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家的小故事

数学家的小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家的小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学家的小故事

数学家的小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书名;古诗词;美学价值;出版效应

书名之于一册(套)书,正如人名之于一个人,其重要性及符号意蕴不言而喻。出版实践中,书名的构思、拟定通常贯穿于内容编写、文稿加工流程乃至付印前夕。即便经典如《红楼梦》,其书名也经由《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诸名几经流转才定名、盛行于世。①如何给图书确定一个叫好又叫座的名字,考量着作者、编辑的智慧和审美取向。借用古诗词作为书名,不失为美化图书之终南捷径之一。

一、书名借用古诗词的古典美学品格

书名借用古诗词古已有之,如文天祥诗集《指南录》,书名即源自其诗作《扬子江》:“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当代中文书名借用古诗词延续了此类传统模式,如《山月不知心里事:倾听宋代词人的浅歌低吟》即取自温庭筠《梦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句式或意象化用是书名借用古诗词的另一形式。诸如图书《倾城之恋》《微微一笑很倾城》均化用了李延年名句:“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行尽江南,未与君遇》《何以笙箫默》等书名,其复古式的句式表达、情感流露与意象再造,可视为上述书名借用古诗词形式的延伸或衍变。

书名借用古诗词颇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之意,千古流传的名句或意蕴丰富的意象,一旦与不同的内容结合成为书名,往往表现出多元的意境或性情。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意境作为核心概念,向来为论者所重。及至当下,对意境内涵外延的论述更为明确、细化。“意境是特定画面及其在人们头脑中表现的全部生动性或连续性的总和。通俗地说,意境就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②

董桥散文集《旧时月色》所辑多为怀人感旧之作,旧雨新知、因缘际会、人事代谢等等作者均以温婉、典雅的笔触,娓娓道来,似曾相识中,一层淡淡的忧伤为往事上了妆。这与南宋词人姜夔《暗香》的意境颇为契合:《暗香》咏梅怀人,思今念往,其中便有“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之句。然而,回不去的总是过往,现实中,红梅“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董桥自称旧派的人,“窗竹摇影,野泉滴砚的少年光景挥之不去,电脑键盘敲打文学的年代来了,心中向往的竟还是青帘沽山,红日赏花的幽情”。③董桥听过、苏雪林的课,受过梁实秋、台静农等人的熏陶,心中养成了“长剑一杯酒,高楼万里心”的清气。这使得他精神气质上能与姜夔等文人墨客对接,取《旧时月色》为书名,见情见性。即便《旧时月色》的封面,也展现了情景融合的超脱、清新之境。“《旧时月色》咖啡色书衣,一轮弯弯的下弦月,几颗寥落的星辰,月华下一片疏林,恍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一般意境。春夜拥读,使人顿生出尘之思。”④

同是忆人述往之作,如果说董桥《旧时月色》尚显空灵、淡雅,那么野夫的《乡关何处》则寄寓着乡愁、别恨,其书名副标题即为“故乡·故人·故事”。对于众多游子而言,故乡永远是精神家园。无论江湖夜雨,还是夕阳西下,难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者“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更多时候是一种“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惆怅。野夫笔下的《乡关何处》,讲述着母亲投江失踪的沉痛,回忆着儿时与外婆生活的点滴,论及大伯的革命与爱情等等,均是作者深切而悲伤的人生体验。野夫本名郑世平,其笔名出自唐代诗人刘叉的《偶书》:“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其书名借用“乡关何处”既是对故乡的追寻,更是对亲人的祭奠,可谓千回百转,长歌当哭。

