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梦太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今年春节前收到台湾数位文化协会的邀请,他们在台北和台南会举办一系列的创业活动,希望我去讲讲创业,聊聊中国互联网。我很开心地答应了。当我收到他们转给我的机票确认单时,突然发现从上海到台湾只有两个小时的行程。台湾,原来并不遥远。
到达台北的酒店,差不多是傍晚的时候了,几位文化协会的朋友驱车来接我,我问他们去哪里,他们说在台北,就不带我去什么饭店吃大餐了,去一个游客们一定会去的地方:士林夜市。
我并不算是一个“吃货”,但是当我走在士林夜市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时,面对两边各种品味繁杂的小吃摊位,我还是犯晕了,该吃什么呢?因为好吃的实在太多了。
除了小吃,那里还有很多街边的游艺摊位。这些街边的游艺,一下子让我感觉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那里有打气球,有吊空瓶子,有弹弹珠等等,这些在大陆的大中型城市几乎“绝迹”,或者只能在逢年过节看到的经典,在台湾这显得很常见。
我们在士林夜市逛了一圈,小吃吃了一路。最后朋友说:“我带你到台北著名的景点看看吧。开车感受一下台湾的夜晚,估计你后面几天也不会去逛了,总要留几张照片算是到此一游吧。”呵呵,他真了解我。这次行程我最想去的,是本地的创业公司和孵化器,而后面几天的日程已经排得满满的。
我在台湾第一场演讲的主办方之一是台湾资讯工业策进会(资策会),地点放在他们在台北的Living Lab。Living Lab的概念出自MIT的William Mitchell教授,他认为Living Lab是一种研究方法,即将实验室实验环境带入至使用者真实生活的环境进行验证。台湾资策会建立Living Lab,是希望整合人才、资金和商业模式等资源,在这里能够进行各种创新应用和服务模式的验证,进而构建一个新型的创新科技社区。
主办方在我到台湾之前和我沟通的题目,着实让我琢磨了很久: Chinternet,即China Internet。这确实也是台湾互联网行业对中国互联网最好的理解和心态的反应:好奇,疑惑而又有一些不知所措。
对中国的好奇,在于台湾的互联网从业者纷纷看到中国互联网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近年来的迅速发展,他们希望能有机会把自己的应用或者服务带到大陆来;而疑惑,又在于他们面对大陆这个偌大的市场,却不知从何下手。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东西在大陆有没有市场,有没有竞争力,大陆的创业热点在哪里,创业者们和投资者们都在忙乎什么?
而不知所措,出于自2012年下半年后,中国的一些巨头,包括淘宝、微信和微博纷纷开始进军台湾市场,铺天盖地利用各种媒体拉拢各个明星做推广,这让台湾本土的从业者有些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用主持人―来自台湾PunApp网站主编的说法,在台湾互联网人的心里,这是中国互联网创业的真实与虚幻。
在士林夜市的时候,有一个现象让我很困惑,就是那里很多的“小商小贩”们,都是20出头的帅男靓女。这完全不是出于对他们从事的小摊事业的贬低,因为我能感觉到他们做得也很开心,我觉得奇怪的地方在于为什么他们会选择这个行业,而不是科技创业。
在台北,我也拜访了两家知名的创业孵化器,台湾的第一个孵化器AppWorks和李开复参与的台湾创新工场TMI。当我向AppWorks的创始人Jamie和TMI的合伙人Lucas问起台湾的互联网创业生态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摇头。
在台湾,关注早期互联网项目投资的机构凤毛麟角。Jamie说这里VC很多,但大多数还是把关注点放在硬件和传统IT行业里。然而如果你去关注台湾年轻人的教育程度,比大陆要高;他们的教育机制,让年轻人更有创造力;另外台湾与美国及日本的密切也让很多年轻人有机会到海外深造。为什么台湾的互联网创业至今不够给力?用Lucas的话来说,台湾年轻人的梦太小了。
台湾的硬件公司,仍然是从事技术行业台湾年轻人的首选,因为那里的待遇很好。硬件产业曾经是台湾的辉煌,如今却仿佛成为台湾互联网的牵绊。
而互联网行业,目前一个开发人员的薪酬,和大陆的开发者差不多甚至于还要少。这是台湾年轻人现在很大的一个问题,或许开家小吃摊或者一个小咖啡厅他们愿意做,因为喜欢这样自由生活,赚钱也不会少;台湾互联网市场本就不大,要让他们做一个互联网公司,把它做大甚至于发展到海外,再到上市,这个梦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太大了!
