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培养综合能力 情感教育

为了满足时代建设的需求,我们必须提高人才的素质,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综合型人才,已经是我们新一代教育工作的重点,培养综合型人才要从基础抓起,所以在小学的教育中要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感知和认知的能力。

一、增强教师的情感修养,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导师,尤其是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最佳时间,小学生除了平时在家接触父母,大多数时间小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位教育学者曾经说过,教师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教师自己就应当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小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知识和文学素质,这样才会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

1.培养情感文学素养。语文教学的关键,不是在与让学生认识字、词、句、的结构和读法,也不是在让学生背诵唐诗宋词,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文学的无穷魅力,当然,掌握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基于全面的考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同时还要要求教师对其它方面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避免把错误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2.培养巧妙教学技巧。教学技巧,是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的体现,教学技巧也是教育好小学生的关键,如果方法运用得当,那么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质量。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教学的重点,把我好教学的基本内容。第二,在教学中一定要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的联系结合在一起,这样才会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第三,运用问题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实行情感教育。

二、情感教育,增强学生学习效率

情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近年来,在语文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开始用情感化教学去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可见,情感对人的追求和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推动效果。

1.重塑教学理念,培养和谐的师生交流关系。小学语文传统教学中,教师以往都是以一种灌输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学生只能够在学习中充当容器的角色,所以为了满足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在日常学生中教师一定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要让学生把教师当成朋友这样才能够达到交流的目的。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合。如果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是沉闷的,中学生又怎么会提起学习的兴趣呢?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在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情况下,无论教师如何丰富自身的学识,提高教学技巧,学生也不会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语文教师需要营造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精心打造课堂流程,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鼓励教学。人的情感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学生消极的情趣在学习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时,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效果也不是非常明显。一旦学生遇到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就会产生回避、退缩和烦躁的心理。长久以此下去,学生会对自己失去学习的信心,也会丧失自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十分注重学生情感中的积极一面,必要时要善加利用以增强学生的自信。

三、打造情感教育课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应该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在参与过程中逐渐掌握需要的知识,才会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内容丰富的教学课件。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声音、和图像有机结合在一起,打造情感教育课堂,让学生通过情感教育课堂的学习,培养学生感知和认知的能力,情感和学习得到全面锻炼,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感官感受,也营造了一个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小学生快乐地学习。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当学生求知欲上升,课堂的学习效率自然也会上升。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情感教育,语文教师应该根据这点,积极发挥自身的推动作用以及培养学生的学生兴趣。既有利于使中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培养深厚的文学素养,也有利于实现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张巧英.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10(14).

小学语文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 语文教育 文学素养

“新课标”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新课标”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核心目标,文学素养是人的语文素养的核心部分。全面、厚实的文学素养,能促使人在阅读、写作、人文、德育、美育、智育等多方面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育人。

一、文学素养的概念

新课程实施以后,研究论述文学素养的论文和专著虽然很多,却大多没有对文学素养的定义作一个明确的定义。来自浙江诸暨市牌头中学的陈蕾老师,对文学素养作了一个定义:文学素养,又称文学艺术素养,是指人在文学实践活动中所培养起来的文学经验或素质,即读者对各种文艺体裁、文艺发展史、文艺发展现状、文艺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方志范则认为:从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讲,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浙江大学的朱首献博士认为:文学素养实际上指的是人在文学实践活动中所培养起来的文学经验或素质,它包括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或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从“文学”角度概括,主要包括语文教师对生活的感知力、对“文史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文学创作能力等。

二、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文学素养的意义

首先,培养文学素养是语文课程性质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文学教育,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学的过程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语文的低级阶段主要的是知识技能的学习,文学则是更高级阶段的语文,随着语文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不断提升,它的文学特性也会越来越强。

其次,培养文学素养是更好实现美育的要求。

美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西方,早在1795年,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就已明确提出美育的概念。在中国,美育思想更是源远流长,“从孔子的‘诗教’主张直至的‘以美育代替宗教’,有一座丰富的美育思想的宝库。”文学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文学教育的核心之所以是审美,因为文学本身就是美的。课改后的语文教材所选的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语文教学中挖掘美,引导学生鉴赏美,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就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培养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美育人的教育目的。

三、当前语文教育中文学素养培养的现状

面对文学教育的现状,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就是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普遍偏低。

