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英语专四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应用文写作 思考
伴随人们信息交流的逐渐频繁,应用文所传递的信息量逐渐增多,其功用也逐渐重要。应用文体已成为当前生活里较常见、较常用的形式。现在应用文的写作也是各类院校的一种必修课程。但是由于这些课程内容枯燥,学生们的实际能力往往不强,也限制了综合能力的提高。以经贸专业为例,在社会转型的形式下,经营理念、经营方式与内部结构都会在各个方面产生种种变化,经贸往来越来越频繁,相关文字能不能跟上经济形势的需求与步伐至关重要,因此,应需找问题根源,多方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
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应用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对于上述情况,笔者根据自身的经历和了解,认为高职高专学生的应用文写作,存在以下问题:
1.关注专业技能学习,漠视基础能力提高
在高职高专学校教材中,应用文写作在所占比例并不高,即使有着较高的实用性,也长期被大家边缘化,很少受到重视,教师们讲述《大学语文》时,也将应用文写作作为附属甚至可有可无的位置。这造成了高职高专学校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提高有限制。加之大学语文与专业往往脱节,经贸专业的语文课被边缘化等原因,高职高专经贸专业学生的应用文水平还没彻底适应经济事务的要求。
2.教师自身能力与教学理念造成的应用文写作的学习热情不够
笔者观察到高职高专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其中应用文写作的内容占了1/3。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从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自身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应用文写作教育,更缺乏应有的应用文写作的实际经验,所以应用文写作部分的教学乏味无力,在教学中这部分内容往往是一晃而过,犹如蜻蜓点水一般,应付了事。有的教师干脆将这部分内容舍弃,声称这种文体是秘书的专利。部分高职专业虽然专门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但是由于应用文写作具有特定的对象、内容和形式,写作方式相对固定、规范,所以大部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讲讲写作格式和注意事项,给学生归纳几个条条框框,然后提供几篇范文,让学生生搬硬套。
3.学生的知识存储量不高
高职高专的学生虽然参与实践较多,积攒了一些的阅历经验,但因为学习环境的局限,视野宽阔度有限,造成学生们难以大量阅读书籍与应用文章,甚至对日常的应用文的使用比较陌生,思想上没有形成完整的写作方式。学生们即使了解应用文的作用是社会长时间的、约定俗成的情况,是社会普遍使用的写作规范,但在写作的时候,往往出现基本格式错误、写作要素漏失或颠倒的现象,尤其是容易把中学学的日常应用文与行政、管理的应用文相混淆。
二、相关对策
正由于以上因素,在成应用文写作作为大家在社会工作与生活里须具备的一项日常能力,在非常重视全面加强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社会实际技能的高职高专学校,处于比较尴尬与乏力的状况。怎样扭转应用文写作能力在高职高专学生们里的不被重视与边缘化的现象,是每一名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与教师都要重视与努力的课题。
1.注重学生应用文写作的教学
高职高专院校在应用文写作课程里,有的教师仅仅将课本上的写作方式与范围照搬到日常教学里,学生听了很僵化,感觉既乏味又没兴趣。因此,当应用文写作课程时,教师需要起到“删繁就简”的效果,即是将“复杂”、“枯燥”的课程内容转化为“简单”、“有趣”的内容。
2.对准薄弱环节对症下药
在各种应用文的写作里,笔者觉得,“怎么写”虽然很关键,但引文各种应用文写作的规范在工具书中都描写的很细致,在许多讲述应用文写作的工具书里,全部文体的讲述都根据“含义到种类到格式到写法”这类的样式安排,而且具体到某一种类或学科时,也都阐述了许多中常用格式,对于应用文写作来讲,其实践性的性质决定了应用文学习必须在于时间,而书籍中复杂的讲述对学生来说往往是枯燥难学、提不起兴趣的。。而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应用文写作的问题在于“写什么”。所以,教师在授课时需要确定学生的此项薄弱环节,把授课的重心拿到让学生学会“写什么”中去,寻求简单的、实用的应用文格式范文。