事实也是这样,新近拿到几百万美元投资的几家网站iPeen, FashionGuide等,都已经是做了好多年的公司,这对台湾市场已经是非常大的投资数额。
台湾的年轻人,或许有更好的自身条件;而台湾热热闹闹的夜市生活,或许让他们感觉都太安逸。相比之下,这让我想起去年我带着几个中国的创业公司到旧金山的情景,他们开发的App或者手机游戏,其下载量加起来在全球差不多有4亿次之多,而这些创始人当中,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到美国,甚至连说日常用的英文都是问题。
给台湾互联网打上“没有希望”这样的标签,显然也并不合适。在台湾5天马不停蹄地对各种创业公司和机构的拜访,也让我坚信台湾的潜力。
我看到PunCar这样的致力于为大众和传统行业推广使用新互联网服务的解决方案的NGO组织。我看到在AppWorks两层楼的办公空间里坐满了各种创业团队,其中有Fandora“爱艺术”这样的独立艺术家的线上社区,也有呼叫师傅这个创业团队专门帮你找装修师傅的线上服务。
TMI告诉我App Accessories即App+硬件是他们看重的领域,也非常适合利用台湾的自身产业资源;我拜访了Cubie,这家台湾本土做移动社交网络的公司目前不仅在台湾,也在东南亚积累了几百万的用户。
台湾iPeen爱评网已经被大众点评网投资。PicCollage拼贴趣这个图片处理应用的创始人在美国创业,现在回到台湾,目前这个应用有1700万的下载,已经拿到了包括500Startups这样知名海外投资机构的投资。
在创立方,一个使用高校教学大楼建立的协同办公室里,我遇到了利用NFC技术可以将交通卡变成线下活动签到工具的fbcard团队;专业的居家生活社群DecoMyPlace;为宠物主人建立的社区WinWing等等数十个创业团队。
病种集中:
发烧、咽喉痛等占七成
广东省中医院保健科副主任钟世杰副主任医师指出,过年前后天气会有冷热骤变,易造成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此外,饮食不当也会造成胃肠道疾病,例如胃肠炎以及慢性胃肠道溃疡患者的急性发作。
“根据往年经验,年初一到年初三的病人不多,但年初四开始,医院就会出现就诊高峰。”钟世杰说,春节期间就诊的病种很集中,发烧、咽喉痛、腹痛、腹泻患者约占六七成,且患者以青壮年最多。而心血管疾病只占就诊者的两成左右,患者多为有疾病基础的中老年人。据分析,青壮年易中招与节日期间玩乐过度,导致体力透支、免疫力下降有关。
此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糖患者,因进食过饱、食物过于肥腻,加上亲人团聚引绪大喜大悲,也容易出现病情波动。
外出旅游:
劳累导致感冒最常见
春节期间,不少人选择举家出游,要么到北方过一个雪白热闹的春节,要么下海南、东南亚过一个温暖斑斓的春节。钟世杰提醒出游者要注意所在地的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并有针对性地带足常用药物。例如北方寒冷,不妨多带预防感冒、咽喉肿痛以及防手脚冻伤的药物。
猴硐是一条位于台湾省新北市瑞芳区的民宅老街。这里本名“猴洞”,因为山后悬崖有一个猿猴栖息的山洞而得名。日本占领时期,当地居民多以挖矿坑为生,挖矿最忌渗水,于是将“洞”改为“硐”,为的是图个吉利。
猴硐曾因煤矿工业的兴起而繁荣了大半个世纪,也随着台湾省煤矿产业的没落而变得空旷萧条。2008年,台湾著名摄影人“猫夫人”的一次意外造访,将猴硐古旧的街道和成群的流浪猫呈现在世人眼前,这组作品在网络上急速升温和走红之后,猴硐被遗忘的命运得到改变。