首先,许多教师自进入教师角色之后,已经失去了关心文学发展、文学现象的兴趣,他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文学研究的进展,其知识仅仅停留在大学读书时的知识范围内,他们对文学的了解有的甚至落在学生的视野后面;其次,在进行文学作品教学时,习惯于现成的结论,一切以教参为依据,不愿也不去认真品味文学语言;再者,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相对较低,由于过分强调语文工具论,受其影响,许多语文教师长期不注意自身的文学素养的提高,时间一长,其必须具备的文学素养自然相对不足。由于高考、中考“指挥棒”和应试教育的惯性作用,广大的中小学语文教师还没有真正到位地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和施行文学教育。

四、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多年的跟在考试“指挥棒”后头的技术性运作,使得我们的千千万万的语文教师远离了母语的美感,远离了文学经典的情感陶冶;多年对标准答案的精确解答,麻木了语文教师的文学感觉,所以,要把语文新课改“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原则坚持下去进行到底,还得依赖广大语文教师的文学感觉的回归和文学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师良好的文学素养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很大的关系,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对语文教学实践的影响极大,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可以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实施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创设有生命力、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我们需要的是多元的、开放的文学观念,这才符合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需要。

加强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应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入手,语文教师既要具备较系统的“史”“论”“体”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赏”“写”“教”的能力,除此以外还要讲究读书的技巧和传授的艺术。文学素养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重要的,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的理论阐述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文学素养的培养有赖于长期、持之以恒的实践和探索,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靠感悟、靠学习来获得。同时,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更新是有效培养文学素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陈蕾,《谈文学素养与语文新教师的培养》[J]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研 2007年第4期

[2] 方志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州,2005广东教育出版社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页。

[4] 汤树枫,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教师文学素养[J]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研,2007年第4期第9页

小学语文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思考;生活化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接受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其中,小学教育更是对初高中的教育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语文教育又是重中之重,但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着一定的威胁和挑战,特别是当前的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传统学习方式是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学习形式以及渗透其中的方法。它虽然也在不断演变,但根本点变化不大。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学习逐渐暴露出缺陷。这些缺陷来自于它本身固有的过于保守的性质。

首先,传统学习方式是把既定的知识程序化,而不是把人的心理的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作为根据和需要,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传统性,而忽视了它的社会性、实践性、进步性、发展性以及世界性。

其次,传统语文教学获取知识比较死板,手段僵化,再生性、可迁移性差,局限于已有的确定的知识,漠视不断涌现的新知识、新问题,不利于大面积获取未来所需的知识养料。

最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容易排斥学习中的个性意识和创作因素,不利于发现探索问题和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传统语文教育基本是面向过去的适应性、维持性学习。它以人类知识呈匀速平缓发展,教学手段结构变化不大,知识对个性和社会发展的未来不够突出,作为自己占据优势的前提一旦条件急剧变化,不适应性和趋变性就显现出来了。

二、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途径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未能摆脱因循守旧、相沿成习的“以知识为体系”的知识型教育框架,教师“重内容分析,轻语言训练,表面回答多,启发思考少”,一味向学生“满堂灌”知识点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充当的是听众、看客或者做题工具。而语言是一门具有浓郁的主题能动色彩的经验型与情感型、欣赏型的学科,被动听讲不仅不能体现出语文学科中的美的意境,而且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如何走出小学语文教学误区,对此谈几点建议:

1.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多年来,基础教育的重要弊端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主要思想顽症和表现形式是实施“机械教育”“被动教育”,师生间的关系被扭曲成了“教和被教”“管和被管”“灌和被灌”的关系,并且不断地被强化。这种被动教、被动学的教育模式,压抑了学生参与教育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甚至排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如今,这种严重滞后的教学已经遭到了教育界同行的摒弃。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就要在教学中实现“三个转变”:

(1)变只重视知识灌输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教师要完全摒弃应试教育的种种错误做法,如: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填鸭式”教育等。

(2)变单纯重视智力因素为重视智力因素的同时突出非智力因素。

(3)变死板僵化、负担沉重为生动活泼、负担较轻。当前教育界谈论得最多的热门话题就是“减负”。减负,要减的是那些多余的课业负担,“题海式”的训练方法。减负后,不但不能降低教学质量,反而使学生的水平有所提高。这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变被动为主动。

2.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它通过优美精粹的语言、典范的文章给人以美的感染,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情”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大作用,它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的纽带,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催化剂。教师在给学生讲课时,如果是一脸的漠视,不注重与学生情感交流,这样怎么能够感染学生,使学生接受文意所表达的感情呢?因此教师备课时一定要披文入情,再以饱满的热情、声情并茂地讲授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的感情融入课文的情境之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在课外也不能忽视。要多到学生中间与之交流,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朋友和好老师。只有这样,小学生才会敢于经常向教师提出课文中的疑问。

3.不搞单一答案,鼓励学生创新

孩子们的思维是最活跃的,特别是小学生,但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被一些既定的标准答案所扼杀。很多时候,老师在让学生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心中已经有一个标准答案,特别是学生在答试卷的时候,如果他们写下的答案偏离了标准答案,这样往往是得不到分的。但是,难道标准答案就一定正确吗?其实这反而会扼杀孩子的思考力和创新力。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标准答案呢?

