天的学习成长环境有重要的关系。虽然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先天性的,但后天非智力因素、家庭因素和教师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更为重要。只要教师把握住关键因素,对症下药,“学困生”是可以预防和转化的。就小学“学困生”的预防,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提高教师的“学困生”意识,充分重视“学困生”预防工作。学校在安排培训和检查工作时,要渗透“学困生”预防工作,促使教师提高思想认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要时刻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一旦有学生产生学困苗头,及时进行干预,帮助学生渡过难关。如果有学生产生了学困的苗头而没被教师及时发现,久而久之,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那一名“学困生”就自然形成了。为了预防“学困生”的产生,每一名教师都要沉下心来关注学生了解学情,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
2.加强低年级的教学管理,从低年级就开始打响“学困生”预防的保卫战。低年级学生产生“学困生”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但绝不是没有。低年级往往学习内容的难度小,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之间的差距没有中高年级明显,教师容易忽视“学困生”的预防,而那几个学习稍微差一点的学生基本上就慢慢变成了后来“学困生”。因此,低年级教师平时就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一出现学习上开始掉队的学生就要引起重视,趁差距还不大的时候帮他们赶上来,不能让他陷进学困的深渊。
3.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趣的激发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的教学要真正直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对学生心理的研究,课堂教学要深深吸引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以后,他就有了认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认真了,努力了,学习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由于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学困生”的形成是不可能绝对避免的,扎实的预防工作只能尽量减少“学困生”的形成,不可能完全阻止“学困生”的形成。当“学困生”形成后,教师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转化“学困生”,这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必须紧密围绕它的成因展开,基于“学困生”的成因分析,结合个人实践,提出以下“学困生”转化策略:
1.根据“学困生”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转化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转化工作,杜绝转化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不但要对“学困生”的成因加强研究,更要对“学困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研究,找准转化的突破口,提高转化工作的效率。转化计划要细要实要有针对性,要充分结合“学困生”的薄弱环节,明确转化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