3.学生们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写作能力可以代表一个人的基本文化素质。这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单纯是写作本身的问题,还体现着一个人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写作经验等诸多方面的素质。一句话,写作全面地体现着一个人的智能结构。写作应用文同写作其他文体的文章一样,知识越广博,认识能力越强,越能写出应用性强,应用效果佳的文章。孤陋寡闻,依葫芦画瓢,即使格式再规范,表达再完善,也只能效果平平,不能达到应有的应用效果。试想,写诉状的人不懂法律,写合同的人不懂经济,写求职信的人不懂得使用得体语言,写出的应用文那就贻笑大方了。以经贸专业学生的应用文写作为例,如写新时代经济形势,学生需要了解经济全球的新形势,以及现代的经济全球化跟以前的经济全球化的不同指出:形成了许多对世界市场一体化的国际化的经济制度体系如WTO的多边经贸规则体系,IMF与世界银行主导的金融开放与援助发展的世界规则体系,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的跨境制度规则体系。因此,比起写作一般文体的文章,应用文写作更需要行文者具备广博的知识。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具备一定的知识积淀,“功到自然成”,写文章时才能做到准确规范,驾驭自如。
三、结论
最后,笔者认为,为了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教师要在应用文写作课程里,尽量能够删繁就简。在讲授大多数文体时,如经贸专业,先通过某些典型经贸案例让学生了解每一类文章的背景、相关法规,再利用对事例的阐述,教会学生总结出每类应用文的详细作用与写作要点,并且要拿出一定时间让学生们练习与实践。同时,学生自身也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水平进行衡量,了解自身的不足,提高知识面,总结出写作时需要改进的问题,达到从感性了解、实践锻炼到总结问题、再实践锻炼的逐步提高,使之符合日常的学习认知规律,达到提高应用文写作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基础英语课程;英语专业四级;嵌入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一. 基础英语课与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关系
英语专业四级考试(TEM-4,Test for English Majors-4),全称为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自1991年起,国家教委委托上海外国语大学组织全国统一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考察全国综合性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考试内容涵盖英语听、读、写各方面。考试的范围包括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一至四级的全部内容。考试的目的是全面检查已学完英语专业四级课程的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要求,考核学生运用各项基本技能的能力以及学生对语法结构和词语用法的掌握程度,既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测试学生的单项技能,同时也是评估教学质量,推动校际交流的一种手段。
考试共有六个部分:听写、听力理解、完型填空、语法与词汇、阅读理解、写作。
基础英语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基础阶段学习的主干课程之一,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知识及语言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自然而流畅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并能根据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掌握英语语音、词汇、句法、修辞、语篇等语言知识。
分析基础英语课教学和设置专业四级考试的目的可以清晰地获知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基础英语课是一门既发展语言能力, 又发展交际能力的实践课,是英语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主干课程。从某种意义说, 基础英语课教学的成败极大地关系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成败。该课程是英语专业中最为基础、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课程。基础英语课教学中, 历来以语言基础(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为重点, 注重听、说、读、写、译五方面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正是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各项基本语言技能的能力。若能以基础英语课程为载体,将专四所测试的内容巧妙而有机的嵌入其中,则可以达到学生通过专四考试和提高语言能力的双赢目的。
二. 基础英语课与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方法