现在,随着世界各地慕名前来拜访的旅行者越来越多,猴硐成为了台湾的热门旅行目的地和“猫咪摄影天堂”,它甚至被加冕了一个可爱的封号:“猫咪理想国”……
“金生金逝”
矿业重镇兴衰记
许多游人说:“如果不是猫,可能这辈子都不会知道猴硐”。其实,在老台湾人心目中,现在因猫名声大噪的猴硐,曾经是一个经济地位很高的矿业重镇。
猴硐的发展史,和台湾煤业大亨李建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日本时期,猴硐的矿产隶属于“基隆矿炭株式会社”,后来,李建兴受到了日本人的赏识,日本当局便将猴硐的部分煤矿交给他来管理。1934年,李建兴在猴硐成立了瑞三矿业公司,这也是台湾省当时最大的矿业公司之一。
台湾省光复后,迅速发展的工业,使社会各方面对煤矿的需求逐渐增大。这段时间里,猴硐瑞三煤矿的产量占到了全台湾百分之十以上,可够供应全岛火车的燃料,是当时台湾煤矿产能最大的矿场。在极盛时期,猴硐有将近1600名矿工同时作业。直到1990年,台湾的煤矿业开始没落——性价比更高的进口煤严重冲击了本地煤,本地煤矿市场形势严峻,越来越多的矿工只能无奈失业……几年后,瑞三矿业公司宣布倒闭,猴硐的兴盛时期也划上了句点。
如今,偌大的选煤场已经沦为废墟,旧时的厂房、机具仍保留在这里,成为无声的历史见证者。“产矿裕国”几个大字还印在选煤厂的外墙上,肯定了瑞三公司当年对台湾经济起飞的贡献。那些矿工生活场景与矿坑遗址也都还在,从充满历史刻度的遗迹中,让人不难感叹当年那“黑金岁月”的繁荣盛况。
人口大量撤离后,有少数矿工和家属继续居住在这个地方。现今的猴硐完全保留着老矿区的风貌,中心街道很窄小,连往来的车辆要错车都十分困难,老旧残破的石头房舍随处可见。清幽静谧的建筑群,在90年代末得到了不少导演的青睐,中国台湾的许多怀旧影视作品都是在此地取景拍摄的。
桥是猴硐的另一个关键词。最出名的桥叫作介寿桥,这座桥横跨在基隆河上,是李建兴为了纪念母亲六十大寿,向当地居民捐建出来的,现在已经成为猴硐的一个重要地标。另外,在矿场中还有多座运煤桥,造型非常古典。如今,它们虽已功成身退,但来到猴硐的摄影爱好者们,总会让这些桥的身影留在自己的镜头里,当地人则感叹:“这些桥老了,但看上去倒颇有几分守护者的味道……”
误打误撞
一碗古早面成就猫村
猴硐车站不远处有两家著名的食店:阿虾古早味面店和大面发古早味面店。这两家拥有几十年历史的小店,每到用餐时间,店里总是坐满了客人。小店主要出售的油面、古早面、猪血汤、贡丸汤、肠子汤等,都是台湾的传统美食,沉淀了几十年记忆的老味道,让人感觉特别有“诚意”。
而这古早面中,还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猴硐之所以能够再次因猫而成名,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老店美味的古早面——因为那位摄影家“猫夫人”,就是被这碗面吸引过去的。
猫夫人原名简佩玲,是台湾省中山动物医院院长的夫人,她擅长纪实摄影,当时刚刚获得过日本田代猫岛摄影比赛冠军,因为积极撰写博客记录猫的大小事,拥有世界各地的众多“粉丝”。猫夫人喜欢背着相机四处拍猫。在2008年,她听朋友提起猴硐周边有不少自由生活的猫,便亲自驾车前去拍照。不料,初到的那天下着大雨,只有两、三只猫现身,她失望而归。
猫夫人离开时,匆匆在小店里吃了一碗古早面——奔波一天的她,对那碗热气腾腾的面念念不忘,乃至第二次又专程前往吃面——那份“吃货”情怀给了她动力。而这次源于吃的经历,给她带来了意外的收获:当猫夫人来到猴硐光复里时,撞进了一个猫群的聚居地。她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成片的猫群,气势像十万大军压阵,这情景犹如8级大地震,震得我一动也不动!”