二、书名借用古诗词的当代美学价值

对于我国出版业而言,曾有过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样的“书荒”境地,但快速发展至今已是图书产能趋于过剩,每年二三十万种新书总量足已以让人“望书兴叹”,图书市场的激烈竞争令其快速步入“消费者时代”。为了细分市场、增强竞争力,出版流程中选题策划、内容编写、营销等环节的重心大多围绕读者——消费者的阅读需求和审美趣味展开。这与当代中国逐渐步入“大众消费社会”的时代特征倒也一致。相应的,出版业图书命名逐渐流行“通俗化”,《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中国怎么了》《中国不高兴》《大家都有病》《笑什么笑,我们搞的是科学》《别笑,我是高考零分作文》《我的爱如此麻辣》《有种你丫别跑》《的战争》《》……这些书名都十分口语化,对很多读者颇有亲和力,为迎合读者趣味,有些书名还不惜动用粗俗字眼,刻意营造“惊人”效果,业界甚至产生了“书名不坏、书商不卖、读者不爱”这一说法。当代大众更加大胆地追求感性刺激,“他们注重精神享受,但更看重物质的特别是肉体的享受,由此而衍生出一系列在各类排行榜上很叫座的图书:《第一次亲密接触》《零距离写作》《我的野蛮女友》《天亮以后说分手》《感谢折磨你的人》等等。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木子美的《遗情书》、卫慧的《上海宝贝》等以描写感性(或者干脆就是性)的满足为主要内容的图书。”⑤这类图书,其书名大多带有“身体写作”的意味或暗示。这些图书命名方式的流行也是当代文化审美日常生活化的表征。

与上述当代图书命名取向“通俗化”不同,书名借用古诗词在一定程度上坚守着中国古典文化的高雅格调。如果说前者的书名有点像“下里巴人”,那么借用古诗词作为书名则类似“阳春白雪”:无论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还是“人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人们都可从古诗词中找到寄托、寻得慰藉。书名借用古诗词的手法由来已久,但近年来,“国学热”、“孔子热”、“三国热”、“红学热”、“清史热”、“戏曲热”等文化复古现象此起彼伏,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借用古诗词做书名的出版现象提供了一定的当代语境。当今作者、出版从业者借用古诗词作为图书书名,本身也是一种复古情结使然。

在西方语境中,“当社会发展从现代的生产型社会向后现代的消费社会转变时,曾经导致艺术摆脱保护人和教会控制的文化的市场化和商品化,重新把艺术推向了‘他律’的边缘。即是说,所谓雅俗分界的消解,说到底不过是俗文化以其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力量全面征服了雅文化而已”。⑥文艺高雅与低俗之别及其转换、融合,同样适合当下中国审美生态:“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事实上已不再泾渭分明。随着文化雅俗界限的逐渐消弭,可以说,当今图书命名的多样业态,共同建构着一幅多元共生的时代审美图景:“通俗化”的书名也可表达古典的意境,如《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张爱玲爱过的那些人》,有些借用了古诗词的书名同样可以很通俗,如《人生若只如初见》。

三、书名借用古诗词的出版效应

出版业界一直有“一看书名二看皮, 三看价格四看题”的说法。书名的贴切、响亮与否,是图书能否吸引读者的重要变量。有论者认为:“书名可以决定图书的命运。从读者购买心理看,许多情况下,读者是冲着书名买书的,没有哪个读者会对书名缺乏特点的书感兴趣,也没有哪个读者有耐心看了全书再决定购买,读者与书的最直接的联系,便是书名。”⑦《飘》《追忆似水年华》《我的名字叫红》《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文学名著的书名,言近旨远,都可谓经典书名的代表。与文学名著不同,书名借用古诗词所涉图书类别多为人物传记、文人随笔、青春小说、古典诗词赏析等,如《只有清香似旧时:陆游诗词情话》《何枝可依:待兔轩读书记》等等,不一而足。

书名借用古诗词主观上是神交古人的寄托,客观上丰富了当代图书的命名模式,当然包括了促进图书营销推广的诉求。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先秦理性、楚汉浪漫,还是魏晋风度、唐宋气象,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审美情趣,并卓然于世界美学之林,这很大程度上已深化为中华文化的集体潜意识。在审美接受环节,借用古诗词的书名,根据文化的亲近性,往往更容易激发起读者在民族文化生活中长期潜移默化形成的文化审美情趣,从而更容易被本民族文化圈的受众、读者所认可。图书审美接受过程中,读者往往依据自身的知识文化积累、人生感悟、审美经验,对图书作品产生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书名中古诗词的巧妙运用能借助于古诗词本身丰富的情感意蕴,更有效地激发起读者的审美感触。在安意如《陌上花开缓缓归》书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吴越王钱镠对发妻鸿雁传书“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平实温馨;梁实秋《人生几度秋凉》也有了几分苏轼《西江月》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的凄然悲壮;当看到《拣尽寒枝》等书名时,时常可让人想起“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感慨和情怀。