“专四的嵌入”要巧妙,甚至不着痕迹。 如:《综合英语教程》第三册第四单元Learning a Language 教学过程中可以嵌入介绍英语发展史和英国历史讲解英语中的外来语;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加材料的趣味性;通过播放电影《国王的讲演》,《窈窕淑女》(My Fair Lady)来激励学生的学习斗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通过对两部电影的配音提高学生专四的听力水平;通过写影评提高学生的专四写作水平;通过阅读英国历史提高学生的专四阅读能力;通过课文词组语法的分析提高学生专四的完形填空和词汇语法成绩;通过第二篇阅读文章提高学生对《希腊神话》的认识并引导他们阅读西方文学经典;对关键句式have trouble in doing something进行嵌入式训练,以提高学习效率;利用课堂嵌入阅读21世纪报等新闻,提高学生新闻听力的准确度。充分利用课程嵌入更多的有难度的专四练习,体现“循序渐进、精讲精练、注重双基、培养能力”的教学思想。
1. 听写
听写是语言基本功之一。听写测试要求听写测试要求考生把听到的内容准确无误地以笔头的形式表达出来。基础英语课上我们可以做一些听写练习,这项练习包括单词词组听写、课文段落听写、课文大意听写等。听写的关键在于速度和标点符号、单词拼写的正确度等,所以基础英语老师一定要强调标点的正确使用和单词的拼写。为了保持上课的趣味性,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听写一些英语歌词,电影台词,甚至常速的英语新闻。英音和美音发音的区别有时候也会影响学生的理解,所以也需要老师在课堂上重点讲解。
2. 听力理解
基础英语课上可以结合课文的主题,下载一些原版的音频和视频内容,要求学生听完后回答问题或者复述大意。建议大一学生可以用VOA的SPECIAL ENGLISH难度的材料,大二学生可以用原速的材料。听力材料的内容可以作为课文的导入部分。
3. 完形填空、语法和词汇
这三个部分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词汇、语法知识及学生的综合语言知识和技能。基础英语教师必须分析出常考的语法和词汇项目:如连词、关联词、词义辨析、词汇搭配等。连词典型涉及时间、条件、让步、对比等;关联词典型涉及因果、转折、对比、结果等;词汇搭配典型涉及介词、副词与其他词如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搭配等。在分析课文的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把生词和常考的语法现象讲透讲细,并举一反三地配合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并要让学生养成查纸质字典的好习惯。
4. 阅读理解
教师在基础英语课上可以协助学生安排合理的阅读计划,要求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并积极发挥英语报刊杂志的作用,要求学生在课外有一定的阅读量。实践证明,基础英语课上长期、系统的阅读训练与后期强化训练相结合,考试时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5. 写作
每篇基础英语课文根据文体特点让学生归纳出全文纲要,论证观点的策略、步骤, 描述人、物的手段和方式。每篇文章都是学生写作的模本,从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到修辞逻辑都提供了范例。对有的篇章可更换人称写出故事情节或文章大意,使学生逐渐习惯从不同视角表达同一内容。命题作文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给出每段的首句,或各句的要求,或要求使用的单词、短语等。便条写作需要提供模板和多加练习。
三. 结束语
英语专业四级的成绩与学生的就业和学校的教学质量息息相关。基础英语课程是提高专四成绩的最好的抓手和途径。各位一线教师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和英语考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英语组四级考试大纲修订小组.高等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英语专业;四级听写;认知策略
一、前言
听写是一种传统的、重要的测试和教学手段。它可以是单词、短语的听写,也可以是句子、段落等篇章的听写。由于听写能较全面地考察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英语专业四级统测中也采用了听写中的段落听写形式。2000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基础阶段的英语专业学生“能在15分钟内听写根据已学知识编写或选用的词数为200个左右,语速为每分钟120个单词的录音材料,错误率不超过8%”。相比1989年版的《高校英语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中的150-180左右字数的材料,新大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英语专业四级统测进行短文听写始于1990年,即《高校英语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颁布实施之后。原始分为10分,比重为10%。从1994年起,听写的原始分调高到15分,比重随之也调高到15%,达到了与作文相同的比重,其重要性,以及其引起的关注度,可见一斑。研究表明,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短文听写成绩与总成绩在总体上有较高的正相关。两者的相关系数多在0.65以上,最高达到0.93。然而,考生的听写成绩却不尽如人意。2004年以来全国综合性高校学生英语专业四级听写考试的平均成绩未达到9分的及格分值。