当地居民向她道出了猴硐的猫的来历:这个只住了一两百人的小社区,年轻人大都出外工作了,留守的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最开始,有几位老人会用剩菜喂猫,有的还会特地买鱼给它们加菜。猫在这里受到了礼遇,于是扎根下来。渐渐地,猫从刚开始的四五只,逐渐繁衍到了现在的数百只。
猫夫人很快爱上了这个猫的聚居村,之后多次探访这里,为改善猫的生活环境劳心劳力。她把关于猴硐的图片和文字集结成了《猴硐:猫城物语》一书,还发动爱猫人士成立了志工队(台湾省义工组织),为猫提供医疗救助,并对它们居住的环境卫生进行改造。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媒体关注猴硐。猫夫人和众多志工为猴硐所付出的心血,点燃了这个小村的“观光热”。短短2年内,来这里的游客从最初的一年400多人发展到了50000多人。
良好的交通状况,也为猴硐增加了吸引力:候硐火车站曾身负载运煤矿的重任,经过了多次改建,比起平溪线其他的车站来,规模要大得多。候车室、售票口、剪票口均独树一帜地架设在二楼高空中——这在台湾省属于首例。由于往来的列车众多,这个架在空中的站台也成为了铁道摄影迷的最佳取景根据地。人们评说,在这里不仅能看到“猫生活的乐园”,还可以寻找到“被遗忘的台湾人文”……
转角遇到猫
每个细节都卖萌
来到猫村的旅人,会从这个富有爱心的村落里,发现和感受每个小生命的美好。人们都说,猴硐是一个遍地都能踩到“喵星人”的地方。
猴硐的猫是天生的“亲善大使”。现在的猴硐,有点像小鹿能随便在街头漫步的日本奈良——村里的猫可以随便在路上“肆虐”,经常能看见一只猫后面跟着数辆车的情况。说也奇怪,猫本是怕生的动物,哪怕是家养的猫也时常会躲在角落逃离主人,可这里的猫看到游人不仅面无惧色,还习惯享受着相机的追拍和陌生人的抚摸。它们处处慵懒地缱绻着身子,晒着太阳散步,似乎早已经当惯了各路摄影师们的“模特”了……
这里的每只猫几乎都有自己的名字,其中最有名的是“四大天王”,分别叫作“流鼻涕、黑鼻、麒麟尾、大头”——遗憾的是,当年最为猫夫人钟爱的黑鼻在不久前去世了,人们为了纪念它,还特意做了一个黑鼻子列车长的卡通塑像,现在已成为了猫村的著名地标。
猴硐老街内的各种猫元素,贴心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一出猴硐火车站,拾阶而上至天桥,迎面就可以看到一张由新北市瑞芳区所制的手绘“猫村散步地图”,地图上标明了附近猫聚集的地方供游客参考;再如猫形桥,这座桥在2013年3月30日建成,是世界上第一座人猫共用的桥梁,桥体远远望去,就像一只仰首回望的猫,而在桥梁内部,还有人猫休憩椅,猫跳台、猫走道等设施,是个“转角遇见猫”的地方。
猫不仅有专属的桥,甚至还有属于它们的主题曲《我心里住着一只猫》。这首歌是新北市政府邀请台湾知名音乐家林慧玲创作的,每天会在猴硐火车站播放——这也让猴硐成为了全台湾省唯一的音乐火车站,就连火车,也被绘制上了卡通的梦幻猫村图案。
台湾的这些地方,超越你的期待值
1.野柳地质公园
大自然雕琢的奇岩怪石,有一种震撼美
千百年来,海浪的冲刷,海水的侵袭,风雨的洗礼,在这形成了独特的地质奇观。当你站在悬崖边、奇石旁,倾听波涛拍岸,感受海风拂过,那种超然的感觉是从未有过的。
说实话,在动身去野柳的路上,对这个行程表中的地质公园,并没抱多大期望,可是到达那里,周围的一切却让我们大饱眼福,不由得惊叹起大自然的神奇。
奇岩怪石开眼界
海浪、风沙、雨水、阳光,大自然的这些“手”雕出了各种造型,让人连连称奇的岩石:有像极了蘑菇的蕈状岩,一个个长得像蘑菇,头上布满了许多大大小小坑洞,远看好似蜂窝;有形似真鞋的“仙女鞋”石,传言是天上的仙女下凡来玩耍时,不小心遗落在海岸的。其实,它是岩层中形状特殊的砂岩结核,经过海水侵蚀后形成的;还有造型逼真的烛台石、大象石头……