但就出版营销效果而言,借用古诗词的书名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读者,促使其购买相应图书,却难以从统计学角度定量评估。毕竟图书命名只是出版流程的一个环节,图书的销量与其内容、装帧设计、宣传推广、社会文化等变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联。“媒介都在持续地寻求并试图掌握新的受众,而通过这种做法,媒介可能会预测到一些自发性的需求,或者看出尚未出现的潜在需求与兴趣。”⑧图书出版机构作为与报社、电视台类似的媒介组织,其在图书编辑、发行流程中,总是会寻求并面向一定的受众,但受众选择的整合模式,往往受社会背景与个人经历、个人品位与偏好等因素影响。这与现代传播效果研究中“使用-满足”论、互动论等理论的观点颇为契合:传播过程的双方都是积极主动的,都在试图影响对方。⑨借用古诗词的书名作为一种信息表达形式,其进入图书传播、流通渠道后,相应的影响与反馈过程,往往也因时而异。因此,图书书名的取舍,是走高雅、含蓄的路线,还是偏向于通俗、大众,这既需与书稿内容、作者风格相协调,也需根据一定的受众分析、市场预期来权衡,否则,一味“傍古诗词”,有时难免有削足适履、东施效颦之嫌。

(刘火雄,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博士生)

注释:

① 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M]. 北京:中华书局,2005:2.

② 蒲震元. 中国艺术意境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1.

③ 董桥. 旧时月色[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288.

④ 梁萧. 董桥的旧时月色[N]. 襄阳晚报. 2012-4-6(22).

⑤ 周蔚华等. 数字传播与出版转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2-53.

⑥ 周宪. 审美现代性批判[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39.

⑦ 要力石. 实用图书策划学[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223-224.

数学家的小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 教法 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 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10-01

初中数学内容繁杂,但又有很强的逻辑性,学生普遍感到枯燥,要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必须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这样才可以不断地引导学生新的探究活动,学生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笔者认为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尝试:

1 把握好起始课,使学生产生兴趣

初一学生接触的第一节数学课应该是“宣传课”,这节课的成功与否,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事实证明,起始课讲得精彩,可以激发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研究,以最佳精神状态进入这一学科的学习。为了讲好第一节课,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可以这样安排:

1.1提出似懂非懂的问题

研究表明,认识兴趣与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关,只有那些想知道而未知道的东西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三角形内角和为什么会等于180°?怎样算圆周率的近似值?怎样才能作出黄金分割点?……对于这类问题学生既感到熟悉,却一下子又说不出完整、正确的答案。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通,几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的状态,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此时,只要告诉学生通过学习数学之后,就能清楚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容易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2以有趣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0.9=1等式能成立吗?为什么完全数和马桑素数称为十全十美的数?用平方数可以表示所有整数吗?“1+1”的艰苦攀登——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性大难题呢?

初一代数(想一想)

看下面几个算式

21×29=609

23×27=621

25×25=625

注意到每个式子左边的两个因数的十位数上的数相同,个数上的数的和是10,找出上面三个算式中的规律。

如此一些有趣的问题,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脑海充满着“为什么”,“怎么会这样”的积极思考因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枯燥、单调。