搞单一的答案,有客观、准确、易于评分的好处。可是,弄现成答案去套,套上了就一百分,死板机械是很容易将学生引向读死书、死读书的方向的。让学生背诵掌握一些知识,牢记一些结论是必要的,但并不是什么都背。一味继承前人经验,而不去创新,只能是停步不前。教师只有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的智慧的火花加以保护。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以培养训练,让学生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学习,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字词句段的时候,应该注意联系相关事物,培养和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得出的正确结论,教师要给予真诚鼓励。小学生对教师是非诚崇拜和信任的,教师的否定目光或者消极语气,都对学生有极大的消极作用。相反,老师的赞赏与表扬能使学生充满自信和增强学习的动力。所以,老师可以运用鼓励性话语,如“棒极了”“真棒”,提高孩子创新的积极性。在孩子回答不对或不着边际时,也不应一句“不对”了事,多用一些“你自己想想好吗?”“没关系,再想想。”“谁同意他的观点?”之类的话语,巧妙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必要时应要给予引导。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必须了解语文教学的新观念。

总而言之,语文教改的任务繁重,在教学中,教学思想是根本性问题。有了科学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才有提高的可能。通过本文的分析探讨,我们也意识到了小学语文教改的必要性,只有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下,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只有把小学教育搞好了,学生的初高中甚至大学的教育才能得以顺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牟宇琪.浅析小学语文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知识的养成.课程教育研究,2012.

小学语文教育范文第4篇

当然换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澳大利亚的语言教育方式比较天然,近人情物性,不注重语言知识的系统传授,而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开发培养,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强,有活力,由语言教育作为中介培植起来的创造性思维也比较活跃。到了中学,许多学校接待来宾、介绍学校情况等工作都是由学生来担任,学生在执行主持工作和进行语言交流时都表现出充分的自信和把握话语、掌握节奏、控制进程、调节气氛的良好态势,其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的创造性能力往往令人赞叹不已。而中国小学语文教育则有比较重的“人工”修剪的痕迹,学生基础扎实,也善于背诵和引用,但创造性不够。在没有预先准备的情况下,讲话时自信心明显不足,往往是谦虚后退而不是踊跃尝试。不少学生讲的话似曾相识,还有几分少年老成的感觉。

下面,笔者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StateofNewSouthWales,Australia,以下简称新州)学校为例,简单地归纳一下中澳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些差别,以便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第一个最明显的区别是师资问题,中国的小学语文教师大多为单科教师,(除了在边远地区和人口稀少的地区担任复式班教学的教师)专业化程度高,教师勤于业,也精于业。由于有相对固定的教材,教师可以反复阅读,多年准备,务求处处出彩,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丰富的知识,尽可能将智育、德育、美育综合到一起。有的示范课设计得非常精当,谆谆善诱,环环相扣,确实是炉火纯青,引人入胜,几乎成了才情焕发的舞台艺术品。但这也隐伏了舞台化、戏剧化的缺陷,长久熏陶,学生会“失真”,不仅语言会“失真”,思维也会“失真”。这一点,比较一下中外小学生的演出就可以看出。中国小学生太整齐,比较会“做表情”,其实,散漫一点也没有什么不好,而本色和真实永远是最有生命力的,我们要还给儿童应有的童年生活,包括童真和本色,至少不要过早地把本属于成人的“语言艺术”和“表演艺术”下放到小学里。

澳大利亚的小学教师不分科,小学教师需要教授英语、数学、艺术、自然知识等各门课程,上课量也很大,每周5天,每天从早上9点到下午3点,除了喝早茶和吃午餐,一直要上课或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因此,教师无法专门就语文课精雕细琢,将语文课教案准备得十全十美,也很难将语文课上得精彩纷呈,迭起。因此,教学的粗放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缺点或特点,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学生特点,随机应变地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帮助学生应用语言,重点是学习实用的语言和文体,而不是精彩的文艺语言。但由于是全科教师,在打通各科目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这些方面就有优越性。