基于以上对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听写现状的分析,本文拟从认知策略的角度对听写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教学启示。
二、认知策略与听写
1.生词策略。与本族语不同,二语学习者在听力的过程中往往倾向于依赖生词。这是二语学习者采用基于词汇的认知策略进行听力理解的结果。但是,考生采取这种认知策略,往往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而抓不住大意。研究发现,生词策略与听力成绩成负相关,这意味着,听写过程中,考生越多关注生词,听写成绩就会越低。听力理解的过程可分为“自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的过程和“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的过程。“自下而上”是通过集中注意力于词汇、语法或功能短语、语音等来理解内容;“自上而下”通过把握大意并运用背景知识来进行理解。由于现行教学中,往往以词汇和结构为基础。一般情况下,英语学习者多采用“自下而上”的策略,效果很不好。O’Malley等对ESL学生听力理解的研究指出“效率低的听音者(ineffective listeners)在听力理解时只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而本族语者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策略。
考生采用生词策略固然效果不好,然而词汇量不足或词汇掌握不牢时,听写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在词汇要求方面并不相同。听力理解对词汇特别是对基础词汇、常见词汇比阅读理解的要求高得多。听写时,基础词汇、常见词汇不仅要求能听懂,而且要求能准确无误地拼写出来。除了词汇,基本的短语、搭配和常用的句型表达也是必须掌握的。
2.语法策略。与生词策略相反,语法策略与听写成绩成正相关。这表明,在听写过程中越多使用语法策略,积极运用语法知识、发挥语法意识,听写成绩就越好。而英语教学现状表明,学生的语法意识不够强,语法知识薄弱。这一点在新升格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中表现得更加突出。这些学生入学时,专业基础本来就不够扎实,面对听写考查的表现就可想而知。英语专业四级统测中的短文听写录音播放过程中,很多考生不能对材料做出正确的辨别、判断,录音播放完后,有两分钟给考生进行检查,但在这宝贵的两分钟里,很多考生也不能发现和纠正听写内容在语法、篇章上所发生的错误。这些错误通常包括:名词的单复数、不同时态和语态中动词所表现的不同形态、主谓一致、词性误用等。另外,字母大小写和标点符号的错误实际上也要归为语法错误。听写录音播放过程中标点符号和字母的大小写需要考生进行判断和选择。当中的错误就会反映考生是否对句子的语法结构有准确的把握。
3.预测推理策略。预测推理策略是另外一种听写中采用的重要策略。听的整个过程是一个接受、理解、预测、肯定、否定等诸多心理过程反复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考生已有的语言知识、对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常识对听写造成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在听写练习中可发现,学生在听写熟悉的题材时,正确率较高,反之正确率低。可见,要做好听写,除了具备、积累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技能外,还须利用这些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所听的内容进行预测和验证。
上文提到,本族语者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多采用“自上而下”的策略。“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模式通过高层次的图式和背景知识对听写信息进行预测、推测、吸收和同化。根据图式理论,图式是大脑便于信息储存和处理而将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经历有机组织起来的一种知识表征形式,是相互关联的知识构成的完整的信息系统。同时,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图式。在听写过程中,图式为听者吸收信息提供了心理框架,为听者理解新信息提供了积极的准备状态,使听者对信息的发展进行合理的预期。当听者的图式被激活时,就可以有效地预测所听材料接下来的内容,而这种预测会不断地被否定、证实和完善,直至成功理解。所以,当听者接触到越熟悉的题材,就越容易理解篇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和掌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常识和社会风俗等感性知识,这样才能在听写中提高正确率。