1.3数学史的介绍

一部数学史就是一部人类进步的文明史。生动的故事,惨痛的教训,成功的喜悦,都能给学生极大的启迪和激励。如:哥德巴赫猜想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的,经过众多数学家辛勤劳动,逐步揭开这尊神秘女神的面纱,但这个世界性的难题到今天还没有得到圆满解决。不过,对于这个问题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经过十余年努力研究,证明了(1+2),离(1+1)还有一步之遥。但是,这一步却要我们花费几十年或更漫长的时间完成。通过科学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小故事,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这些知识的确是无数前人艰辛的劳动所获得的非常有用的东西,让学生把这些东西当作一件宝贵的财富去珍藏,而不是作为艰苦的任务要他们去担负,这样才有良好的动机,积极的思想和深厚的兴趣去愉快地学习。

当然,除了上好其实可外,每一课的开始我们都必须认真的组织,使每一堂课都生动、有趣,使学生每时每刻都对数学具有有深厚的兴趣。让一时的兴趣成为永恒的志趣。

2 注意讲练结合,避免“满堂灌”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应交互使用,除了在讲授过程中穿插一些小故事,还要结合一些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对问题的出现能及时纠正、补救。

如,在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中,经过讲授课本知识后,可扩充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故事,让学生运用刚学的知识怎样算出丢番图的年龄。墓志铭:过路的人!∕这儿埋葬着丢番图。∕请计算下列数目∕便可知他一生经过了多少寒暑∕他一生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十二分之一是无忧无虑的少年。∕再过去七分之一的年程∕他建立了幸福的家庭∕五年后儿子出生∕不料儿子竟先其父四年而终∕只活到父亲岁数的一半∕晚年丧子老人真可怜∕悲痛之中度过了风烛残年∕请你算一算,丢番图活到多大,才和死神见面?等学生解决这个有趣的问题后,再介绍其生平小故事及研究成果。如此穿插新鲜有趣的小故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知识而产生新鲜感,将使他们始终保持深厚的学习兴趣。

3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成功和失败在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学习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其内容特点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应用广泛性,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严密的思维、推理能力,而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难免会出现失误或失败。当出现的失误或失败不为理解和自己不能正确认识的时候,会使得学习积极性严重挫伤,自然会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数学产生害怕、厌恶等心理,甚至产生“反正学不好,干脆不学”的想法。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只有在因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力的地方,才出现学习兴趣。基于此,在教学中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要因材施教,教学内容要设置不同层次的难度和梯度。数学教师还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活动,组织竞赛,创设更多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表现自己,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成就

数学家的小故事范文第3篇

理由很简单:如果单纯给学生一个圆,学生不能体会你画的过程;而如果让学生自己画,学生无从下手。

也曾经有很多教育专家说过,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尝试,而如何进行尝试就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问题所在,也是决定学生是否在学习中有成就感的重要因素。

教育学里面有个很经典说法:激发学生兴趣的永远不是手边或者树顶上的果子,而是需要踮脚或者跳一跳才能够到的果子!

因此,学生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动起来,而不是被动的去接受!模仿是学习的初级阶段,但是也只是初级阶段,接下来最重要的任务是他们能用模仿到的东西去完成一些有变化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模仿!

我认为学生应该着重锻炼的几个能力是:

第一、归纳总结能力。

给学生一个定义,他们能记住,这是文史类的教学方法。但是,如果给出几个符合或不符合定义的例子,让学生找他们的同异点,从而总结出定义,我认为这样的学习比单纯的说教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归纳总结能力也是现在社会考试非常注重的考察方面。

第二、创新思维能力。

单纯的模仿谁都可以做到,关键在于如果出现了新的问题怎么办。

曾经有个小故事:数学家厌倦了自己的研究,去应聘消防员,队长问他:如果货栈着火怎么办?数学家回答的井井有条,队长颔首。队长又问:如果货栈没着火呢?数学家的回答让他彻底失去了这个工作,“把货栈点上,因为这样就转化成了我已经解决的问题了”。

虽然是个小故事,也说明了我们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将问题转化,转化成我们能够解决的问题!那么这个转化过程就需要学生进行锻炼,如果学生掌握好了转化,数学对他们来说真的变成了享受!