更让人感慨的是,现在大自然仍在继续雕刻着这些岩石,向后人诉说着奇岩怪石千百年来的精彩故事。
友情提示:欣赏这些奇石的时候,别忘了仔细观察与思考探索这些石头是如何形成的,这样观赏乐趣更多哦。
消逝中的女王头,让人神伤
这些奇岩怪石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因酷似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头像,而得名的“女王头”岩石。远远望去,其颈部修长,脸部线条优美,髻发高耸,微微仰首远眺,姿态高雅端庄。
听导游介绍,因为女王修长的脖颈随着长期遭受风化侵蚀,早已变得细弱不堪,不知道何时就断了。
友情提示:地质学家曾推算过,依照目前风化速度,它大概还可以坚持10到20年,一旦遇上大地震、强风可能会折断。
2.台东垦丁
一起去台湾的最南端
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垦丁的热带美景让人憧憬无限,甚至那儿的热风都让人怀念。
垦丁位于台湾的恒春半岛(恒春意喻“永远的春天”),被当地人称为台湾最美的地方。它得名于清同治时期,大陆来了一批壮丁开垦此地,故被称为“垦丁”。
垦丁为台湾的最南端,也是台湾唯一的热带地区。这里三面环海,东面太平洋,西邻台湾海峡,南濒巴士海峡。在这,你的眼睛可以尽情抚摸浩瀚无垠的大海。
猫岩
为一块从海崖上滚落的珊瑚礁岩,其外形像一只趴着的猫,为台湾海峡与巴士海峡的分界点。
鹅銮鼻公园
因为像鹅的鼻子而得名,这儿最吸引人的看点是植被特好,海景也漂亮。尽头处,一座拥有百余年历史的灯塔――鹅銮鼻灯塔,历经多次战争洗礼,至今屹立不倒,是目前台湾光力最强的灯塔。与北回归线一同被认为是台湾最南端的标志。
船帆石
船帆石形似即将启航的帆船,这块珊瑚礁岩从某一角度观看,像极了美国前总统尼克逊的头像,故也被称为“尼克逊头”。
3.太鲁阁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太鲁阁是原住民的语言,意思是伟大的山脉。形成于650万年前地壳的动荡和板块的挤压,是台湾岛最具挑战意味的自然景观。
早听说太鲁阁精致绝佳,可游玩危险系数高,让人心有余悸。
当大巴行驶进入太鲁阁的幽谷绝壁间,无数形容词从脑海中划过,或许只有“鬼斧神工”才能形容出这里带给人的视觉震撼。
两边是高耸入天的悬崖绝壁,山体几乎和地面成90度角,峡谷之间是湍急的流水,让人怵目惊心,过眼难忘。
峡谷绝壁的岩体及谷底四处横陈的垒垒巨石,都是经过上亿年地质演变形成的大理石。这些大理石纹路清晰多变,色泽鲜艳。
老兵手工开掘的公路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峭壁中,一条窄窄的公路(横贯中央山脉的中横公路)穿山凿洞而建,穿越在巧夺天工的大理石山洞中。据导游介绍,这条盘山公路是四十多年前由蒋经国提出并亲自督导,由当时退役的台湾老兵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刀、斧、炸药,一米一米手工开掘出来的。每米山路都是他们用血汗凝结而成的。当时连美英等西方筑路大国都摇头,认为台湾没有能力修筑这么一条横穿山林的公路。但是他们却创造了人定胜天的这一奇迹。
燕子口
由峭壁缺口处可看到对面石灰质岩壁上,有许多受流水侵蚀后留下的凹洞,燕子就筑窝其上,燕语呢喃,形成百燕鸣谷的奇景。
长春祠
在公园出口不远处的长春祠,是供奉那些当年为筑路而献身的普通老兵的祭堂。庄严的白墙,与周边的飞瀑、青山相互辉映,如同一幅凄美的风景画。
会给你许多惊奇的这些地方
博物院
藏品世界第一