像大部分西方国家一样,新州的中小学也没有规定教材。没有教材怎么上课,怎么保证教学质量呢?首先,没有规定教材不等于没有教学标准。由新州考试学习委员会(BoardofStudiesNSW,简称BOS)制定的教学大纲详细规定了各阶段的语言教学要求,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水平选择相应的教学材料(包括某些现成的教材)。我们不妨看一个BOS给教师提供的教学参考资料,这是一份达标的学生的作业,原样照抄,没有经过任何修订或改编,编制这个参考材料为的是帮助教师理解这一阶段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大纲要求,进而由教师自己准备教学材料和教案。

这是一个“听”“说”作业,是学生根据老师要求回家完成后带到课堂上来做演讲(presentation)用的。这是一个简单的专题介绍练习,这位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了各种证章,挂在一块布上,然后向同学做介绍。这是第一阶段(Stage1,新州划分学生的学习阶段也比较“粗放”,不按照年级分,而是将小学分成三个阶段,Stage1等于一至二年级)听说课的一个作业(StudentWorkSamplesforTalkingandListening)。

首先,根据大纲要求,参考材料列出这一阶段的学生需要发展的语言机能项目:

1.1描述个人经验

1.1介绍信息

1.2能够集中于一个主题进行提问

1.2能回应问题

1.2能回答问题

1.2提问和陈述时注意正确的语序

1.2能用合适的问题来搜索特殊信息

1.2当别人陈述和提问时学会倾听

1.3能够辨认不同的语体(differentspokentexts)

1.3能向不同关系的人表达合适的问候

然后,选登一份达标的学生作业。学生名叫Melanie,她的演讲和回应如下:

Melanie:各位同学,早上好!

全班同学:Melanie,早上好!

Melanie:(拿出挂满证章的装饰布)嗯……嗯……这是妈妈做的,我把它挂在床边。(长时间停顿)

老师:这个点子非常好,是谁收集了这些证章?

Melanie:嗯……嗯……妈妈先开始收集,(手指着其中一个徽章)这是抗癌协会发的义务工作者徽章,那个是大博动物园的纪念章,还有一个是大博监狱的徽章。

老师:你最喜欢哪个徽章?

Melanie:那个大博动物园的纪念章。(扫视全班)还有问题吗?

同学Brighdin:那个黄的徽章是从哪里弄来的?

Melanie:是Susan婶婶给的,我想……我想告诉你,如果你把它放在冰箱里它就会改变颜色。

老师:谢谢你,Melanie。

这样的范文并没有精彩的语句,也没有富于有象征意义的对话或动人的场景,学生说的话还有破句和停顿,但它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语言特征,也符合大纲要求,是活生生的语言,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真实的水平,并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这段范文还包含了诸多教学原则和文化信息,我们在后面还会提到。国内的语文教育担负着另一项重要的任务,也就是人文教育。这是中国的传统,也是现实需要,同时,这种教育方式已经被普遍证明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教育模式。当然,这种多功能负载的模式也不是十全十美的,特别是为了正面引导,表现光明面,给学生看的,都是净化了的、美化了的生活场景,但周末在家里,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到了社会上以后,大江滔滔,泥沙俱下,“喝净化水”长大的学生容易感受落差,不容易坚持在学校形成的理想信念。(也就是所谓在校六天,抵不上在家一天)当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更容易获取各类信息,也更容易了解真实的社会,但这也容易使他们到了学校,在课堂上面对书本是一种思维、感知、表达方式,到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又是一种态度,这也是一种失真。

新州小学的英文课没有规定的思想教育或道德指引的任务。这一点也是缺点,教师就没有强化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和自觉意识。比如,刚才我们所引用的学生作业,在学生提到有一枚徽章是帮助癌症病人而获得的奖章时,教师并没有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讨论助人为乐这个主题,因势利导,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再来一点抒情,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和思想教育。但是,换个角度可以看出,虽然教师没有特别点出它的意义,由学生自然轻松,甚至根本就不当回事地介绍,它一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且更加自然,没有做作的成分。而由学生来讲,作用也大过教师,其他学生会觉得,这是很普通的道德标准,人人应该做,人人可以做,也用不着大张旗鼓地宣传。可见选这份材料本身也包含了某些思想教育。在老师提问“你最喜欢哪个徽章”时已包含了一些道德选择和思想启蒙的动机。总之,新州的语言课也涉及社会状况,教师也会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体验与选择,培养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强调学生道德的内化,而不是把美德硬塞给学生。