三、对英语专业教学的反拨
1.夯实词汇基础。专业四级对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在词汇方面的要求是高频的常用词汇能够拼写正确,能够使用正确,不那么常用的、不那么高频的词汇要能认。在听写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单词不会拼,当然也包括听不懂、拼写错误。对于这类词汇错误,平时教学要强调词汇量的增加和词汇能力的增强。必要时可以借助传统的单词听段。在平时的课堂上,还要增强听音、辩音的训练,使学生增强对相似词汇区别的敏感度,而且要增强对词汇尾音的敏感度。通过sentence dictation和spot dictation的训练,使学生对自己的词汇能力有较全面的认识,对薄弱的部分有意识地去加强或拾漏补缺。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需要求他们背熟常见的不规则动词的变化形式,要求他们重温基本的单词拼写规则和发音规律,牢固掌握英语常用词汇的音、形、义及其用法。
2.增强学生的语法意识。如果语法意识薄弱,学生在听写时容易出错,致使不少非常明显的错误在听写时未能避免。如出现冠词、介词、副词以及物主代词等的漏写,名词、动词单复数词缀-s,-es增减,词序、语序的颠倒,大小写及标点符号错误等,而且,在最后两分钟纠错的时间里也发现不了错误,自然听写以至于整个考试也就失败了。相反,扎实的语法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词、句、段落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英语的综合把握能力。
然而,在听写教学过程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起的作用不大。可以采用灵活的方法,如进行改错练习,以克服学生在听写中犯的语法错误,举一反三。
3.丰富语篇背景文化知识。专四听写内容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十分广泛,包括历史、文学、科技、人物、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等。如果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或常识,就会出现理解困难或形成误判。
这些知识有赖于教师在课堂有意识地进行宣讲。当然,最主要还是要求学生扩大阅读和听的范围,要大量涉猎英文报刊杂志或网络,要勤于收听VOA、BBC、CNN的新闻和其他社会、经济、文化栏目,拓展自己的视野。
语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不容忽视,语篇能力的提高中有必要结合衔接理论。在教学初始阶段,可以简单而系统地介绍衔接理论,让学生对语篇的衔接手段有一个基础而全面的认识,进而逐渐培养学生对衔接现象的敏感度,从而有利于对语篇进行预测。
四、结语
英语专业四级统测中的听写是一种集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背景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语言测试手段。在平时英语短文听写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词汇量小、语法意识和知识不足、听力水平较低的现状,努力扩增学生的词汇量,增强语法意识,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水平和能力,将策略训练和听力技能的传授结合起来,使学生自觉地在听写中使用语法策略和预测推理策略。
参考文献:
1.严明贵,《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听写与总成绩相关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05.27
关键词:口语;笔语;英语学习者;语域意识;典型语言特征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004-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01
1 . 引言
语域(register)就是指语言随着使用的场合、环境的不同而区分的变体,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的、有一定语言特征的语言变体。按照功能语法理论,语域是由多种情境特征――特别是指话语范围(field)、话语基调(tenor)和话语方式(mode)――相联系的语言特征构成的。本研究探讨的语域是话语方式上所讲的口语与笔语语域,英语学习者的语域意识是指学习者对口语与笔语语域差异的意识和在不同场合中正确使用口语和笔语语域的意识。中国英语学习者往往因语域意识的缺少或不高而有一些英语交际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将分析英语学习者的语域意识,以期改善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提高其英语产出的得体性。