对于大陆的大多数人而言,博物院久闻其名,却难见其真容。来了台湾,不去故宫博物院,是一大憾事。这里珍藏着从大陆运来的60多万件珍贵文物。
由于博物院受展厅面积所限,通常每3个月会换一次展品,即便这样,要把这里所藏60余万件稀世文物逐个儿在世人面前亮个相,至少需要30年时间。
台北101大楼
极速体验,高楼观台北全景
台北101大楼为世界首创多节式摩天大楼,2004年被世界高楼协会认证为世界第一高楼。
它拥有世界上最快速的电梯,每分钟1010公尺(约60公里/小时)的上升速度,只需37秒的时间就能抵达高382公尺的89层观景层。
武昌宫
木雕神像会长胡子
九二一地震后,原本雄伟的武昌宫严重损毁,一夕之间变成了一片废墟。当地居民钻入废墟中抢救出庙里供奉的神像,发现神像竟丝毫未受损伤。
如今这些神像被供奉在庙旁临时搭建的场地中,而且这些木雕神像的胡子还在生长中。
台湾八景之一“赤楼”
赤楼历经荷兰侵略、明及满清时代,初建于公园1650年。当时台湾江潮水可直达城下,闽人称水涯高处为“一”,讹做“”,加上城楼砖瓦皆赤色,在阳光映照下一片火红,故称为赤楼。“赤夕照”为台湾八景之一。
游后建议:可适当缩短观光时间
一般来说,导游会给一小时左右的时间让游客自行参观,但说实话,这座国家级古迹,存在腹地过小、展示文物严重欠缺等问题,没有完整深入的导览,只是走马看花,20分钟足够,没啥看头。如果去台湾的朋友,建议和导游商议缩短参观时间。
台湾美食,让你一路吃不停
阿婆茶叶蛋10元台币/个
一靠岸,导游便卖了关子,说是这儿有位“日月潭之花”,传说中的辣妹,在这里卖她煮的茶叶蛋。
上了岸,我们便寻起这传说中的辣妹来。这位“辣妹”卖茶叶蛋一卖就是50多年,现在早已变成了阿婆。
阿婆茶叶蛋吃起来风味独特,据介绍是利用南投当地出产的阿萨姆红茶及埔里香菇熬制的。在上海可吃不到哦。
义丰阿川冬瓜茶
15~35元台币不等/杯
在参观赤楼时,可抽空去对面街上的“义丰阿川冬瓜茶”,买一杯地道传统的冬瓜茶解渴。这儿的冬瓜茶由传统古灶古法精心熬煮,配合上流行新创意,络绎不绝的人潮总是将小小的门面淹没,大排长龙购买是常有的事。
鱼松130元台币/斤
紧挨着野柳风景区,有个土特产市场里有卖各种鱼松,原材料极为新鲜,味道一级棒,价格也便宜。
蚵仔煎和花枝羹
共110元台币
蚵仔煎和花枝羹为台湾夜市美食的代表,来了台湾,自是要尝一下这地道的台湾小吃。蚵仔煎台币50元/份、花枝羹台币60元/份。
黑金刚莲雾150元台币/斤
来了台湾,一定要多吃当地的水果,特别甜,特别爽口。
要论台湾最有名的水果,得论莲雾,莲雾中的极品又非“黑金刚”这一品种莫属。
当我们在台湾
范音员:体验台式养老院遇见上海老乡
与其整天闷在家里,当个电视老人,独自无味用餐,不少人宁愿选择把自己安顿好,在安养中心跟众多老来伴一起开心过日子。
我们参观了台湾久负盛名的翠柏安养中心。在安养中心,遇上了87岁的上海老乡侯女士,她看上去格外精神与美丽。她说,安养中心内三餐有营养师调配,出入有护理人员照顾,加上各种为生活添彩的社团活动,她人生的黄昏,变得绚丽和丰富起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荷兰画家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及其伙伴们于1917年6月16日创办一份名为《风格》(De Stijl)的美术杂志,并开始发表所谓“新造形主义”(Neo-Plasticism)观念,主张将艺术和自然形象完全分离,纯粹运用几何抽象造型掌握构图形式,是谓“风格派”。从1920年代起,“风格派”概念就翻越了荷兰国界,成为引领欧洲前卫艺术的先锋。“风格派”美学思想渗入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等诸多领域,尤其对现代建筑和设计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经战事纷扰、终其一生未曾到过亚洲的蒙德里安,在他生命中最后四年移居美国纽约。他的抽象画被许多美国艺术家模仿学习,收藏家们竞相收藏他的作品。在台湾,经过六十年代《文星杂志》及《笔汇》的传播流通,欧陆现代艺术降临的朝阳雨露便辗转滋润了岛内的艺文土壤。