虽然思想教育不是语言课的任务,或不是主要任务,但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和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课一样担负着发展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任务。只是这些基本素质的重点在澳大利亚和国内的要求不完全一样。比如,国内小学语文教学重点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知识基础,考试时能快速回忆,找到正确的答案。而新州的语言教育强调的是三个方面:培养学习的愿望,培养学习的信心,培养自学的能力。按照大纲设计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充满愉悦地、富有信心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并应用语言的能力。(Studentsdevelopenjoyment,confidenceandindependenceinlearningandinusinglanguage.)这些教学目标里面已包含了重要的人格与能力的培养要求,也已经规定了相应的教育哲学和方法。比如愉快学习,而不是强迫学习,学习不应是苦差事,教师应设法组织快乐课堂,不要给学生太多的压力,学生也应当从学习中领悟、体会学习的乐趣(西方哲学思想里enyoy是一个重要的理念),从而自觉自愿地学习。师生互动的结果,上课成了一件快乐的事,大部分孩子也成了阳光少年,孩子仍然是孩子。

自信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没有自信就谈不上独立,没有自信就无法发掘一个人的潜能,没有自信就很难有创意。自信心是从儿童时代培养起来的,所以新州的小学语言课程把培养学生的信心作为成功教育的三要素之一。为此,教师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利用一切场合鼓励、表扬学生,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哪怕是一点很微小的进步。比如,学生通过努力,考了70分,学生会很高兴地告诉父母,教师也会向学生和家长祝贺。据我了解,在国内如果考了70分,学生是不敢向家长邀功的。又比如,在阅读课上,教师主要是帮助、指导学生学习,而尽量少给评判,特别是不做学生之间的排名。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它能有效打消学生害怕失败的心理,从而敢于阅读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作品。

在新州的小学课堂上,团队工作(groupwork或者teamwork)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教师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哪怕是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也要求学生分组来共同完成,推选一个人汇报。这样做的好处是,从小培养团队工作的理念,学生可以互相帮助,还有,团队工作的结果是大家的成就,不突出个别学生,也避免了把学生分出三六九等,学生的自尊、自信会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小学语文教育范文第5篇

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语文教育应该不断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审美和情趣,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根据多年实际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开展人文关怀,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小学生生活化需要小学生属于未成年人,对社会、生活认识尚浅,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因此,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和教化,语文教学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工具。例如,语文教师可通过特定情境或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使其能够感知理想和生命,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构建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开展实际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2.课程发展需要教育是国家不断向上发展的基础性事业,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能够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人才,因此意义重大。语文是汉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民族之魂。进入新世纪后,小学语文教育强调由他人约束向自我约束逐渐过渡,因此在教学中确定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将其与实际教学工作相结合,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小学语文教育人文关怀的建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加人文关怀,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人文主义精神有更好的了解和体会。但是,小学生尚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需要语文教师进行身体力行的讲解,通过设置对应情景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1.突出审美体验

审美教学能够将审美艺术体验有效地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使每个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教师所设定的审美环境和体验中。例如,可在阅读课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情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投入其中。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文章的主要事理轮廓,根据轮廓将细节慢慢拓展开来,并为其赋予情感、情怀色彩,使学生真正领悟文章所表达的自然美或情怀美。诚然,小学生不具备真正审美的能力,但长期在审美环境中成长,其发散性思维必将得到培养,并在想象和感知中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进而促进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

2.教学与生活有效结合

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启蒙的重要时期,其对生活、学习等很多问题均存在或多或少的疑问和困惑,而成长时期所形成的思维习惯会对学生未来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而是应该不断向学生自身的生活领域进行延伸,使每个学生均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体验。例如,教师可通过布置与生活点滴相关的作业,使每个学生能够投入到生活中,进而有所感悟。实际上,语文教学过程中之所以要不断强调对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培养,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学生能够以满足人文主义精神和态度去面对生活和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通过自身的努力去积极引导小学生用人文理念和观念来面对日常生活,使其能够正确面对自身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其形成健全人格夯实基础。

3.关注个体差异性

每个学生都有其特定的成长环境,都存在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首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了解每个学生不同性格特点,并区别对待,引导学生正视差异。例如,小学生心智不够成熟,很难理解这种意义上的差异,容易走进思维误区,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帮助学生理解、认知和尊重差异,使其明白差异存在具有合理性。

三、组织课外阅读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