第三、读取信息能力。

高中数学教师都清楚,应用题历来是教学的一个大难点,如同鸡肋,教吧,收效甚微;不教,少一个内容。而学生之所以在这个地方掌握不好,其根本原因在于读取信息能力不足。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联系中多问问学生:这个条件表示什么意思?能不能用代数式表达出来?还有什么衍生的条件?形成习惯以后,相信对学生学习会大有裨益!

第四、协调协作能力。

数学家的小故事范文第4篇

一、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或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这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数学家的小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数学文化 数学美 榜样事例 爱国主义教育

数学教师时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有部分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逐渐地厌烦数学,而且随着数学知识的难度加大,厌倦也在加剧;还有部分学生在离开学校若干年后,问他哪些数学知识现在还能派得上用处,他茫然不知所措,或是干脆回答:真不好意思,除了加减乘除,其他的都还给了老师。一旦数学解题的任务完成了,数学教育的功能也就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数学教育的悲哀。凡此种种,促使我们不得不再来反思数学教育的价值。

我认为数学教学工作者仅仅传授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应当重视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这正是由知识向能力过渡的关键所在。从更为深入的角度看,我们应强调由思维方法的学习向数学素养的过渡,达到终极目标:将文化落实到人格。这也就是数学文化价值之所在。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用数学文化来演绎数学课堂呢?难道仅仅是满足于“文化课堂=数学文化+课堂教学”这样一个简单公式吗?我并不这样认为。

一、 提供背景知识,让学生领略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数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活跃的前台,而且应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初中八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有《勾股定理》这一章的内容。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将目光集中在让学生学会用勾股定理解题的话,毫无疑问这节内容将会变得枯燥乏味,使得这个在数学文化史中大放异彩的瑰宝失去应有的光泽。在讲述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介绍一些有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最早起源,了解人类试图以勾股定理与外太空可能存在的生命沟通,使学生清楚它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勾股定理是一个完美而深刻的定理,尤其是它的证明方法更是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展示数学中的美,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在过去的年代里,人们对数学的评价更多的是“枯燥”、“无味”、“毫无乐趣”等,似乎与“美”毫不相干。同样,在普通的教学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是很难体会到这种“美”的。但是如果能适时地插入一些数学的文化知识,那效果就截然不同了。比如数学中“美”的代表之一“黄金分割”。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网络教学的形式,利用网页给学生展示了黄金分割的美,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了解美,感受美,进而能创造美。

还有一例,我曾经在一节关于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观摩课中看到授课教师围绕轴对称图形,设计了一个个精巧的环节,有“玩对称”、“识对称”、“做对称”、“赏对称”等。在“赏对称”的环节中我把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段搬上了课堂,让学生边欣赏美丽的桂林山水,边听动人的音乐,屏幕中山水相依,山影入水,大自然的杰作成就了一幅精美的巧夺天工的轴对称图案。学生仿若置身其中。该环节的处理是本课的点睛之笔,数学课的轴对称图形被提升到了美学的范畴,学生在欣赏、发现数学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同时,净化了心灵和思想。经过这样的描述,学生们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惊叹于数学的力量,同时对数学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三、讲述榜样的事例,坚定学生的意志

在人类漫长的数学探索进程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将他们身上发生的趣闻轶事介绍给学生,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伟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感受榜样的激励作用,体验数学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新教材介绍了华罗庚、陈景润、高斯等著名数学家的小故事,我们可以在教学中用生动的语言给学生讲述这些故事,还可以补充一些其他数学家的故事。比如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故事。又如阿基米德在敌人破城而入、生命处于危机时仍然沉浸在数学研究之中,他的墓碑上没有文字,只有一个漂亮的几何构图,那是他发现并证明的一条几何定理。19世纪的大几何学家施泰纳出身农家,自幼务农,14岁时还没有学过写字,直到18岁才正式读书,后来靠做私人教师谋生,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在30岁时一举成名。这些杰出数学家的故事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从故事中学生可以看到很多大数学家不是生来就是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遭遇过挫折。这样的介绍,必然能对学生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四、立足历史现实,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