2 . 文献回顾
2 . 1 口笔语连续体的关系
语言按口头和书面两种基本的交际方式,可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大类,但这并不表示凡是脱口而出的就是口语,如公众集会演说稿,也不是说所有写下来的就是书面语,如密友间的通信。当今学界偏重认为,口语与书面语是一个连续体(Biber,1988;Hammond,1992;Johnson,2001;张德禄、苗兴伟、李学宁,2005)。连续体意指两极间的一条直线,任何一个语例都处于从书面语到口语的连续体上,居于连续体两端的分别是典型口语和典型书面语,大部分语篇处于中间状态,这些语篇因缺乏典型口语和笔语的特征,存在着口笔语交叠、混合、共生的现象。
2 . 2 对英语本族语的语域研究
英语本族语的语域研究主要分为定性和定量研究,大型语料库建立之前的研究大多是定性研究(Chafe,1982;Tannen,1982a;etc)。近年来大型语料库的建立为此课题进行更全面客观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出现了许多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语域研究,如1986年Altenberg, Tottie等的English in Speech and Writing―A Symposium, 1988年Biber的《口笔语差异》(Variation across Speech and Writing)以及1999年Biber, Susan等的《朗文英语口语和笔语语法》(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通过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学者对英语各种语言特征的分布和频率进行了全面可靠的统计,系统地展示了英语口语和笔语各自的特点。
2 . 3 对英语学习者的语域意识研究
一些欧洲学者发现英语学习者语域意识薄弱,他们的英语中存在语域混用的现象,如Granger(1998)从不同词性所占比例角度发现法国英语学习者作文中存在严重的口语化倾向;Petch-Tyson(1998)通过读者/作者显现度这一框架也发现欧洲英语学习者习作中存在口语化的倾向。国内语言学者(吴瑾、邹青,2009;潘鸣威,2012等)也开始了一些相关研究。从研究对象看,主要集中于英语学习者的书面语,对其口语研究很少,两者结合的研究更是寥寥可数。有些研究样本偏小,代表性不够。从研究角度看,相关研究主要从词汇角度选取测量参数(文秋芳,2003;2006等),参数主要包括词汇密度、读者/作者显现度、词频广度、词性分布和词汇多样性。但是,区别口笔语的语言特征远多于此,仅限于词汇角度的探讨是不够的。基于此,本研究参考Biber等的研究发现,从语音、词汇、短语和句法四个层面选取可操作的测量参数。最后,大部分研究是静态的分析,本研究会以动态的视角系统综合地进一步探讨英语学习者的语域意识。
3 . 研究设计
3 . 1 语料来源
本研究的语料(表1)来自三大语料库,即《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2.0》(SWECCL2.0),Louvain Corpus of Native English Essays(LOCNESS),和《密执安学术英语口语语料库》抽样(MICASE)。
英语学习者笔语语料选取的是WECCL中英语专业2、4年级的议论文,口语语料是SECCL中专业4、8级的考试部分,SECCL中专八口语语料只包含独白,为了保持口语语料的对齐,专四口语语料也选择了独白,本族语笔语语料来自LOCNESS中英美大学生议论文,每个样本截取了前约350个词。口语语料来源于MICASE中本科生的6个独白事件,由于每个独白篇幅过长,所含字数甚至达万字,本研究将6篇独白又分为200篇,每篇篇幅在300词左右。所选语料涉及的话题主要围绕教育、大学生生活、环保和社会四个方面,且所有语料都采用兰卡斯特大学的CLAWS进行赋码。
3 . 2 参数选择及计算方法
本研究参照Chafe,Biber等的研究成果,从语音、词汇、短语和句法四个层面提取出典型口语和笔语语言特征作为测量参数(表2)其中,包含7个典型口语语言特征,即第1/2人称代词、缩写、语篇虚词、模糊词、that省略句(subordinator-that omission)、there存在句、and并列句;7个典型笔语语言特征包括:平均词长、词汇多样性、名词化(-tion,-ment, -ness, -ity)、短语并列、定语从句(WH relative clauses, pied-piping relative clauses)、分词结构、被动句式。由于本研究的每篇文章大小略有差异,本文采用Biber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多数典型语言特征(平均词长、词汇多样性除外)进行标准化频次处理(每万形符)。以人称代词为例,其标准化频次计算公式为:人称代词原始频次/人称代词出现的文本形符数*10,000。
3 . 3 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回答3个问题:(1)英语学习者呈现了什么样的语域意识?(2)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英语学习者的语域意识有没有发展的倾向?(3)英语学习者对不同典型语言特征的习得呈现了什么样的变化趋势?