战后台湾艺文界取法“风格派”绘画平面设计之先例,最初可参见尉天骢与许国衡在1959年间从王集丛、王蓝、陈纪莹等人手中接办的革新号《笔汇》杂志系列封面。
《笔汇》刊物版型以三十二开本的月刊形式来编排,每期连同封面共54页,正好是两张白报纸的份量,据说这是当时最节约的省钱作法。首期封面采用粗黑线条作水平垂直分割,并将画面右下方矩形区块空白处配置劳勃・杜菲(Raoul Dufy,1877-1953)的素描画“拉大提琴的人”。此后沿用欧洲现代画家作品为封面的惯例一直持续到第二年(1960),这些都是出自“五月画会”旗手刘国松的手笔。
“风格派”流风所及,乃至七十年代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发行“书评书目丛书”系列封面仍可显见其美学痕迹。约莫同一时期,陈信元编选“怀乡四书”系列(《思我故乡》、《说我过去》、《忆我恋情》、《怀我故人》),每辑封面均配以一幅木刻版画,亦可视为当时历经风起云涌的台湾乡土文化运动过后,沿用西方样式而搀入本土造型元素的设计变貌。
彼时台湾出版界热衷于效仿蒙德里安样式作为书籍封面的泛滥现象,就连诗人向阳于1977年以自费方式挂名“故乡出版社”发表的个人第一部诗集《银杏的仰望》也不例外,当时他原本央请夏宇采用牛皮纸手绘设计再版封面,不料出版社以市场风格为由,竟把原封面插图硬生生缩小套在风格如一的矩形色块框架内,而成了现今所见这幅模样。
画面中,那些格子到底是通往美的容器或是一种形式锁链?
从过去到现在,举凡六十年代《笔汇》月刊、七十年代“书评书目”丛书以及其他坊间个人诗歌散文结集等,参照蒙德里安“风格派”形式幽灵屡屡现身于台湾早期书刊封面的移植现象,似已见证了本土设计者老早避不开“全盘西化”的历史宿命。然而,无论从“古典”到“现代”,抑或由“西方”至“东方”,其间之关联并非是一种绝然的对立或取代,而是知识体系随着时间发展而衍生的一种分工,彼此之间既为互补且相互辨证。
对一位设计创作者来说,“你跟谁都不像”可说是一种最大的恭维。所谓“模仿”与“创造”两者有时并非截然二分,而更重要之处却在于借鉴者的吸收消化程度多寡。
俗话说:“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有不同”,如早年由三大报(联合报、中华日报、新生报)副刊主笔林海音、林适存、彭歌等合编短篇小说辑《流云》一书为例,设计家廖未林笔下的封面书名“流云”二字各用不同深浅的红色块面置于画面正中作反白对比,运用粗黑水平垂直线条切割为矩形区块的构图手法,毋宁说承自欧洲“风格派”遗絮,但在切割比例与位置的变化上,却又仿佛另辟蹊径自创一格。他仅仅使用原本秩序井然的垂直水平线条元素,而能将之重新组构出前所未见的动态旋转方向感,可说是既摹仿自风格派,同时又超越了风格派。
源自二十世纪西方现代艺术风潮的美学样式,经由台湾本地美术工作者接受、模仿、挪借与转化而蔚为盛行一时。当欧陆艺术界既有的抽象原型(proto-type)到了台湾设计家廖未林手中,凭借其深厚的美术涵养与绘画功力,非但充分消化传统美学的文化遗产,并且不断地进行着水平垂直矩形色块的造型实验,最后终于淬炼成为本身特有――早期台湾中文出版界的设计典范,创造出超越时代局限的永恒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