4 . 研究发现
4 . 1 英语学习者语域意识分析
要分析英语学习者的语域意识,本研究首先探讨了学习者口语与笔语之间的差异程度,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学习者口语和笔语在运用典型语言特征上的差异。从表3可以看到,14个语言特征的频数在本族语口-笔语中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这说明本族语者口笔语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据此可认为,本研究所选的两类语言特征均具有典型性,可用在口语和书面语的鉴定中。英语学习者口语与笔语仅在9个典型语言特征上展现出显著性差异,其中包含典型口语语言特征4个和典型笔语语言特征5个,但其中被动句在英语学习者口语中的使用频次远远多于其在学习者笔语中的频次,也就是说,被动句在学习者英语中不仅不是典型笔语特征,反成了典型口语特征。可以看出,英语学习者口语与笔语的差异较小,语域差异意识薄弱。
对英语学习者语域意识的探讨还需要分析学习者和本族语者英语在典型语言特征运用上的具体差异。如表4所示,英语学习者口语和本族语者口语在7个典型口语语言特征上都显示显著性差异,学习者口语中典型口语语言特征使用频数明显少于本族语者口语;同时,英语学习者口语中运用的各种典型笔语语言特征频数(除词汇多样性之外)皆高于本族语者,其中,3个典型笔语语言特征在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口语差异上达到了显著水平。表4还显示,同本族语者相比,英语学习者笔语中每个典型口语特征的使用频数都高于本族语者,7个典型口语语言特征中,有5个在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口语中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其次,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笔语在7个典型笔语语言特征上都显现出显著性差异,本族语者笔语的笔语化程度要明显高于英语学习者。
综上所述,同本族语者相比,英语学习者的语域意识薄弱,学习者口笔语间差异较小,存在着交叠、混合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口语的口语化程度较低,反带有很强的书面化倾向;笔语的书面化倾向较弱,反显现出很浓的口语化色彩。
4 . 2 英语学习者语域意识的发展变化
分析英语学习者语域意识的发展变化需要对学习者口语和笔语语域意识的变化分别进行探讨。从表5可以看到2~4年级学生口语中典型口语特征频次增多的只有语篇虚词和that省略句两个,只有that省略句频次的增加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而频次减少的则有5个,显著减少的有缩写和1/2人称代词2个。再看英语学习者口语中典型书面语特征变化,会发现6个特征频次在增加,其中3个特征频次增加达到了显著水平,而频次减少的只有定语从句1个。综上,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英语学习者口语的语域意识并未增强,其口语的口语化程度在削弱,反而书面化程度在增强。
根据表5,学生笔语中的典型口语特征频次减少的有5个,其中缩写和1/2人称代词的频次减少达到了显著水平,而频次上升的只有模糊词和 there存在句2个。学生笔语中的典型笔语特征增多频次的有6个,其中平均词长和名词化频次的增加达到了显著水平,而频次减少的只有分词结构。很明显,英语学习者笔语的语域意识增强了,其笔语的书面化倾向在提高,口语化倾向在减弱,但是与本族语者相比,笔语的书面化程度仍有很大差距,口语化倾向还是高于本族语者。
4 . 3 典型语言特征的变化
按照逻辑推理,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典型语言特征在英语学习者英语中的变化应是合理的,即口语语言特征在学习者口语中的频次增加,笔语中频次减少;笔语语言特征在学习者口语中频次减少,笔语中频次增多,但只有语篇虚词、that省略句和定语从句在英语学习者口笔语中的变化趋势是合理的。总体而言,对于不同典型语言特征,英语学习者的习得展现了4种变化趋势(表6)。在英语学习者口笔语中变化都合理的语言特征数量较少,只有3个。大多数典型笔语语言特征在英语学习者笔语中频次增加的同时,其在口语中的频次也增加了;近半数的典型口语语言特征在学习者笔语中频次减少的同时,其在口语中的频次也减少了,也就是说,大量的典型语言特征只在学习者笔语中的变化趋势是合理的。另外,有3个语言特征在英语学习者口语和笔语中的变化方向都是不合理的。
5 . 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发现,同本族语者相比,英语学习者语域意识薄弱,学习者口语与笔语的差异不大,存在着交叠、混合的现象,学习者口语的口语化程度较低,书面化倾向反而明显高于本族语者,学习者笔语的书面化倾向不强,反而口语化倾向较高。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英语学习者的语域意识确实有所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就其口语和笔语而言是不平衡的,学习者笔语的书面化倾向确实在增强,口语化程度在削弱,但其口语的书面化程度却在上升,口语化倾向在严重削弱,他们的输出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课本和课堂学习的背诵式输出。英语学习者对于不同典型语言特征的习得呈现了不同变化趋势,只有较少的语言特征的习得呈现了合理的变化趋势。
学生语域意识薄弱主要是受外语教学现状、英汉思维差异、交际场合、学生心理等因素的影响。第一,英语教学往往偏向语法知识和词汇积累,重视学生语言习得与运用的准确性,却忽视了学生语域意识的培养和其交际的得体性。教师未重视培养学生语域意识,未充分说明连续体两端典型口语与笔语的差异,即使有所涉及,也多是理论灌输,很少在教学材料中分析,也缺乏培养学生语域意识的练习,对学生犯的语域错误更是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第二,学生学习主要通过教材,这一单一的学习材料不能向学生展示多样的英语语域,尤其是位于连续体一端的地道口语,学生语域敏感度因此不高,语域意识薄弱。第三,课堂训练方式尚欠妥当。教师有时会对学生口语表述的完整度和准确度有要求,却忽视了口语本身句式省略不完整的特点,这种书面补全的训练方式导致学生忽略了口语的特点,语域意识薄弱。第四,学生缺乏合适的交际场合。他们很少在自然的语境下同外国人对话,口语课上的交流只是真实口语语境模拟。他们写的文章大多是就某个话题阐述观点,并非基于真实场合的笔语产出,针对适切性不强,在模拟的交际场合中,学生很难能培养相应的语域意识,其语域意识也难提高。第五,英汉思维存在一些差异。英语注重抽象思维,如在用词上,英语笔语倾向于名词,而汉语注重形象思维,倾向于动词。汉语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英语口笔语语言结构特点的正确认识,学生英语语域意识因此薄弱甚至产生偏差。第六,从学生心理上看,多数学生偏重应试能力,不够重视英语产出的得体性,因此,他们并未重视培养语域意识。学生偏重口语的流利和发音的准确,对口语的口语性、自然性要求不高;在阅读中,也偏向阅读感兴趣的文章,对正式的学术论文或科技文章涉猎较少,这种学习心理让他们并未重视语域意识的培养。鉴于此,教师要充分认识语域意识的重要性,多方面地选择教学材料,多设计培养学生语域意识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语域意识。其次,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呈现的多模态教学环境以及语料库资源,让学生接触生活化的口语,观察真实语境下语言的运用,还可创造一些真实自然的交际场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语域意识。最后,学生要重视语言产出的交际性、得体性,重视培养自己的语域意识,而不仅追求提高应试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所选的口语语料为学生考试录音,而非自然语料,但是,在目前情况下,要收集一定规模的自然语料是相对比较困难的,这也反映了国内英语教学的现状,也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其次,本研究所选的口笔语任务单一,语料也非跟踪性语料,只选取了2、4年级为观察切入点,并未贯穿本科4年的发展,所以本研究仍需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Biber, D. Variations across Speech and Writing[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Biber, D., Johansson, S, Leech, G, Conrad, S. & Finegan, E.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
Biber, D. University Language: A Corpus- based Study of Spoken and Written Registers[M].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Benjamins, 2006.
Bengt, Altenberg. Contrastive Linking in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A]. In G. Tottie and I. Backlund (eds.). English in Speech and Writing: a symposium[C]. Stockholm: Almqvist and Wiksell, 1986.
Chafe, W. L. Integration and involvement in speaking, writing and oral literature[A]. In Tannen, D. (ed.).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Exploring Orality and Literacy[C]. Norwood, N. J.: Ablex, 1982.
Cobb, T. Analyzing later interlanguage with learner corpora: Quebec replications of three European studies[J].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2003(3): 393-423.
Granger, S. Learner English on Computer[C].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1998.
Halliday, M.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Petch-Tyson, S. Writer/ reader visibility in EFL written discourse[A]. In S. Granger (ed.). Learner English on Computer[C].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1998: 107-118.
Tannen, D.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exploring orality and literacy[C]. Norwood, New Jersey: Ablex, 1982: 35-53.
潘鸣威.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中的口语化程度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1):77-81.
文秋芳、丁言仁.中国大学生英语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268-275.